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全文

浏览量:          时间:2015-04-26 05:05:11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国家计委、国家经贸委、国家科委关于印发《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委(计经委)、经贸委(经委)、科委,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长期供需预测看,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从消耗能源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我国亦面临环境问题的新挑战。因此,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资源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是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要求,节约能源对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经济效益、推进技术进步、合理利用资源、减少环境污染、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等起着重要的作用,也是实现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的重要途径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必要措施。

为了引导各行各业合理利用能源,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增长方式的转变,特发布《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本大纲以2000年前推行的节能技术和工艺设备为主,相应考虑中长期的节能技术。国务院有关部门要根据大纲的基本原则研究制订相应的实施细则和配套政策,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有关部门要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以本大纲为指导,在各项工作中认真贯彻落实。
 


1996年5月13日




前 言



能源、人口、环境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重大挑战,也是我国面临的重大课题。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高度来审视,必须处理好经济建设、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关系。为实现八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所确定的主要奋斗目标,关键是实现两个具有全局意义的根本性转变,其中之一就是要积极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工作的中心。实现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降低消耗、增加效益的企业经营机制,应当贯彻“坚持开发与节约并举,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

能源是国民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从长期供需预测看,供需矛盾仍很突出,从消耗能源产生“温室效应”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的现实,我国更面临环境问题的新挑战。因此,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对我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根据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九个五年计划,我国国民生产总值将以8%左右的速度稳定增长,而能源作为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其需求量也将随之增长。“九五”期间如果不考虑节能因素,按1995年的产值能耗水平测算,到2000年能源需求量约19亿吨标准煤,届时可供能源总量最多只有15吨标准煤左右,供需缺口达4亿吨,为保证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必须高度重视节能工作,促进能源的合理和有效利用,争取“九五”期间累计实现3.4亿吨标准煤的环比节能量,其中措施节能量约1亿吨标准煤。

依靠技术进步来降低能源消耗是措施节能的根本途径,1984年由国家计委、国家经委、国家科委组织制订了节能技术政策大纲。十多年来,我国节能工作围绕提高用热和用电效率为重点,发布实施热电联产、集中供热、提高工业锅炉和窑炉效率、余热回收利用,推广省能设备,节能建筑等技术政策要点,改造各种耗能工艺设备,对冶金、化工、建材、能源等耗能行业加速节能示范项目安排和推广,以及加强科学管理,制订条例法规,建立节能体系,取得了很大成绩。1980年以来,2/3的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都有所下降,直接节能量1亿多吨标准煤。如吨钢综合能耗从1980年的2.04吨标准煤降至1994年1.519吨标准煤,下降了25%;小型合成氨综合能耗由每吨3021千克标准煤降到2089千克标准煤,下降了30%。能源经济效益不断提高,单位产值能耗逐年下降。每万元国民生产总值能耗由1980年的7.64吨标准煤降到1995年的3.94吨,下降了48%。

尽管节能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从总体上看,目前我国能源利用效率低,能源经济效益差,能源利用系统的技术和管理落后的局面没有得到根本转变,如1994年火电单机在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仅占火电机组的25%,热电仅占11%;大、中型水泥厂(先进工艺)产量仅占6%;氮肥行业大、中型厂合成氨产量只占41%左右;2吨/时~4吨/时的锅炉占工业锅炉总容量的40%以上,显然比国外先进国家规模经济效益差。很多产品的单位能耗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如钢铁、发电、建材、化工等行业的主要工业产品单位能耗高出20%~80%,有很大的节能潜力。

因此,在新形势下总结前十几年来我国在推进节能工作的经验和教训,配合即将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的贯彻实施,补充节能新技术,修订、完善节能技术政策大纲,使其指导我国的节能技术进步,集中改变目前的主要耗能工艺和装备技术面貌,合理引导资金投向,是实现“九五”节能目标的重要保证。

本大纲所考虑的节能技术方向是长远与近期相结合,以近期2000年前推行的节能技术和工艺设备为主,相应考虑中长期的节能技术作为技术储备。大纲以我国目前的产业技术政策为依据,补充细化节能领域的技术内容,阐明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内节能技术应达到的目标、水平和途径。推广十多年节能工作中证明技术成熟、效益好、见效快的节能技术;限制和淘汰效益低、落后的工艺技术设备;推广适合我国国情的国外先进技术。本大纲的目的是进一步推进节能降耗工作,促进我国经济逐步向资源节约型和集约经营型方向转变,为各部门年度计划和中长期节能规划提供依据,指导各行业、各地区的节能基建、技改和科研工作。
 


目 录


一、实现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二、加速工业窑炉、锅炉及其他用能设备的更新改造
三、提高供热效率
四、工业窑炉余热能利用
五、回收工业生产中的放散可燃气体
六、新能源和能源替代技术
七、开发推广节能新材料
八、加强能源计量、控制、监督和能源科学管理
九、建立省能型综合运输体系
9.1铁路运输
9.2公路、水路运输
十、重视建筑节能
十一、加强城乡民用能源管理
11.1城市用能及市政公用节能
11.2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和节约用能
十二、主要耗能行业工艺节能
12.1电力工业
12.2钢铁工业
12.3有色金属工业
12.4建筑材料工业
12.5化学工业
12.6煤炭工业
12.7石油天然气工业
12.7.1陆上石油天然气工业
12.7.2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
12.8石油化学工业
12.9机电工业
12.10轻工业
12.11纺织工业
12.12农村生产用能
 


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一、实现能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

能源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合理利用包括面很广,涉及调整产业结构、行业结构、企业结构、产品结构和能源消费结构,合理组织生产,提高产品质量,节约原材料,废旧物资回收利用以及能源开发、运输、贮存、加工、转换、燃料替代等,目的是达到能源利用的最佳整体效益促进国民经济向节能型发展。

1.1调整工业布局,合理组织生产,实现有效利用能源资源。有条件的矿区发展煤电联营、煤化工以及煤炭建材联营等多种经营、综合利用的能源产业。高耗能工业布局应靠近能源产地,水电站附近配置高耗电工业。逐步实现电镀、铸、锻、热处理以及制氧等专业化生产。

1.2调整高耗能产品生产结构和用能品种结构,实现规模化生产。提高废钢利用率、降低铁钢比、提高材钢比、提高机焦比重;发展节能型墙体材料、降低粘土砖比重;调整化肥氮、磷、钾比重,发展精细化工;增加煤炭洗选比重,合理调整焦煤、动力煤的生产比重;增加轻、重柴油及船用内燃机油比重;提高煤炭转换二次能源的比重和高耗能原材料的替代率。

1.3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就地就近利用热值在12560千焦/千克以下矿物燃料。如褐料、中煤、煤泥和煤矸石的就地利用。

热值低于4200千焦/千克的煤矸石用于发展矸石砖和石煤砖,或用作水泥厂的燃料和配料、混凝土骨料和砌块材料,10500千焦/千克以上的煤矸石用作低热值工业锅炉燃料,开发推广燃烧煤矸石的流化床技术。

1.4煤矿附近低热值燃料应优先就地就近用于工业锅炉。有条件的矿区,可利用矸石建设坑口矸石电站或热电站。靠近煤矿、电厂的砖瓦厂,发展煤矸石砖、粉煤灰砖生产,禁止新建、扩建侵占耕地的实心粘土砖厂。

1.5搞好油页岩和石煤的综合利用。含油量较高的油页岩用于生产页岩油,含油量较低的用作动力燃料及综合利用。石煤主要就地就近做燃料和生产建筑材料,并开发石煤综合利用技术。

1.6积极开发褐煤的利用技术途径。积极发展褐煤煤电联营,采用改良温克勒气化技术,建立褐煤气化示范厂,生产甲醇、合成氨等化工产品,开发褐煤提干、快速热解工艺,生产铁合金焦及褐煤直接液化和不加粘结剂成型技术。

1.7炼焦工业应根据焦炭用途,分别生产冶金焦、铸造焦、气化焦等品种。限制土焦生产。炼焦入炉煤灰分、硫分、水分要求分别稳定在12%、1%、7%以下。

1.8扩大原煤入洗量,提高洗选煤比重,做好分品种用途供应。保护焦煤资源,严禁将主焦煤做动力煤使用。供应民用、化工和冶金喷吹优质无烟煤,高炉喷吹煤灰分应在14%以下。

1.9工业用矿山原料实行精料方针。钢铁、有色冶炼和化工非金属原料,均要求原矿精选加工。合理提高矿产品位,稳定精矿成分,降低精矿水分以及降低采矿损失率和贫化率,提高工业辅料质量。

1.10加强废旧物资的再生利用,扩大废旧物资加工能力。大力回收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碎玻璃、废纸等。

1.11综合利用钢铁渣、蔗渣、造纸废液、粉煤灰等工业废料。

1.12在制定能源投资计划时,根据开发与节约并举的能源方针,对能源开发与能源节约进行技术、经济和环境的比较,论证,择优决定投资项目。对国家公布淘汰的耗能产品,严禁生产和使用。

1.13民用能源优质化。城市发展煤气、天然气、液化气供炊事。发展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包括生活用热水)、集中供冷。尽量满足居民对电力需求的增长要求。

二、加速工业窑炉、锅炉及其他用能设备的更新改造

90年代初,全国已有40多万台工业锅炉,平均容量2吨/时,平均热效率60%~70%,年耗煤约3亿吨。据12个部门统计,有工业窑炉6.1万台,年耗煤1.5亿吨;约有6000台煤气发生炉,年耗煤约5000多万吨。全国有风机、水泵近4000万台、8500万千瓦,农村排灌机械1000万马力,压缩机100万台,电力变压器8.4亿千伏安,中小电机3.5亿千瓦,工业电炉70万台,电焊机100万台,气体分离设备6000套及内燃机、拖拉机、汽车等基础用能设备,其中有许多是六七十年代的产品,甚至有50年代的产品,能源消耗大、效率低。目前,用能设备消耗电力约占全国发电的60%~80%,耗煤约占全国煤炭产量的50%,消耗汽油占产量的55%~60%,柴油占40%以上。

2.1更新改造工业窑炉。提高冶金、机械、石油化工等行业的加热炉、均热炉、锻造炉、热处理炉以及烧成、烘烤、干燥炉等设备的热效率。新建工业窑炉应向连续化、大型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开发推广全纤维结构工业炉。

2.2更新改造换热设备。研究高效、长寿的换热设备,替代低效换热设备。如推广板式换热器、螺旋管式换热器、螺纹板式换热器以及开发喷流换热器、陶瓷换热器、流化床换热器等高温换热器,推广采用热管、热泵等低温换热器,研制中、低温余热发电设备。

2.3采用高效加热新技术,如远红外、等离子、感应加热等技术。

2.4加速高效省能型机电产品的开发和生产,更新替代现有高耗低效的工业锅炉、风机、水泵、工业电炉、中小型电机、配电变压器、压缩机、电焊机等机电产品。

2.5新建工业炉窑,采用新型隔热、保温材料,燃煤炉的热耗必须达到国内一等炉水平,燃气和特殊用油加热炉热耗应达到特等炉水平。

2.6严格限制耗能高、技术落后的设备和工艺的生产和建设。如小高炉、土烧结、小转炉、小电炉、小轧机、凝汽式小火电、土焦炉、土炼油、土立窑、小玻璃熔炉、小电石、小有色金属冶炼、石墨阳极电解等。

2.7逐步淘汰或改造现有技术落后的高耗能设备,重点是电力的中、低压火力发电机组;冶金的化铁炼钢、平炉炼钢、低功率电弧炉;有色金属铜、铅、锌烧结和敞开式鼓风炉和电炉熔炼;生产水泥的湿法窑、干法中空回转窑、立波尔窑,玻璃行业50万重量箱以下小玻璃,砖瓦行业的土砖窑、马蹄窑,建筑陶瓷行业的倒焰窑、推板窑和多孔窑;化工行业的两效蒸发工艺装置,石墨电极电解槽及敞烧式电石炉;日用玻璃行业的室式和链板式退火窑等。

2.8加速工业锅炉改造。凡不符合《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规定的锅炉,均应进行改造。凡已确定集中供热区域内的老旧式低效锅炉,不再进行单台改造。

2.9推广先进的燃烧装置,发展粉煤旋风燃烧装置。推广锅炉分层燃烧技术。1000℃以上高温热气、烧油炉,采用预热式烧嘴、高速烧嘴、全热风油嘴及辐射杯烧嘴。开发脉冲式燃烧、触媒燃烧及超声波雾化油烧嘴等新型燃烧装置。

2.10开发推广节能电力电子技术。如风机、泵类的调速控制,电车、电力机车交流变频调速、斩波调速,新型变流设备、逆变电焊机等。淘汰落后的变流机组、旋转励磁机、电阻调速装置。

2.11改进电解和电镀电源。合理调整和改造铝电解、电镀电源及其整流装置的调压方式和范围。推广变压器、调压器、整流器“三合一”式整流装置。推广脉冲电源电镀,淘汰直流电源电镀。

2.12推广低压电器节能技术。严格执行交流接触器节电器及其应用技术条件国家标准(GB8871-88),加强交流接触器节电产品管理。淘汰RTO系列熔断器、JR6、JR16系列热继电器及XDZ等系列信号灯。

2.13严格执行家用冰箱等九类家电产品耗限定值国家标准(GB12021.1-9-89),禁止能耗高的家用电器的生产。大力发展电力电子技术、模糊逻辑控制技术在家电产品中的应用。逐步淘汰氟立昂制冷机。

2.14推广节能型电光源。如高效节能灯及灯具等,逐步淘汰白炽灯泡。

三、提高供热效率

到2000年实现城市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25%~30%,重点城市达到45%~50%,管网热损失降至5%,区域锅炉房运行热效率从90年代初的50%~60%提高到75%~80%。

3.1大力发展热电联产、区域锅炉房供热,合理选择集中供热方式,取代分散、小型工业锅炉供热,提高热电比重。单台容量20吨/时以上供热锅炉,热负荷年利用4000小时以上者应积极进行热电联产改造。在负荷不低于70%的前提下,保证机组稳定经济运行,优先采用背压式或抽汽背压式机组。积极发展城市热水供应和集中供冷,扩大夏季热负荷和发展夏季热制冷技术。

3.2改进热力管网的调节方式,推广平衡阀、自力式流量调节阀、变速泵、计算机等调节、控制设备,逐步实现管网调度、运行、调节的自动监控。

3.3降低供热管网热损失,使管网热损失降至5%以下,管网总泄漏率控制在千分之二以下。使用新型保温材料,对供热管道、法兰、阀门及附件按国家有关标准采取保温措施。尽量采用成熟的直埋预制保温管,研制耐高温复合材料保温管。加强疏水器、热力阀门等维护管理。

3.4提高用热设备热效率和供热系统的热效率,改造落后的用热工艺设备。大量用汽的工矿企业(如造纸、制糖、印染、食品等),在动力供应方面,宜采用“以热定电、热电结合”的方式,实现蒸汽热能梯级利用,对热负荷波动大的供热系统,推广使用蓄热器。

3.5炉窑应配备完善的热工计量仪表,加强温度、压力、流量等计量、测试和记录。每座用能设备应配备温度、压力、流量等计量装置及分段调节与控制装置,配有换热设备的炉窑,仪表等计量设施应与换热设备同时投入使用。

3.6工业锅炉设备应严格执行《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3486-83)标准中要达到的空气系数、排渣含碳量、热效率,以及排烟温度等有关标准。

3.7推广动力配煤与民用型煤,发展工业型煤技术。

四、工业窑炉余热余能利用

1990年我国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石化、轻纺、机械等主要耗能工业,余热利用率为2.64%,到2000年余热利用率应达到4%~5%。工业窑炉热效率要求应在1990年基础上提高10%~20%。

4.1改造工业窑炉,提高窑炉的热效率,首先应减少余热排空。同时,提高隔热、绝热、保温性能,防止泄漏,减少散热面积,提高余热资源利用的质和量。

4.2工业窑炉烟气余热回收利用,原则是首先自身充分利用于预热空气、燃料及物料,自身无法回收才用于炉外热回收设施。

4.3工艺余能余热回收利用原则是“梯级利用,高质高用”。优先把高品位余能余热用于作功或发电,如用于燃气轮机、驱动鼓风机、压缩机及发电等,低温余热用于空调、采暖或生活用热。

4.4回收各种窑炉烟气余热,制定窑炉的烟气分类排放温度标准。根据不同行业窑炉余热情况,采用加装预热器换热器,配制余热锅炉或发电设备。提高燃料热利用系数,减少窑炉排烟余热,采用绝热良好的热回收管路,最大限度地回收余热。加热炉炉底采用汽化冷却时,在经济、安全条件下,应提高蒸汽压力,纳入蒸汽动力管网。

4.5工业窑炉余热余能利用评价应执行《评价企业合理用热技术导则》(GB3486-83)的标准。

4.6应充分利用工业废渣和产品固体显热。如炼焦行业有条件的应推广干熄焦,开发压力熄焦,金属冶炼采用泡渣水供暖,开发高温渣显热发电等技术回收余热。

4.7连续性生产的烧油及煤气的大、中型工业窑炉,其热回收率不低于40%。炉温700℃以下的工业炉(如热处理炉),采用强制循环或高速、高动量燃烧器,加强对流传热。中、低温工业炉应尽量采用烟气炉外循环等方法。

4.8加强余热回收设备的生产管理。加强余热回收设备产品的规范化、系列化和新产品开发研究。

五、回收工业生产中的放散可燃气体

我国每年排放大量工业煤气、煤矿瓦斯、油田伴生气等可燃气体。据冶金、化工等工业部门调查,可燃气放散量1990年估计在800万吨标准煤左右。到2000年,要求冶金重点企业高炉煤气和焦炉煤气排放损失率分别达到4%和1%以下,吨钢转炉煤气回收量达到70立方米以上。煤矿瓦斯平均抽放回收率达到50%以上,各种化工重点企业可燃气体和炼厂气应达到基本全部回收。

5.1新建转炉必须具备煤气回收系统,15吨以上转炉未设煤气回收系统的应予补建。生产碳素锰铁、铬铁铁合金电炉功率在9000千伏安以上的矿热炉,应设置回收煤气设施。研究、开发硅铁炉的煤气回收利用技术。

5.2有条件的煤矿,矿井瓦斯排放改安全性抽放为生产性回收,用于矿区及就近城镇民用燃料或用作化工产品原料。

5.3回收工业生产中的可燃气体。改造敞开式电石炉,回收尾气。10000千伏安以上电石炉改造为密闭炉,16500千伏安电石炉采用干法净化、炉尘焚烧新技术。回收炭黑、黄磷、硫酸、合成氨生产中产生的可燃性气体及化学反应热。小合成氨生产中施放气回收优先用于原料。年产5000吨以上的炭黑炉应加装余热发电机组。

5.4回收炼油厂瓦斯和油田伴生气,用于生产化工产品或用作燃料。

5.5积极回收铅、锌密闭鼓风炉生产的低热值煤气,用于生产或发电;回收多晶硅工艺流程中放散的氢气,循环用于生产。

六、新能源和能源替代技术

“九五”我国将成为石油净进口国,以煤代油符合我国国情,这是为合理利用石油资源和节约能源,使石油更多地作化工原料和增加成品油,保证国民经济发展对石油需求的一项政策。开发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潮汐能、海洋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并积极支持科学研究,推进产业化,替代补充常规能源。

6.1改善和优化能源结构,抓紧烧煤的技术改造,逐步实现煤的清洁燃烧。除工艺、环保及某些特殊需要的必须烧油项目外,不得新上烧油项目。

6.2有条件的地区和企业,应积极开发利用水煤浆。推广水煤浆用于原设计烧油的工业锅炉、工业窑炉、中小型电站锅炉。发展矿区浮选粉煤和中、高灰分煤泥制浆工艺,供应矿区电站。

6.3研究煤炭液化新工艺,近期开发煤制燃料甲醇技术,并建立商业性示范工程。

6.4推广煤制气技术,发展干镏二段炉煤气,加快开发直接利用粉煤的气化技术,使在本世纪末用于生产。研究开发地下煤气化技术。

6.5研究开发电动汽车和氢能汽车。

6.6积极开发利用风能。风力发电机组实行大、中、小型并举。在风力资源丰富、临近电网的地区建设联网运行的风力发电场;在海岛建设风力发电和柴油发电或太阳能光伏发电联合运行的供电系统;研制高效风力提水机具和大型风助航船。逐步形成风力机产业。

6.7大力开展太阳能利用。太阳能热利用主要是扩大高效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农用温室、被动式太阳房、太阳能干燥器等的商业应用范围,研究开发太阳能高、中温热利用技术;推广使用高效、低成本的中、小型光伏发电系统和太阳能风能互补发电系统。

6.8大力开发生物质能转化技术。农村及城镇利用工农业有机废水弃物制取沼气等将其转化为清洁方便的优质能源,发展气化(热解气化、厌氧发酵气化)、液化、炭化、致密成型等技术,并开展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价值。

6.9加强地热资源的勘探,扩大地热资源的利用范围,如发电、采暖、种植、养殖、医疗和旅游等,按地热水温度梯级应用,做到一水多用。开发高效地热发电技术。

6.10开发利用潮汐能的高效水轮机和潮汐电站设计与建筑技术。近期发展竖轴式小型潮汐电站。建设潮汐电站应与垦荒、水产养殖、航运等统筹规划。

6.11研究、开发低温核供热技术。

七、开发推广节能新材料

7.1大力发展推广应用隔热、保温、密封材料,减少用热设备热损失,1250℃以下工业窑炉推广应用高铝纤维、硅酸铝纤维耐火材料,1250~1400℃的工业窑炉逐步推广新型高温氧化铝耐火纤维材料。

7.2开发与推广新型锅炉水处理材料和除垢、防垢材料。

7.3发展高温优质耐火材料如冶金和建材行业用高纯镁砂、镁铬质、镁铝质及不定型浇注耐火材料。

7.4发展建筑物新型保温材料,研制低热辐射系数玻璃覆盖膜。

7.5加强热力管线的保温,推广岩棉等新型高性能保温材料。

7.6推广微孔泡沫聚氨酯隔热材料、电陶瓷电热膜等。

7.7推广红外、远红外加热技术,发展红外、远红外发光材料。

7.8加强太阳能产业所需特种材料的开发推广应用,如对光热利用透明材料、反射材料、吸收材料和贮热材料等研究和生产;对光电利用的太阳能电池板的研究与开发,应尽快降低成本,提高光电转换效率。

7.9开发节能原材料的途径,积极研制和推广应用高效的绝缘、减磨、耐磨、润滑、防腐、耐腐材料。

7.10积极研究、开发超导材料,超导材料应用尽快实现商品化,近期重点用于机电产品。

7.11发展贮能新材料。

7.12推进燃料电池、钠硫电池、锂电池等高效电池的开发,并尽快实现工业应用。

7.13积极发展有利于节能的各种功能材料,如:用于变压器的非晶态合金磁性材料,高温烟气余热回收的耐热合金、高温合金、碳化硅、氮化硅等非金属陶瓷。近期大力推广应用钕铁硼磁性材料。研究开发精细陶瓷材料绝热发动机。

7.14改进和发展工艺节能的各种催化剂材料和各种添加剂。

7.15开发膜技术在气体分离、电解、烧碱等诸领域中的应用。

八、加强能源计量、控制、监督和能源科学管理

能源利用的计量、控制、监督和科学管理逐步使用现代化方法,是节能技术进步的基础工作,也是实现工艺、设备最佳运行的必要手段。节能科学管理能够经济和合理有效地利用能源,是现代化生产、推进节能水平提高的标志。

8.1加强对基建和技改项目的节能审查,严格执行计资源?1992?1959号文《关于基本建设和技术改造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增列节能篇(章)的暂行规定》。

8.2用能设备系统都应配置热能、电能等能源计量和控制仪表。主要耗能工业和装备系统上,应逐步完善计算机和自动监控系统。

8.3建立健全企业能源消耗原始记录、统计台帐及能源消耗定额管理,应当定期进行能源统计分析和能量平衡测试,企业能源管理逐步实现计算机科学管理。

8.4开展节能项目可行性研究及技术经济评价。制订项目可行性研究的统一标准。推广采用寿命周期成本(包括初投资、寿命期内能耗费等)评价节能型设备的制度。

8.5逐步健全节能效益还贷制度,保证节能技术改造有稳定资金。

8.6制订余热资源和余热利用标准、工业窑炉余热利用设计规范、各行业窑炉耗能标准、《家用电器产品耗能标准》及《汽车耗能标准》等技术标准。逐步建立各行业能源利用、产品能耗管理制度。

8.7加强部门和地区之间节能技术咨询、信息服务,培育和规范节能技术市场。建立能源效率服务中心,开展多种渠道的技术交流、能源管理人员培训、重点耗能设备和工序操作人员上岗培训、节能产品合作开发、研究和生产。

8.8建立农村节能技术服务体系。宣传、交流先进节能管理技术。

8.9开展全民节能教育,普及节能技术,开展节能效益实例宣传。

8.10逐步推广综合资源规划方法和需求方管理技术。有效地发掘、合理地利用供需双方的资源,达到资源合理配置的目的。鼓励优先推广综合电力资源规划方法。

九、建立省能型综合运输体系

建设好我国铁路、水路(包括海洋和内河)、公路、航空及管道运输的合理运输体系,是一项节约能源的综合性措施,必须统筹兼顾、协调发展,综合发挥各种运输方式的优势,提高综合运输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益。逐步建立路网计算机优化管理,减少空载、逆向和迂回运输,实现运输现代化科学管理。

9.1铁路运输

9.1.1大力推进牵引动力改革,降低牵引动力能耗。大力发展电力牵引,合理发展内燃牵引,加快淘汰蒸汽机车。到本世纪末,我国铁路将基本上实现牵引动力的电气化和内燃化。电力、内燃承担牵引的工作量比重要达到95%以上。

(1)大力发展电力牵引。今年,在主要繁忙干线、运煤专线、长大坡道和长隧道等线路上优先采用电力牵引。

(2)蒸汽机车处于淘汰过程之中,应对现有蒸汽机车用好、修好和进行有明显节能效果的局部改造。

9.1.2采取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机车运行效率

(1)电力牵引应采用先进的供电方式,提高电力机车的功率利用率和牵引变压器的容量利用率,降低变压器和接触网的损耗

(2)内燃牵引要减少空转油耗的辅机消耗,注意增压器和柴油机的匹配。寒冷地区的内燃段应建立保温库或地面预热装置,以降低冬季内燃机车升温油耗。

(3)蒸汽机车通过提高蒸汽过热温度、改装矩形通风装置(扁烟筒)、岩棉保温、热管余热利用等技术改造措施,提高热效率。改进蒸汽机车锅炉水处理,推广使用新型软水药剂和高效消沫剂。积极推广机车锅炉自动排污装置等节能措施。

(4)加强对内燃机车用柴油、润滑油,蒸汽机车用煤的质量检验,确保机车用燃料符合使用标准。

(5)铁路线路要向重轨和无缝线路发展,要积极创造条件,发展超长无缝线路,减少机车运行能耗

(6)抓好铁路站场的照明节电改造,完善、提高铁路地面信号的显示能力。

9.1.3提高、改进国产机车、车辆质量,增加车辆载重,减少自重。

(1)提高、改进国产内燃、电力机车质量,增加机车品种,针对不同用途使机型标准化、系列化。要加快研制和开发交直交机车传动技术,并达到批量生产。要加速淘汰车型老、能耗高的机型。

(2)货车继续报废50吨以下杂型车,发展60吨以上大型货车,减轻车辆自重。客货车辆应普遍采用滚动轴承,旧有货车加速改造,安装滚动轴承。要重视机车辆或动车组的流线化,减少空气阻力。

(3)要重视机车部件的制造质量,加强检修保养,保证机车总体及主要部件效率的发挥。

9.1.4加强运输组织管理,提高机车操纵水平

(1)不断改善运输组织工作,合理调配机车,充分利用运输能力,减少欠轴,尽量避免和减少单机开行和信号机外停车。逐步实行长交路,节约使用机车。

(2)逐步提高货物列车重量,扩大旅客列车编组。大力发展直达运输、集装箱运输。

(3)大力推行操纵机车的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机车操纵水平。

9.2公路、水路运输

到2000年,全国交通行业的燃油单耗水平达到世界80年代的先进水平,其中远洋和沿海运输接近或达到同期国际先进水平。公路运输百吨公里燃油单耗由1990年的5.09千克降为2000年的4.58千克,海洋运输千吨公里燃油单耗由4.67千克降到4.24千克,内河运输千吨公里燃油单耗由9.04千克降为8.14千克。

9.2.1公路运输

(1)组织有关部门制订汽车油耗法规,推进国产汽车技术性能和经济性的提高。国产轻型载重汽车百吨公里油耗在2000年前应下降到9.7千克以上,国产大中型载重汽车应分期改为生产柴油车,在“九五”期间柴油车的产量应达到70%以上。

重型车应增加以EQ153、奔驰和斯泰尔为主导的产品,加速淘汰黄河、上海等国产旧车型,加强大吨位新车型的开发和生产。

(2)调整车辆构成,增加柴油车、大吨位车的运输比重。到2000年:

①大、中、小吨位车辆数量构成比例提高到3:3:4。按吨位计,大型车应占营运货车的50%左右。

②柴油车按车辆保有量计,比重应提高到40%~55%。

③大力发展集装箱半挂、分体(全甩挂)运输,甩挂车、半挂车占货车保有量的比重应提高到20%左右。

(3)改善公路路况,增加高等级和等级公路比重。

①到2000年高等级公路(含高速公路)增加到1.85万公里,预计使公路行业综合单耗指标下降3%左右。

②按交通量大小进行公路技术改造,逐步提高公路技术等级,增加沥青路面和水泥路面比重,减少等外路面比例。

(4)加强对运输车辆的组织现代化管理,制定运行油耗规定和载货限额,提高车辆的实载率和能源利用率。

①加强公路客、货运站建设,形成合理布局,大、中、小配套的公路客、货运站体系及客、货运信息中心,逐步实现营运管理计算机化,并支持和鼓励发展招标合同运输。

②发展共用运力,建立高效、有序和协调发展的运输市场。

③制定运输车辆油耗法规和装载限额,对空驶车辆和装载低于限额的车辆加以限制,严禁车辆超载。

④继续推广汽车综合节能技术(包括:子午线轮胎、电扇离合器、经济化油器等),大力组织汽车节能新技术和代用燃料的研究。

9.2.2水路运输

(1)加速淘汰老旧船,提高船队的整体技术水平。

①积极开发和采用节能新船型,大力推广钢制船,淘汰水泥船和木质船,最大限度地降低老旧船和落后机型比重和数量。

②加强对新建船舶能耗水平和指标的审批、监督和检查。

(2)改善船队吨位结构和发展先进的运输方式,提高综合运输效益和能源利用效益。

①大力发展大吨位船舶,优化海洋和内河运输船队的吨位结构,提高船舶的平均吨位,在沿海和长江等主要航线建立以大吨位节能型船舶或分节驳顶推船队为主力的水上高效运输通道。

②发展海峡、海湾和陆岛客货混装运输及商品车辆集装单元化运输。

③沿海加速发展浅吃水肥大型的3.5万吨级的散货船,积极开发和采用5万吨和10万吨级散货船。

(3)继续推广减速航行技术,主机与增压器优化调整技术,最佳纵倾节能技术,船体防污、除污和船舶营运优化节能技术。

十、重视建筑节能

到2000年,建筑耗能(包括采暖、空调、降温、家用电器、照明、炊事、热水供应等所使用的能源)将增到1.79亿吨标准煤,占全国能源消费量的13.6%。今后,建筑节能应首先保证和改善建筑质量和室内热环境,实现采暖区冬季室温达到18℃的要求,争取城镇建筑夏季室温低于30℃,与此同时,寒冷地区新建采暖居住建筑要全面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与80年代初通用住宅设计相比,节能率不低于30%。到2000年要求执行新建采暖公共建筑新节能标准,节能率达到50%。对集中供热的民用建筑,安装热表及有关调节设备,按表计量收费,1998年开始推广,2000年在重点城市成片推广,对现有采暖和空调建筑,有计划地分批进行节能改造。乡村建筑推广节能示范工程。

10.1重视建筑节能设计,强制执行有关建筑节能技术标准,在保证室内热环境及卫生标准的前提下,做好建筑采暖、空调系统以及采光照明系统节能设计,考虑厨房、沐浴间的通风条件,预留排烟道口,提高建筑物的保温、隔热性能,充分利用自然采光和自然通风的能力,确保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达标。

10.2积极推广使用新型建筑材料。大幅度减少使用实心粘土砖,积极采用能耗低的空心粘土砖、空心砌块、粉煤灰制品、加气混凝土。积极开发、利用发泡聚本乙烯、岩棉、玻璃棉、膨胀珍珠岩及各种高效保温材料。

10.3改革传统外墙和屋面,因地制宜地推广保温性能好的围护结构,发展节能型墙体和屋面,重点推广外保温墙体,采用合理的窗墙比及建筑体型。大力推广节能型门窗、门窗密封条及热反射保温隔热窗帘等。提高建筑物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

10.4加强建筑节能标准化工作。加速制订各项建筑节能标准,逐步配套成为系列,其中包括室内热环境标准、能耗定额标准等基本标准,民用建筑采暖能耗检测、空调能耗等通用检测方法标准,空调制冷机房运行等管理标准以及新建采暖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已建采暖居住建筑节能改造设计和各类公共建筑节能设计等标准。

10.5优先采用节能型采暖、空调设备及采光照明系统。加强管道保温,改善供热(冷)系统的水力平衡,提高其运行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充分利用自然光,积极发展高效、长寿节能光源和灯具。

10.6在建筑住宅的供热管网设计中,以按户收费为原则进行合理设计。对新建建筑逐步采用双管系统,要求在采暖系统中安装温控阀和热量计。综合利用供热(供冷)和民用热水管路。

10.7加强建筑节能科学技术攻关,开展多学科综合研究,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

10.8近期着重研究保温节能门窗、门窗密封技术、外保温墙体成套技术、内保温墙体的墙面防开裂以及热桥和结露处理技术、屋面高效保温防水隔热技术、用户可自行调节的按实耗热量计量的仪表及采暖系统、供热制冷系统运行调节及水力动态平衡技术、被动式太阳房和沼气应用等技术,组织节能建筑和节能住宅小区示范试点。

10.9积极开展对现有建筑的节能改造,加强用能的组织管理,改进运行维护,以降低能耗。

十一、加强城乡民用能源管理

11.1城市用能及市政公用节能

到2000年,城市燃汽(煤气、天然气)发展400亿立方米,平均年增长5.56%,液化气平均年增长5%~10%,替代煤量约3000万吨。城市民用气化率达到70%,年节煤1000万吨。城市集中供热发展为:蒸汽供热能力4.6万吨/时,热水供热能力1160兆千焦/时,城市供热面积达到7.1亿平方米;市政公用设施用能增长率由6.6%下降到4.9%,平均节能率达到18%。

11.1.1发展城市燃气,必须贯彻多种气源、多种途径、因地制宜、合理用能的方针。开辟多种气源,调整天然气使用结构,每年应有一定比例增加作为城市民用气源。积极开拓国内外液化石油气来源,就近供城市民用,采用低热值煤气顶替焦炉自用气及工业锅炉、窑炉用气以供城市民用,有条件的工厂对焦炉进行改造,增加城市煤气供应量。充分利用矿井瓦斯。加强城市燃气输配管网的合理布局,提高输气能力,提高燃气具效率,推广电子计算机在燃气生产和输配的调度管理。

11.1.2因地制宜推广型煤和先进炉,杜绝烧散煤。推广烟煤无烟燃烧技术,发展多品种、多规格的型煤生产。

11.1.3城市供水排水要统筹规划,配套建设,开源与节流并重。供水泵应按国经贸?1994?763号文要求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城市与工业供水、排水系统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有条件的地方可实行分区、分质、分压供水,引水、输水工程尽可能选用重力自流或局部压力送水方案。

城市排水要加强规划,积极维护生态平衡,做好雨污分流,压缩排放污水量和提高污水处理设备的运行率。选用低能耗污水处理工艺,污水处理要人工与天然净化相结合,集中处理为主工业分散为辅,除必须预处理的工业废水外,提倡集中处理。充分利用河湖水系调节暴雨迳流。

推广循环用水、污染水处理综合利用,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降低用水单耗。推广稳定、可靠、高效、低耗的水泵机组和鼓风曝气系统,推广电子技术在供水、排水系统中的调控和节能管理方面的应用。

11.1.4提高公交车辆的运输效率和运行速度,加快公共交通工具和设备的更新、改造。逐步实现城市公交车辆柴油化,大力发展以天然气为燃料的公交车辆,与国际通用制式接轨。建立城市干道交通立体结构,实行机动与非机动车分流,部分特大城市建设快速、大容量轨道交通客运体系。

11.1.5逐步实现城市垃圾分类收集和分类处理,积极推行废品回收和综合利用。加强环卫车辆技术改造。有条件的城市应试行垃圾焚烧发电,建设垃圾、粪便生产沼气工程。

11.1.6使用中央空调的建筑物推广蓄冷空调,城市道路照明应选择高效光源和节能控制技术,道路建设中应推广乳化沥青筑路和旧沥青路面材料的再生利用。

11.2重视农村能源建设和节约用能

农村生活用能是农村能源消费大户,农村生活用能中的90%是用于炊事和取暖,提高农村生活所用燃料的质量和使用效率是解决农村能源短缺的一个重要途径。到2000年,全国农村将全部普及省柴节煤炉灶,同时,有40%的烧煤户使用型煤,农村沼气用户将达到700万户,并大力推广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和太阳房,以及发展小水电、微水电和地热等,使农村生活用能源的平均利用效率达到 25%。

11.2.1积极组织定型炉灶的生产,以保证省柴节煤炉灶的推广质量,“九五”期间,要求在用柴地区推广商品化定型炉灶的比例为30%~50%,用煤地区达到90%,贫困地区达到10%~20%。

11.2.2大力发展沼气事业,家用小型沼气池采用水压式、浮罩式或塑料式沼气发酵装置;充分利用酒厂、糖厂和禽畜场等企业的有机废料,发展集中供气的大、中型沼气工程;大力推广以沼气为纽带的北方农村能源生态模式和南方庭院经济技术,利用沼气及其发酵残余物供水果保鲜、储粮、灭虫、浸种、施肥、养鱼等,提高生物质能多层次利用效益,实现沼气工程的节能、环保、社会和经济的综合效益;完成沼气池设计的标准化、生产系列化、服务专业化的工作。

11.2.3积极营造速生丰产薪炭林,利用荒山河滩,因地制宜选择树种,改进营造技术,实行乔、灌、草相结合,造林与封山育林相结合,努力提高单位面积薪柴产量。

11.2.4加强对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和试点示范;推广太阳能烘干和温室技术,提高太阳能热水器的制造工艺水平,有条件的地区推广平板式铜铝复合和真空管太阳能热水器,在不发达地区推广闷晒式太阳能热水器;在北方各省推广太阳房;在沿海和西北、内蒙古等省区推广光伏发电、风力发电。

11.2.5加强小水电及微水电建设,提高设备利用率和供电可靠性,合理布置和改造农村电网,减少输电线损和配电损失。

11.2.6加强以农村各种残余生物质为燃料的气化、液化和致密成型的研究,组织新型液体燃料及其炉具的科技攻关,积极开发利用太阳能、秸秆、稻壳等燃料的热气机发电技术,逐步使农村生活燃料向高品位、方便、卫生的方向发展。

十二、主要耗能行业工艺节能

12.1电力工业

到2000年,要求火电厂(单台装容量6000千瓦及以上)平均每千瓦时供电煤耗由1990年的427克标准煤降到377克,一次电网线损率由1994年的8.73%降到7.8%。

12.1.1发展高参数、大容量发电机组,采用高效辅机及自动监控系统;新建凝汽式机组每千瓦时供电煤耗不超过330克标准煤,供热机组不超过270克~280克标准煤。严禁在大电网内建设中、小型凝汽式机组。到2000年要求30万千瓦及以上机组比重由14.9%提高到50%以上,大力改造中低压机组,有稳定热负荷的可改为热电联产,其余的用高参数、大容量、低煤耗的新机组替代,退役的机组禁止转移使用。中小容量机组改造要充分利用现有公用系统和福利设施,就近改造,建设替代机组尽可能采用30万千瓦及以上的机组。现有10万千瓦、20万千瓦机组,要进行提高低压缸通流部分效率的改造及各类机组低效辅机的技术改造。

12.1.2积极发展热电联产。有条件改造为热电联产的机组,应按“以热定电”的原则改造。禁止以热电名义新建中小型凝汽式电厂。

12.1.3加强节能管理,开展各项指标分析和竞赛,积极开展电网的经济调整度,统筹兼顾,提高大机组发电比重。

12.1.4降低厂用电率。新建大电厂必须选用高效辅机和配套设备,厂用电率不得超过6%,现有电厂的低效辅机和配套设施,要逐步改造、更新。

12.1.5降低线损和配电损失。加强电网建设和电网、城网改造,增加无功补偿量。新建电网,必须使发、输、变、配各环节合理配套,积极推广采用50万伏及以上的输变电设备和节能配电设备。现有电网要有计划地改造,挖掘无功潜力,加强电网无功管理,提高功率因数。推广以线损率分级管理、分压分线(区、站)统计分析、理论计算、小指标考核等线损管理制度。开展电网经济调度,最大限度地使用无功补偿容量,减少无功损失。

12.1.6加强科研、开发流化床燃烧发电、燃煤联合循环发电新技术及发展气、热、电三联产新工艺。

12.2钢铁工业

到2000年,要求吨钢综合能耗由1990年的1.61吨标准煤下降到1.45吨,技术节能量占总节能量的50%。

12.2.1全面实行精料方针,提高精矿品位,改进炉料结构,稳定炉料成分 ,提高辅料质量,强化高炉入炉料混匀设施。铁矿品位波动范围不超过 0.5%,碱度波动不超过0.05;改善燃料质量,推广应用铁水预处理技术,降低炼钢铁水的硫、硅含量,加强废钢分类加工,发展活性石灰生产。

12.2.2大力采用省能型工艺和装备

(1)提倡磁性滑轮干选、混式重选等预选方法,减少入磨矿量;推广矿石闭路破碎,控制矿石入磨粒度小于12毫米,引进超细破碎技术,入磨粒度缩小到6毫米以下;推广尾矿高浓度输送及监测技术,将输送浓度提高到35%以上。

(2)继续推广低碳厚料层操作和混合料预热技术,大中型烧结机料层厚度提高到500毫米,小型烧结机提高到350毫米以上;推广热风点火技术、热风烧结技术和新型烧结点火装置,开发新型烧结机密封装置,烧结机漏风率降低到40%以下。

(3)推广高炉喷煤技术,推广烟煤喷吹和混喷技术。扩大喷吹煤源,以及煤粉浓相输送和先进计量、控制技术。大型高炉喷煤量应达到100千克/吨,中型高炉应达到70千克/吨以上,小型高炉喷吹量应达到50千克/吨以上。

(4)大中型高炉应逐步采用软水闭路循环冷却,小高炉有选择地采用汽化冷却技术。

(5)因时、因地、因厂制宜,推广转炉项底复合吹炼技术,电炉负能炼钢及长寿技术,铁水预处理技术、炉外精炼技术。

(6)新建炼钢电炉必须是大功率、超大功率直流电弧炉,推广直流电弧炉技术,对现有电炉应实施相应的技术改造;炼钢电炉应配备吹氧、氧燃助熔、钢水精炼等设备。

(7)示范引进竖式电炉和最佳节能炼钢(EOF)炉。

(8)大力发展全连铸。全行业连铸比提高到70%以上,新建、扩建炼钢车间必须同步建设连铸工程,适当采用薄板坯连铸连轧和近终型连铸技术,逐步增加全连铸车间的比例。

(9)提高钢锭的热送温度和热送率,鼓励应用钢锭液芯加热,推广钢坯热装热送技术;大力开展直接轧制、控制轧制、连铸连轧技术的研究与应用;改造现有能耗较高的均热炉。

12.2.3不准新建并加速淘汰现有的化铁炼钢工艺、平炉炼钢工艺及设备。

12.2.4积极推广高炉炉顶煤气余压发电技术(TRT),炉顶压力大于0.1兆帕的大型高炉均应配装TRT系统。逐步从湿式过渡到干式TRT系统,逐步提高国产TRT设备的技术水平。继续推广高炉热风炉烟气预热(助燃风、煤气)技术;采用干式高炉煤气除尘技术。
12.2.5加强生产连续性,逐步减少重复开坯和多火成材工艺,提高成材率,发展高效钢材。

12.2.6研究开发、引进消化和推广炭素制品、铁合金、耐火制品等工艺的节能技术,如内串石墨化炉、大型石墨化炉(> 20000kw)、二次低温焙烧窑、矿热炉煤气回收利用等。

12.2.7研究开发熔融还原、直接还原、高炉煤气燃气轮机发电等节能新技术。

12.2.8大、中型企业应建立能源管理中心,逐步实现能源管理现代化。联合企业要做好流体燃料平衡,特别是气体燃料平衡。
12.3有色金属工业

到2000年,十种有色金属单位产品能耗,由1990年平均7.58吨标准煤下降到6.71吨标准煤,其中铜降到5.65吨标准煤,铝降到10.90吨标准煤,铅降到1.79吨标准煤,锌降到3.57吨标准煤。

12.3.1新建矿山,在采矿技术和经济条件允许的情况下,优先采用露天开采。大中型露天矿,边坡稳定,岩石坚硬,尽量采用陡邦开采;深凹露天矿,宜采用汽车胶带联合运输方案;露天采矿设备应逐步大型化、配套化。

12.3.2坑内采矿,根据不同矿体,因地制宜地选用节能采矿工艺。积极研制和采用先进节能的电动和液压内燃无轨采矿设备,逐步代替风动设备。

12.3.3千方百计降低采矿损失率和矿石贫化率,尽量利用本矿采出的废石充填采空区,减少废石外运。

12.3.4矿井通风、排水、压风,应根据自然条件,优化设计方案。充分利用自然风流,自流排水,合理布局通风、排水系统管网和站房,选用高效节能风机、水泵和空压机,减少能源消耗。

矿井提升,箕斗提升宜采取双箕斗式;提升深度大的大、中型矿山,优先采用多绳箕斗提升,并采用先进的电控装置。

12.3.5根据不同矿石的性质,采用先进的节能选矿工艺;对贫化率较高的矿石,应先采用光电选或重介质选矿,预选抛废。发展超细碎及多碎少磨工艺,对复杂的多金属矿及难选的氧化矿,因地制宜地采用各种先进的选矿复合流程或选冶联合流程。

12.3.6采用先进节能的选矿技术和设备。破碎设备发展强力破碎及超细碎机;磨浮设备要大型化,提高选矿效率;精矿脱水,消化引进高效、自动立式压滤机,推广自动压滤园筒干燥二段脱水工艺,淘汰精矿浓缩过滤干燥三次脱水工艺;尾矿采用高浓度输送,改造、淘汰低浓度多段排放尾矿;节约选矿用水,尽量循环用水;有条件的选厂积极发展磨浮自动控制和仪表监测技术。

12.3.7冶炼实行精料方针。矿山要尽量供给冶炼厂高品位精矿,冶炼厂要进行配矿,稳定精矿成分 ,降低精矿水分。

12.3.8铜冶炼,要采用富氧熔池熔炼,替代现用密闭鼓风炉和反射炉等落后的熔炼工艺,提高熔炼强度。

12.3.9氧化铝生产发展间接加热、强化熔出工艺,拜耳法发展管道熔出技术;烧结法熟料生成发展窑外烘干预热;脱硅发展间接加热连续脱硅;氢氧化铝焙烧发展流态化闪速焙烧和循环流化床焙烧技术;蒸发发展高效能的降膜蒸发、闪烁蒸发、多效蒸发等工艺技术。
12.3.10电解铝生产要采用大容量电解槽,发展160千安及以上预焙槽及自适应控制技术;逐步淘汰6万安以下高耗能电解槽;侧插槽积极发展锂盐阳极糊、惰性阴极涂层、半石墨化阴极炭块、新型槽内衬材料、微机控制电解铝生产等综合节能技术。新建电解铝厂都要采用直降变压整流机组,逐步改造递降式变压整流机组,发展110千伏~220千伏直降变压整流供电系统。

12.3.11冶炼尽量多用废杂有色金属,有色冶炼加工联合建厂,逐步推广连铸连轧,减少铸锭二次重熔及轧制前加热,提高成材率。

12.3.12锌冶炼。竖罐炼锌工艺,发展自热焦结和大塔盘精馏炉;铅锌混合精矿,优先选用低能耗的密闭鼓风炉熔炼、富氧烧结,回收低热值煤气;湿法炼锌发展富氧强化焙烧及加压酸浸技术;淘汰横罐炼锌工艺。

12.3.13锡冶炼。发展大型反射炉连续熔炼,有条件地采用电炉连续式熔炼。

12.3.14镁生产。改造现有氯化生产工艺,发展大型无隔板镁电解槽,并向自动化发展。

12.3.15钛生产。钛渣冶炼宜采用密闭电炉,连续加料;四氯化钛生产宜采用大型沸腾氯化炉;发展还原??蒸馏联合法制取海绵钛新工艺。

12.3.16大力提高金、银、硫及其有价伴生资源的综合回收率。研究开发高温熔融产品及废渣余热回收技术,大力回收各种余热。

12.4建筑材料工业

到2000年要求大、中型水泥每千克熟料热耗由1994年的175千克标准煤降到139.8千克标准煤,地方水泥厂每千克熟料煤耗由160千克标准煤降到130千克标准煤;平板玻璃每重量箱综合能耗由27.30千克标准煤,降到26千克标准煤;卫生陶瓷综合能耗降为720千克标准煤;釉面砖每千克瓷综合能耗降为0.28千克标准煤。

12.4.1水泥

(1)发展日产水泥熟料1000吨、2000吨和4000吨的窑外分解新型干法生产工艺。原有大、中型水泥厂进行扩建、改建必须采用新型干法工艺,不再扩建和新建湿法窑。现有中型湿法厂,根据条件改造扩建成干法窑生产线,以及将各种成熟的节能技术措施集中于一条窑上进行综合节能技术改造。小型水泥厂应逐步淘汰土立窑和干法中空回转窑。机械化立窑进一步采用14项节能技术进行节能综合改造。推广采用新型立筒预热器、五级旋风预热器和余热发电窑,对干法中空窑进行改造。

(2)水泥厂粉磨系统应采用先进立磨、辊压磨、高细磨等高效节能粉磨机,对现有球磨机实行综合节能改造。

(3)要停止制造湿法窑、干法中空窑、立波尔窑、土立窑和1.83米以下的小型磨机等装备。

(4)发展散装水泥运输,建设散装运输码头和散装运输系统。

(5)发展和推广优质耐火材料、耐磨材料和隔热材料,提高设备热效率,减少窑胴体的散热损失。

(6)因地制宜大量使用煤矸石、粉煤灰和火山灰材料,生产多种墙体材料和生产粉煤灰水泥及火山灰水泥等节能材料。

12.4.2平板玻璃

(1)发展日熔化400吨~700吨的大型浮法玻璃窑,生产优质浮法玻璃。除特种玻璃生产外,不得再建年产150万重量箱以下的玻璃生产线,逐步淘汰年产50万重量箱以下的小玻璃厂。

(2)改造现有中、小型玻璃熔窑,提高熔化效率。推广节能型投料方式及投料机。所有的玻璃熔窑都要采用优质配套耐火材料和保温材料进行全窑保温。燃油窑炉要推广新型喷嘴和油掺水燃烧技术。

所有玻璃工厂都要安装余热锅炉,回收窑尾烟气余热。应推广箱式预热室技术。

(3)平板玻璃工厂应积极开发熔化新工艺,推广配合料压块密实、料化与预热、采用碎玻璃热层加料、浸没式燃烧及浸没式喷嘴。

(4)推广集装箱、集装架包装运输。发展玻璃深加工产品,充分利用余料,减少玻璃余料损失,提高废玻璃回收利用量。

12.4.3墙体材料

(1)大力发展空心砖、加气混凝土、建筑砌块、轻骨料混凝土砌块和墙板、建筑石膏制品、轻质复合墙体、粉煤灰烧结砖、灰砂砖等墙体材料,降低实心粘土砖的比重。

(2)粘土砖生产要继续推广内燃烧砖、利用砖窑余热烘干砖坯。推广轮窑和隧道窑,淘汰土砖窑。利用工业废渣和低热值燃料煤矸石、石煤等生产内燃砖、砌块、陶料等墙体材料。

12.4.4建筑卫生陶瓷

(1)生产线向大型化、机械化发展,推广辊道窑和节能型隔焰及明焰隧道窑,淘汰倒焰窑,减少直接烧煤的推板窑和多孔窑生产。

(2)新建卫生瓷单线年生产能力应大于30万件,建筑瓷单线年生产能力应大于100万平方米,实现大型化生产。

(3)改革陶瓷工艺,原料采用湿磨、喷雾干燥和干法制粉新工艺,利用窑炉余热干燥坯体,淘汰落后大坑干燥法,改变原料配方,采用低温釉,实现低温快速烧成技术。

(4)改变陶瓷窑的燃料结构,采用洁净气体燃料,实现无匣钵烧成工艺。

12.4.5耐火材料和保温隔热材料

发展保温隔热材料和耐高温、耐磨、耐腐蚀无机材料。发展硅酸铝保温材料,岩棉、矿棉、膨胀珍珠岩、海泡石保温涂料,泡沫石棉,硅藻土、蛭石、无石棉硅钙板等保温隔热材料及其制品的生产,并形成系列,加快制定和完善保温隔热产品的标准和规范。

12.4.6石灰

(1)大力推广连续生产的机械化石灰立窑,改造土立窑。重视综合利用,回收废气中二氧化碳生产瓶装液态二氧化碳和干冰。重视石灰生产深加工产品,如精细石灰、重质和轻质碳酸钙膏状石灰、石灰乳及石灰化工产品,提高经济效益。

(2)大力推广用粉煤灰生产砌筑水泥代替建筑用石灰。

12.5化学工业

12.5.1氮肥工业

到2000年要求平均吨合成氨能耗,大型厂(气头)由1990年的1.29吨标准煤降到1.17吨标准煤,中型厂由2.18吨标准煤降到2.00吨标准煤,小型合成氨由2.27吨标准煤降到1.85吨标准煤,调整化肥产品结构,将氮、磷、钾化肥施用比例调整到1:0.37:0.25。

大型氮肥厂

大型氮肥厂推广一段炉低水碳比操作、四级闪蒸、新型活化剂、高效填料的脱除二氧化碳系统、径向或轴径向合成塔内件、高效压缩机转子、新型催化剂等节能技术和设备。

中型氮肥厂

(1)中型厂要在做好技术经济论证前提下,因地制宜地进行节能技术改造。50年代以前建厂的企业要重建节能型合成氨生产装置,六七十年代建成投产的,应改、扩结合,提高生产能力,使一批企业达到年产18万吨的规模。

(2)逐步采用新的气化技术,淘汰常压油气化、常压变换、水洗脱二氧化碳、两次脱碳等落后工艺,推广高效节能气体净化技术、微机自动控制技术。

(3)合成塔设中置废热锅炉,采用径向或径轴向内件,采用沸腾锅炉综合利用造气炉渣和煤矸石,蒸汽透平带动循环压缩机,回收氢气的普里森或变压吸附装置及低温、高活性催化剂等设备和原材料。

(4)开发应用煤气燃气透平。同时利用副产中压蒸汽低能耗制氨。简化缩短以煤为原料的三触媒流程;吸收消化以天然气为原料的LCA工艺技术;研究、开发低压离心式压缩机串往复式双高压压缩机及13兆帕铜洗串氨合成的离心式压缩机等工艺和设备。

小合成氨

(1)推广合成氨生产余热回收和节能技术,实现蒸汽自给。到2000年逐年择优分批改造完,同时达到一定经济规模。

(2)推广造气废水、冷却水闭路循环技术。

12.5.2烧碱工业

对现有能耗高、污染严重的落后工艺进行技术改造,以离子膜技术替代石墨阳极隔膜法和水银法烧碱工艺技术。到2000年,离子膜烧碱产量将由目前的1%,提高到25%;每吨烧碱的综合能耗,由1990年的1.7吨标准煤降为1.43吨标准煤。

(1)不再建设年产1万吨以下规模的烧碱装置,新建和扩建工程应采用离子膜法工艺。

(2)淘汰两效蒸发装置,开发四效蒸发装置。推广使用三效四体强制循环蒸发工艺。推广使用氯气透平压缩机。碱厂现有纳氏泵应逐步更新为透平压缩机。

(3)建立专用原盐基地,新建企业应在能源、原盐资源丰富地区建设。

12.5.3电石生产

对现有电石生产装置进行节能技术改造,今后原则上不再新布点建设电石炉。到2000年每吨电石综合能耗由1990年的2.2吨标准煤,降为2.0吨标准煤,其中电耗由3550千瓦时降为3360千瓦时。
(1)改扩建新增电石炉生产规模不得小于年产4.5万吨,除电力有余、外送困难地区,新建电石炉容量要尽可能在15000千伏安以上。改、扩建项目应采用节能型新工艺和高效设备。禁止再建敞开式电石炉。电石炉采用自焙煤砖做炉衬。

(2)推广密闭式电石炉、空心电极、炉气干法除尘、炉气烧石灰窑技术。

12.6煤炭工业

煤炭工业是能源生产部门,本身又消耗大量能源。随着井筒和巷道的开拓延伸,开采能耗将会逐步增加,必须加强节能降耗,控制单位产品能源的正常增长速度。抓好新建煤矿设计和先进节能设备的采用,做好项目的节能论证。对现有矿区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速高耗能老旧设备的更新改造。“九五”规划年均节约能源125万吨标准煤,其中国有重点煤矿节约能源75万吨标准煤。煤炭工业要为社会提供高质量、多品种适销对路产品,为社会节能和改善大气环境创造条件。到2000年,煤炭入洗比重由目前的21%,提高到30%。

12.6.1煤炭开采

(1)煤炭开采推广综采放顶煤新工艺,建设高产高效矿井。提高煤炭生产的产量和效率,降低能源和原材料消耗。

(2)井下巷道推广锚杆支护,减少风阻,节约电力和坑木。

(3)井下运输推广运输能力大、安全可靠、节约电力的胶带运输机。

12.6.2煤炭洗选加工

(1)推广重介洗煤和极细微泡浮选,进一步提高难选煤的高效选煤工艺和设备的技术开发,开拓难选煤的洗选技术,提高洗选效率。

(2)发展充气微泡浮选柱及大型跳汰机,采用数控电磁风阀,提高选煤厂的自动化程度。

(3)洗煤加工应同煤矿建设统一规划,并做到同步建设,同步投产。对目前没有选煤厂的生产矿井,要分期分批补建。对于出口煤基地,供应化工用煤、高炉喷吹用粉煤的矿区,要优先安排补建洗煤厂。

(4)供应炼焦用煤和出口商品煤的煤矿,原煤必须全部洗选加工。重点发展化肥和高炉喷吹用煤及高硫、高灰分煤的洗选。改造和完善现有选煤厂,扩大入洗能力,增加煤炭品种,提高煤炭质量及洗选效率和生产率。

(5)供应工业企业和民用煤的煤矿,要配置洗选和筛选设备。

(6)在缺水或高寒地区,要开发、推广干法选煤新工艺。选煤厂要实行闭路循环,实现节煤、节水和煤泥回收。

(7)发展煤粉成型技术,利用煤泥生产型煤。积极研究开发型煤粘结剂和工业型煤。

(8)推广动力配煤,为工业锅炉和其它动力设备提供热值稳定、符合要求的燃料。

12.6.3改造用能设备

(1)推广高效风机、高效耐磨泵、渣浆泵、空压机等节能设备,采用适用煤矿的调速装置和微机控制系统,达到设备系统的经济运行。

(2)矿区推广利用低热值燃料,井筒保温推广热风炉,推广无功就地补偿、排水管道清洗等节能技术。

(3)改造多环节不合理的通风、排水及压风管网系统,减少阻力及泄漏。

12.6.4资源合理利用

(1)开发利用矿井瓦斯和煤层气;综合利用煤系地层的共生伴生资源。

(2)充分利用矿区煤矸石、煤泥、中煤、油页岩等低热值燃料,建坑口电站及用于生产水泥、砖瓦等建筑材料。

(3)推广高效、低污染炼焦技术,充分回收生产过程中的副产品,限制和改造土法炼焦,节约煤炭,保护资源,减少污染,改善环境。

(4)研究开发和引进吸收煤炭液化技术,使资源得到合理利用,逐步做到煤炭的清洁利用。

12.7石油天然气工业

12.7.1陆上石油天然气工业

到2000年,机械采油、输油、注水、供用热等主要生产系统(设备)的运行效率要提高4个~5个百分点,降低油气损耗率0.5个百分点,降低油田电网网损率1个百分点,技术措施节能750万吨标准煤。

(1)加强陆上石油工业在勘探、开发、生产、建设中的节能科技和研究,组织科研院校和企业联合攻关,开发石油工业适用的节能新工艺、新技术、新设备、新材料,以及节能技术的配套应用研究,增加节能技术贮备。

(2)加强对现代节能理论和方法研究,采用先进管理技术和方法,完善节能的基础工作,实现能源管理的科学化。

(3)从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的源头起抓好节能,做好项目可研报告的“节能篇(章)”,对节能进行专题论证,设计能耗指标要达到先进水平,并做好工程项目全过程的节能管理。

(4)新建油气集输流程必须密闭,原油稳定和轻烃回收装置要同时配套建成投产,原油损耗率不大于0.5%;老油田也要逐步进行密闭改造、完善配套,原油损耗不大于0.8%。新建长输管道要采用密闭流程,老管道要进行密闭改造。新建贮油罐应根据容量和油品性质选用浮顶罐。

(5)采用天然气发动机、撬装式轻烃回收装置和套管气回收、大罐抽气等技术回收利用放散天然气,天然气利用率应达到95%以上。

(6)合理利用地层压力和设备能力。在油气藏开发和建设时,要进行全面能量利用研究,合理利用油、气井压力和机械采油设备的能力。

(7)在油田高含水开发阶段,应推广“稳油控水”等工艺技术。

(8)采用新型高效节能设备,改造或淘汰老旧低效设备,新建油田注水离心泵效率应大于5%,柱塞泵应大于85%;加热炉效率不低于85%;油田集输油泵效率按输量大小分别在65%或75%以上;长输管道大型输油泵效率应在80%以上,并按油田开发不同时期对设备进行合理配置。

(9)长输管道和油田集输、注水、供水、供用热等系统根据情况采用电机调速、级差配合、降凝减阻、微机监控等技术,优化运行参数,减少节流损失,实现系统经济运行。

(10)按照经济合理的原则,不断减少直接以原油作燃料;有条件的地方要以气代油、以气发电、以煤代油、以渣油代原油,降低原油消耗比率,优化燃料结构。并采用洁净燃料技术,减少环境的污染。

(11)油田配电系统力求简化接线,避免多次变压,有条件时,35千伏电网应深入负荷中心,一次变压到户。合理匹配电机和变压器,新建油田抽油机系统可采用1140伏或660伏电压系统,并采用电网优化和无功补偿等技术和装置。

(12)根据油田所处自然环境条件,因地制宜地利用太阳能、风能、地热能。

(13)搞好含油污水的处理回注。完善含油污水处理和回注系统,研究采用高效污水处理方法,回收污水中的原油,回注净化水,污水处理回注率要达到100%。

(14)推广不压井、不放喷、不停产的井下作业技术,减少油气损失。

(15)在经济合理条件下,搞好输油管道、热力管道、油罐和设备的保温,减少热量损失。

12.7.2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

海洋油气田开发是在对外合作,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采用国际标准的基础上进行的。“九五”期间,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将进入一个重要发展阶段,到2000年原油将稳产在1000万吨。节能工作将以技术进步作为全方位系统工程,依靠高新技术,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为重点,进一步提高综合效益。“九五”期间技术措施节能达到50万吨~100万吨标准煤的目标。为此,在海上油气田滚动勘探开发过程中,要合理布署,适时攻关,提高海上能源利用率10%;新建油气田的生产运行系统的运行效率和能源损耗要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提高油气田主要生产运行效率2个~3个百分点,降低油气损耗耗率0.3%~0.5%;钻井、完井、采油工艺、开发工程等方面进行关键技术攻关及高科技引进和创新研究;加强陆海交通工具管理和合理配备,以降低燃料损耗率3%~5%。

(1)提高油气资源评价和油气藏描述的精度,以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重点研究并合理布署海上油田天然气的充分利用,有效地提高海上能源利用率。

(2)海上油气田开发的总体报告中(总体开发方案),做好“节能篇”的编写,坚持从源头抓节能,瞄准国内外先进水平,尽量采用先进节能技术,高起点搞节能。

(3)油气集输流程必须继续采用密闭过程,油气运输、原油稳定、轻烃回收把损耗降到最小;同时,尽量减少原油在不同流程和储存方式时所产生的损耗。

(4)加强油气田开发动态和技术措施研究,维护油气藏能量(气项、边水、底水),利用地层压力提高驱油效率和采收率,降低人工采油动力消耗及相应的燃料损耗率。

(5)在油田高含水阶段,推广“稳油控水”等新工艺,降低原油生产能耗。

(6)在油田缺乏天然气燃料来源情况下,尽量用完自产天然气,并搞好废热回收,尽量减少燃料油消耗。

(7)海上含油污水处理要采用高效设备,提高污水回注率。

(8)海上发电、采油、换热等用能设备,要采用效率高、重量轻的节能产品。

(9)采用先进技术,降低海底长输管线动力和能量消耗。

(10)加强节能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海上作业和生产所用拖船和飞机等交通工具,必须合理配置,统一调度,严格管理,杜绝浪费,努力提高节能综合效益。

(11)针对海洋石油工业节能的重要环节,重视关键技术和高新技术(如多相流、撬式轻烃回收、油气藏描述及评价等)的引进、研究开发和应用推广。

(12)从长远考虑,重视钻井、完井、采油工艺、开发工程设计(如多底井、小井眼、简易平台生产设施、中小油田群开发工程设计等)先进技术;重视油气田高速开采时接替储量的寻找;重视人员素质培养和提高,海洋采油气、平台人数、效率力争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从而高速有效地开拓海上油气勘探开发的新经济效益领域,力争实现较大辐度地节能降耗。

12.8石油化学工业

石油化学工业节约能源要以技术进步和生产总体规划为依据,实行油、化、纤整体发展,提高整体综合水平,合理使用和综合利用石油资源。节能技术改造和技术进步,要瞄准国际先进水平,结合国情和石化工业生产实际,重点对引进装置进行生产达标和节能降耗技术改造,对老装置进行技术更新和设备更换。

到2000年,炼油行业单位能量因数耗能年均降低2.3%,达到13.5千克标准油/吨因数;吨乙烯产品燃动能耗平均达到750千克标准油,合成氨能耗平均达到吨氨耗850千克标准油。

(1)加速发展总体和系统用能优化技术,重点开发应用过程能量综合技术,提高能源利用的用效率,优化原料和生产方案及生产操作控制。

(2)广泛采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提高已有计算机投用率,加快工艺过程模似、先进控制系统、应用系统软件的开发。

(3)加强现代节能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指导节能新技术和设备的开发。推广和应用能源的逐级多次利用,研究能量利用的“三环节”(转换环节、工业用能环节和回收环节)理论,指导用能管理。

(4)发展和完善能量回收利用技术。回收生成焦的能量,回收低温余热,推广余热发电、吸收式热泵和制冷技术。

(5)对企业蒸汽动力系统进行综合改造,坚持“以煤代油”政策和“以汽定电”的生产原则,降低系统自耗率和损失率。推广热电联产、蒸气压差发电、液力透平等技术和设备。开发燃气轮机的应用技术。

(6)开发油品储运系统节能技术,回收放空气体,减少加工损失技术。

(7)制定行业节能技术标准、规范、规定和合理用能的技术条件。

12.8.1炼油行业

(1)常减压蒸馏装置。改进脱盐和防腐技术,优化换热流程,增设轻烃回收措施,提高加热炉热效率,更换新型塔盘和填料,采用高效抽空器、新型换热器,推广计算机优化控制。

(2)催化裂化装置的烟机和余热锅炉,发生蒸汽改低压为中压。提高分馏塔顶、吸收稳定系统低温热利用率。进一步提高焦炭的能量回收技术水平,回收率力争达到70%,推广新型催化剂、高效雾化喷嘴、滑阀等。

(3)催化重整装置推广高效溶剂代替二乙二醇醚、乙醇胺溶剂;焦化装置改造加热炉;溶剂脱沥青装置加快超临界回收技术应用;酮苯脱蜡装置完善滤液循环,多点及冷点稀释、两段过滤及溶剂多效蒸发回收,更新低效过滤机、冷冻机、蒸汽泵输蜡设备。

12.8.2乙烯行业

(1)优化原料,完善公用工程,实现乙烯及后加工装置的达标。

(2)推广应用高效填料、高效换热器,采用节能设备,回收烟气余热和低温热能。

(3)推广不停炉烧焦技术,积极开展加注结焦抑制剂工业试验,在改扩建中尽可能采用先进ARS分离技术。

(4)采用湿式螺旋杆压缩机回收火炬气,用作燃料。

3化纤

(1)履行涤纶纤维生产工艺,改造聚脂装置,采用熔融纺替代切片纺。

(2)腈纶生产推广转向纺丝、多效蒸发技术。

(3)丙烯腈改造分离系统技术。

12.8.4化肥

(1)以轻油为原料。分别采用提高一段转化炉对流段烟气余热回收设备效率。脱碳系统采用副塔差压再生流程,回收汽提塔顶热用于氨吸收制冷热源;采用“一次两段”干法脱硫新工艺、热管空气预热器,降低合成脱碳系统循环量,利用甲烷化出口气加热原料,推广优化操作控制技术。

(2)以天然气为原料。采用一段转化炉烟气回收,更换脱碳系统低效填料。改造原料气压缩机及工艺空冷压降机。降低一段转化炉水碳比,推广新型催化剂,改造废热回收系统。采用半贫液闪蒸技术改造脱碳系统。

(3)以重油为原料。推广采用第三系列气化炉,改造甲醇洗和液氮洗系统,采用新型德士古烧嘴,增加4116尾气闪蒸回收装置。

12.9机电工业

2000年发展节能机电产品的目标是机电工业节能产品从目前的21类,扩展到30类,节能产品品种数从目前的3000种发展到5000种,节能机电产品产值从目前占机械工业总产值的13%提高到20%,50%的节能产品达到国际上80年代末期水平,在效率和能耗指标方面有一部分达到国际上领先地位。节能机电产品的节能量达到当年全国节能量的40%。

12.9.1节煤机电产品

(1)工业锅炉。发展适用集中供热和热电联产的中、大容量中压工业锅炉新系列;发展角管式组装蒸汽、热水锅炉;研制适合国内外市场需要的、使用各种燃料的特种用途锅炉;提高配套辅机的质量和效率,研制和推广低阻高效旋风除尘器等,使锅炉热效率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提高工业锅炉自控水平,使50%的在用锅炉达到不同程度的自动控制。

(2)工业窑炉。重点开发新型多功能燃烧装置和量大面广的新炉型,自身预热烧嘴系列及燃气多用热处理炉等产品。充分利用余热提高窑炉热效率,采用新型耐火材料减少蓄热损失,推广新炉型及组合燃烧单元系统,炉温进行空燃比控制等。

(3)蒸汽管网设备。开发高性能、高参数、高温、高压蒸汽疏水阀产品,扩大中、低压各种热动力式、热静力式和机械式蒸汽疏水阀及附件的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和可靠性,使新型疏水阀漏汽率在2%以下,使用寿命达到12000小时。

12.9.2节电机电产品

(1)风机。发展50个系列节能风机,比老产品的效率平均提高10%~15%,使通用风机效率平均达到84%;改善风机的运行状况,改进风机的调速系统,使30%运行在不同负荷工况的风机实现调速运行;应用三元流改进离心通风机的叶片型线;开发研制新型矿用风机和局扇,工业锅炉用高效节能风机、罗茨鼓风机新系列;淘汰落后产品,推广已开发成功的节能风机。

(2)泵。开发三元流、二相流技术在泵上的应用,改善泵的性能,变负荷运行的泵实现调速运行;扩大型谱范围,增加品种,使泵的效率达到国际水平。开展泵用新材料研究,包括新型耐腐蚀、耐磨损的高强度合金钢和非金属材料的性能和制造工艺;淘汰低效泵,推广已开发成功的37个系列泵。

(3)压缩机。到2000年,发展100种节能新产品,比功率平均降低0.2千瓦/米~0.5千瓦/米3?分,产品范围包括:动力式、往复活塞式、螺杆式、滑片式、无油润滑、隔膜、微型、移动式、摩托式压缩机。

(4)制冷空调。“八五”期间重点开发105万千焦/时新型高效螺杆冷水机组,效率提高4%~5%,每台年节电16000千瓦时,节水4000吨~5000吨。通过对螺杆齿形新型线研究,使压缩机效率提高8%~9%;重点推广①小型全封闭制冷压缩机;②带经济器螺杆制冷机;③空调用旋涡式全封闭制冷压缩机;④研制保护环境的新型制冷剂制冷机。

(5)电机调速装置。发展各种交流调速系统,包括串极调速、PWM交交变频调速,开发大容量交流电机调速装置,交交变频调速装置要达5000千瓦,交直交电流型要达到2000千瓦,PWM变频调速中GTR元件和装置容量要达到200千伏安。同时,发展液力偶合器、油膜离合器、滑差离合器等机械调速装置。发展稀土永磁同步电动机、开关磁阻电机等调速系统。开发并推广调速范围较窄的简易价廉的风机、水泵专用的调速装置。

(6)电焊机。用可控硅弧焊机代替电机驱动的直流弧焊机;开发可控硅式逆变电源、晶体管逆变弧焊电源、可控式多用电源及埋弧焊机、二氧化碳混合气体保护焊机等。研制焊接机器人,减少更换焊条时间,提高劳动生产率。

(7)工业电炉

①电阻炉 开发陶瓷纤维炉衬结构,推广单回路、多回路微机程序温控装置,减少工业炉体积和降低电耗。发展各种可控气氛炉,提高可控气氛炉的比重。

②电弧炉 淘汰3吨以下小电弧炉,发展3吨~30吨电弧炉,使短网阻抗不平衡系数由15%~20%降至10%以下,吨钢电耗可下降30千瓦时;完善高功率和超高功率的大吨位电弧炉,吨钢电耗降至500千瓦时以下。

③感应炉 提高感应炉匹配功率和二次电压,发展新系列工频无心感应熔炼炉,4吨以上的工频炉配上三相功率自动平衡和功率因数自动补偿装置,每吨铸铁耗电量可减少20千瓦~60千瓦时;对有心炉要开发熔铁、熔铅、熔锌炉系列;开发交交变频电源使其效率较交直交变频提高5%以上。

(8)中小型电动机。在普遍开展对电机通风、温升、噪声、电磁场进行优化设计的基础上,重点开发以下节能产品:

①风机、水泵专用多速异步电动机系列,满足不同工况要求,形成系列产品。

②开关磁阻电机系列,是高技术的机电一体化产品,其运行效率可达82%~91%,并可满足各种特性要求的任意形状的转距转速特性。

③中小型永磁同步电动机系列,使电机力能指标提高5%~7%,效率提高1.5%~2.5%。

④高效率三相异步电动机,效率比Y系列平均提高1%~2%,进一步完善系列,降低成本。

(9)电力变压器。开发新一代铜线及铝线低损耗变压器系列,采用0.3毫米低损耗优质硅钢片,改进线圈结构、油道结构等,每千伏安容量年损耗较SL7下降20千瓦时。开展降低变压器空载、负载损耗以及杂耗的研究。研制和推广非晶态合金磁性材料变压器,新增和到期更新的变压器应按比例采用非晶态合金磁性材料变压器,逐步提高其在配电变压器中的比重;进一步研究无氧铜导线、高导磁冷轧硅钢片在变压器上的应用,进一步降低损耗。

12.9.3节油机电产品

(1)发展直喷式、缸径65毫米~105毫米、功率2.2千瓦~14.7千瓦节能型单缸小功率柴油机系列。

(2)发展缸径75毫米~98毫米,功率范围0.5毫米~101千瓦节能型多缸小功率柴油机,这种机型与汽油机相比,要求油耗降低40.8克/千瓦~68克/千瓦?时。

(3)发展新型中等功率高速、中速节能型柴油机,结合引进技术,发展节能型小汽油机。

(4)燃烧过程研究,重点是直喷式燃烧系统在小缸径机型上,直喷式比分开式燃烧室可节油8%~15%。

(5)增压技术研究,研究各种形式的增压技术,如谐振增压系统、气波增压等。

12.9.4加强节能机电产品推广,淘汰能耗高的机电产品

凡已有新的节能产品在性能、效益、能耗上有明显改进,品种规格可以满足用户要求时,要及时淘汰落后产品,不定期发布推广产品和淘汰品种名单,并采取措施,从淘汰之日起停止生产、流通,在用的淘汰产品要限期更新。

12.10轻工业

到2000年,要求吨纸和纸板综合能耗由1990年的1.55吨标准煤,下降到1.35吨标准煤;日用玻璃制品综合能耗由0.64吨标准煤,降到0.57吨标准煤;每吨日用陶瓷综合能耗由1.32吨标准煤,降到1.28吨标准煤;制糖业百吨甜菜综合能耗由9.0吨标准煤,降到6.2吨标准煤,百吨甘蔗综合能耗由6.7吨标准煤,降到5.0吨标准煤;吨井矿盐综合能耗由275千克标准煤,降到225千克标准煤(其中大、中型企业制盐工序能耗达到150千克标准煤)。

12.10.1造纸

(1)制浆推广连续蒸煮、间歇蒸煮冷喷放;造纸机采用新型脱水器材、强力压榨、全化纤湿毯、全封闭式汽罩、干网、袋式通风;制浆、造纸工艺过程及管理系统计算机控制等技术。

(2)年产万吨以上的硫酸盐法及碱法制浆造纸厂,应积极回收碱和热能。木浆厂碱回收率达到90%以上;竹、苇、芒秆、蔗渣等力争达到80%以上;麦草力争达到75%以上。

(3)推广纸机白水封闭循环利用技术,充分利用纸浆和造纸废汽及纤维原料净化、筛选后的废弃物。

(4)调整原料结构,扩大废纸的回收利用,废纸利用率提高到30%以上。

(5)限制年产万吨规模以下碱法化浆小型厂的建设。

12.10.2日用玻璃和日用陶瓷

(1)推广节能型先进窑炉。采用新型优质耐火材料并合理匹配,采用全保温、优化窑炉结构、先进燃烧系统等。

(2)日用玻璃推广网带式节能退火窑,逐步淘汰室式和链板式玻璃退火窑。目用陶瓷推广隧道窑、梭式窑,逐步淘汰直焰和倒焰陶瓷窑。

(3)凡新建、改建熔窑,应达到窑炉一级标准指标。

(4)日用陶瓷推广轻质耐火材料制配匣钵、窑具、窑车,采用清洁气体或液体燃料,实现明焰无匣烧成。

(5)生产过程采用微机控制,包括配料、窑炉工况、成型及检测系统。

(6)改革工艺,实现制品轻量化。

12.10.3

(1)糖厂向大型化发展,一般规模日处理糖料不得小于1500吨。

(2)逐步淘汰低吨位锅炉,提高热电联产效率。

(3)充分利用低热值煮糖汁汽和热能,提高糖厂用汽复用指数。

(4)采用高压自动过滤机、降膜蒸发罐、强制循环煮糖罐等先进设备,制糖生产热能实行集中微机控制。

12.10.4制盐
(1)要优先发展海盐、湖盐,适当发展井矿盐的精制盐;新建、扩建单组制盐设备年产能力不小于10万吨,逐步向20万~30万吨规模发展。

(2)提高矿山采卤浓度,卤水含盐量不低于305克/升,氯化钠含量不低于280克/升。

(3)推广制盐及化工产品真空制取和采用高效真空蒸发器及节能型机泵、沸腾干燥床等关键设备,淘汰平锅制盐设备。

12.11纺织工业

棉纺织行业、印染行业,由于结构调整,提高水平,产业优化升级,采用新型和自动化设备及形成小批量、多品种、快交货的灵活生产体系,产品单耗将趋上升。到2000年,棉纱耗电将由1990年的2129.34千瓦?时/吨上升到2440千瓦?时/吨,棉布耗电由1990年的25.24千瓦?时/百米上升到32千瓦?时/百米。化纤行业采用先进工艺、技术装备进行改造,合并、扩建达到合理的经济规模,形成一批高起点、高技术、高效益并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企业,产品单耗将趋下降。到2000年,粘胶短纤维耗煤由1990年的2280.11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1600千克标准煤/吨,粘胶短纤维耗电由1990年的1999.78千瓦?时/吨下降到1500千瓦?时/吨,粘胶长丝耗煤由1990年的9165千克标准煤/吨下降到6000千克标准煤/吨,粘胶长丝耗电由1990年的10439.99千瓦?时/吨下降到7800千瓦?时/吨。

12.11.1调整行业、企业和产品结构

发展服装成品、装饰用品、产业用品和针织物、非织造布等低能耗产品。

12.11.2推广适于中国国情的先进工艺和技术装备

(1)缩短工艺流程,减少工序。棉纺行业采用气流纺、清网联、细络联等;印染行业采用一步法、一浴法;化纤行业的熔融纺、直接纺等。

(2)采用高速高效工艺。棉纺织行业的高速纺,化纤行业的高速纺丝,印染行业的泡沫染整、涂料印花、高效煮炼、快速退浆等。

(3)采用湿法、冷法工艺,减少烘干加热工序。印染行业采用冷轧堆工艺、湿布丝光、湿法上浆等。

12.11.3改造主要耗能设备和系统

(1)在耗能较多、热电均衡的印染、化纤行业中发展热电联产。

(2)更新改造空调设备,风机、水泵采用变频调速,改进喷淋设备和送排风系统,冷源采用双效溴化锂制冷。

(3)印染行业的碱液、化纤行业的酸液,采用多效多级蒸发设备,节约蒸汽。

(4)提高传动润滑效率,降低用电损耗。

(5)采用微机监控系统。

12.12农村生产用能

农村生产用能对实现农业现代业、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改善农村生态环境和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在农村能源建设中,要继续贯彻和执行“因地制宜、多能互补、综合利用、讲求效益”的方针,大力开发和合理利用各种能源资源,制定农村能源节能技术经济政策,建立农村能源节能产品及设备监督检测体系;积极支持农村能源产业发展,组织能源产品的工厂化生产和商品化销售,加强农村能源产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和企业自身发展后劲;农村工业和乡镇工业要依靠技术进步,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加强农村能源管理,制定农村耗能产品能耗标准,提高农村能源有效利用率;以县为单位,努力协调各有关部门,并配合当地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地发展,进行农村能源综合建设。

12.12.1农垦系统及乡镇工业

到本世纪末,农垦系统国民生产总值计划比1990年增长150%,能源消费总量增加61%,万元产值能耗下降23.6%,平均节能率达2.4%。

乡镇工业要依靠科技进步,积极开展节能技术改造和资源综合利用。到2000年,平均节能率达到2%,万块砖耗标准煤下降到0.85吨;水泥吨熟料耗标准煤下降到155千克,综合电耗下降到92千瓦?时/吨;炼焦煤耗下降到1.5吨标准煤/吨;造纸煤耗下降到0.9吨标准煤/吨;工业锅炉热效率平均提高5%~10%。

(1)砖瓦、水泥、炼焦、造纸、铸造等重点耗能行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示范工程,激发乡镇工业技术改造投资热情和吸引金融部门的投资。

(2)砖瓦行业推广具有余热的节能型轮窑和有干燥室的隧道窑,以及节能焙烧工艺,取消马蹄窑;利用工业炉渣、粉煤灰、煤矸石和页岩石代替粘土,推广和生产空心砖及其它新型节能墙体材料,逐渐取代实心粘土砖的生产。

(3)水泥行业全面发展机立窑,淘汰普立窑;利用粉尘回收技术,减少原料和成品损失。

(4)炼焦行业严格限制土法炼焦,推广改良炉技术,回收部分焦炉煤气和煤焦油;推广洗配煤工艺和设备,循环使用洗煤用水。

(5)造纸行业开发利用碱回收技术和废水处理技术,提高碱和水的循环利用。开发棉、麻秸秆造纸技术。

(6)对大、中型氮肥厂进行大规模的节能技术改造,使吨氨耗重油下降到800千克,吨尿素耗氨量降到607千克。

12.12.2农机系统

农机系统必须克服“大马拉小车、机车空行空转”等现象。到2000年,使每标准亩农机油耗从现在的1.0千克下降到0.7千克。

(1)更新改造老化的大中型拖拉机,加强对农村机械的节能检测、调修和维护保养,提高农业机械的完好率。

(2)提高固定作业的农机用电量,减少农村动力座机用油。

(3)推广柴油和机油添加剂节油技术,推广喷油泵标准油量传递技术,推广金属清洗剂替代柴油。

12.12.3水产业

水产业主要耗能行业有水产捕捞、水产养殖、水产加工、船网机具修造和水产供销五个行业,到2000年,这五个行业消耗的能源预计达630万吨标准煤。水产业节能应以渔船节能技术改造为中心,注重对现有的水产冷库、加工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重视新能源的开发与利用,因地制宜地推广应用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努力降低能源消耗。通过采取技术进步、加强管理、调整结构等措施,使水产业的万元产值综合能耗由1990年的2.45吨标准煤下降到2000年的2.04吨标准煤,吨水产品综合能耗由0.40吨标准煤下降到0.35吨标准煤。

(1)新建渔船要采用节能船型、机型,发展耗能较低的作业方式渔船,发展玻璃钢渔船、水泥渔船;主机优先选用新250机、E150机、新160机、170机和国产化程度较高的国外引进机型,如T23、20/27、曼海姆、康明斯机及正在开发研制的节能型柴油机等机型;优化渔船推进方式,选用双速比齿轮箱、调距桨、导管桨、大直径螺旋桨,采用风力助推技术和节能网具;配备先进的助渔导航仪器;安装冷冻保鲜加工设备;应用中高压起网机及轴带交流发电机。对旧渔船要推广应用行之有效的节能技术与节能产品。

(2)水产养殖业要推广节能型养殖机械,扩大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电厂余热等能源在水产养殖业上的应用,利用新能源增温、增氧。

(3)水产加工业要对重点耗能设备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对水产冷库进行改造;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耗能低的制冷设备;推广冷海水保鲜技术;更新、改造老锅炉;采用热泵厢式干燥设备;改造水产汤汁物料浓缩设备;推广应用湿法鱼粉设备;海藻加工设备中,采用多级套泡原料技术和双效或多效蒸发器;推广热电联产技术。

(4)船网机具修造业要对企业进行节能技术改造,开发研制、推广应用节能型产品。

12.12.4畜牧业

(1)兽药行业的节能重点是降低兽药产品生产能耗,淘汰老旧设备,逐步采用兽药行业的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产品。

(2)乳品行业要采用双效蒸发器和片式换热器及管式杀菌器,提高喷粉前浓缩度,使奶粉生产总能耗下降2.2%左右,吨奶粉生产耗标准煤达1000千克。

(3)饲料行业加强设备的维护管理,使设备完好率达到95%。

(4)养禽行业以节电为主,采用纵向通风方式改造密闭式饲养房舍。

(5)采用新材料和改进畜禽舍设计,降低畜禽舍环控所需能源。

12.12.5农副产品加工业

在全国范围内,对各地的茶叶加工厂和烤烟房进行技术工艺和设备的改造,提高产品加工质量和等级,降低能耗,使平均节能率为2.2%。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law/4495.html

本文关键词: 中国节能技术政策大纲, 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