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政办发〔2005〕8号《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1-02-07 10:19:02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的通知》
黑政办发〔2005〕8号
省教育厅制定的《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已经省政府领导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2005年2月4日
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黑龙江省委、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的通知》(黑发〔2004〕15号)精神,加快培养各类紧缺人才特别是技能型人才和领军人才,加强教育科研机构与企业的紧密合作,推动全省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计划。
一、现实基础
(一)有利条件。
1.基础教育实力较强。全省现有中小学校14286所,在校生489万人;普通中等专业学校51所,在校生11.15万人。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迅速,优质高中资源不断扩大,高中阶段在校生人数达到66万人,万人口中普通高中在校生达到127人。素质教育稳步推进,课程改革全面展开。建立了比较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年平均培训城镇职工、农村劳动力、再就业人员300万人次。构筑了人才培养的“立交桥”。加大了农村初中的办学模式和课程改革,推广了呼兰、宁安等地经验,积累了职业教育为“三农”服务的基本经验。科技教育对农业经济的贡献率提高到45.5%。
2.高等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开始步入大众化阶段,全省高校招生规模由1998年的3.98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12.5万人,在校生总数由1998年的12.5万人增加到2003年的39.2万人。高等教育资源逐年增加,教学仪器设备资产值由1998年的10.9亿元增加到2003年21.89亿元。高校基础建设规模进一步扩大,校舍面积由592万平方米增加到1294.5万平方米。研究生教育持续快速发展。新增的177个硕士点中,直接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服务的应用性学科点占84%。省属高校有国家级重点学科8个,省级重点学科112个。以哈尔滨工业大学为龙头的高水平大学建设取得丰硕成果。
3.教育为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的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高。2003年,全省高校从事科技活动的教师和科技人员达3.78万人,承担科研项目5795项,其中203项获省部级以上奖励。现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个,部委级重点实验室30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30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科技园区8个。现有具备相当研究创新能力和潜力的博士生和硕士生导师4367多人,博士生和硕士生在校生5249人和18381人。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人才培养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一方面,一些专业比较陈旧,培养的学生不能“适销对路”,部分毕业生“积压”。另一方面,学校对市场急需人才的培养数量不足,培养工作相对滞后。
2.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能力不强。尽管我省高校、科研院所科研实力比较雄厚,学科比较齐全,校企合作、共同研发的势头有所增强,但总体上与实际需求还有较大差距。高校教师科研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未充分调动起来,科研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针对性不强,研发资源未能有效组合,成果转化率较低。
二、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的主要内容
实施两个工程:一是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包括7个计划项目。二是科技创新服务工程。包括7个计划项目。
(一)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
1.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
预期目标:通过选派培养,力争用5年时间实现村村有大学生的目标(详见附件1)。从2004年开始,每年招收3000名左右农村定向生,进行专科层次培养;每年选派1000名左右本、专科毕业生到农村从事村务或党务工作。
载体:培养任务由省教育厅组织,东北农业大学牵头,省内10所农科高校参与共同组成服务联合体统一组织实施。选派任务由省委组织部牵头,省教育厅等有关部门配合完成。
内容:立足于为我省农村培养具有现代农业发展理念、掌握先进实用技术和管理知识、带动群众致富、“留得住、用得上”的专科层次乡土人才。选派计划立足于输送农村应急的科技和管理人才。
在完成上述培养任务的同时,以省内医科院校为依托,培养农村“留得住、用得上”的乡村医生。
2.实施中、高级实用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培养14万名中级技能型人才和6万名高级技能型专门人才。2006年至2010年培养38万名中级技能型人才和15万名高级技能型人才。
载体:重点依托369所中、高等职业学校(其中中专38所、成人中专160所,职业高中150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21所)和147所技工学校。
内容:重点培养培训机械电子、数控技术、石油化工、制药技术、汽车应用、土木水利工程、采矿技术、信息技术、商贸旅游等10大类100个骨干专业中、高级实用型技能人才,覆盖我省重点产业。经过职业学校对企业一线在岗初级工人培训,使其达到中、高级技能水平。经过对中等职业学校二、三年级学生进行短期技能强化训练,使其达到中级工技能水平。通过对高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二年级学生进行技能强化训练,使其达到高级工技能水平。不断扩大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升入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规模,经过专业技能培养培训,使其达到企业要求的高级工标准。
根据振兴老工业基地对一线技术人员的需要,采取校企合作培训方式,以企业订单为导向确定教育内容,实行灵活的弹性学习制度。专业设置与企业需求相协调、技能训练与岗位要求相协调、培养目标与用人标准相协调。实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重,实现毕业生上岗就业的“零过渡”。
为实施上述培养模式,重点建设以下3个项目:
(1)职业学校调整建设项目。
2004年至2005年开设二产专业职业学校达152所(重点建设6所独立设置的二产类职业学校、15所省部级和11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2006年至2010年建设10所省部级和10所国家级中等职业学校。使全省省部级和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分别发展到80所和45所;标志性示范中等职业学校达到15所。
(2)专业建设项目。
2004年至2005年完成10大类50个骨干专业建设。2006年至2010年完成10大类50个骨干专业建设(详见附件2)。
(3)学生实习与教师培训基地建设项目。
2004年至2005年建成10类14个专业全省中、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公用实习和“双师型”教师培训基地(详见附件3)。2006年至2010年建成10类16个专业全省公用和地市公用实习、培训基地。
3.实施紧缺本科层次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在装备制造业、石油化工、医药工业、能源工业、农畜产品深加工、森林工业、信息技术产业、基础设施产业、高级经营管理与社会服务业等专业,培养紧缺本科人才15万人左右。到2010年在上述专业培养紧缺本科人才28万人左右。
载体:哈尔滨工业大学等14所院校;建立10个校企合作的紧缺本科人才培养、培训基地(详见附件4)。
内容:发挥高校、企业双方优势,整合全省高等教育资源,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选择办学实力较强、特色突出,与行业和企业结合紧密的高校,与相应企业及其他高校联合,建立10个校企合作的人才培养、培训基地(下设26个专业技术人才培训中心)。各高校根据本校的学科专业特点,联合对口企业制定人才培养与培训实施方案。到2010年全省高校将建成300个本、专科专业(其中本科180个专业、专科120个专业)和10个产业群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4.实施城市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培训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为一期工程。培训企业在岗职工160万人次;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就业与再就业培训98万人次(其中,省劳动保障。厅承担58万人)。2006年至2010年为二期工程。培训企业在岗职工400万人次;培训失业人员100万人次(详见附件5)。创建学习型企业和学习型社区,在全省逐步建立400个社区学习中心,建设50个省级社区教育实验区。确定一批为职工教育或再就业培训服务的定点学校(详见附件6)。
载体:各中、高等职业学校和技工学校、行业企业培训中心、社会力量办学单位、行业组织、社区各类教育资源。
内容:对在岗职工进行岗位相关知识培训,重点突出新产品、新设备、新工艺、计算机应用知识培训。对就业再就业人员开展创业知识、服务技能、岗位操作技能培训。教育部门与劳动保障、工业经济运行和行业管理、农业等部门密切合作,统筹资源,开展岗位安全常识、法律常识、文明卫生和生产技术技能等方面培训,开展下岗失业人员就业与再就业培训。推进社区教育,建立与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相适应的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制度。加强职业学校与企业、行业的联系,积极推进“订单式”、“个性化”培训。
5.实施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培训计划。
预期目标:利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培训300名左右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培训4000名左右企业中级管理人员和地方干部。
载体:依托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MBA教育中心,建设3个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培养培训基地。
内容:重点是EMBA(高级工商管理硕士)、MBA(工商管理硕士)的培养。
该计划共分3个子项目:
(1)高级工商管理硕士(EMBA)教育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MBA教育中心。
年招生人数:20人左右。
入学方式:免试入学,不参加全国联考,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EMBA硕士学位证书。
招生对象:市(地)、厅(局)级领导和大企业负责人。学员由省委组织部和省经委等有关部门推荐。
(2)工商管理硕士(MBA)教育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3个单位的MBA教育中心。
年招生人数:60人左右。
入学方式:学员参加全国MBA硕士学位统一考试,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MBA硕士学位证书。
(3)MBA主干课程教育项目。
项目承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商业大学的MBA教育中心。本项目分高级班、普通班和短训班三种。
高级班:
招收学员:老工业基地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和高级技术人员。
招收人数:每期30人,每年2期。
培训时间:1个月(每天半天)或集中培训15天。
授课教师:国内外著名EMBA讲课教师和国内500强企业家等。
普通班:
招收学员:老工业基地企业初中级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
招收人数:每期30人(每年5期左右)。
培训时间:2个月(每天半天)或集中培训1个月。
授课教师:东北地区及北京市优秀MBA讲课教师及省内著名企业家。
高级班、普通班学员由省经委提出,省国资委负责落实。
短训班:
项目承担单位: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哈尔滨商业大学MBA教育中心。
招收学员:县(市、区)级领导干部,学员由省委组织部统一下达计划,市(地)委组织部推荐。
招收人数:每期各45人左右。
培训时间:7天。
授课教师:东北地区及北京市优秀EMBA讲课教师及国家、省内专家和沿海开放城市招商局局长等。学员结业后发给MBA主干课程培训证书。
6.实施高级研发人员培养培训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完成培训任务100人以上。到2010年前培训400人左右(详见附件7)。
载体:依托14所高校和校企共建的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发基地。
内容:发挥高校科技研发优势,针对企业需求,接受培训者以“访问学者”身份,带着自身研发的项目到高校进行合作研究。为企业培养定向工程硕士、培训科技研发人员。
7.实施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为一期工程。拟建10个示范基地,培养博士40人、硕士360人、工程硕士500人。2006年至2010年为二期工程。拟建20个示范基地,培养博士200人、硕士1800人、工程硕士2000人。
载体:产业群体中的骨干企业。培养单位为省内研究生培养单位。
内容:定向招收6大产业群体企业科研人员及技术骨干,每个基地每年招收博士生2人,硕士生18人,工程等专业硕士生25人。报考人员参加学校单独命题考试(报考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的硕士生需参加全国命题考试),毕业后,颁发国家承认的毕业证和学位证。博士生招生计划为国家任务计划,由国家单独下达追加或在录取时调整。硕士生招生计划为国家任务占60%,委托培养占40%;在录取工程硕士生时给予政策上加分。
培养方式:课程学习一般在学校进行,学位论文在“示范基地”撰写,实行双导师制,每个研究生由学校和基地(企业)各出1名导师联合指导,论文选题为老工业基地改造的实际科研攻关项目。
(二)实施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工程。
1.实施重点实验室建设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对乳品科学、生物医药工程、石油工程、机器人研究、大豆研究中心等10个实验室进行重点建设,积极向教育部争取2至5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给予立项建设。完成6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的整合与调整。2006年至2010年重点建设29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完善已建重点实验室的功能,争取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至5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0个左右,力争创建国家或教育部研究创新基地3至5个;在东北农业大学国家大豆工程研究中心基础上,建设大豆研究院,使其成为国家重要的研究创新基地。到2010年按我省重点发展产业服务领域完成100个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建设。
载体:22所本科院校。在“十五”期间首批建设30个省属省级高校重点实验室的基础上,将重点实验室扩展到省内部属高校,实行分批、分层次优先建设。
内容:重点建设与我省10大优势产业发展相关度高、基础条件较好、与企业相对接的实验室。侧重应用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充分实行人才共享,优先支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及省内大中型企业合作共建的重点实验室。
2.实施校企共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研发中心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重点建成5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研发中心。2006年至2010年建设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研发中心20个左右。
载体:依托我省高校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和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一些技术研发能力较强的高校,吸收省内有需求的大中型企业参与建设。以国家级、省级重点实验室和校企共建研发中心为骨干进行资源整合。
内容:根据我省重点产业、行业和领域发展的需求,单独或与企业共同建立中试基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并确定科研主攻方向,加大成果研发与转化力度。
3.实施振兴老工业基地重大项目支持计划。
预期目标:每年择优支持直接服务于老工业基地的高校重大科技项目10项左右,到2010年共支持100项左右。
载体:依托高校和企业共建的研发基地,实施重点项目带动。
内容:针对重点产业发展的需求,注重项目的实效性、先导性,注重项目原创性和高技术研发。优先支持与国内外知名企业、研发机构及省内大中型企业合作研究,优先支持中俄科技合作研究。
4.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重点转化和推广20项左右高校高新技术成果。到2010年重点转化和推广100项左右。
载体:从哈尔滨工业大学等20所科研实力较强的高校中精选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针对全省重点发展产业的科技成果进行转化。
内容:通过组织洽谈会、交易会、网上洽谈、科技人员深入企业等多种形式和渠道,推动高校与部门和企业的科技合作、开发和成果转化。根据现有成果的成熟程度,可采取二次开发,扩大生产规模、新产品推广或开发系列产品等转化方式。对转化项目实行高校公开申报,专家评审决策制度,转化项目需与企业签订协议。对入选项目原则上按市场机制运行,同时给予适当的经费支持。
5.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技产业发展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建设3个具有示范作用的国家大学科技园和2个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省级大学科技园。使其成为高校技术创新基地、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基地、创新人才聚集和培养基地、高新技术产业辐射基地、产学研结合示范基地。到2010年重点建设10个服务功能比较健全、管理运行规范、具有一定规模的省级大学科技园(详见附件8)。
做大做强20家校办产业。2004年至2006年培育5家在汽车工业、机电一体化、环保、医药等领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企业或企业集团(详见附件9)。
载体:依托现有的2个国家大学科技园和180家高校校办企业。
内容:采取分区建园、一校一园或一园多校、一校为主的方式,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为龙头,加快大学科技园建设,带动大庆石油学院石油工业科技园、东北林业大学林业生态园、东北农业大学绿色农业园建设。以培育新产品、新技术和科技企业为主,优先吸纳有利于重点发展行业的科技人才和企业入园创业,改革校办企业的管理运行机制。改进科研成果评估体系,推动成果产业化进程,提高转化率。
6.资源型城市(地区)转型科技服务计划。
预期目标:通过高校科技项目扶持,促进7个资源型城市(地区)的产业转型(详见附件10)。
载体:部属和省属12所高校。
内容:发挥我省高校科技优势,以联合研发和转化科技成果为主,实行全面的科技服务和人才支持,共同推进资源型城市(地区)的经济转型。成立高校科技服务委员会。每年至少组织1次相关高校与资源型城市(地区)发展科技服务洽谈会,由牵头高校与服务的城市(地区)共同承办,组织项目对接、信息发布、技术转让等。适时公布高校的可转化科技成果和企业的技术难题与需求信息,做好信息服务。
7.兴农富民服务计划。
预期目标:2004年至2005年全省每年培训农村劳动力100万人次以上;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5万人次(详见附件11);推广实用技术项目60项.2006年至2010年全省累计培训农村劳动力500万人次以上;培训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110万人次;推广实用技术项目300项次左右。
载体:重点依托全省82所县级中等职业学校、899所乡镇成人文化技术学校或综合中学,联合县、乡农业技术推广部门对农民进行培训。重点依托农科类2所普通高校、8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和4所普通中专与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农科院、省畜牧研究所、各地市农科所联合对大豆产业与畜牧业职成教专业师资进行培训(详见附件12)。
内容:为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进行以种植业、畜牧业方面的新品种、新技术、新知识为内容的短期实用技术培训。为提高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强化养殖业方面的培训,开展加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技能培训,在普通初中引进职教内容,对回乡初、高中毕业生,重点加强“绿色证书”教育和优质高效种植、养殖技术方面的培训。大力推广四大农作物优质高产品种应用技术、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准化生产技术等12大类近60项农业科技致富项目。
三、预期效果
通过服务计划的实施,力争达到“两个目标”、“一个调整”、“三个创新”。
(一)两个目标。
一是通过“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工程”的实施,为振兴黑龙江老工业基地构筑人才高地,奠定坚实的人才基础。
二是通过“科技创新、科技服务工程”的实施,提供充足的知识支撑、技术支撑和智力支撑。
(二)一个调整。
调整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结构,重建或整合适应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方向的主要学科专业,形成新的优势学科、重点学科和特色专业。制定高校服务老工业基地的学科专业调整方案,到2010年全省高校完成300个本、专科专业建设。充分发挥市场导向作用,实行“订单式”培养和校企联办专业。同时根据老工业基地振兴和市场需求在部分学校试行宽口径招生。按市场需求调整专业方向和课程结构。加大辅修课程和辅修专业的扩展力度,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创业能力,有效提高毕业生就业率,造就一批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灰领”和“蓝领”人才。
(三)三个创新。
1.促进办学理念的创新。
适应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老工业基地振兴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办学中突出优势、办出特色、实现创新。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求发展,主动服务社会,促进自身发展。
2.促进办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是构建“产学研紧密结合型”办学新体制。二是形成多元化的高等教育投资体制。三是扩大市场化运行机制。
3.促进高校科技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创新。
一是推进产学研结合,促进高校科技体制的变革与创新。二是推进学校、企业、科研系统人才共享、资源共享。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
成立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评价各项目的实施。同时,项目相关产学研各方还需组建协作机构,强化校企间沟通协调。
(二)资金保障。
启动教育服务项目,加大经费支持力度,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体制。省教育厅会同省财政厅设立重点服务计划的引导资金或专用资金,以项目评估为基础,在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给予资金支持。积极争取教育部和中央有关部委的资金资助。运用市场机制,争取被服务对象的效益性资金参与。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争取银行贷款和税收政策支持。
(三)计划保障。
将《黑龙江省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纳入《黑龙江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总体规划》。对紧缺人才的培养计划,纳入黑龙江“十五”和“十一五”教育发展计划之中,并与教育部2003-2007振兴行动计划紧密衔接。
(四)政策保障。
充分发挥财政、信贷、税收等杠杆作用,扶持各服务项目的实施,使其更快得到服务效益。积极制定出台并落实学科专业调整政策、校企对接“订单式”培养政策、吸收高层次人才服务政策、科技开发和科技成果转化政策。鼓励高校教师以多种形式转化科技成果,领办创办高新技术企业。积极争取国家支持,建设高水平区域共享的高等职业教育制造业人才培养培训中心。
(五)制度保障。
建立健全评估制度,将评估贯穿“项目”实施的全过程。建立健全分“项目”目标责任制度,明确实施主体及任务、目标、责任等,确保项目扎实推进。建立领导小组定期沟通协作机制,加强对计划执行情况监督、评估及重大项目的统筹工作。实行项目目标责任制度,对计划项目逐项分解,落实责任,保证计划顺利实施和目标完成。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102754.html
本文关键词: 黑龙江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