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办〔2017〕41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培育发展新兴产业集群的实施意见》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新兴产业代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向,具备技术革新速度快、创新经济模式潜力大、需求增长爆发式等特征,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关部署,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我省新兴产业高起点、高速度、高品质发展,支撑促进经济强省建设,经省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基本思路。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省十次党代会工作部署,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聚焦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新兴领域、产业发展方向,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集群式发展为主要路径,以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以产业集聚区、服务业集聚区、特色专业园区为依托,以组织实施重大项目为抓手,着力完善产业上下游协作和社会服务体系,着力推进新兴产品市场应用,着力强化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加快培育建成一批带动能力突出、配套体系完善、竞争优势明显的千亿级新兴产业集群,为把我省建成国家创新网络的重要枢纽和新经济发展重要策源地打牢坚实基础。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培育。坚持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充分发挥我省市场空间、交通区位、产业基础、载体支撑、人力资源等比较优势,建立健全市场化推动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管理模式,完善政策保障体系,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创新创业活力,促进社会资源向新兴产业集群集聚。
规划引领,梯次推进。综合考虑各地产业基础支撑、区域功能定位和集群覆盖半径,统筹规划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优化空间布局,促进产业集聚。坚持长短结合,近期重点加快推进重大项目实施和现有产品市场拓展,中期重点促进新兴产业集群与现有优势产业集群融合互动发展,长期重点构建和释放自主创新能力,实现新兴产业集群快速健康发展。
龙头带动,集群发展。按照同类+关联产品集聚、整机+零部件集聚、制造+服务集聚的新兴产业集群培育模式,发挥龙头企业和重大项目对产业集群的引领带动作用,找准集群发展的关键环节,着力“招大引强”,统筹协调各种资源,不断完善配套服务体系,促进新兴产业集群加速形成。
重点突破,整体提升。选择最具发展条件、最具突破可能、最具牵引作用的领域集中发力,快速形成规模效应,抢占市场先机,形成竞争优势,引领带动主导产业规模壮大、能级提高,推动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跃升,加速全省产业转型升级。
开放合作,融合创新。加快构建引进人才、技术、成果的新渠道、新机制,加大核心关键项目和集群项目招商力度,通过引进增量、提升存量,推动新兴产业集群跨越式发展。强化创新体系建设,促进互联网与经济社会、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催生经济新业态、新模式、新产业。
(三)产业选择。
按照建设经济强省的要求,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着眼战略需求和前沿先机,今后一个时期,我省重点培育发展新一代智能终端、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智能电力及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尼龙及化工新材料、高端合金材料、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节能环保10个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和航空及冷链物流、新兴金融服务业、云计算大数据、服务外包、专业服务业、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基因技术应用及健康服务、数字创意8个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着力构建集群集聚发展、跨界深度融合、高端引领突破的10+8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体系。
(四)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18个新兴产业集群总规模超过3万亿元。其中,新一代智能终端、节能环保2个产业集群超过5000亿元,智能电力及新能源装备、生物医药、高端合金材料、新兴金融服务4个产业集群超过3000亿元,其余12个产业集群均达到或超过1000亿元。
二、发展重点
(一)新兴制造业产业集群。
1.新一代智能终端。突出发展具备智慧感知交互功能的新型智能手机,面向网络化、智能化、融合化的新型智能终端,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新型智能手机生产基地和国内重要的新型智能终端集聚地。
新型智能手机。支持富士康集团做大苹果手机规模,大力引进其他高端品牌智能手机生产企业,促进手机品牌商、代工商、配套协力商、运营商、物流商并进,打造新型智能手机全产业链。重点壮大郑州智能手机产业集群,支持其他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智能手机配套产业,力争全省智能手机生产能力达到4亿部。
新型智能终端。重点发展智能穿戴设备、智能电视、智能家居、数字影音设备等新型智能终端产品,培育发展智能车载设备、智能医疗健康设备、智能仪表等行业应用智能终端,推动郑州、信阳、南阳等新型智能终端产业集群发展。
视线互联网终端。瞄准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MR(混合现实)巨大潜在市场需求,引进发展VR手柄手套、3D扫描仪、3D定位跟踪设备、3D显示器、头盔显示器等硬件设备,积极开发VR、AR应用软件,发展内容制作、分发平台和相关服务,推动VR与智能汽车、无人机、人工智能、机器人等产业协同创新,培育视线互联网产业链。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商务厅。
2.电子核心基础部件。突出发展新型显示面板、智能硬件、光通信及光电器件,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
新型显示面板。引进建设TFT—LCD(液晶显示面板)和OLED(有机发光面板)生产线,加快发展高端屏组件、摄像模组等深加工产品,提升配套材料及器件供给能力,在郑州形成产业链条完整的新型显示面板生产基地。
光通信及光电器件。巩固提升PLC(平面光路)光分路器芯片国际领先优势,大力引进封装和光通信配套关键组件及器件企业,积极发展光电探测、光电显示、新光源、光电器件、光学隔膜、光学镜头等系列产品,培育鹤壁、洛阳、南阳等光通信及光电器件产业集群。
智能硬件。大力发展智能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自助终端和通用芯片、信息通信设备等产品,积极引进国内外骨干企业布局建设生产基地。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商务厅。
3.智能制造装备。突出发展先进机器人、高档数控机床、人工智能、无人机和增材制造,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机器人和数控机床产业基地。
先进机器人。突破减速机、伺服电机、控制器、精密轴承等功能部件制造技术,加强系统集成创新,积极引进优势机器人本体企业布局建设研发制造基地,大力发展焊接、喷涂、搬运、码垛、巡检等工业机器人,防爆、消防、深潜、救援等特种机器人以及医疗、家政等服务机器人,重点培育洛阳、郑州、许昌等产业集群。
高档数控机床。突破高档数控装置、高性能功能部件瓶颈制约,重点发展多轴联动、复合加工、高速精密、柔性智能等高档数控机床,推动友嘉精密制造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培育郑州、安阳、许昌等产业集群。
人工智能。积极开发人机交互、机器学习、模式识别等人工智能技术,提升精密传感、系统芯片、关键网络设备、控制系统等基础软硬件研发制造能力,推动计算智能、感知智能、认知智能等应用创新,重点培育郑州、洛阳等产业集群。
无人机。以发展工业级无人机为重点,加快发展通用航空制造业,引进、培育整机研发制造和零部件生产企业,推动精确定位、飞行控制、视觉传感、远程通讯等关键技术开发应用,加快形成农林植保、警用安防、监测巡检、国土测绘等专用无人机产业规模,重点培育郑州、安阳等产业集群。
增材制造。引进、培育3D打印优势企业,突破激光成型、光固化、无模铸型、喷射成型等增材制造技术,积极开发激光器、振镜、工艺软件等关键零部件和控制系统,加快在金属增材制造和非金属增材制造领域形成一批优势产品。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商务厅。
4.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2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新能源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新能源汽车。突破整车管理集成、材料轻量化等关键技术,拓展校车、商务车等新能源客车产品领域,积极研发氢燃料动力客车,推动现有乘用车企业提高新能源汽车比重,支持新建和引进新能源整车企业,加快建设郑州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力争新能源汽车产量突破20万辆。
智能汽车。推动整车骨干企业与互联网、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合作,开展主控电脑、摄像及识别、雷达系统、夜视系统、高精度定位、车联网等技术研发应用,积极引进智能汽车优势企业,加快形成高度自动驾驶级和无人驾驶级智能汽车产业化能力。
关键零部件。突破电池成组、新型电池材料、电池管理系统等关键技术,大力发展能量密度高、安全可靠性强的动力电池,引进开发高效驱动电机、电机控制器、专用机电耦合装置等核心零部件,提高电池、电机、电控集成能力,重点培育新乡、洛阳、焦作、许昌等产业集群。
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5.智能电力及新能源装备。突出发展智能电网、风电装备、太阳能装备和储能电池,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3000亿元,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智能电力装备产业基地。
智能电网。重点发展智能输配电成套装备和电能质量治理、新能源汽车充电等新兴设备,积极研发柔性输变电、用户端能源管理、可再生能源并网等关键技术和产品,推进微电网成套设备产业化,培育形成许昌、平顶山等产业集群。
风电装备。突破大型风电场运行维护、变流变桨智能控制、风电场大数据管理等关键技术,提升超长叶片、大功率永磁发电机、高精密齿轮箱、偏航系统等风电关键部件制造水平,增强2兆瓦级以上风电机组、低风速风电机组系统集成能力,加快培育许昌、洛阳等产业集群。
太阳能装备。积极发展先进晶硅电池、智能逆变系统,突破高效光伏组件、薄膜电池、太阳能集成应用及跟踪系统技术,着力提高光电转换效率,重点培育洛阳、许昌、安阳等产业集群。
储能电池。推动锂离子动力电池骨干企业突破储能电池关键技术,加快形成产业化能力,支持铅酸动力电池优势企业强化引进合作,建设铅酸储能电池生产基地。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电力公司。
6.生物医药。突出发展化学创新药、现代中药、生物技术药和高端医疗器械,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4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化学创新药。加快发展具有靶向性、高选择性、新作用机理的化学创新药和国外专利到期仿制药,开展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推进仿创结合、系统集成,通过消化吸收再创新开发一批新型药物。
现代中药。推进道地中药材规范化种植、中药标准化建设,加快名优大品种中成药二次开发与临床新应用,挖掘经典名方,发展中药成分超临界萃取、大孔树脂吸附和高速离心等先进技术,开发中药新药,形成以骨干企业为龙头,集种植、精深加工、商贸流通为一体的中医药产业链。
生物技术药。鼓励发展新型抗体、蛋白及多肽药物、新型细胞制剂、特异性和微生物诊断试剂等生物制品和制剂,发展多联多价疫苗、基因工程疫苗、病毒载体疫苗、核酸疫苗等新型疫苗。加快发展肿瘤免疫治疗药物新产品,支持华兰生物重组蛋白类药物、基因重组凝血因子等产品产业化。
高端医疗器械。加快发展新型生化分析仪、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分子诊断分析仪等高性能医疗设备,发展高端影像设备、智能家庭保健器械、医用机器人等高附加值产品。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商务厅。
7.尼龙及化工新材料。突出发展尼龙深加工、煤制乙二醇及深加工、新型功能材料,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尼龙化工产业基地。
尼龙深加工。发挥己二酸、己内酰胺生产优势,积极与国际尼龙优势企业合资合作,扩大和提升尼龙66、尼龙6产业规模和协同发展水平,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加快发展尼龙66、尼龙6等工程塑料和纤维深加工产品,发展壮大平顶山产业集群。
煤制乙二醇及深加工。发挥煤制乙二醇技术优势,加快推进甲醇装置联产改造,形成百万吨级乙二醇生产基地,积极发展高性能聚酯、聚酯多元醇、聚酯型聚氨酯等深加工产品,重点培育安阳等聚酯工程塑料产业基地。
新型功能材料。突破高性能碳纤维、石墨烯改性复合材料等产业化技术,加快开发氨纶功能性纺织品,积极发展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涂料、石墨烯柔性显示等深加工产品。
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8.高端合金材料。突出发展高端铝合金和其他金属合金材料,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3000亿元,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合金材料产业基地。
高端铝合金材料。支持骨干企业与优势铝加工及终端用户企业合作,重点发展船舶、航空、轨道车辆、容器罐体用中厚板,汽车、航空、钎焊板用薄板,罐盖、拉环用带材,积极发展超导电缆、电子信息铝材等深加工产品,加快培育巩义、洛阳等产业集群。
其他金属合金材料。重点发展汽车用镁合金材料、电解铜箔、铁路电气化专用铜材、硬质钨合金、喷涂钼丝、钛合金型材等精深加工产品,积极发展钛合金、高强合金钢、高温合金等增材制造合金材料,培育形成鹤壁、洛阳等产业集群。
责任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
9.智能传感器及物联网。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成为国内领先的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
智能传感器。加快发展物理、化学、生物等各类智能传感器,积极发展敏感材料、物联网芯片、射频识别设备、智能仪器仪表和通信传输设备,重点在郑州市、洛阳市形成智能传感器设计、制造和封装产业链。
物联网。加快国家物联网重大应用示范工程试点省建设,推进物联网平台、中间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等软件产业发展,大力开展物联网技术、产品、系统、网络等集成应用服务,发展基于大数据的物联网增值服务,构建物联网硬件制造、软件集成和运营服务全产业链。
牵头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科技厅、商务厅。
10.节能环保。突出发展高效节能、先进环保、再生资源等技术装备及产品,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5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高效节能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非晶变压器、特大功率高压变频、高效换热器、余热余压利用等技术、装备,积极发展装配式建筑部品部件等绿色环保建材、高效节能家电等产品,打造郑州、洛阳、新乡、许昌等产业集群。
先进环保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烟气脱硫脱硝、除尘净化等大气污染治理设备,提升水污染治理装备、城市垃圾回收处理装备成套能力,积极发展高效膜材料及组件、高性能防渗材料、生物滤料及填料等环保材料,加快形成郑州、鹤壁、平顶山等产业集群。
再生资源技术装备及产品。重点发展工业固废资源化利用、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城市矿产”开发利用等成套装备,推动机电产品再制造,建设再生资源交易平台,建设许昌、兰考、洛阳等一批国家级静脉产业园。
节能环保服务。推行节能减排整体解决方案,积极培育合同能源管理、合同节水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新业态,形成20家以上销售收入超亿元的节能环保服务企业。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商务厅。
(二)新兴服务业产业集群。
1.航空及冷链物流。突出发展航空物流、冷链物流和多式联运,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500亿元,建成国际航空物流中心、多式联运中心和全国重要的冷链物流服务基地。
航空物流。依托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以特色产品物流、航空快递物流、国际中转物流为发展重点,着力引进、培育大型物流服务集成商,集聚国内外航空货代企业。支持卢森堡货航等国内外知名航空货运公司在实验区设立基地公司,推动菜鸟网络科技等物流企业在实验区设立区域分拨中心,深化与顺丰等大型快递企业的合作。力争到2020年,郑州新郑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超过100万吨。
冷链物流。重点发展生鲜及速冻食品、农产品、药品及医疗器械等特色冷链物流,推动建设预冷保鲜、冷藏冷冻、低温分拣加工等冷链物流基地,建设一批生鲜农产品低温配送和处理中心、冷藏保鲜设施和社区冷链自提柜,健全冷链全程温控和可追溯系统及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支持鲜易控股等龙头企业运用大数据、物联网技术,建立集冷链物流、集采分销、供应链金融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探索建设全国性冷链资源交易中心,培育形成郑州、漯河、许昌等全国性冷链物流产业集群。
多式联运。加快中欧(郑州)国际货运班列“一干三支”铁海公多式联运示范工程、高铁郑州南站快运物流基地建设,加强航空港与国际陆港业务衔接,扩大日韩经郑州中转至欧洲空铁联运规模,拓展青岛港、连云港郑州铁海联运中心业务,探索铁路自备箱下海、水陆滚装运输等联运新模式,形成公铁、陆空、铁海等多式联运物流集群。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商务厅、交通运输厅、民航办、郑州铁路局。
2.新兴金融服务业。突出发展新生金融、互联网金融、移动金融和跨境金融,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3000亿元,建成全国重要的新兴金融服务中心。
新生金融。重点培育和吸引集聚融资租赁、私募基金、创业投资基金、商业保理、支付结算等金融企业,加快组建民营银行、寿险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法人机构,支持郑州商品交易所和中原股权交易市场、中原金融资产交易中心发展,繁荣各类基金市场,推动金融机构与实体企业对接,充分利用国内外资本市场创新发展金融业务。
互联网金融。积极引进和支持设立征信服务机构,通过创造、扩大信用产品和服务市场需求,引导支持各类信用信息开发和信用产品、信用服务创新,促进信用服务业较快发展。构建基于信用大数据的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规范发展众筹、网络借贷、第三方支付、大数据金融等互联网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
移动金融。选择符合条件的城市,积极争取开展国家移动电子商务金融科技服务创新试点,建设移动安全可信公共服务平台,重点发展在线支付、手机银行、手机信用服务等移动金融。
跨境金融。支持中国(河南)自贸区金融先行先试和金融创新,积极探索跨境人民币使用、跨境投融资便利化、资本项目可兑换、外资金融机构准入等政策创新,支持各类金融机构发展离岸结算、海外并购、出口信贷和保险、设备租赁等跨境金融业务,打造我国内陆金融开放高地。
牵头单位:省政府金融办;配合单位:人行郑州中心支行、河南银监局、证监局、省发展改革委、商务厅。
3.云计算大数据。加快国家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突出发展云计算服务、大数据生产流通和应用服务,到2020年,核心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建成全国一流的大数据产业中心。
云计算服务。推进大型数据中心集中布局建设,积极引进互联网、金融、证券、保险、物流等知名企业全国性或区域性数据中心在豫落户,支持发展公共云和行业云服务,建设郑州、洛阳绿色大型数据基地。大数据生产流通。规划建设一批大数据特色产业园区和大数据交易中心,围绕大数据采集、存储、加工、处理、交易、安全等全流程,加快发展大数据软件、硬件、内容、信息技术基础产品等,大力培育和引进大数据加工服务企业,培育郑州等大数据产业集群。
大数据应用服务。实施大数据应用示范工程,积极开展跨区域、跨行业大数据创新应用,加快发展大数据分析发掘服务、技术外包服务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等,引进、培育数据服务和运营企业,加快发展大数据服务新模式、新业态。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商务厅、省委网信办、省通信管理局。
4.服务外包。突出发展信息技术外包、业务流程外包、知识流程外包,到2020年,产业规模超过1000亿元,成为全国新兴的服务外包基地。
扩大服务外包规模和领域。积极承接软件技术服务、医药生物技术研发、动漫网游设计研发、工业工程设计等在岸和离岸外包业务,鼓励在豫金融保险机构外包非核心业务,引导制造业企业剥离产品设计、电子商务、物流、精密仪器设备维修等服务业务,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
实施服务外包示范工程。加快郑州国家服务外包城市和省级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园区建设,引进、培育一批服务外包龙头企业,尽快投用上海服务外包交易促进中心郑州、洛阳分中心,积极培育郑州、洛阳、开封、许昌等服务外包产业集群。
牵头单位:省商务厅;配合单位:省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
5.专业服务业。突出发展科技服务、中介服务、会展服务,到2020年,产业规模突破1000亿元。
科技服务。积极引进、培育科技服务机构,加快工业设计服务中心和研发服务平台建设。重点推进国家技术转移郑州中心、国家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国家质检中心郑州综合检测基地建设,加快郑州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国家及省级专利导航产业发展实验区等重点园区发展,培育集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技术服务于一体的科技服务集群。
中介服务。引进培育一批知名高端中介服务机构,重点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税务代理等行业,鼓励支持律师事务所开拓资产重组、融资引资、国际商事等法律服务领域,壮大投资、工程、管理等咨询服务规模,增强服务实体经济和跨区域业务拓展能力。支持省内企业承接跨境业务,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培育一批自主品牌。
会展服务。推进区域中心城市会展业发展,培育形成一批国际性、全国性和具有地方特色的品牌展会,加快郑州航空港区绿地会展城等核心展馆基础设施建设,推动郑州发展成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国际会展中心。
牵头单位:省商务厅;配合单位:省科技厅、财政厅、司法厅、质监局。
6.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到2020年,网络零售额超过5000亿元,其中跨境B2C电子商务超过1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跨境电子商务中心。
加快建设跨境电商“单一窗口”综合服务平台,推动郑州新郑综合保税区和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建设一批集全球物流、通关服务、保税仓储、综合监管、展示展销为一体的跨境电子商务综合园区。建立完善电子商务营销网络渠道,鼓励传统企业开拓网上市场,培育壮大一批网上商城、网上旗舰店和专卖店。支持专业网络零售服务商面向网商和传统企业,提供网店装修、网络整体营销、店铺托管、商品代运营等外包服务,培育壮大一批网络零售龙头企业。
牵头单位:省商务厅;配合单位:省发展改革委(省政府口岸办)、郑州海关、河南出入境检验检疫局。
7.基因技术应用及健康服务。突出发展基因检测、干细胞治疗、精准医疗和基因育种,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成为国内重要的基因技术应用基地。
基因检测。推广新生儿遗传性耳聋、唐氏综合征等遗传性疾病基因筛查,加快建设河南省基因检测技术应用推广示范中心,推动基因检测在疾病筛查和诊断领域广泛应用,带动基因检测服务和试剂生产等相关产业加快发展。
干细胞治疗。积极发展细胞治疗技术,建设干细胞库,开展干细胞存储、免疫细胞治疗和干细胞药物研发,推动干细胞临床移植和治疗应用。依托郑大一附院国家干细胞临床研究机构,加快建设河南省干细胞库与干细胞再生医学工程产业化基地。
精准医疗。推动精准医学中心、基因与疾病数据库和数据处理平台建设,运用基因技术开展精准医疗和个体化用药,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加快精准治疗药物和分子检测技术产品产业化,提升重大疾病精准防诊治和临床决策能力。
生物育种。利用基因工程、细胞工程等生物育种技术开展动植物育种、保种,扩大农作物基因测序、杂交育种规模,加快形成小麦、玉米、花生、牛、猪、鸡等大宗农畜品种的育繁推一体化规模和市场优势,培育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现代生物种业集团。
牵头单位:省发展改革委;配合单位:省卫生计生委、农业厅、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商务厅。
8.数字创意。突出发展动漫游戏、数字内容、创新设计,到2020年,产业规模达到1000亿元。
动漫游戏。重点发展手机动漫、网络游戏、应用动漫及衍生品,推动虚拟现实等新兴数字显示技术、动漫生产与集成制作技术研究及应用,加快国家动漫产业发展基地(河南基地)、郑州动漫产业基地等园区建设,推动产业集群化发展。
数字内容。加快发展数字出版、网络视听、移动多媒体等视听新媒体,推进传统媒体和文化艺术产品数字化改造,培育壮大大象融媒、大河网、中原出版传媒等一批龙头企业,在有声读物、数字音乐、网络文学、网络视频、在线演出等领域形成一批数字内容精品和品牌。
创新设计。大力发展广告创意制作、影视制作、工业设计服务、建筑设计服务等创新设计,推动创新设计与企业战略、品牌深度融合。重点加快郑州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郑州华强文化科技产业基地、国家知识产权创意产业试点园区、国家863中部软件园、中原国家广告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推动郑州成为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创新设计产业基地。
牵头单位:省文化改革发展办;配合单位:省文化厅、科技厅、工业和信息化委、工商局、新闻出版广电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快重大项目建设。
按照储备一批、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达产一批的推进思路,建立总投资规模超1万亿的新兴产业集群项目库,实行动态调整,滚动实施。将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大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管理范围,开辟项目审批“绿色”通道,优先配置土地、环境容量、宽带网络等要素资源,加强配套能力建设,推动项目尽快投产达效。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商务厅、通信管理局。
(二)完善园区配套功能。
推动各地优化产业布局,重点依托产业集聚区规划发展新兴制造业产业园区,依托服务业“两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和专业园区规划发展新兴服务业产业园区,并在用地指标、土地出让价格等方面倾斜支持,促进人才、资金、技术等高端创新要素在园区集聚。支持园区结合产业发展特点和需求,建设一批技术创新、创业孵化、综合服务、人才培训、检验检测、仓储物流等公共服务平台,提供低成本、一站式、全方位服务,提升集群发展支撑承载能力。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国土资源厅、环保厅、住房城乡建设厅。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围绕10+8新兴产业集群发展重点方向,支持以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共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产业创新中心、产业技术研究院等新型研发机构。支持骨干企业建设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工程(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高水平创新平台。符合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方向的创新平台享受省支持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关优惠政策,对新获批的国家级技术创新平台省财政按规定给予奖励。将10+8新兴产业纳入省重大科技专项支持范围,推动形成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和品牌。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科技厅、财政厅。
(四)培育壮大企业群体。
实施创新龙头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智能终端、智能制造装备、新能源汽车及智能汽车、智能电力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等领域整机制造企业,建设高层次创新平台,承担重大科技专项,参与研究制定技术创新规划、政策和标准,提升产业辐射和带动能力。实施中小企业提速发展工程,重点支持电子核心基础部件、智能传感器等领域中小企业开展专业化分工协作,落实国家和省相关扶持政策,促进向“专精特优”发展。实施平台型企业培育工程,重点支持跨境电子商务及网络零售、航空及冷链物流、服务外包、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领域平台型企业扩大应用市场,加大创业投资、研发设计、技术标准等方面支持力度,迅速做大产业规模。
责任单位:省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委、商务厅、科技厅。
(五)着力扩大开放合作。
大力开展集群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对引进带动性强、投资规模大、业态模式新的重大项目,采取“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大型企业在我省设立或共建研发机构。对引进落户的两院院士、“千人计划”专家等高层次人才及其团队,省给予不低于1000万元的创业资金支持;对引进世界一流水平的创新创业团队,可给予最高1亿元资助。对引进的国内外优秀人才严格落实国家和省有关支持政策。
责任单位:省商务厅、科技厅、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
(六)强化财政金融支持。
省战略新兴产业投资基金和现代服务业产业投资基金,优先支持新兴产业集群重大项目建设和骨干企业发展。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中小企业发展基金、新兴产业专项资金、科技专项资金等中央资金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拓宽新兴产业融资渠道,支持开展私募股权融资、私募债券融资和股权质押融资,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在新三板挂牌和在境内外上市、发行企业债券。引导金融机构采取科技担保、知识产权质押、金融租赁、绿色金融等新型融资模式支持新兴产业集群发展。
责任单位:省财政厅、发展改革委、省政府金融办。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新兴产业集群发展工作的领导,研究确定重大事项,协调解决重大问题。涉及的省直部门要按职责分工抓好落实,其中牵头部门要会同重点省辖市和县(市)、重点园区、行业协会,共同组成专业团队,加快开展分析研判、招商谋划、项目推进等工作。
(二)强化省市联动。新兴产业集群牵头部门要按照本实施意见,抓紧制定新兴产业集群培育发展三年专项方案,完善细化政策措施,按年度滚动实施。各有关省辖市、省直管县(市)是推进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本实施意见和三年专项方案确定的产业布局和发展重点,细化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各项任务落实。
(三)加强统计考核。省统计局要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建立新兴产业集群统计指标体系,定期发布统计监测分析报告。强化对新兴产业集群建设的督导检查,按年度进行考核评价,对成效显著的给予奖励,对进展缓慢的给予通报批评。
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3月14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