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政〔2018〕10号《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04-14 03:08:28

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河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通知



豫政〔2018〕10号





各省辖市、省直管县(市)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部门:

《河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已经省十三届人大一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2018年是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是实施“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一年,也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的重要一年,做好今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各地、各部门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把思想认识统一到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上来,锐意进取,埋头苦干,扎实做好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完成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目标任务。

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具体计划,由省发展改革委另行下达。



 

河南省人民政府

2018年3月7日






河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





一、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7年,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和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在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在省人大及其常委会和省政协的监督支持下,全省上下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即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发展、基础能力建设、新型城镇化“四张牌”),加快推进“三区一群”(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中原城市群)建设,深入开展“四大攻坚战”(农村脱贫攻坚战、国企改革攻坚战、环境治理攻坚战和发展转型攻坚战),统筹稳增长与调结构、扩需求与促转型、抓改革与防风险、谋发展与惠民生,扎实推进各项工作,全省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健康发展,较好完成了省十二届人大七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初步核算,全省生产总值达到44988.2亿元,增长7.8%,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9个百分点。全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6%,进出口总值增长10.9%,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0.4%,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4%,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4%。三次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为9.6∶47.7∶42.7,一产比重首次降至个位数。全省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50.16%,城乡结构发生历史性变化。国家下达的年度去产能任务和主要污染物减排指标顺利完成,全省PM10(可吸入颗粒物)、PM2.5(细颗粒物)分别降至106微克/立方米、62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到200天以上,超额完成大气质量国家大考目标。脱贫攻坚成效明显,106.2万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十件重点民生实事全部完成或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面对社会主要矛盾发生的新变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新要求,我省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仍较突出,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发展方式落后,投资增长后劲不足,新旧动能转换滞后,增长方式粗放;结构矛盾突出,供给体系质量不高,资本市场发展不充分,区域协调发展矛盾突出;增长动能不足,创新能力短板突出,资金约束压力加大,市场主体竞争力不强,对外开放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拓展,一些重点领域改革举措仍需进一步落实;民生领域还存在一些短板,脱贫攻坚任务艰巨繁重,结构性就业矛盾仍较突出,群众在教育、医疗卫生、居住、养老等领域面临不少难题,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这些都需要高度重视并认真加以解决。

二、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调研指导河南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新发展理念,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要求,坚持高质量发展根本方向,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统筹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着力发挥优势打好“四张牌”,着力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提升“三区一群”建设水平,着力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启新时代河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奋力谱写中原更加出彩新篇章。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在实际工作中争取更高质量和更好效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1%左右,进出口保持平稳增长,居民消费价格上涨3%左右,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内生性进一步增强。经济结构持续优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第一、二、三产业分别增长3.5%以上、7.5%左右、9%以上,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5%以上,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占比进一步提升;常住人口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以上。质量效益继续提升,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8%以上,其中税收占比不低于70%,财政金融风险有序有效防控;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进一步提高;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指标完成国家下达任务。人民生活稳步改善,城镇新增就业1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和城镇登记失业率分别控制在5.5%以内、4.5%以内,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以上。

三、2018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围绕推动高质量发展,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全面推进,突出抓好9个方面工作。

(一)坚决打好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三大攻坚战。聚焦跨越非常规现阶段特有关口,突出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三大攻坚战。

打好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攻坚战。一是坚决防控化解金融风险。突出降杠杆、治乱象、抓规范、强监管,做到早识别、早发现、早处置,堵住金融风险源头。依法严厉打击非法集资等违法违规金融活动。二是有效防控企业风险。开展企业风险全面排查,因企制宜实行分类管控。创新市场化债转股交易模式,健全股权退出制度设计,推动已签订协议落实。三是稳妥化解政府债务风险。全面开展政府债务审计,摸清政府债务特别是隐形债务底数,严控政府债务增量,稳步推进存量债务规范管理。进一步规范市、县级政府举债行为,健全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四是有效防范社会风险。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加快形成集信息共享、部门联动、综合研判、跟踪督办、应急处置于一体的工作体系。完善社会矛盾排查预警机制和信访工作机制,及时预防化解各类群体性问题。强化安全生产和食品药品监管。健全公共安全体系,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兜住兜牢安全底线。

打好精准脱贫攻坚战。坚持专项扶贫、行业扶贫、社会扶贫互为补充的大扶贫格局,深入实施教育、医疗、水利、交通、电网等五大专项方案,集中力量推进4个深度贫困县和1235个深度贫困村脱贫攻坚,统筹推进贫困县村和非贫困县村的脱贫工作,实行最严格的督查巡查和考核评估制度,确保实现110万农村贫困人口可持续稳固脱贫、33个县脱贫摘帽。完成易地扶贫搬迁6.29万人集中安置点建设任务,推动工作重点由搬迁安置向后续帮扶脱贫转变。抓好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再启动搬迁8万人左右,基本实现大头落地。

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是深入推进大气污染防治。突出重点企业、重点区域、重点时段,持续推进燃煤、工业、机动车、扬尘污染等综合治理,确保PM10和PM2.5平均浓度完成国家下达目标,空气优良天数达到210天以上。全面落实京津冀及周边地区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突出抓好冬季雾霾治理,在保障民生基本需求前提下,稳步推进清洁取暖工程。二是持续推进水污染防治。全面推行河长制、湖长制,系统推进水污染防治、水生态保护和水资源管理,确保四大流域Ⅰ—Ⅲ类水质优良比例总体达到53%以上,省直管县(市)、县级市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整治任务,县城基本完成黑臭水体截污纳管工作。三是全面开展土壤污染防治。实施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规划,开展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推进重点地区重金属污染总量减排,严格危险废物环境监管。

(二)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升供给体系质量。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提质升级存量供给,扩大优质增量供给,实现更高质量和更高水平的供需动态平衡。

大力破除无效供给。加快推动煤炭、煤电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煤炭化解过剩产能任务,淘汰落后煤电机组100万千瓦。巩固清理“地条钢”成果,防止死灰复燃。

推进转型发展攻坚。一是推动重点产业转型发展。全力实施省定12个重点产业转型发展专项方案,促进优势主导产业、新兴产业发展壮大,加快培育一批高技术、高成长、高税利产业。动态完善转型发展项目库,重点推进实施600个5亿元以上制造业和1000个服务业重大项目。以产业集群培育、创新平台建设、产城融合发展为重点,开展企业分类综合评价,推进产品技术工艺创新、落后产能“腾笼换鸟”,盘活闲置土地、厂房等要素资源,推动产业集聚区提质发展。布局70个省级现代服务业专业园区。二是强化企业主体培育。实施企业成长促进行动,分类建立重点培育清单,完善扶持政策,推动4万户个体工商户发展为企业、2000家小微企业发展为规模以上企业、30家以上企业上市或挂牌、500家以上省(境)外市场经营主体在省内设立独立法人机构。三是加快推进绿色化改造、智能化改造、技术改造。制定完善综合性支持政策,滚动推动万家工业企业开展“三改造”,力争全年完成规模以上企业5500家。大力发展工业互联网,启动实施“企业上云”计划,建设2-3个行业级工业云平台,力争完成万家“企业上云”任务。四是深入推进创新引领“四个一批”。突出发展一批创新引领型企业、培育一批创新引领型人才、建设一批创新引领型平台、引进一批创新引领型机构,力争新增科技型中小企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500家、科技小巨人企业100家,新增40个高层次创新团队和100名左右产业领军人才、8-10家国家级创新平台、10家以上高端新型研发机构。组建综合性生物育种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实施省级创新平台倍增计划。

大力培育新动能。一是发挥郑洛新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作用。赋予示范区核心区省辖市级经济管理权限。新建一批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和协同创新中心,重点推进生物育种、通信技术、超级电容、工业CT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和产业化。新引进培育3—5家国内外知名技术转移机构。推动科技金融深度融合,争创国家科创企业投贷联动试点。二是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上水平。高质量建设国家级和省级“双创”基地,建设100家以上创客空间、创新工场等新型孵化载体,推动大型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建设50家与产业深度融合的专业化众创空间。三是大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大数据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龙子湖智慧岛入驻企业突破300家。全面启动社会信用体系与大数据融合发展试点省建设。实施“互联网+”、人工智能创新发展和数字经济试点重大工程,培育发展共享经济、数字经济、生物经济、现代供应链等新增长点。争创国家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平台,实施一批军民融合产业重点项目,支持洛阳等地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

加快制造业转型升级。积极创建“中国制造2025”国家级示范区,推动实施增强制造业核心竞争力三年行动和新一轮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认定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落实国家“降税减证提标”三项措施。实施制造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品”战略,开展“三对标四提高”(对标行业标准、国家标准、国际标准,推动产品提质、企业提效、产业提升、结构提优)行动,推动质量标杆进百企。推进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创建,研究制定我省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产业战略转型方案。

支持实体经济企业发展。建立降成本长效机制,落实国家进一步降低税收负担政策,规范垄断行业强制收费、过高收费行为;持续深化能源、交通等领域改革创新,降低企业用能、物流等成本。构建营商环境评价体系,开展营商环境建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加强煤电油气运供需协调,保障居民和企业生产生活需求。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支持非公有制经济、民营经济、中小微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出台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实施意见。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引导和支持企业打造“百年老店”。加强产权保护,坚决制止侵害企业自主经营权和合法财产所有权的行为。支持金融业改革创新,深入实施“引金入豫”工程,做大做强“金融豫军”,推动地方金融机构完善现代金融企业制度。提升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大力发展普惠金融、科技金融、绿色金融,力争社会融资规模达到9000亿元。

(三)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科学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完善承包地“三权”(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抓好25个国家级和省级农村产权制度改革试点,推进涉农县(市、区)农村产权综合交易平台全覆盖。探索盘活用好闲置农房和闲置宅基地的办法。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进农业“三区三园”(“三区”是指粮食生产功能区、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护区和特色农产品优势区,“三园”是指现代农业产业园、科技园、创业园)建设,支持农民创业创新。推进中国(驻马店)国际农产品加工产业园建设。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开展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实施高效种养业和绿色食品业转型升级行动,大力发展“四优”(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力争优质专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林果分别达到1200万亩、2200万亩、1300万亩以上,发展粮改饲260万亩,新增优质肉牛20万头、奶牛5万头。启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培育工程,大力发展示范性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加强职业农民培训,推动农业科技进步。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抓好7个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县建设,积极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支持开展国家和省级田园综合体建设试点,因地制宜发展“互联网+”“旅游+”“生态+”等农业新业态。制定实施乡村旅游提质升级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完善农业信贷担保体系和农业保险制度,推进农业保险扩面、增品、提标。

建设美丽宜居村庄。以农村垃圾、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三年整治行动。推进“厕所革命”,在城镇、景区、农村建设和改造一批卫生厕所。改造农村危房6万户。抓好“四好农村路”建设,新建改造农村公路5000公里以上。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开展信息进村入户工程整省推进示范,解决全部深度贫困地区和2018年计划退出的33个贫困县233个村的饮水质量安全巩固提升问题。

(四)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坚持以人的城镇化为核心,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推动城镇化更有质量、更加健康地发展。

加快中原城市群一体化进程。落实中原城市群建设实施方案,在交通互联、生态共建、产业带等领域重点推进30项重大工程项目。支持郑州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突出抓好交通和物流中枢建设、产业转型升级、开放创新、生态建设、文化建设“五大重点工程”。加快郑州大都市区建设,启动实施郑开双创走廊、沿黄河两岸生态带等重点产业带和生态带重大工程,加快郑州机场至许昌市域铁路建设,重点推进郑汴、郑许一体化和郑新、郑焦深度融合发展,高标准规划新兴增长中心。落实洛阳副中心城市建设实施方案,重点实施交通枢纽提升、国家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创新型城市建设、国际文化旅游名城建设“四大行动”。加快区域性中心城市建设,推动其他省辖市中心城区新城建设与旧城改造并举,重点建设一批产业支撑、综合服务和生态功能项目。建立完善城市群城镇协同发展区会商机制。深入实施大别山革命老区振兴规划。推进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建设。争取国家批复实施中原城市群城际轨道交通网规划,以打通断头路、畅通瓶颈路为重点推进20条省际高速和普通干线公路建设。

深入实施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突出以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为重点,以省辖市老城区和县级城市为主体,搞好城市规划、完善城市功能、强化城市管理,推进市政基础设施八项工程(海绵城市工程、黑臭水体整治工程、公厕建设提升工程、供水水质提升工程、供暖工程、道路交通畅通工程、燃气延伸工程、综合管廊工程)建设,加强老城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配套建设、背街小巷和老旧小区提升改造、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加强古城保护。统筹百城建设提质与文明城市创建,争取一批省辖市和县级城市跻身全国和省级文明城市。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全面实行居住证制度,将住房保障等纳入居住证基本公共服务范围。以落实房屋租购同权、实施全民参保登记计划为重点,引导农业转移人口落户城镇,争取全年转户200万人左右。推动省辖市、县(市、区)制定完善配套措施,落实“人地”“人钱”挂钩政策。深入推进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工作。加快推进国家产城融合示范区和城乡一体化示范区建设。

(五)发挥投资和消费有效作用,着力释放内需潜力。发挥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增强消费对经济发展的基础性作用,营造促进经济平稳发展的宏观环境,不断为巩固和壮大稳中向好势头蓄能增势。

扩大有效投资。滚动实施“5818”扩大有效投资行动计划,新开工项目3500个以上,确保全年完成投资1.8万亿元以上。完善落实支持政策,总结推广优化营商环境、激活民间投资的经验做法。有序规范推进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项目实施,稳妥利用多种PPP方式盘活存量资产,形成良性投资循环。推动地方政府投融资公司市场化转型改革,探索推行“股权投资+施工总承包”“基金+PPP”等模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铁路、公路等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基础能力建设。启动实施郑州机场三期工程;基本完成郑万、郑阜高铁铺轨工程,加快郑州南站和太焦高铁、郑济高铁郑州至濮阳段、商合杭高铁建设,争取开工建设郑济高铁濮阳至济南段、京九高铁雄安至商丘段,积极推进呼南高铁豫西通道、宁西高铁、京九高铁阜阳至黄冈段等项目规划研究和前期工作;开工建设高速公路1000公里左右,推进普通干线公路和内河航运建设。积极推动青(海)电入豫工程,持续完善主网架和城乡配电网,提前一年完成全部贫困县和1235个深度贫困村电网建设改造任务;推进现役机组供热改造和民生热电项目建设,新增供热能力5400万平方米;开工建设鄂(尔多斯)安(平)沧(州)输气管道濮阳支线工程,建成濮阳文23储气库一期工程,提升城市储气和调峰能力。持续提升郑州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能力,启动5G(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站址资源规划编制工作,在工业领域开展5G试点。加快前坪水库建设,基本建成出山店水库,推进宿鸭湖水库清淤扩容,实施重要支流治理、蓄滞洪区安全建设、水库除险加固等工程,加快重点流域和城市生态水系建设。

培育消费新热点。落实支持社会力量进入医疗、养老、教育、文化、体育等领域的具体措施,扩大高品质产品和服务供给。推进全域旅游示范区建设,培育南太行生态旅游发展带。实施康养家政服务扩容提质工程,启动一批社区养老中心建设试点示范,深化城乡居民文化消费试点,推进健身休闲产业发展,增加新兴消费供给。研究支持实体商业创新发展的政策措施,促进实体消费企业向社交体验消费中心转型。鼓励和引导节能、环保、循环再生、节水等绿色产品消费,培育壮大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设备等新兴信息消费。

(六)纵深推进重点领域改革,着力增强发展活力。突出抓好已出台改革举措落实,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推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新的突破。

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化“先照后证”改革,开展“证照分离”改革试点。全面推行“双随机、一公开”监管,建立政府部门“随机联查”制度,推动综合执法改革。建成人口、法人、电子证照等基础数据库,全面推进行政权力事项在线办理,实现“平台之外无审批”,打造“一次办妥”河南政务服务品牌。全面推进信用信息记录归集共享,构建以信用承诺、联合奖惩、信息公示为核心的信用监管体系。

推进国企改革攻坚。牢牢抓住“僵尸企业”处置这个牛鼻子,确保9月底前全面完成1055家“僵尸企业”处置工作。大力推进企业产权结构、组织结构、治理结构改革,全面完成省属国有企业压缩管理层级任务。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加快企业重组整合。加强国有资产监管,加快由管资产为主向管资本为主转变。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全面实行新版投资项目审批流程,推广“区域评价”“容缺办理”“多规合一”“多评合一”等创新举措,简化优化政府投资项目审批、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备案管理。全面实现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与各部门、各地行政审批系统融合,实行项目统一代码、统一身份认证、业务协同办理。

同时,全面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继续深化财税、金融、科技、教育、文化、供销社、行政执法、电力体制、要素价格、医药卫生等重点领域改革。

(七)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打造内陆开放高地。以全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为引领,完善开放平台、打通开放通道、拓展开放领域,不断提升我省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落实郑州—卢森堡“空中丝绸之路”专项规划,推动洲际客运航线开辟等22项专题取得突破。开发中欧班列(郑州)新线路,打造“数字班列”,力争全年开行750班。高水平规划建设EWTO(电子世界贸易组织)核心功能集聚区,构建跨境电商产业生态圈。推进国际产能合作,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

加快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建设。加快建设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北货运区,增开加密国际客货运航线,力争全年客货吞吐量分别突破2700万人次、55万吨。积极引进具有全球资源的大型物流集成商,打造郑州新郑国际机场多式联运体系。重点推进智能终端产业园、11代液晶面板等重大项目,智能手机产量达到3亿部。规划建设飞机租赁专业园区,加快飞机租赁及关联服务企业集聚。

深入推进中国(河南)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全面落实160项改革试点任务,再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加快实施政务服务、监管服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多式联运服务等五大专项方案。做好试验区一年建设成效自评和第三方评估工作。积极申建自由贸易港。

大力发展口岸经济。拓展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功能,实现全省所有口岸和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进出口业务全覆盖。建成投用铜精矿等国检试验区,积极申建药品口岸。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申建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保税仓和监管仓,设立海关、检验检疫办事机构。

加强开放招商。全面实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制度。利用国家放宽部分领域外资股比限制的政策,争取在新能源汽车制造、飞机维修、呼叫中心、金融保险等方面引进一批外资企业,力争在服务业、创新能力开放合作上实现突破。深化与央企合作。推行股权招商、并购招商等“资本+招商”新模式。高水平举办第十二届中国(河南)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豫港澳投资贸易洽谈会等重大经贸活动,配合外交部办好河南全球推介活动。

(八)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推动绿色发展。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促进经济发展与环境改善良性互动。

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经济体系。建立健全绿色发展统计监测体系,完善绿色发展价格政策。强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力争全年煤炭消费总量下降3%左右。实施余热暖民等十大重点节能工程,确保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5%以上。推进资源循环利用基地建设、大宗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启动实施静脉产业园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参与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实施低碳标杆引领计划,在重点行业开展碳排放对标活动。

加大生态系统保护力度。围绕构建“三屏四廊”(“三屏”指依托太行山、伏牛山、桐柏—大别山建设三大山地生态屏障,“四廊”指建设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明清黄河故道、淮河、黄河四条河流水系生态廊道)生态网络,推进沿黄生态带、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地及干渠沿线生态带、沿淮生态带、明清黄河故道生态带建设。实施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开展国土绿化行动,加快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重点地区防护林等国家和省级林业生态工程,全年完成营造林600万亩、退耕还林5万亩。

完善生态文明制度。研究制定完善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的实施方案、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监测预警长效机制实施方案、差异化绩效考核评价办法,启动省辖市、县(市、区)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和国土空间开发适宜性两项基础评价,科学划定“三区三线”(指划定城镇、农业、生态空间以及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推动10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面落实产业准入负面清单制度。开展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建立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体系,启动用能权市场交易试点。推动省、市两级温室气体排放清单编制常态化。推进国家级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制度创新。

(九)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集中力量再办好一批重点民生实事,推动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省人民。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持续实施扩充城镇义务教育资源五年计划,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力争年底前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基本达到“20条底线”要求。深入实施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400所、普惠性民办幼儿园600所。推进高中阶段教育普及攻坚,加强贫困地区普通高中建设。以学科交叉融合和集群发展为导向,加强学科领军人才培养引进,支持郑州大学、河南大学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加强骨干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继续实施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工程,积极引进国内外名校开展合作办学,推进高等教育结构调整和内涵式发展。

推进健康中原建设。以优势专科、科研平台、人才队伍和机制改革为重点,推进6大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加快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提升,新实施一批县级医院、妇幼保健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扩建改造。深入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推进分级诊疗制度和医疗联合体建设。提高居民基本医保财政补助标准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推进城市“两场三馆”(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和体育馆、游泳馆〔池〕、全民健身综合馆)和省体育综合体建设,筹办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办好省第十三届运动会。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加快二里头夏都博物馆等重大公共文化工程建设。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筹建隋唐大运河博物馆,建立省级运河文化研究平台,抓好文化遗产保护开发,研究推进洛郑汴大运河河道疏浚工程。

提高就业质量。实施人力资源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去产能职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深入实施职业教育攻坚和全民技能振兴工程,深度构建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机制,大规模开展职业技能培训,全年完成培训300万人次。大力推进农民工返乡创业,力争扶持农民工返乡创业20万人,带动就业200万人。

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全面实施全民参保计划。继续改革和完善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积极参与养老保险全国统筹,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改革,进一步完善政策和规范运行。提高城乡低保对象月人均财政补助水平、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调整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启动工伤保险基金省级统筹工作。深化基本医疗保险支付方式改革,推行以按病种付费为主的多元复合式医保支付方式。

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和长效机制建设。继续实行分类调控、因城因地施策,防止房价出现大的波动。按照国家部署,加快住房制度改革,在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等方面积极探索,支持郑州住房租赁市场试点建设。开工建设青年人才公寓5万套,鼓励有条件的省辖市开展青年人才住房保障试点。持续推进棚户区改造,力争全年新开工50万套;基本建成各类保障性住房34万套。


附件:河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河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

河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1

河南省201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指标2

 

注:加*为新增指标,加☆为“十三五”确定的约束性指标。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33375.html

本文关键词: 豫政, 河南省, 2018年, 国民经济, 社会, 发展, 计划, 通知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