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关创新14项自贸区监管服务
2014年4月22日,上海海关推出了14项“可复制、可推广”的自贸区监管服务制度,将于5月1日前后和6月30日前分批推广实施。除了“先进区,后报关”、“区内自行运输”等创新项目外,也有“保税展示交易”、“境内外维修”等业务的拓展。
据悉,自贸区内企业只要符合条件,在向海关提供足额税款担保后,就可以在区外或者区内指定场所开展保税展示交易,先销后税,而没有销售出去的商品还可以再次返区或出口,有利于商品的灵活流动。
在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外,“森兰商都”已经率先落地运作了保税展示交易平台,企业和消费者不用进入自贸区就能零距离接触到110多个进口品牌的商品,比市区便宜近3成的价格更是具有很大吸引力。这样的便利和优惠是得益于“保税展示交易”制度的推广。“我们的税款不用事先垫付,在发生实际交易后再定期向海关集中缴纳,流动资金减少周转加快,成本相应降低,价格自然就下来了,惠利又返还到消费者身上;另一方面,在区外进行保税展示方便了企业看货订货,我们有很多国内没有的品牌,会吸引来更多国内代理商,这样我们的市场竞争力也提高了。”森兰商都的负责人王海松说道。
同样是在外高桥保税区,本是电子代工企业的伟创力集团也感受到了自贸区海关制度创新带来的红利。今年3月,该企业在海关的支持下开展了境内外维修业务,预计今年单个维修基地的营业额将达到1000万美元,相比去年,将整整翻十倍。在境内外维修制度推出前,区内企业只能开展区内生产出口产品的返区维修,而政策落实后,企业可以接受来自世界各地的维修订单,业务范围也大大拓宽了。
伟创力集团相关负责人来栋文介绍道,“我们集团共有34家公司,遍布长三角、珠三角,目前我们已经在长三角生产基地争取有维修需求的客户,未来还希望把业务拓展到大型仪器设别、医疗器械等领域。”相比于单纯薄利多销的电子代工来说,境内外维修将给伟创力带来15%至20%的业务增长,不仅是深层产能的增加,而且是国际知名度和市场竞争力的提高,对企业的全球战略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自贸区的海关制度创新不仅将引领区外的改革发展,同时也有效吸收了区外的成功经验。例如,近几年上海海关在漕河泾出口加工区的一家科技企业英业达首次试点实施了工单核销模式,将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ERP)与海关联网,实现对企业生产“零干预”的动态单耗核销。
作为一家以生产服务器、商务型笔记本电脑等IT产品为主的企业,英业达的客户不仅对订单的时效要求高,而且随着用户个性化定制要求的增多,产品用料和规格的变更也愈加频繁,生产2万件笔记本电脑,就能有1300多种机型。按照传统的单耗管理核销模式,企业往往难以及时向海关完成备案,实际库存与海关法定库存形成的差值在定期盘库中就需要花大量时间来进行核销。为了更充分地尊重企业生产规律,海关创新工单核销制度,通过实时采集企业实际作业工单和进出库申报数据,实现对企业生产的定量、动态监管和库存数据自动比对,使得企业库存差异的认定时间从原来的一两个月减少到一天,库存差值从百分之五缩小到千分之六。英业达公司副总经理简锦炎说,“工单核销制度简化了我们的备案、通关、核销等一系列作业流程,更贴近我们生产管理的实际需求,订单出货周期缩短了,商业模式周转快,对于我们IT企业来说,就能够产生更多的利润,帮助非常大。”
据了解,目前漕河泾出口加工区已有5家企业参与了工单核销模式试点,业务范围占整个加工区进出口总值的98%。在试点评估的基础上,该项制度将于5月1日起全面推广至自贸区内符合条件的所有企业。
除了此次发布推出的14项制度安排外,上海海关还将在保证安全高效监管的前提下,于下半年按照“成熟一项、推广一项”的原则,继续推出其他改革创新制度安排,支持自贸试验区深化功能拓展,推动各类新型贸易业态的发展。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