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十年印度经济发展趋势
2004年至2008年间,印度经济年均增速高达9%。这让很多西方媒体和印度媒体惊叹为“印度神话”。2007年印度财政部长奇丹巴拉姆曾乐观地表示,如果印度金融业能顺利实施改革的话,印度经济将持续高速增长20年。然而仅仅5年之后,印度经济增长势头已大大放缓。自2011年中以来,印度卢比持续走弱,大幅度贬值,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财政赤字持续增加,外国投资不断减少,令印度不断扩大的财政赤字面临更大压力,并让市场人士想起1991年印度经历的账户危机。2012年,印度经济增长率降至5%。2013年,印度经济增长率降至5%以下。印度经济再次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只是这次引起关注的不再是印度神话与印度奇迹,而是“印度神话的破灭”。标准普尔威胁要将印度列为不适宜投资的国家;《经济学人》杂志则登出题为“告别不可思议的印度”的文章,德国《每日镜报》以“印度成‘破烂货’”为题称,印度正成为亚洲第一大民主国家也是第一个可能资信崩溃的国家。标准普尔对印度的评级为BBB-,仅比垃圾级高出一级。看来,曾经的印度神话正在退去光环,或正在幻灭,以至于有一种说法开始流传,金砖四国中的“I”不再是印度,而是印度尼西亚。因此,未来印度经济的发展趋势,值得人们关注。本文主要从世界经济发展趋势,印度经济结构调整态势和印度政治演变趋势等三个方面,阐述未来印度经济发展的趋势。作者认为,未来十年,印度经济难以恢复高速增长的态势,仍将保持低速增长的势头。
一、世界经济缓慢增长的影响
未来十年世界经济进入长波下降面,随着经济改革逐渐深入,印度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未来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势必影响未来印度经济发展。
(一)世界经济进入长波下降阶段
从工业化到现在,世界经济呈现规律性周期变动已经历了五个长周期,即分别以蒸汽技术革命和以纺织工业革命、铁路技术和铁路工业革命、电气技术革命和重化工业革命、汽车工业革命和电子技术革命及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为主导的世界经济周期。每个长经济周期推动经济增长的技术革命从产生到消亡的时间一般约50-60年,其中前25-30年为周期的繁荣期,即上升阶段,后25-30年为周期衰退期,即下降阶段。技术革命往往具有二重性:它在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既创造投资高潮和生产高潮,此时经济周期处于繁荣阶段,创新占据主导地位,周期主导产品供不应求;另一方面又同时制造投资低潮和生产低潮的潜在可能性,此时经济周期处于衰退阶段,主导产品供过于求,于是成本竞争阶段取代创新阶段成为经济衰退阶段的主要特征。
按照长周期理论,从1980年代起,以信息技术革命为标志的信息产业革命开启了一个新世界经济长周期。在信息技术革命和信息产业革命推动下,美国在1991年走出衰退后,保持了长达十多年持续增长;世界其他主要经济体也保持了较好增长态势。经历长达二十多年长波上行阶段后,新世纪世界经济出现三个拐点:一是纳斯达克股票市场暴跌,标志着以因特网为主导的高科技产业的高频率原创活动趋于枯竭,成本竞争开始,而这势必促使高科技产业盈利能力下降,导致大量资本开始撤出纳斯达克股票市场;二是世界FDI占全球GDP的比重在2000年开始趋于下降;三是世界固定资产形成占全球GDP的比重开始大幅下降。这些都标志着世界经济长周期下降阶段到来。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石油与粮食价格飙升,金融市场动荡,沉重地打击了全球经济。尽管世界各国联合起来,采取诸多对应措施,然而,至今,世界经济复苏乏力,总体情况不佳。世界经济面临进一步衰退风险。
因此,在一定意义上,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标志着世界经济开始进入长周期的下降阶段。世界经济危机和周期的历史表明,在这个阶段,无论各国政府如何刺激经济,都无法使世界经济得以自我复苏,刺激措施退潮以后,迎来的是世界经济更大的衰退。正如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和1973年开始的滞涨时期都处于经济长周期下降阶段的情况一样。因此,这意味着在此后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经济难以像之前那样快速增长,失业率将比较高。这种状况将持续到能够带动世界经济新一轮繁荣的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已经表明,2008年世界经济开始进入长周期下降阶段后,世界经济也将进入缓慢增长时期。在一个较长时期内,世界经济将处于一种较为暗淡的状态。
(二)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独立后,印度没有割断与外部世界的经济联系,坚持与西方国家发展对外贸易,还积极与发展中国家发展对外经济联系,但是由于对长期殖民统治对印度经济发展造成的危害记忆犹新,印度在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自力更生的方针,主要依靠自己力量进行经济建设,通过各种渠道对商品进口实行严格控制,通过各种方式对外国投资实行严格限制,不断降低印度经济发展对外部世界的依赖,从而使印度经济成为半封闭经济。到1980年代初期,印度出口在世界出口中的比重降到不足0.5%(独立初期2%),出口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降到不足5%,对外贸易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比例降到不足10%。
1991年经济改革以来,印度逐渐转变观念,增加对国外资源的利用,为此不断扩大对外开放程度。一是放松对商品服务贸易的限制。基本取消阻碍商品进口的非关税壁垒,大幅度降低商品进口关税,鼓励商品和服务出口。二是放松对外国投资的限制。逐渐放松对外国投资领域和所占比例的限制,并积极发展经济特区。三是允许和支持对外投资,为对外投资提供诸多方便。经济改革后,印度对外贸易迅速发展。2012年,印度对外贸易额增加到7800亿美元,约占国内生产总值的50%;出口贸易额达到3600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超过20%。印度服务贸易出口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不断增加。目前,印度年服务贸易额超过1000亿美元,在世界服务贸易中的比例超过1%。印度利用外国直接投资不断增多,年利用额超过200亿美元。印度对外投资从少到多,年对外投资额甚至超过利用外国投资额。由此可见,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
(三)世界经济缓慢增长势必影响印度经济发展
目前,美国失业率仍在高位徘徊,财政赤字连续4年超万亿美元,2012财年达1.09万亿美元,占美国GDP约7%。从理论上来说,预算赤字若占GDP超过3%则难以为继。美国未来财政走势不容乐观。2011年美国启动“先进制造伙伴计划”,实施“再工业化”战略,现正在生效;开始页岩天然气大规模开采,也有所成功,促使美国实体经济显示出振兴迹象。美国经济发展与科技创新长周期密切相关。目前,世界科技创新重大变化尚未到来,在此期间美国经济只能维持低增长态势。自2009年10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以来,欧债危机持续四年有余。受欧债危机恶化拖累,欧元区经济在4年内已两次陷入衰退。2012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为-0.6%。2013年将下降0.3%。欧元区经济衰退推动其失业率上升。2012年10月升至11.7%。西班牙和希腊失业率均超过25%,年轻人失业率甚至接近60%。由于内外部各种原因,欧债危机短期内难以结束。
长期以来,日本经济一直处于低迷状态。2011年“3?11东日本大地震”后刺激政策,日本经济出现复苏势头。在经历短暂增长后,日本经济增速放缓,再度陷入停滞状态。2013年安倍政府刺激经济后,日本经济再度出现复苏势头,但不太明显。当前,日本汽车产业萎靡不振,家电产业直线下跌,经济复苏难以持续。这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世界经济经历从上世纪90年代和本世纪前10年快速增长后,正在进入长周期下降阶段:未来一、二十年内,世界经济将在低速中徘徊。长期以来,由于经济全球化程度很低,因此世界经济衰退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大,甚至基本上没有影响。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深,世界经济衰退对印度经济发展的影响将逐渐加强。2008年爆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及伴随而来的世界经济衰退,已经对印度经济发展产生了某些重要影响。因此,未来世界经济缓慢增长,仍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未来的印度经济增长。
二、印度产业结构调整的限制
印度经济发展中存在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与其产业结构密切相关,但产业结构调整却因诸多限制而难以在短期内完成。畸形的产业结构仍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印度经济发展。
(一)印度经济发展中的诸多问题
一是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独立后,印度财政一直处于赤字状态,且财政赤字越来越多。如加上国内外借债,在1990年代前印度财政还能保持一定数量赢余。1980—1981年度印度中央、各邦和直辖区财政赢余达345.1亿卢比;1990—1991年度印度各级政府财政赢余升到1148.6亿卢比。但2000—2001年度印度各级政府财政赤字达到90.9亿卢比,2002—2003年度印度各级政府财政赢余304.3亿卢比,2003—2004年度印度各级政府财政赤字高达1257.6亿卢比,2004—2005年度印度各级政府财政赤字升到7657.4亿卢比。2005—2006年度印度各级政府财政赢余2775.3亿卢比,但2006—2007年度印度各级政府财政又出现赤字,达1058.2亿卢。为削弱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印度连续实行3套财政金融刺激计划,致使印度政府财政赤字越来越多。仅印度中央政府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7—2008年度2.6%上升到2008—2009年度5.9%,2009—2010年度再升至6.5%。加上各邦政府财政赤字,印度财政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从2007—2008年度4%升到2008—2009年度8.5%和2009—2010年度9.7%。2009—2010年度印度中央政府预算赤字4.01万亿卢比,估计占当年度国内生产总值6.8%。2011年4-7月,印度财政赤字大幅度增加,总额高达22875.3亿卢比,为上年度同期财政赤字的2.5倍。
二是经常项目赤字越来越大。从1947年独立到1990年代初期,印度外贸除两年有少顺差外,则是连年逆差。经济改革以来,印度外贸年年逆差,且逆差额不断增加。1990—1991年度印度外贸逆差94.38亿美元,2000—2001年度增到124.6亿美元。进入21世纪以来,印度外贸逆差迅速增加。从2003—2004年度137.18亿美元增加到2004—2005年度337.02亿美元,2005—2006年度519.04亿美元,2006—2007年度617.82亿美元和2007—2008年度916.26亿美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印度外贸逆差越来越大。2011—2012年度,印度出口额为3037.19亿美元,进口额达4886.40亿美元,贸易赤字1849.22亿美元,同比增长55.88%。当年度,印度经常账户赤字782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4.2%。2012年1-11月印度出口2678.67亿美元,进口4411.99亿美元,贸易赤字1792.92亿美元,同比增长20%。2012年第三季度印度经常账户赤字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升至5.4%;第四季度经常账户赤字为326亿美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高达6.7%,远高于上年同期的4.4%。
三是通货膨胀始终高位运行。独立后,由于长期实行赤字财政政策,导致财政赤字不断增加,通货膨胀压力逐渐加大。经济改革以来,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由于长期刺激经济、国际能源价格大幅度上涨和国内劳动工资持续上升等种种因素的影响,印度经济长期高速增长积累了巨大的通货膨胀压力。由于食用油、粮食、蔬菜和部分工业品价格大幅上涨,2008年以来,印度通货膨胀率连续几个月来持续上升。尽管通货膨胀率仍在两位数运行,然而,为削弱国际金融危机对印度经济的影响,印度政府果断调整政策重点,从控制通胀转向“保增长”,出台一系列财政货币刺激措施。受国际市场石油等能源价格高涨、经济刺激计划和粮食等食品价格暴涨等诸多因素的影响,2009年,印度通货膨胀问题逐渐严重起来。虽然到年底印度通货膨胀有所缓和,但全年通货膨胀率仍高达11.9%。2010年印度食品价格暴涨16.91%,是全球食品价格增长最高的国家。食品价格暴涨导致2010年印度消费物价上涨率仍然保持在10%以上。2011年,由于食品通货膨胀率居高不下,印度整体通货膨胀率仍保持在8%以上的较高水平。2012年,印度通货膨胀率仍在8%左右的高位运行。
(二)经济问题与产业结构密切相关
经过长期的殖民统治,到1947年独立初期,印度依然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饥荒不断、饿殍遍野。在当时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约占59%,第二产业约占10%,第三产业约占31%。独立后,为把印度建设成为一个现代化工业强国,从“二五”计划起,印度开始实行优先发展重工业和基础工业的经济发展战略,并从“四五”计划起发起“绿色革命”。经过30多年努力,到1970年代末期,印度已从一个粮食进口国转变为粮食基本自给的国家;还建立起门类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90年代发起经济改革以来,印度放松对服务业特别是软件开发和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限制,促使印度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导致印度国民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所占比例已下降到20%左右,第二产业的比例依然保持在22%左右,而第三产业所占比例却高达58%左右。可见,农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不断下降,工业在印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有所上升,但是却出现停滞状态,服务业在印度国内生产总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其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例甚至超过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和,成为印度经济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印度经济已经成为服务业为主的经济。
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国内需求旺盛的发展中大国,欠发达的农业和制造业成为印度经济问题的根源。相对滞后的农业难以满足印度国内因人口增加而逐渐扩大的农产品需求,造成农产品价格不断上涨。在印度长期存在的通货膨胀中,农产品价格上涨始终是印度通货膨胀的主要因素。为促进农业发展而不断增加的农业补贴,不仅使政府财政赤字不断增加,而且使政府财政赤字居高不下,从而不断加大通货膨胀压力,并在一定程度上使通货膨胀成为一种常态。同时,相对落后的制造业,也难以满足印度国内因人口增加和人们收入增多而逐渐扩大的工业品需求。为此,印度只能通过从国外进口来满足广大人民不断扩大的工业需求,促使印度进口不断增加。而另一方面,由于制造业相对落后,造成印度商品出口难以同步增加,从而导致印度外贸连年逆差,且逆差不断扩大,并导致印度经常项目连年赤字,且赤字不断增加。因此,印度存在的诸多经济问题,与其产业结构都存在一定的联系。
(三)产业结构调整难以顺利完成
由于印度经济中存在的财政赤字、经常项目赤字和通货膨胀等问题,都与产业结构存在一定联系,因此,要消除经济中存在的财政赤字、经常项目赤字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必须彻底改变印度现有产业结构。即要消除印度经济中的财政赤字、经常项目赤字和通货膨胀等问题,印度必须大力发展农业,并加速制造业发展,使国内生产能够满足印度国内市场对农产品和工业品不断增长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印度政府注意到,仅靠发展服务业,难以解决不断增加的劳动力就业,印度必须加速制造业发展;为了满足人们对农产品不断增加的需要,印度必须把农业发展放在政府工作的首位。但是,无论是发展农业和制造业,印度都面临巨大的困难。首先,二者发展都需要充足的基础设施支持。无论工业和农业发展,都需要电力、公路、铁路、通讯等现代基础设施的支持,但是,长期以来,印度都存在电力、公路、铁路、机场、通讯等基础设施严重短缺的问题。而解决基础设施短缺的问题,不仅需要大量资金投入,而且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进入新世纪以来,尽管印度政府注意加速基础设施建设,并取得一定成效,然而,基础设施短缺问题不可能在短期内得到解决。其次,二者发展还需要大量资金。在财政赤字巨大的情况下,基础设施建设也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的情况下,印度难以增加农业和制造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再次,二者发展也需要先进技术的支撑。在当代,无论工业和农业发展,都需要采用各类先进技术。虽然印度在原子、电子、航空和生物等诸多高技术领域取得了诸多重要成就,但是,制造业技术和农业技术却相对薄弱。这个问题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最后,二者发展还需要制度特别是土地制度的改革。无论工业和农业发展,都需要土地改革。独立以来,印度一直都在进行土地改革,虽然获得一定进展,但成效不大。现行土地制度,仍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印度农业和制造业的发展。因此,印度产业结构调整在短期内难以完成。畸形的产业结构仍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印度经济发展。
三、印度政治发展的制约
经济发展有赖于社会稳定,而社会稳定有赖于政治稳定。独立后,印度继实行了议会民主制。60多年的实践,印度民主制度逐渐完善,但是并不成熟,时常引起政治动荡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印度经济发展。未来这种情况仍将持续。
(一)印度民主制度并不成熟尽管大多数印度人以享受民主而自豪,但是60多年的实践表明,印度的民主是有缺陷的民主,导致印度政治发展中存在一系列问题。
一是依然存在家族式统治。从1947年独立至今,国大党除短暂下台外,统治印度长达50多年。长期以来,国大党主要是由尼赫鲁家族把持着党内一切核心事务。在印度,实行家长制并非国大党一家,许多地方党派“子承父业”现象也十分普遍。这就是人们对国大党家族式统治见怪不怪的原因之一。
二是选举成为花钱的闹剧。印度大选规模庞大,各党派用于竞选宣传等方面花销巨大,用于选举组织、安全维护、投票监督等的费用相当可观。由于议席多少决定能否执政,多数政党都将获选作为终极目的,造成贿选、欺选、诈选等舞弊行为在选举中时有发生,甚至还出现暴力丑闻。
三是印度民主与政治腐败。印度官僚和文牍主义极其严重,腐败现象十分普遍。黑钱问题是印度白领犯罪和贪污腐化的根源之一。在印度房地产业、大型制造业、建筑业、批发业、电影业、专门职业等许多行业都存在黑钱问题。在印度现实生活中,不法行为常与黑钱有关,其中以贿赂为代表性。黑钱则是腐蚀国大党的“罪魁祸首”。2010年英联邦运动会腐败案、阿达什安居项目腐败案、电信丑闻等重大腐败现象,激起有识知识之士愤慨和抗议,2011年以著名反腐斗士安纳?哈扎雷发起自称为“第二次独立斗争”的反腐运动,从新德里蔓延到全印主要城市,一直延续到2012年,导致多名高管落马,内阁被迫两次改组;政府施政严重受制,执政党形象严重受损。
(二)不成熟的民主与社会经济发展
一是不成熟的民主影响行政效率。印度这样一个人口众多而国民素质相对低下的国家,政治选举基本上成了由少数政客操作的政治游戏,而政客从本质上只关心自己一党或一己私利而非国计民生,造成多数中产阶级对选举漠不关心,底层选民虽投票踊跃,但对国家政治状况缺乏清醒认识,易受地方有钱有势人操控,易被眼前蝇头小利诱惑和收买,使选举丧失公正性。1990年代经济改革以来,市场和全球化使某些人富裕,也使一些人更加穷困。被市场经济排斥的人们被民主政治吸纳,形成市场经济排斥穷人、民主政治拉拢穷人的趋势。经济和政治分配不均衡,富人比以前更多地控制着经济,穷人在政治中的声音比过去都大。政治经济更不协调。1990年代印度流行的谚语是,“经济上正确的政治上则是错误的”。政治与经济错位,使经济矛盾更为复杂,政治矛盾更为尖锐,经济政治互动关系更为紧张。印度进入多党派联合执政的民主时期,造成党派之争日趋严重,导致权力分散、效率低下,对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弊多利少。实际上,印度民主导致权力分散、相互掣肘、政令不畅、效率低下,阻碍生产力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
二是不成熟的民主影响社会稳定。目前,印度社会中大小政党约为200个。他们代表不同地区、不同群体、不同派别或种姓的利益。各政党为在中央或地方执政而展开激烈斗争,并使各政党不断分化和改组。近二十年来,地方性政党力量增强大大削弱了全国性政党势力,后者只有在前者支持下才能上台执政。1970年代末期人民党执政以来,特别是1990年代中期联合阵线执政以来,印度政治已从一党执政转向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中央政府的做法常与某些地方政党所代表的利益发生冲突,也导致中央政府更替频繁,造成社会政治动荡。19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六次易主,内阁频繁更迭。民族矛盾和教派冲突使政治斗争更加激烈。印度一些政党为其政党的狭隘利益,利用种姓歧视、民族矛盾和教派冲突等社会问题为本政党捞取政治好处,常常激化已严重的民族矛盾,恶化根深蒂固的教派冲突,并使民族矛盾和教派冲突愈演愈烈,严重影响印度社会经济顺利发展。
三是不成熟的民主影响经济发展。印度民主制度下还产生某些怪异现象,直接对经济发展造成伤害。如政客为争取选民支持大搞短期效益工程,不敢关闭几近破产的企业,不敢实行控制人口的政策,不敢修改劳动工资法等。印度民主选举过程耗资巨大,难以承受。同时,民主使决策过程相对漫长,各派政党需要反复论证争辩,难以达成共识,造成议而不决,延误时机,影响发展。此外,不少政党和政治家为争取选民而大搞短期效益工程,对国家长期发展极为不利。许多政治家因害怕丢掉选票,不得不搞形象工程,对大胆改革畏首畏尾。一位印度经济学家承认,印度有世界上最糟糕的劳动法。但至今没有哪位政治家敢修改这部劳工法,也没有一个政府敢关闭效率低下的企业。这在经济上可以说是慢性自杀,因为许多外国投资者不敢到印度投资建厂。政治腐败而来的黑钱问题也成为印度经济正常发展中的一大障碍。黑钱由于其周转快而常常破坏国家正常投资安排和商品管制;严重逃税导致国库收入锐减;猖獗黑钱活动使物价恶性上涨,商品人为短缺;奢侈消费影响大众消费品生产,扰乱国家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外贸中黑钱活动导致资金外流等等。
(三)印度民主短期内难以成熟
一是印度政治民主、经济集权。长期以来,印度政府对经济发展实行行政控制,导致印度经济长期处于短缺状态。长期以来,印度实行计划经济模式,实行“五年计划”,政府计划委员会制定经济发展计划、并决定所有经济管制措施。因此,虽然印度在政治上实行政治民主,但经济发展仍有浓厚计划经济特色。印度专家抱怨,导致印度发展长期滞后和贫困人口居高不下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经济实行过度行政管制和控制。印度民主是一种建立在经济集权基础上的政治民主。1990年代以后印度逐渐放松政府管制,实行市场经济改革。由于受国内不同党派和利益之争,市场化改革至今举步维艰。在印度民主制度架构下,不同政党常常围绕经济政策、改革方略等进行无休止的争论,实质改革难以进行。印度式民主造就了印度式增长,印度式增长又成就了印度式民主,二者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中互为条件,互为因果,共同维系和支撑印度社会长期缓慢、但却始终稳定和正常的运行。
二是不成熟的民主影响经济改革。经济改革前,印度经济长期缓慢;经济改革以来,印度经济加速增长。而作为实行议会民主制的国家,印度政府实行任何重大经济改革举措,首先必须获得议会批准。1990年代以来,印度政府都是由几个政党组成的联合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印度政府提出的重要经济改革法案,难以在议会获得通过。面对近年来严峻的经济形势,印度政府意识到,只有推进经济改革,才能恢复经济增长。2011年9月,印度政府宣布启动零售业改革,允许外资进入零售行业。但改革计划遭到强烈反对,导致政府零售业改革法案难以在议会中获得通过。印度经济改革几乎陷入停滞,导致外资流入减少,推动资金外流,促使卢比大幅度贬值。印度经济改革停滞,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印度政治家们忙于争斗,政治陷入泥潭。印度联合政府未能推动经济自由化重大改革,结盟小党的压力常常迫使它收回政策。英国《经济学家》认为,近来的数据凸显可持续发展在混乱民主中面临挑战。福利项目和民粹政策是吸引选民的保证,政府更担心短期生存,任何困难决定都抛之脑后。即使在财政赤字居高不下的情况下,为赢得2014年选举,国大党政府还是通过《粮食安全法案》,迫使政府每年增加1000多亿卢比财政支出。印度经济增长乏力,经济政策的政治障碍重重。德国《经济周刊》指出,虽然印度经济面临威胁,但印度政治精英仍固执地忽略问题。这个国家没有吸取教训,腐败已成印度的典型写照。印度与其他金砖国家一样仍具有潜力。但如果它仍姿态傲慢,势必陷入困境。2014年印度举行全国大选,绝大多数政客都为选票奔忙,各种争议巨大、牵涉各方利益的改革计划,都被搁置起来。
(四)印度政治短期内难以成熟
在一段时期内,印度党派之间没有成熟的经济方向共识,少数议会政客就能阻止重大改革,印度政治经济在虚弱政府下已成为“卑鄙利益的人质”。如印度经济改革继续停滞,政客们依旧忙于争斗、反腐依然毫无进展,印度经济很难重新走上高速增长道路,印度神话也将成为空中楼阁。在2014年大选前,执政党内部、执政党与执政联盟之间、执政联盟与反对党之间,在土地改革、反腐败等一系列事关重大的改革问题矛盾重重,经济改革计划无从谈起。为此,印度经济学家拉古拉姆?拉詹抱怨说,印度政治阶层显然已确定,与改革相比,传统的民粹主义是通向重新当选的更可靠途径。大选结果应证了上述判断,民族主义和宗教色彩浓厚的印度人民党以压倒性多数在议会选举中获胜,从而结束1990年代中期以来多党联合执政的局面,少数议会政客就能阻止重大改革的情况将有所改变,大选后,印度人民党领袖莫迪出任印度政府总理,印度人民党在议会中的绝大多数席位使莫迪政府继续推行经济改革计划成为可能。因此,对西方世界而言,虽然莫迪领导下的印度是个未知数,但由于莫迪“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必由之路”的提法与邓小平“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相似,西方国家把他称为“印度的邓小平”。莫迪政府虽然可能比较容易通过一些改革方案,或者即使某项经济改革计划在议会获得通过,但是由于在执政党内部、执政党与反对党之间,在国有企业私有化、土地改革、劳工法修改、反腐败等事关重大的改革问题上依然矛盾重重,更何况印度人民党并没有在绝大多数邦政府执政,因此,不仅重大经济改革计划依然可能无从谈起,而且一些地方政府也不一定会执行这些经济改革计划。法国《世界报》称,至今仍有许多学者乐观认为,印度的潜力犹在,只要“稍稍用力”就能快速发展。然而他们都忽视了印度经济增长的不平衡,行政效率低下及政界和商界无法摆脱的腐败。可见,大选后组成政府的印度人民党是一个在议会占多数席位的政党,但是,这并不意味着印度民主制度已经成熟,印度政府软弱状态似乎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只是政府软弱的程度可能比以前好一点。
结束语
总之,未来世界经济的缓慢增长,印度经济结构调整的限制和印度政治发展的制约,都将严重影响未来印度经济发展。未来十年,印度经济将难以再现本世纪初期曾经出现的高增长势头。当然,印度具有丰富的自然资源潜力、巨大的人力资源潜力、先进的科学技术潜力和广阔的各类市场潜力,同时,在经济体制和管理机制、银行金融体系、软件研发、外包服务和制药等领域,也具有某些优势,因此,在未来十年内,印度经济不可能出现发达国家正在经历的低速增长情况,但是有可能出现中低速增长的态势。正如有学者指出,除非印度政府实施重大经济改革,否则2003年前5.5%-6%的增长率将成为印度的“新标准”。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