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大基因上市只等政策放行 数据处理直追BAT
2014年以来,华大基因的上市地点一直让众人猜测。近期,华大基因董事长汪建透露,华大上市在等待内地政策绿灯。“你们明天派人审核完了,我后天就加入(上市)。不然我不会到这个楼里来了。”汪建的这一番喊话是在深交所举办的创业家思享汇上。据悉,这是深交所首次邀请拟上市公司创始人作为该活动的主讲,当天汪建以《基因科技造福人类》作了主题演讲。对于业内关注的华大基因上市话题,从汪建的表态来看,若政策放行,华大的上市地点应该在深交所。
曾考虑过香港上市
华大基因最早的投资人,松禾资本创始人厉伟也在当天思享汇上透露,松禾投资的光启研究院去年在香港借壳上市时,汪建私下也曾探讨过华大是不是也走香港上市这条路。厉伟称,当时,香港方面曾主动与华大有过接触,深交所也及时与华大进行了沟通。华大基因目前在等待内地下一步会不会出现窗口期。
“华大内部我了解的,至少给了投资人信心。华大会坚定不移地在商业方面尊重商业规律,坚定不移地借助资本市场来进一步发展。”厉伟说。
尽管如此,汪建依然表示,他对于上市保持着极其高度的警惕。他认为美国贝尔实验室在90年代的上市导致了其消失没落。“这是我们心中参照的对象,但也是最看不起的对象。因为它被资本市场一忽悠,为了现金上市了,所有的科学家发财了,贝尔公司消失了。这是一个悲惨的教训。”汪建说。
不过,至少在外界看来,如今怀揣上市冲动的华大基因,对资本的态度已经经历了一个大转变。在华大基因融资之前,屡屡传出汪建排斥资本的故事,投资机构调研华大基因时,也充满疑虑。而到后来,华大基因却出人意料地引入了20多家创投机构,旗下的华大科技和华大医学分别融资14亿元和20亿元。
为何有此转变?汪建的回答令人意外:“我当时必须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因为第一,他觉得我傻乎乎的,我觉得他更傻;第二,他觉得我们是不可理喻,在科学发展的早期,我们就要做很多稀奇古怪的事情。”
汪建认为,投资人关心两点:核心技术是什么?产业模式是什么?而华大基因发表那么多文章,都是为了进行基因和疾病之间的科学论证,却很少回答投资人的疑问。他表示,华大并不排斥投资。认知的不一样导致了华大和资本之间的分歧。但尽管如此,汪建依然直言,投资机构在华大基本上没有话语权。
而厉伟有不同看法,他认为,汪建对投资人非常尊重,只是用特殊的方式来表达华大,因为早期各方面对华大的质疑确实很多。
做大数据公司
一直以来,华大基因确实充满争议。在批评者眼中,华大基因是依赖人海战术的“生物界富士康”,而赞誉者眼中,华大基因则是“生物界的谷歌”。
“华大基因在很多生物学家眼里就是个测序的,而且拿着国外机器测序的,这种事情谁都能干。我就说,你们错了,华大基因是个大数据公司。大量的基因测序实际背后,是要做大量的基因比较,找出不同基因之间的相互作用,之后来发现哪些基因在决定着我们的生老病死。而这个恰恰是大数据的挖掘、应用。我不夸张地说,当数据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它的应用前景是没有边界的。”厉伟说。
在汪建眼里,华大基因和BAT(百度、阿里、腾讯)等互联网巨头一样,都在做大数据。据他介绍,华大基因的基因组平台去年已经处理大数据超过20PB(较高级的存储单位)。相当于超过3000个国家图书馆的数据总量。“马化腾告诉我去年他们处理了30~40PB的数据。不过,我们才做了几十万人就已经处理了20PB的大数据,他是几亿人。”汪建说。
汪建表示,目前世界上三大生物数据库分别在美国、欧洲和日本,而落户华大的中国国家基因库,数据量已经超过了欧美国家。
另外,基因测序成本的降低,也进一步使得生物大数据成为可能。汪建介绍道,华大将使用的国产基因测序仪器,每台一天就可以测出100人的基因组。“这是一个突飞猛进的时代。过去测一个人需要30亿美元,今年下半年可能测一个人1万元都不到。这个机器估计3、4月份就能拿到国家许可。”
对于华大基因未来如何产业化,汪建提出希望成立一个精准医学联盟,在两会期间进行推动。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都打通,几年后整个生态将来能做到万亿。
与此同时,保险机构也在和华大基因寻求合作。“过去从大数据得出的统计发病率和赔率,将变成精准的保险,进而变成一种保健,甚至变成理财。”汪建说。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