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发〔2010〕11号《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0-11-11 19:37:00

《中共山东省委山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通知》






鲁发〔2010〕11号

 

 



各市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军区,省委各部委,省政府各部门,各人民团体,各高等院校:

现将《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人才规划纲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人才规划纲要》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省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建设人才强省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现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目标具有重大意义。

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深刻理解人才发展的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形成有利于《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良好舆论氛围。要建立组织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长效机制。各市、县(市、区)要建立党委、政府抓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行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充分调动各级各方面做好人才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各级党委常委会和政府常务会要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要抓紧编制市、县(市、区)、行业系统以及重点领域人才发展规划,形成全省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人民政府

2010年7月21日
 

 

 



山东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目  录



一、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四)为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和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三、重要政策措施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政策

(二)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三)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四)深化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政策

(五)加快完善人才资源流动配置政策

(六)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七)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八)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九)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政策

四、重点人才工程

(一)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二)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

(三)齐鲁青年英才成长工程

(四)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造就工程

(五)创业人才推进计划

(六)齐鲁名师培养工程

(七)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八)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九)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支持计划

(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

 



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结合山东实际,着眼于更好地推进人才强省战略,为建设经济文化强省提供坚强人才保证,制定本规划纲要。
 


序  言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人才资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愈来愈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尤其是高层次人才作为最稀缺的战略资源,已成为全球争夺的焦点。在建设创新型国家,特别是建设人才强国的背景下,人才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各地竞相加大培养引进人才力度,经济发达省份纷纷采取更具竞争力的措施广揽人才。面对激烈的国内外竞争,加快人才发展是我省赢得发展新优势的必然选择。

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特别是实施科教兴鲁战略和人才强省战略以来,人才发展取得显著成效。各类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培养载体比较完备,科研实力雄厚,海洋、农业等科技人才优势明显,有利于人才发展的政策体系进一步完善,人才效能明显提高,党管人才工作新格局基本形成。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人才发展水平同发达地区相比仍有不小差距,还不能满足经济文化强省建设的需求。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不足,人才结构不尽合理,高位人才平台偏少,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够强,半岛蓝色经济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发展急需人才短缺,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仍然存在,人才资源开发投入相对不足,等等。

未来十年,是我省经济社会和人才事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我们必须进一步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和危机感,牢固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开创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全面提升我省人才竞争力。

一、指导思想、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科学人才观,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解放思想,改革创新,以高层次、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为重点,以提升创新创业能力为关键,以充分发挥人才作用为根本,以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为动力,广聚人才智力,激发人才活力,提升人才效能,建设高端人才聚集和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努力打造“人才山东”品牌,为经济文化强省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

(二)战略目标

到2020年,我省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是:培养造就规模宏大、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形成山东人才竞争优势,进入人才强省前列。

——人才资源总量稳步增长,队伍规模不断壮大。全省人才资源总量从现在的975万人增加到1720万人,增长76%,人才资源占人力资源总量的比例提高到23%,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人才素质显著提升,结构进一步优化。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22%,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55人年,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的比例达到32%。人才的分布和层次、类型等结构更加合理。

——人才竞争比较优势明显增强,竞争力不断提升。人才规模效益显著提高。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海洋科技开发、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以及教育、宣传文化、卫生等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高端人才集聚明显,具有较强竞争优势。

——人才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使用效能明显提高。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取得突破性进展,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环境基本形成。人才投入有较大增长,人力资本投资占国内生产总值比例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人才贡献率达到37%。

(三)总体部署

一是实行人才投资优先,健全政府、社会、用人单位和个人多元人才投入机制,加大对人才发展的投入,提高人才投资效益。二是加强人才资源能力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注重思想道德建设,突出创新创业精神和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大幅度提升各类人才的整体素质。三是推进人才结构战略性调整,充分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改善宏观调控,促进人才结构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四是造就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突出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建设。五是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完善人才管理体制,创新人才培养开发、评价发现、选拔任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营造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更加开放的人才制度环境。六是推进人才国际化,坚持自主培养开发与引进并举,大力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积极利用国内外教育培训资源培养人才,提高本土人才国际化水平。七是加强人才平台载体建设,提升各类平台吸引凝聚人才的承载力,支持产学研合作共建一批高位创新平台和成果转化平台。八是推进人才工作法制建设,建立健全人才法规制度,保护人才合法权益。九是加强和改进党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完善党管人才格局,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为人才发展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

推进人才发展,要统筹兼顾,分步实施。到2015年,重点在制度建设、机制创新上有较大突破。到2020年,全面落实各项任务,确保人才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

发展目标:围绕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省份,培养引进一批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在国际上有影响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和青年科技人才,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结构合理的科技人才队伍。到2020年,研发人员总量达到41万人年,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总量达到4000人以上。

主要举措:加强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形成科研人才和科研辅助人才衔接有序、梯次配备的合理结构,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实施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支持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高层次人才来鲁创新创业,通过合作研究、兼职、咨询、讲学等方式柔性引进海内外高端智力。实施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深化提升泰山学者建设工程,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实践培养,依托国家、省重大科研项目和重大工程、重点学科和重点科研基地、学术交流合作项目,建设一批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基地。完善有利于科技人才创新创业的评价、使用、激励措施,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科技生产力。注重复合型人才培养,破除论资排辈、求全责备观念,加大对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的发现、培养、使用和资助力度。加强高位人才平台载体建设,促进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集聚。发展创新文化,营造科学民主、学术自由、严谨求实、开放包容的创新氛围。加强科研诚信与学风建设,从严治理学术不端行为。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

发展目标:适应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和推进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加大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开发力度。到2020年,在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新信息、海洋科技开发、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生态环保、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等经济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50万人;在教育、宣传文化、卫生、体育、政法等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培养开发急需紧缺专门人才80万人。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各类专业人才数量充足,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人才结构趋于合理。

主要举措:加强产业、行业人才发展统筹规划和分类指导,围绕重点领域发展,开展人才需求预测,定期发布急需紧缺人才目录。调整优化高等学校学科专业设置,加大急需研发人才和紧缺技术、管理人才的培养力度。开展重点领域专门人才知识更新培训。建设一批工程创新训练基地,提高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化、国际化水平。根据国家和我省重点产业发展规划,制定产业领军人才、工程技术人才向重点产业集聚的倾斜政策。加大现代物流、电子商务、法律、咨询、会计、工业设计、知识产权、食品安全、旅游等现代服务业人才培养开发力度。加强宣传文化、卫生、体育、政法等人才培养。支持重点领域学术带头人参加国家科研计划和学术交流。完善重点领域科研骨干人才分配激励办法。建立重点领域相关部门人才开发协调机制。

(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1、党政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按照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的要求,以提高领导水平和执政能力为核心,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建设一支政治坚定、勇于创新、勤政廉洁、求真务实、奋发有为、善于推动科学发展的高素质党政人才队伍。到2020年,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的干部占党政干部队伍的90%,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结构更加合理,能力进一步增强,总量从严控制。

主要举措:适应科学发展要求和干部成长规律,开展大规模干部教育培训,加强干部自学。实施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构建理论教育、知识教育、党性教育和实践锻炼“四位一体”的干部培养教育体系。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用人标准,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改革方针,树立坚定信念、注重品行、科学发展、崇尚实干、重视基层、鼓励创新、群众公认的用人导向。扩大干部工作民主,加大竞争性选拔党政领导干部工作力度,拓宽选人用人渠道,提高干部工作科学化水平,促进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注重从基层和生产一线选拔党政人才。加强女干部、少数民族干部、非中共党员干部培养选拔和教育培训工作。实施促进科学发展的干部综合考核评价办法。建立健全党政干部岗位职责规范及其能力素质评价标准,加强工作业绩考核。完善党政人才分类管理制度。加大领导干部跨地区、跨部门交流力度,推进党政机关重要岗位干部定期交流、轮岗。健全权力约束制衡机制,加强干部管理监督。

2、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企业现代经营管理水平和企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培养造就优秀企业家为重点,加快推进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和国际化,培养造就一支高水平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320万人,2020年达到360万人。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国际化人才总量达到3000人左右;国有企业领导人员通过竞争性方式选聘比例达到50%以上。

主要举措:依托国内外知名企业、高校和培训机构,加强企业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采取组织选拔与市场化选聘相结合的方式选拔国有企业领导人员。健全企业经营管理者聘任制、任期制和任期目标责任制,实行契约化管理。完善以市场和出资人认可为核心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体系,积极发展企业经营管理人才评价机构,建立社会化的职业经理人资质评价制度,加强规范化管理。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经营业绩评价指标体系。完善年度薪酬管理制度、协议工资制度和股权激励等中长期激励制度。建立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库。培养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实施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造就工程。研究制定积极推进创业人才发展的实施意见。健全政策服务体系,建立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鼓励各类人才自主创业。实施创业人才推进计划。

3、专业技术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专业水平和创新能力为核心,以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打造一支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专业技术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615万人,2020年达到755万人,占从业人员的12%左右。

主要举措:进一步扩大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培养规模,提高专业技术人才创新能力。构建分层分类的专业技术人才继续教育体系,加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组织实施齐鲁青年英才成长工程、齐鲁名师培养工程、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等。发挥各类社会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制定双向挂职、短期工作、项目合作等灵活多样的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引导党政机关、科研院所和高等学校专业技术人才向企业、社会组织和基层一线有序流动,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合理分布。改进专业技术人才收入分配等激励办法。改善基层专业技术人才工作、生活条件,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注重发挥离退休专业技术人才的作用。

4、高技能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升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为核心,以技师和高级技师为重点,形成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适应制造业强省建设和现代服务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队伍,打造优质劳动力富集地带。高技能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200万人,2020年达到280万人,其中技师、高级技师达到60万人左右。

主要举措:建立完善党委领导、政府推动、企业主体、院校支撑、社会参与“五位一体”的技能人才开发机制。加强职业培训,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整合利用现有各类职业教育培训资源,依托大型骨干企业、重点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建设一批示范性高技能人才培养基地和公共实训基地。创新职业教育模式,大力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和顶岗实习。加强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在职业教育中推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实施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促进技能人才评价多元化。探索高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才职业发展贯通办法。建立高技能人才绝技绝活代际传承机制。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职业技能竞赛和岗位练兵活动。完善高技能人才评选表彰制度,进一步提高高技能人才经济待遇和社会地位。

5、农村实用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为核心,以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和农村生产经营型人才为重点,着力打造服务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数量充足的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有力人才保证。农村实用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210万人,2020年达到290万人,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1年,其中村两委成员高中以上学历的达到75%以上。

主要举措:深入推进新农村人才资源开发“绿色行动”。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整合现有培训项目,健全县域职业教育培训网络。实施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推进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素质提升计划和新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建立健全农村实用人才评价制度。加大对农村实用人才的表彰激励和宣传力度,提高农村实用人才社会地位。积极扶持农村实用人才发展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引领带动广大农民增强市场竞争能力。大力支持农村实用人才创业兴业,在创业培训、项目审批、信贷发放、税收减免、土地使用等方面给予政策支持。对“新特优”农业、精细农业、精品养殖业和农产品精深加工业等特色农业开发项目予以重点扶持。加大公共财政对农村发展急需的农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方面人才培养的支持力度。加强城乡人才对口扶持。

6、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发展目标:以人才培养和岗位开发为基础,以中高级社会工作人才为重点,培养造就一支职业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提供人才支撑。社会工作人才总量2015年达到15万人,2020年达到20万人。

主要举措:建立健全现有社会工作从业人员专业培训、继续教育制度,不断提高社会工作从业人员的职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建设一批社会工作培训基地。引导高校加强社会工作学科建设和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发展社会工作高等职业教育。建立社会工作岗位设置目录,开发各类社会工作岗位。加强社会工作者队伍职业化管理。建立城乡统筹的社会工作体系。研究制定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政策。大力培育直接提供社会工作服务的社会公益性民间组织。建立社会工作人才和志愿者队伍联动机制,积极推行“社工+义工”模式。建立完善社会工作人才评价激励保障机制,建立“和谐使者”表彰奖励制度。制定加强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意见。

(四)为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和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

加强山东半岛蓝色经济人才建设。建立蓝色经济人才包括高端产业、临港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和发布制度。大力培养引进海洋生物、海洋装备制造、海洋能源矿产、现代海洋化工业、现代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物流、海洋文化旅游、海洋工程建筑、海洋生态环保、现代海洋商务服务业等优势产业人才和创新团队。建立一批蓝色经济人才培训基地。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调整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对重点产业、重点项目所需高技能人才实施前置培养。建设一批支撑蓝色经济包括高端产业、临港产业发展的重大创新平台。现有人才政策和人才工程向蓝色经济领域倾斜。促进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和产业化人才向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集聚,引领和支撑我省蓝色经济快速发展。

加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人才建设。围绕高效生态农业、高技术产业特别是生物产业、制造业、盐碱地改良、海洋开发、循环经济、新能源、服务业信息化、金融保险业等重点领域,加快实施一批重大科技研发项目,培养凝聚高效生态经济人才。进一步完善油地校结合“三位一体”的科技创新机制,采取理事会、股份制、会员制等形式,建设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实施黄河三角洲高端智力服务计划,定期组织住鲁院士、泰山学者等高层次人才赴黄河三角洲开展咨询服务活动。从党政机关、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大企业选派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博士等专业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到黄河三角洲区域基层单位挂职或作短期指导,为黄河三角洲开发提供科技智力服务。

加强省会济南人才建设。按照大力发展省会经济,提高省会综合服务功能的要求,发挥济南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密集的优势,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人才综合试验区,促进国内外科技、教育、文化、金融、管理等各类人才不断向济南集聚。重点围绕发展高层次服务业、高技术产业和技术资金密集型制造业,加快吸引凝聚人才智力,使省会济南成为带动区域整合发展的服务型、创新型增长极和人才聚集区。

加强齐鲁文化人才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人才培养,做大做强文化产业。依托深厚的齐鲁文化底蕴,建设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文化人才集聚基地。推进提升“齐鲁文化英才”工程,培养一批孔子文化、齐文化、泰山文化、海洋文化、泉水文化、黄河文化、红色文化、运河文化、网络文化等优秀文化人才,凝聚一批具有重要引领作用、独特竞争优势、广泛社会影响的文化产业人才,形成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布局合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相辉映的齐鲁文化人才高地。

三、重要政策措施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政策

逐步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用人单位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人才投入机制。各级政府优先保证对人才发展的投入,确保教育、科技支出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各级财政要积极投入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引进、杰出人才奖励和支持保障人才发展重大项目实施。鼓励和支持企业和社会组织建立人才发展基金。在重大建设和科研项目经费中,应安排部分经费用于人才培养。研究制定财税优惠政策,鼓励和支持用人单位增加对人才的投入,企事业单位用于员工的教育培训经费、科研经费、人才奖励等按规定在税前列支;鼓励社会资金捐赠人才创新活动,企业、社会团体和个人捐赠给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发经费,按规定在税前列支。

(二)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大力吸引海外高层次人才来鲁创新创业,进一步完善海外人才居留、出入境和落户、医疗保健和保险、住房、薪酬和税收、配偶就业与子女就学,担任领导职务、承担重大科技项目、政府奖励等政策措施。在发达国家设立引进海外人才联络处。建立海外高层次人才信息库和人才需求信息发布平台。定期组团赴海外集中招聘,举办海外人才洽谈会。有条件的城市可统一规划建设引进人才专家公寓。完善出国培训管理制度和措施,提高出国培训的针对性、实效性。支持高校、科研机构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机构建立联合培养基地。推动我省企业设立海外研发机构。加强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区建设,提供创业资助和融资服务。

(三)健全人才教育培训体系

建立学校教育和实践锻炼相结合、国内培养和国际交流合作相衔接的开放式培养体系。立足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突出培养创新型人才,注重培养应用型人才,深化教育改革,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育质量。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围绕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优势主导产业需求,调整高等院校学科和专业设置,建立与人才需求结构相适应的高等教育培养体制。重点建设若干所国内一流的高水平大学。壮大职业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建立政府主导、面向市场、多元办学机制,着力建设一批有市场竞争力的职业技术院校。建立和完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灵活开放、自主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批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技能型专门人才。完善继续教育投入机制,积极整合继续教育资源,大力发展成人教育、社区教育、现代远程教育。积极开展创建学习型组织活动,鼓励和支持在职学习、业余进修。

(四)深化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竞争激励政策

建立以岗位职责要求为基础,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科学化、社会化的人才评价发现制度。完善人才评价标准,克服唯学历、唯论文倾向,对人才不求全责备,以业绩和贡献评价人才,坚持在实践中培养锻炼人才,激励人才干事创业。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加大公开选拔、竞争上岗等竞争性选拔干部力度。推进国有企业经营管理者市场化、职业化,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代表派出制和选举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分类建立各类事业单位领导人员选拔制度,全面推行事业单位公开招聘、竞聘上岗和合同管理制度。建立完善高端人才选拔使用制度。构建以绩效考核为核心,充分体现人才价值,鼓励人才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机制。鼓励和支持科研人员在创新实践中成就事业并享有相应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实行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鼓励企业对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实行股权、期权激励。鼓励和规范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兼职兼薪。进一步完善人才表彰奖励项目,建立以政府奖励为导向、用人单位和社会力量奖励为主体的人才奖励体系。对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人才给予崇高荣誉并实行重奖。

(五)加快完善人才资源流动配置政策

整合政府各类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建设统一开放、面向海内外的人才资源市场。健全完善专业化、信息化、产业化、国际化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进一步破除人才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制定发挥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基础性作用的政策措施。逐步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调整户口迁移政策。支持和鼓励民营资本投资人才资源服务机构,鼓励国内外知名人才服务机构来我省开展经营、合作。将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的开发纳入各级政府人才发展规划。政府的各方面人才政策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一视同仁,政府的各类人才发展资金、项目、信息等公共资源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新社会组织人才平等开放。完善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交流和挂职锻炼制度,扩大党政机关和国有企事业单位领导人员跨地区、跨部门交流任职范围,建立完善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选拔党政人才的制度。对在农村基层和艰苦地区工作的人才,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改善工作和生活条件,促进人才向欠发达地区、基层和农村流动。实施积极的大学毕业生就业政策,采取政府购买基层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岗位、报考公务员优先录用等措施,鼓励和引导大学毕业生到农村和中小企业就业。逐步提高省市级党政机关从基层招录公务员的比例。实施公职人员到基层服务和锻炼的派遣和轮调办法。完善科技特派员到农村和企业服务的政策措施。实施东部带西部、城市带农村的人才对口支持政策。

(六)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制定推进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激励政策,支持建立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行业技术中心、产学研合作联盟和企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对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实行财税优惠。畅通高校、科研机构、企业高层次人才双向流动渠道,建立大学教授、科研专家进企业挂职和企业人才进大学、科研院所深造的交流互动机制。推行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的“双导师制”。倡导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设博士后站,提高博士后培养质量。实行人才、项目、基地一体化培养模式,在创新实践中培养急需的高层次人才。

(七)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完善支持人才创业的金融服务,健全风险投资体系,形成更有利于人才创业的融资环境。完善知识产权、技术等作为资本参股的措施。制定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的税收、贴息等相关激励政策。鼓励引导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人员自带成果创办企业。加强创业技能培训和创业服务指导,建立创业导师制度,提高创业成功率。加大对创业孵化器等基础设施的投入,健全创业服务网络,为人才创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八)加强人才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吸引和支持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机构、企业到我省设立分支机构,合作共建一批对我省经济社会发展有重大影响、起关键作用的高位平台。加大对省内重点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的支持力度,重点建设提升一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站和院士工作站等平台。以各级各类园区为依托,加强创新创业服务平台建设,打造吸纳创新创业人才的载体。充分发挥中科院山东分支机构等国家级科研机构作用,加快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九)健全人才发展保障政策

完善政府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健全人事代理、社会保险代理、企业用工登记、劳动人事争议仲裁、人事档案管理、就业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满足人才多元化需求。研究制定人才补充保险办法,支持用人单位为各类人才建立补充养老、医疗保险。扩大对农村、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的社会保障覆盖面。完善科技成果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享机制,保护科技成果创造者的合法权益。完善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加大知识产权宣传普及和执法保护力度,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管理能力。建立以学术和创新绩效为主导的资源配置和学术发展模式。改进科技评价和奖励方式,完善以创新和质量为导向的科研评价办法,克服考核过于频繁、过度量化的倾向。对高水平学术带头人和创新团队给予长期稳定支持,保障科技人员潜心研究。

四、重点人才工程


(一)创新型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

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和重点学科,培养造就一批能够进入世界科技前沿和在国内各学科领域具有领先水平的知名专家。深化提升泰山学者建设工程,2010—2014年实施泰山学者二期建设工程,在重点学科、重大工程、支柱产业、高新技术领域中,设置200个泰山学者岗位,选聘200名泰山学者特聘专家教授。实施“泰山学者攀登计划”,5年内遴选30至40名人选予以重点培养扶持,争取培养成为“两院”院士或相当层次的高端科技创新领军人才。深入推进创新团队建设,努力建设形成30个纳入国家支持计划、达到国际一流水平的创新团队,形成300个左右以住鲁院士、泰山学者等高层次领军人才为核心的创新团队,带动建设1000个左右以各类优秀学术技术带头人为中心、各具特色的创新团队。

(二)引进海外创新创业人才“万人计划”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加快引进对我省产业发展有重大推动作用、能带来重大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创新创业人才。以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和各类园区为载体,省市县联动,用5—10年时间引进1万名左右海外创新创业人才,建设100个左右海外人才创新创业基地,争取100名左右海外高层次人才进入国家“千人计划”。

(三)齐鲁青年英才成长工程

充分发挥省杰出青年基金、优秀中青年科学家科研奖励基金、高校青年教师成长计划、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和省青年科技奖评选等在培养青年创新人才中的作用,在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学科领域,每年重点培养扶持200名青年拔尖人才。在重点高校建设一批青年英才培养基地,每年选拔一批拔尖学生进行专门培养,造就未来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四)优秀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造就工程

以造就职业化、市场化、专业化、国际化企业家群体为目标,重点培养100名具有世界眼光、战略思维、创新精神和经营能力的企业家;培养1000名精通战略规划、资本运作、人力资源管理、财会、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五)创业人才推进计划

不断壮大创业人才规模,支持创业企业快速发展。建设100个创业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加强孵化器、加速器等各类创业载体建设,建立健全一批创业服务中心,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充分发挥各类创业扶持基金作用,每年重点资助一批具备创业条件的科技人才等创办企业。设立“创业成就奖”,对创造重大经济社会效益并具有良好发展潜力的创业人才给予重点奖励支持。

(六)齐鲁名师培养工程

深入开展教学名师评选活动,大力培养造就一支高素质、创新型教育人才队伍。每年重点培养和支持2000名各类学校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在中小学校、职业院校、高等学校培养造就一批教育家、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七)宣传文化人才培养工程

着眼于培养造就宣传思想文化领域杰出人才,重点选拔培养一批全面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有较高学术造诣、联系实际的理论家,一批坚持正确导向、深入反映生活、受到群众喜爱的名记者、名编辑、名主持人,一批熟悉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社会责任感强、精通业务的出版家,一批紧跟时代步伐、坚持“二为”方向、艺术水平高超的作家、艺术家,一批通晓宣传文化工作和市场经济知识、懂经营善管理的文化经营管理专家,一批既熟悉宣传文化工作又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精通相关专门技术的文化传播技术专家。每两年评选一批“齐鲁文化英才”,进行重点资助培养。不断涌现更多的全国“文化名家”。

(八)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大力实施“山东省医学领军人才培养工程”,培养一批具有国内领先水平的医学专家。积极推进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建设,选择省级医疗机构和部分条件较好的市级医疗机构开展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为县级医疗机构培养高素质的专科医师。实施全科医师培训计划,每年招聘1500名左右自愿到乡镇卫生院工作的临床医学专业本科毕业生,进行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定向为每个重点建设的乡镇卫生院培养3—5名临床医师骨干。

(九)高技能人才发展计划

健全完善“首席技师”和“有突出贡献技师”选拔管理制度,充分发挥高端带动和引领示范作用。大力实施金蓝领培训,加大高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力度。到2020年,在全省建成一批技能大师工作室,50个高技能人才重点培训基地,培养10万名高级技师。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适应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需要,加大对现代农业人才支持力度。依托重大农业科研项目、重点学科、科研基地,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培育农业科技高层次人才,特别是领军人才。每年选拔100名农业科研杰出人才,给予科研专项经费支持。支持2000名左右有突出贡献的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开展技术交流、学习研修、观摩展示等活动。选拔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负责人、专业合作组织负责人和生产能手等优秀生产经营人才,给予重点扶持。健全完善“乡村之星”选拔管理制度,促进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不断发展壮大。

(十一)经济欠发达地区人才支持计划

加强对口帮扶,每年引导2000名左右的优秀教师、医生、科技人员、文化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到欠发达地区工作或提供服务。实行人才政策和人才项目、科技项目倾斜,带动欠发达地区人才队伍发展。制定基层人才轮训计划,每年选派一批基层人才到省属高校、科研院所深造。

(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着眼于解决基层人才匮乏问题,培养锻炼后备人才,积极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创业就业。继续大力开展好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三支一扶”等工作,到2020年实现一村(社区)一名大学生。统筹各类大学生到基层服务创业计划。通过政府购买工作岗位、实施学费和助学贷款代偿、提供创业扶持等方式,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服务、就业和自主创业。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党管人才方式方法,完善党委统一领导,组织部门牵头抓总,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健全各级党委人才工作领导机构,建立科学的决策机制、协调机制和督促落实机制,形成统分结合、上下联动、协调高效、整体推进的人才工作运行机制。建立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实施人才工作专项考核,增强各级领导班子的人才观念和责任意识,推动“一把手”抓“第一资源”。开展人才工作创先争优活动,定期表彰奖励人才工作先进单位。制定各项目标任务的分解落实方案和重点工程实施办法。建立各级党委常委会、政府常务会定期听取人才工作专项报告制度。完善党委联系专家制度。实行重大决策专家咨询制度。建立规划纲要实施情况的监测、评估、考核机制,组织开展人才工作满意度调查,加强督促检查。各市、各行业系统要结合实际制定人才发展规划。

(二)营造实施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大力宣传人才工作的重大战略思想和方针政策,宣传实施规划纲要的重大意义和规划纲要的指导方针、目标任务、重大举措,宣传规划纲要实施中的典型经验、做法和成效,形成全社会关心、支持人才发展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加强人才工作的基础性建设

开展人才理论研究,积极探索人才资源开发规律。加强人才研究机构建设。建立健全人才资源统计和定期发布制度。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建立人才信息网络和数据库。加强人才工作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人才工作队伍的政治素质和业务水平。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20497.html

本文关键词: 鲁发, 中共山东省委, 山东省, 中长期, 人才, 发展, 规划, 纲要, 2010, 2020年,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