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办发〔2018〕13号《江西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全文)
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西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的通知
赣办发〔2018〕13号
各市、县(市、区)党委和人民政府,省委各部门,省直各单位,各人民团体:
《江西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已经省委、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中共江西省委办公厅
江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8年8月23日
江西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行动方案(2018-2020年)
为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根据《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中共江西省委江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江西省创新驱动发展纲要〉的通知》,特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从更高层次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西工作的重要要求,按照省第十四次党代会和省委十四届六次全会决策部署,对标高质量发展要求,以构建“一廊两区五城多点”创新区域体系为核心,以健全创新供给体系为支撑,以强化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体系为重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优化创新保障体系,促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政策链“四链融合”,实施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推进产业创新、企业创新、产品创新、市场创新,激发潜在创新活力,提升区域创新综合实力,推动我省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步伐,为实现江西高质量跨越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
——科技创新能力大幅提升。综合科技创新水平指数稳定在50%以上,力争2020年达到53%,保持在全国第二方阵;全社会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达到2.0%;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3件。
——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明显增强。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技术合同成交额每年增幅10%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35%。
——区域创新创业生态良好。形成富有活力的政策环境和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的社会氛围,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达到10%。
二、推进四大建设,构建“一廊两区五城多点”创新区域体系
(三)推进赣江两岸科创大走廊建设
沿赣江南昌段打造两岸科创大走廊。东南岸以南昌高新区为主体,突出“产业基地与科技新城”定位,围绕航空、电子信息及应用软件、精密机械制造及光机电一体化、生物医药、新材料等特色产业,建设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并进的创新聚集区;西北岸以赣江新区为主体,建设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示范区,重点推进产业和科技融合,抓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重大创新平台、协同创新园等建设。
(四)推进江西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和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建设
争创江西鄱阳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形成以南昌、新余、景德镇、鹰潭、抚州、吉安、赣州等7个国家高新区为重要支撑,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特色明显的“一核一圈一带”(一核:南昌高新区;一圈:环湖新经济圈;一带:赣南振兴发展示范带)一体化创新格局,做强“一核”、做实“一圈”、做优“一带”,推进高新区提质增效,打造成为高质量发展的创新高地。
创建井冈山国家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探索形成农业开发新模式,以南方红壤丘陵为主题,规划建设欠发达地区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示范区、农业科技创新要素的集聚区、科技扶贫的带动区。
(五)推进五大科创城建设
推进南昌航空科创城建设。以南昌航空城为基础,完善与教练机、无人机、高端公务机、大飞机零部件生产相配套的研发体系,建成集研发与生产于一体的航空产业高地。
推进赣州稀金科创城建设。以“中国稀金谷”为基础,聚焦赣州特色的中重稀土元素新材料研发生产,大力拓展下游应用产业,建设集相关产业创新要素于一体,各类要素相互促进、共生发展的中国稀有稀土金属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推进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建设。以南昌湾里区江中药谷和桑海产业园为核心,按照“双核驱动、协同发展”的模式,打造中医药产业文化传承高地、创新研发高地、孵化加速高地、人才集聚高地、健康服务高地、高端装备研制高地、种植繁育培养高地。
推进上饶大数据科创城建设。以上饶省级大数据产业基地为基础,建设华东省级大数据存储、计算、运营、交易中心,完善数据集成、建模、人工智能应用等研发体系,积极孵化数字医疗、数据金融、数字文化、数字营销等数字经济新业态,打造江西省数字经济创新示范区。
推进鹰潭智慧科创城建设。以鹰潭移动物联网产业园为基础,聚焦移动物联网产业,在云计算、大数据、互联网、移动物联网等领域培育一批新模式、新业态企业,形成集研发制造、测试认证、成果转化、系统集成、示范应用于一体的产业体系和完善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互联网与智能制造、现代农业、益民服务等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深度融合。
(六)推进创新型市县建设
推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深化南昌、景德镇、萍乡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支持新余、九江、赣州、抚州等市争创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
推进省级创新型城市在全省多点布局。推动县域创新发展,开展全省县域创新能力监测与评价工作。到2020年,力争建设20个左右省级创新型县(市、区),全省10%以上的乡镇建设成为创新型乡镇,为进入创新型省份奠定基础。
三、抓好五大行动,健全创新供给体系
(七)抓好产业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实施创新驱动“5511”工程倍增计划。围绕电子信息与新型光电、航空、生物医药及大健康、光伏、新能源汽车和锂电、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领域,前瞻部署一批创新链,实现一批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每年实施10项重大科技专项,组建20家科技协同创新体,新增20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载体、20个国家级人才和团队、认定1000家高新技术企业。
推进重点创新产业化升级工程。着力强化科技创新后端应用,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创新成果产业化。围绕我省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和新医药、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材料等成长性高的产业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按照产业、企业、项目、技术、团队“五位一体”布局,集中资源,重点支持一批有市场推广需求、有产业化前景、能转化为大规模生产能力的重点产业领域升级项目,培育壮大一批行业优强骨干企业,提升我省制造业重点领域竞争力水平,促进一批产业形成集群发展,为我省优势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新兴产业倍增发挥引领和支撑作用。
(八)抓好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
实施独角兽企业培育行动。聚焦新经济以及未来产业,完善独角兽企业成长链条,积极发现、培育1-2家独角兽企业。
实施瞪羚企业培育行动。培育发展一批科技实力突出、创新能力强劲、发展潜力巨大的高成长型企业,三年培育瞪羚企业100家,支持瞪羚企业在创业板和中小板上市。
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行动。每年力促200家以上高新技术企业转为规上企业,200家以上规上企业转为高新技术企业,壮大高新技术企业规模实力,提升发展质量。到2020年,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4000家。
实施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培育行动。构建适应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发展需要的科技孵化生态,建设一批高质量的科技企业孵化载体。到2020年,培育5000家科技型中小微企业。
(九)抓好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行动
实施高等院校创新能力提升行动。强化高校基础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原创性研究的支持力度,疏通应用基础研究和产业化连接的快车道。持续推动高校协同创新,在省级“2011协同创新中心”基础上,建设若干个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推进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一流学科专业建设,到2020年,力争1所大学进入国内一流大学行列,10个左右学科进入国内一流学科行列。
实施科研机构创新能力提升行动。支持科研院所优化自身研发布局,凝聚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加强科技创新平台载体建设,发挥在产业重大共性关键技术供给中的骨干作用,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加快科研成果从样品到产品再到商品的转化。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谋划在我省建设国家大科学装置(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加快制定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发展的配套政策,完善新型研发机构组建、运行、创新投入、人才引进等支持措施,引导和推动各级政府、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和社会团体共建新型研发机构。
(十)抓好重大创新平台提升行动
建设十大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创建国内一流水平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目标,围绕我省产业需求和学科技术优势,重点建设支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显著的十大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
建设十大省内外重点共建创新平台。加强与省外优势科技资源合作,积极引进国内著名高等院校、国家级研发机构来赣与我省相关单位共建分支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重点推进中科院(国家)亚热带植物园、中国信通院江西(鹰潭)移动物联网应用技术研究院、北航江西研究院、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南昌研究院、江西省中科院云计算中心大数据研究院等十大省内外重点共建创新平台。
建设十大产业重点创新平台。以提升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创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为目标,重点围绕我省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以省内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联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组建十大产业重点创新平台。
(十一)抓好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行动
以组织实施江西省引进培养创新创业高层次人才“千人计划”为重点,引领和推动各地各单位实施各类引才育才项目,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培养力度。注重高端人才创新创业团队的引进和培养,带动形成一批优势科技创新团队。积极对接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等重大人才计划,加大申报推荐和跟踪服务力度,力争有更多优秀人才入选。加快推进人才工作信息化建设,逐步建成省级人才信息库、赣籍人才信息库和“江西人才云”。加大省级服务支持人才创新创业示范基地建设力度,以点带面,不断提升服务高层次人才水平。创新实施“海智惠赣鄱”“海外人才江西行”等引才活动,推进院士工作站、“侨梦苑”“海智计划工作站”等引才引智基地建设,加大引进海外人才的力度。到2020年,新增院士1-2名,引进和培养100个以上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建设院士工作站200家以上。
四、实施四大工程,完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体系
(十二)实施成果转移转化试点示范工程
推进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成果在江西转移转化。重点建设鹰潭试点示范基地,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公共应用服务平台、产业发展服务平台三大平台,面向全省实施基础设施提升、技术创新引领、应用示范推广、产业发展升级四大工程,实现“网络、平台、应用、产业”四个领先,把我省打造成全国范围内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区域样板、全球范围内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产业创新发展的中国名片。
创建国家中医药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推动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药现代化重点研发专项等重大创新成果优先在江西转化,建设中医药科技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基地,形成科技与中医药产业发展特色鲜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工作体系完善,对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支撑作用明显的示范区域。
推进省院共建中国科学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建设集产业技术研发与科技资源聚集、技术集成与产业育成、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与科技交流合作等功能为一体的开放式综合平台,以中科院江西产业技术创新与育成中心为基础,通过共建研发平台、孵化基地和产业示范区等载体,逐步在全省建立若干重点产业和区域分中心,形成覆盖全省的中科院科技成果转化网络。
(十三)实施技术市场建设工程
建设江西省常设技术交易市场。以省市共建的模式,在南昌高新区建设具备成果信息采集、集中发布、对接交易、路演展示、科技金融、科技服务等功能的江西省常设技术交易市场。
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在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江西省网上技术市场交易功能的基础上,探索实施支持参与平台技术交易各方的后补助机制。加强与中国技术交易所等全国性技术交易平台及省内校企合作信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企业推广应用服务平台、中国技术交易所赣江新区科创中心等的交流合作。
(十四)实施技术转移和创新服务体系推进工程
完善科技孵化体系。推进现有科技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孵化服务功能延伸,聚焦当地产业重心,实施精准孵化服务。完善对服务绩效优秀的孵化器和众创空间的奖励、后补助政策,推动其向专业孵化机构升级。拉长创新创业孵化链条,积极发展“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园区”模式,打造“众创空间+创业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的全孵化链条,探索“异地孵化”新模式,带动全省科技创业和成果转化。
健全技术转移服务体系。积极发展区域性、行业性技术转移机构和组织,培养专业技术交易队伍,鼓励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机构发挥资源整合优势,提升专业化、市场化服务能力,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全过程服务。完善和落实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配套政策,推动各类创新要素自由流动和有效配置。
优化科技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完善大型科研仪器开放共享服务平台、科技文献和科学数据共享服务平台、超级计算公共服务平台、实验动物公共服务平台,优化产品检测等服务,推进创新资源开放共享和高效利用。
(十五)实施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工程
推进军民科技协同创新。实施大飞机、直升机、无人机制造研发等十大军地协同创新研发专项。统筹军民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开展军民融合基础技术、前沿技术、关键技术及装备、标准的联合攻关,推进军民基础共性技术一体化、基础原材料和零部件通用化。
推进军民融合创新载体建设。推进南昌、景德镇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到2020年先行在3个左右设区市、10个左右县(市、区)建设省级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支持赣江新区建设军民融合科技创新产业园。
推进军民融合创新平台建设。在航空、船舶、卫星技术运用和新材料研发应用等领域创建一批国家级和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组建一批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军民融合技术转移中心。
五、强化五大机制,优化创新保障体系
(十六)强化协同创新推进机制
充分发挥省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领导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各成员单位及各市、县(市、区)要成立相应协调机构,确保上下协同、形成合力。建立创新型省份建设监测评价体系,强化进展调度、定期考核和通报。
(十七)强化科技计划管理机制
深化科技计划管理改革,围绕省委、省政府重点推进的产业,强化省级科技计划的顶层设计。加大财政科技资金投入力度,充分发挥财政科技投入引导全社会增加研发投入的作用。改革科技计划支持方式,减少无偿支持和直接支持,推动拨改投试点。强化创新激励,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给科技人员更多的研发自主权。深入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攻坚行动,落实鼓励研发投入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奖补力度,扩大奖励范围。
(十八)强化知识产权保障机制
实施知识产权强省战略,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能力。制定出台《江西省发明专利提升实施方案》,大力提升我省有效发明专利总量和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力争实现在全国排位前移。简化知识产权转化、投资的审批制度,推动专利、注册商标的许可使用和价值实现。完善知识产权评估机制,发展壮大知识产权服务业。建立知识产权快速维权和海外护航机制,构建司法、行政、调解、举报、投诉多元的知识产权纠纷解决机制。
(十九)强化创新与金融紧密结合机制
健全科技金融体系,建立和完善全省性科技企业融资需求信息库、科技金融服务机构信息库、科技金融人才库、拟上市科技企业信息库等数据库平台,为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型企业提供投融资、知识产权交易、科技咨询、政策支撑等一站式服务。强化科技创新、市场需求和社会资本的有效对接,大力推广科贷通,充分发挥省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基金的作用,探索建立科技创新券政策试点,发展天使投资、风险投资,引导金融机构办理专利权质押贷款,推动科技企业上市融资。
(二十)强化开放合作创新机制
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与“一带一路”国家科技合作新机制,密切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技术协作,加强海外科技园、科技合作基地和海外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支持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参与重大国际科技合作计划。强化与发达国家(地区)、国内科技中心城市、知名高校院所的科技合作交流。深化与泛珠三角区域、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和产业合作,加强与长江经济带沿线省市科技合作,争取共建产学研合作平台、联合研究中心和成果转移转化平台。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