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政办发〔2016〕132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的通知》
黑政办发〔2016〕132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12日
黑龙江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绿色食品产业是我省以优质农畜产品和富集林下食品资源为基础,以高品质谷物食品、高品质乳制品、高品质畜产品、特色饮品、森林食品等为主要方向,具有绿色、有机、优质、安全等特点,涵盖生产、加工、销售环节的优势产业。我省绿色食品产业既有国内总需求增长空间,又有供给优势和基础,是引领带动我省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产业。为了推动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加快发展,形成种植养殖、精深加工、市场营销全产业链融合发展模式,构建具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
(一)产业基础。
“十二五”时期,尤其是2013年省政府发布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纲要之后,我省顺应食品产业安全性、健康性、时尚性、娱乐性发展趋势,加强原料保障,加快产品结构调整,完善营销渠道,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产业核心竞争力显著提升,对促进全省经济稳增长、调结构发挥了重要作用。
1.原料保障能力不断加强。“十二五”期间,粮食总产量和商品量稳居全国第一。2015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稳定在2.1亿亩,粮食总产量6324万吨,非转基因大豆、粳稻、玉米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首位。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7309万亩,比2010年末增长19.8%,约占全国的1/4,绿色(有机)食品原料产量2400万吨,比2010年增长17.1%。全力发展以“两牛一猪”为重点的现代畜牧产业,全省荷斯坦奶牛存栏居全国第一位,生鲜乳产量居全国第二位,肉牛、生猪出栏居全国前列,畜牧业规模化养殖水平快速提高。食用菌、山野菜、林果、林下畜禽等森林特色食品资源丰富。
2.食品工业规模效益不断提升。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数量1411户,实现增加值595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5.3%。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64亿元,“十二五”期间年均增长12.6%。食品制造业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比重增至34.3%,近三年提高2.3个百分点。培育出九三粮油1户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和飞鹤乳业、完达山乳业、北大荒米业、恒阳牛业等一批主营业务收入超20亿元的大企业,全省年主营业务收入超亿元企业达到661户。全省食品境内外上市企业12家,新三板挂牌企业12家。
3.市场营销体系初步建立。在全国建设运营绿色食品销售旗舰店超过100家,独立品牌连锁店超过3000家。在省内建设运营了常设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华南城中国绿色食品国际博览城即将投入运营。举办了中俄绿色食品博览会,每年在全国大中城市举办黑龙江食品博览会。建立了黑龙江绿色食品官网、绿食代、北大荒购物网、生态龙江、黑森商城等一批网络销售平台,在京东、天猫等电商平台推出黑龙江绿色食品专馆(专页)。已注册产品商标的农业合作社2500个,直接面向销售商和用户开展销售。
4.质量安全保障体系日益完善。我省绿色食品质量规范标准已与国际接轨,实施了73个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拥有东北唯一的国家级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在全国最早建立了乳制品企业诚信管理评价体系。266户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进入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150户食品工业企业建立或完善了针对生产管理全过程的质量追溯体系。
5.食品产业投资强劲。“十二五”期间,绿色食品产业投资位居全省十大重点产业的第二位,累计完成投资3200亿元,中粮、蒙牛、伊利、光明、双汇、汇源等知名大企业纷纷在我省投资建厂,飞鹤乳业、大庄园肉业等省内龙头企业加快改造升级,179个重大项目相继建成投产。
6.食品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全省食品类中国驰名商标增至54个,地理标志商标总数达到50件,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增至52个,省著名商标、省名牌产品、龙江老字号等达到792件。全省有效使用“三品一标”产品1.1万个,占全国总认证量的近1/10。加强品牌整体形象宣传,提高了黑龙江食品的知名度和影响力,黑龙江米、黑龙江奶、黑龙江肉、黑龙江油、黑龙江山特产品已成为优质安全绿色食品代名词。
(二)存在主要问题。
1.农产品结构相对单一,高品质原料保障能力有待提高。水稻、玉米等大宗粮食作物种植比重偏高,大豆、杂粮、马铃薯、果蔬等作物种植比重偏低,适合加工专用品种发展缓慢。分散种植、混种混收以及生产环节监督管理落后,不能有效保障原料产量和质量。畜牧业生产还存在规模偏小、养殖粗放、对市场反应滞后等问题,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养殖程度不够。绿色、有机等高品质农产品生产能力还不能充分支撑高层次食品产业发展需求。
2.食品工业总量相对较小、精深加工比例过低。全省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3564亿元,约占全国食品工业的3.4%,列第13位,与我省全国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我省食品加工企业以中小企业居多,布局分散,精深加工不足,产业链短,市场竞争优势不明显,近一半优质原料仍以“原字号”或初加工产品出售,产业整体规模和效益还不高。
3.企业合作意识不强,与资本市场合作不够。食品企业缺少上下游合作,兼并重组和企业间抱团合作做大做强意识不够。对资本市场认识不够,利用资本市场发展壮大意识不强。对公司债和资产证券化等新型融资工具知之甚少,利用资本市场的融资和整合功能,借助资本市场加快企业成长机制还没有形成。
4.企业市场营销能力弱,品牌和渠道建设滞后。我省发展绿色食品产业有天然信用保障和良好的产业基础,过去由于忽视品牌,不注重包装创意和设计,迎合时尚性、娱乐性、营养性现代消费心理个性产品研发不足,“好东西”没能卖上“好价格”。对“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不足,大量从批发到零售环节价差收入没拿到。
5.全产业链融合发展不够,上下游环节缺少协作配套。粮食生产、食品加工及产品营销三个环节相对松散,“粮头食尾”“农头工尾”的上下游精深加工产业发展体系还不完善,从绿色(有机)种植到消费者餐桌的全程可追溯体系还没有完全建立。
(三)面临形势。
1.发展机遇。
一是消费需求变化、特别是高品质食品需求的大幅增长将为食品产业发展带来巨大市场空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和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食品消费正从“吃好、吃饱”向“安全、健康、时尚、娱乐”转变,食品加工尤其是高品质食品加工消费总量将持续增加。麦肯锡公司对中国44座城市的1万名消费者进行了访谈,50%的消费者声称自己追求最优质、最昂贵的产品,超过50%的消费者偏爱健康和营养食品。到2020年,我国加工食品占饮食总消费的比重将由现在的45%左右增长到中等发达国家70%-80%的水平,预计市场容量达到20万亿元左右。按照2015年我省食品销售占全国市场份额测算,我省消费需求将达到6800亿元。在我省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加工的支撑下,“互联网+营销”和品牌建设带来的信用保障,还将提升我省加工食品的价值链和市场占有率,带来更大需求。
二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将有力支撑食品产业转型升级。近年来,冷冻干燥、瞬间杀菌、高效浓缩发酵、挤压膨化等食品加工新技术及冷链物流、“互联网+”等广泛应用,将有效解决制约食品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关键问题,推动绿色食品产业加快技术改造和升级,促进产业链向精深加工延伸。我省拥有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通过抢抓机遇,实施一批技术创新重大项目,将加快提升食品制造比重,形成一批产业链上下游有效衔接的产业集群。
三是“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和国际产能合作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走出去”提供更大需求市场。我国“一带一路”对外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加快建设,有利于我省食品企业加强与俄罗斯、澳大利亚、新西兰、巴西、智利、阿根廷等国加强农林领域合作,提高高品质食品原料供给能力,与荷兰、德国、法国、芬兰等发达国家在高品质乳品、食品、肉类、森林食品等领域合作,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管理经验,进一步拓展国内国际食品市场。
2.面临挑战。
一是食品产业靠单纯规模扩张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已经难以为继。进入“十三五”后,全国范围内粮食加工、肉类屠宰加工、酿酒、乳制品等食品工业领域出现了产能过剩,企业投资受到抑制,产业转型升级存在困难,而单纯靠政策性补贴难以支撑产业持久发展,倒逼食品产业新旧动能转化,由投资拉动转为创新驱动。全国食品产业已由高速发展期进入转型升级的中低速发展期,2014年全国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首次由两位数降至个位数。这种形势下,我省近三年食品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增幅也降至7.7%,比前几年低了10多个百分点,下一步食品产业向存量优化升级扩张要增量,加快发展难度较大。
二是食品安全的严峻形势对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管控能力提出了新要求。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水平的进步以及对健康生活的追求,人们对食品安全的重视程度也不断攀升,对企业的主体责任意识、质量安全管控和风险应对能力,以及各级政府的质量安全监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从我省来看,现有产业基础,还不能完全满足食品安全发展需求,在控制生产成本的前提下提高食品质量安全保障能力存在一定压力。
三是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资本流动性加强对我省产业发展带来一定挑战。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一些跨国企业通过资本运作、技术垄断等手段,已获得大多数食品产业领域先发优势,并加大参与我国市场竞争力度,对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资金实力不强的国内食品企业造成重大威胁。同时,受国际形势动荡以及能源、化工、房地产等传统产业低迷影响,国际资本大财团正在寻找稳定投资对象,成长性较好的食品产业符合其投资需要,我省能否凭借生态、资源独有优势和产业基础引进国际资本财团战略合作,提高资源和市场掌控力,将直接影响未来食品产业发展程度。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规划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围绕省委、省政府深入实施“五大规划”、创新发展“十大重点产业”的总体要求,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统领,立足将绿色食品产业打造成我省的第一大产业,以“粮头食尾”“农头工尾”为抓手,以大项目和专业特色产业园区建设为着力点,突出高品质谷物食品、高品质乳制品、高品质畜产品、特色饮品、森林食品等发展重点,强化品牌、价值链及产业链延伸,加快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提高安全性、健康性、时尚性、娱乐性产品供给能力和市场占有率,构建具有竞争力的绿色食品产业体系,建成全国最大的绿色(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二)基本原则。
--坚持市场主导。政府加强政策引导,努力营造发挥市场需求主导作用的良好环境,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动食品生产加工、产品及包装设计与消费市场的有效对接,生产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多样性、营养性、功能性食品,实现“卖得好”“种得好”和“加工好”的统筹推进,互相带动。
--坚持品牌引领。继续强化整体品牌形象宣传和保护,通过产权股权重组、合约授权使用等方式,加快谷物、经济作物、畜产品、乳制品等绿色食品企业品牌培育整合,加快实现从天然信用保障向品牌信用保障转变,形成市场竞争优势。
--坚持营销带动。注重与省外营销企业合作,继续拓展批发集散、专营零售、订单农业,与旅游、餐饮结合等销售渠道,完善实体营销网点和配套物流体系,推进“互联网+行动”,强化互联网、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食品营销中的应用,形成线上线下互动的营销体系,不断提升本省食品宣传推广能力,扩大市场占有率。
--坚持创新驱动。依托省内科研院所食品重点实验室和食品企业,加强与荷兰、德国等食品制造大国和国内品牌企业技术和管理合作,加强谷物和经济作物品种选育,畜禽品种改良、新产品研发和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推进商业模式创新,加快产业发展动力向创新驱动转变。
--坚持绿色发展。全面推行绿色、生态和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统筹推进种植、养殖、加工等环节的资源循环无害化利用,促进绿色食品标准化种植基地与加工(养殖)联动发展,强化产品及其生产过程的绿色形象,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产品价值链。
--坚持质量安全。坚持以质量为本,建立覆盖生产、加工、销售、物流等全产业链食品质量管理和追溯制度,加强市场检测监管体系,切实保障绿色食品质量安全。
(三)发展目标。
1.产业规模快速增长。到2020年,种植养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规模以上食品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0%左右。我省食品在各类展会交易、食品交易批发中心、省外品牌连锁和专营店、网络销售等领域的销售额大幅增长。
2.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到2020年,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增至8300万亩,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均达到60%以上。食品制造业占规模以上食品工业的比重达到45%,食品工业实现由粗放向集约、初加工向精深加工的转型升级。培育出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农副食品加工企业集团和品牌食品制造企业。
3.产业集聚水平得到提升。全省范围内打造4个省级绿色食品产业园区,40个以食品产业为主导的专业园区,食品各类园区工业产值占全省工业比重得到大幅提升。依托重点园区,实施一批食品加工、交易批发、仓储物流、原料规模化种植(养殖)等产业大项目,推动重点产业扩容提质和集聚发展。
4.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到2020年,80%以上的绿色(有机)食品企业进入追溯体系,50%以上的规模以上食品工业企业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质量追溯体系,乳制品和肉类畜产品加工规模以上企业全部建立并实施与国际接轨的诚信管理体系。
三、重点任务
(一)优化高品质原料生产结构。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到2020年全国粮食总需求将达到1.4万亿斤,并且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和健康意识不断提高,对绿色(有机)农畜产品有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也由强调数量安全发展为质量数量并重。尤其是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对种植、养殖原料品种和品质提出更高的要求,将对优质农畜产品带来巨大需求。我省农畜产品和森林食品优良的品质,深受各地居民和食品加工企业青睐,在未来将伴着我省食品工业规模扩张、产业升级和订单农业的发展,占有越来越大的国内甚至国际市场空间。
从供给角度来看,我省具有寒温带、黑土地、大平原、大森林、大江大湖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生态优势,有地处寒地黑土、黄金奶牛养殖带,植物抗病虫害和畜禽抗疫能力强、鱼类营养丰富体肥味美等得天独厚的资源条件和供给优势。近年来大力建设亿亩生态高产标准农田,不断扩大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建设了182个现代示范奶牛场,打造了一批高端肉牛养殖基地和优质地方民猪养殖基地;通过自然采摘和人工种植养殖相结合,大力发展食用菌、林果、野生动物等种植养殖;大力推广名特优鱼健康养殖、稻田鱼蟹综合养殖等,为食品产业发展提供了上游种养殖业的产业基础。但目前还存在着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比重小的问题,随着本地食品工业发展和各地食品加工和销售巨头向上游原料种植领域拓展,将推进我省由传统的分散种植养殖转向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进一步提高优质农畜畜产品供应能力。
2.发展思路。
按照“绿色、有机、高产、优质”的要求,结合各地优势,优化调整种植养殖结构方向,推进绿色(有机)食品原料的规模化、标准化种植养殖,提高优质农畜产品供应能力。到2020年,农业种植面积稳定在2亿亩以上,绿色(有机)食品种植面积提高到8300万亩,建设亿亩高标准生态农田、1000个“互联网+”种植基地和100个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畜禽养殖场4000个以上。森林食品种植养殖基地200个以上。
3.重点任务。
优化种植养殖结构,统筹推进亿亩高标准生态农田、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基地和“互联网+”种植基地建设,与消费市场和加工企业需求对接,扩大口感好、营养高的水稻、杂粮、马铃薯、蔬菜种植面积,大力发展绿色(有机)食品;推动发展高蛋白、高淀粉、鲜食玉米和高蛋白、高油大豆,扩大苜蓿、青贮玉米等饲草饲料种植规模,推进减化肥(减少10%)、减农药(减少20%)、减除草剂(减少30%)“三减”行动,提高价值链高端的高品质食品原料和农产品供应能力。实施“两牛一猪”工程,重点发展荷斯坦奶牛、和牛、安格斯肉牛、东北民猪等优质品种养殖,适度发展肉(奶)羊和家禽养殖。森林食品重点发展食用菌、山野菜、林果、林下养殖等。
加快建设标准化和规模化的原料生产基地,发挥农垦农场、森工林场、家庭农场和农业合作社的主体作用,鼓励和引入龙头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参与农林业生产,加快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农业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比重、畜禽养殖规模化比重均达到60%以上。构建农业产业化加工企业与农民间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发展订单农业。鼓励农户自愿以土地经营权等入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分享加工销售环节收益。实施绿色食品基地建设升级工程,复制推广“鸭稻”“蟹稻”“鱼稻”、名特优鱼健康养殖等市场认可度高的绿色食品生产模式,培育做大绿色生态农产品品牌。
促进我省农业合作社由单纯种植养殖向参与加工、销售全产业链转变,提高农业合作社专业化生产、一体化经营、社会化服务水平。开展物联网建设,建立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将农业种植养殖过程实时传送到互联网上,为开展“点对点”营销和定制营销以及助力食品加工企业打造绿色(有机)安全品牌打下基础。建立粮食、油料、畜禽良种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绿色产品现代种业体系,大力打造规模化自有品牌种业公司,从源头上提升黑龙江省绿色食品竞争力。
(二)发展优势特色绿色食品加工业。
1.高品质谷物食品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在食品消费“安全、健康、时尚、娱乐”的需求变化趋势下,对高品质食品的需求不断增加,消费结构中方便食品、主食加工产品、休闲食品、营养保健食品等制造产品的比重不断提升,米面制品、食用植物油等传统农副加工产品呈现出高、中、低等多档次消费分化趋势。我省高品质谷物食品产业具有一定的市场基础,深受消费者喜爱与认可,全国大中城市均有销售,特别是在京津沪等城市占有相当份额。2015年黑龙江省生产的高品质谷物食品销售额为2400亿元。近3年黑龙江省高品质谷物食品销售年均增长7%,未来5年随着产品市场竞争力和价值链的提升,年均增长预计可在9%以上,到2020年,销售额将达到350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2015年底,我省拥有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企业794户,其中,水稻、玉米、大豆、马铃薯年加工能力分别达到5920万吨、1071万吨、200万吨和100万吨,形成较强市场供给能力。我省拥有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企业98户,在方便食品、主食加工、休闲和营养保健食品等方面具有一定产业基础和产品开发能力。
(2)发展思路和目标。
着力提升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中度,培育大型企业集团,抓好精深加工与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和价值链,提高企业规模效益和市场掌控力。引导食品制造企业加大主食加工、休闲和营养保健食品研发生产,丰富产品系列,扩大产业规模。到2020年,力争培育2-3家行业排名靠前的农副产品加工大型企业集团,发展一批食品制造品牌企业,全省高品质谷物食品产业实现增加值570亿元。
(3)重点任务。
着力培育农副产品加工行业龙头大企业(集团),重点围绕我省有资源优势和供给能力的水稻、玉米、大豆、杂粮、马铃薯等农副产品加工领域,推进本地同行业企业兼并重组,继续深化与中粮集团、象屿集团、山东诸城兴贸公司的合作,积极引入国际资本财团,培育发展大型企业集团。重点引入资本,对北大荒集团、龙江森工集团所属企业进行战略重组,培育全国排名靠前的农副产品加工重点行业企业集团。建设一批精深加工大项目,重点支持年处理30万吨以上水稻、年处理60万吨以上玉米、小包装精制油生产线、大豆制品及深加工、马铃薯精深加工等项目建设,提高精深加工和副产品综合利用水平,用做长产业链和品质提升延伸产品价值链。加快发展主食化加工、休闲、营养保健等食品制造产业,依托我省秋林食品、老鼎丰、汇利、瑞盛等企业,积极引入知名品牌食品制造企业,加强产品研发设计,提高产品功能性、营养性,生产多档次,适合老人、儿童、高血压、高血脂等不同人群需求的食品。增强企业产品营销意识,突出黑龙江食品营养、健康、安全、时尚、娱乐等品牌形象刻画,用品牌提升来扩大市场占有率和延伸产品价值链。
2.高品质乳制品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乳制品与城乡居民健康型消费支出紧密相关,目前我国人均乳品消费量约36公斤/年,约为饮食习惯较为接近的日本、韩国的一半,世界平均水平的1/3、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1/8。随着国内乳品消费观念逐渐成熟、将对高品质的乳制品带来巨大的需求空间,预测未来10年我国对婴幼儿配方奶粉、中老年配方奶粉以及高端液态奶的需求将分别保持10%、18%、22%的增长速度。另据海关数据,2015年乳制品进口185万吨,其中奶粉72万吨;奶酪进口量在7万吨左右,替代进口产品有很大的市场空间。2015年黑龙江省生产的液体乳、乳粉等乳制品的销售额379.2亿元,近3年黑龙江省乳制品市场销售年均增长7%,随着婴幼儿配方乳和巴氏消毒奶等高品质乳品占乳制品比重的提升,预计未来5年乳制品年均增长在10%以上,到2020年销售额将达到60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我省共有规模以上乳制品加工企业53户,日处理鲜奶能力2.1万吨,居全国第1位。2015年,生产液体乳、乳粉等乳制品191.4万吨,约占全国的8%,居全国第5位。我省是国内最大的婴幼儿配方乳粉产业基地,28户婴幼儿配方乳粉企业产量约占全国的42%,居全国第1位。建立了以飞鹤、完达山以及蒙牛、伊利、贝因美、雀巢等省内外知名乳制品企业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形成龙头企业带奶源基地的产业体系。
(2)发展思路和目标。
重点发展适合国人体质、更接近母乳的高端婴幼儿配方乳粉,积极抢占进口替代空间;加快发展巴氏消毒奶等高品质生鲜乳、含乳饮料、高端中老年配方乳粉、功能型营养配方乳粉、奶酪以及浓缩乳清蛋白粉等产品。到2020年,全省高品质乳制品产业争取形成80万吨婴幼儿配方乳粉、100万吨巴氏消毒奶的年生产加工能力,羊奶制品、奶酪、奶油、含乳饮料等具有较好市场潜力的营养性、时尚性乳制品生产初具规模,整个产业实现增加值130亿元。
(3)重点任务。
推动本土企业兼并重组,落实国家出台的企业内部重组各项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飞鹤、完达山、龙丹乳业等省内龙头企业,低成本实施股权改造,结构清晰后,通过上市、兼并重组或与国内外知名乳企、国内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合资合作,扩大企业规模,实施品牌战略,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支持新建或改扩建一批30万吨以上乳制品深加工项目,重点研发推进低热处理技术生产营养、安全性母乳化婴幼儿配方奶粉、功能性营养配方奶粉、功能性基料奶粉、乳蛋白基料等大宗乳粉制品产业链项目;推进低温奶-较长保质期巴氏杀菌乳(ESL)、发酵乳制品、功能型高品质特色乳、适合国内消费的新型乳饮料等液态乳制品产业链项目;推进干酪、奶油、炼乳、乳糖、冰淇淋、干酪素等其他项目。积极引进国内外成熟技术,研发高端配方系列乳制品,发挥国家乳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东北农业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省畜牧研究所等科研机构和乳品龙头企业技术优势,开发乳糖、乳清粉、乳清蛋白及其水解产物等一系列新产品、常温出仓的再制干酪及干酪产品、功能型基料和功能性乳制品,推动乳品行业共性技术进步,为乳品企业技术升级、产品创新提供支撑。引导企业加强全面品质管理、品牌建设和营销模式创新,积极抢占高品质乳制品进口替代空间。
3.高品质畜产品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按照我国人均猪肉消费达到欧盟消费水平预测,到2020年生猪缺口2.3亿头;按人均消费牛肉达到目前世界平均水平预测,牛肉消费将增加300万吨,和牛、安格斯等高端牛肉需求量增加15万吨,肉制品市场容量将保持15%左右增长。2015年我省生产加工畜产品销售额461.9亿元,近10年产品销售年均增速15%,在“两牛一猪”带动下,未来5年年均增长预计在15%左右,到2020年,黑龙江畜产品销售额预计达到95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2015年底,我省共有规模以上屠宰及肉类加工企业102户,形成了以大众肉联、大庄园肉业、宾西肉业、皓月食品、阿妈牧场、龙江元盛以及雨润集团、双汇、金锣等龙头企业,打造出大众肉联、秋林里道斯、正阳楼等中华老字号品牌,拥有大庄园、秋林、哈肉联、希波、雪山来客、宾西等中国驰名商标。全省已经拥有一定数量的畜产品加工企业,只要提高企业的精深加工和技术创新能力,能够大幅提高高品质畜产品的市场供给率。
(2)发展思路和目标。
重点发展冷鲜分割肉、速冻肉制品、休闲熟食制品、餐厨用肉制品以及谷物与肉蛋奶混制食品,加快发展皮毛骨血等综合利用产品,到2020年,全省高品质畜产品产业争取形成80万吨高中低档牛肉(其中,和牛等高档牛肉加工能力5万吨)、200万吨猪肉的年生产加工能力,整个产业实现增加值115亿元。
(3)重点任务。
加大新产品开发力度,转变传统肉食生产观念,提高畜产品精深加工比例和附加值,扩大冷链加工、小包装部位加工和半成品加工等,转型生产各种精深加工的分部位冷鲜肉、小包装肉、半成品肉、冷冻肉、熟肉制品,加快发展以肉类为原料的和谷物与蛋奶混制的方便食品、功能性食品和旅游食品,用做精肉制品延伸产品价值链。支持发展畜禽骨、血、脏器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利用俄罗斯海水淡水鱼类和本省资源,发展鱼类加工。鼓励企业采用特色环保、使用便捷的包装,突出包装设计的品牌理念、产品特性和消费特点。大力发展对俄猪肉出口基地,采用俄罗斯和欧洲质量标准生产加工猪肉,提升出口能力,力争年出口10万吨。
4.特色饮品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者对高品质酒、饮料、瓶装水等饮品的需求能力不断增强,对质量、营养成分、品种、口感、外观等要求也越来越高。根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国酒、饮料市场上高档白酒、葡萄(蓝莓)酒、纯天然果汁饮品、功能饮料需求旺盛,啤酒、瓶装饮用水销量较为稳定,对能够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纯粮酿造白啤、黑啤等啤酒品种需求增多,低端白酒、碳酸饮料需求下降。在国内消费者消费意愿升级的产品中,酒类排前列,纯粮固态酒不断上升。预计未来5-10年,有机白酒、纯粮啤酒、功能性饮料等需求将持续增长。2015年我省生产的白酒、啤酒、果酒饮料、矿泉水等饮品销售额319亿元。近5年黑龙江省饮品销售年均增速在10.2%,未来5年年均增长预计可在12%左右,到2020年,饮品实现销售额将达到550亿元以上。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的农田、山地、林地资源和特殊气候条件,粮食品质高,优质矿泉水资源富集,具有经济价值的野生植物众多,为黑龙江省酿酒业及饮料制造业发展提供了资源条件。我省是酒类生产大省,1900年,我国最早的啤酒厂和酒精厂就诞生在哈尔滨,我省是为数不多的能同时生产四大香型白酒的省份,有10个品牌获中国驰名商标,7个品牌获中华老字号,产品销往全国20多个省份。2015年,全省规模以上饮料制造企业48户,酒类制造企业102户,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19亿元。尤其是白酒产量由2006年全国的17位上升至去年的第8位。
(2)发展思路和目标。
充分利用我省五谷杂粮、天然矿泉水、野生浆果等资源优势,重点发展适合大众消费的中低档纯粮白酒、清香型高端纯粮白酒、蓝莓酒、保健酒和满足消费者差异化需求的啤酒品种,做大五大连池天然矿泉水和苏打水,加快发展传统格瓦斯饮料、优质特色野生浆果饮料、生态粮蔬饮料、植物蛋白饮料等具有一定功能性的饮料。到2020年,特色饮品产业实现增加值140亿元。
(3)重点任务。
依托重点企业,在提升现有系列产品品质基础上,支持发展传统工艺酿造纯粮啤酒,适度生产黑啤、白啤、矿泉啤酒、咖啡啤酒等口感指标特色化、差异性、能够引导消费潮流的产品。引入战略投资者,与五大连池、健龙、北大荒等合资合作,整合火山矿泉生产企业,做大五大连池矿泉品牌。加大我省食用酒精行业企业兼并重组力度,通过技术改造和产品升级,提升产品品质和产能利用率。鼓励北大仓、富裕、花园、玉泉等具有一定规模和品牌影响力的省内白酒企业,扩大生产规模,提升生产工艺和装备水平,积极抢占省外市场。抓住果酒饮品消费需求空间的市场潜在机会,重点研发生产具有我省特色的葡萄酒、蓝莓冰酒、药酒等系列产品。依托秋林、双蓝、北极冰、超越等自有品牌重点企业和可口可乐、娃哈哈、汇源、百事可乐等落户我省的大型饮料企业,发展绿色原生态饮品、健康饮品、功能饮品和休闲饮品。支持企业采用生物技术,应用酶解工艺、超微粉碎工艺、乳化均质工艺、压榨工艺、提取工艺等制造技术和灌装、包装、智能管理等成熟成果,改进原料配方和生产工艺,提高产品制造水平,培育高端、特色饮品。按照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要求,努力打造一批价值链较长的龙头企业。
5.森林食品产业。
(1)市场需求分析。
从需求角度看,森林食品以其原生态、绿色、无污染、健康营养的特性,符合现代人民对高端食品的需求标准,在国内国外十分受欢迎,市场空间巨大。我省森林食品更受青睐,2015年黑龙江省生产加工黑木耳、平菇、羊肚蘑、松茸等食用菌销售量为345万吨,蕨菜、桔梗、刺嫩芽等山野菜销售量为4.1万吨,干果、坚果等林果销售量为10.2万吨,销售额达311亿元;林下养殖及加工产业销售额达90亿元。“十三五”期间,森林食品销售量将有加快增长。
从供给角度看,黑龙江省是全国重点国有林区,有林地面积2125万公顷,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具备发展的潜在资源量。全省现有宏泰松籽、北货郎、宝宇雪猪、越橘庄园、可新食品、黑森、黑宝、蓝谷等森林食品生产加工企业341户,具备良好的发展基础。2015年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00亿元。
(2)发展思路。
进一步提高食用菌、山野菜、浆果、坚果等野生山野食品资源的利用率,积极开展森林鹿、兔驯养和林下猪、鸡、鸭、鹅的精深加工。按照生产专业化、经营规模化、产品质量标准化要求,提高森林食品生产加工的科技含量,延长产业链,实现产品的多样化、系列化、精品化,努力打造一批森林食品加工龙头企业,将黑龙江打造成为北方最大的森林食品加工基地。
(3)重点任务。
食用菌产业,支持黑森、黑尊、北货郎、北奇神、富林、尚林、北味等龙头企业,开展食用菌加工与深度开发,以高品质黑木耳、香菇、松杉灵芝、北虫草、羊肚蘑、猴头菇、毛尖蘑等中高端菌类为突破口,开发即食食品和保健食品。
林果产业,支持黑森、顺风、中盟、宏泰、长乐山等龙头企业,积极引入饮料大企业,建设一批产业链长、生产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精深加工项目,支持发展气调库项目,发展以蓝莓、红树莓、蓝靛果、沙棘、花楸生产加工为代表的有机饮料等浆果产业;开发红松子、大榛子、核桃为原料的坚果仁、油、粉、酱、壳、膜等高附加值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提高坚果综合利用水平。
山野菜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加工生产切割净菜、脱水菜、冻干菜、腌酱菜、各种菜汁、软硬包装罐头、野菜粉等产品的大型企业,做好山野菜的精深加工。以黑森、伊春汇源、伊春绿源、丰林山野菜等企业为重点,开发即食、干燥、冻干、速冻等系列产品。依托大兴安岭农林科学院等研究机构建设森林野菜研发中心,在传统盐渍、清水保鲜产品的基础上,加大产品研发力度,丰富产品多样性。
林下养殖及加工利用产业,以黑森、黑宝、宝宇、饶蜂、尚志猪、庆德鹿等龙头企业为引领,加快企业建设和提档升级,增加鹿等森林野生动物驯化养殖、森林猪、森林鸡、鸭、鹅、林蛙、蜜蜂等林下养殖产品附加值、延长加工产业链条,开发精深加工产品,扩大寒地森林猪等地理标识产品知名度,支持伊春宝宇、尚志、庆安、森工森林猪全程可追溯生产加工体系建设,支持迎春黑蜂公司蜂产品等打造中国高端品牌,争创2-3个全国知名品牌。
(三)推进绿色食品市场营销渠道建设。
1.发展思路。
针对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带来的营销渠道建设需求,做好整体食品品牌形象推介,组织开展好绿博会等展会,大力推进绿色食品全国性批发大市场、交易中心、旗舰店、品牌连锁店等传统营销网络建设,加快发展互联网营销新模式,统筹推进现有电商销售平台和农业电商平台建设运营,并做好配套的仓储物流和全产业链追溯体系等建设,扩大绿色食品销售。
2.重点任务。
做好黑龙江绿色食品整体推介。积极搭建绿色食品展示交易平台。“十三五”时期,省政府每年都要举办一次黑龙江国际绿博会暨哈尔滨世界农博会,全年组织参加港、澳绿色食品博览会等全国各类食品展会10次以上,全面宣传、推介、洽谈、对接食品产业合作机会。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作用,积极利用中央、境外和我省媒体、特别是微信、微博、微视频、移动客户端等“三微一端”新媒体传播平台,开展产业发展和品牌整体形象宣传,每年组织一次我最喜欢的龙江食品品牌评比活动,提高社会对黑龙江绿色食品的认可度。积极引导各企业协会,特别是乳业协会牵头同行业联合,共同对消费者进行营养、安全宣传,共同提倡使用我省国产优质绿色食品。
推进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网络销售。高度重视基于“互联网+”的新营销方式,支持品牌企业、农产品批发市场、家庭农场、农村合作社等与绿色食品电子商务平台广泛开展合作,鼓励开设专页网店。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微商,加快推广社群微商、C2B模式微商,采取“熟人经济”的社会化营销模式,促进食品销售。进一步提高黑龙江绿色食品官网、绿食代、绿色农产品展销网、龙江大米网、北大荒购物网、生态龙江、黑森商城、龙广云绿、惠丰通村网等本土食品电商平台经营规模,配合品牌产品销售,建立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绿色食品营销渠道,提高产品物流配送的便捷性、快捷性,保障产品品质。鼓励食品生产加工企业与网络销售对接,选择特色鲜明、附加值高的重点产品通过突出功能诉求、改善包装、降低单品重量加快开发具有互联网属性的产品品类,扩大网络销售。借助“互联网+”种植基地建设,探索推广农产品点对点营销、集团定制和个人定制营销、全生产过程展示营销、网上专卖营销、特殊地理标识营销、种植环境远距离视频体验式营销等营销新模式,提高价值链,使我省绿色(有机)食品更好地体现生态化优势和价值。
加快绿色食品批发交易中心建设,完成绿色食品交易中心的增资扩股,扩大经营规模,完善产品交易、建立线上线下自有营销网络平台、完善统一配送渠道等功能,加快建立商品交易中心和期货市场,着力将交易中心打造成国家权威性绿色食品交易基地及价格发布平台。完成华南城中国绿色食品国际博览城一期、二期项目,打造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交易中心和批发中心。依托我省各类种植养殖产业基地布局,建设一批重点行业区域性批发中心。加快哈尔滨农业博览中心建设,打造国内知名农业展销中心。
加强营销网点建设,到2020年末,依托“北大荒”“黑森”“地道龙江”“寒地黑土”等品牌,在全国建设的旗舰店和品牌连锁店分别达到300家和5000家,建立和完善运营管理模式和分销渠道,完善供应链体系,提高经营水平。加强省绿色食品交易中心供应平台建设,为全国绿色食品旗舰店、连锁店搞好货物配送服务。实现北京农展馆、黑龙江绿色食品精品馆及已认证的绿色食品专卖店规范化经营。
加快食品物流产业发展,着力培育大型第三方食品物流企业,整合粮食批发市场和大型粮食购销企业物流资源,培育大型粮食物流集团。鼓励各类食品加工企业、餐饮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企业。强力推进冷链物流系统建设,在主要交通干线沿线大中型城市,依托高品质谷物食品、高品质乳制品、高品质畜产品等大企业,推动一批运转高效、跨区域经营的冷链物流配送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构建跨区域冷链物流配送网络。在华北、华东、华南等地分别建设黑龙江绿色食品仓储物流中心,支撑建成运行的旗舰店、品牌连锁店和各类网络销售平台运营。同时,抓好食品销售和旅游、餐饮等行业的融合发展,带动我省绿色食品销售。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食品产业发展支持政策。
1.投资政策。将绿色食品产业纳入省工业投资基金、省林业产业投资基金支持范围。支持一批发展潜力大、覆盖区域广的食品交易市场建设。对符合条件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优先纳入国家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服务业、大小兴安岭及长白山林区接替产业等中央预算内资金和基金申报范围。鼓励采取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绿色食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在争取国家PPP政策支持和省PPP融资支持基金方面给予倾斜。
2.财税政策。加大统筹现有专项资金力度,重点用于绿色食品营销渠道、品牌培育、产业项目建设、质量监管等。对境内外上市和“新三板”挂牌省内食品企业,按省有关政策给予补助支持。对建设标准化奶牛养殖基地和生猪、肉牛养殖基地,进行财政补贴。落实好现行国家相关税收优惠政策,对销售自产农产品免征增值税。
3.土地政策。实施耕地占补平衡,保护耕地,年度土地利用计划优先向重点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和项目倾斜,支持重点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建设。
4.人才政策。发挥省内科研院所及专业高校优势,定向培养农业种植养殖、食品加工、营销领域的专业人才。组织食品行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到企业和种植养殖基地进行现场指导。利用互联网等现代培训手段,在种植养殖、加工、营销管理等方面开展实用技术普及培训。开展同业交流培训,定期组织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论坛,组织邀请国内外知名食品企业家和专家学者来我省讲课交流。实施黑龙江绿色食品企业家三年培育计划,有计划地引进、选聘高层次食品产业领军人才、急需人才,鼓励重点企业采取联合攻关、项目顾问、技术咨询等方式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
(二)推进食品产业集聚和融合发展。
1.集中推进绿色食品产业项目建设。编制《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潜力报告》,明确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方向和重点。进一步梳理重点食品加工产业链和招商项目册,强化项目谋划和储备,并有针对性开展好招商引资活动。确定一批具有科技含量和规模的绿色食品产业项目纳入“十三五”绿色食品产业重点项目库,每年集中推进一批省重点绿色食品产业项目。
2.做强做大行业龙头企业。支持绿色食品产业融合发展,鼓励培育全产业链食品龙头企业,实现原料-生产-销售产业链条的全程可控、可追溯。鼓励乳品、大米、饮品等重点行业企业实施兼并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国内外有条件的企业集团主导或参与我省行业重组,培育大型企业集团。引导、鼓励具备条件的乳制品企业加快国际化步伐。
3.培育整合绿色食品大品牌。利用绿色食品产业专项建设资金,加大对我省重点品牌产品支持力度。按照《黑龙江省绿色食品商标(品牌)使用许可规范指引(试行)》,推进绿色食品生产或营销企业,把地理标志、品牌和品种有机结合,通过产权股权重组、企业合约、特许经营等方式打造10-20个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大品牌。在肉类、酒类、饮料和乳品加工行业探索开展省级同类优质产品加注统一标识专项行动,与国际标准衔接、严格入门标准、明确退出机制,通过第三方评价认证平台合约授权使用,集中打造区域知名品牌和集体商标。积极引导我省地理标志商标注册,大力支持相关企业、组织等争创国家级和省级品牌。培育8-10户企业争创省政府质量奖或提名奖,并申报中国质量奖。
4.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集中推进省重点和专业化绿色食品产业园区建设,做强园区特色主导产业。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扶持力度,推进投融资平台建设,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产业集群链式发展。
(三)加快食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
1.完善绿色食品农业生产标准体系。组织制修订绿色(有机)食品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探索发布重点工业产品原料供应标准,规范和带动上游种植、养殖业根据地域种植养殖条件生产专业化品种,提高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水平。鼓励种植养殖企业和农民合作社制定或使用高于行业标准的绿色(有机)食品种植养殖标准,实行绿色食品生产全过程质量标准控制。加强绿色(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加强对基地环境和产品抽检,建立“退出”机制。开展有机农产品认证示范区创建工作。研究制定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技术标准和考核细则,提升示范区创建质量和水平。
2.提高食品企业质量安全生产水平。完善国家食品企业质量安全检测技术示范中心服务功能,积极发展各类安全检测服务机构,提高食品安全检验检测能力。建设覆盖种植养殖、生产加工、食品流通各环节的食品安全信息化监管追溯和质量安全风险评估系统,加强企业质量追溯体系建设。在全省食品行业开展诚信企业评价认证、企业质量承诺工作,将高品质谷物食品、高品质乳制品、高品质畜产品和特色饮品等食品企业全部纳入诚信档案信息管理,并与金融机构、证券监管部门实现共享。
3.加强食品市场安全监管能力。加强地方食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和监督抽检,重点加强乳、酒、肉、饮料等食品的抽检检测频次。加大绿色食品抽检力度。严厉打击侵犯食品注册商标专用权和仿冒知名产品标签标识等违法行为。做好省政府组织和参加省内外绿色食品展会产品现场质量检测,做好质量安全宣传。对绿色食品旗舰店开展食品质量安全检测,对检测结果不合格食品不得列为供货渠道。
(四)建立技术创新服务支撑体系。
1.支持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转。利用现有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的重点实验室,建设绿色食品产业开放性共用技术实验平台,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对参与平台建设、提供技术服务的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给予专项补助。开展重点绿色食品种植养殖环境、加工环境、原料品质、产品营养、农药残留、口感、技术路径等数据检测及比较分析,把我省绿色食品优势的内涵、质量体系、认证标准、科学依据分析透彻,为我省绿色食品产业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加快品牌打造、促进宣传营销打下坚实基础。
2.开展重大食品技术攻关。有针对性地开展食品生物加工、安全生产、食品原料安全处理、食品包装和贮运技术研究。利用我省玉米、马铃薯原料优势,采用微生物发酵、分子生物学、高效分离和提取等技术开展新型变性淀粉、淀粉糖类、多种氨基酸、有机酸(酮、醇)及特殊用途生物高分子化合物研究。组织相关大学、科研院所在水稻、玉米、大豆和主要经济作物方面开展常规育种和定向育种,开展作物绿色生产技术研究。继续开展奶牛、肉牛、猪的品种改良和培育。
3.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通过科技创新与服务计划,梳理已成熟的食品和农产品深度研究成果以及绿色食品生产、加工技术成果,对成果转化给予重点支持。
(五)加强金融和资本支撑体系建设。
1.支持食品企业直接融资。做好进入上市(挂牌)后备资源库的绿色食品企业加强跟踪服务,加大力度挖掘培育更多优质绿色食品产业上市(挂牌)后备资源,促进食品企业上市融资。推动符合条件的食品企业发行各类债券,提高企业直接融资规模。鼓励食品企业发行企业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专项债券和项目收益债。
2.引导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加强与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国家开发银行合作,争取国家政策性、开发性金融机构的长期、大额、低息贷款支持。鼓励商业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增加对食品生产企业和产业基地的贷款信贷规模。利用龙江银行、哈尔滨银行、省农村信用联社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强对食品产业项目的支持,鼓励民间资本设立服务食品产业发展的中小型民营银行、村镇银行、信用社和金融租赁公司。
3.完善融资担保机制。鼓励全省各级融资担保机构大力发展食品产业融资担保业务。支持黑龙江省农业信贷担保公司、北大荒担保公司、佳木斯金成农村金融服务公司等做大做强。
4.创新金融服务模式。推进银行与涉农服务企业合作,探索并全面铺开“银行+担保+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的农业产业链金融服务模式,为种植基地发展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积极推进活体畜禽抵押贷款,引导银行扩大奶牛、肉牛等抵押贷款,破解养殖基地建设融资难题。推进商标专营权质押担保。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部门要把推进全省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放在突出位置,做好区域总体和专项规划与食品规划的衔接。发挥省绿色食品产业领导小组的作用,抓好规划重大项目跟踪推进、协调政府资金投入、落实产业政策等重点工作。各地、各部门要落实好规划任务,明确工作目标和责任。根据规划重点,完善食品行业协会和专业分会机构和职能,发挥政府和企业界、农民之间的纽带作用。
(二)营造加快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舆论氛围。建立以各级宣传部门总牵头,各地、各部门采取多种形式支持,开展绿色食品产业发展规划宣传,动员各方面力量积极参与规划实施,挖掘产业发展典型,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在全省上下营造推进绿色食品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估。建立绿色食品产业统计数据支撑体系。建立健全规划实施检测、定期评估和绩效考核评价体系,定期公布重大项目进展情况和规划目标完成情况,及时开展食品产业发展考核评价工作,对规划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监督和跟踪。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102145.html
本文关键词: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