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字〔2012〕59号《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

浏览量:          时间:2019-01-15 03:10:20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





办字〔2012〕59号







河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


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的意见



各设区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根据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财政部、商务部、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关于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的若干意见》(工信部联信〔2011〕160号)要求,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以下简称“两化深度融合”)促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基本原则和发展目标


(一)总体要求。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为目标,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大政府引导力度,抓好两化深度融合典型示范,加快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生产经营、节能减排、创新发展等方面的应用和融合,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壮大支柱产业,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培育发展新兴产业,为建设经济强省、和谐河北提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统筹协调,分类推进。既要注重与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相结合,又要根据产业、区域特点,确定主攻方向和重点内容,分类推进。


2企业为主,政府推动。调动企业作为投资和创新主体的积极性,从发展战略需求出发,务实推进,形成有效机制和内生动力。加强政策引导,营造发展环境,带动全社会共同参与。


3试点示范,重点突破。积极组织分行业、分区域的两化深度融合试点示范工作,及时总结和推广先进经验,加强宣传,以点带面,实现重点产业、重要环节和重点区域的突破。


4融合创新,合作发展。发挥信息化渗透、倍增和创新作用,推动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和综合集成,促进技术、业务和管理创新。加强交流合作,重视技术、人才和模式引进,提升融合水平。


(三)发展目标。


到2015年,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节能减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信息化对企业创新、产业聚集的促进作用明显增强。主要行业大中型工业企业数字化设计工具普及率达到85%,关键工序数控化率达到75%,省级重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利用公共信息服务平台或电子商务平台的比例超过60%;全省电子商务交易总额达到12万亿元。


到2020年,信息技术在各产业和领域得到全面应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成为企业和产业发展的内生要素,大中型企业研发数字化、生产智能化和管理现代化水平大幅提升,信息技术综合集成应用成为重点骨干企业核心竞争优势,业务流程再造和产业链协同能力显著增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二、重点任务


(一)大力推进信息化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和融合。围绕工业强省战略的实施,从企业、行业、工业管理3个层面推进工业领域两化深度融合。加大信息技术在产品研发设计、工艺改进、生产制造、企业管理、市场营销、物流配送、售后服务等关键环节的应用和融合,积极推动各环节的综合集成应用。进一步提高计算机辅助设计应用水平,鼓励向计算机辅助工程(CAE)、虚拟仿真、数字模型方向发展,加快普及产品全生命周期数字化设计与管理,发展网络化、协同化工业研发设计体系,提高工业产品质量和附加值。加快普及先进过程控制和制造执行系统,实施生产装备智能化和生产过程自动化改造,大力发展以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为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和装备。加强系统整合与业务协同,建设统一集成的管理信息平台,促进企业组织扁平化、决策科学化和运营一体化。加快推动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系统的普及和集成应用,积极发展面向服务、支持制造资源按需使用、制造能力动态协同的云制造服务平台,形成新型的工业生产模式。分行业建立信息服务系统,做好行业信息的收集、分析和服务工作。建设全省工业发展综合管理平台,指导推动工业经济结构调整和平稳运行。


(二)积极推动信息化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以市场化、产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大力推进物流、旅游、文化、金融、商贸等行业信息资源开发,发展面向行业的信息服务平台。积极推动信息化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支持工业设计软件研发和推广,鼓励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引导大型企业电子商务向网上交易、物流配送、信用支付集成应用方向发展,支持制造业企业以电子商务带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发展,创新在线检测、实时监控、远程诊断、在线维护、位置服务、融资租赁等新业态,鼓励行业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发展。积极推进无线射频、卫星定位、物联网等技术的综合应用,加快物流、商贸等传统服务企业信息化改造,实现各类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品牌化经营,全面提升我省现代服务业核心竞争力。


(三)深化信息技术在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领域的应用。以优质、高效、外向、生态、安全为目标,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市场流通和安全监管等方面的应用,积极推进“乡村宽带工程”,加快开发具有实用性、时效性和针对性的涉农信息资源,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订单农业,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加快信息技术在能源生产、输送、调度、使用等方面的应用,实施基础设施和生产装备智能化改造,促进能源安全供应和集约使用。实施“数字交通”工程,构建可视化、数字化、智能化、协同化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建立跨行业信息共享机制,以信息化手段促进农业农村发展和煤电油运等要素供给,保障现代产业可持续发展。


(四)以信息化支撑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充分发挥信息化在知识生产、利用、传播和积累等方面的优势,促进企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和管理创新。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改造需求,以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建设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开展关键技术研发,提升传统产业改造水平。大力推广3DCAD(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PDM(产品数据管理)、协同设计等信息技术,加快嵌入式软件应用和制造环节信息技术改造,创新具有高技术含量和高附加值的高端产品。推进产学研用相结合,加快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促进面向科学理论、产业技术、商务模式、管理机制和公共服务的创新和技术进步。建立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企业技术服务公共平台,整合、挖掘现有大型科学仪器、科技文献、科技信息、专利和标准数据库等科技基础资源,为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测试、信息咨询等基础性、公共性技术服务。鼓励企业围绕产品研发、生产工艺、经营管理、节能降耗等环节开展信息化应用创新。


(五)以信息化促进节能减排。鼓励高耗能企业采用自动化和信息化技术,建立管控一体的企业能源管理中心,实现系统性节能降耗;运用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物流资源,减少空载率;推广水、电、热等自动调节和控制系统,促进建筑、商贸、农业等行业节能降耗;各级政府要分级建设本地能源消耗在线监控平台和能源整合与交易平台,提高节能降耗调控能力和能源综合利用率。在采矿业大力推广三维地质建模、矿藏辅助分析等技术,提高矿产开采率;大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虚拟仿真、模糊控制等技术,实现自动化、精准化生产,降低废品率和物料消耗。鼓励行业龙头企业、产业园区、第三方中介机构等组织建立废旧资源综合服务平台,促进资源回收和综合利用;采用数字视频、实时检测、远程监控等技术,建立重点污染源自动监控系统,实现污染物排放的自动监控和管理。鼓励企业利用信息技术创新节能减排技术和产品,支持典型方案推广应用。建立跨部门、跨地区的节能减排信息共享系统,为实施项目限批、考核评价、行业退出等约束性措施提供信息支撑。


(六)以信息化推动产业聚集发展。推进数字化产业园区建设,实施重点园区(基地)信息通信保障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在园区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管理和使用中的应用,提高要素利用率。以国家及省级开发区和工业园区为重点,支持建设具有信息咨询、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产品检测、商务服务、产业链协同、园区管理等功能的园区公共服务管理平台,吸引和衍生关联企业加速聚集。以加快市、县级工业聚集区建设为契机,以县域特色产业集群为着力点,推广安平丝网产业集群信息化模式,鼓励中小企业加快生产制造数字化、产品网上推广和电子商务应用,发展信息化支撑的产业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提高产业集群新产品研发、质量检测、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产品展示、流通贸易等方面的服务能力和水平,推动特色产业集群优化升级和持续发展。


三、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部门要建立和完善信息化组织领导机构,理顺管理体制,切实加强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把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研究制定推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专项规划、实施意见和行动计划。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要切实履行省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职责,建立工作协调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督导检查;各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落实各项工作任务。充分发挥企业、行业协会、专家学者等各方面作用,形成齐抓共管的强大合力。


(二)加大政策支持。各级各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优惠政策,在项目用地、财税减免、投融资和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强化投融资激励和约束,建立健全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投融资机制。省产业发展资金、省工业技术改造资金要把两化深度融合项目作为支持重点,科技经费和现代服务业、中小企业等专项资金也要重点向两化深度融合项目倾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设立两化深度融合专项资金。鼓励企业应用信息技术促进自主创新,积极运用政府采购政策支持相关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发展。鼓励和支持大型骨干企业软件开发及信息服务部门的剥离,为相关行业两化深度融合提供服务。


(三)抓好典型示范。借鉴和推广试验区的成功经验和有效做法,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信息服务产业发展,重点培育和扶持10个省级两化深度融合示范区。按照区域和行业分类,每年滚动培育100家两化深度融合重点企业和10至15家两化深度融合示范企业,以点带面,推动企业研发设计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产品装备智能化、经营服务网络化、企业管理信息化。定期开展面向企业、行业、区域的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水平评估认定工作,通过评估促进对标赶超,逐步形成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长效机制。


(四)完善支撑体系。建立政产学研用联动机制,加强两化深度融合创新中心、技术中心、评估认证中心、重点实验室和推进联盟的建设,组织开展“专家咨询企业行”活动。鼓励企业进行国际技术标准认证和品牌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参与制定信息化应用地方标准。鼓励高校和职业院校面向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加强对具有行业应用背景的专业信息技术人才、具有信息技术知识基础的管理人才以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支持大学和研究机构专家到企业挂职。推行企业CIO(首席信息官)制度,国有大中型企业要率先设立CIO。鼓励高校、协会、中介和企业开展针对产业的信息技术培训,建立一批培训和实训基地,到2020年底轮训1万名企业家。


(五)优化发展环境。加快推进信息化立法及宣传贯彻,营造促进两化深度融合的法制环境。加快公共服务信息化,推进跨部门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提高政府服务经济和管理社会的能力和水平,促进产业发展环境的进一步优化。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实行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制度,建立和完善网络信任体系,为两化深度融合提供安全保障。举办两化深度融合主题论坛,引领两化深度融合理念、技术和产品发展。加强与省外特别是京津的交流与合作,提高两化深度融合工作水平。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全社会对两化深度融合工作的认知度和参与度,营造加快两化深度融合发展的浓厚氛围。



附:河北省重点产业和领域两化深度融合实施指南





二○一二年五月九日


附件:



河北省重点产业和领域两化深度


融合实施指南



为切实推动我省重点产业和领域两化深度融合,提出如下具体实施指南:


一、工业和建筑业领域


(一)钢铁工业。着眼于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钢铁强省,从生产制造、经营管理、集成化应用、集团化发展等方面全方位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大力推广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设备监测维护、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进管理系统与生产系统的集成化和协同化应用,逐步实现管控衔接、产销一体、“三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同步,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降低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开展商务智能和知识管理平台建设试点,提高决策水平;推进支撑跨地区、多基地一体化经营和管控的网络化信息平台建设,实现各类资源在集团内的充分共享和高效协同,形成统一的集团管控体系,促进集团做大做强。发挥河北钢铁集团以及第三方中介机构的作用,建设以产业链为基础的,覆盖采购、营销和电子交易的电子商务平台,促进铁矿资源合理配置和综合利用,提高我省钢铁产业话语权。


(二)装备制造业。围绕装备高端化发展,大力推进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与服务)和具有“三高”(高可靠性、高性能、高适用性)、“四化”(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集成化)特征的自动化控制系统。积极推广3DCAD(三维计算机辅助设计)、PDM(产品数据管理)、VD(虚拟设计)、ID(智能设计)等技术,构建数字化协同设计平台,开展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E(计算机辅助工程)/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CAM(计算机辅助制造)的集成化应用,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快速响应个性化需求。推进基于定单的PDM(产品数据管理)、CAPP(计算机辅助工艺过程设计)、ERP(企业资源计划)的集成化应用,实现设计、工艺、生产三大核心业务链的信息共享和自动流转,支撑以零部件为管控对象的生产和成本管控。广泛采用智能化生产设备,推进数字化制造和柔性制造,提高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大力推广卫星定位系统、嵌入式软件控制、故障诊断预测、工作状态监控、在线检测等技术,提高产品的信息含量和智能化水平。大力推进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和电子商务的应用,带动和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作发展。大力推进呼叫中心、售后服务、备品备件、远程服务等具有物联网性质的系统建设,促进我省从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


(三)石化工业。坚持循环经济发展理念,重点推进现场控制、工艺模拟、生产优化、节能减排、产业链对接等方面的应用。在广泛应用PCS(过程控制系统)、DCS(集散控制系统)等系统的基础上,开展现场装置的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推广FCS(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实现现场一级控制和现场装置的远程诊断和维护;建立生产过程实时数据库和监控平台,通过关键数据的监控、分析和处理,保持生产稳定运行。大力推广工艺过程模拟技术、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技术和先进控制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高价值成分的消耗,稳定和提高产品质量。在重点企业推广应用MES(生产制造执行系统),提高企业资源可控性和竞争力。在大型石化企业,推进ERP(企业资源计划)系统的应用,逐步扩展到SCM(供应链管理)、CRM(客户关系管理)以及电子商务的应用,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和适应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能力。依托大型石化龙头企业和产业园区,按照3R(减量化Reduce、再使用Reuse、再循环Recycle)原则,建立循环经济资源管理系统,实现原材料、中间体、产品、副产品及废弃物的互供信息共享,支撑石化产业链企业间无缝连接和清洁生产,促进产业聚集。


(四)纺织行业。重点推进专用装备数字化和细分行业信息技术改造,以信息化支撑公共服务体系和品牌建设。在棉纺织行业重点推广应用配棉管理信息化以及生产自动检测、管理系统;在服装行业积极采用人体数码扫描技术和裁剪缝纫自动组合技术及装备,实现服装设计和制造的集成;在化纤行业重点应用DCS(集散控制系统)和各类自动控制装置;在印染行业重点应用织物染色印花工艺参数在线检测技术和有利于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自动控制系统。以服装、家纺等终端产品为突破口,推进企业设计创意中心、产品研发中心和品牌推广中心的信息技术集成应用,实施以顾客为中心的客户资源管理和电子商务系统,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营销、管理水平。推进以信息化为支撑的公共研发设计、质量检测以及信息咨询等平台建设,建立省级服装设计研发中心和纺织工艺研发中心,面向产业集群、专业市场、中小企业等提供技术支持和信息服务。


(五)轻工行业。重点提高装备数字化、生产智能化、产品定制化水平。在造纸行业重点推广节能控制、清洁生产和污染治理信息技术和设备,研发专用装备嵌入式系统,加快大型制造装备数字化。在皮革行业重点使用转鼓群控、计算机涂料配色等自动化生产技术,提高深加工能力。在家具行业重点推广CAD(计算机辅助设计)和个性化定单服务,推进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发展。在烟草行业重点推进现场总线、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的应用。推进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关键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中的应用,建立产品研发和工程技术中心,促进关键技术的创新与产业化。面向专业市场和产业集群,建设以信息化为支撑的仓储、物流、交易、服务等公共配套服务平台,提供专业化市场服务。


(六)食品行业。以全面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控制力为着力点,大力推广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企业供应链管理)等系统,采用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加强对采购、生产、配送、库存、销售等环节的信息化管理,在重点企业形成完整的供应链管理体系;改造提升关键生产工艺、专用装备及生产线的数字化控制水平,应用原料检测、生产过程动态监测、产品出厂检测等先进自动化装置,建立产品质量控制及可追溯系统,提升企业质量安全与清洁生产能力。建设全省食品安全公共追溯监控平台,实现与重点食品加工企业、流通企业可追溯系统的互联,提高食品安全监管水平。扶持面向全球市场的农产品信息服务平台、面向专业市场的食品信息服务平台和面向产业集群的中小食品企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为食品企业提供市场供应、仓储流通、企业管理等信息和技术服务,提高企业快速响应和市场竞争能力。


(七)建材行业。重点推进生产工艺、生产过程、能源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加快应用红外温控、变频调速、功率优化控制、温度曲线自控、计算机驱动输送、维修控制系统、自动码放等控制和执行方法,提高建材生产的过程控制水平。水泥行业重点推进流程型管控一体化综合信息系统和水泥配料专家系统。玻璃行业重点推进炉窑自动控制、在线缺陷检测与智能化切割分选全自动控制。陶瓷行业重点推广窑炉设备计算机控制系统。推广嵌入式软件、专家系统、无线通讯等技术,加强建材工业用分析检测仪器和计量装备的数字化,突破在高温条件、烧结或熔融状态下连续生产过程中的检测难题。推广低温余热发电系统,窑尾烟气自动检测和脱硫系统等新型工艺装备,应用信息技术改良工业废料墙体砌块等资源再利用的新工艺,鼓励企业建设能源管理系统,促进企业节能减排。


(八)建筑行业。以信息化提升建筑企业生产效率、管理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普及计算机在勘察设计、施工、工程监理和企业管理中的应用,提升建筑企业管理效率和水平;鼓励企业加大对数字化装备和工具的投入,实现小型作业机械化、大型作业自动化和智能化,提高生产效率。鼓励企业加大建筑业科技投入,以信息化支撑工艺和工程技术研发,促进建筑行业技术创新。全面推广BIM(建筑信息模型)、3G(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RFID(无线射频)、VR(虚拟现实)等技术在工程项目的全过程集成应用,提升建筑行业的竞争力。


(九)信息产业。以两化融合为契机,实现信息产业与两化融合互动发展。进一步做大做强通信网络设备、平板显示、半导体照明等优势产业链,加快智能网络、移动消费、数字视听等数字产品产业化发展,大力推进安防、医疗、电力、交通、汽车、工业控制等行业电子发展和应用,支持重点领域工业软件开发,推进嵌入式软件和行业应用解决方案的开发应用,为两化融合提供支撑。大力推广卫星导航技术在交通、物流、测绘、港口、应急指挥等领域的应用,带动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取得突破;鼓励原创动漫作品的创意和生产,加快石家庄、保定等动漫产业园区建设,推出一批动漫游戏精品,促进游戏动漫产业快速发展;积极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三网融合,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发展云计算和存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和服务,培育网络增值服务、数字内容和服务外包等新兴信息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


(十)生物医药产业。重点推进生物医药创新、医药生产、药品流通、质量安全等关键环节的信息化应用。搭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医药产品、医疗器械创新平台和新药研发与试药系统,鼓励建设第三方医药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利用高性能计算、云计算、生物信息等技术,推动生物医药技术和产品创新。提升关键、核心医疗器械的数字化水平,推广自动化生产设备和自动化生产线,实现发酵罐、生产工艺的计算机控制,提升药品质量的检测、控制水平。推进医药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系统应用,建立医药产品质量监控与追溯系统,提高医药企业管理水平,确保医药质量安全。建立医药行业统计、监测系统,完善医药行业运行监测网络体系,密切监测行业生产、投资和市场供求的变化趋势,提高全行业市场应变能力。


(十一)新能源产业。重点推进信息技术在新能源设备制造、产业布局等方面应用,促进绿色能源产业发展。继续培育宁晋晶龙、保定英利等光伏龙头企业,以龙头企业带动邢台、保定、廊坊、张家口等光伏产业基地发展,推进光伏应用示范工程,促进光伏产业发展。以保定“中国电谷”为依托,建立新能源装备技术中心和信息中心,促进产品和技术创新;发展电力电子,提升节电、储电、输变电等能源设备智能化水平。完善新能源产业项目库,建立新能源产业布局决策支持系统,合理规划和布局全省新能源产业发展,避免高水平的重复建设。


(十二)新材料产业。以信息化重点支撑新材料研发、生产、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充分利用高性能计算、模拟应用、网络协同等信息技术,提高新材料研发和协同攻关能力,促进核心技术的突破,支撑新材料创新体系的建设。积极推广工艺过程模拟、过程控制、生产制造执行系统等技术,提高生产设备和生产线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提升新材料产品品质和产品竞争力。大力发展器件级单晶硅、锗硅混合单晶、外延片、高性能软磁材料、液晶材料等电子材料;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三网融合应用中积极推广使用塑料光纤,培育和扶持唐山塑料光纤项目产业化发展。


二、服务业领域


(一)现代物流业。加快传统物流企业信息化改造,构建企业、行业和区域物流信息化支撑平台,支撑全省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广泛应用条形码、智能标签、RFID(无线射频)等技术,实现物流信息快速采集和准确识别;推广数据通信、卫星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的集成化应用,提高物流运输效率和安全性;鼓励企业采用自动寻址、自动分拣、监控调度等技术和装备,提高仓储自动化水平;推广应用ERP(企业资源计划)、SCM(供应链管理)等系统,引导建立集自动识别、仓储、运输、调度、管理于一体的物流信息综合管理平台,提高企业物流运作效率。交通枢纽型物流聚集区重点建设和完善公路、铁路、航空、海运等信息网络,搭建连接海港、内陆港、空港和物流聚集区的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多式联运,增强物流集疏能力;产业基地型物流聚集区重点推动生产企业与物流企业信息系统对接,建立双向信息交换机制,构建以订单为核心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平台,延伸支柱产业链条;商贸集散型物流聚集区重点推进电子商务与物流服务集成应用,培育和发展一批综合性信息服务平台和专业化交易平台,促进物流产业聚集。依托石家庄、唐山、邯郸、沧州等省内重要物流节点城市,建设区域性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实现各类专业性物流信息聚集和共享;积极推动商务、税务、工商、海关、检验检疫、金融、邮政、气象、交通、铁路、航空、海运等部门和行业的物流信息共享,整合物流节点城市公共服务平台,构建省级物流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促进我省现代物流服务体系的建设和完善。


(二)旅游业。以信息化支撑旅游服务,实现旅游资源的集约化利用和品牌化经营,促进旅游业向综合业态发展。积极推进旅游在线服务、网络营销、网络预订和网上支付,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构建旅游数据中心、呼叫中心,为游客提供个性化、品牌化、标准化的旅游服务。开发和整合全省旅游信息资源,建设全省旅游信息平台,提供旅游信息发布、信息检索、地图导航、虚拟体验、游客评价、旅游救援和市场监管等服务,提高我省旅游业竞争力。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旅游六要素,积极推进旅游管理部门和旅游企业与宾馆、餐饮、交通、商贸、银行、气象、通信等相关行业的信息共享,依托旅游龙头企业,探索旅游一体化服务新模式。加强旅游与文化、体育、农业、工业、林业、地质、海洋等相关行业信息资源融合开发,突出文化特色、地方特色、民族特色,促进主题旅游发展。积极推进京津冀旅游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推行京津冀旅游一卡通,促进环京津休闲旅游产业带发展。


(三)文化创意业。以信息化推动文化产业转型升级,拓展新兴媒体文化增值服务。广泛应用数字化和网络化技术,提升文化创意、影视制作、动漫游戏等产业的创新能力、生产能力和传播能力,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知名文化品牌;发展纸质有声读物、电子书、手机报和网络出版物等多种介质形态出版物,推动出版业向数字出版转型。加快我省优秀新闻出版物、广播影视作品、传统大众文化资源、特色人文历史和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开发,形成一批具有燕赵特色的网络文化产品。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广播电视数字化,大力发展移动多媒体广播电视、网络广播影视、数字多媒体广播、手机广播电视,开发移动文化信息服务、数字娱乐产品等增值业务,促进新兴文化业态发展。继续推进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办好河北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网,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金融业。鼓励银行、证券、保险等行业不断提高业务电子化、服务网络化、管理信息化的水平,利用信息技术创新金融产品,加强信息安全风险防控,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个性化、专业化、安全可靠的金融服务。依托全省统一的信息交换与共享平台,整合各职能部门的信用信息,构建企业和个人信用服务系统。建设跨区域金融信息共享平台,完善支付结算服务系统,建立信用互认机制,促进京津冀、环渤海等区域金融合作。加快曹妃甸新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服务于离岸金融公司的信息平台,为建设我省与国际金融接轨的离岸金融市场提供支撑。


(五)电子商务。充分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推进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应用,提高企业群体的市场反应能力和综合竞争力。积极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建立行业信息资源共享和交换机制,促进行业内有序竞争与合作,提升行业整体竞争力。扶持服务中小企业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建设,在中小企业中大力推广电子商务应用。加快发展企业与消费者、消费者与消费者之间的电子商务应用,建立并优化销售渠道,提高销售份额。积极开展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加强政策法规、信用服务、安全认证、标准规范、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支撑体系建设,加强网络环境下的市场监管,规范在线交易行为,保障信息安全,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农业、能源、交通等基础行业领域


(一)现代农业。积极推广智能控制、自动检测、卫星定位、地理信息、遥感系统、专家系统、视频监控等技术在优良品种培育、种植养殖生产、疫病防控、节水灌溉、测土施肥、饲料配比、生态保护等方面的应用,促进高效农业、精准农业和生态农业发展。推进电子标签、RFID(无线射频)、过程控制等技术在农产品加工、包装、贮藏、运输、销售以及物流配送等环节中的应用,建立品质追溯、安全监控、产品标准等系统,发展标准化、品牌化农业。依托龙头企业、生产经营大户、农产品市场,发展基于电子商务的订单农业,建设完善农村市场供求信息联播、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监测等系统,实现农业生产与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对接,促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积极推进“乡村宽带工程”,采取多种接入手段,解决农村信息网络“最后一公里”问题;加快涉农信息资源开发和整合,推进“12316新农村热线”和“千万农民短信服务工程”,形成完善的农业农村信息服务体系,为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信息支撑。建设和完善农业农村经济监测与预警系统、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市场监管信息平台,增强对农业经济发展的调节、监管和服务能力。


(二)能源保障。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能源装备和生产过程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水平,提高能源生产效率和供应能力。加快煤炭企业信息化应用,建立煤矿瓦斯监测监控信息网络系统,实现井上与井下、矿区与政府之间的网络监测与管理,鼓励和引导利用信息技术提升开采率,大力推进煤炭安全生产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化手段提高民爆及涉核行业安全监管水平和应急处理能力。大力推进电力、水务、热力、燃气等能源供应网络和计量设备的智能化改造,建设智能能源网,提高能源的安全供应和自动配给、运营管理和综合利用水平。建立能源利用综合监测预警系统,促进煤电油运等生产要素合理配置、科学调度和应急保障。


(三)综合交通。推进信息技术在交通基础设施设备中的应用,建设和完善规划设计、项目管理、养护分析、流量监测、自动收费、联网票务等系统,实现交通基础设施设备的网络化、信息化管理和控制,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的布局水平、建设质量、运营效率和通行能力。推进自动驾驶、视频监控、卫星定位等技术在各类交通工具中的应用,建立救援服务、应急处置和指挥调度等系统,实现整个运输过程的有效监控和安全快速运转。加大交通运输领域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建立铁路、公路、海运、航空等基础设施数据库和运行状态、天气条件等综合性数据库,搭建跨区域、跨行业的交通运输信息共享平台和行业运行综合分析系统,形成完整高效的一体化运输服务体系。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54272.html

本文关键词: 河北省, 冀政字

相关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