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办〔2017〕15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7-02-08 01:28:14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的通知




豫政办〔2017〕15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月9日

 

 


 


河南省“十三五”信息化发展规划

 

 



“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我省基本形成现代化建设大格局的关键时期,也是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的重要时期。贯彻落实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纲要,加快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建设,拓展网络经济空间,全面提升信息化应用水平,推进“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科学发展,是打造网络经济强省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选择。为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发展,根据《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要求,结合我省信息化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现状和面临形势

(一)主要成就和存在问题

“十二五”时期,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发展,我省信息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信息化发展指数在全国的位次逐年上升,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全面跃升,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成效显著,信息化助推产业转型升级步伐加快,信息化惠及民生稳步推进,网络经济加速发展,有利于释放信息化能量的发展环境正在快速形成,信息化已经成为引领全省经济社会迈向新一轮发展的重要力量。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积极推进实施“宽带中原”战略,网络基础设施和应用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顺利开通运行,“全光网河南”如期建成,我省成为全国七大互联网信源集聚地,郑州跻身全国十大通信枢纽。信息通信行业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52.2亿元,是“十一五”总投资的1.6倍,全省光缆线路总长度、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移动电话基站数分别达到122.4万公里、2403.2万个、24.9万个,较“十一五”末分别增长21倍、1.8倍和2.5倍,各省辖市、县(市)城区实现光纤网络全覆盖,行政村光纤通达比例达到96.4%,率先在全国实现行政村、高速公路、高铁和3A级以上景区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网络全覆盖。

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大力实施“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工程,“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进一步提高,2015年我省“两化”融合发展指数为71.87,比“十一五”末提高了15.96。骨干企业“两化”融合成效显著,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贯标深入推进,建成一批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示范企业和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在推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小企业信息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组织开展了“创新中国行”和“智慧企业”建设等助推中小企业信息化应用活动,构建了省、市、县三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体系。“两化”融合支撑能力进一步增强,国家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区域和重点行业的工业云平台体系初步建立。高标准完成郑州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任务,安阳国家级工业电子商务区域试点取得有效进展,在推动企业竞争力提升、产业结构调整和区域发展方式转变等方面成效显著。

电子信息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全省电子信息产业迅猛发展。2015年电子信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656亿元,是“十一五”末的12倍。智能终端产业规模快速扩大,2015年全省智能手机产量和维修量突破2亿部,占全球供货量的七分之一,成为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生产基地。感知设备的研发能力和产业化水平位居全国领先地位。软件服务业保持快速增长势头,主营业务收入达到28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3%。信息安全产业保持较好的产业基础和良好的发展态势。2015年全省电信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553亿元,增速持续高于全国平均水平1.5个百分点以上。

电子商务蓬勃发展。电子商务规模不断壮大,集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2015年全省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7720亿元,较2014年增长36.4%。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获国务院批准,郑州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跨境贸易电子商务服务试点城市,洛阳被确定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国家电子商务与物流快递协同发展试点。全省涌现出中华粮网、世界工厂网、中钢网、鲜易网、企汇网、回家网等一批知名本土电子商务平台,在相关专业领域居于全国领先地位。郑东新区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河南省电子商务产业园、中部国际电子商务产业园、河南网商园等园区初具规模。培育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7家、国家级电子商务示范基地3个。

社会领域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逐步完善,承载各类纵向政务系统68个。电子政务应用深入普及,有效提升了各级政务部门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能力。以各级政府综合门户网站为核心的政务门户网站群成为信息公开的重要窗口。省级政务云平台和数据中心建设初具规模并投入使用。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信息化应用逐步深化,社会保障卡、居民健康卡发卡量分别超过6000万张和600万张,均位居全国第一,在全国率先实现新农合全省跨区即时结报;开展了数字化医院评建工作,医院精细化管理水平、医疗服务效率和质量显著提高。教育系统“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教学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全省78%的中小学校接入了宽带网络,43%的中小学校构建了校园网络环境,72%的学校建设有多媒体教室,使用网络学习空间的师生人数达到300万人。农业数据中心、“三农”信息服务平台以及12316“三农”热线省级综合服务平台初步建成,涉农综合信息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国家和省级智慧城市试点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管理和服务智慧化应用逐步普及。“十二五”期间,我省信息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信息化发展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差距较大,区域和行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平衡,融合创新能力较低。产业支撑能力不足,电子信息产业基础相对薄弱,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不发达,龙头企业偏少,自主创新能力弱,产业链协同配套不完善。信息化集约建设推进滞后,电子政务共建共享水平较差,信息资源集聚和共享程度较低。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不够、职能分散,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难以落地。信息化人才资源结构性矛盾突出,高端人才、复合型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尚不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不健全,网络安全防御能力偏弱,难以满足网络经济强省建设需求。

(二)面临形势

当前,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主导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全球兴起,互联网技术创新、应用服务和深度融合方兴未艾。信息化已上升到新的战略高度,成为驱动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强力支撑和提升公共服务能力的重要手段。信息化对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具有渗透和提升作用,网络经济是信息化催生的新经济形态,最具潜力、最具爆发力、最具成长性。我省全面深化改革有力推进,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发展潜力加速释放,蓄势崛起态势日益增强。继粮食生产核心区、中原经济区之后,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相继获批,我省在全国大局中的地位日益提升,重大战略叠加效应持续增强,赋予我省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战略平台,有利于我省发挥信息化后发优势,全面推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深度融合,抢占信息化发展制高点,打造特色明显、优势突出的网络经济强省。

同时,也应清醒地看到,我省信息化建设还面临严峻挑战。区域竞争越来越激烈,全国各地纷纷加大信息化推进力度,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布局,我省信息化发展相比发达省份仍处落后地位,在区域竞争中将面临更大压力。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快速演进,信息化发展能力日益重要,但我省引领和支撑信息化和信息经济发展的领军企业和人才不足,核心信息技术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制约了我省信息化快速发展。同时,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人口多、底子薄、基础弱、发展不平衡的基本省情没有根本改变,为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优化信息化发展环境带来诸多不利因素,也对信息化发挥驱动引领作用提出更高要求。我省要抢抓机遇、抢占先机、破除瓶颈、补齐短板,大力推动网络经济强省建设,促进全省国民经济与信息化迈上新台阶。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要求,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契机,以建设网络经济强省为主线,深入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着力加强社会管理协同应用创新,着力提升公共服务信息普惠能力,着力增强信息产品供给能力,着力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着力加强网络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立足中原、辐射全国的网络经济强省,助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强省建设。

(二)基本原则

——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调动市场主体积极性,推动信息化项目建设和运营市场化。加强政府引导支持,重点加强战略规划和制度保障,转变政府服务模式,营造环境、创造条件,形成竞争有序、多元参与的信息化全面推进格局。

——融合创新,转型发展。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在产业转型升级中的作用,大力提升电子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壮大信息经济规模,推动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变革。加快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融合,最大程度汇聚和激发各类市场要素的创新力量,推动融合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支柱。

——集约建设,开放共享。加快推动信息资源开放开发,推进跨部门、跨区域、跨行业的业务协同和资源共享。强化信息化项目集约建设,最大限度优化资源配置,促进部门合作、项目集成、网络统一、数据开放、业务协同,防止重复建设、投资浪费、信息“孤岛”和业务分割。

——管控结合,保障安全。坚持安全和发展同步推进,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正确处理安全和发展的关系。提升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防御和威慑能力。坚持管理和技术兼容并重,做到齐抓共管,维护网络与信息安全。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信息化成为驱动现代化的先导力量,全省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发展水平进入全国中上游行列,信息化融合创新生态环境基本形成,网络经济新业态和新模式蓬勃发展,建成信息基础设施高速泛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互联网与产业深度融合、管理服务智能高效、安全保障全面有力的网络经济强省。

——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建成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实现宽带网络城乡全覆盖,郑州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直联带宽达到2000吉bps(比特/秒)。建成3—5个全国大型云计算中心,机架总规模达到7万架,达到140万台服务器的装机能力,全面形成支撑全省网络经济发展的云服务基础设施。

——传统产业加速转型升级。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等领域信息化应用水平大幅提升,基于互联网融合的创新业态加速发展,智能化生产、数字化管理和网络化服务水平显著提升,“两化”融合达到全国中上游水平,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72%,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50%。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2.6万亿元,商贸企业和规模以上生产制造企业电子商务应用率达到95%。

——电子信息产业竞争力大幅提升。建设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制造基地,形成较为完善的智能终端全产业链集群。打造以郑州市为核心的国家级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达到万亿级,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电信业主营业务收入分别达到800亿元和700亿元。核心关键技术和相关优势产业实现新突破。

——社会和公共服务信息化水平显著提升。支撑社会运行的智慧管控体系基本建立,社会运行依托网络平台基本实现实时感知、精准控制和智能管理。政务信息化支撑社会治理坚实有力,“互联网+”政务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形成,教育、交通、医疗、养老等民生信息化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线上线下服务对接更为紧密,体验式消费、远程服务、在线服务等新服务模式快速普及。

——信息化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行业监管、数据开放、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改革加快推进,公共信息资源得到充分开发利用,财政、金融支持政策进一步完善,制约信息化发展的制度障碍和政策瓶颈得到有效化解,有利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发展环境明显优化。网络安全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网络安全综合管控能力明显提升。

三、主要任务

(一)坚持创新发展,强化网络经济产业支撑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构建适应信息时代跨界创新、融合创新和迭代创新的体制机制。以信息化引领全省经济社会发展,驱动产业全面转型升级和提质增效,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动力。

深化制造业与互联网融合发展。持续开展“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推动企业全面创新,加速实现产业整体升级。全面开展“两化”融合贯标和对标诊断,推动企业建立完善“两化”融合管理体系,促进业务流程再造和组织方式变革。加快工业物联网传感技术、可编程逻辑控制技术、数控机床、工业机器人等关键智能制造技术装备研发生产,推动计算机辅助设计仿真、制造执行系统、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等系统在制造业普及应用,鼓励智能传感器、智能仪器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在机械装备和消费品中集成应用。支持制造企业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型制造、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制造等新模式,鼓励企业开展融合数据分析、产品后市场服务、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整合管理等创新服务,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转型。鼓励大型制造企业开放“双创”平台各类资源,“裂变”专业优势,建立生产性行业信息服务平台,面向行业提供研发设计、检验检测、速效租赁等社会化专业服务。

 



推进互联网和服务业融合创新。围绕现代服务业强省建设,加强新业态开发,推动产业跨界融合,扩大和提升现代服务业供给规模和质量效益。加快推进互联网技术与物流、电子商务、金融等生产性服务业深度融合,支持第三方物流企业与互联网企业合作,搭建社会化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推动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建设,构建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发展电子商务,加快中国(郑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推进郑州、洛阳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培育壮大一批特色电子商务平台,提高电子商务集聚发展水平。规范互联网金融发展。发展基于互联网的生活性服务业,建设一批智慧化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生态旅游示范区和5A级旅游景区,深化居民家庭、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住宿餐饮等服务领域智能化应用。加快推进服务业向制造业渗透,构建“服务+制造”“平台+模块”的网络化协调生产服务体系。发展平台经济、众包经济、创新经济、跨界经济、分享经济等新型服务业,培育服务新业态、新模式。

 



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建设。推进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经营领域应用,建设农业信息综合数据库和信息服务支持系统,发展感知农业、精准农业和订单农业,构建智慧型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体系。加强农业生产环境、自然灾害、生产设施等感知数据采集、汇聚和关联分析,实现农业资源环境精准监测,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指挥调度等数据支撑能力,推动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进全省农业大数据集聚。支持电商企业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深度合作,发展订单农业。培育农业信息服务企业,发展专业化的“三农”信息服务,提升“三农”信息化支撑能力。

 



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大力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做大做强智能终端全产业链集群,建成全球重要的智能终端研发生产基地。聚焦光通信核心芯片及其延伸产业,重点发展超高速大容量智能光传输核心芯片及相关领域。推动新型锂离子电池、超级电容等储能电池研发生产。巩固提升轨道交通、医疗卫生、智能电网等领域行业应用软件的国内领先地位。大力发展在线监测、智能控制、信息安全、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基础应用软件。围绕智能设备制造业研发嵌入式软件、工具软件、工业平台软件等。引导软件企业向提供综合解决方案和信息技术服务商转变,鼓励信息技术服务企业发展集高端咨询、软硬件解决方案、信息技术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业务模式。积极参与信息技术服务标准体系建设和推广。实施大数据发展战略,建设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推动智能硬件、虚拟现实产业发展。加快北斗卫星导航技术产品研发和示范应用,形成集聚发展的北斗产业体系。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核心技术、产品研发和自主创新,发展移动网络信息安全产业,推进安全技术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打造以郑州市为核心的国家级信息安全产品研发生产基地。

 



(二)坚持协调发展,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

围绕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信息资源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解放和发展信息生产力,加快形成泛在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体系,推进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完善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促进区域协调、城乡一体化发展。

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基础设施投资倍增计划,进一步提升网络覆盖接入能力。加大移动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快4G网络向乡镇和行政村延伸,实现4G网络行政村全面深度覆盖,推进主要公共场所无线网全覆盖,提升网络访问速率和质量。积极申请国家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试验网建设,适度超前布局5G网络。加快下一代互联网大规模商用,推动IPv6(互联网协议第6版)改造和建设。全面推进“三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融合,加快电信传输网和广播电视传输网建设、升级改造,建设下一代广播电视宽带接入网,推进网络资源共建共享;实施“高清河南”发展战略,建设地面高清数字电视网络,加快广电、电信业务应用与融合基础平台建设,提升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能力。充分发挥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作用,扩大直联点疏通覆盖范围,推进省域传输网络技术改造和扩容升级,积极参与国家互联网骨干网络架构优化调整,建设通达世界、国内一流的现代信息通信枢纽。统筹推进全省公共数据中心、北斗区域数据中心建设,搭建产业云平台,为企业提供基础设施即服务、平台即服务、软件即服务等应用。

 



统筹建设新型智慧城市。以建设国家级和省级新型智慧城市试点为引导,加强顶层设计,完善智慧城市时空信息云平台,加快智能感知基础设施建设,深化城市智慧化服务应用,建设中原新型智慧城市群。推动公用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优先推进通信、电力、供水、供热等管网综合智能管廊建设,实现集约建设、精准管理。加快智慧城管建设,完善网格化管理服务平台,加强对市政市容、交通路网、社会治安等的智慧管控,构建多部门联动的管理服务机制,促进管控信息跨部门、跨区域共享。建设涵盖社区治理、公共服务、便民利民服务、志愿互助服务、居家养老、物业管理等功能的新型智慧社区,促进城市管理智慧化和社区服务便民化。加快建设城市应急联动系统,推进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社会综治等方面应急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快推进智慧交通建设,构建交通行业运营智能化综合平台,完善公路水路基础路网监测设施,提高道路运输综合管理水平。加强公众出行服务系统建设,保障公众安全便捷出行。

 



深化农村综合信息服务。加快惠农服务信息化建设,推进惠民服务向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延伸。整合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就业等领域惠民项目和资源,集约建设“三农”信息综合服务体系,实现涉农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城乡网络服务、电商物流、金融保险等服务信息平台建设,推进城乡服务均等化。鼓励发展适合农村和边远贫困地区的基于移动互联网的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共服务,推广普及远程医疗和在线教育等线上服务。加强农村村务管理和村务公开信息化建设。加快益农信息社和村级信息服务站建设,完善农技、农机、农资等服务呼叫中心,开发农业信息服务推广APP(智能手机第三方应用程序),鼓励通过移动互联网为农民提供生产、生活信息服务。

(三)坚持绿色发展,构建智慧集约建设模式

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推动基础设施、网络平台集约高效建设,实现共建共享。加快信息化与生态文明建设深度融合,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向技术手段智能化、管理方式动态化、服务模式多样化方向发展。

加快网络平台集聚集约发展。统筹全省数据产业布局,提升中国联通中原数据基地、中国移动和中国电信数据中心业务承载能力,大力发展郑州白沙大数据产业园,加快绿色数据中心建设,做大做强中原数据产业集群。创新数据服务发展模式,加快推动数据企业开放平台资源,引导企业在省内大型公共数据中心部署数据业务,逐步形成绿色低碳、标准统一的数据产业发展新格局。

加快智慧能源建设。加快智能电网建设,促进物联网技术在电网各环节应用,实现电网实时感知、精准调度、故障判断、预测性维护,提高电力系统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可靠性。鼓励水、煤、气、油等各类能源企业在能源生产、传输和存储过程中加强大数据技术应用,提高能源转化、传输和存储效率。建设太阳能、风能等分布式能源网络,加快能源互联网标准推广应用,完善能源互联网信息通信系统,创建能源分散管理微网模式,推动能源供应全面数字化联网,构建开放共享的能源网络。加快公共场所智能照明设备部署,建设智能楼宇、智能用电小区,推进合同能源管理创新应用。鼓励钢铁、有色、化工、纺织等重点耗能企业加强能源管控中心建设,提升企业能源管控水平。培育工业节能云服务市场,鼓励广大中小企业利用云计算技术实施能源管理。开展绿色电力交易服务平台区域试点,逐步建立环保、节约、高效的能源利用模式。

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建设。加快构建覆盖主要生态要素的资源环境数据采集网络,强化卫星遥感、无人机、地面监控、地理信息系统等信息技术应用,实现全省环境资源动态监测天地一体化。依托政务云平台,搭建环境保护与监测云平台,加快全省环保监测业务向云平台迁移,推进全省环境监测信息数据省级集中。完善环保综合管理和服务信息平台,促进区域污染物排放、空气环境质量、水环境质量等信息公开。完善环保智能管控和在线监测平台,集成整合水、大气、噪声、土壤、自然植被、污染物排放等环境资源和监管业务数据,加强对重点污染企业的在线监控,实现环保监管的综合调度和安全事件的实时预警,促进环境监测与执法联动快速响应。创新资源回收利用模式,加快信息采集、数据分析、流向监测,推动现有骨干再生资源交易市场向线上线下结合转型。建设不动产和自然资源生态空间统一确权登记管理信息平台,加强自然生态空间信息数据和业务系统资源整合,完善不动产自然资源监管体系,实现管理、交易、开发、利用全过程、全覆盖动态监管。

(四)坚持开放发展,培育网络经济增长新动力

积极融入国家对外开放和区域发展战略,拓展信息化领域对内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重点在基础网络、云数据中心、数据资源、开发应用等层面加强开放合作,加大互联网企业引进力度,建设网络经济开放发展集聚区,打造网上文化共享平台,发展更高层次的网络经济。

加快引进互联网企业。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国内外互联网企业参与我省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互联网+”、智能制造、电子商务等领域投资,鼓励来豫参与国家级试点示范、试验区等重大工程建设。支持大型互联网企业在我省拓展业务布局,设立研发中心和业务总部,做大做强互联网总部经济。支持我省互联网企业与国内外同行、知名院校深度合作,引进或共建一批创新平台,参与行业规则和技术标准制定,主动融入全国和全球创新网络。加强区域网络经济合作,推动省际共建互联网产业园区,加快建设全国性的互联网产业联盟,开创互联网产业发展新格局。

建设网络经济开放新高地。以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为契机,加快网络经济开放步伐。提升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对外开放门户功能,构建开放融合的网络创新平台,推进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网络协同研发,以航空经济为引领加快推进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聚集,促进产业与城市融合发展。建设陆空衔接的现代智慧综合运输服务平台,推进中国智能物流骨干网郑州核心节点建设,建立智能化的物流和仓储服务平台,推动形成以郑州为核心、覆盖中原经济区的物流配送网络,打造“一带一路”国际智慧物流通道。

推动中原文化网上交流合作。充分发挥“一带一路”郑州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的核心带动作用,打造网上“丝绸之路”文化交流中心,推动与沿线城市和国家在教育、科技、文化、旅游等领域的网上合作与互动。搭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文化产业交易平台,吸引有影响力的文化企业来豫投资发展,加强与沿线城市和国家互办线上文化年、艺术节、电影节等活动,推动豫剧、少林功夫、太极、杂技等河南本地特色文化产品从网上率先“走出去”。鼓励借助新媒体实现中原文化传承和创新,打造一批数字文化创意产业在线众创空间,鼓励河南特色原创内容产品生产,充分挖掘中华老字号等河南民间特色传统技艺。发展文化数字内容产业,推动传统文化企业数字化、网络化转型,鼓励文化创意企业对接国内外市场,促进文化创意企业开放合作。

 



(五)坚持共享发展,释放信息化红利惠及全民

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规划,完善建设和运行长效机制,加强信息资源共享,统筹电子政务发展,推进民生信息普惠,充分释放信息化发展红利,让人民群众共享信息化发展成果。

加强信息资源共享。加强信息资源规划,全面提升信息采集、处理、传输、利用、安全能力。推进全省政务和公共服务数据资源整合,加强省级政务数据中心建设,统筹市级政务数据中心布局,形成全省统一的政务数据服务体系。推进政府门户网站向政务云平台迁移,实现省、市、县三级数据开放共享。加快建设人口、法人、空间地理和自然资源、宏观经济、经济户口、财政税收、信用、统计、文化等基础信息资源库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建设基础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各级、各部门数据资源交换共享。研究建立政府与企业数据共享协作机制,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公众挖掘数据价值,提供各类社会化和商业化的增值应用服务。加快公益性信息资源的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支持互联网企业参与公益性信息资源服务云平台建设运营,促进公益服务精准化、网络化。开展社会化交易型信息资源备份和认证,确保数据可追溯、可恢复。

 



统筹发展电子政务。统筹规划全省电子政务云平台布局,建设全省统一的电子政务云平台应用体系,加快政务信息系统资源整合,推进各级、各类应用系统和业务平台向政务云平台迁移,促进政务系统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加快电子政务内网平台建设与应用,推进跨地区、跨部门重要应用系统互联互通,满足各级党政部门内部办公、管理、协调、监督和决策等业务需求。拓展电子政务外网覆盖范围和服务功能,规范外网接入边界,统一政务部门互联网出口,加大电子政务专网整合力度,加快政务服务网络向基层乡镇(街道)、村(社区)、边远和贫困地区延伸,为提升各级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提供支撑。深化移动终端、自助终端等辅助设备应用,普及移动办公、网上办事和一站式服务,推进审批流程再造和并联审批,形成贯通省、市、县三级的网上政务服务体系。深化各类重要信息系统应用。

 



加快民生事业信息化建设。加快信息技术在民生服务中的深度应用,创新民生事业信息化服务模式,发展便民服务新业态,促进线上、线下服务相结合。加快智慧校园建设,探索新型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加快人口健康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推广在线医疗卫生新模式。强化社保和就业网络服务保障能力,完善社会救助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网络精准扶贫,提高扶贫成效。创新养老服务模式,促进智慧健康养老产业发展。推动公共数据资源开放,促进民生服务资源整合,构建面向公众的一体化在线民生服务体系,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支撑。

 



(六)坚持安全发展,保障网络空间可管可控

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坚持安全与发展双轮驱动,加强网络安全态势感知、风险监测、预警通报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超前把握、积极应对、有效化解网络新技术、新应用、新产品的快速迭代对现有网络秩序带来的巨大压力和挑战。

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网络安全建设。加强金融、能源、电力、通信、交通等重点行业和政务、民生服务等重要领域信息系统安全防护,落实国家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认定和备案管理,强化技术防护手段和措施。完善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复杂网络环境下的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加强重要云平台、重大信息库和重要领域物联网应用安全保障,建设综合性一体化安全运维云平台,构建云安全运维服务体系,实现对物理资源、虚拟资源的统一管理,确保信息系统安全平稳运行。进一步完善网络信任体系,开展统一的电子认证公共服务,实现数字证书的“一证多用”和不同电子认证技术的交叉互认,建设可信网络运行环境。

强化互联网内容安全管理。加强重点新闻网站建设,规范管理综合性商业网站,规范各类融媒体、流媒体、自媒体网络内容信息刊播,加强对网络内容制作、发布等流程的监督、审核,构建健康的网络传播新秩序。加强对互联网新业务的分类指导,开展新技术、新业务准入管理和新业务安全评估,健全互联网企业备案管理、综合评价等制度,规范市场管理秩序。严格网络身份管理,建设互联网内容安全监测系统,推进网络舆情、网络安全态势分析与预警等监测类技术研发与应用,提高对互联网信息的资源整合、舆情分析和综合研判能力。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建设。严格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管控,建设完善工业控制系统安全基础设施和管理体系,提升工业控制系统信息安全防控水平。加强工业控制系统安全风险源头管控,鼓励行业企业采购认证、加密、授权机制安全性较高的工业控制设备,保证协议控制命令和生产数据安全传输。加快工业、能源、交通、水利以及市政等领域控制系统采用的通用协议、硬件和软件安全技术标准研究和应用,保障连接、组网、配置、设备选择与升级、数据和应急管理等方面安全可控。支持工业控制系统安全服务模式创新,引导和鼓励信息安全产品研发单位向“产品+服务”转型发展。

完善网络安全保障体系。健全网络安全服务保障机制,加强新技术条件下网络安全综合管控能力建设,完善容灾备份体系、密码保障体系、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安全等级保护、安全评测、风险评估等日常安全工作机制,增强安全风险防控能力,提升网络安全综合管理水平。加强云计算、大数据等新技术领域网络安全管控,强化新技术产品和服务的安全审查,明确云平台的使用主体、边界和管理措施,建立健全云计算安全态势感知、安全事件预警预防及应急处置机制。加强网络与信息安全检查,完善通报预警、整改落实、监督检查工作机制,督促运营单位严格落实网络安全主体责任,及时排查安全隐患。建立统一高效的网络安全风险报告、情报共享和研判处置机制,进一步提升对网络安全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强化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对全省信息化发展的统一领导和宏观指导,加强信息化发展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和前瞻性研究。建立重大信息化项目推进协调机制。组织开展信息化目标考核。加强重点任务年度检查与跟踪评估,开展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建立信息化规划实施督查督导、绩效考核机制。

(二)加大政策支持

统筹支持信息化发展的财政资金、基金,优先支持“互联网+”、智能制造、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研发、应用及产业化。加大对信息服务企业创新创业活动的财政政策支持力度,重点支持互联网融合创新。加大对小微企业和孵化器支持力度,切实减轻创新型、成长型互联网小微企业和孵化器负担。完善政府信息服务采购配套政策,加大对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信息服务采购的支持力度。加快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推动企业加大研发力度。完善电信普遍服务补偿机制,支持农村和欠发达地区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造。

(三)创新金融扶持

发展创新型金融产品和服务,积极开展股权和债权融资、风险投资、知识产权和数据资产质押融资、信用保险等投融资活动,鼓励商业银行、信托、保险等金融机构积极参与信息化建设。支持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建设信息化项目,综合运用前期费用补贴、资本补助、项目奖励基金注入、担保补贴、贷款贴息等方式支持符合条件的项目建设。引进和培育一批天使投资、创业投资、私募股权等投资机构。拓宽企业信息化建设投融资渠道,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通过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信息化建设资金。

(四)加强人才培养

建立灵活的人才引进和激励机制,将信息化高端人才纳入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重点引进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智能制造等领域高级技术专业人才。完善人才培养制度,鼓励高校等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信息化相关人才。深化信息化领域产学研结合,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企事业单位,探索建立多方合作育人新机制,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开展联合办学,建立联合实训基地,共同培育领军型、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和战略运营团队。

(五)营造发展环境

优化信息化推进环境,修订《河南省信息化条例》,贯彻落实国家和行业信息化标准,规范信息化管理和建设。在互联网融合创新领域研究出台一批先行先试政策,加快形成以开放、共享为特征的经济社会运行新模式。制定和实施“互联网+”市场准入负面清单,放宽融合性产品和服务准入限制。研究制定有利于互联网融合创新的包容性事中、事后市场监管制度,放松价格管制和牌照限制,探索形成以信用信息为导向的行业自律监管模式。引导平台型企业制定科学合理的平台规则,强化以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为支撑的新型监管方式。持续推进商事制度改革,进一步推进登记注册便利化,营造开放、包容的信息化发展环境。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16761.html

本文关键词: 豫政办, 河南省, 十三五, 信息化, 发展, 规划, 通知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