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第一季度中国经济季度答卷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4-04-18 04:42:00

2014年第一季度主要经济数据与国务院常务会议的研判同日公布,相较数据是高是低,真正的潜台词早已充斥市场:“回到刺激”?还是“微刺激”?这一直在引发讨论。本期三篇文章,实际上是关注宏观调控责任部门发出的另一种信号——“增强供给管理”。这套新的说法,不像是简单源于某个经济学门派,而是在可持续区间中,继续释放改革红利的新思维。我们也乐于见到,市场能因此理性调整预期。

    中国政府倚重的宏观调控体系中,出现了新一套理论话语。国务院4月16日形成常务会议共识,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这次会议旨在分析第一季度经济形势,并听取2014年经济体制改革重点,新的表述引人注意。

    在北京经济界,至少曾有两批人士曾试图将“有效供给”作为一种宏观调控思路,提供给新一届中央政府。其一是2012年11月,十八大开幕第二天,万博经济研究院院长滕泰发表了《新供给主义宣言》,希望取消垄断和管制,加强人口、土地(流转)、产权、科技创新体制等领域的改革。

    而后,四个体制内的司局级干部也关注起“新供给理论”——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微博)、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司副司长姚余栋、国家开发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黄剑辉——牵头发起成立华夏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他们曾在去年年中向相当层面呈递一份“以新供给经济学理论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议稿”。

    一周以前,国家发改委披露的“十二五规划”实施中期评估报告,第一次在官方表述中将“供给管理”提升到与“需求管理”并重的地位。其中已经提到,“创新宏观调控思路和政策组合,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以提高供给侧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的内在稳定增长机制。”

    记者获悉,负责“十二五规划”中期报告一部分工作的徐林,正是上述新供给经济学研究院发起人之一。在这个智库平台上,已组织北京一批认同此理念的学者官员参与,不乏来自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务院研究室的官员。

    一位参与其中的核心人士向21世纪经济报道分析,曾有媒体报道新一届政府政策主张带有供给侧的色彩,决策层对此说法并无异议。但是,“政府不会给自己贴标签。各派主张都会吸纳”。

    “供给”成为高频词

    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型从一系列官方表述中可见端倪,“增加有效供给”可能会成为政策高频词。过去十余年,国务院高层曾在住房、猪肉等具体问题上,公开提出过增加有效供给,但并未如发改委报告一样,将其作为宏观调控的重点。

    传统的“需求管理”,主要指通过刺激消费、出口,加大投资,提振经济。这一度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的基本政策框架。而所谓“供给管理”,则是通过解除对人口、制度、土地、资源、金融、创新等抑制,增加有效供给,提振经济活力。

    十二五规划中期报告警示,在地方政府性债务负担加重、整体债务率偏高,货币供应量持续较快增长和全社会融资规模偏大的环境下,“单纯以需求管理为主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在促进经济增长上的运作空间日趋缩小”,操作不当将带来产能过剩加剧、结构调整延缓、通胀压力加大、债务风险累积等问题。

    因此,报告给出“坚持需求管理和供给管理并重,以提高供给侧效率为重点,着力构建新的内在稳定增长机制”。的主张。这意味着,“增加有效供给”的政策主张,至少在发改委这一层面获得认同。

    国务院总理李克强4月10日在博鳌亦提出“三大动力结构论”,认为中国经济增长新的支点来自于“改革、调结构、改善民生”。亦有外界解读,这意味着政府的政策主张将颠覆传统的“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出口——的框架,更多从供给侧角度入手。

    4月1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再度呼应,在会议达成的主要共识中,提出要“着力增加有效供给,不断满足新增需求”。

    财税政策何处着力?

    短期来看,相较于过去的财政货币政策刺激,供给侧的政策工具包括减少行政审批、减税、降低融资成本等。

    长期来看,供给侧的政策工具所包含的人口政策、户籍制度已采纳,土地流转、混合所有制等已在酝酿。“这是一个渐进过程。”

    黄剑辉认为,过去“三驾马车”式的增长是透支型的。“不断增加出口退税,税退了,补贴了国外消费者。家电下乡,汽车下乡,这等于通过财政补贴,透支购买需求。收入没有增加。现在又卖不出了。”

    他认为,相比而言,美国在提高债务上限、推出QE的同时,也在供给端发力,比如开采页岩气、发明3D打印等。“少打兴奋剂,多发展现代农业、服务业、制造业。”黄剑辉说。

    事实上,在推进供给侧政策的同时,需求侧的财政刺激也在同期推进。4月初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了三项经济推进措施,包括发挥开发性金融对棚户区改造的支持作用,确定深化铁路投融资体制改革、加快铁路建设的政策措施,研究扩大小微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实施范围。

    不少市场人士认为,这是在进行微刺激。但供给学派学者达成的共识是——财政刺激作用有限。但不排斥经济下滑时出台需求端措施,避免危机积重难返。真正激发经济活力,需要长期从供给侧着手。但不排斥经济下滑时出台需求端措施,避免危机积重难返。

    “不能对立,要相互结合。”滕泰说,“这次微刺激规模比上一轮刺激小,并且并不违背结构调整。而且项目也在年度预算之内,只是时间提前。”

    更“中性”的货币政策?

    近来,降低存款准备金的市场呼声也在高涨。一位央行研究机构的人士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央行的货币政策整体在“回归中性”,某种程度上,也和“供给管理”的宏观调控思路有关。“我们称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但实际偏紧。”

    货币政策是传统需求管理非常重要的工具。八十年代以来,需求端的财政政策基本上被福利国家绑架,政策空间有限,因此基本以货币政策为主。美国、欧洲、日本,都先后推出量化宽松政策,试图以一剂猛药刺激经济,但效果不及预期,学界对货币政策对刺激中长期需求无效的事实基本达成共识。

    货币扩张,对资产所有者和负债所有者产生的财富效应不同,导致经济结构和行为发生变化。上述人士告诉记者,中性的货币政策“更有利于实体经济通过真实的内生增长来促进增长”。

    央行行长周小川在博鳌论坛上也说,央行货币政策调控目标中,控制通货膨胀率最为重要。上述人士告诉告诉记者,这意味着,尽管GDP增速创新低,但货币政策仍可能不会转向。理由是,跟2008年时不同,现在“就业问题不大”。

    可供佐证的是,16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仅提出“对符合要求的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和合作银行适当降低存款准备金率”,这种结构性的调整,与整体刺激有所不同,希望加强金融对“三农”发展的支持。

    但是,市场资金仍有可能向政府希望压减产能的产业流动,对新增贷款投向的监管,将考验央地各相关部门。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