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首季度中国企业投资席卷欧洲掀起新一轮收购潮
近期,中国企业在欧洲掀起新一轮收购潮。有分析人士指出,欧元区的疲软状况和经济复苏的迹象都在刺激着中国加快进军欧洲市场的步伐。世界第五大轮胎生产商——意大利轮胎制造企业倍耐力集团近日宣布,已与中国化工集团(中化工)签署协议,将以每股15欧元的价格向后者出售26.2%的股权。
而中化工表示,中国已经买进了为世界F1赛车供应轮胎的倍耐力26.2%控股权,而且中国的公司将会作为该公司的投资者继续参加剩余股份的投标活动。
同时,中国的收购热潮覆盖了意大利电网运营商Terna和Snam、涡轮机制造商Ansaldo、豪华游艇制造商Ferretti,中国央行也对意大利蓝筹企业开展了一系列投资。
有银行家透露,中国日上免税店和韩国乐天集团均已出价竞投贝纳通家族的世界免税店。
有消息人士称,意大利锡耶纳银行也在吸引中国企业对其收购。去年也有中国企业竞投意大利油服集团Saipem。
中国企业还出资3亿欧元买下了法国图卢兹机场49.99%的股份。法国度假酒店地中海俱乐部也被中企收入囊中。目前,复星正在与平安保险竞购位于德国柏林波茨坦广场的18栋大楼,目标价15亿欧元。
全球并购数据服务商Dealogic提供的信息显示,2014年中国在西欧总投资超过220亿美元,是2013年投资总额的四倍。而中国化工集团收购倍耐力是中国在欧洲规模第三大收购。
Dealogic公司表示,对倍耐力公司进行的并购是中国在欧洲的第三次大型并购,这意味着中国在2015年的良好新开端。
据清科研究中心数据显示,2014年中国国内企业海外并购则发生152起,同比增幅高达53.5%。据汤森路透发布数据,今年以来年中国并购交易活动开局强劲,截至目前,已公布的涉及中国企业的并购交易总额已达811亿美元,较2014年第一季度增长21.6%,令2015年成为中国并购市场历史上同期成交金额最高的一年。
而就中企在欧洲的收购而言,法国、意大利和荷兰去年是最热门的国家。同时欧元区以外的英国也是中国的热门投资市场。
“一带一路”增强跨境并购信心
有分析人士指出,面对欧洲经济的疲软,中国倡议的亚投行给了欧洲人另外一条出路。亚洲是公认的未来世界经济的火车头,数十亿的人口,巨大的市场,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亚投行在博鳌论坛期间,更是成为了备受瞩目的焦点,欧洲国家的追捧正是出于他们急于摆脱经济困境的愿望。
而且中国的“一带一路”规划通过交通和基础设施将亚洲和欧洲连在一起,这个项目的直接受益者就是亚洲和欧洲各国,作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的金融投资机构之一,亚投行的成功进一步提升了“一带一路”战略的前景预期。
“一带一路”规划良好的前景和市场预期,也普遍被金融人士认为是提升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信心的重要原因,受益于“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很多中国大型的国营和民营企业纷纷选择“走出去”开拓新的海外市场,欧洲成熟的市场和较为先进的制造技术成为了中国企业的目标,这完全是因为“一带一路”规划提升了企业“走出去”的信心。
民生银行投行部总经理张立洲在“2015年中国并购合作联盟并购高峰论坛”上表示,“一带一路”战略未来有望进一步激活中国企业跨境并购业务,他举例介绍,此前中国企业到东欧、中亚投资的意愿并不强烈,特别是考虑到可能相关的法制制度并不健全、投资安全保障不足等,但“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有望改变这种状况,充分调动中国企业赴东欧投资的积极性。
“中国一直主张走出去战略,而且目前来看成效十分显著,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的国营企业和民营企业的积极性很高,“一带一路”的提出对于中国企业走出去是有利的。”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江时学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欧经济疲软掀并购狂潮
除上述原因外,欧洲经济现状也是原因之一。
德勒会计事务所的分析师认为,欧元贬值及经济恢复迹象,促使中国企业纷纷涌入欧洲市场,欧元区资产价格低迷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大量投资机会。
油价下跌提振欧元区经济增长,疲弱欧元促进出口,加之欧洲央行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政策,欧元区经济复苏的势头良好。
此外,德勤宣称,欧洲制造业和科技行业最受中国企业青睐。德国强大的工业基础具有较强吸引力,其发达的中型企业也为投资者提供诱人商机。
近几个月,欧元持续走弱。欧元对美元汇率3月13日跌至1.046,达2003年以来最低,自2014年5月初以来,欧元已贬值超过25%。
今年前3个月,中国的企业在西欧的收购开支已经将近120亿美元。而安永会计师事务所也在一份报告中指出,2014年仅中国企业在欧洲收购的企业数量就多达163家。
此前不久,在商务部召开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沈丹阳也表示,欧元贬值将使得中国出口面临压力,而从投资角度分析,欧元兑美元的不断贬值,导致欧元区的资产价格下降,为中国企业在欧元区的投资并购带来了机会。
对此,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所副研究员刘明礼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欧洲国家“对外资并购越来越开放”也是主要原因之一。
刘明礼认为,中国企业在欧洲开展并购和投资,是长期存在的现象,但是近期掀起的并购潮的深层次的原因是,欧洲很多国家主权债务危机和政府财政赤字压力,导致很多政府不得不私有化,从而对外资的并购越来越开放,从而给中国企业并购的机会。
据刘明礼介绍,欧洲经历危机之前对于国外投资持谨慎的态度,开放程度相对较差。直至近几年欧洲经济低迷,复苏缓慢,很多欧洲大企业也不再“挑肥拣瘦”。
张立洲表示,并购潮兴起一方面是欧洲对中国资本的态度友好,另一方面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内在需求。随着中国与全球经济接轨的逐步深入,中国的产业和经济结构正在不断调整,诸如能源、钢铁、光伏、造船等原本“过得不错”的产业受到冲击。为了生存和发展,谋求整合转型已成为当务之急。
张立洲同时指出,欧洲经济当前比较低迷,企业生存艰难,中国企业去收购而对方愿意被收购,而且也是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内在的需要,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很多跨境并购的企业不再沉迷于收购原材料等基础类产品,开始转向品牌、技术、渠道等领域的收购和北美市场相比,欧洲的收购环境和可供选择的对象更有优势。过去很多企业在美国的收购都没有过关,因为美国的收购环境不那么友好,成功率相对低一些,而澳洲、非洲基本都是资源,只有欧洲这个市场过去形成的品牌、渠道、技术对中国最有吸引力,同时中国也希望把国内的商品和市场等跟欧洲的嫁接起来。
民企登台成“主角”
在此番中国企业欧洲并购大潮中,不再是国企“一枝独秀”而是民企比肩接踵的纷至沓来。
近几年,民企在跨境并购上越来越主动、积极,特别是在欧洲地区展开的并购。比如弘毅投资收购英国餐饮连锁PizzaPress,交易规模创下欧洲近5年餐饮行业交易规模之最。
据投中集团数据统计,2014年共有219起跨境并购项目,其中民营企业参与的共有185例,占到总项目数的84%,平均每两天就有一起跨境并购发生。
在整体改革的大背景下,行政审批、外汇管理、资本市场改革等方面都提供了日益优化的政策环境。从海外并购投资的主体看,国企不再是“一家独大”,民营企业在许多行业中已走在国企之前。
从并购集中行业来看,2014年中国并购市场涉及了房地产、机械制造、生物技术、医疗健康、能源及矿产等23个一级行业。尽管从并购金额和数量上来看,传统行业仍占主导地位,但从增量来看,新兴行业无疑是亮点,活跃领域包括新能源、生物技术、医疗健康、清洁技术、互联网等。
有资料显示,自2011年起,中国企业赴欧洲并购投资的组成有大幅改变。由金融投资者担保的中小型并购交易的持续增长是重大的趋势改变之一。虽然投资额达10亿美元的重大投资仍然占中国企业投资的主导地位,但从2011年开始,1亿美元以下的小型交易和1亿美元到10亿美元之间的中型交易快速猛增。更为重要的是,比起重大投资,中小型交易对投资额年波动率的影响更小,并且从另一方面确认了中国私营企业在欧洲的结构性扩张。
张立洲表示,此前国企出去收购的主要是大宗商品,因为中国在上一轮发展的过程中需要大量的能源资源,但这一轮的调整下来,大宗商品的价格在下跌,国内的需求也在萎缩,国企收购的动力就下降了,这是一个客观的原因。而与此同时,民企在跨境并购上越来越主动积极,特别是在对欧洲地区展开的并购上。
对此,刘明礼认为,民营企业成为并购“主角”与大部分企业发展壮大和海外业务拓展有主要关系。
“前些年,国企由于资金实力雄厚,成为海外并购主力,民营企业在国内发展比较快,很多经营和发展目标也是瞄准国内市场,而且民企相对于国企,对外部的市场的了解需要一个过程;而最近几年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中国市场潜力不如以前,民营企业也开始调整经营目标,瞄准外部市场,希望通过外部市场发展自己。”刘明礼分析道。
海外投资效益为先
但海外并购并不是简单的“买完了事”,后续整合的种种难题也是中企西行的老大难问题。在不久前结束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会上,BCG全球主席汉斯-保罗·博克纳博士曾表示,虽然中国企业海外并购增长迅速,但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海外并购交易完成率为67%,处于较低水平。
张立洲认为,尤其民营企业,面对已收购资产的整合压力更大。中国的民营企业能够收购掌控境外大企业的能力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弱的,毕竟民营企业的发展历史还很短,在规范管理、国际化等方面还是有差距的,怎么将收购资产中国化并最终融为一体,这是最核心的一个障碍,收了之后会不会消化不良甚至连累自己发展不下去,这可能是需要时间检验。“民营企业并购活跃也就是两年多的时间,而至少要三到五年的周期才能证明这个并购到底成不成功,未来两三年我们会看到,有非常成功的收购,也有非常糟糕的收购。民营企业一定要了解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是不是能够和境外的资源嫁接起来”。
“民营企业海外并购的风险是一直存在的,此前民企走出去慢的原因就是往往缺乏对于外部市场的了解,虽然并购企业是积极的举措,但是并购的成功与否在于并购之后能否运营好。”刘明礼告诉记者。
“欧洲国家众多,每个国家的相关法律、民族文化以及企业管理的规章制度都不一样,不论民企还是国企,开展并购之前,对于要并购企业地区的市场和企业本身要有充分的调研和风险的评估,在此基础上开展并购才能实现真正的并购成功。”刘明礼补充道。
当前中国企业,跨境整合的核心是通过跨境产业整合,实现行业、企业资源再配置,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谋求竞争优势。以实现企业转型为目的的跨境并购并不是简单的买下海外的资产,而是要把企业的境内资源和市场与境外的资源和市场进行重新配置,从而增强企业在产业内的竞争力,拓展海外市场,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企业积极‘走出去’是好的现象,但是欧洲企业的劳资关系偏向于劳方,往往收购当地的企业,就意味着收购了该企业的劳动关系,企业对于劳动者的承诺和合同,对于收购方来说是一项隐形负债,这需要我们的企业有所警惕。”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经济研究室胡琨博士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