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工商发〔2015〕145号《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四川工商“257”战略三年实施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5-10-04 04:25:35

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关于印发四川工商“257”战略三年实施计划(2016-2018年)的通知


川工商发〔2015〕145号

 



各市(州)工商局,省局各处室(单位):

《四川工商“257”战略三年实施计划(2016-2018)》已经2015年第20次局长办公会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抓好落实。

 

 


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2015年9月23日



 

 


四川工商行政管理工作“257”战略三年实施计划(2016-2018年)

 



四川省工商局于2013年确立了“两年强基础,五年上台阶,七年创一流”的四川工商“257”战略,并自2013年6月开始实施“两年强基础”计划。经过两年时间,“两年强基础”计划实施基本完成,奠定了四川工商“257”战略的坚实基础。为进一步推动四川工商“257”战略的落实,确保“五年上台阶、七年创一流”目标的实现,特制定四川工商“257”战略三年(2016-2018)实施计划。

一、四川工商“257”战略实施两年来效果总体评估

实施四川工商“257”战略以来的两年,是工商改革发展极不平凡的两年。面对流通环节食品安全监管职能划转、工商体制调整和简政放权等一系列重大改革,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工商总局的指导支持下,全省工商系统凝心聚力,创新举措,真抓实干,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启动实施商事制度改革,激发了市场活力,释放了改革红利。自2014年3月改革启动至2015年8月底,全省新增市场主体90.43万户。其中新增企业24.58万户,月增企业近1.4万户,是改革前月增0.8万户的1.7倍。坚持“宽进”与“严管”并重,建立了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双随机抽查等信用监管制度,2013、2014年全省企业年报公示率分别达到96.05%、94.93%,均居全国第1位,事中事后监管开局良好。连续3年开展“红盾春雷行动”,重点领域市场监管工作不断加强,初步打响了“红盾春雷行动”品牌。大力实施百项创新工程,一批重点创新项目取得丰硕成果。组建了市场监管研究院,为新形势下工商工作实践提供了理论支撑。这一系列重大工作部署的推进,为实现“五年上台阶”目标提供了良好开端。

两年来,全省工商系统在全面推进工商行政管理事业发展的基础上,围绕“两年强基础”主线,以队伍建设为基础,制度建设为保障,信息化建设为载体,设施建设为支撑,基本建成门类齐全、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基本建立科学规范、内容完备、监督有效的工商行政管理制度体系,基本完成实用高效、管理精细、业务协同、信息共享的“智慧工商”建设和规划引领、统筹发展、科学管理、注重实效的信息化建设机制,基本完成规范统一、经济适用、支撑有力的现代设施建设。

(一)队伍建设工程

班子建设有成效。以开展“四型班子”创建为载体,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为契机,着力加强领导班子思想作风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坚决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省委省政府“十项规定”精神,完善领导干部组织生活、民主评议、述职述廉述责等制度。按照“局强处专”要求和注重结构、人岗相适原则,选好干部、配强班子,增强班子整体功能。两年来,对 20个市(州)工商局局136名班子成员进行了调整,着力建设推动工商事业不断发展的坚强领导集体。

队伍素质有提升。认真落实“一岗双责”责任制,部门政风群众满意度测评成绩稳中有升。大力开展全员教育培训,省局共举办初任培训、行政执法培训、知识更新培训等培训57期,10769人次参训。开展“基层工商所公务员网络培训”8期,1873人次参训。注重拓展高端培训,在上海浦东干部学院、清华大学举办了“领导干部素质与能力提升培训班”。各市(州)局通过上挂锻炼、抽调培训、跟班学习、岗位练兵等多种形式加大教育培训力度。加大公招公务员改善队伍结构力度,两年来公招公务员1209人,截止2014年底,全省系统大专以上学历占比95.5%,大学以上学历57.8%,研究生以上学历2.2%,比2012年底分别增长2.8%、5.9%和1%。

人才培养有进展。着力打造“331人才培养工程”,在省局培养30名行政执法高级人才,在市(州)局培养300名行政执法能手,在县(区、市)局培养1000名行政执法骨干。着力培养中青年后备人才,在市(州)局、县(区、市)局和基层工商所形成年龄梯次合理的青年后备人才队伍。着力改善人才结构,加大法律、计算机、外语等专业人才的引进,逐步打造专业化队伍。着手建设系统人才库,率先重点建设了“执法办案人才库”。加强干部交流培养,省局选派19名优秀年轻干部到市(州)挂职任职,先后从市(州)局上挂省局处室锻炼70余人。

干部选任有突破。制定《干部选拔任用工作规定》,加强对干部选任工作的规范。对省局机关副处级领导干部后备人选选拔方式进行新的探索,建立了“推考结合”的干部选拔模式,构建了后备人选库。2014年,省局机关确定23名后备干部,13人走上机关处级领导岗位。

食药体制划转和工商体制调整工作圆满完成。按照“责随编走,编随人走”原则,按行政编制14.5%的比例划转人员编制,全省工商系统(含成都市局)共划转编制2658个,划转人员2522名,在规定时间内圆满完成了食药体制调整人员划转工作。稳妥推进工商体制调整,紧盯市场管办脱钩滞留人员、市(州)局机关长期借调人员、异地交流任职干部这“三类重点人员”,做好划转后续工作,2014年底前基本完成工商省级以下垂直管理体制为各级政府分级管理体制。

(二)制度建设工程。

制度创新全面推进。各级工商部门在推进制度创新上下功夫,根据自身权限大力推进制度创新,通过制度创新,提高工作效率,改善服务效能,提升监管效果。按照两年实施计划,省局机关新建制度完成20项,因职能转变、政策调整等原因暂缓、取消新建8项(拟新建制度28项)。修订制度完成15项,暂缓、取消修订14项(拟修订制度29项)。废止制度13项(拟废止制度14项)。各市(州)工商局新建制度290项,修订制度442项,废止制度228项。全省工商系统规范高效的服务发展制度体系、系统完善的市场监管制度、科学民主的内部管理制度基本建立,有效提高了工作效能;业务工作规范化、机关管理规范化、基层建设规范化和服务工作规范化建设进一步推进。

建设机制不断完善。按照“权责明确、程序规范、协调高效”的要求和“部门牵头、专人负责、长效推行”的思路,进一步完善了制度建设机制。各级工商部门把不断完善制度建设作为一项日常性工作来抓,每年对现行规章制度进行一次定期评估和梳理,并随情况的变化适时进行修订、废止和整合工作,有效避免制度的缺失、重叠、过时和执行偏差,保障上级的方针政策和各级规章制度能真正发挥指导实际工作的作用。制度“立、改、废”程序不断规范,形成了权责明确、程序规范、协调高效的制度建设机制。

执行力有效提高。各级工商部门把抓好制度执行作为制度建设的生命,健全完善制度落实的保障机制。通过严格、科学、系统的目标考评管理,做到了任务明确、时间明确、标准明确、考核明确,形成层层抓落实的有序局面;各级领导率先垂范,带头学习制度,带头执行制度,使制度真正进入思想、进入工作、进入决策;各级工作人员紧密结合实际,把原则方针具体化、把基本要求明晰化,不折不扣落实各项制度。

(三)信息化建设工程。

信息化顶层设计进一步加强。按照 “全国一流”的建设目标定位,开展“‘智慧工商’总体技术方案规划设计”(以下简称“方案”),明确了“整合、融合、一体化”的总体思路,内容涵盖了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执法办案、公共服务、内部管理等所有工商业务,既适应工商登记制度改革和网络交易监管等工商新任务、新要求,又注重提高工商管理、服务、决策的智能化水平,对全面提高市场监管效能和公共服务水平具有重要作用。

信息化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省局通过租用中国电信西部信息中心五星级机房,解决了原有机房在空间距离、楼层承重、电力保障、空调运转等方面无法承担未来新增业务系统的问题,为全省数据大集中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并更新各市州局网络边界的路由设备,初步实现与省市两级电子政务外网线路互为备份,确保应用系统在省局西部信息中心核心机房的安全。

支撑商事制度改革成效显著。对现有工商业务应用系统进行配套性改造,建设完成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年报系统、市场主体监管系统,开通四川工商网上服务平台微信公众号及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APP,实现新版营业执照打印、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查询、联络员备案、企业年报、即时信息申报、抽查管理、经营异常名录管理等功能,为商事登记制度改革在我省顺利实施提供了信息化支撑。

一库两中心三平台有序推进。出台《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数据管理办法》,为建立完善全省统一的经济户籍数据库提供质量保证。在现有业务系统两级部署模式下,建立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探索“一库”的实际应用之路。对全省云计算中心和信息资源综合服务中心的建设方式进行了深入论证,形成了既符合我局实际又具有一定创新性的建设模式。以一体化综合业务应用平台建设为抓手,大力推进四川省网络商品交易监管与服务系统(以下简称“网监系统”)、四川省12315综合服务平台(以下简称“12315系统”)、四川省广告监测管理与服务系统(以下简称“广告系统”)建设,网监系统与12315系统已上线运行,广告系统正在建设中。举办“智慧工商”应用系统建设观摩交流会,完成智慧工商一体化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方案设计并通过专家组评审,已报省发改委申请立项。

(四)设施建设工程。

基层业务用房建设进一步完善。截止2014年底,全省工商系统 “257战略”两年实施计划设施建设工程总投资27660万元,其中省工商局筹集安排项目资金11200万元,省以下工商部门筹集安排项目资金16460万元。已完工37个业务用房建设项目,建筑面积29000平方米。

办公设备及执法装备建设得到充实。两年来,购置、更新一般公务用车4辆、执法执勤用车242辆,配置台式电脑及手提电脑、通讯设备、检测设备、传真机、复印件、扫描仪、台式和便携式打印机、数码照相机、摄像机、录音笔、投影设备、显示屏、移动办案终端设备等办公设备和执法装备6700余台(部),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工商部门办公设施、监管执法装备,提升了工商部门执法形象。

基层工商所规范化建设成效明显。实施510个基层工商所规范化建设项目,全省基层工商所规范化建设完成率达到80%。

二、“三年实施计划”总体背景、总体思路和主要目标

(一)总体背景

当前,国内外经济环境都在发生极为广泛而深刻的变化,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也呈现一些新的趋势性变化。从工商改革发展和市场监管看,当前四川工商事业发展面临以下三方面新的特征:一是经济发展新常态,对工商部门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和做好市场监管、消费维权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二是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作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和省委十届五次全会作出的全面推进从严治党、全面推进依法治省的总体部署,对工商部门加强党建工作、加强法治建设提出了新要求;三是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着战略性和全局性影响,也对工商部门培育新兴业态和创新公共服务模式,服务于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新引擎提出了新要求;四是工商行政管理体制由垂直管理调整为分级管理体制,对工商部门创新工作方式方法提出了新要求。特别是随着工商行政管理体制调整,一些县(市、区)工商局与当地质监、食药监等部门实行“二合一”或者“三合一”,新的管理体制在加强政府市场监管职责、建立条块结合以块为主机制、强化工商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等方面有着积极作用,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工商部门履行法定职责产生影响。新的形势要求我们主动适应新的管理体制,在思想观念、工作思路、工作方法上跟上体制调整的步伐,准确把握新的工作定位,尽快从过去的领导体制转变为新的业务指导和监督机制;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充分发挥属地化管理优势,强化服务和融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识,把工商工作放到地方发展的大棋盘上思考、谋划、落实,实现工商工作与地方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的良性对接;新的形势要求我们要继续谋划好改革、创新、发展,全面推进商事制度改革、市场监管、消费维权、服务发展、依法行政等工作,努力开创四川工商新局面。在这样的总体背景下,持续推进和确保完成“257”战略任务要求,既要坚持总体目标不动摇、工作方向不改变、一张蓝图绘到底,确保工作的连续性,又要按照省委、省政府和工商总局部署安排以及“十三五”规划新要求,做好“257”战略具体任务、指标、内容、措施的再调整再完善,使之更加符合实际。

(二)总体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部署和国家工商总局要求,围绕四川工商“257”这一总体战略目标,打造“红盾春雷”行动、12315消费维权和工商窗口三大品牌,优化准入、市场、消费、亲商四个环境,切实把握工商部门作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锋官”,深化改革的“先行官”,市场秩序的“守护神”的定位,充分发挥市场监管主力军作用,推进工商行政管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四川省“三大发展战略”与“两大跨越”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三)主要目标

总体目标:即完成“257”战略“五年上台阶”工作目标。立足工商职能职责,着力打造四个环境:以商事制度改革为主线,营造宽松平等的准入环境;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服务经济发展大局,营造公正透明的亲商环境。具体目标见专栏1。

专栏1 具体目标

(1)商事制度改革工作目标:市场主体准入、退出便利化工作目标:创新登记方式,简化登记程序,优化登记服务,基本形成宽松、规范、透明、高效的市场主体准入体系。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退出机制。市场主体发展目标:到2018年底,从事个体经营的户数增长10%,达到314万户;私营企业增长25%,达到89万户;外商投资企业户数增长10%,达到11282户;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促进服务业健康发展。个体工商户注册资本(出资金额)增长25%,达到1839亿元;私营企业注册资金(出资金额)增长30%,达到35351亿元;外商投资企业注册资金(出资金额)增长12%,达到955亿美元。

(2)市场监管工作目标: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为契机,创新监管理念、监管机制和监管方法。强化信用监管,不断完善日常监管制度及信用约束机制,加大企业失信成本,促进企业诚信守法。厘清职责边界,依法履行监管职责,加强对市场主体行为监管,进一步加强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虚假违法广告和合同违法行为。强化重点领域、重点市场的监管执法,树立工商部门监管权威,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创新市场监管模式,提高监管效能。

(3)消费维权工作目标:依法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形成以预防为主、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机制,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推进12315行政监管体系建设,形成以12315行政监管体系为主导、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体系为依托、信息化网络为支撑,具有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解答工商业务咨询,接受对工商执法人员监督,开展消费教育引导,监督经营者自律等多种功能的 12315体系。创新消费维权工作机制,构建消费维权社会共治大格局。发挥保护消费者权益委员会消费维权社会监督作用,与工商机关形成消费维权功能互补。

(4)服务发展工作目标:紧扣“扶小弱、助公平”“利发展、促繁荣”,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对准初创小微企业经营中的难点、“痛点”加力出招,促进新登记企业成长发展。狠抓商标“运用、管理、保护”三环节,有力促进品牌四川建设。促进广告产业发展,开展合同服务。

(5)行政执法体系工作目标:探索创新执法体制机制,推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相衔接,打造四川工商行政执法品牌。到2018年底,全面建立权责明确、行为规范、监督有效、保障有力的全省工商行政管理执法体系,国家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得到正确实施,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得到有效保护,违法行为得到及时有效纠正,市场经济秩序得到有效维护。

(6)工作支撑体系建设目标:法治工商建设目标: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工商依法行政的模式和途径,逐步形成执法严明、程序规范、高效便民、诚信守诺、权责统一的法治工商新常态。信息化技术支撑目标:围绕提升市场监管能力现代化水平,坚持信息化全国一盘棋的基本要求,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和信息安全保障,推进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为工商工作提供坚强的技术支撑。力争到2018年末,基本建立结构科学、层级衔接、互联互通、资源共享、运转高效、全省统一的工商信息化体系,为促进工商行政管理改革创新和持续发展提供信息技术支撑。工商文化建设目标:通过加强工商文化建设,促使工商干部职工传承红盾精神,践行职业道德,坚守清正廉洁,提升职业荣誉感。确立团结奋进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增强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队伍建设目标:稳步增加人才总量,全面提高人才素质,建立一套有利于人才发现、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优化成才环境,广开用才之路,努力建设一支德才优秀、务实创新、拼搏奉献、团结协作、结构合理、具有生机和活力的工商行政管理人才队伍,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推动全省工商队伍适应新常态、增强新本领、创造新业绩、塑造新形象。到2018年,全省工商系统干部队伍能力素质全面提升,工作作风持续优化,队伍结构更趋合理。
 
三、主要任务

(一)深化商事制度改革

1、市场准入、退出便利化

商事制度是规范市场主体和商事活动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综合。推进商事制度改革,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改革部署。要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统一部署,通过改革,还权于企业,还权于市场,激发亿万群众的创造力和市场经济活力,为公平竞争搭好舞台,为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专栏2 市场准入、退出便利化任务

(1)推进“三证合一”改革。按照国家工商总局的统一部署,做好前期准备工作,力争先于全国在全省实施“一照一码”登记制度,对新设市场主体(个体工商户暂缓)实行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设立过渡期,对“一照一码”实施前已设立的市场主体(个体工商户按国家工商总局安排)换发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于2017年底完成,过渡期内未换发的旧营业执照可继续使用;从2018年1月1日开始,全省使用统一社会信用代码营业执照,未换发的营业执照不再有效。加强与税务、质监部门的协调,建立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2)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坚持市场主体法不禁止即可为,给予市场主体更大的经营自主权,推动形成各类市场主体平等进入市场的机制。清理前置和后置审批事项,在2015年下半年制定全省市场准入负面清单。严格执行清单中保留工商登记前置审批事项的目录,除目录外的一律不作为公司登记前置审批项目。

(3)制定出台推进“先照后证”改革的措施。在实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的基础上,强化部门协调配合,研究出台推进“先照后证”改革措施和加强后续监管的意见,于2015年底结束试点工作,在全省全面推开 “先照后证”改革。

(4)简化登记程序。按照工商总局统一部署开展企业名称登记改革和经营范围登记改革:一是改革企业名称登记。实行企业名称自主申报制度,放开企业名称库,不再预核企业名称,放权于企业自主选择、自主申报。二是改革经营范围登记。允许企业自主选择和填报经营范围,进一步激发投资者的创业热情。

(5)推进电子营业执照和企业注册全程电子化。探索电子营业执照和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到2018年底实现以电子营业执照为支撑的网上申请、网上受理、网上审核、网上公示、网上发照等全程电子化登记管理方式,提高市场主体登记管理的信息化、便利化、规范化水平。同时,加强企业信息电子档案建设、管理和运用,完善企业档案“大数据”,向社会公众开放企业信息,降低市场交易风险,为政府及有关部门了解企业信用状况提供支持。

(6)简化和完善企业注销流程。探索对个体工商户、未开业企业、无债权债务企业实行简易注销程序,到2018年底在全省构建便捷有序的市场推出机制。

2.打造优质登记窗口服务

四川工商系统“257”战略实施以来,工商登记窗口深入开展“设施标准化、形象标准化、流程标准化、培训标准化、管理标准化、防控标准化”的“六化”建设。经过两年努力,登记窗口服务已经成为四川工商服务发展的品牌。推进商事制度改革,需要进一步加强工商登记窗口建设,打造优质登记窗口服务。

专栏3  优化登记服务任务

 (1)深化“四化两提高”工作,推进登记窗口标准化建设,提高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2015年底全省县级工商登记窗口工作按照“靓窗口、心服务、助创业、圆梦想”的要求,全部达到“六化”标准。到2018年底建立覆盖全省、层次丰富、高效便捷的企业登记服务机制。

(2)增强窗口工作人员的责任心,提高执行力。加强窗口工作人员的常态化岗位职业道德教育,树立执政为民意识,忠于职守、勤奋工作、依法行政、勤政廉洁。

(3)完善工作机制,提高办事效率。优化窗口设置,简化办事流程,增添服务措施,进一步健全推进政务窗口服务标准化、规范化建设的工作机制。

(4)强化监督,履行责任。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加强行政效能建设,严格首问负责制,限时办结制,责任追究制。强化业务工作规范监督,完善登记工作定期质量评查与纠错制度。认真处理群众投诉,真正让群众反映的一些突出问题得到有效化解。

(二)加强市场监管

1、强化信用监管

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积极构建事中事后监管新机制,坚持放管并重,强化信用监管,充分发挥信用监管机制在市场监管中的核心作用。改市场巡查等监管方式为企业信息公示、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构建以双随机抽查为重点的日常监督检查制度。灵活采取行政指导、行政约谈、行政告诫、信息公示等方式,加强日常规范管理。完善信用约束机制,完善市场主体失信惩戒的措施和办法,认真落实企业信息公示、企业经营异常名录、严重违法企业名单等制度,强化信用约束,加大企业失信成本,实现 “一处违法、处处受限”,促进企业诚信守法。

专栏4  信用监管任务

 (1)加快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建设。完善市场主体信用信息记录,建立信用信息档案和交换共享机制。

(2)企业年报与抽查。到2018年底,全面实现企业信用信息的实时录入和同步共享,信用指标覆盖率达到100%,信息数据准确率达到95%,全面实现双随机抽查检查。

(3)建立健全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对守信市场主体予以支持和激励。建立健全企业经营异常名录和黑名单等制度,构建失信惩戒机制。到2018年底,基本建立联动惩戒和信用约束机制,初步成形信用监管模式。

(4)开展“守合同重信用”企业公示工作。2016年,做好对“守重”企业动态监管、失信惩戒、政策激励等方面的制度设计。2017年,实现省级“守重”企业公示工作信息化,实现全程网上申报、远程数据传输和自动数据测评。2018年,将“守重”企业公示活动打造成全省信用建设金字招牌,促使全省“守重”企业规模和影响西部领先。

(5)建立广告经营企业(单位)信用档案管理制度、广告代言人黑名单制度。

(6)强化工商系统行政处罚信息公示,推动部门间构建互联共享的信息平台。

2、市场行为监管

切实厘清职责边界,依法履行监管职责,规范市场经营行为。强化对市场主体行为监管,进一步加强反垄断与反不正当竞争执法,打击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虚假违法广告和合同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专栏5  市场行为监管任务

 (1)强化反垄断法律法规宣传力度,积极消除地区封锁,打破行业垄断,加强对电信服务、公共交通运输、水电气供应等公用企业以及各类行业协会的监督和指导,依法制止滥用行政权力排除限制竞争行为。有针对性的开展涉嫌垄断案件线索核查工作,严厉查处严重损害市场竞争秩序、对经济社会影响大的垄断案件。

(2)深入开展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工作。加强对案件线索的分析研判,提高执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加大对传统领域和互联网等领域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查处力度。以医疗、工程建设、教育等领域为重点,着力整治商业贿赂;以农资、建材、汽配、家具、食品等商品为重点,着力打击仿冒、假冒他人注册商标和虚假宣传等不正当竞争行为;以鼓励创新为重点,着力打击侵犯商业秘密的违法行为。

(3)打击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违法行为。以高知名商标、涉外商标、地理标志商标为重点,加强对假冒他人注册商标、近似商标侵权、故意为侵犯他人商标专用权行为提供便利条件等行为的查处,积极宣传培训商标相关法律法规,提高执法水平与公信力。

(4)打击合同违法行为。强化格式条款监督,拓展监管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完善格式条款检查、评审和合同示范文本制定推行制度,健全企业自我防范机制,着力实现格式条款监督工作公式化,打击利用不公平不合理格式条款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行为;拓展案件类型,查处合同欺诈、利用合同侵害国家利益及社会公共利益、违法合同示范文本管理制度等各类合同违法案件。

(5)引导媒体加强自律,规范广告发布内容与行为,加大违法广告曝光力度。构建整治虚假违法广告新常态化工作模式,查办一批典型、恶劣虚假广告案件。

 3、重点领域、重点市场监管

突出市场监管重点,强化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重点地区、重点市场的监管执法工作,树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监管权威,努力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专栏6  重点领域、重点市场监管任务

 (1)利用网络监管平台和打击传销信息系统,加强对网络传销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网络传销行为。到2018年底,建立四川省参与传销人员信息库,及时搜集、汇总、填报涉传人员信息,录入系统率达到80%。实现县级以上工商执法部门信息共享。

(2)到2018年底,落实和完善打击传销工作七个机制(案源发现机制,日常监管机制,信息沟通机制,部门协调机制,处置应急机制,教育预警机制,责任追究机制),实现打击传销快速发现、快速打击、快速处置。

(3)充分发挥基层工商和市场监管部门作用,强化对传销活动的监控。2018年底,实现全省80%县(区)为无传销城市、全省基本无传销活动的目标,全省传销违法活动明显减少。

(4)建成一支网络市场监管队伍、完善一套工作机制、打造一流监管平台,建立健全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管、政府监管多元共治监管机制,按照“依法管网、以网管网、信用管网、协同管网”的思路,全面提升网络市场监管能力和水平。

4、创新监管模式

广泛运用科技手段实施监管,提升监管现代化能力,充分运用信息网络技术实现在线即使监督监测,运用移动执法、电子案卷等手段,提高执法效能。建设“网格化、精细化、一体化”监管模式,构筑权责分明、职责落实、反应迅速、全面监管的网格化监管体系。积极推进一体化监管,按照“全程监管、多维监管、立体监管、长效监管”的工作要求,进行事前规范、事中指导、事后监管。研究市场监管长效机制建设,努力构建企业自治、行业自律、社会监督、政府监管的社会共治格局。结合属地化管理和机构调整进程,探索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监管和综合执法,加强监管执法联动,形成协同监管合力。

专栏7  创新监管模式任务

(1)建成全省广告监测中心,进一步扩大监测范围,加大监测密度,对省、市传统媒体实现全覆盖,加强日常监管,建立监测数据分析、处理、使用工作制度。利用监测中心和国家广告数据中心监测结果,及时向各地派发违法广告案件线索,督促和指导各地加大案件查办力度。

(2)改市场巡查监管方式为年报公示、随机抽查和重点检查,构建以随机抽查为核心的市场日常监管制度体系。

(3)到2018年底,全面推进网格化监管模式,全省五级网格初步形成,省局(一级网格)、市(州)局(二级网格)、县局(三级网格)、工商所(四级网格)、网格员(网格责任人),网格化监管做到“三清五到位”:管理区域清、管理职责清、管理主体清;信用监管到位、随机抽查到位、重点检查到位、维权服务到位、专项整治到位。实现“五定”(定人员、定岗位、定标准、定区域、定责任)、“五明”(明确监管辖区、明确监管任务、明确监管重点、明确监管程序、明确法律规定)网络管理,构建精细化监管基础。

(4)积极推进一体化监管,按照“全程监管、多维监管、立体监管、长效监管”的工作要求,进行事前规范、事中指导、事后监管。

(5)结合属地化管理和机构调整进程,探索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监管和综合执法,加强监管执法联动,形成协同监管合力。

(三)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

1、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

坚持以人为本、防控结合、依法监管、社会共治的原则,以保护消费者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为出发点,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依法开展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以日用消费品为重点品种,以涉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质量安全指标为重点内容,加大家用电子电器、服装(鞋帽)、建材、交通工具、网络商品等重点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力度。强化问题商品跟踪抽检,重点对涉嫌危害人体健康指标和主要质量指标进行监测。健全完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的信息采集、分析、评估、研判及发布制度,及时公布商品质量安全信息,责令经营者对不合格商品依法退市。推进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数据库及消费侵权案件数据库的应用,形成以预防为主、风险控制为核心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机制, 切实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

专栏8 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任务

(1)2016年底前制定并全面落实《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分析评价制度》《商品质量安全风险警示发布制度》《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承检机构分级考核办法》。

(2)在2016年底前建立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检数据库。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强化对信息的整理、分析和利用,有针对性地加强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及时有效地发现可能影响消费者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质量安全问题。

(3)省本级每年完成抽检商品2000个批次。全省每年组织开展商品质量抽检不少于6000个批次,检测批次每年递增10%,2018年实现全省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检测总数超过10000个批次。并通过政府网站、新闻媒体等平台及时发布流通领域商品质量抽查检验结果,及时发布质量安全风险警示。

(4)强化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处置机制,快速处置质量安全风险。完善流通领域商品质量安全风险应急预案,健全组织保障体系,落实工作职责,针对不同风险等级,及时启动相对应的应急预案。认真处理重大群体性消费投诉,迅速部署应急处置期间的专项商品质量抽查检验,对认定有危及人体健康和人身财产安全的商品,立即采取停止销售、责令改正、集中整治等紧急处置措施,并及时通报相关监管部门。

2、12315体系建设

以贯彻实施新《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为契机,适应政府职能转变与消费维权工作新要求,通过理顺体制、创新机制、优化布局等措施,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力推进12315体系建设,进一步完善以12315行政监管体系为主导、经营者自律和社会监督体系为依托、信息化网络为支撑,具有受理消费者投诉、举报,解答工商业务咨询,接受对工商执法人员监督,开展消费教育引导,监督经营者自律等多种功能的 12315体系。积极发挥12315与广大消费者信息互动、畅通民意、接受社会监督、解决维权问题的平台作用,加强市场监管,营造安全放心的消费环境,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专栏9  12315体系建设任务

(1)打造新型12315平台。加快资源整合,完善12315工作体系利用互联网、短信、移动互联通讯等受理功能。2018年实现网上接诉、网上分流、网上调解、网上回复、网上跟踪督办,做到集中登记分流、分级受理处理、统一调度指挥、网上转办督办、快速应急处置、信息汇总分析通报,为广大消费者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提高12135体系在推动工商工作中的综合效能。

(2)积极推进12315中心工作规范化建设。通过制度建设规范执法行为,在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过程中,规范受理和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程序,确保执法的公正性。

(3)加强对12315数据的深度利用。按照12315数据标准,抓好数据质量,整合数据资源,推动数据应用。强化消费维权数据综合分析的精细化和数据结果利用的实用性,定期发布12315数据分析报告;动态分析消费者诉求热点和消费市场秩序状况,为市场监管执法和政府制定消费政策提供参考。

(4)强化12315执法联动工作机制。加大对消费者投诉举报工作的统一协调、指挥调度、分流转办和督查督办工作力度,强化三级执法联动;落实处理消费纠纷的属地管辖责任,下移行政执法重心,充分发挥基层监管所的作用,快捷高效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5)依托12315体系提升全社会消费维权意识。以12315“五进”和“一会两站”消费维权基层网络为主阵地,发挥消费维权网络的教育引导作用。到2018年底,全省实现12315 “五进”活动网络覆盖率达90%以上。2018年底前,对大型企业、行业协会、重点经营场所及“五进”宣传主要阵地的新《消法》宣传培训面达到80%以上。

(6)进一步加大12315品牌宣传推广力度,加强与各主流媒体的合作与联系,正面宣传12315消费维权工作的新措施、新成果,提高12315品牌的影响力。

(7)严明工作纪律,创新考核机制,强化对12315消费维权工作的电话接通率、诉求办结率、调解成功率、举报查实率、诉转案率等的量化考核,逐步推行消费者满意度评价。

3、创新消费维权工作机制

将监管执法和查办案件贯穿于消费维权工作始终,强化流通领域商品质量监管和服务领域消费维权,严厉查处质量违法、合同欺诈、虚假宣传及有关服务业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着力构建行政执法监管、行业自律、社会监督三大体系,形成政府部门、社会组织、广大群众、企业主体共同参与的消费维权新格局。建立健全小额纠纷快速调解机制、消费纠纷诉调衔接机制、12315“诉转案”机制、区域维权协作机制。

专栏10 创新消费维权工作机制任务

(1)按照法定程序完成<<四川省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的修订工作

(2)完善消费环节经营者首问和赔偿现付制度。指导、引导、督导消费环节经营者依法履行消费维权第一责任人的责任,依据“谁销售商品谁负责,谁提供服务谁负责”的原则,及时受理和依法处理消费者投诉,主动和解消费纠纷,提高消费纠纷解决效率。2018年底前,消费诉求相对集中的重点行业或者企业落实面达80%以上。

(3)针对消费者反映集中的银行、电信服务、互联网服务、旅游、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的“霸王条款”问题,组织开展合同格式条款专项整治工作,严惩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违法行为。

(4)2016年底前,实现全省“诉转案”对接机制流程规范、制度运转。通过“诉转案”查处一批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典型违法行为。

(5)整合行政部门、行业协会、新闻媒体以及广大消费者等各方的力量,充分调动社会监督的积极性,探索消费者诉求高效处理机制,努力构建协同共治消费维权机制。

3、发挥消费者组织的社会监督作用

通过三年实施计划,实现两个目标:一是提升我省消费维权工作在全国的影响力,使消费维权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在全国消协组织创先争优中取得优良成绩;二是通过强化自身组织建设,密切联系省消委会各成员单位,加强对市州消委组织的工作指导,增强消费维权工作合力,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

专栏11  消委会工作任务

(1)切实提升消费纠纷调解人员业务技能,增强消费纠纷调解社会公信力。通过选拔优秀选手参加全国消协组织每两年一度的投诉调解技能大赛,用以赛代训的方式提升全省消委消费纠纷调解人员业务技能;通过典型案例、优秀案例评选,指导一线调解人员开展日常消费纠纷调解工作。

(2)推动建立消费维权公益诉讼案件审查和保障机制。省级消委会将积极关注并收集公益诉讼线索,研究建立消费纠纷公益诉讼案件专项资金账户和案件审查等机制。积极探索启动消费维权公益诉讼突破口,切实保护“众多”消费者的社会公共权益。

(3)推行实施“四川省消费满意度指数”编制发布工作。通过真实、公正、科学、实用和持续的消费满意指数发布,客观公正反映全省消费市场现状,把握消费者消费意愿变化趋势,更好地改善全省消费环境。

(4)加强消费宣传引导。宣传相关法律知识、消费知识,及时发布消费提示,倡导适度消费、绿色消费、健康消费的理念。对消费者反映问题较集中的商品和服务开展比较试验和消费评议,在一些热点和趋向性消费侵权问题上积极发出消费维权的呼声与建议;充分利用“315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等重要时间节点,通过电视、电台、报纸、网络等宣传平台强化消费维权宣传,营造良好消费环境的氛围。

(5)持续深入开展全省“十佳消费达人”评选活动,不断增强广大消费者消费维权意识及能力 。

(6)加强全省消委组织建设,努力创先争优,积极争创中消协“双先”先进单位,展现我省消费维权工作成就。

(四)服务经济发展大局

1、促进民营经济发展。

大力扶持小微企业发展,加快小微企业名录建设,探索建立相关部门互联互通机制,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鼓励、支持和引导“个转企”。开展民营企业“诚信守法企业”示范创建活动,废除对民营经济的不合理规定,维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促进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专栏12  民营经济发展任务

(1)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扶持小型微型企业健康发展的意见》,积极探索建立扶持小微企业发展的协调工作机制。探索构建部门间互联互通的信息平台,为小微企业发展提供政策指导。

(2)遵循“主体自愿、积极引导、依法规范”的原则。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工商户做大做强。加强调查研究,掌握个体工商户转型为企业的发展情况,采取跟进帮扶,跟踪分析等方式,为“个转企”提供服务。

(3)立足工商职能,加强对新型经营业态研究、对个人网店登记管理的探索与研究,积极培育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农民专业合作社健康规范发展。

(4)围绕“依法治企、诚信兴企、控制风险、转型升级、做强做优”主题,2016年在民营企业中推广建立民营企业法律风险控制机制,在全省民营企业中培育“诚信守法企业”300户,努力探索创建“诚信守法”示范基地的经验,在部分市(州)开展“诚信守法”个体工商户试点工作,培育“诚信守法”个体工商户。2017年在全省民营企业中培育“诚信守法企业”400户,在部分市(州)开展创建“诚信守法”示范基地的试点工作,指导市(州)发展“诚信守法”个体工商户1000户。2018年在民营企业中培育“诚信守法企业”500户;“诚信守法”示范基地1个。指导市(州)发展“诚信守法”个体工商户2000户。

(5)认真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到2018年末,在深化民营经济改革、促进民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健全民营经济服务体系等方面取得明显成效,民营经济总量规模进一步壮大,科技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

2、落实“商标战略”部署。完善“三主双融合,两增一并重”商标战略实施工作格局,发挥企业主体、政府引导、工商主推作用。实施“个十百千”工程,建立重点商标企业联系制度。规范和指导商标战略进园区,开展商标战略指导站(点)服务星级评定活动,完善商标战略实施示范体系。加快四川省商标管理平台建设,促进商标数据库的有效运用。推动商标从数量增加到质量提升的转变,指导企业商标价值的评估,加强企业有效运用商标质押贷款。积极配合开展“川货全国行”等市场拓展活动,加强企业商标品牌宣传。鼓励企业“走出去”战略,指导外向型企业注册国际商标,提升自主商标品牌影响力。

专栏13 商标战略任务

(1)商标工作力保西部第一,力争中西部领先。从2016年开始,力争全省有效注册商标逐年递增3万件,到2018年总量突破35万件。

(2)加大商标品牌培育和保护,稳步增加中国驰名、四川省著名商标数量,驰名商标拥有量逐年递增,到2018年总量突破280件,四川省著名商标逐年递增180件,到2018年总量突破1900件。

(3)加强地理标志商标的保护运用,地理标志注册商标逐年递增10件,到2018年总量突破170件。

(4)支持企业“走出去”战略,马德里注册国际商标逐年递增10件,到2018年总量突破380件。

3、发展广告产业。编制《四川省广告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纲要》,通过打造广告公共服务平台,广告产业聚集区,广告行业管理体系三大抓手,初步建成分散—聚合—按需分配的四川省云广告系统。打造“广告+”新型产业生态环境,鼓励互联网+广告,促进广告业自身提档升级;鼓励广告+传统产业,促进广告产业和地方经济的联动效应。把握“一带一路”、“菱形经济圈”历史机遇,打造本地优势产业向外扩张的广告通道,鼓励广告业服务新生企业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发挥广告带动作用。努力完成产业资源更加集中、产业合作更加协同、产业发展更加融合、产业架构更加合理、产业规模更加巨大、产业联动更加有效的广告产业发展目标。

专栏14 广告产业发展任务

(1)到2018年,广告产业规模进一步壮大,力争全省广告经营额达到250亿元。建立一个省级广告产业项目库,完成“531”重点扶持目标,即:全省重点联系快速成长广告企业50家,重点扶持广告企业30家,重点扶持龙头广告企业10家, 龙头广告企业广告经营额突破80亿元。

(2)到2018年,建成一个国家级广告产业园,三个省级广告产业聚集区;初步建立3个广告人才培训平台、3个广告交易平台、3个广告创业孵化平台,1个广告企业交流平台。优化行业协会组织机构,建立5个以行业融合为主的广告协会分会。建立广告行业标准化评价机制,研究创立广告产业发展评价标准、广告媒体评价标准、广告效果评价标准等标准体系,建立企业广告主诚信评级体系,广告经营者诚信评级体系,建立广告鉴证者信用管理中心,建立建全广告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健全广告行业信息统计体系。

(3)建立以财政扶持为先导的广告产业基金运营机制。力争在2018年争取财政扶持资金达到1000万,产业基金规模达到1亿元。

4、推进合同服务。创新动产抵押登记及公示工作,严格按照《企业信息公示暂行条例》的规定履行职责,采取措施加强软件、硬件建设,完善与动产抵押登记信息公示有关的工作机制和制度,确保动产抵押登记信息及时上网公示;全面推进合同帮扶工作。

专栏15 合同服务任务

(1)到2016年结合新的《动产抵押登记办法》颁布实施,完成全省工商系统动产抵押登记工作再培训,联合信息中心进一步加强动产抵押登记信息数据库建设。到2017年,探索建立基于互联网的动产抵押登记系统,进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和质量。到2018年,全省动产抵押融资及其他担保规模西部领先。

(2)2016年至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分别开展针对企业、个体工商户、农业生产经营者等各类市场主体的合同帮扶工作。到2018年,在全省范围内建立科学合理、运转高效的帮扶体系和制度。

 (五)创新行政执法体系

1、依法履职规范执法

当前工商部门正面临体制改革、职能调整、基层机构整合。为了保障各项工作有序推进,必须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

专栏16  依法履职规范执法任务

 (1)严格按照法律授权,履行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等职能职责。

(2)优化细化执法工作流程。构建科学的监管规则和方法,登记窗口继续加强标准化建设,提高优质服务;市场监管推行网格化监管模式;执法案件严格执行立案、调查、核审、执行四分离制度。

(3)严格监管执法程序。不断完善市场监管执法的程序和制度,确保市场监管执法程序正义,切实解决不执法、乱执法、执法扰民等问题。

(4)建立行政执法自由裁量基准制度,细化量化行政裁量权,公开裁量范围、种类和幅度,严格限定和合理规范自由裁量权的行使。

(5)市场监管行政执法中要尊重公民的合法权益,不得侵害其人格尊严。

2、创新执法体制机制

结合属地化管理和机构调整,创建部门沟通机制,探索综合执法模式,整合执法主体,探索跨地区、跨部门的协同监管和综合执法,加强监管执法联动,形成协同监管合力。

专栏17  创新执法体制机制任务

 (1)按照党的十八大三中全会要求,在地方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探索实行统一的市场监管综合执法模式,着力解决权责交叉、多头执法问题,逐步建立权责统一、权威高效的行政执法体制。

(2)省工商局应与省质监局、省食药局等相关部门建立协调沟通机制,有效开展对整合后的基层市场监管部门市场监管执法办案的业务指导,确保工商监管执法工作的有力推进。

(3)主动适应新常态下的工商监管执法环境,树立综合执法的新理念,整合执法主体,统一执法标准,强化执法协同,在全省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实现相对独立、集中统一的“一支队伍办案”执法办案模式。

(4)建立健全跨区域执法协作联动机制,充分利用“西南五省(区、市)执法办案区域合作机制”等区域执法协作机制,加大区域执法协作力度,推进联合执法、区域执法,实现跨区域案件移送、取证无缝衔接,有效防范区域性、系统性风险,维护好统一市场秩序。

(5)不断完善案件回访、十佳案件评选、大要案件挂牌督办等制度,为行政执法工作打造科学全面的制度体系。

3、推动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

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工作,是解决市场管理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的老大难问题,是严厉打击违法犯罪行为,是树立市场监管权威,维护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的必然要求。四川工商应进一步强化市场监管机关与公安机关、检察机关的协作配合,加强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切实形成打击违法犯罪合力,提升执法效能,共同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专栏18 行政执法与司法衔接任务

 (1)完善案件移送标准和程序。

(2)细化并严格执行执法协作相关规定。

(3)建立信息共享制度。

(4)建立联席会议制度。

4、着力打造工商行政执法品牌

通过在元旦、春节期间开展“红盾春雷行动”,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侵犯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侵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等违法行为,集中整治严重影响当地市场秩序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既要依法查处一批大案要案,曝光一批典型违法违规案例,另一方面也要注重规范经营行为,通过行政指导、调解等手段,积极引导经营者诚信经营、公平竞争,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市场监管体系建设,进一步建立公平、诚信的长效监管机制。积极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保障人民群众能够买上放心年货,过上一个安全祥和的元旦、春节。

专栏19  打造工商行政执法品牌

(1)开展“红盾春雷行动”,进一步深化行政执法的效力,一手抓案件,着力查处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的各类违法行为,切实维护公平、竞争、有序的市场秩序;一手抓规范,通过案件查处,找出行业特质和行为规律,促进行业自律,切实做到“查处一个企业、规范一个行业”的效果。

(2)开展“红盾春雷行动”,进一步带动各级工商、市场监督管理部门,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主动适应新的管理体制体制,准确把握新的工作定位,实现工商工作与地方政府中心工作的良性对接。

(3)开展“红盾春雷行动”,逐步拓展行政执法领域,强化商品生产、流通质量的行政执法,力争在网络商品交易及有关服务行为领域行政执法取得突破,切实保障实体市场和网络市场的健康良性发展。

(六)构建目标任务支撑体系

1、加快工商法治建设

全面贯彻《四川省依法治省纲要》及总局依法行政要求,适应商事制度改革,提升执法效能,加强执法监督,健全制度规范,促进我省法治工商建设走在中西部前列。探索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工商依法行政的模式和途径,逐步形成执法严明、程序规范、高效便民、诚信守诺、权责统一的法治工商新常态。

专栏20 工商法治建设任务

(1)认真开展双创工作。通过组织开展争创省级依法行政示范单位暨国家工商总局法治工商评价考核达标验收活动,全面提升依法行政水平。市(州)、县(区)级工商机关也应当参照省局争创模式积极作好相关创建申报工作。

(2)依法规范决策程序。全面落实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把公众参与、专家论证、风险评估、合法性审查和集体讨论决定作为重大决策的五大必经程序,做到程序依法规范、过程民主公开、结果科学公正。建立工商法律顾问制度、行政决策责任终身追究制度及制度实施评估反馈机制,实现决策权和决策责任相统一。

(3)依法提升执法效能。推进综合执法和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规范执法程序和执法文书。严格实行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和资格管理制度。推行行政首长出庭应诉制度。探索建立依法行政第三方评估工作机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省局机关各处室(单位)依法行政工作情况适时进行评估,并逐渐将依法行政第三方评估机制在全省工商系统推行。

(4)扎实推进法律进民企工作。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原则,加强对法律进民企普法宣传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检查、考核验收,确保这项工作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深入开展,确保培训人员、时间、内容、效果四落实。

(5)强化执法监督工作。坚持行政权力公开运行,完善《四川省工商系统行政执法监督办法》,多形式组织开展全省工商机关行政执法检查、案件评查。探索建立第三方参与的执法监督机制。建立完善《行政复议回访制度》、《案件评查办法》等相关制度规范。

(6)建立健全执法人员履行法定职责保护机制,防范依法履职风险。省局确定10个区(县)局作为法治工作联系点,加强执法队伍点对点的指导,发挥以点带面的示范作用。

2.强化信息化技术支撑

利用现代信息通讯网络技术,为工商体制改革、职能转变,构建新型市场监管机制提供保障。加强信息化顶层设计和信息安全保障,加快推进统一的市场监管信息化体系建设,为营造“四个环境”提供坚实的技术支撑。

专栏24 信息化技术支撑任务

(1)建设全省统一的一体化市场监管服务平台。在全省统一技术架构、统一标准的框架下,构建全省统一的一体化市场监管服务平台。到2018年底,一是建成全省统一的、集中部署的一体化工商综合业务应用系统。二是构建支撑全省市场准入、市场监管、消费维权、服务发展的“工商云”,实现全省范围内各业务之间、各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联动。三是建设电子营业执照系统,推进全程电子化管理。

(2)建设和完善企业信用信息公示服务平台。加强商事制度改革信息化建设,建立健全公示系统的运行监测、管理维护和应急处置长效机制,使平台成为相关政府部门履职尽责、便民利民的业务处理平台,成为部门协同、高效运转的市场监管平台,成为社会共治、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营造平台,真正形成全社会共同使用、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便捷高效、即时互动的统一市场监管服务平台。

(3)建设市场主体大数据平台。建成市场主体大数据,实现市场主体相关数据的汇聚、分析、应用及开放,运用大数据加强市场监管和服务。夯实大数据基础环境,以市场主体信息为基础,整合市场监管、消费维权、竞争执法等行政执法信息,建成我省统一的经济户籍库和主题数据库。强化大数据应用,建立我省工商大数据综合分析服务系统,构建数据分析指标体系和大数据分析模型,形成满足市场监管和服务需要的新应用模式,支撑统一市场监管的统计、预测、预警、评估等分析性应用,提升政府决策支持和风险预判能力。

(4)建设我省国家法人库。依据国家法人单位信息资源库的业务、数据和相关的标准规范,在现有业务应用的基础上,按照工商登记改革进展、工商新增业务发展趋势以及其他部门对工商的业务协同要求,从满足国家法人库信息资源需求、满足工商业务需求、满足一体化需求、满足与总局业务系统需求、满足外部业务协同需求等方面对应用进行整合优化,完成四川国家法人库相关的业务应用建设,协同推进国家法人库工程。

(5)构建统一的网络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增加安全意识,提高信息安全建设和保障能力,确保信息化系统运行安全、稳定、高效。一是按照信息系统安全等级保护管理要求,做好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建立管理规范、完善的信息系统等级保护安全管理制度和机制。二是加强安全技术防护,切实做好安全检查、等级测评、风险评估和整改提高工作,建立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三是建立健全网络与信息安全预警防范和信息通报机制,完善应急预案及演练,提高信息安全保障水平。

3、加强工商文化建设

立足工商市场监管服务工作需要,将工商文化建设与市场监管服务和行政执法实践相结合,与提高队伍能力素质和履职效能相结合,与工商法治化、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相结合,突出时代特色、突出工作履职特点,打造工商新形象,激发广大工商行政管理人员提高综合素质,形成四川工商事业发展的原动力。

专栏23  工商文化建设任务

(1)传承红盾精神。高效服务、执法如山是红盾精神的精髓,贯穿于工商部门的市场准入、市场监管和消费维权工作中,得到工商干部职工的广泛认同。引导广大干部职工在新形势下自觉传承红盾精神,切实端正行政执法理念,提高行政执法能力,维护四川工商社会形象。

(2)践行职业道德。“政治坚定,忠于职守;执法为民,高效服务;依法监管,公正维权;严守禁令,廉洁勤政”是工商干部的职业道德规范。切实增强职业道德的约束力,促使干部职工将职业道德规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自觉规范监管执法服务等职业行为,展示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风貌。

(3)坚守清正廉洁。坚持“清正廉洁扬工商正气、执法为民展红盾风采”,严格遵守政治纪律、政治规矩和廉政规定,坚决抵制“四风”,创建勤廉高效的工商机关和清正廉洁的干部队伍。

(4)提升职业荣誉感。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先锋官”、深化改革的“先行官”、市场秩序的“守护神”,是新时期对工商部门的定位。用职业荣誉感激发干部职工爱岗敬业、钻研业务、苦练本领,不断自我完善、自我提高。

4、建设高素质干部队伍。

实施“红盾人才工程”。建立与工商事业发展相配套的人才培养机制,培养造就一批有较深理论基础、精通岗位业务、实践经验丰富、勇于开拓创新的专家型业务精英;培养造就一批年富力强、有较好基础知识和业务能力、勤勉踏实的骨干型带头人;培养造就一批在各自岗位成绩显著、具有发展潜能、积极上进的优秀中青年干部,形成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新局面。 

专栏21 “红盾人才工程”任务

(1)加大培训教育力度。高效整合全省工商干校教育培训资源,统一调配师资力量,建立优势互补的教育培训机构体系,区别对象,分层次培训,力争培训面达到100%;建立培训项目申报制度,引导和鼓励干部选择有需求的专业进行继续教育,加强职业培训和有关专业学历教育;加大女干部、年轻干部的培养力度。

(2)大力引进专业人才。贯彻落实《公务员法》及其配套法规,积极探索优化工商队伍人员结构的有效途径,在录用新公务员工作中,重点向市场监管执法领域的高学历、高职称等高端人才倾斜。

(3)积极支持专业职称提升。鼓励和支持干部职工本着工作需要,学用一致的原则,参加社会化专业技术培训学习,获取职业资格。

(4)建设使用好人才库。坚持“统一标准、科学选拔、动态管理、资源共享”的原则,严格入库人才的选拔方式和程序。充分发挥入库人才在决策制定、重点工作开展、疑难问题解决等工作中的骨干作用。

队伍建设工程。充分发挥双重管理体制优势,选齐配强各级领导班子,提升其凝聚力、践行力、创造力,把立足自主培养和用好用活现有干部队伍作为主要导向,把深化改革、创新机制、激发活力、规范行为作为重要着力点,努力构建一支与“领先西部、争创全国一流”目标相适应的高层次创新型执法干部为先导、复合型干部为主体、各类干部协调发展的四川工商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专栏22 队伍建设工程任务

(1)按照《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及配套规章选拔任用干部,突出岗位特点,注重能力实绩,加大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

(2)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积极配合协助地方党委优化各级工商局领导班子结构,完善年轻干部和后备干部培养选拔制度,注重从基层一线选拔干部。

(3)配合协助地方党委积极稳妥推进干部交流任职,完善干部交流轮岗和领导班子成员分工调整机制。

(4)加强以“忠诚、高效、公正、勤廉”为核心的职业道德教育,积极探索建立工商部门职业道德体系、评价机制和约束机制。

(5)以确保履职到位为目标,以落实“一岗双责”为载体,继续建立完善部门监管、执法、维权、服务及内部管理全覆盖的制度规范并抓好落实,促进“庸懒散浮拖”以及不作为、乱作为问题治理,不断提升人民群众满意度。

四、保障措施

四川工商“257”战略“三年实施计划”是一项基础性、经常性、持续性的系统工程,需要全系统上下自觉增强使命感和责任感,凝聚共识、凝聚智慧、凝聚合力,不折不扣加以落实,保持定力推动实践,确保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一)加强组织领导

省局各处室(单位)要按照职能分工,切实履职尽责,研究工作措施,加强指导、协调和督促检查。市(州)、县(市、区)工商(市场监管)部门要按照省局统一部署和总体安排,坚持“一把手”工程,主要负责同志亲自抓、负总责,在当地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注重与相关职能部门的沟通协调和配合,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

(二)落实年度任务

“三年实施计划”内容涉及广、工作任务重,省局各处室(单位)要根据各自职能职责,制订针对性、操作性强的年度工作计划;市(州)工商局要结合当地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和年度工作计划;县级工商或市场监管部门要强化落实,研究提出具体贯彻落实措施。各级要加强本计划实施与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等规划间的衔接,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在时序安排上科学有序,不断强化实施成效。

(三)强化指导监督

建立健全监督检查机制,采取多种方式加强对贯彻落实各项任务部署情况、进展状态、实际成效的监督检查。加强调查研究、综合协调,对重大问题提出政策建议,协调解决实施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和问题。充分发扬民主,主动接受各级各单位和社会各方面对本计划实施情况的监督,进一步健全监督评估机制,确保“257”战略目标任务有力有序有效实施。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law/6664.html

本文关键词: 川工商发〔2015〕145号, 四川省工商行政管理局, 四川工商, 257战略, 三年, 实施计划, 2016, 2018年, 通知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