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小川眼中的2015年货币政策
2014年12月的部分经济数据,再次将价格和货币之间的联系推到了市场预期之上。12月CPI1.5%、PPI-3.3%,分析师对这一组数据的看法是:CPI在预期之内,PPI的持续低迷则宽松货币政策出台的可能性在加大。
货币政策会因为价格的持续回落而出现明显调整吗?去年11月降息以来股市大幅上涨但实体经济不见回升,这对于货币政策来说,意味着防范金融风险要大于应对一时的经济刺激。这也是延迟央行放缓货币放松的一个因素。
在1月8日—9日的央行工作会议上,央行行长周小川布置的2015年工作任务重点概括起来就是:央行要大力推动金融改革、其实防范化解各类金融风险,提升金融服务和管理水平,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如果进一步的概括就是:金融体系的改革重点是防范金融风险和加大对实体经济的扶持力度。
放松货币的预期从去年四季度开始就逐渐强烈,伴随着11月央行的降息,这一预期得到了阶段性的满足,可即便已经公布的12月经济仍处于可容忍范围之中,继续降息或者降准的建议仍然逐渐增多。也正是在去年四季度,CPI和PPI都呈现出了更加明显的低位徘徊的趋势。
将市场预期与央行行长的讲话对比,可以发现,市场在从价格的角度来看待当前的货币政策,而央行则是从货币所面临的经济不确定性来制定和执行货币政策。
这两套分析的逻辑都没有错,但就目前的整体经济走势来看,央行尽管表现得稍显“稳健”,但更加切合中国的实际,也非常有必要。
这其实就又回到了一个老问题上,价格与货币的关系上。从宏观政策逆周期的操作来看,当价格维持较低水平的时候,货币政策的调整空间会更大,操作效果也就更好。
但是央行的谨慎来自于在上一轮的货币逆周期调控中,货币放松的政策本身的必要性,并没有与其所预期的真实效果想一致,或者说在达到稳定经济运行的同时,放松货币政策的副作用也在扩大,典型的就是地方债务和影子银行。这也就可以理解,周小川行长在这次讲话中所重点提及的防范风险和金融管理各自所指为何了。
因此,当前货币政策最需要解决的问题不是所谓的工业和制造业领域的“通缩”问题,而是如何确保资金及时有效得进入实体经济,进入那些对2015年以及未来一个阶段可以给中国经济结构调整有效支撑的行业。
从资金的流通路径来看,一个重要途径是直接与制造、科技、服务相关的行业;另一个途径就是在银行与政府这一长期存在互相制约和牵制的两者中,理顺资金通道和利率价格。无论是通道还是利率价格,这都需要银行自身做出更多调整,吸储、贷款以及自身的负债管理都会是改革的重点。这不仅关系到银行体系和整体的资金价格水平,也关乎到能否平稳解决已经初步显现的金融风险。
从这个角度来看,宏观数据仅仅是观察当前经济和前期货币政策效果的一个侧面,未来的货币政策更加需要关注的是经济中的不确定性,这也正是货币政策从上一轮的大放大收中获得的最重要的经验。
降息不是猜想,而是会真的存在,但至于何时降息,就目前的经济运行来说,时点还未到。 正像仅仅依靠货币政策救不了房地产一样,2015年的货币政策将告别“白衣天使”的角色,转而成为管理者,而且管理的重点正是银行自身。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