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企对欧并购后来居上 东欧吸引中国“背包客”

来源:互联网          时间:2014-05-04 01:15:00

 商务部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中国对欧盟非金融直接投资增速达到29%。

    法国诺欧商学院和比利时安特卫普大学张海晏教授近日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详细解释推动中国对欧直接投资增长的三大方向,并强调“ 民营企业利用跨境并购的方式敲开了欧洲的大门”。 张海晏认为这是近年来中国在欧洲投资最具风向标意义的转变。

    作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中欧投资报告执笔人,张海晏长期跟踪中国企业在欧洲的大数据分析并完成了出色的定量研究。

    《21世纪》:根据你们的报告,中国企业在欧洲投资的主体和投资特点分别是什么?

    张海晏:我们发现中国在欧洲投资有非常明显的三类主体。

    第一类是以中投和外管局为首的主权财富基金。他们主要投资于欧洲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如港口,机场,供电、供水系统。区域选择方面,主要集中在南欧和西欧国家。投资占比一般不超过10%。我们认为此类多属于转移外汇风险,替代以往单纯依靠投资美国国债的投资行为。

    第二类中国公司的投资目标集中在德国或荷兰等地的机械制造类企业。中国公司在国内采取价格竞争策略,依靠前几年中国市场的飞速发展,积累了资本和规模生产的技术。目前通过收购方式,获取核心技术,以增加在国内乃至全球的竞争力。

    第三类是逐步进入欧洲食品行业的中国企业。由于中国中产阶级群体的扩大,他们对食品安全和食品质量需求不断增加。欧洲在食品领域的技术和品牌全球领先,因此中国企业开始积极收购欧洲食品企业。此举也使得中国在欧洲的投资有了一个明显的转向:从传统加工制造行业转为中国内需消费品行业。中国对欧洲一些奢侈品及服务品牌的收购也反映了这一趋势。

    《21世纪》:中小企业在欧洲的投资行为有什么变化?

    张海晏:目前欧洲各国开始对中国的“背包客”引起了重视,这类创业型企业往往在中国规模非常小,没有任何名气。他们将中国好的便宜产品出口到国外,同时寻找海外移民的机会。由于规模小,受当地商业监管、税收及移民政策的影响较大,因此国家间流动性非常强。

    以往欧洲各国将这一群体定义为非法移民或投机者,没有将其视为投资群体。 目前一些国家开始意识到,这类中国投资群体由于从事的多为进出口贸易,能够动员的中国资源总量非常大,对于东道国零售商和物流体系有很大影响。部分东欧国家为了保留这些群体,阻止其国家间流动,纷纷出台了优惠的政策,而这些国家也成为了中国产品进入欧洲市场的中转站,形成了辐射东、南欧的物流中心。

    《21世纪》:报告中提到,民营企业最近在欧洲并购市场的活跃度强于国有企业,你认为这一趋势是否会持续?

    张海晏:从我们的研究也发现,民营企业在欧洲的并购开始占据主导地位。他们由于原始的资金积累,在投资体量,决策速度上不逊于国有企业。经营理念也比国有企业更贴近市场,因此在欧洲市场上获得的认可度更高。从长期趋势来看,民营企业的活跃度依然会高于国有企业。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