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发〔2016〕32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7-06-17 07:09:07

《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的通知》




豫发〔2016〕32号

 

 



各省辖市、直管县(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机关各单位,省管各企业和高等院校,各人民团体:

现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6年9月30日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方案

 



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是中原经济区五大战略定位之一,是国家赋予中原经济区的重大文化使命。河南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源地,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孕育形成了兼容并蓄、刚柔相济、革故鼎新、生生不息的中原文化。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对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推进文明河南和文化强省建设,促进中原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为全面落实《中原经济区规划(2012—2020年)》《河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等文件精神,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着眼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推动中原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促进文化事业繁荣、文化产业发展和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弘扬,培育一批地域特色明显、展现中原风貌、具有国际影响的文化品牌,塑造昂扬向上的中原人文精神,不断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进一步加快文化资源优势向文化发展优势转变,走出一条历史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跨越、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路子。

(二)基本原则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遵循文化发展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正确处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一手抓繁荣,一手抓管理,努力实现两个效益相统一,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推动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坚持以文育人、以文化人。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放在突出位置,充分挖掘吸收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道德精髓,大力弘扬焦裕禄精神、红旗渠精神、愚公移山精神,构建符合传统美德和时代要求的中原人文精神,用先进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

——坚持传承与创新相协调。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全面把握传承与创新的辩证关系,在扬弃中继承弘扬,在创新中改造提升,用新文化业态、新表现方式、新传播手段赋予中原文化新生命、新魅力,进一步增强中原文化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坚持政府主导和社会参与并举。发挥政府在顶层设计、规划指导、政策制定、平台搭建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坚持公共投资和市场融资相结合、政府兴办和群众群创群办相结合,鼓励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捐赠以及兴办公益性文化事业,调动社会资本、民间资本投资文化产业的积极性,形成工作合力,实现共建共享。

——坚持统筹规划、有序推进。从基本省情出发,立足文化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精选题材、统筹布局、分级管理,做到积极作为、有的放矢、量力而行。核心资源和全局性重大项目由省级主导规划建设,力争形成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带动力的亮点,其他资源和项目建设一般由市县统筹实施。

(三)战略定位

——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发挥中原根亲文化资源优势,开展寻根拜祖文化活动,发展根亲文化主题旅游,建设根亲文化主题基地,确立一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号,使河南成为中华民族精神家园和心灵故乡的主要承载地。

——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利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体性保护、生产性保护与活态传承,加强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普及,把河南建设成为保护展示和传承弘扬中华历史文明的重要窗口。

——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坚持传统文化产业与新兴文化产业并重、国有文化产业与民营文化产业并进、规模扩张与产业升级并举,优化布局结构,转变发展方式,走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路子,不断提升文化发展质量和水平,推动文化产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

——现代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具有中原文化特质的知名品牌,把河南建设成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文化创新发展区。

——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基地。坚持“走出去”与“请进来”相结合,拓展文化交流途径,创新文化交流模式,打造文化交流平台,大力发展对外文化交流、合作和贸易,提升中原文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推动中原文化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纳入本方案的重点项目基本完成,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初具规模。华夏历史文明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深入推进,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普遍提高,文化改革发展动力、活力明显增强,文化产业进一步发展壮大,文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完善,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立健全,文化市场体系健康发展,河南形象显著提升,河南成为全国重要的区域性文化中心,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走在中西部地区前列。

二、主要任务


立足中原文化资源优势,通过龙头项目带动、文化品牌提升、特色产业支撑、体制机制创新,聚焦、聚神、聚力五大工程,加快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一)实施全球华人根亲文化圣地建设工程

发挥华夏文明之源、炎黄子孙之根的资源优势,挖掘中华姓氏文化、黄帝文化、功夫文化、汉字文化、元典文化、河洛文化、客家文化之源等根亲祖地文化资源,打造中原根亲文化品牌,提升具有中原特质的文化内涵,增强对海内外华人的凝聚力,构筑华夏儿女心灵故乡。

规划建设根亲文化主题基地。坚持巩固基础、扩大规模、提升内涵,规划建设一批凸显华夏历史文明符号、突出根亲主题,融教育、纪念、展示、体验为一体的文化主题基地。依托新郑黄帝故里、淮阳太昊陵、内黄颛顼帝喾陵、商丘燧皇陵、桐柏盘古之乡、泌阳盘古圣地、西华女娲城、濮阳帝舜故里等文化遗迹,建设人文始祖拜谒地。加强姓氏文化的研究挖掘,规划建设中华姓氏文化园,鼓励有基础、有条件的地方打造一批姓氏文化主题基地,形成“河洛是故乡”“寻根到中原”的文化认同。加强对汉字起源、发展演变的研究阐释,抓好甲骨文识别工程、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漯河许慎文化园等一批重点项目,传承汉字国粹,弘扬传统文化。加强对周易文化、儒释道文化和诸子文化等元典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阐发、展示,推出一批研究成果,建成一批主题基地,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依托登封少林寺、焦作陈家沟,建设少林武术和太极拳展示体验园区,打造世界功夫之都。

组织开展根亲文化节会活动。坚持丰富内涵、创新形式,整合各地节会资源,突出根亲文化特色,着力打造一批富有乡愁家味的文化节会活动。进一步提升黄帝故里拜祖大典、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中国开封清明文化节和菊花文化节、郑州国际少林武术节、中国·商丘国际华商节、唐人故里·闽台祖地中原(固始)根亲文化节、嵩山论坛、中国洛阳河洛文化旅游节的影响力,浓缩中原文化精华,彰显河南魅力。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弘扬根亲文化的新形式、新载体,使之成为海内外华人中原寻根的重要纽带。

积极打造根亲文化旅游线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区域协同、文旅融合,打造“老家河南”根亲文化旅游品牌体系。精心建设世界文化遗产游、中原古都文化游、丝绸之路起点游、华人寻根祭祖游、文字起源发展游、诸子文化遗迹游等精品旅游线路,全面、生动展示中原文化的独特魅力,打造世界知名、全国一流的旅游目的地。

专栏一

嵩山论坛:在登封市嵩山召开。论坛以互相尊重、求同存异、革故鼎新、文明对话为原则,汇集国内外多元文化的代表人物、学术领袖、专家学者、文化名人及政要、政府智囊和知名企业高管,倡导世界文化的多元性,增进各国人民之间在文化上的相互理解和相互尊重。

中华姓氏文化园:规划建设内容包括3个场馆和6个中心,即中华姓氏博物馆、中华姓氏寻根馆、中华姓氏单姓分园,中华姓氏文化研究中心、客家文化研究中心、豫闽台文化研究中心、中华家谱资料中心、中华姓氏国际交流中心、中华姓氏祖根地认定中心,打造展示中华姓氏文化的平台、全球华人寻根谒祖目的地。

(二)实施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示范基地建设工程

积极做好中原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工作,拓展文化遗产传承利用途径,构建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把河南建设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核心区、华夏文明与世界文明对话的重要平台。

加强文物保护。加强世界文化遗产、重要大遗址和文物保护单位的维修保护、展示利用及管理机构建设。做好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以及大运河、丝绸之路河南段等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管理、日常监测等工作。做好偃师二里头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郑州商代遗址、信阳城阳城遗址等国家重点保护大遗址的保护展示利用工作。重点做好开封城墙、商丘归德府城墙、驻马店蔡国故城、漯河贾湖遗址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维修工作。持续推进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淅川县荆紫关古建筑群、新县鄂豫皖革命根据地旧址等文物建筑的合理利用。完成30至50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或重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规划,整修30处规模较大的文物保护单位,作为文物景点开放单位。加快安阳殷墟、隋唐洛阳城、郑州商代遗址、汉魏洛阳故城、内黄三杨庄遗址、偃师尸乡沟商城遗址、信阳城阳城遗址、新郑郑韩故城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建设。加强城镇化建设和大型基本建设中的文物保护工作,确保文物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制定和完善《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相关配套政策,规范代表性项目和代表性传承人评选认定等。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代表性传承人名录体系,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分类保护,推动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建设。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展示馆、传习所建设,加强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建设。办好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重要传统节日和文化遗产日等节日纪念活动,组织好宝丰马街书会、中国古韵——中国(淮阳)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中国鹿邑国际老子文化论坛等品牌活动。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做好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实施河南戏曲振兴计划,大力推动戏曲进校园,争取每年让学生免费欣赏到1场优秀的戏曲演出。

推进中原文化遗产传承利用。依托洛阳龙门石窟、安阳殷墟、登封“天地之中”历史建筑群、大运河和丝绸之路河南段等世界文化遗产,开展科学保护、理论研究、教育培训、宣传展示、监测管理。加强对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传统村落和历史建筑的保护,完善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保护规划,加强对历史文化街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等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合理利用,保护古遗址、古建筑、近现代历史建筑,积极做好对大运河道口古镇的保护利用工作。及时开展历史文化街区划定和历史建筑确定工作,有序实施城市修补和有机更新,改善和恢复老城区、历史街区的功能和活力。开展历史地名文化遗产保护,建立省、市、县三级名录,开发建设一批具有河南地域特色的地名文化产品。建设以国有博物馆为主体、民办博物馆为补充的博物馆体系,加快中原考古博物院、中国二里头夏都博物馆、河南戏曲声音博物馆建设,规划建设郑州纺织工业博物馆、中原文化博物馆苑、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博物馆、中原古民居博览园、郑州商都遗址博物院等。实施中原文献出版工程,做好现存6000种中原文献的整理出版工作,为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提供基础资源。加快推进文物大数据中心建设,打造集文物记录、展示、分享和沟通于一体的数字化信息服务平台。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编写中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读本,纳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体系,引导青少年学生全面准确了解掌握中原文化的精髓,更好传承创新中原文化精神。加强对各地农村历代明贤积淀下来的思想观念、文化传统、文史典籍的挖掘整理,积极培育富有地方特色的乡贤文化,延续传统乡村文脉。重视城市文化特质和文化景观的规划,把中原历史文化元素和符号融入各地城区规划建设过程中,促进文化遗产资源在城市规划建设中实现传承创新。

专栏二

中原民俗文化博物馆:收集保护中原地区群众生产、生活、习俗、风情等各类遗物。收集整理中原各类地方戏曲、工艺作坊、礼仪俗规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规划建设民俗文化展示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演示区、民俗文化研究中心等各具特色的不同功能区。

中原文化博物馆苑:以15个不同主题的博物馆为核心,辅之以“九坊、七区、五店、三寓”,集文物馆藏、展览、文化旅游、购物、休闲于一体的博物馆群。

中原古民居博览园:以保护河南古民居遗产为目标,将散落在各地富有中原特色的历代石雕、木雕、砖雕、古民居和古建筑、古街区进行整体搬迁或改造提升,形成以古民居为核心的建筑群落,同时配套文化休闲娱乐中心、古民居博物馆、佛雕艺术馆、古树名木园、影视拍摄基地等。

(三)实施全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建设工程

立足我省资源条件和发展基础,深入推进文化产业“双十”工程,以资源吸引项目,以项目引进人才,以产业助推转型,在提质增效升级上下功夫,提升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形成中原特色鲜明、优长门类突出、产业结构合理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发展重点文化产业。按照竞争力强、成长性好、关联度高的原则,重点发展数字传媒、创意设计、动漫游戏、文化旅游、工艺美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等产业,推动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发展数字传媒产业,支持广电媒体云建设,加快推进传统媒体数字化改造,大力发展网络广播影视、手机广播电视、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等视听新媒体,积极发展有声读物、电子书和网络出版物等新兴出版业态,提升数字内容生产水平,创作生产一批符合受众消费需求和满足多种媒体、多种终端传播需求的数字传媒精品。发展广播影视产业,围绕中原优秀传统文化,策划、创作、生产、发行一批电影、电视剧、纪录片,开办一批媒体文化栏目。办好航空港卫视平台。建设一批影视基地,加快建业·华谊电影小镇建设。支持河南奥斯卡院线跨区域、规模化、集约化发展,提升河南影视业的核心竞争力。发展动漫游戏产业,打造动漫全产业链,加快形成创意、制作、营销、播放、版权交易、衍生品开发的完整产业链条。加快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中国动漫之都(洛阳)产业园等重点动漫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将郑州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西部动漫产业基地。发展创意设计产业,实施“文化+”工程,大力发展“文化+制造业”“文化+现代农业”“文化+旅游业”“文化+互联网”,提高相关产业的文化含量和产品附加值,加快实现河南制造向河南创造转变。重点建设国家863中部软件园、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等。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突出“老家河南”旅游形象,注重以文化精髓提升旅游内涵,推动文化旅游线路精品化、产品多元化和服务智慧化,形成文化与旅游高度融合的产业发展形态。加快提升“禅宗少林·音乐大典”“大宋·东京梦华”“水秀”“功夫诗·九卷”“隋唐百戏”等演艺品牌价值,推动引进澳门“水舞间”。发展工艺美术产业,重点发展雕塑类、陶瓷类、刺绣类、柳藤竹草编类、木艺等工艺美术品,支持特色工艺美术品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筹建中原工艺美术品交易中心,打造中原手造工艺美术行业电商平台。

建设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以项目融通资金、集聚人才、引进技术、做大增量。重点抓好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少林·开元盛世文化产业园、中央新影华夏文化产业园、中国·郑州中原国际文化智汇港等重大项目建设。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型经贸文化活动,策划、包装、推介一批能落地实施、带动效益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加快文化资源的科学利用和有效转化。支持举办嵩山论坛、中原(鹤壁)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建设一批文化产业交易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建设。

发展壮大文化企业。积极实施集团化、规模化发展战略,优化资源配置,推动各地、各行业、各门类形成一批文化龙头企业或企业集团,以大企业支撑大产业。推进文化企业以资本为纽带进行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兼并重组,重点推动出版、发行、影视、广电网络等领域的企业交叉持股、并购重组,促进文化资源、要素向优质企业、优势产业门类集聚,向重点文化企业集中。做大做强河南日报报业集团、中原出版传媒集团、河南科技期刊传媒集团等国有文化企业集团。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快速发展,扶持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微文化企业。支持中原大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加快资源聚集和资本扩张,鼓励河南文化影视集团、河南有线网络集团等符合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融资或挂牌交易,形成资本市场的河南文化板块。鼓励国内外大型文化企业在河南建立地区总部、文化产品生产基地、研发和营销中心。

建设重点文化产业示范园区。突出特色化和差异化发展,形成一批主导产业清晰、产业链条健全、服务设施完善、经济效益明显的文化产业园区,壮大文化产业集群。重点抓好10个省级文化改革发展试验区和6个省级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带动文化产业快速发展。支持登封市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示范工程,鼓励各地积极探索、先行先试。规划建设郑州现代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区、开封宋都古城文化核心展示区、洛阳河洛文化展示体验核心区、安阳殷墟大遗址文化旅游体验区、濮阳杂技体验示范区、许昌三国文化展示体验旅游核心区、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等。

专栏三

中央新影华夏文化产业园:依托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以影视拍摄制作、出版发行、演艺游乐、影视文化体验、数字动漫创作、影视教育培训等全产业链为核心功能,整体形成影视拍摄区、影视游乐区、影视产业区、配套居住区和影视拍摄预留区五大功能分区。园区将作为中央电视台、中央新影集团和中国微电影协会的外景拍摄基地。

中国·郑州中原国际文化智汇港:以影视文化产业为核心,以产学研一体高端媒体产业基地和创新性中原媒体产业基金为支撑,辅以国际文化提升系统、配套生活服务系统、生态宜居系统三个配套系统,以全龄室内乐园高塔、多国大师打造的中原文化建筑群、城市水陆空文化体验秀、文化不夜城、中原国际尖端人才宜居社区等特色项目为发展触媒,形成一个产业核心、两大产业支撑、三个配套系统、六大特色项目的文化智汇港。

郑州现代文化产业创新示范区:充分发挥郑州区域文化中心优势,加快建设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中原广告产业园、中原数字出版基地等,打造现代文化产业创新示范高地。

开封宋都古城文化核心展示区:以大宋文化为主题,发挥龙亭、开宝寺塔(开封铁塔)、延庆观、繁塔——禹王台、大相国寺、包公祠、开封府、天波杨府、汴绣、木版年画等历史文化资源优势,加快建设东京梦华苑、清明上河城、宋都水系工程、汴绣博物馆、“千回大宋”大型室内剧目、开封朱仙镇文化旅游产业园区等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再现宋都古城风貌,打造一城宋韵、特色鲜明的宋文化核心展示区。洛阳河洛文化展示体验核心区:以河洛文化为主线,以龙门石窟、少林寺、白马寺、玄奘故里等珍贵历史文化遗存为主体,以嵩山、黄河、洛水等自然环境为依托,加快中岳文化苑、龙门石窟世界文化遗产园区、洛阳老城历史街区、五大古都遗址、大运河遗址、丝绸之路遗址等重大项目建设,建设河洛——大嵩山文化展示体验示范区。

安阳殷墟大遗址文化旅游体验区:以殷商文化为主题,以颛顼帝喾陵、殷墟、甲骨文、周易、羑里城等历史文化资源为依托,加快建设殷墟大遗址公园、周易文化产业园、车马坑博物馆、殷商文化城、安阳·中国历史文化博览园、中华梦幻谷主题公园、易经书院等重大项目,打造殷商文化旅游体验区。

濮阳杂技体验示范区:依托濮阳杂技艺术资源和“中国杂技之乡”的优势,重点支持濮阳杂技艺术节、中国濮阳国际杂技文化产业园、濮阳杂技学校扩建提升、东北庄原生态杂技园、杂技剧“水秀”等项目建设,打造中华杂技文化名城。

许昌三国文化展示体验旅游核心区:以三国文化为主体,依托曹魏文化、关公文化、大禹文化、钧瓷文化、花木生态文化,着力推进三国文化产业园、魏都风情区、汉魏故城遗址、三国文化演艺中心和情景剧“曹操”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把许昌打造成为全球三国文化旅游目的地。

桐柏——大别山红色旅游区:依托桐柏——大别山地区优越的生态环境资源,充分挖掘红军摇篮、将军故里、红色圣地等丰富的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全力打造新县鄂豫皖苏区首府5A级景区、红二十五军长征出发地开发利用项目、王大湾会议旧址维修保护项目、商城金刚台红军洞群、桐柏英雄纪念馆、竹沟革命纪念馆、杨靖宇纪念馆、许世友故里,发挥其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大别山精神教育基地的功能,使桐柏——大别山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红色旅游目的地。

(四)实施现代文化创新发展新高地建设工程

把文化创新作为推动文化科学发展的强大引擎,不断推进文化领域的体制机制、内容形式、传播手段和发展业态创新,坚持传承和创新的辩证统一,汲取传统文化的精华,创造性吸收和融合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深入推进文化领域的创新创造,大力发展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具有中原特色的现代文化。

实施文艺精品战略。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坚持内容为王、创意致胜,提高原创能力,加强规划引导,推出更多体现中原特色、中原气派、中原风格的文艺精品。大力实施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繁荣精品创作,推动文艺精品普及。加强文艺精品创作中长期规划,建立精品项目库,形成组织实施一批、加工提高一批、论证储备一批的梯次推进格局,争取在优长门类推出一批有全国影响的精品力作。支持原创作品和现实题材、爱国主义题材、重大革命历史题材、青少年题材、中原优秀传统文化题材作品创作,重点抓好文学、剧本、作曲等原创性、基础性环节。大力发展网络文艺,实施网络文艺精品创作和传播计划,推动网络文学、网络音乐、网络剧、微电影、网络演出、网络动漫等新兴文艺类型繁荣有序发展。实施中原文艺普及工程,广泛开展“中原文化大舞台”活动,让优秀文艺作品走进基层群众。加强文艺评论,打造一批文艺评论品牌栏目,营造褒优贬劣、激浊扬清的文艺环境。打造中原作家群、中原书风等现代文艺品牌。

培育文化发展新业态。积极推进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互联网融合发展,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实施河南省文化科技创新工程,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培育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和文化科技骨干企业,将河南建成全国有影响力的区域文化科技融合中心。积极推进业态模式创新,深化大数据、云计算在文化领域的应用,构建众创、众包、众扶、众筹支撑平台,推动文化创新创造。

统筹城乡文化一体发展。统筹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布局和资源配置,加快建立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加大文化资源向农村倾斜力度,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推动基层公共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和统筹利用。建立健全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文化服务机制,出台政府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意见。深入推进文化综合体建设,打造全媒体聚合投送平台。深入开展“文明河南·欢乐中原”“教你一招”“舞台艺术送农民”“春满中原”“百城万场”等品牌文化活动,鼓励支持各地举办具有地方特色的群众文化活动,实现市市有品牌、县县有特色。创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资金投入机制、服务供给机制、效果评估机制,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提供主体和提供方式多元化,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文化需求。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与科技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现代传播能力。

创新文化体制机制。深化文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按照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统一和宣传部门有效主导的要求,推动建立健全党委和政府监管有机结合的管理模式。制定推动国有文化企业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实施意见,完善国有文化企业综合效益考核体系,加大社会效益考核权重。推动已转企单位建立有文化特色的现代企业制度,推动新闻媒体采编和经营两分开,深化文化事业单位内部改革,推动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积极培育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完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用好河南中原文化股权投资基金,推进河南省文化艺术交易中心建设,促进各类文化产权合理流动,实现文化与资本有效对接。

加强现代传播体系建设。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推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深度融合,着力打造一批形态多样、手段先进、具有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建成具有强大实力和传播力、公信力、影响力的新型媒体集团。支持新版河南手机报、河南日报金水河客户端、大河客户端、河南广电猛犸新闻客户端运营与推广,支持大河网络传媒集团、河南大象融媒体集团做大做强,打造中原云大数据集团有限公司和大河全媒体矩阵。推动河南人民广播电台、河南电视台合并,组建河南广播电视台和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加快广电网络双向化、宽带化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建设,大力推进广电高清化、交互化,推动广播电视网与电信网、互联网深度融合,建设河南省广播电视智能宽带无线数字覆盖网。加强网上思想文化阵地建设,深入实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八大工程”,推进河南省百家网站建设项目,办好中原网络文化论坛,广泛开展网络公益活动,用正能量滋养网络文化。坚持依法建网管网用网,完善网络突发事件处置机制,坚决清除网络非法有害信息,严厉打击网络犯罪,规范网上信息传播秩序,推动网络空间持久清朗。

专栏四

重点文化设施建设项目:河南社科中心、省社科研究基地、中原考古博物院、中国二里头夏都博物馆、中国文字博物馆续建工程、中原文学馆、省书画院新址、省直文艺院团剧场新建改造工程等。

中原人文精神“五大工程”:包括中原文艺精品创作工程、中原文艺普及工程、中原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工程、中原文艺人才培养工程、中原特色文化基地建设工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网络传播“八大工程”:即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网上宣传工程、中国梦践行者故事网络传播工程、网络文艺创作传播工程、网上理论传播工程、网上公益工程、网评引导工程、“四有”中国好网民工程、清朗专项工程。

文化综合体:依托全省新华书店资源,充分利用现有设施,按照惠民、便民、利民的要求,选取基础条件好、人口集中、文化消费旺盛的区域,分层次规划建设一批包括图书销售阅览、电影放映、休闲健身、教育培训、艺术品展览等在内,集文化消费、服务功能为一体的文化综合设施。

大河全媒体矩阵:运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打造涵盖传统报业、网络平台、移动平台、线下终端的全媒体体系,实现从传统采编到“中央厨房”式的信息生产的跨越,构建纸媒与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互补、互融、互动的现代化全媒体矩阵。

全媒体数字资源聚合投送平台:建设数字资源聚合平台,把不同渠道整合的数字内容统一归类、存储和管理,进而通过传统媒体、互联网、手机、终端阅读器、新华书店卖场、社区数字投送终端等媒介进行覆盖式的全媒体投送与营销,形成全新的数字内容资源发行产业形态。

(五)实施中华文化“走出去”重要基地建设工程

深度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统筹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用好文化交流、文化传播、文化贸易三种方式,凝聚政府、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四方力量,深化与沿线国家文化、旅游合作开发,着力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文化走出去格局,增强中原文化影响力。

加大对外宣传力度。统筹内宣与外宣,统筹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讲好河南故事,让世界更好地了解河南。打造“老家河南”品牌,建立品牌发展基金,加强商标保护利用,规范品牌的公益性推广和市场化使用,举办黄帝故里拜祖大典“老家河南”文化活动,推进“老家河南”微视频工程和“老家小镇”示范样板工程。支持传统主流媒体建立健全省外采、编、播、发网络,拓展互联网、社交网络、即时通信工具等新兴传播渠道。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宣传工作格局,整合对外传播资源,加快推动航空港在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传播,支持河南影视制作集团中非电影频道在非洲国家发展数字电视业务。积极探索与境外媒体灵活多样的合作模式,提升对外传播能力。加强“精彩河南”“文明河南”等官方微博、微信和境外媒体采访基地建设,打造全方位、多渠道的对外宣传阵地。

加强文化交流合作。积极组织参加国际文化交流活动,在美国举办中美旅游文化周,配合参与中华文化走出去工程建设和央地合作计划等国家重大对外文化交流项目,借助国家在海外举办“中国文化年”“中国文化艺术节”“欢乐春节”等活动,广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借助“一带一路”城市旅游联盟,提升我省丝绸之路、大运河遗产点品牌知名度和吸引力,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实施丝绸之路影视桥、丝路书香等工程,做好丝绸之路文化项目。组织中原文物海外展系列活动,扩大中原文物外展的数量和规模。加强与港澳台地区文化交流合作,办好中国豫剧节、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论坛,继续实施两岸互派戏剧艺术人才培训计划。大力推进中原海外文化发展中心项目,加强对外文化交流机构建设,推动少林功夫、太极拳等相关民间机构在海外发展。

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积极培育外向型骨干文化企业,支持河南国家重点文化出口企业、国家重点文化出口项目及省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基地建设,探索设立文化保税区。依托河南特色文化资源,引导建设一批对外文化贸易集聚区。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中原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基地,打造中原文化产品国际交易平台,大力发展跨境文化贸易服务,重点扶持以豫剧、杂技、少林功夫、太极拳、豫菜、瓷器等为主要内容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的出口,积极扶持文化信息、创意设计、电影、动漫游戏、电子出版物等新兴文化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加快发展演艺、影视制作、数字出版、艺术品交易、休闲娱乐等文化贸易。支持文化企业“走出去”,鼓励文化企业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建立海外文化中心、营销基地。积极发展对外文化中介机构,支持文化企业与国际知名中介机构或经纪人开展合作。

专栏五

中国豫剧节:通过举办中国豫剧节,加强我省与有关省(区、市)的文化交流与合作,进一步弘扬豫剧艺术,展示中原文化精粹,增强中原豫剧文化影响力,促进中华豫剧文化传承发展。

海峡两岸河洛文化暨豫剧发展论坛:邀请海峡两岸的专家、学者就河洛文化及豫剧的创作、交流和发展进行深入研讨,促进河洛文化的传承创新,丰富豫剧的理论研究和文化底蕴,提高海峡两岸豫剧交流水平。

中原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基地: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的政策优势、产业优势和区位优势,推动文化商贸、文化中介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集聚发展,扩大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大力发展跨境文化消费。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工作,切实加强领导和指导,研究解决重大问题。各级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要认真组织好方案的实施工作,统筹协调有关方面,合理安排工作进度,确保各项任务落到实处。各地要贯彻中央和省委精神,把握政策要求,对重大工程、重点项目的调整按规定程序报批后实施。加强与中央有关部门的沟通对接,加强省直各有关单位的协同配合,加强各地之间的互动合作,争取国家支持,形成强大合力。成立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研究中心,加强智库建设,深入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提供决策咨询,深化对华夏文明、中原文化的研究。建立激励机制,以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为主要考核内容,出台管理办法和考核细则。加强与周边省份的对接与合作,建立健全联动机制和合作机制,共同推进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

(二)加大支持力度

贯彻中央已经出台的文化经济政策,用足用好用活国家深化文化体制改革配套政策,发挥政策效能,推动文化改革发展。围绕社会资本、艺术名家等参与文化建设制定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和改善对文化企业的金融服务,鼓励各类金融机构积极开展文化金融产品创新,鼓励各类担保机构对文化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发挥河南省文化产业投资有限责任公司等投融资平台作用,用好河南省文化产业发展基金,积极引导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及各类投资机构投资文化领域。积极争取国家重大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建设扶持资金以及中央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加大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步提高各级彩票公益金用于文化事业比重。根据文化产业发展需要,逐步加大对文化产业的投入,大力培育和扶持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重点文化企业。

(三)提供法治保障

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出台的文化建设方面各项法律法规,加强文化法律法规执行情况的督促检查。加强文化立法,制定或修订公共图书馆、著作权、电影产业、博物馆、志愿服务、未成年人网络保护、全民阅读、出版管理、营业性演出管理、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发展和互联网领域等地方性配套法规。坚持依法行政,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动文化行政部门职能转变。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建立健全文化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和保护机制,完善“扫黄打非”工作机制,形成规范的文化市场秩序,保护文化经营者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为建设华夏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四)强化人才支撑

贯彻落实《河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河南省宣传思想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规划(2011-2020年)》,深入推进“四个一批”人才培养工程、中原文艺人才培养工程、优秀青年社科理论人才培养工程、文化产业领军人物建设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文化创意人才、经营管理人才、复合型人才,推出一批拔尖人才、领军人物和文化名家大师。建立健全文化人才培养体系,鼓励普通高校开设文化建设相关学科和专业,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才培养纳入职业教育体系,支持相关行业和文化产业园区、龙头文化企业与普通高校、职业院校及科研机构共同建立人才培养基地,加快培养德才兼备、锐意创新、结构合理、规模宏大的文化人才队伍。充分利用各类引才引智计划,引进国内外高端人才。加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重视发现和培养乡土文化能人、民族民间文化传承人,鼓励和扶持群众中涌现出的各类文艺骨干和文化活动积极分子。壮大文化志愿者队伍,鼓励专业文化工作者和社会各界人士参与基层文化建设和群众文化活动,形成专兼结合的基层文化工作队伍。加强人才教育培训,通过集中培训、挂职锻炼、交流任职等方式,提高人才队伍综合素质。
 



中共河南省委办公厅2016年10月14日印发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law/20433.html

本文关键词: 中共河南省委, 河南省, 华夏, 历史, 文明传承, 创新, 建设, 方案,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