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正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来有为
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访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来有为
在2014中国经济“年报”中,最“抢眼”的当属服务业。服务业有哪些亮点?发展趋势如何?中国经济网记者就此专访了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办公厅副主任、研究员来有为。
记者:2014年,第三产业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是否已经确立主导态势?这带来了哪些趋势性变化?
来有为:2014年,我国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保持平稳运行,GDP增速符合政府预期,略好于市场预期。第三产业贡献了306739亿元的增加值,同比增长8.1%,增速明显高于第一、二产业,这与2013年的发展情况是一样的,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态势进一步巩固。服务业保持平稳较快增长势头,推动国民经济在新常态下发生一些趋势性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中国正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客观的发展趋势,它标志着社会生产方式由低级到高级的突破性变革。在以生产性服务业为核心的带动下,美国、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社会分工和专业化程度高,已经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服务业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力量。与制造业、农业相互融合、相互支撑的生产性服务业占据全球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这些竞争优势是美国等发达国家保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根基。在我国“三期叠加”的形势下,党中央、国务院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对服务业积极进行政策引导,不断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激发服务业创新和发展的活力,使服务业保持了平稳较快增长势头。服务业的大发展,将助推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我国从“工业经济”迈向“服务经济”的步伐。
第二,服务业成为带动和支撑国民经济增长的核心力量。受内外部环境、发展阶段变化等因素的影响,我国中长期经济潜在增长率下移。尽管2011年以来我国经济运行总体呈持续下行态势,但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速度稳中有升,文化、网络零售、快递、健康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态势,餐饮、住宿、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逐步适应新的发展环境,积极调整转型,提升了发展质量。整体而言,服务业对国民经济的带动和支撑作用明显增强。
第三,服务业今后将长期保持国民经济最大产业和吸纳就业第一主体的地位。2013年,服务业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最大产业和吸纳就业的第一主体。2014年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达到了48.2%,高于第二产业5.6个百分点。预计在今后较长的时间段内,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将继续呈上升趋势,产业结构更趋优化。
记者:我国服务业的发展和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有比较大的差距。服务业发展中还存在哪些问题?展望2015年,在新常态下,您认为如何进一步发展服务业?
来有为:从国际竞争力上看,我国具有竞争力的服务行业不多,服务贸易逆差的规模不断扩大。从服务能力和发展水平看,我国生活性服务业的发展方式仍比较粗放,部分行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亟需提高,发展潜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我国研发设计服务、信息技术服务、物流配送、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并不高,对相关产业发展、资源有效配置和价值创造的促进作用尚未充分发挥出来。我国服务业迫切需要提质增效升级。
国务院2014年7月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政策创新做了总体部署,推出了许多具有突破性的政策措施。建议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这一指导意见,进一步优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环境,加快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
在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方面,当前仍存在一些障碍性因素和问题,比如行业标准有待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和服务体系发展不足,企业经营成本持续增加等。建议完善政策支持体系,促进转型升级。具体包括:积极推进行业标准化建设,发挥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三方联动作用,形成较为完备的行业规范、标准体系;加强政府引导,鼓励企业公司化、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发展;鼓励以资金、资源为纽带实施跨区域兼并重组,提高产业的市场集中度,增强行业整体竞争力;完善互联网环境下的市场管理机制和市场竞争秩序,规范网络经营行为,促进公平竞争,保障网络消费安全;创新对“轻资产”行业的信贷政策,解决企业融资难问题;鼓励和支持有实力、有品牌的企业 “走出去”,开拓国际市场。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