豫政办〔2016〕134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6〕134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有关部门:
《河南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8月3日
河南省“十三五”防震减灾规划
防震减灾是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公共安全的重要内容。为全面提升我省防震减灾综合能力,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和《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环境
我省境内分布着太行山前断裂带、聊兰断裂带、华北断块南缘断裂带、秦岭北麓断裂带(东段)等一系列活动构造带,存在发生破坏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历史上曾发生过6次6级以上破坏性地震。“十二五”期间,在中国地震局的正确指导下,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各有关部门密切配合,我省防震减灾事业取得了长足发展。
(一)主要进展。
1.地震监测预报方面。我省初步建成了包含63个测震台站、36个前兆台站、18个强震动台站的地震监测台网,全省大部分地区地震监测能力达到ML2.0级,12分钟内能够完成地震速报,地震监测效能显著提升。震情跟踪会商、异常落实、预测预报意见处理机制改革有效推进,开展了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危险区短临跟踪专项工作,加强区域联防,提升了地震预测预报能力。
2.震害防御方面。地震安全基础探测工作稳步推进,郑州、新乡、安阳等7个省辖市开展了城市活断层探测工作,濮阳县、长垣县等6个县(市、区)开展了地震小区划工作。全省地震构造编图工作顺利开展。地震科普教育基地和示范学校建设日趋规范,已创建6个国家级和14个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97所省级和500所市、县级科普示范学校。
3.应急救援方面。组建了2支省级地震灾害救援队,提升了队伍应急响应能力。建成各类应急避险避难场所66处,包括9处Ⅰ类和10处Ⅱ类避险避难场所。建成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省级应急指挥平台。市、县级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建设全面推进,形成了市级应急指挥中心全覆盖、县级应急指挥中心合理规划的良好布局。
(二)存在问题。目前,我省防震减灾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是:防震减灾综合能力还不能适应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防震减灾公共服务能力不足。主要表现在: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预警建设相对滞后,地震前兆台站数量偏少且分布不均匀。地震预测方法研究及数据深度挖掘能力有待加强,预报成果产出缺乏基础支撑。全省地震安全基础探测工作发展不均衡。农村地区建筑物抗震性能整体较差的局面亟待改善。防震减灾科学知识普及率不高。县级抗震救灾指挥机构尚不健全。地震应急救援装备、物资储备有待加强。缺乏地震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基地,应急避难场所管理需要进一步规范。
(三)需求分析。“十三五”时期是我省全面坚持“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四化”同步发展为途径,以深入实施我省四大国家战略规划为抓手,以城乡统筹、区域协调发展为关键,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聚焦聚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防震减灾作为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十分重要的保障作用。“十三五”期间,全国24个重点监视防御区中有2个涉及我省,面积达2.3万平方公里,地震烈度7度以上高烈度区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我省中原城市群部分区域、米字型高铁、大型基础设施、部分农村民居及城市老旧建筑面临潜在的地震灾害风险,地震安全需求迫切。在当前震情形势十分严峻的形势下,防震减灾工作面临着新的更大挑战。
二、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中原崛起河南振兴的总目标,坚持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方针,坚持最大限度减轻地震灾害损失的根本宗旨,坚持防震减灾和经济社会融合发展的道路,进一步完善地震监测预报、震害防御、应急救援三大工作体系,提高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优质地震安全服务和保障。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我省各地基本具备综合抗御6.0级左右、相当于各地地震基本烈度地震的能力,防震减灾总体能力达到中部省份领先水平。全省地震监测预测预报能力明显提升,建成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技术系统;开展全省地震构造探查研究,大幅提高社会公众防震减灾知识普及率;完善地震应急救援体系。
(一)提供全省范围内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秒级地震预警服务。震后1—2分钟内向社会发布地震速报信息。破坏性地震震后60分钟内提供地震灾情初步研判、预评估结果和应急处置方案,2—10小时内提供极重灾区初步范围人员搜救重点区域及灾情动态预评估结果,10—24小时内提供现场灾情报告和救援指引图。
(二)地震监测能力达到全省范围ML2.0级以上,定位精度优于5千米。查明全省省辖市、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主要城市的地震构造背景,为我省城乡规划、国土利用、城镇建设及重大工程建设服务。建设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和全省地震应急指挥技术系统,强化地震灾情获取能力。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和年度地震危险区社会公众基本具备自救互救能力。
(三)创建国家级和省级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省级地震科普示范学校、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和示范社区。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县、示范社区和示范企业。防震减灾知识的社会公众普及率显著提高。
四、主要任务
围绕规划发展目标,“十三五”期间的主要任务是:提升地震监测预报预警、城乡抗震设防和地震应急救援三大能力,推进防震减灾法律制度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和信息化支撑。
(一)提升地震速报预警与地震监测预报能力。建设河南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为社会公众、生命线工程及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的工程快速提供地震烈度速报、预警和紧急地震信息服务。推进地震观象台和区域地震监测预报中心建设,加密和强化地球物理场综合观测,优化地震观测技术和台网布局。加强震情监视跟踪和分析研判,推进会商机制改革,力争作出有减灾实效的地震预报。
(二)提升城乡抗震设防能力。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地震构造探查,尤其是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及其附近的主要断裂开展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建设全省地震构造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构造数据信息查询、服务与维护。创建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示范县、示范社区和示范企业。全面落实《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确定的抗震设防要求。加强防震减灾知识宣传,提升全民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三)提升地震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推进各级应急指挥机构和“一案三制”(应急预案,体制、机制、法制)建设,加强应急准备、灾情收集、快速响应、灾情发布公众服务网络建设,建立一体化应急联动协同技术机制和技术系统,强化系统的机动指挥能力、多手段集成能力、灾情准确判断能力、应急对策生成能力、全天候应急通讯能力。加强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提升应急救援队伍的专业化、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完善地震应急救援装备保障系统。
(四)推进防震减灾法律制度体系建设。制定出台地震预警相关法规,加快地震标准体系建设,完善防震减灾联席会议等工作机制,制定防震减灾责任清单,明确各级政府及部门防震减灾职责。建立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常态化、制度化工作机制。强化基层防震减灾工作基础,加强基础设施和技术能力建设。
(五)推进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活断层分布、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地震区划图、地震动小区划、地震安全性评价、震害预测、灾害情景构建等地震风险与应急准备信息服务。提供地震预警、地震烈度速报、紧急处置等预警信息服务。建立健全覆盖城乡的防震减灾公共服务网络,提高公共服务效能。
(六)强化信息化支撑水平。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信息新技术和省政府综合应急信息平台与防震减灾业务的融合和应用,建设河南省防震减灾大数据云中心,升级改造信息基础设施,拓展信息获取渠道和手段,提高防震减灾信息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信息化在数据共享、各级相关部门互联互通、协同服务的应用。
五、重点项目
(一)河南省地震速报预警与地震监测能力建设。项目主要建设内容:包括河南省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建设和河南省监测台网优化提升。
1.河南省烈度速报与预警台网建设项目。
(1)建设目标。建立河南省地震烈度速报与预警系统,提供全省范围内分钟级地震烈度速报和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秒级地震预警服务,强化地震速报和震源参数速报功能,为地震科学研究提供丰富的观测数据,加强信息化和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为社会公众迅速了解灾情、政府有关部门开展地震应急和部署抗震救灾工作提供服务。
(2)建设内容。台站观测系统:改造基准台29个,新建基准台23个,改造基本台5个,新建基本台145个,新建一般台300个。
通信网络系统:建设包括1个省级汇聚点、18个市级汇聚点、502个台站节点的通信网络。
信息化和公共服务系统:建设1个综合云服务、大数据的综合数据处理开放平台,实时数据处理能力不小于2000个预警台站。
社会服务信息发布系统:实现地震灾害、地震预警、地震速报、地震构造、地球物理专业数据等各类信息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发布,充分发挥公众服务职能作用。
技术支持与保障系统:建设1个省级技术保障中心。
2.河南省监测台网优化提升工程。
(1)建设目标。完善监测产品体系,全面提升地震监测服务防震减灾的能力;优化台网布局,对我省主要断裂形成有效成网控制;坚持传统观测手段与新型观测手段相结合,开展多学科、多手段综合观测、场观测、深井观测。
(2)建设内容。优化建设2—3个核心台站,建设地球观象台和区域监测预报中心,将其打造为具有多种观测手段、具备长期稳定的观测环境、优良的基础设施和新观测理论、新观测方法、新传感器的实验和中试场所,可以开展科学研究、技术研发、设备中试、预测预报等工作。建设省辖市地震监测台网中心,处理辖区内台站监测数据。
新增4个次声波观测手段、15个数字化形变手段、7个电磁手段和33个流体手段。采用基于物联网的新型地震监测设备,集成多种传感器,降低地震监测设备成本,建设台间距小于10千米的密集观测网。
(二)河南省地震构造探查工程。
1.建设目标。在《河南省1∶20万新近系断裂构造图》基础上,在全省范围内开展城乡地震构造探查,尤其是对重点地区、重点城市及其附近的主要断裂开展危险性评价。建成包括全省1∶20万地震构造图、重点城市1∶5万—1∶1万和区域重点断层1∶10万主要活动断层分布图等为主要内容的地震构造数据库管理系统,提供数据信息查询服务。
2.建设内容。
(1)对我省已发现的规模大、活动时代较新、地震危险性较大的重要断裂开展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2)完成全省省辖市及省直管县(市)所在城市的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3)对我省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县级城市的主要断层开展活断层探测及地震危险性评价。
(4)建成全省地震构造数据库管理系统,实现数据信息查询、服务与维护。
(三)全民防震减灾素质提升示范工程。
1.建设目标。加强张衡地震科普馆布展建设,继承和发扬“科圣”张衡在地震观测、天文学等科学领域的历史成果;拓展科普宣传的深度和广度,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主动融入全省科普宣传工作,实现防震减灾知识科普宣传受众率90%以上,全面提升我省公众防震减灾综合素质。
2.建设内容。
(1)利用地震预警沙盘、声光电模拟、三维影像、互动显示终端等手段,布设张衡地震科普馆展馆,弘扬张衡文化,普及防灾减灾知识。
(2)主动融入河南省科技馆建设,将防震减灾知识宣传纳入全省科普宣传工作内容。
(3)在现有各省辖市建成的防震减灾科普基地(馆)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宣传、互动内容,扩大科普宣传覆盖面,加大宣传力度。
(4)利用现有各省辖市应急避险避难场所建设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充分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优势,向社会公众广泛普及防震减灾知识。
(5)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各省辖市至少创建1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县,至少创建5个省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全省创建2—3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城市,5—8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县,15—20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创建1—2个国家级防震减灾示范企业。
(6)编制《河南省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创建标准》,推进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达标创建工作,达标率50%以上。加强示范学校校长和骨干老师防震减灾知识培训,实现培训覆盖率100%。
(四)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建设。
1.建设目标。
(1)依托濮阳油田建设一个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的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基地,开展综合性、专业化的应急救援培训,包括地震引发的建筑倒塌、山体滑坡等特殊环境下的专业训练,模拟地震灾害(事故)搜寻与救护工作,并承担向社会公众宣传防震减灾知识、普及自救互救常识的任务。
(2)基地设立训练废墟、虚拟仿真等地震专业化训练课目。面向社会提供经常性应急救援专业训练、合成训练、虚拟仿真训练等。实现单次80人、年均800人次的培训规模。
2.建设内容。
(1)建设供100人使用的普通教室、供90人住宿的搜救队员宿舍、供100人就餐的食堂、电子阅览室、语音教室、计算机教室、图书馆、学术厅室、室外体能训练场、专家公寓等公共基础设施。
(2)配备供80人使用的震后搜寻与救护必需的专业装备。具体包括:专业搜救装备、救援车辆、防护装备、通信设备、救护器材和保障设备等。
(3)建设指挥调度室、仿真训练室、预案推演室(可容纳40人左右)、体能训练馆(可容纳30人)、救援器材装备库、仪器设备维修保养室等,配置1套虚拟仿真训练系统和1套多媒体教学系统。
(4)建设1个搜救专业训练场,包括1个综合训练废墟、1组特殊环境专业及可恢复训练废墟。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防震减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各级政府要加强对防震减灾工作的组织领导,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和各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防震减灾工作。确保实现规划目标,落实主要任务,实施重大项目。
(二)强化法制保障。加强对落实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情况的监督检查。各级政府要定期向人大汇报防震减灾法律、法规落实情况,政府法制部门要会同地震工作主管部门对防震减灾领域政府规范性文件的执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三)健全投入机制。全面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与《河南省防震减灾条例》,将防震减灾工作经费列入各级财政预算,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加大对重点监视防御区防震减灾工作的投入力度。
(四)强化人才支撑。人才资源是防震减灾事业的第一资源,要坚定不移地实施人才强业战略,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制定完善科学合理有效的人才政策,重点培养职业化的核心管理人才、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和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物,为防震减灾事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智力支持。
(五)加强规划评估。健全规划实施监督检查与跟踪机制,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规划目标任务完成情况、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等进行适时监督检查,开展规划阶段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规划实施中的问题,发挥规划的引领约束作用,推动规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