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投资稳增长和调结构“加法”结合起来—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
把投资稳增长和调结构“加法”结合起来——访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
2014年我国国民经济运行成绩单已公布。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研究所所长宋立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这张成绩单显示了经济的平稳运行。不过,他提醒,更要关注数据背后反映的信息、趋势和要求。
记者:最新数据显示,2014年我国GDP增速为7.4%,实现了去年年初确定的“7.5%左右”的预期目标。您对主要经济指标的走势怎么看?
宋立:看2014年GDP的季度曲线,可以看到一个下行趋势。预计2015年上半年还会下行一段时间,但下半年应该有明显起色。至于公众担心的通缩问题,是否通缩一般考察两个数据:CPI或GDP平减指数。2014年CPI是2%,从这个数据看目前还不能说已经出现了通缩。但看GDP平减指数,2014年按季度看分别是0.48、0.98、1、0.78,出现了低于1的情况,可以说已经出现了通货紧缩。
经济下行压力增大,通缩压力增大,什么原因导致?目前流行两种看法:一种认为经济减速是“结构性”,由于生产要素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未来增速不会上去了,或者说很难再上去,宏观调控可以无为而治。一种看法认为经济减速是“周期性”,随着世界经济的复苏,经济增速还能再回去。
这两种说法都有失偏颇。增速变缓,既有结构性因素,也有周期性因素,但是周期性因素占的比重要大一些。2014年世界经济除美国外,其他地区复苏缓慢,再加上国内劳动力供求关系变化、资源从制造业转移到服务业等变化、改革调整因素等都对经济放缓产生了影响。
预计2015年上半年会延续低迷态势,但是下半年经济会有明显起色,原因有三:一是美国经济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火车头,呈现强势复苏劲头,将形成拉动作用,改变企业家的经济预期和信心。二是国内经济政策已经做出调整。比如预算内投资进度加快,货币政策调低了利率,这些财政和货币政策调整一般有半年的滞后期,半年后将会显现效应。三是改革红利继续释放。全面深化改革,必将释放出空前程度的改革红利,成为经济发展新阶段的新动力源泉之一。当然也不排除存在世界经济疲弱态势难以改观,国内经济调整一般,全年经济平稳的可能性。
2015年要防止年度短期下行演化成趋势性下行,否则要改变就很难了。目前出现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增多的情况,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该死的企业必须死,可死可不死的,最好不死,不该死的企业不能死。因为现在是在开放条件下市场竞争,一旦企业倒掉,市场份额就失去了,国际市场份额也被占了。
记者:如何看待投资的作用?2015年应在哪些方面加大投资?
宋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说,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有力度,货币政策要更加注重松紧适度。意味着财政赤字率要适当提高,货币政策要适当松动。稳增长成今年经济工作首要任务,由于消费和出口短期难以有大的提升,因此,必须发挥好投资对稳增长的关键作用。
从投资需求看,经历了30多年高强度大规模开发建设后,传统产业相对饱和,但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和一些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的投资机会大量涌现,对创新投融资方式提出了新要求,必须善于把握投资方向,消除投资障碍,使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关键作用真正发挥出来。
2015年主要应在三个领域加大投资。一是与结构调整有关,与创新有关的设备改造。比如一些地方的“机器换人”,按说是企业自己的事,但是在经济低迷期,企业有动力没能力,就需要政府发挥助力。再比如,节能环保领域的设备更新改造要加快,政府要发挥主力作用,比如改造验收后给予补贴。还有对企业研发要加大支持。
其次是城乡民生领域,比如学前教育、养老设施、农村饮水、垃圾处理等一些过去有欠账的领域需要补欠账。
第三是基础设施的薄弱环节。比如农村道路、水利工程、省市之间的“断头路”,城市群里的内部轨道交通等都需要加快建设。
需要强调的是,“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要发挥合力作用。以往调整结构“减法”做得多,2015年结构调整需要“加减法并举”、多做“加法”,把调结构和稳增长有机结合起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