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经信信推〔2014〕255号《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8年)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7-06-19 04:57:47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关于印发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8年)的通知




鲁经信信推〔2014〕255号

 

 



各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8年)》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

2014年6月4日




山东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方案(2014-2018年)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信息化发展和切实保障信息安全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3号)及《工业和信息化部关于印发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专项行动计划(2013-2018年)的通知》(工信部信〔2013〕317号)要求,推动全省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特制定本方案。

一、主要目标

到2018年,两化深度融合取得明显成效,信息化条件下的企业竞争能力普遍增强,信息技术应用和商业模式创新有力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全面提升,全省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指数由2012年的766提高到88。着力实现“五个提升”:

1.传统产业两化融合水平整体提升。研发设计数字化、制造装备智能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不断普及,工业装备的信息技术含量大幅提高,重点行业装备数控化率由2012年的502%提高到75%。

2.信息技术支撑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工业电子、工业软件、工业控制、信息安全等技术及产品的自主创新能力、信息化服务能力明显增强,建成一批产业链完善、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集聚区。

3.两化融合衍生新兴产业的能力不断提升。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电子商务、北斗等新技术得到广泛应用,驱动新型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中小企业应用电子商务开展采购、销售等业务的比例由2012年的333%提高到60%。

4.企业两化融合水平逐级提升。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得到全面推广,重点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处于集成提升阶段以上的由2012年的388%提高到80%,中小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开展研发、管理和生产控制的比例由2012年的381%提高到60%。

5.信息技术对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的贡献明显提升。年耗能1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全部建立节能管理信息系统,能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民爆、危险化学品等高危行业安全生产水平得到增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信息实现可追溯。

二、重点任务


(一)加快六大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落实《山东省六大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指导计划》(鲁政办发〔2013〕37号),加大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销售服务等环节的融合渗透,提高传统产业的自动化、智能化、集成化和企业管理现代化水平,提高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再造产业发展新优势。

1.轻工。重点推进信息化与生产制造、技术创新、现代服务、节能环保融合,提高专用装备数字化控制水平。造纸行业重点推广应用节能控制、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在连续蒸煮、烘干、制浆、抄纸、涂布等重点环节实现在线测量。食品行业重点在白酒、乳制品、肉制品企业开展质量安全信息追溯体系建设试点,搭建质量安全信息可追溯公共服务平台。皮革行业重点使用转鼓群控、计算机涂料配色等自动化生产技术。家电行业重点推进物联网条件下的产品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的数字化、协同化,创新智能家电生产模式。家具行业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大规模定制生产技术。

2.纺织。重点提升专用装备的数字化控制水平,推广信息集成技术和智能控制技术应用,深化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企业资源计划(ERP)、电子商务、专业化进销存、供应链管理等应用。棉纺织行业积极推广应用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服装行业积极推广网络化、个性化、规模化的量身定制,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系统集成,提高个性化生产能力。化纤行业重点应用生产过程集散控制系统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印染行业重点应用织物染色印花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以及有利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自动控制系统。

3.机械。重点发展以人机智能交互、柔性敏捷生产为特征的智能制造方式,实现信息技术与生产技术的一体化,提高企业两化融合综合效率。推进生产制造设备联网和智能管控,促进工业机器人在关键生产线的规模应用。集成创新一批数控装备,实现装备性能、功能的升级换代。扩大增材制造(3D打印)技术在产品开发设计环节的应用,鼓励数控改造、模块化控制、可重组柔性生产线技术和产业链协同技术的研发与普及,提高装备数控化率和工艺信息化水平。着力开发信息化在装备制造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广泛采用嵌入式系统、传感器、自动控制、自动故障诊断和人工智能等技术。汽车产业积极构建异地多层次协同研发体系、网络化协同制造体系和供应链协同商务体系。加快推进自主工业机器人开发和推广应用,大力培育和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

4.化工。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减少环境污染、严格控制挥发性有机物排放、改善能源资源利用率。在煤化工、盐化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化工、橡胶化工等领域,针对流程控制与优化、故障诊断、监控与安全、工程设计等环节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提高在线检测和生产流程智能化水平。推进管控一体化,有效集成生产自动化系统与业务管理系统,逐步实现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电子商务的综合集成和协同。加强对农药、危险化学品的智能监测监管,实现低碳清洁安全生产。

5.冶金。结合钢铁企业兼并重组,加快推进落后产能淘汰步伐,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测、故障诊断、质量控制和调度优化,降低单位产品污染物排放强度。大型钢铁有色企业以实现跨地域、多制造基地一体化管理为核心,搭建管控一体化、支持管理创新、信息资源集成共享的信息化基础架构和应用系统,开发集团化经营的采购、销售、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综合管理系统,提升协同管理水平。中小型钢铁有色企业推广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系统和计算机集散控制系统,依托信息技术实现关键设备核心部件的全生命周期管理,提高冶金冶炼技术水平和过程自动化控制能力。

6.建材。重点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清洁生产。水泥行业重点提高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自动化控制水平,推广应用窑头温度检测控制、筒体温度检测系统、节能减排控制系统、废气污染物在线监控系统和在线仿真技术,完善并推广管控一体化和水泥配料专家系统。在散装水泥、商品混凝土、预拌砂浆等行业推广应用运输车辆监控调度管理系统。玻璃行业重点提升产品柔性设计创新能力及生产过程自动化水平,加强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切割分选全自动控制及炉窑的自动控制。陶瓷行业推广原料制备控制系统、窑炉控制技术、压机控制系统、施釉机器人控制技术等。

(二)提高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水平,推动产业倍增发展。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信息化集成应用和协同创新,攻克核心关键技术,抢占发展制高点。

1.新一代信息技术。加快突破核心元器件、高性能芯片、高端软件三大核心技术,构建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和超级计算中心四大应用创新平台,形成从材料、芯片、元器件、整机、终端设备到应用系统,从数控机床到智能机器人,从硬件、软件到信息技术集成服务的完善产业链。大力发展两化融合急需的应用电子产品,以及各类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信息安全软件、新一代互联网络软件和软件开发工具,积极承接软件外包业务。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设计软件和工具,提升研发设计能力和效率,增强工业产品自主创新能力。

2.新材料。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支持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建立新材料研究开发、分析测试、检验检测、信息服务、推广应用等专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提高新材料研发、制备和使用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鼓励稀土矿山和冶炼分离企业建立管控信息系统,实现企业在线监控和生产经营信息动态监管。

3.新医药和生物。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新药研发和医疗器械研制水平。建立基于信息技术的新药研发和试药系统,利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药物靶标筛选、药物分子设计、药物筛选、药效早期评价,加快药品开发进程。推广应用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全流程自动化数据采集控制,全面提升药品质量的检测、控制水平。推进生物技术药物、化学合成药物、现代中药、海洋药物等重点领域的生产过程控制、质量管理控制自动化。提升医疗器械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精准化水平,开发基于物联网技术的医疗设备。

4.新能源和节能环保。推进信息技术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行业的应用,实现设计、建造、生产、管理全过程数字化,推进客户、企业和供应商的无缝集成。太阳能行业重点提高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的信息化、自动化程度,鼓励企业发展电子商务。风能行业重点开发风电场监控系统、风电变频控制系统、并网控制系统、风电场综合管理系统等智能化程度高的关键技术及产品,提升系统集成能力。核电行业重点对各分散管理信息系统进行优化、重组、整合,以信息化促进管理创新。加快适应新能源发展的智能电网建设,推动新能源和智能电网融合。利用先进信息技术提升节能产业、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的技术和装备水平。

5.海洋开发。研发智能化程度高的海洋钻井系统、动力定位系统、深海锚泊系统、大功率海洋平台电站、大型海洋平台吊机、自升式平台升降系统、水下生产系统,推进海洋工程装备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实施以海洋水文预报、海况预测预报、海底通信及现代海洋观测为主的“数字海洋”工程,发展特异灵敏耐腐蚀的各类传感器、海洋环境声学探测技术装备、海洋突发性污染灾害事故应急监测装备、海洋遥感技术装备等。

6.高端装备制造。大力发展数字化、智能化数控设备、数控加工中心、工业机器人、高端电子设备等机电一体化产品,提高产品信息技术附加值。加快高性能数控机床、机器人及其关键技术的研究和产业化,发展汽车、船舶、清洁能源发电设备等重点领域急需的大型、精密数控机床和关键功能部件。开发感知系统、智能仪表等典型的智能测控装置和部件。开发智能化成套页岩气装备等一批标志性的重大智能制造成套设备。

(三)发展两化融合衍生产业,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加快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积极培育新型信息消费,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1.信息服务业。认真落实《山东省“宽带中国”战略实施方案》(鲁政办发〔2014〕20号),加快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升宽带接入能力。加强全省通信管线、基站等信息基础设施的共建共享,优化各类城域网络,提升信息基础设施一体化程度,加快推进“三网”融合。推动信息系统集成、工程监理、项目咨询、安全评测、专业培训、电子认证服务等行业发展。以公共交通、公用事业缴费、小额消费支付等领域为突破,积极整合卫生医疗、民政事务、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功能,提高城市数字化水平,推动数字城市、数字社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建设。积极发展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提高信息安全服务水平。

2.增材制造(3D打印)。鼓励有条件的工业设计中心引进3D打印设备,成立3D打印服务中心,面向生物医疗、轻工产品、建筑设计、文化创意等领域,开展个性化定制服务。支持汽车、模具、家电等领域的企业应用3D打印技术开展复杂部件的试制、直接制造、精密铸造、模具快速制造和修复再制造。整合省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济南新材料产业园区等3D打印服务资源,提供3D打印云服务,在应用中不断提高技术成熟度和产品稳定性,推动3D打印技术产业化。

3.北斗产业化应用。培育壮大山东九通、曲阜天博、北斗华宸等北斗产业龙头企业,推动北斗卫星导航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做大做强青岛胶州北斗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园、济宁高新区国家北斗产业化应用示范基地,引入芯片研制、功能模块、元器件制造、终端机生产及其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发展北斗卫星导航应用整体产业链,打造重要的北斗产业基地。完善北斗导航基础设施,推进北斗导航服务模式和产品创新。推动北斗导航与移动通信、地理信息、卫星遥感、移动互联网等融合发展,支持位置信息服务(LBS)市场拓展。在工程机械行业开展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示范应用。依托烟台持久钟表集团,推广北斗卫星导航授时系统应用。发展基于北斗导航技术的车辆动态信息平台,支持山东北斗货运动态信息平台建设,推动北斗卫星定位导航系统在交通运输、智能配货等企业运营管理方面的规模化应用。

4.电子商务。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推进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应用,提高企业群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建立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促进行业内有序竞争与合作,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重点支持“好品山东”等服务中小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建设纺织服装、特色农产品、装备制造等行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加快发展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应用,建立并优化销售渠道,提高销售份额。积极开展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加强政策法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市场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为,保障信息安全,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5.现代物流。加快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整合企业、行业和区域物流信息化平台,完善省级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支撑全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推动无线射频识别(RFID)、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在物流、供应链管理各环节中的集成应用,实现物流信息快速采集、准确识别和物流全程透明可视化管理,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和安全性。

(四)分类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应用,提高企业生产经营水平。

1.对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小微企业,着重引导企业利用公共服务平台开展信息化基础应用。鼓励企业运用第三方信息化服务平台和外包服务促进基础应用和集成应用。鼓励企业利用互联网逐步开展网上客户服务和网上贸易洽谈等商务活动,通过电子商务创新业务模式。借助“山东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充分发挥中小微企业信息化推进联盟作用,集成软件开发商、设备供应商和电信运营商的技术服务优势,分门别类制定一揽子企业信息化服务解决方案,为中小微企业提供生产性服务,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2.对处于信息技术应用阶段的中型企业,着重推进信息技术由单项应用向综合集成发展。在普及企业信息化单项应用的同时,深化企业资源计划(ERP)、制造执行系统(MES)、产品生命周期管理(PLM)、供应链管理(SCM)等管理综合信息系统应用,加强企业信息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提高生产过程自动控制水平,逐步实现业务集成、应用集成。

3.对处于集成应用阶段的大型企业,着重推进信息技术向协同创新发展。支持全省制造业百强企业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通过中间件集成技术、企业服务总线(ESB),整合企业内部信息系统及上下游合作企业信息系统,消除“信息孤岛”,增强企业资源共享和业务整合能力。

4.对处于协同创新阶段的龙头企业,着重推进产业链信息协同和共享。鼓励企业实现产品、价值链、企业管理协同创新,建立基于互联网和标准化的信息开放系统,实现产业链的信息流通和共享,带动中小企业信息化和产业整体信息化。支持建设重点行业骨干企业跨国运营平台,建立全球协同的供应链管理、企业战略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电子商务等系统,推进企业跨国运营平台建设,全面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三、重点行动

(一)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标准建设推广行动。

1.开展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选择100家信息化基础较好的企业,组织实施企业两化融合管理体系试点。加强对试点企业的跟踪评价和整改提升,争取试点达标。总结试点经验,从达标企业中选择20家优秀企业作为标杆,开展对标活动,推动全省企业两化融合水平的提高。

2.制定支撑两化深度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结合智能制造、智能监测监管、工业软件、工业控制、机器到机器通信、信息系统集成、物联网应用等,制定一批支撑两化融合的技术标准规范,积极开展标准的评估、试点、宣贯和推广应用,引导和推动两化融合健康有序发展。积极推进二维码对象标识符(i-OID)统一标识体系在工业领域的示范应用推广。鼓励省内重点企业和科研单位积极承担或参与国家相关标准的制定。

3.全面推进两化融合评估。每年组织重点行业不少于1500家企业,开展企业两化融合整体性水平测度和等级认定, 树立一批示范企业,分级分类引导和推进企业两化深度融合。稳步推进区域、行业两化融合水平评估。

4.培育两化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以山东省电子产品监督检验院、山东省物联网协会等为依托,加快培育两化融合第三方服务机构,开展两化融合咨询、认定、培训、水平测度等工作,为政府和企业提供专业化服务。

(二) 机器人及智能制造生产模式培育行动。

1.推进生产过程和制造工艺智能化。加快从人口红利向技术红利转变,开展“机器代人”试点,促进工业机器人在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橡胶及塑料、机械加工、建材、粮食、食品、电子电气、采矿、家电、石化、物流、纺织等领域的规模应用,降低企业用工压力和工人劳动强度,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争取更大利润空间。通过改进生产工艺流程,加强制造过程控制,培育智能制造生产模式。

2.开展生产装备“五个替代”活动。根据传统产业劳动密集、劳动强度大、安全生产和节能环保任务重等特点,开展生产装备高端替代低端、数控替代机械、成套替代单台、智能替代人工、开放替代封闭等“五个替代”活动,培育建设“无人生产线”示范500条、“数字车间”示范300个、“智能工厂”示范100个。

3.实施两化融合“四个一百”工程。在全省建立100个“数字化装备制造中心”、100个“智能化供应链管理中心”、100个“能源监测自动化控制中心”、100个“信息技术推广中心”,省经济和信息化委负责定期编制《两化融合先进适用技术和装备重点推广指导目录》,形成可推广的行业解决方案,建设重点行业信息技术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分行业开展示范应用推广,引导企业实施柔性制造、敏捷制造、绿色制造。

4.培育发展工业机器人产业。支持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自主研发工业机器人工程化产品,攻克山东帅克机械制造股份有限公司工业机器人RV减速机关键部件、山东大学四足仿生机器人关键技术等一批工业机器人核心部件和关键共性技术。支持山东省科学院码垛机器人和移动搬运机器人,山东科技大学喷浆机器人,山东鲁能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电力巡检机器人,威海正棋机电有限公司多轴工业机器人及通用实时网络控制器,柯林瑞尔有限公司管道探测机器人等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工业机器人成果转化。打造济南、青岛等工业机器人产业集群。

(三)工业云创新服务行动。

1.建设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结合国家级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省建设,开发基于统一基础平台、统一业务平台、统一门户的“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综合利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移动互联等先进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为工业企业提供研发设计、数据管理、协同营销、工程服务、现状诊断、教育培训、生产保障资源优化配置等信息化集成服务。

2.开展工业云示范应用。围绕汽车、工程机械、海洋工程装备、石油装备、电力等行业,面向产业链和产业集群,依托重点企业开展“工业云创新服务平台”应用试点,每年不少于2000家企业通过工业云平台获取云服务,培育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众包设计等云制造模式,促进企业信息共享和数据开放。

3.建立工业云体验中心。依托省内现有数据中心资源,建立一批工业云体验中心,承担工业云宣传、培训、推广等任务,带动广大企业应用工业云服务。引导企业加快构建云计算基础设施和服务平台,积极发展公有云商业运营和私有云信息化服务,促进形成云计算公共服务体系。

(四)物联网集成创新行动。

1.实施工业物联网应用示范项目。在原材料、装备、消费品等重点行业,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节能减排、安全生产等重点环节和重点领域,以传感器和传感器网络、无线射频识别(RFID)、工业大数据应用为切入点,开展物联网集成创新应用示范,每年实施200个生产过程控制、生产环境检测、制造供应链跟踪、远程诊断管理等物联网应用示范重点项目,推动物联网技术向传统产业渗透融合。

2.推进“智慧园区”建设。以推进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两化深度融合为重点,鼓励建设示范基地管理综合服务平台,打破产业集群的地理区域限制,促进企业全球网络化协同创新合作。选择100个骨干园区开展“智慧园区”试点,支持产业园区内龙头企业建设业务协作专业化服务平台,引领和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间、制造企业与生产性服务企业间信息化综合集成共享。

3.实施“宽带企业”工程。提高工业企业宽带接入能力,提升企业信息网络基础设施服务能级。拓展和深化宽带在生产经营中的应用,开展宽带特色应用与行业应用的创新与示范。推动企业外网网站系统及商业网站系统的国际互联网协议第六版(IPv6)升级改造,全面提升业务扩展能力和运营能力。完善产业集聚区的光纤网、移动通信网和无线局域网。

4.打造物联网产业集聚区。以济南、青岛等省级物联网产业基地为依托,加快培育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做大做强物联网百强企业,积极建设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中心及公共服务平台,制定物联网产品目录,建立完善山东省物联网产业运行监测分析体系,推进物联网与新一代移动通信、云计算、下一代互联网、卫星通信等技术融合发展。

(五)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行动。

1.建立电子商务统计体系。加强电子商务统计工作,定期调度分析电子商务重点企业运行情况,分季度发布电子商务重点企业快报,分年度发布电子商务发展报告,为制定发展规划、研究政策措施、推动全省电子商务加快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加快培育电子商务群体品牌。以“好品山东”为龙头,积极整合全省电子商务资源,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联动,推动产业集聚发展,打造电子商务群体品牌,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

3.培育发展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开展电子商务企业认定,重点支持面向优势行业和产业集群的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大力发展网络营销、第三方支付、数字认证等新兴业态,加快推动电子商务龙头企业发展。

4.推动工业企业电子商务创新发展。支持大型企业建立开放性采购平台,提高网上集中采购水平。支持有条件的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平台向行业平台转化。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电子商务创新营销模式,提高产品销售和售后服务水平。

5.实施物流信息化提升工程。推动电子商务和物流信息化集成创新,加快钢铁、有色、石化、汽车、家电、食品、医药、危化品、电子产品、快速消费品、冷链等专业物流和供应链服务业信息化改造,增强面向工业领域供应链协同需求的物流响应能力。依托港口群物流区域、鲁中物流区域、鲁南物流区域、鲁西南物流区域、鲁北物流区域和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物流区域,统筹建设区域性物流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工作效率和效益。支持大型商贸流通企业通过电子商务创新流通模式、提高流通效率、拓展流通渠道和市场空间,促进流通方式转变。

(六)两化融合促节能减排行动。

1.研发推广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攻克一批绿色环保关键技术、资源再生循环技术与信息化技术融合的关键技术和设备,研发和应用一批信息化集成、工业自动化控制、虚拟化等新技术,推广一批流程工业能源在线仿真系统等节能减排信息技术。

2.实施节能减排信息化改造。在建材、化工、钢铁、有色、电力等高耗能行业,实施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优化生产流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组织一批重点企业,实施由针对单一设备、单一装置的节能减排改造转向系统化、多层面的改造。培育10家信息化服务机构示范企业,以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为高耗能、高污染企业提供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服务,形成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推广应用新模式。

3.建设数字能源管理体系。在钢铁、有色、石化、建材、煤炭等行业,建设100个企业能源管理中心示范项目,通过改造现场控制系统,建立数据采集和信息管理系统,实现能源计划、能源计量管理、能源监控、能耗分析和重点设备能耗管理,年节约标准煤120万吨以上。鼓励建设区域性能耗在线监测平台,支持济南开展国家级工业能耗在线监测试点,搭建重点用能企业能源管理基础数据库,完善能耗监测体系,提高节能减排预测预警能力。完善山东省能源环境交易平台功能,创新市场化配置能源环境方式。

(七)信息产业支撑服务能力提升行动。

1.培育自主可控信息技术产业体系。加快集成电路、关键电子元器件、基础电子材料、基础软件、云计算、物联网等核心技术创新,适时发布关键软件技术目录。围绕工业重点行业应用形成重大信息系统产业链配套能力,开展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软硬件适配技术联合攻关。支持面向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工业控制系统等关键领域安全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加快安全可靠通信设备、网络设备等终端产品研发与应用。

2.开展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战略合作。支持信息技术企业与工业企业加强战略合作和项目对接,探索建立软件规范、硬件规范、集成规范的标准化体系和环境。支持工业企业采用本地厂商提供的信息技术产品和服务,在机械、石化、电力等重点行业开展信息技术应用试点示范,形成可推广的综合解决方案。在重点消费领域加强产用互动合作,提升移动智能终端、高端家电、医疗器械等产品智能化水平,提高产品附加值。政府投资的信息化建设项目优先采用国产信息产品和系统。

3.提高信息化综合服务能力。鼓励电信运营商、信息技术服务商、互联网企业之间加强合作,有效利用平台资源、数据资源和渠道资源,通过云服务模式面向企业提供服务。提升信息技术产业园区(基地)服务能力。探索建设山东软件和信息服务平台(交易平台),通过软件度量标准、供需信息对接等手段提供综合服务。支持开源软件,建立基于国产软硬件的验证测试和协同研发平台。

四、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全省两化深度融合工作,部署和落实专项行动各项任务,督促检查各项工作的实施。建立两化融合工作考核体系,对各市两化融合工作实行考核。各市要结合本地区实际制定具体工作方案,建立健全分工合理、责任明确的工作机制。工业企业要根据自身发展战略和实际,制定信息化整体发展规划。建立健全行业两化融合推进机制,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各行业企业广泛参与。

(二)加大资金支持。建立完善推进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机制,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优化省级财政资金配置方式,围绕两化深度融合重点任务、重大工程和重点项目,加大对两化融合创新奖励、教育培训、人才引进、专家咨询服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等资金扶持力度。省经济和信息化委等有关部门在制订有关技术和投资导向目录时,要引导并强化信息化在企业各环节、各领域的深度应用。积极探索市场化投资新模式,运用各类创业投资基金,为两化融合重点项目提供资金支持。

(三)落实优惠政策。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对财务核算制度健全、实行查账征收的企业,开发融合信息技术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发生的符合税法规定的研究开发费用,未形成无形资产计入当期损益的,在按规定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研究开发费用的50%加计扣除;形成无形资产的,按照无形资产成本的150%摊销。企业在信息化改造中所购置并实际使用符合国家相关规定的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安全生产等专用设备的,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可以从企业当年的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中抵免;当年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企业购置并实际投入使用、已开始享受税收优惠的专用设备,如从购置之日起5个纳税年度内转让、出租的,应在该专用设备停止使用当月停止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并补缴已经抵免的企业所得税税款。转让的受让方可以按照该专用设备投资额的10%抵免当年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当年应纳税额不足抵免的,可以在以后5个纳税年度结转抵免。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信息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的,可以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方法,最低折旧年限不得低于税法规定折旧年限的60%;采取加速折旧方法,可以采取双倍余额递减法或者年数总和法。

(四)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将两化融合复合型人才纳入省市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吸引省外及海外高层次人才在我省创新创业。开展面向企业“一把手”的培训,增强企业主要负责人信息化意识。强化企业首席信息官(CIO)制度,建立首席信息官职业培训制度,成立首席信息官联盟。结合国家和省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开展高层次、急需紧缺和骨干专业技术人才培训。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开展两化深度融合专家咨询服务活动,建立专家服务企业长效机制。每年开展专家咨询活动不少于100场,服务企业不少于1000家。

(五)加强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鼓励企业在信息化建设中优先使用国产软(硬)件和技术服务,落实国家对工业控制系统安全管理有关要求,加大监督检查力度。加强应急服务体系建设,建立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联动机制,拓展应急支援服务范围,推动企业做好数据安全防护工作,搭建服务平台,引导省网络和信息安全应急支援中心、数据灾备服务中心、数据清除与恢复技术中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信息安全服务。加大对企业工作人员网络和信息安全教育培训,强化信息安全意识,提高两化融合网络和信息安全管理水平。

(六)加大宣传力度。加强新闻宣传和舆论导向,强化两化融合在工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地位和作用,为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和社会环境。到2018年,全省举办以两化深度融合发展为主题的公益讲座100场、现场观摩活动200场、工业企业与信息服务机构对接活动300场,增强全社会对两化融合工作的知晓度、认知度、参与度。



附件:两化深 度融 合重点规 划项目 表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20505.html

本文关键词: 鲁经信信推, 山东省, 信息化, 工业化, 融合, 专项行动, 方案, 2014, 2018年,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