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政办发〔2015〕65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的通知》
黑政办发〔2015〕65号
各市(地)、县(市)人民政府(行署),省政府各直属单位: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黑龙江省“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抓好贯彻落实。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5年11月6日
黑龙江省“互联网+工业”行动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国发〔2015〕40号),加快全省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发挥“互联网+”对工业的重塑作用,促进工业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实现由“龙江制造”向“龙江智造”的转变,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互联网+”的有关工作要求,抢抓“中国制造2025”重大战略机遇,把握全省“五大规划”和“中蒙俄经济走廊”黑龙江陆海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契机,坚持“市场主导、创新驱动、示范引领、融合发展、协同推进、安全有序”的原则,顺应“互联网+”带来的历史性变革,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先导,以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为支撑,优化资源配置,创新产业组织。调强存量,推动传统产业以智能化为核心的升级改造;调优增量,加快发展以创新为主导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调新业态,大力培育互联网催生的新业态、新模式;调好服务,完善基于互联网的生产性服务业,为中小微企业提供开放、高效的个性化服务。着力构筑新型产业生态体系,提升竞争新优势,增强发展新动能,激发创新创业活力,打造全省工业经济提质增效和转型升级新引擎。
二、行动目标立足全省产业优势和发展潜力,推进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深度应用。到2018年,“互联网+工业”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培育1个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建设“工业云”大数据中心,打造一批专业化公共服务平台,互联网技术应用向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集聚。到2025年,以智能制造为主体的新型产业生态体系基本形成,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智能化水平大幅提高,新兴业态健康发展,要素资源动态配置更加科学,高水平的互联网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工业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
---互联网普及应用水平不断提高。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为核心的制造业转型升级进程加快,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互联网应用普及率达到90%以上。
---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进。实施“100+1000”工程,即打造100个数字化车间,建设1000条自动化生产线,全省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全国平均水平。
---智能装备产业优势逐步形成。积极培育以机器人、增材制造、高档数控机床、智能仪器仪表为核心的智能制造装备业,争创1个至2个国家级智能产业园区。一批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生产取得突破,部分领域技术和制造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新业态新模式快速发展。家具、服装等行业广泛推行个性化定制,食品、消费品等行业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基本覆盖,众创研发、众包设计加快发展。重点培育一批以互联网工业为特色、极具影响力的品牌。跨境电子商务服务平台的引领和集成作用增强,外向型企业供应链体系不断完善。
---公共服务平台体系不断完善。全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加快建设,“工业云”数据平台的功能与服务作用进一步完善。按照市场化运作模式,鼓励消费品、装备等行业骨干企业建设特色电子交易及信息发布平台,引导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建设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平台。以公共服务平台为主、行业特色平台为支撑的制造业发展平台体系逐步形成。
三、重点任务
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新路径,促进工业全产业链、全价值链的集成创新与协同发展,提升整体竞争力,加快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转型升级,提高服务中小微企业发展能力。
(一)互联网+创新研发。借助互联网集成高效的信息采集、数据处理等技术,建立产研用互联互通、协同共享的开放式创新平台,着力推动产品研发、关键技术突破等环节的协同创新,建立互联网生态下的制造业研发新模式。
1.实现供需信息互联互通。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依托互联网技术建立与用户的信息互联互通,促进价值链信息交互和各类创新资源共享合作。运用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对采集的用户信息、海量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广模块定制、众创定制、专属定制,开展网络协同研发,实现需求、研发、产品、市场、客户之间的良性互动。
2.实现研发资源开放共享。鼓励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重点骨干企业以及社会各类研发机构和团队与互联网企业共建基于互联网的研发资源共享平台,推动省内国家级或省级重点试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以及企业技术中心等创新研发资源对社会开放,以平台信息(数据)的流动、流通打通管理上的体制、机制封闭,推动人才、设备、仪器、软件等研发资源的有偿使用和开放共享。
3.实现关键技术协同攻关。依托具有较强创新研发实力的骨干企业,围绕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等关键共性技术,通过互联网整合有效信息,形成专业解决方案,集成各种创新驱动的要素资源,开展跨地区、跨领域协同创新与联合攻关,着力突破一批关键共性技术,打造新型攻关创新体系,提升可持续发展能力。
(二)互联网+工业设计。发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信息融合能力,集成不同行业、不同产品、不同设计团队和个人的研发设计资源,开展网络协同研发和众包设计,提高创新设计水平。
1.发展众包设计。支持制造企业与互联网企业联合开发基于互联网的设计平台,汇集全球创意、资金,发展众包设计。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自建网络设计平台发布需求,利用平台将整体方案转为分包设计,集聚不同专业设计团队的智慧和创意,实现网络众包设计,提高效率,降低设计成本。
2.发展协同设计。支持装备行业骨干企业建立大型计算系统,运用虚拟仿真技术与3D设计软件等,开展协同设计,提高效率和精度,缩短开发周期;鼓励食品、家具、服装等快速消费品生产企业与大型电子商务平台、团购网站合作或建立消费者行为研究中心,依托大数据应用,与专业设计团队合作对接,发展以满足个性化消费需求为核心的网络化、柔性化协同设计。
3.发展新型设计载体。围绕基于大数据、云计算的个性化定制、大规模定制、网络众包等商业模式和新兴业态,加快发展满足消费需求动态感知的新型设计载体。支持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运用工业造型设计、三维设计、高级建模等新型设计工具,实现对研发设计环节的模拟、分析、评估、验证和优化,减少工程更改量,降低成本和能耗。着力发展“企业间网络化协同设计与管理平台”,在保障安全的基础上,与配套企业实现资源共享,提高配套企业的设计能力。
(三)互联网+智能制造。依托新一代信息技术,统筹行业、企业需求,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通过试点示范引领,加快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试点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发展智能装备和智能化产品,提高智能制造规模和水平。
1.推进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推动生产过程智能化改造。在装备、石化、冶金等传统行业,推广人机智能交互、工业机器人、智能物流管理、工艺仿真优化、状态实时监测、自适应控制等技术和装备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在劳动强度大、可靠性和精度要求高、工艺工位复杂、生产环境危险的关键岗位实现“机器换人”。推进重点企业管控系统智能优化。推广应用信息物理系统(CPS),加快生产过程的管控一体化,实现企业经营、管理和决策的智能优化。推动关键工序智能化升级。在石化、医药、食品等行业推广应用自动化成套设备和控制系统,优化工艺流程,提升效率和质量稳定性;在电站成套装备、重型机械装备、海工装备等以离散制造为主的行业推广应用智能装备及新型传感器等先进设备,提高数据采集、信息传送、智能分析和决策反馈能力。
2.推进互联网工厂建设。重点在电站成套装备、汽车、机器人等行业引导具备一定先发优势的骨干企业,率先向同行业或产业链关联配套企业输出标准化智能工厂整体解决方案,打造以行业云平台为支撑的智能互联工厂,促进两化融合由企业内部纵向集成向企业之间横向集成延伸,实现跨区域、分布式协同制造,进一步提升全产业链的要素资源配置效率。
3.推进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建设。鼓励两化融合贯标试点企业和高端制造基础较好的企业开展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试点。应用数据采集和先进控制系统建立实时数据库平台,与过程控制、生产管理系统互通集成,实现基于工业互联网的信息共享、集成及优化管理;促进工厂/车间计划排产、加工装备、检验检测等各生产环节的智能协作与联动,提升设备操作自动化、生产管理精细化、资源配置合理化、智能决策科学化水平,打造一批数据驱动的智能工厂/数字化车间。
4.推进智能装备(产品)发展。在电站成套装备、航空航天装备、轨道交通装备、高档数控机床、机器人、海工装备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发展具有自感知、故障诊断、自适应、数据存储及分析挖掘、网络通信功能的智能装备(产品),推动高端芯片、新型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工业软件、互联网技术、信息安全技术等的集成应用。依托省内重点骨干企业,发展以高档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智能装备为主要元素的智能化生产线;围绕市场需求发展旅游、餐饮、教育、家庭服务等行业的服务机器人及智能终端。推动工业产品价值链向高端跃升。
(四)互联网+市场营销。推动省内制造企业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新型营销模式,提升企业与市场的对接能力,实现精准营销。
1.发展重点行业电子商务平台。鼓励石化、煤炭、钢铁等大宗工业品和原料生产企业通过行业垂直平台进行采购和销售,降低交易成本,提升企业与市场的对接能力。推动机械、化工、建材等行业发展区域商品现货交易平台,实现网上信息发布、交易支付、商品体验展示、物流售后服务、品牌推广及行情监测等,提供整体服务。支持食品企业利用国际期货平台采购大宗农产品原材料,保障供应、稳定价格。
2.建设企业到客户电子商务平台。鼓励消费品生产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建立细分行业营销平台,围绕省内绿色有机食品、乳制品、山特产品等培育单一行业网络营销品牌,实现优势行业整体性宣传推广。鼓励食品企业利用移动APP、社交网络等构建虚拟与现实互通的新型用户体验模式,丰富产品展示营销渠道,依托企业移动客户端,实现精准订货、按需生产。鼓励医药企业利用二维码、数据挖掘等技术预测终端市场消费趋势,实现精准营销。
3.推行专属行业线上线下互动。鼓励专用大型装备生产企业发展以线下销售为主,线上平台作为产品说明及展示的营销模式;纺织、服装等企业发展消费者在实体店体验,在线上购物,线上线下联动营销模式;食品企业发展线上平台与线下渠道并行进行产品宣传、销售的营销模式;家具企业培育线下用户体验,线上个性化定制的营销模式。鼓励具有品牌影响力的快销企业探索全电子商务化营销模式。支持省内优势垂直电子商务平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服务模式整合带动线下实体企业商户,将线上精准营销、便捷支付与线下体验交易和用户反馈等业务环节联接,形成完整的电子商务平台生态,实现多方共同发展。
4.依托跨境电子商务加快装备制造业“走出去”。支持电站成套设备、数控机床、高端食品制造、新型节能建材等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建设国际产能合作综合服务平台,整合发布国际市场产品订单及技术并购需求等信息,实现小订单与小需求对接,为企业开展对外贸易、承包工程、投资决策提供前期支持。鼓励电站成套装备、轨道交通装备、石油装备、数控机床、精密仪器、原材料等行业发展跨境电子商务,提升国际物流、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检验检疫、结汇与支付等关键环节的效率和水平,推进制造企业开展国际产能合作与装备工业“走出去”。
(五)互联网+生产性服务。深化互联网技术在生产性服务领域的广泛应用,促进信息技术应用向生产性服务业拓展,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升级。
1.开展远程维护诊断。鼓励轨道交通装备、电站成套装备、航空航天装备等企业利用故障诊断工具、软件开发工具等建立远程诊断服务平台,实现远程数据采集传输、实时监测、故障预测与诊断、健康状态评价等远程主动运维服务,利用大数据进行故障分析和预测,逐步实现从产品性能监测、评估诊断、智能维护向产品物流、使用培训、二手交易等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延伸,提高效率与安全保障。
2.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依托互联网技术,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建立面向上下游客户的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现数据实时采集和对接,提高工业企业物流外包服务水平。加快实现园区物流专业化供应链服务,在工业园区和制造业集聚区实现专业化的供应链服务管理,从采购供应物流到产品销售物流全流程联动服务。培育跨界融合、多领域合作的物流协作新机制,发展农副产品生鲜冷链等专业化物流服务。
3.推进供应链协同。鼓励制造业企业建设面向行业生产要素配置及供应链管理的综合交易平台,利用信息通信技术发展供应链协同,集聚优质供应商资源,实现原材料采购的高效匹配、无缝对接;建设基于大数据、物联网的智能信息系统,对生产配比、物料配送、产品质量等环节进行协同管控,实现物料配送的系统化、流程化,提高供应链运行效率。支持省内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开发制造业供应链跟踪、产品全生命周期监测等物联网应用技术与平台。
4.鼓励服务型制造。支持工控系统制造企业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建工业设备运营平台,为中小设备供应商和制造业企业提供专业化定制服务。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由提供设备向提供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转变,由提供产品向提供整体解决方案转变。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成立企业财务公司、金融租赁公司,开展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加快实现传统产业向“制造+服务”的转变。
(六)互联网+中小微企业。依托各类大数据平台,完善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建设,提升信息、投融资、创新创业、人才培训、管理咨询、市场开拓和法律等服务功能和水平。
1.提升创业服务能力。提供创业信息、创业培训、创业辅导等服务项目,引导创业初期企业找准市场机会,进入优质高效农业、旅游养老健康时尚产业、资源开发及深加工、大企业配套协作、生产性服务业、对俄资源产业链合作等有需求供给空间的领域。针对不同阶段的企业,提供在线商务计划书编制、行政许可申报服务等服务项目。加快培育国家级(部省共建)和省级小微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在线开放各类孵化园、科技孵化器等创业载体,提供创业场地服务。
2.促进体制机制创新。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职业经理人制度,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围绕企业发展,提供高品质政策研究、培训辅导、咨询对接、专家团队策划等在线服务。围绕提升企业管理水平,提供在线战略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现场管理、清洁生产、税务审计等咨询服务。
3.量身提供融资服务。提升中小微企业借助资本市场融资发展能力,推动中小微企业上市挂牌、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企业债券发行,在线提供风险投资、私募股权投资、证券、上市挂牌融资。扩大工业助保金试点,开展贷款周转金工作,在线提供银行信贷、助保金贷款、贷款周转金、投融资推介和银企对接等服务项目。引导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提高小微企业担保业务规模,在线为企业提供信用信息征集与评价服务。
4.强化政策法规服务。提升“小微企业政策宣传月”的覆盖与服务能力,依托各级中小企业网络服务平台建立中小微企业政策宣传常态化机制。在线分类更新政策、解读政策,做到因企施策、精准推送、实时解读、入企入户。在线提供法律诉讼、法律援助、法律文件代理、公证、仲裁、调解、债务清偿、风险规避等法律服务,提升中小微企业法制意识和制度规则意识。
四、保障推进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把“互联网+工业”作为全省新常态下落实《中国制造2025》的重要举措,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统筹各方资源,强化协调配合,形成工作合力。在制造业强省建设领导小组框架内,建立全省“互联网+工业”厅际协调推进机制,明确部门责任和分工。引导协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广泛参与,成立全省“互联网+工业”发展联盟。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工作思路和发展目标,细化发展路径和保障措施。有关企业要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互联网+工业”发展规划或具体行动方案。
(二)完善基础平台。建设全省“工业云”数据中心,采取政府主导、市场化运作方式,引导相关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企业参与,把数据(信息)作为创新驱动的基本要素,为企业研发、设计、生产、营销等提供基础数据信息。建立全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工业技术研究基地),依托省工业技术研究院,以全省“工业云”数据中心和相关服务平台为支撑,组织重大科研联合攻关和创新成果输出,提升集成创新能力。搭建黑龙江省工信系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数据信息、产业资讯、政策法规及网上办理行政审批等“一站式”服务。
(三)开展试点示范。在食品、钢铁、石化、化工、医药等行业实施自动化生产线改造与智能化升级专项试点示范;在飞机、汽车、海工装备及舰船动力、机械装备等行业开展数字化车间试点示范;在食品制造、家具、服装等行业开展营销变革试点示范;在中小微企业开展创新创业试点、企业孵化示范及电子商务孵化试点。总结推广试点示范企业的典型经验,以点带面,引导更多的企业依托互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创新发展,转型升级。
(四)加大资金支持力度。构建科学的资金支持体系,加大对“互联网+工业”项目、平台、试点示范企业和新兴业态及新商业模式的支持力度。继续发挥《黑龙江省促进经济稳增长的若干措施》(黑政发〔2014〕15号)的政策扶持和引导作用,对达到政策支持条件的企业给予普惠制财政资金支持。运用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股权融资方式,支持初创期、成长性企业。依托即将成立的支持工业发展的产业投资基金,设立“互联网+工业”子基金,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吸引资本市场与其他投资者等社会资本加快进入,做大基金规模。扩大债权支持,为符合条件的“互联网+工业”企业提供担保服务。
(五)强化人才支撑。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建立集聚人才体制机制激励人才创新创业若干政策的意见》(黑发〔2015〕6号),完善激励保障机制,激发人才活力、奖励人才贡献、支持人才创业、促进人才流动。争取有关方面支持,组建开放式专家团队,为政府决策及重大技术攻关提供智力支持和咨询服务。引进“互联网+工业”领军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培养造就一批优秀企业家。支持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技术学院与企业联合办学,开展“互联网+工业”基础知识和应用技术培训,定向培养急需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高层次复合人才。依托企业和职业技术学院合作共建实训基地,开展多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满足企业对智能制造各领域技能人才的需求。
(六)加强舆论宣传。充分利用互联网、微信公众平台、电视、报纸等媒介,加大对“互联网+工业”的推介力度,开展各种交流活动,形成社会各方普遍认同和积极参与的良好氛围。开展“互联网+工业”试点项目、示范企业、示范车间、专项工程、关键平台建设等的成果宣传报道,依托国内主流媒体,深度挖掘我省工业在“互联网+”中面临的新机遇,向产业界、学术界、理论界推介“龙江智造”发展理念和氛围,营造全方位的“互联网+工业”共鸣效应。
(七)强化安全保障。统筹全省工业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与布局,加快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互联网+工业”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着力加强智能制造工业控制系统网络安全保障能力建设。针对“互联网+工业”的技术和业务特点,结合新业态、新模式,提供信息安全保障,确保“互联网+工业”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的信息安全。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102276.html
本文关键词: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