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教基〔2023〕300号《河南省教育厅等十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4-03-09 17:53:40
启标文库-一个优质的标准下载网站

《河南省教育厅等十六部门印发〈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豫教基〔2023〕300号







各省辖市、济源示范区教育局、党(工)委宣传部、网信办、文明办、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财政局、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生态环境局、农业农村局、团委、妇联、科协、少工委,航空港区教卫体局、党群工作部、文明办、经发局、科技工信局、财政局、自然资源和规划分局、建设环保局、社会事业局,各高等学校:

为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切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现将我省《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河南省教育厅 中共河南省委宣传部 中共河南省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河南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河南省科学技术厅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河南省财政厅 河南省自然资源厅

河南省生态环境厅 河南省农业农村厅 河南省科学院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河南省委员会 河南省妇女联合会

河南省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少年先锋队河南省工作委员会

2023年12月28日




 



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








为深入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切实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提升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根据《教育部等十八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意见》《河南省支持加强科学普及提升全民科学素质的若干政策措施》精神,结合我省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中央和我省“双减”工作部署,聚焦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用好实践场所,推出优质资源,做强品牌活动,推进学科建设,开展科学研究,调动社会力量,推进科学教育与“双减”工作紧密结合,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与社会大课堂有机衔接,提高学生科学素质,培育具备科学家潜质、愿意献身科学研究事业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教育强省、科技强省、人才强省夯实基础。

二、目标任务

通过3至5年努力,加强新时代科学教育工作的各项措施全面落地,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体系更加完善,大中小学及家校社协同育人机制进一步健全,科学教育资源不断丰富,社会各方资源有机整合,实践活动丰富多彩,科学教育教师规模持续扩大、素质和能力明显增强,中小学生科学素质明显提升,科学教育质量显著提高,为河南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三、工作措施

(一)夯实科学教育学校主阵地

1.健全课程育人体系。严格执行国家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落实中小学课程实施办法,开齐开足开好科学类课程。鼓励学校充分挖掘河南本土资源,开发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探索建立课内、课后、校外等多元科学教育课程体系,将学校课程、课后服务和课外实践活动进行一体化设计。提高作业设计质量,增强针对性和多样性,引导课堂教学提质增效。依据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组织研制适配课程资源并向学校免费提供。将科学及相关学科教辅用书纳入监管体系。

2.突出抓好实验教学。落实科学及相关学科教学装备配置标准,加强实验室建设。科学配备中小学实验(管理)员,合理核定学科教师和实验员相应工作量。保障实验教学时间,强化学生动手操作实验。探索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技术手段强化和改进实验教学。鼓励教师和学生自制教具、学具,开展实验和探究活动。组织遴选实验教学精品课程,促进优质资源共享使用。

3.深化学校教学改革。积极探索科学教育教学新方法,实施启发式、探究式、任务驱动式教学,注重学生深度思维与探究实践能力培养。探索项目式、跨学科学习,促进学科有机融合,落实跨学科主题学习原则上应不少于10%的教学要求。学校要经常开展科学教育教研活动,加强对科学教育课程实施的研究与指导。遴选优秀教学课例,推广、普及先进教学方法和模式。开展基于科学素养提升的教学实践探索,设立实验(示范)区、实验(示范)校,引领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发展。

4.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加强高素质专业化科学类课程教师供给,增加师范类科学教育本科专业数量,建强一批培养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的师范类专业,大力培育有志于从事科学教育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在公费师范生、“优师计划”等项目中提高科学类教师培养比例。选拔和培养一批高水平、复合型的高中阶段科学类课程专业教师。加强中小学科学类课程教师和科学教研员配备,落实小学科学教师岗位编制,逐步推动实现每所小学至少有1名具有理工类硕士学位的科学教师。加大科学教育教师培训力度,实施“中小学教师科学素质提升工程”,每年组织500名科学教育骨干教师参加省级及以上培训,示范引领各地做好科学教育专兼职教师专业发展工作。加强基础性培训,全面提升科学教育能力。定期组织科学教育教师学科教学、科学探究实验能力的交流展示和教学创新大赛,培育一批科学教育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立科学类课程教师多元评价机制,探索开展科学教育专业水平认证工作。

5.纳入课后服务项目。将科学教育作为课后服务最基本的、必备的项目,充分运用课后服务时间,开展科学阅读、科学知识竞赛、科普讲座、科学实验、科技创作、创客活动、观测研究等项目,充实课后服务内容,拓展科学学习场域,不断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可根据实际需要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适当引进合规的科技类非学科培训课程,丰富学校课后服务项目。将科普类课后服务活动开展情况纳入义务教育学校办学质量评价主要内容。倡导科普阅读进校园,充分利用中小学现有读书角、图书架(馆)、书报亭,充实科学家故事及科普类图书。

6.强化教研科研支持。建立完善省、市、县、校四级联动的教研体系,加强对科学教育的研究与指导,加大对乡村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研支持力度。发挥各级教研部门和教学指导委员会作用,强化科学教育的重难点问题研究,及时总结经验,定期开展省级科学教育成果展示推广活动。加强大中小学科学教育一体化项目研究,打造“大中小学科学教育共同体”。鼓励高校、课程教学研究机构、科研院所等建立科学教育研究中心,建设科学教育交叉学科研讨交流平台,开展理论研究与实践探索,共享交流研究成果,为科学教育提供高质量科研支持。将科学教育纳入省级教学改革和课题研究项目。

7.拓展科学实践活动。学校要由校领导或聘任专家学者担任科学副校长,原则上每所学校至少设立1名科技辅导员、结对1所具有科普功能的机构(馆所、基地、园区、企业等)。建立学生科技社团和兴趣小组,开展科技夏(冬)令营、科学考察、科学实验、科学调查体验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引导支持有兴趣的学生长期、深入、系统地开展科学探究与实验。要“请进来”“走出去”双向互动开展实践活动。以“科技节”“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为契机,开展“科学家(精神)进校园”、“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普大篷车”、少年科学院、流动科技馆、流动青少年宫等科普活动;合理利用班团队活动和校本课程课时,组织中小学生前往科学教育场所进行场景式、体验式科学实践活动。积极拓宽科学实践渠道,鼓励学校定期举办科学运动会,每年至少安排1次大型校外科学实践活动。培育一批省级“小小科学家科技创新操作室”,组织中小学生参加科普讲解赛事活动。

8.完善科学教育评价。将科学教育纳入义务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强化评价的素质导向,以评价改革引领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注重对学生的学习兴趣、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评价。推进中高考内容改革,完善基于核心素养的学业评价,创新试题形式,坚持素养立意,强化考试评价与课程标准、教学的一致性,促进教—学—评有机衔接。加强实验考查,重视学生动手能力和实验能力培养,科学运用多元化评价方式,综合学生日常实验教学活动参与情况,做好中招理化生实验操作考试工作。探索有效的小学实验能力考核评价机制和方法。

(二)统筹科学教育社会大课堂

9.开展“馆校结合”提质行动。建立健全科学教育场馆与学校合作长效机制,制定“馆校合作”计划,加强“馆校联动”,打造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第二课堂”。推动公益科普资源走进中小学校,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及课程。提倡中小学校组织学生走进科学教育场馆实地开展“科学研学课程”活动。各类科学教育场馆要结合中小学科学教育实际,因地制宜设置系统化馆本课程和常态化授课课表,统筹服务学校科学教育。共建馆校实践教学基地,合作打造科技教育实习实训基地。鼓励各类科学教育场馆定期招募中小学生志愿者参与讲解体验和导览服务。

10.加强实践基地建设。充分利用科技场馆、科研院所,分阶段培育和建设集科普、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科学教育基地。依托省内向公众开放的环保设施单位,打造生态文明教育基地,突出环境科普教育。加强中小学校科学教育场所建设,支持学校建设校内科技活动室。积极动员各类企业,为薄弱地区、薄弱学校援建科学教育场所,提供设备、器材、图书、软件等科学教育设施。动员与高精尖技术密切相关的企业,援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引导高科技工农企业开展“自信自立技术产品体验”等科学教育活动。鼓励科技场馆、科普教育基地节假日安排学生专场和家庭亲子科普教育活动。培育、遴选省级科学教育示范基地,形成面向中小学生开展科学实践教学的重要资源。引导中小学生在现实生产生活环境中勤于探索、勇于实践,学习科学知识,体悟劳动精神、钻研精神、创新精神、工匠精神。

11.加强院校联系对接。推动中小学校与高校、科研院所之间搭建平台,建立联系对接机制,共同研究破解科学教育中的相关问题。鼓励和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主动对接中小学校,适当开放实验室等科技资源,让学生走进实验室,用好实践资源。推动高校和科研院所协同组织科学夏(冬)令营,丰富中小学科学实践活动,引领科学教育发展。引导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研究和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组织“大师讲堂”“科学家讲座”“科学教育工坊”“科创名师面对面”等活动。推动高校与中小学联合教研,实现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更好衔接。倡导联合共建创新实验室、科普站、人才培育班,探索高校、中学双导师制,进行因材施教。鼓励高校科学类专业教师和大学生走进中小学校,志愿参与科学教育和科技实践活动。

12.丰富线上科学教育资源。精准对接学生需求,整合校内外资源,开发利用乡土化、生活化科学教育课程资源。搭建省级科学教育资源平台,遴选一批科学教育精品课程、优质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建立科学家(科技工作者)、科学课、科学教育场所资源库,有序安排地方及学校选择使用。充分应用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科学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各界制作“科学公开课”“家庭科学教育指导课”。发挥远程互动教研等信息化平台优势,定期组织线上科学示范课、观摩课,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受益面。

(三)构建科学教育协同育人新体系

13.加强多方协同合作。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科学教育相关单位,建立有效联动、密切配合的科学教育协作机制。统筹高校、科研院所、科技馆、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博物馆、文化馆、图书馆、规划展览馆和工农企业等单位,向学生开放所属的场馆、基地、营地、园区、生产线等阵地、平台、载体和资源,为广泛实施科学实践教育提供物质基础。各地有关部门、单位要协同合作,建立“科学教育社会课堂”专家团队,积极推出适合中小学生的科学教育课程和项目。重视家校社协同育人,打造“家门口”科学教育阵地。

14.做好学段有机衔接。实施“校内科学教育提质计划”,根据各学段侧重点,系统设计科学教育内容,统筹安排科学教育任务,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向各级各类教育有机延伸发展。加强小学、中学科学教育课程内容的衔接。注重高中阶段、本科阶段科学类相关课程的联系与融合,在科学教育中强化中学生职业发展规划教育,引导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特长和职业目标。鼓励本科阶段开设与科学教育相关的选修课,提升学生科学素质。强化研究生阶段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掌握科学研究方法,发展创新思维。

15.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各地要合理规划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总体规模、设置标准、培训活动、审批程序,引导机构合法经营、规范发展,有效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将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全部纳入全国校外教育培训监管与服务综合平台,实施全流程监管。坚持公益属性,建立健全科技类校外培训机构进校园的引入、管理和评估退出机制。

16.严格竞赛活动管理。严格落实面向中小学生的竞赛活动管理办法,加强正向宣传引导,指导中小学生理性选择参加“白名单”赛事中的各级各类科技竞赛活动,让参赛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从中发现有潜质的学生,引导其积极投身科学研究。指导各竞赛组织方在竞赛活动中融入爱国主义教育、科学家精神教育等,培养参赛学生家国情怀和献身科学精神;突出集体主义教育,为参赛学生未来从事有组织科研打牢思想基础。

17.助力拔尖人才培养。试点建设科技高中,在部分普通高中实施学科特殊禀赋学生培养项目,建立项目培养基地,推动大中小一体化创新人才培养。各地、各有关高校要用好“中学生英才计划”“强基计划”“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养计划”“高校科学营”等项目,细化培育措施,提高人才培养效率。实施“小小科学家”“小小工程师”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每年开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信息技术等学科夏令营活动。各类学校要强化跟踪研究和总结,努力在有潜质学生的发现方式、培养路径上取得实效。

18.做好家庭科学教育。深入开展“科普进万家行动”,将科学教育融入家庭文明建设和家庭教育指导,推出家庭科普公开课。组建家庭科普教育指导队伍,以儿童活动中心、社区家长学校、儿童之家等为依托,广泛开展家庭小发明、亲子科技小制作和家庭科教小妙招征集等活动。面向广大家庭推荐适合不同年龄段儿童阅读的经典科普读物,开展多种形式的导读活动。倡导推广亲子科普阅读,有效推动家长转变科学教育观念、提升科学普及意识,充分发挥家庭科学教育在儿童科学启蒙、科学实践能力培养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四)凝聚科学教育发展新动能

19.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提高政治站位,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充分发挥“双减”工作专门协调机制作用,建立教育行政部门牵头,宣传、网信、发改、科技、工信、财政、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农业农村、团委、妇联、科研院所等有关部门和单位齐抓共管的科学教育工作机制。各地要统筹各类科学教育资源,细化完善措施,确保科学教育落地见效。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成立由科学家、各领域科技人才、科技馆所、规划馆及科普教育基地科技辅导员组成的专家团队,加强谋划指导和推动落实。强化市、县、校科学教育工作责任,将科学教育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深入研究中小学科学教育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问题,总结优化改革发展路径。

20.强化条件保障。各地要将科学教师培训和科学教育相关经费列入政府预算,加大对科学教育的支持力度。统筹各方资金和项目,广泛争取社会资助,探索通过财政投入、社会募集、企业赞助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建好科学教育场所。各资源单位要坚持公益定位,免费或优惠向中小学生提供科学教育服务。用好现有彩票公益金项目,切实做好教育助学、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工作。积极争取教育发展基金会等社会组织支持,加大对薄弱地区、薄弱学校、特殊儿童群体支持力度。

21.实施监测督导。健全完善课程实施监测体系,定期开展科学教育质量动态监测工作,根据监测结果对青少年科学素质进行分析研判,公布相关结果。把科学教育纳入教育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压紧压实责任链条。各地要对参与科学教育工作表现突出的资源单位予以认定授牌,对工作表现突出的个人在职称评聘、业绩考核、表彰奖励中予以倾斜;对监测督导发现的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改进,对问题突出、改进不力的部门和学校予以通报,并依法依规依纪予以问责。

22.营造良好氛围。加大社会宣传力度,坚持正确舆论导向,定期总结典型案例和经验做法。开展优秀成果宣传推广活动,讲好河南科学教育故事,提高人民群众感知度、认可度。深入实施“全媒体科普行动”,推动省内主流媒体、新媒体平台和公共场所开设科学教育专栏。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建设“科普文化长廊”,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科学家精神。积极推进科学教育传播创新,将科学教育纳入“双减”宣传工作矩阵重点任务,扩大辐射面、提升影响力,让热爱科学、乐于创新成为社会自觉。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235767.html

本文关键词: 豫教基, 河南省教育, 新时代, 中小学, 科学, 教育, 实施意见, 通知

最新政策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