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政办发〔2021〕11号《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2-01-28 09:17:49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的通知》







京政办发〔2021〕11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各市属机构: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北京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1年7月2日



 




深入推进回龙观天通苑地区提升发展行动计划(2021-2025年)







实施回龙观、天通苑地区(以下简称回天地区)优化提升行动计划是市委市政府的重要战略部署,是回应区域居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问题的重要惠民举措,也是探索提升大型社区治理能力和水平的生动实践。经过三年攻坚克难,回天地区公共服务提升、交通治理和市政基础设施完善三大攻坚工程和大型居住区治理示范全面推进,民生发展短板不断补充,“回天有我”大型社区治理经验内涵不断丰富,区域发展活力和动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提升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着眼于融入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为更好满足回天地区居民美好生活期待,在巩固回天地区治理成效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再接再厉,精准发力、善作善成,全面落实北京市“十四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纲要,编制实施街区控制性详细规划,完善超大型居住区城市功能修补更新,推动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特编制本行动计划。实施范围包括昌平区回龙观街道、龙泽园街道、史各庄街道、霍营街道、天通苑北街道、天通苑南街道和东小口镇,实施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北京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围绕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聚焦百姓身边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集成政策力量,创新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发展重点向织补短板、优化布局、提高效率深入,推动社区治理模式向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深入,系统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组织,优化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提升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效率,大幅提升人居环境品质,切实提升产业发展活力,持续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实践,全力打造城市修补更新的典范、大型社区治理的样本、充满活力的美好幸福新家园。

(二)基本原则

更加突出系统推进,联动发展。坚持系统观念,加强与三大科学城及望京等地区的协同联动发展,强化区域整体服务功能组织,立足更大空间尺度推动职住平衡,完善提升区域功能。

更加突出问题导向,精准施策。坚持民呼我应,围绕“急难愁盼”的民生诉求,进一步补短板、强弱项、增活力,强化增量与存量资源统筹,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切实解决百姓身边事。

更加突出软硬并重,效用优先。坚持集约高效,在加快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强化专业化、品牌化运营管理,使有限的设施资源发挥更充分的效用,实现“有没有”与“好不好”同步提升,切实增强群众的满意度、获得感。

更加突出多方参与,共建共治。坚持党建引领,凝聚政府、社会、公众等各方力量,强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三)总体目标

到2025年,回天地区城市治理和优化提升取得显著成果,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服务品质更加贴近群众需求,城市组织运行更加高效,与周边区域协同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多方参与共建美好家园意识不断增强,初步建成与首都城市发展相匹配的宜居之城、活力之城、幸福之城。

——宜居之城。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不断增强,高效通达、内联外通的交通网络初步构建,建设道路里程70公里以上,新增各类停车位18000个,供水、排水、供电等市政基础设施保障能力持续增强。人居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奥北森林公园项目有序推进,绿色生态生活空间基本建立,建成一批智慧平安小区,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社区、街镇创建,街区品质和小区环境焕然一新。

——活力之城。产业发展活力显著提升,新增2个特色商业街区,商业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建成一批双创社区和双创孵化器,形成一批特色产业集聚区,创新创业氛围更加浓厚,回天地区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联动发展日益紧密。

——幸福之城。主要公共服务设施补齐缺口,新增幼儿园和中小学学位20000个以上、医疗床位1800张,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幅增加。社区治理水平持续提升,党建引领、多方参与、居民共治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机制日益完善,打造社会治理示范。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区域服务功能组织

1.构建“一轴一带两廊”区域发展格局。盘活东小口镇城市化腾挪空间,改造连通现有公园绿地资源,因地制宜融入生态、产业、居住要素,构建首都北中轴延长线生态发展轴,打造撬动区域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依托回龙观大街—太平庄中二街,完善生产生活服务设施,整体提升城市服务功能,构建发展活力带。以京藏高速、京新高速、市郊铁路东北环线沿线的生命科学产业为基础,构建科技创新廊,串联中关村科学城和未来科学城;以京承高速、安立路、轨道交通17号线为依托构建产业服务廊,发展沿线公共服务和配套商业服务,助力未来科学城与怀柔科学城建设。(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2.嵌入多个特色功能组团。突出组团式规划、集聚化发展,立足北中轴延长线城市级绿色空间建设,探索绿隔产业发展新路径,打造生态绿楔组团;立足生命科学园三期建设,推进国家实验室和自由贸易试验区落地“生命谷”,加快发展生物医药和生命健康产业,打造医药健康组团;立足“回+”双创样板社区和信息园建设,资本、人才、技术、信息、文化、空间六位一体,推动形成青年人才就近就业创业的生态圈,打造科技服务组团;立足天通中苑闲置空间织补转换,完善商业、文化、体育等城市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区域生活便利性和服务多样性,打造和谐宜居组团。(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

3.推动区域教育高质量发展。全面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继续挖掘和利用教育设施用地,持续扩大基础教育供给,进一步优化结构布局。继续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持续开展“手拉手”结对共建,深化学区制改革和集团化办学。推动与未来科学城等周边区域教育资源联动共享。完成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昌平学校二期、华龙苑南里幼儿园等15所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启动清华附小天通苑校区二期、奥北幼儿园等8所规划中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到2025年,区域内各学段入学需求基本满足,教育资源配置更加优化,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教委、市委编办)

4.增强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持续完善分层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设施标准化建设与均衡化布局。增设一批院前急救站点,提高地区公共卫生应急能力。加强区域医联体建设,推行远程医疗、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模式。促进爱国卫生运动与常态化疫情防控紧密结合,点面结合创建健康单元,提高市民健康素养。完成积水潭医院回龙观院区二期扩建、清华长庚医院二期建设;启动和谐家园等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卫生健康委、市委编办)

5.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完善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建成天通苑、回龙观2处区域文化艺术中心和史各庄等4处街道综合文化中心,改造达标18处社区(村)文化活动室,织补实体书店、小剧场、小影院等多样化文化设施。培育引进一批供应商,打造特色文化科创融合园,满足文化消费升级需要。探索市场化运营机制,提升文化设施利用率。搭建公共文化服务云平台,常态化开展“幸福回天”群众性活动,办好回天春晚等品牌活动,打造文化社区。(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文化和旅游局)

6.提升公共体育服务水平。完成回龙观体育文化公园南部场馆建设,补充街镇、社区(村)全民健身设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幅增加。探索公园绿地、滨水空间等开敞空间兼容设置,用好金角银边等闲置空间,增加一批健走步道、健身路径和功能型球场。壮大区域体育协会,进一步增强回龙观足球超级联赛等赛事品牌活力,营造全民健身风尚。加大公共体育设施开放力度,推动有条件的学校、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开放共享。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设施建设运维。(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体育局)

7.完善养老助残托育服务体系。坚持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稳步推进长期集中、短期托养及家庭照护“三张床”建设,推进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和养老助餐工程,启动二拨子等养老设施建设。建好用好区域残疾人养护中心和温馨家园,推进无障碍设施建设。加快托育服务发展,加强家庭、社区婴幼儿照护服务指导支持,在有条件的社区设置婴幼儿照料空间。鼓励社会资源积极参与普惠养老和托育服务供给,满足居民多元化个性化需求。(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残联)

(三)提升交通和市政基础设施效率

8.完善区域交通路网。完成北清路、安立路“一纵一横”快速化改造和太平庄北街、建材城东侧路等“五通五畅”主干路建设,提高路网规划实现率。加密次支路网,加快代征道路移交管理,畅通街区内部微循环。推动城市主干路与京藏高速、13号线等“上跨下穿”关键断点打通。优化信号灯等设施配置,提高拥堵路段瞬时车辆通行能力。(责任单位:市交通委、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昌平区政府)

9.以轨道交通建设引领城市发展。完成轨道交通13号线扩能提升和17号线工程建设,做好市郊铁路东北环线建设,结合全市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统筹推进北部联络线、19号线北延等轨道交通规划研究。集聚土地、产业资源,高标准规划建设黄土店(霍营)、新龙泽等站点,同步完善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城市活力“微中心”。(责任单位:市重大项目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昌平区政府)

10.提高绿色出行服务水平。加密优化公交线网,提升地面公共交通运营保障水平,完成回龙观、朱辛庄等5处公交场站建设。发挥昌平回龙观至海淀上地自行车专用路引领示范作用,结合道路、公园建设,拓展慢行系统出行范围,建成自行车专用路东拓等项目,实现回天地区至北苑、望京慢行系统联通。加强共享单车停放秩序规范管理,推行电子围栏等智能停车管理。(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交通委)

11.多措并举缓解“停车难”。推行停车与公园、体育用地的功能复合使用模式,重点在地铁站、商业综合体、医院、场馆等周边补充停车位,结合新建道路合理设置路侧停车设施,缓解日间停车供给矛盾。鼓励社会单位错时共享停车位,在有条件的社区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引导居民开展停车自治。完成京都儿童医院等3处地下停车场建设,启动科星路东侧公园等规划停车场建设。(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交通委、市园林绿化局、市公安局公安交通管理局)

12.提高市政保障和防灾减灾能力。推动海绵城市建设,完成天通苑地区供水管网改造,持续实施雨污分流,开展天通河和东小口沟下游治理,实现易积水点动态清零,供水、排水保障能力持续提升。完成北京农学院等3项11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推动霍营、新龙泽等区域的电力设施建设,研究推进天通苑地区配电设施改造。推动城市消防救援站建设,灵活设置小型消防站,利用公园绿地补充应急避难场所。(责任单位:市水务局、市城市管理委、市发展改革委、市消防救援总队、市应急局、昌平区政府)

(四)提升人居环境品质

13.打造公园化城市街区。以大尺度生态廊道、高标准生态绿道、高质量口袋公园串联城市社区,确保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覆盖率位居全市前列。统筹一道绿隔拆迁腾退复绿,推进东小口镇村庄城市化,高标准规划建设万亩奥北森林公园,形成城市级绿色空间。用好和谐家园东北侧公园等地块,补充小微绿地、口袋公园。贯通十三陵水库—奥森公园42公里绿道系统,提升居民休憩空间品质。(责任单位:市园林绿化局、市城乡办、市规划自然资源委、昌平区政府)

14.深化秩序专项整治。深入推进“疏整促”专项行动,完成基本无违法建设社区、街镇创建,完成回天地区治理类街镇市级督导任务。聚焦商品房配建公共服务设施移交、施工围挡和临时建筑治理等重点难点问题,加大整治提升力度。建设回天综合治理中心,常态化开展秩序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改善交通和街面环境秩序。健全流动人口和房屋租赁联合管理机制,加强群租房整治,维护房屋租赁市场正常秩序和社会安全稳定。发挥街巷长、小巷管家、协管员及商户联盟作用,推进“回天有信”信用体系建设,打造巩固一批秩序治理和诚信自律样板街。加强基层警务力量建设,提升为民服务和专项整治能力,全力打造“平安回天”。(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发展改革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委宣传部、市公安局、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15.推动街区有机更新。制定回天地区城市治理规范导则,推动建筑风貌提升、街区空间管控,强化城市精细化管理。完善项目储备库,持续推进老旧小区改造。发挥街镇责任规划师(团队)力量,试点推进华龙苑北里等社区营造。挖掘疏解腾退、社区闲置和低效利用资源,探索和推广锅炉房、垃圾楼等闲置资源在符合规划要求的前提下转换利用,打造社区共享空间。滚动实施一批微提升、微改造、微利用、微修补、微治理民生工程。(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城市管理委、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规划自然资源委)

(五)提升产业发展活力

16.引领新型消费升级。以龙德、龙泽商圈为重点,建设有品质有活力的公共消费空间。建立差异化街区商业生态体系,新增霍营G区、天通苑大型购物中心等商业设施,推进交通接驳型商业综合体建设,提升便民网点品牌连锁率和智能化水平。培育深夜食堂,挖掘后街经济,营造回天地区“夜京城”生活圈。(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商务局)

17.打造创新社区。聚焦回龙观东大街—太平庄中二街发展活力带,完成云智中心、天通科技园等众创空间建设,强化商务楼宇空间跟踪管控和腾笼换鸟,推动形成智能制造、信息技术、科技服务等产业集聚区。建设回天社保业务帮办中心,为居民社区化就业提供精准服务。健全多维度产业生态体系,完善“基金+基地”扶持培育链条,强化空间、人才、技术等服务支撑,形成“双创”社区“升级版”。(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18.推动区域联动发展。紧抓“两区”建设契机,搭建协同创新平台及新型研发中心,加强与科研院所、高校、企业之间的创新要素流动,唱好与未来科学城、中关村科学城“三城记”。盘活存量集体产业用地,精准培育“互联网+能源”、健康跨界融合新业态。积蓄人才蓄水池势能,加快推进小米智慧科技产业园、好未来教育研发及事业群总部等项目,引导人才在未来科学城及周边重点功能区就近就业。加快推动闲置空间织补转换为人才公租房,定向推进集租房建设,匹配人才居住需求。(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住房城乡建设委)

(六)深化“回天有我”社会治理创新

19.强化党建引领。加强回天地区党建联席会建设,做实三级党建协调委员会,创新楼宇、“两新”组织党建,动员驻区单位参与社区服务与治理,推进园区、校区、院区、社区共商共治,构建区域化党建联动新格局。深化党建引领“吹哨报到”改革,完善“接诉即办”机制,实行“下抓两级”工作法,推广“书记是最好的12345”“有事请找我”等经验做法,健全党员领导干部面对面联系服务群众机制。稳妥推进超大社区拆分,健全干部选、育、管、用和激励机制,科学配备基层治理力量。(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委组织部、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

20.深化报到服务。深化主动报到、有需必到机制,加强联系点建设。围绕城市更新、规划建设、资源复合利用等需求,创新报到服务方式方法,努力突破解决一批痼疾顽症,力争解决一事、形成一策、推广一批。充分发挥市级单位引领作用和区级部门主导作用,动态调整报到服务范围,鼓励更多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参与报到服务。用好回龙观天通苑社区两网社情民意直通车,及时了解民生诉求,提供菜单式服务。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机制,推动报到服务向社区治理聚焦。(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昌平区政府、各市级报到服务单位)

21.强化多方参与。加快创建社会组织创新发展示范区,完善落实配套政策框架体系,大力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持续拓展社会组织参与社区治理的广度和深度。用好社区公益基金会和“两类”资金(社区公益事业补助资金、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精准落地服务项目。丰富社会服务主题月活动形式和内涵,加强志愿服务队伍、项目和品牌建设,提升活动粘性和居民参与度。持续创建文明示范单位,选树“回天好人”,强化社会正向引导。鼓励建设职工之家、暖心驿站、社区青年汇和“社区之家”,增加便民开放共享空间。用好专家智库平台,持续办好回天治理论坛。(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发展改革委)

22.拓展居民共治。规范社区议事协商制度,健全小院议事厅、“五方共建”联席会等机制,进一步增强家园意识,吸引更多居民群众参与社区事务。健全社区志愿服务工作机制,完善激励保障措施,深化和推广霍营管家、天通苑北街道楼门长等志愿服务模式,探索建立和推广社区资源清单、需求清单、服务清单体系,推动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推行网格化管理服务,建设楼门院治理示范点,丰富楼门特色文化,实现小事不出社区、大事不出街镇。突出抓好物业管理和垃圾分类两件“关键小事”。发挥街镇物业管理服务中心和相关社会组织作用,加强业委会(物管会)建设,引导业主自治管理。推行“两桶一袋”和上门回收模式,多措并举提升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打造垃圾分类和再生资源回收示范区。(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委社会工委市民政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委、市城市管理委)

23.加强科技支撑。建设“城市大脑”,打通市、区、街镇三级数据通道,以大数据管理推动城市规划建设、基层社会治理和便民智能服务。建设政务服务网络,围绕交通出行、共享停车、社区管理等基层治理拓展新应用新场景,提升政府体系数据共享和协同办公效能,实现服务智能化精准化人性化,让居民、企业实时有感。常态化开展城市体检,动态推进人居环境整治和功能布局优化。依托“雪亮工程”打造融数据、深应用、抓主线的城市治理模式,努力推进智慧平安小区全覆盖。(责任单位:昌平区政府、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市公安局)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领导

坚持高位统筹、市区联动、专班推进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完善由市政府分管负责同志担任召集人、市政府分管副秘书长担任副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强化昌平区属地主体责任,建立完善区级联席会议制度,由区委区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月度调度。市区各相关单位在规划、政策、重大项目、试点创新等方面加强指导,主动靠前服务,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按月将工作进展情况报送市区工作专班。有效发挥市级工作专班统筹协调作用,定期汇总有关情况上报市委、市政府。

(二)强化工作落实

明确市有关部门和昌平区责任分工,按照本行动计划制定分年度工作任务清单和项目清单,形成“时间表”和“路线图”,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加强对市区各有关单位的督导检查,加强街镇、社区(村)工作交流,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推动各项任务按期完成。

(三)强化政策创新

加大市区两级政府对回天地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建设投资、运行管理等方面的资金支持力度。积极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回天地区建设,探索多元化资金支持模式,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服务设施的运营维护。研究实施社区闲置资源开发、公共空间复合利用、社会资源集约共享等方面的支持政策。鼓励在学校等新建项目中优先使用光伏发电系统和地源热泵系统,加强绿色技术与产品的示范应用和宣传推广。强化落实垃圾分类、物业管理、文明行为促进等工作,多维创新回天社区治理经验。培育基层治理良好品牌,推动社区治理向高水平迈进。

(四)强化宣传引导

充分利用各类媒体和社区网平台,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方法,展现治理工作成效,面向全社会传播回天正能量。及时回应社会关切,争取更多理解和支持,进一步统一思想、凝聚共识,鼓励居民参与,营造回天建设治理良好氛围。加强先进典型宣传,推广基层治理经验,激发社会各方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共同探索大型居住区治理的新路径,合力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127952.html

本文关键词: 京政办发, 北京市, 办公厅, 回龙观, 天通苑, 地区, 提升, 发展, 行动, 计划, 2021, 2025年, 通知

最新政策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