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政办发〔2020〕31号《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1-02-05 07:10:23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的通知》










浙政办发〔2020〕31号








沿海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省级有关单位:

《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6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




为进一步加强我省生态海岸带保护与利用,促进人与海岸带和谐共生,制定本方案。方案规划期限为2020-2025年,远景展望至2035年。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和我省“四大建设”、海洋强省建设等重大战略实施为契机,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协同实施生态保护修复、绿色通道联网、文化资源挖掘、生态海塘提升、乐活海岸打造、美丽经济育强六大工程,统筹推进绿色生态、客流交通、历史文化、休闲旅游、美丽经济五大廊道建设,高水平塑造大湾区生态、经济、人文空间新格局,彰显滨海城镇和乡村风情魅力,将生态海岸带建设成为我省展示现代美丽湾区的新载体和全国生态海岸带保护建设的新标杆,为“努力成为新时代全面展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重要窗口”提供有力支撑。

(二)建设原则。

1、坚持生态为先、突出保护。保护好生态海岸带内滨海湿地、生态港湾、岛礁生态系统等自然保护地,优化修复海防林、红树林、盐沼植被、自然岸线等生态资源,选用生态环保型材料和结构建设海塘堤坝、沿海公路绿道等基础设施,优先布局生态绿色廊道。

2、坚持分类建设、适度留白。对接沿海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空间布局,按照优化开发区段、重点开发区段、限制开发区段、禁止开发区段分类布局建设,对近期开发条件尚不成熟的生态海岸带区域,坚持留白管控。

3、坚持统筹推进、先行引领。整合共享现有交通、水利、文旅、生态等各类设施,拓展新建项目复合功能,挖掘经济、社会、生态综合效益。优先支持先行段和标志性项目建设,充分彰显生态海岸带风情特色和审美意趣,发挥先行引领效应。

(三)建设路径。

1、增绿:生态提升。坚持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优先,系统推进滨海湿地资源涵养、生物多样性保育、自然岸线修复、近海水质提升、生态景观改造等,提高海岸带生态系统完整性、生物群落多样性,打造绿色生态、景观优美廊道。

2、联通:贯通联网。以沿海快速道、绿道为主脉,郊野绿道、 游步道为支脉,加快贯通全省沿海南北1800多公里的大陆海岸线,有机联动山水林田、海岛港湾、湿地滩涂等自然资源,有效串联风景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城镇、旅游风情小镇等,实现交通主干贯通、支脉成网。

3、衍生:创业乐活。坚持生态海岸带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三美”融合,鼓励和支持各类市场主体、社会组织和创业创新者深度参与规划建设,丰富滨海人文风情,育强滨海美丽经济,提升当地居民幸福感。

(四)建设目标。

到2025年,初步建成生态显著改善、交通网络畅通、滨海风情彰显、人气活力充足、特色文化浓郁、美丽经济繁荣、智慧化水平凸显的生态海岸带,基本贯通公路绿道系统,基本完成海洋湿地、重要水源地、防护林(含红树林)等生态建设与海塘修复、环境治理,基本建成3-5条先行岸段,成为我省滨海品质生活共享新空间。

---海岸带生态显著改善。积极修复宁波杭州湾、慈溪十一塘和十塘等生态湿地,以及钱塘江、曹娥江、甬江等陆海生态廊道, 建设好钱塘江河口湾海岸湿地、南北湖等保护地,沿海大陆自然岸线比例不低于35%,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97%以上,地表水质断面目标全部达标,近海海域水质优良率达到国家考核要求,再现大湾区蓝色本底、美好生态。

---海岸带道路网络联通。全线贯通从平湖市至苍南县全长约1800公里(不含舟山市等部分海岛)的沿海绿道主干网,配套完善近海快速车道、游览车道,基本实现自然风景区、湿地公园、历史文化街区等串珠成链、畅通成网,成为可漫步、可骑行、可自驾、 可体验的海陆风情廊道。

---海岸带先行段率先建成。率先在环杭州湾地区建设3-5条生态海岸带先行段,基本建成“七个一”(一处省级以上自然保护地、一条开放联通的快速路、一条可承办自行车〔马拉松〕比赛的绿道、一处全国知名旅游目的地、一线特色风情景观〔街区〕、一座省级特色小镇〔创新创业平台〕、一处高层次公共文化地标),成为生态海岸带高品质生活共享空间与美丽湾区展示窗口。

---滨海城镇群风情显现。创新设立符合省情的滨海风情城镇,提升滨海风情大道(街区)设计和建设水平,有机更新5座滨海风情城镇,建成10条滨海风情大道,每年组织10场国际海洋人文交流活动,滨海城镇群风情显现。

---海岸带人气活力充足。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和要求,积极开展生态海岸带场景设计、活动组织,新增4A级旅游景区5家以上,建设海岛公园约10个,每年组织省级以上赛事450场以上、文化活动20场左右,吸引游客600人次左右、居民健身活动2000万人次左右,探索建立三门湾湾区旅游试验区。

---海岸带智慧化水平领先。优先部署5G网络,数字化整合沿线“珍珠”资源,建立使用、管护、反馈移动应用系统。完善沿线通信基站和监测设备布局,实现全线重要节点高速无线网络覆盖率100%。加强沿线应急救助设施、防台避灾场所及转移通道布局,完成人口集聚区域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施配套,制定应急预案,设置必要的警示标志。

到2035年,全面建成绿色生态廊道、客流交通廊道、历史文化廊道、休闲旅游廊道、美丽经济廊道“五廊合一”的生态海岸带,成为长三角地区滨海品质生活共享的大空间、展示现代美丽湾区的大窗口,成为世界一流的沿湾观光旅游休闲风情带。

---海洋与陆地生态环境质量显著提升,建成约100家全国一流、富有浙江特色的滨海湿地保护区、海防林区和公园,自然保护地面积占生态海岸带面积约15%,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结构完整性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水平全国领先。

---生态海岸带内快速路全线贯通,全面建成生态海岸带内公路网络,无缝转换公交、自驾、骑行、步行等多种出行方式,健全配套换乘、驿站服务体系,建成300公里轨道交通、30个邮轮游艇码头泊位、15座通用航空机场,形成海陆空、铁陆水内联外接的立体交通网。

---海洋、围垦、海上丝路等人文资源挖掘与文化产业事业发展全面推进,全面完成滨海生态公园、旅游景区、古城古镇、风情小镇等建设,建成12座海岛公园、20个风情文化标志,完善配套文化休闲设施和场所,开展多元文化、旅游、休闲、体育、娱乐等活动, 每年组织省级以上赛事500场,吸引游客1500万人次,提供高品质的文化休闲设施与服务。

---旅游休闲、文化娱乐、体育健康、生态农渔等产业繁荣发达,建成产城人文融合发展的特色小镇、众创空间、高新园区约100家,科技研发、创意设计、金融服务、教育培训、医疗康养、品质 人居等新产业和数字经济、智能经济等新经济繁荣发达,美丽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居全省前列。

表1 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主要指标






二、建设任务

(一)生态保护修复工程。

统筹推进陆海污染联动治理,大力开展区域生态环境修复,加强生态资源保护与景观改造,积极推动沿海本底资源绿化与美化升级。

巩固“五水共治”成效,深入实施河长制、湾(滩)长制,严格管控陆源污染入海。推进入海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实施入海河流氮磷减排行动,提高钱塘江、曹娥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鳌江等入海河流水质。完善城镇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布局及配置,重点提升设施脱氮除磷能力。严格执行畜禽禁限养区制度,减少农业面源污染。

增强港口码头污染防治能力,加快废旧码头拆除、改造或转型,加快港口、码头污染物接收、转运及处置设施建设,提高垃圾、 含油污水及化学品洗舱水接收处置能力,推广建设国际卫生港。健全海洋环境风险应急处置体系,提高油品、危险化学品泄漏事故应急处置能力。推动建立长江流域入海污染协同共治机制,推进跨区域海洋环境执法司法与监管协作,共建蓝色东海。

大力保护钱塘江、曹娥江、椒江、瓯江、飞云江等重要河口生态系统,保护沿海基干林带,养好大湾区“绿心绿肺”。保护杭州湾南岸湿地群、岳井洋湿地、西沪港湿地、三门东部滩涂湿地、沿浦湾湿地等湿地资源及乐清湾西门岛、龙湾树排沙、龙港、沿浦湾等红树林资源。保护宁波新鹤、皇城、蛟龙和温州炎亭、渔寮等沙滩资源。保护有代表性的火山岩地貌、岩溶景观、古生物化石等地质遗迹。

加大滨海湿地生态恢复力度,对退化或遭破损湿地因地制宜采取自然修复和生态技术工程修复措施,复原湿地生态结构和功能。高水平建设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 谋划建设杭州钱塘新区、嘉兴尖山、绍兴滨海等湿地公园。实施岸线整治修复,重点对污染严重、景观破坏、功能受损的自然岸线实施修复养护、退养还滩(湿)、入侵生物治理、构筑物清理、生态环境恢复,拓展亲水岸线,改善海岸景观。利用植物培植等修复手段,对废弃矿坑、山体破损区域进行修复。

(二)绿色通道联网工程。

按照快速通道网络、慢行绿道网络、接驳服务网络“三网”融合要求,加快推进点、线、面互联互通,构建内联外接的绿色通道网络。

建设生态海岸带快速通道、自行车高速路、轨道交通、游轮游艇、通用航空等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对外联通全国高速公路、沿海高铁站点、机场、港口码头。规划1条以上贯通全省沿海、可自驾的快速路。

合理利用现有国道、省道,积极打通市与市、县与县之间断头路,贯通由游步道、自行车道等组成的慢行道,按清晰、简洁、耐用要求统一明确标识系统,加快建设绿道网络。差别化建设滨海市、县 (市、区)城区内的城区型绿道、城区外的郊野型绿道和山地丘陵地区坡度较大的山地型绿道,形成具有不同地域特色的绿道系统。

统筹建立快速通道与绿道网络接驳的静态交通和配套服务系统,合理利用现有交通、管理、商业服务、游憩、科普教育、安全保障等设施和资源,采取相对集中与适当分散结合方式,分级连接滨海快速通道与绿道网络接驳系统。结合城镇、大型旅游区现有布局与规划,分级分类规划建设驿站。

(三)文化资源挖潜工程。

坚持保护优先、活化美化、开放交融理念,深入挖掘与弘扬生态海岸带文化内涵,建立科学保护、传承创新、全民共享的人文遗产保护体系,打造全国一流滨海文化体验目的地。

发挥文化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等力量,开展海丝文化、海洋民俗、海防文化、宗教文化、围垦文化、民俗文化、古城古镇古村文化等海岸带文化研究。深入开展海洋文化遗产调查,挖掘、保护历史遗存。整合海岸带文化资源,提高保护水平,申报高层级文化保护名录。实施文物平安工程,提升海洋文化遗产保护管理技术和水平。

改造升级中国港口博物馆、中国灯塔博物馆、中国海防博物馆等主题场馆,建设海洋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围垦文化博物馆等海洋文化设施,鼓励建设特色私人海洋博物馆。高标准建设一批国家和省级考古遗址公园,创新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模式,运用现代技术展示海岸带文物文脉。高水平策划海洋民俗、海丝文化、海防文化-等主题展览。高质量举办海洋特色运动会。系统梳理海岸带文化 遗产资源,建设“文化海岸带”大数据平台,重塑海岸带文化灵魂。

以海丝文化、滨海运动文化、商贸文化、创意文化、影视文化为重点,面向未来建设培育海洋新兴文化组织,开展新兴文化研究与设计、规划建设滨海风情大道与街区。注重数字技术、现代创意元素运用,形成一批新兴文化展示窗口。坚持文化开放融合,积极参与国际文化赛事及交流展览会,促进文化活动组织与人员往来,扩大生态海岸带文化影响力。

(四)生态海塘提升工程。

提升海塘防台御潮标准并进行生态化改造,拓展海塘综合功能,打造2000多公里的海塘安澜条带。

按照更高标准、更高等级的目标要求,全面开展沿海防台御潮防御线上病险海塘、水闸除险加固,逐步开展低标准海塘提标建设。推进海塘安澜千亿工程,以环杭州湾海塘200-300年一遇、 浙东海塘100年一遇为标准,提升沿海抵御台风、风暴潮等海洋灾害能力。连通全省一线海塘防汛抢险、巡查管护通道,形成海塘综合防护体系。

结合加固提标工程建设,因地制宜进行海塘生态化改造,统筹推进海塘及其沿线塘内塘外生态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借鉴推广公路、绿道与海塘综合改造利用相结合的模式,因地制宜采用湿地公园建设、植被固滩、“堤顶-堤后”生态化改造等方式,加强塘前近海滩涂保护修复,恢复部分浅滩潮汐通道,改善水环境、生物生境,优化提升生态海塘建设水平。加强海塘与陆域湿地、林地、水系等生态要素融合,提高生态系统完整性和稳定性。

以新理念推进海塘设计改造,拓展绿道景观、市政配套、文体游憩等功能。推动潮(水)情、工情、管理等防灾减灾数据互联互通和智慧研判建设,强化海塘工程全生命周期自动监测和科学研判。将海塘建设与市政道路、“四好农村路”、等级公路建设有机结合,创新河湖海联通模式,利用海塘、港湾、人工沙滩等要素,结合休闲度假功能,形成滨海休闲功能区。加强对古塘古闸等历史遗存的保护修复,挖掘弘扬筑塘、防台、围垦等治水精神,打造海塘特色文化长廊。

(五)乐活海岸打造工程。

根植文化灵魂,推进文旅融合,凸显康乐活力特色,使生态海岸带成为人人向往的诗意栖息之地。

推进景区服务与设施提质增效,突出游艇、运动、赛事、文创、 网红打卡等新业态植入,有序建设一批滨海风情独特的高等级景区,高标准建设一批旅游度假区、风情景观(街区)。坚持岸岛联动,加快建设洞头、普陀、蛇蟠等一批海岛公园,推进临海、花岙岛等地质公园建设,打造世界矾都等矿山公园,通过主题公园建设带动区域发展。以帆船、赛艇、摩托艇等项目为引领,改造象山亚帆中心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市级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加快引进国际性赛事,合理开发面向社会大众的服务市场,构建基地型船艇码头服务网络,实现淡水项目和海洋项目全覆盖。

以浸润式体验为导向,突出风情沙滩、滨海度假、海岛休闲、激情运动、宗教朝觐、古迹寻游、缤纷美食、海上游轮、山海越野、海洋研学、田园采摘等主题,谋划形成百条海岸带休闲旅游精品线路。 强化与省内外旅行社和在线旅游运营商合作,将百条精品特色游线作为浙江生态海岸带重点产品,向国内外客户群精准推介。加强与大运河文化保护带、诗路文化带等的联动打造。

将场景的设计策划与特色游线组织深度融合,实现产品和体验精致化,提升游客获得感。坚持贴近生活自然本源、追求健康精致生活,重点做优做精徒步和骑行、户外和露营、探索和冒险、活动和赛事、游学和人文、采集捕捞和美食等六大体验场景。依托各重大休闲旅游平台,评选推介一批优秀场景,成为体验性休闲旅游重要标志。策划中国海洋文化节,办好浙江海洋运动会,举办环浙沿海系列马拉松、沿海山地越野自行车赛等赛事。

对标国际服务标准和人性化追求,积极布局建设生态海岸带旅游集散中心等功能设施,丰富旅游咨询、特色住宿、美食游购等功能,连接多种交通方式,形成网络化、便利化服务体系。按照国际化标准,设计建设统一的生态海岸带视觉识别系统(VIS)。完善专业化应急救援体系,配备AED应急救护系统与特殊需求设施。

(六)美丽经济育强工程。

深入推进生态田园、绿色园区、无废城镇、魅力乡村等美丽经济载体建设,培育新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放大生态海岸带综合效应。

培育建构生态海岸带现代农业生态圈,积极发展观光农业、循环农业、体验农业,支持发展智慧农业,加大农业物联网、大数据、 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广应用,提升生态美丽价值。推进农业景观设计,打造规模化、集中连片的田园景观,开展传统养殖场环境整治提升,建设美丽牧场、美丽田园。

借鉴国际无废城市建设经验,围绕产废无增长、资源无浪费、 设施无缺口、监管无盲区、保障无缺位、固废无倾倒、废水无直排、 废气无臭味的目标,在生态海岸带内选取合适的城镇,推广绿色机关、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港口、绿色商贸等建设,推动形成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简约适度、绿色低碳的生活方式, 积极实现全域绿色化发展。

促进生态海岸带内园区产业耦合发展,优先推行园区综合资源能源一体化解决方案,升级园区循环化改造,建设一批花园式绿色园区。推进重点企业开展清洁生产改造,打造一批美丽厂区、绿色企业。深化“腾笼换鸟”,加快重污染企业和危险化学品企业搬迁改造,加快园区绿色发展。

鼓励文化和旅游综合体建设,利用优美生态环境发展文创产业和数字创意服务业,促进文艺创作基地、数字内容、新媒体等新产业布局发展。培育壮大新零售,推动电子商务和实体商业、生活服务业双向融合,推广近场零售、无人零售等新模式,发展社交电子商务新业态,加快生态海岸带新经济衍生、发展、繁荣。

三、建设先行

按照“以点带面、重点先行”原则,统筹考虑现状条件、资源禀赋、特色彰显、先行意义,在合适地点选择长度40公里左右、腹地深度20公里左右的区域作为生态海岸带先行段,具体可根据先行段地形地貌特征、人文自然资源点分布以及整体布局要求等情况合理确定。

(一)海宁海盐先行段(河口田园型)。

1、规划范围。东起南北湖景区东侧的长山河入江口,西至盐官观潮景区西侧的上塘河入江口。沿海岸线全长46.3公里,腹地深度约15公里,涉及海盐县澉浦镇,海宁市黄湾、袁花、丁桥、盐官、斜桥等5个镇和马桥、海洲、海昌、硖石等4个街道。



海宁海盐先行段总平面图

2、先行模式。建设成为河口海塘最生态、田园风光最休闲、 观潮文化第一景的河口田园型生态海岸带。重点研究河口与海塘修复技术工程和管理措施,加强生态海岸带与田园郊野的联动发展,深入挖掘观潮文化,对类似河口田园型生态海岸带发挥先行作用。

3、主要特色。 观潮胜地大气磅礴。盐官观潮景区位于该段生态海岸带的最西端,是世界著名的观潮胜地。盐官景区是天下奇观“一线潮”的最佳观赏点,一年有120个观潮佳日,观潮岸线全长1360米,内有国家级文保单位鱼鳞石塘、占鳌塔、毛泽东观潮诗碑亭、徐志摩偕友人观潮雕塑、中山亭、乾隆手植古朴等多处历史景观。

湿地绵延海塘古韵。该段生态海岸带自然要素丰富,沿海湿地滩涂共计3000余公顷,主要包括潮间带、潮上带等海滨湿地以及部分农田。随着沿海湿地滩涂开发强度不断加大,湿地面积逐渐减少,带来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保护沿海湿地滩涂迫在眉睫。 该段海塘长46.1公里,其中盐官海塘为条石海塘,工程结构复杂, 是我国古代三大水利工程之一,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工程技术价值。现存盐官海塘以占鳌塔为中心,全长1100米,塘面宽10米,为海宁海塘中历史最久、最有代表性的一段。

乡野田园桃李争艳。目前,该段生态海岸带的田园面积约有250平方公里,村落约有107个。其中南北湖景区有农家乐20余户,主打游南北湖、吃农家菜、住海景房,可开发体验农事、赏花、钓鱼、赶海、挖笋、采摘、山地徒步、越野骑行等活动。

4、建设策略。

修复河口海塘生态区。修复670公顷尖山湿地项目,将海宁尖山生态湿地打造成集生态保护、科普教育、科学研究、休闲观光等于一体的多功能河口湿地生态先行区。保护石墩200公顷和观澜400公顷两片大型滩涂地带以及其他零散滩涂点,禁止新增围海造陆工程,开展岸线生态化整治修复。通过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提升河道、海域水质。完善基础设施,城镇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5%以上,对规模化畜禽养殖进行标准化改造, 农药、化肥使用量减少10%。设置上塘河、京杭大运河、长山河入江口处水质监测点。滨海区域划定禁养区,控制水产养殖。 实现境内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不小于90%。注重与区域内海宁尖山化工新材料园区等现有重大项目的融合,携手推进生态化、绿色化发展。

构建绿色魅力连通道。通过后方公路、郊野绿道和滨海游步道建设分层特色的绿色魅力连通道。公路方面,结合老翁金线、闻澜路、尖山滨海路,形成双向两车道的快速车道,并配置停车场。 绿道方面,主线沿海堤路,打通断点。副线加强滨海地区与腹地的纵向联系,利用横向副线带动乡野腹地,形成四横五纵的总体格局;同时,在海宁市中心和南北湖景区等重点地区局部加密绿道, 形成海宁市城区绿道网络和南北湖环线。

打造观潮文化景观带。以潮文化艺术海岸理念打造观潮文化景观带,将盐官古城、潮起东方雕塑公园、安澜石塔、尖山观音寺等资源打造为璀璨明珠,通过主题活动、品牌赛事、艺术展览、学术研讨等模式,为海岸带发展注入文化内涵。围绕观潮文化打造主题旅游线路,促进潮文化产业新平台建设。深入挖掘海塘文化,保护古海塘,建立海塘文化陈列馆和主题公园,大力推进“海宁海塘· 潮文化景观”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营造田园水乡乐活网。鼓励发展以田园体验、旅居康养为主题的趣味乡村、特色小镇。依托全长12.5公里的百里钱塘生态绿带,在有基础、有优势、有特色的村镇,发展生态体验、度假休闲、田园养生等业态,打造休闲农庄、养生度假区、田园度假区等产品,形成乐活产业体系。按照农田田园化、产业融合化发展路径,以村落、景区为单元统筹开发,完善田园旅游基础设施。

(二)杭州钱塘新区先行段(滨海都市型)。

1、规划范围。杭州钱塘新区海岸带分东岸、西岸两部分,涉及杭州钱塘新区下沙片区和大江东片区。其中,东岸段西起观潮城旁的一工段(杭州市萧山区和杭州钱塘新区的交界点)到外六工段闸口,全长15.6公里,腹地深度约15公里;西岸段西起九堡大桥,东到江东大桥,全长16.5公里,腹地深度约10公里。近期(2020-2025年)以西岸段实施建设为主,远期(2025-2035年)建设江东段生态海岸带先行段。

2、先行模式。探索生态海岸带对构建优质生活圈、提升品质生活的促进作用以及对吸引人才、培育创新经济的带动作用,打造滨江社区最宜居、要素激活最创新的滨海都市型生态海岸带。



杭州钱塘新区先行段总平面图

3、主要特色。

新城聚人气。该段总体位于城郊,现有常住人口约106万人, 还有大量企业就业人口,人气相对旺盛。近年来,随着下沙片区的服务配套完善以及大江东片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功能不断增强,人流进一步集聚。

滨海显风情。该段所涉及的下沙片区和大江东片区夹江布局,属于近海、亲水的城市片区,是滨海都市风情的集中展示地,承担着探索城市生活片区、产业片区、近郊片区滨水风貌治理的使命。

钱塘筑梦想。该段是高校集中区,现有杭州电子科技大学、中国计量大学、浙江财经大学等14所高校及分支机构,是承接全球科技的制造基地,建有10余家国际创新平台,高新人才众多,创新氛围浓厚,是学子和创业者的筑梦之地。 围垦写春秋。萧山围垦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最大规模一次围垦起始于1966年,至1995年,共围滩涂50余万亩,造就了如今的大江东,也是世界公认的围垦史奇迹,艰苦奋斗、 开拓创新的围垦文化延续至今。

4、 建设策略。

优化“品质+”的生活服务场景。近期在邻里、教育、健康、创业、建筑、交通、能源、物业和治理等九大普适性服务场景基础上, 加快推进云帆社区等未来社区建设。加快推进钱塘江下沙段之江滨水景观走廊,七格角坝、滨水乐园(南部居住区)、大学城观潮广场等一系列亲水观水平台。远期在条件具备情况下增设亲海未来社区。

塑造“魅力+”的滨海风情岸线。分段提升岸线魅力,体现滨水城市风情。西岸通过更新添绿、建设优秀的公共建筑作品,提升城市滨水岸线魅力;加快杭州钱塘新区文化体育设施建设;对标上海市徐汇滨江,加快推进金沙湖公园、群众艺术文化用房(大剧院)、东部湾体育公园、大学城北体育公园、东部湾总部基地、科学家岛等文化设施建设,积极承办国际国内重大体育赛事。东岸通过彰显城市近郊风貌,优化产业片区的滨水界面,提升滨水岸线魅力;保留现状林地,适当加种景观林,彰显城市近郊品质与野趣并存的独特风貌;注重产业片区向水一侧的形象优化工作;利用近郊地区打造生态体育公园,配备体育场馆、运动场、小型儿童乐园等运动设施,铺设跑道及步行道等连贯运动路径,打造品牌赛事,提升滨水地区魅力,倡导全民健身风尚。

培育“小镇+”的创新活跃经济。打造以创新经济为导向的杭州医药港小镇和大创小镇。特色小镇建设中应配套文化艺术类、运动健康类设施;增加旅游功能,结合厂房改造,设置艺术展演、文化创意、工坊体验等特色节点,积极策划丰富的主题活动,包括工业灯光秀、国际创客周、科技双年展等。 彰显“围垦 +”的文化历史脉络。将南沙大堤、下沙老堤、1969年围垦堤岸三条有迹可循的堤岸建设为充满围垦文化积淀的慢行绿道主线。绿道的外观设计应体现滩涂围垦特质,如路面材质选择生态型软性材质、标识设计带有滩涂标识等,路边可设有围垦时代英雄人物雕塑;驿站可配建小型博物馆,向游客和市民展示大江东围垦历史,以及其间产生的光荣事迹等;增设次级绿道, 实现两岸联通,串联未来社区、文体公园、特色小镇等。

(三)宁波前湾新区先行段(滨海湿地型)。

1、规划范围。西起曹一路延长线与海岸的交点,东到兴慈四路和瓷洲路的交点,全长29公里,腹地深度约10公里,包括余姚市、慈溪市以及杭州湾区块对应管理范围。



宁波前湾新区先行段总平面图

2、先行模式。建设成为湿地有韵味、城绿融交织、文旅最特色的滨海湿地型生态海岸带,突出湿地与海岸保护、城市与生态有机互动、文化旅游休闲三大特色,建立起生态保育与城市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为相似地区提供先行经验。

3、主要特色。 湿地生态最魅力。宁波前湾新区保留有大片未被海塘包围的生态湿地,居于我国八大盐碱湿地之一的杭州湾湿地群内,是杭州湾湿地群生态魅力的集中展示地。

生物多样最丰富。湿地内鸟类资源丰富,是候鸟从西伯利亚迁徙至澳大利亚的重要中转站,目前已记录鸟类220余种。

城绿交织最紧密。该区段的湿地紧邻宁波前湾新区城镇建设区,考虑到湿地与宁波前湾新区均处于开发建设状态,因此该区段是我省生态海岸带中生态保护与城市开发关系最紧密的地区之 一。

主题乐园最亮眼。宁波前湾新区区位交通优势显著,范围内主题乐园众多,包括方特东方神话、杭州湾海滨游乐园等,休闲特色功能突出。

4、建设策略。

抹好生态湿地底色。强化生态科学评估,合理安排生态修复。 划定湿地生态保护区,争创国家级滩涂保护(修复)区、高级别保护重点生物栖息地,形成长效生态治理机制,定期开展生态调查, 组织优化治理研究。恢复海塘岸线生态和沿海植被,增强海岸生态韧性,提升海岸生态风貌魅力。推进一线海塘建设。开展近岸生态污染治理,制定绿色生产目标,合理提高生产企业的生态环保要求,推动宁波前湾新区产业园区绿色化升级。

织补湿地绿网本色。打造体现湿地特色的滨海绿道主线,在湿地范围内采用浮桥、栈道等形式,完善主线游览条件。完善绿道副线网络,充分连接宁波前湾新区核心区和产业区,并在核心区适当加密,促进城镇与生态地区的良性互动。绿道主线利用沿海岸带最外侧海塘路,绿道副线利用现有道路骨架,依据滨海五路、滨海二路和滨海一路,横向贯通海岸带,利用曹一路、龙宝路、中兴一路、兴慈七路、兴慈四路和兴慈大道纵向连接腹地,结合杭州湾湿地、宁波前湾新城核心区建设,形成两处绿道环线,最终形成八纵四横的绿道网结构。

增添文化休闲亮色。鼓励杭州湾区块建设旅游度假区,推进新区成为产城人文有机融合的区域。植入新兴业态,积极引入文创产业,策划网红打卡地,以新思路提升地区魅力。丰富文化生活,挖掘当地文化,在公园、景观设计中融入文化元素,组织丰富的科普教育等活动。发展工业旅游,以家电制造和创新创业文化为特色,致力于打造成为省级产业旅游目的地。

亮化体育赛事特色。积极策划丰富的赛事活动,力争在该先行段每年举办3场省级以上赛事,鼓励跨区、跨市合作,举行以自行车、马拉松、竞走等运动为主体的赛事,营造体育氛围。将体育活动融入海岸、公园等开放空间的设计中,以体育活动带动人气, 引领健康生活潮流。

(四)温州168先行段(山海兼具型)。

1、规划范围。北起龙港市鳌江口南岸红树林保护区,南到苍南县沿浦湾浙闽交界处,全长约168公里,腹地深度约20公里,涉及苍南县沿浦镇、霞关镇、马站镇、岱岭乡、矾山镇、赤溪镇、大渔镇、炎亭镇、金乡镇和龙港市。



温州168先行段总平面图

2、先行模式。建设成为具有山岳观光、文化体验、滨海运动、乡村旅游等功能的山海兼具型生态海岸带。充分利用黄金海岸线山海资源组合优势,凸显山区文化和海洋文化交融的特色亮点,形成以海洋文化、民俗文化、海防文化为特色的文化底蕴,为依山滨海地区生态海岸带建设提供先行经验。

3、主要特色。

山海景观相映成趣。先行段位于我省大陆岸线最南端,背倚巍巍青山,面向浩瀚东海,呈现一幅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绝美画卷。该先行段拥有我省大陆岸线少有的蓝色海水区域(200天以上),可亲水海滩31处;拥有鹤顶山、合掌岩等山岳景观和渔寮沙滩、炎亭沙滩、雾城沙滩、后槽沙滩等天然沙滩群,其中渔寮沙滩是我国东南沿海大陆架上最大的沙滩;拥有红树林保护区、滩涂湿地以及棕榈湾、凤凰湾等美丽港湾,山海港湾资源组合极佳。

自然人文相得益彰。先行段海防文化、畲族文化、渔俗文化、工矿遗址文化、商贸文化特色明显。蒲壮所城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拥有中国最为完整的抗倭建制体系,卫、所、堡、寨、墩堠(烽火台)俱全。岱岭畲族乡,少数民族风情浓郁。世界矾都,正建设国家矿山公园。霞关老街,商贸遗迹至今尚存,是对台贸易的重要基地。同时,马站是特色农业强镇,拥有优美的田园景观及各类瓜果采摘园。

山珍海味舌尖诱惑。先行段拥有全省唯一的具有南亚热带气候特征的地理单元,名、特、优、新、稀品种资源丰富多样,尤以海鲜美食和特色瓜果闻名。著名的品种有四季柚、梭子蟹、紫菜、肉燕、 卤鹅、戚光饼等,拥有中国四季柚之乡、中国紫菜之乡、中国梭子蟹之乡等称号。

4、建设策略。

聚焦立体,推进山海空间梯级开发。依托山海地形地貌兼备的空间本底特色,由山向海布局山地航空飞行、坡地康养基地、滨海绿道观光、海上激情运动、海岛休闲度假等差异化的系列产品组合,形成绿色山地魅力带、橙色滨海活力带、蓝色海域海岛休憩带, 打造山海空间梯级递进开发模式创新典范。

开放互联,建设山海相连通道网络。加快建设先行段沿海快速通道,推动228国道尽早落地建设。高水平建设环海公路,打通巴曹至炎亭、渔寮至霞关“断头路”,贯通整条168黄金海岸线,完善可供自行车、马拉松等运动的绿道设施体系。依托大渔寮景区、绿能小镇、龙港新城,建设绿道支网。依托海西游艇俱乐部建设契机,完善游艇码头设施,重点在巴曹、渔寮、霞关布局。加快谋划滨海通航机场,优先在龙港新城和马站片区布局。

厚植底蕴,打造文化特色彰显的山海“珍珠”。加快推进温州矾矿保护性开发,实质性开发地下矿洞资源,积极申报世界工业遗产,打造国家矿山公园、世界工业遗产地。加快蒲壮所城整体性保护开发,强化文化资源活化保护,弘扬抗倭文化。发挥马站农业品牌优势,建设一批特色农业观光园。加快建设渔寮湾乐活小镇、绿能小镇,带动大渔寮景区建设,打造品牌赛事,强化美丽产业支撑。 提高鳌江口红树林保护区、沿浦湾湿地公园保护水平。积极培育沿线特色精品景点,丰富营地等场景。

同时,在推进全省先行段建设的基础上,以国际化、标志性为引领,强化资源整合、特色彰显、文化挖掘和业态植入,完善绿道网络、接驳通道、标识系统和国际化服务设施,嵌入全省生态海岸带大网络,打造南北湖高端旅游休闲区、千年古塘观潮胜迹、梦钱塘都市创业创新回廊等十大标志性项目,成为浙江生态海岸带最亮丽的“珍珠”。




表2 生态海岸带十大标志性项目一览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实施。依托省推进“四大建设”工作联席会议, 加强对全省生态海岸带建设跨部门、跨区域的统筹协调,强化对各地生态海岸带建设的组织、指导和服务。省级层面由省推进“四大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省发展改革委)牵头,及时印发浙江省生态海岸带绿道主脉贯通工程建设指引,编制项目年度实施计划,其中省交通运输厅和省建设厅负责研究制定公路、绿道、步行道系统以及交通接驳系统建设标准,其他省级有关单位按照职责分工推进各项任务落实。沿海各市、县(市、区)负责具体组织实施,加快推进方案中涉及本地区有关目标任务的落实,加快推进项目建设。

(二)加强建设先行。省发展改革委负责制定生态海岸带先行段建设实施办法及建设导则,引导沿海各地积极开展生态海岸带先行段建设工作。已通过生态海岸带先行段验收的市、县(市、 区),其有关项目可优先纳入省重大产业、省市县长“ 152”项目,省依据规定优先给予用地指标、专项资金等配套奖励。

(三)加强要素保障。加强与国土空间规划的衔接,省以上重大基础设施(包括水利项目)项目确因补充耕地能力不足、无法落实补充耕地占补平衡的,缺口部分可向省级层面申请使用省统筹指标。需要新增建设用地的,由各地按规定办理农转用及供地手续。对当年通过验收的生态海岸带先行段,给予相关专项资金奖励支持。积极整合省市县各级财政资金,为生态海岸带建设提供资金保障。涉及特色小镇、未来社区项目或省市县长“ 152”项目的,按就高原则享受用地、财政等相关要素保障支持。

(四)创新运维机制。建立开放合作机制,创新投融资模式, 盘活生态海岸带关联资源,采取整体开发、EPC、PPP等多元化的投融资方式,鼓励央企、民企、外企等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生态海岸带建设。坚持属地为主,建立生态海岸带运维监管机制,运用大数据系统建立生态海岸带及周边重要地区监管网络,实行全天候管控。深化与全省文旅产品整体运行管理接入与融合,引导社会力量逐步建立驿站、自行车租赁、经营场地租赁等运营体系。加强宣传报道,开展走进生态海岸带系列采风活动和现场咨询、公众论坛等活动,不断提升我省生态海岸带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附件: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布局示意图

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布局示意图






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布局示意图(杭州湾部分)






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布局示意图(浙东南部分)






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浙江省生态海岸带建设方案的通知.pdf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101739.html

本文关键词: 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