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工发〔2017〕32号《湖南省总工会关于全省深入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
湖南省总工会关于全省深入推进“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的实施意见
湘工发〔2017〕32号
各市(州)、县(区)总工会,省直机关工会、省产业工会: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印发〈新时期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方案〉的通知》(中发〔2017〕14号)、《中共湖南省委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湘发〔2016〕7号)、《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进一步做好困难职工解困脱困工作的实施意见》(总工发〔2016〕7号)、《中华全国总工会关于在脱贫攻坚中充分发挥工会作用的指导意见》(总工发〔2016〕30号)等文件精神,不断提高包括农民工在内的产业工人队伍素质,切实增强劳动者特别是城乡困难职工、农民工就业创业能力,有效推动困难群体精准脱贫和解困脱困,结合我省实际,现就深入推进我省“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提出如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党中央关于脱贫攻坚、加强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的战略部署,紧扣“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坚持“贴近中心促发展,贴近职工办实事,贴近基层搞服务”工作思路,积极推动技能扶贫和产业扶贫,增强贫困群众自主脱贫的内在动力和自我发展能力,全力打赢脱贫攻坚战;按照“政治上保证、制度上落实、素质上提高、权益上维护”的总体思路,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推动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
(二)指导原则
争取党政重视,高位推动。各级工会要站在巩固党的阶级基础的政治高度,积极争取党委政府重视支持,将“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纳入“双联”和困难职工帮扶工作领导小组、就业和农民工工作领导小组工作内容,并纳入同级政府绩效考核,建立健全以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各司其职、工会牵头协调、社会共同参与的工作机制和工作制度,定期研究解决培养工程推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培养工程落地见效。
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地要将“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职业教育发展规划、脱贫攻坚工作规划紧密结合,主动融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脱贫攻坚大局,把培养工程作为助力脱贫攻坚的实事、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的要事、服务全面建成小康的大事来抓,抓紧抓好,落细落实,彰显工会组织的责任和担当。
坚持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党委、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发挥工会组织联系面广、群众性强的优势,强化资源整合,研究出台相关政策,提高培训资源利用效率。要以县为单元,统筹资金使用,对各类培训资金实行专项管理,实行集中打捆使用,解决培训资金使用碎片化问题,放大资金使用效益。各市州“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工作机构,要发挥好统筹协调作用,调动培训资源实现高效培训,做好供需对接实现精准促进就业,加强权益保护实现稳定增收。争取人社、财政、教育、扶贫、农业等相关职能部门紧密配合,围绕“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加大对劳动者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的政策和资金支持。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各地应该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就业创业形势等实际情况,以需求为导向,积极对接市场需求、企业需求和职工需求,找准切入点,聚焦结合点。要不断创新培养工程形式,拓展延伸培养工程内涵,实现服务区域从农村向城镇拓展,服务对象从困难农民工家庭向城乡困难职工家庭拓展,服务体系从就业向创业培训拓展,服务环节从单纯培训向帮扶维权、促进就业、扶持创业拓展。
坚持思想引领,提升素质。始终注重政治素质和职业精神与技能素质“双提升”。不仅注重提高广大职工和农民工的“十八般武艺”,也关注他们的灵魂、内心和价值取向。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引导产业工人爱岗敬业、甘于奉献,在加快脱贫攻坚、建成全面小康中展示工人阶级主力军风采。
坚持改革创新,勇于突破。努力破除体制机制阻碍,不断突破创新,以技能提升为重点,通过深入推进“一户一产业”培养工程,消除部门职能壁垒、畅通政策实施障碍、融通行业信息阻隔,实现脱贫攻坚、促进就业创业、产业升级、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等重大战略部署的无缝对接。深入推进“互联网+工会”,打造全省网络职工大学、网上维权服务等多个平台,为广大职工提供更加精准、更加便捷、更加及时的普惠服务。
二、目标任务
——推动农民工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深入开展“农民工集中入会行动”,扩大工会组织对农民工覆盖面。不断增强各级工会服务农民工能力,确保农民工素质水平持续提升,就业创业能力不断加强,合法权益充分保障,市民化进程有序推进。
——推动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解困脱困。通过实施“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为全省具有就业能力的困难职工和农民工家庭免费培养一名产业工人,特别是对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化解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兼并重组、破产清算过程中生活困难的职工、贫困县或贫困地区尤其是深度贫困地区具有就业意愿的农民工会员等,使其掌握1-2项实用就业技能和致富本领,并培养成高技能高素质的产业工人,达到“培训一人、就业一人、入会一人,脱困一家、壮大一批、带动一方”的目标,确保到2020年困难职工同步迈入小康社会。
——推动产业工人队伍建设。通过3年左右时间,培养100名高技能领军人才和劳动模范,1000名具有较大影响的“湖湘工匠”,1万名具有较高技能水平的技术能手,带动10万名各行业劳动者通过实现技能素质提升、就业创业和脱贫致富,到2020年,产业工人队伍不断优化,培养造就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术会创新、敢担当讲奉献的宏大的产业工人队伍。
——推动构建多层立体培养体系。通过3年左右时间,在全省大中型企业、职业院校、园区和专业合作社中,选树100个省级典型培养示范基地,建立1000个培养示范点,带动企业(院校)建立1万个以上培养基地,在全省范围内形成省市县企业四级分层实施、以点带面,逐级推进的良好态势,为实现“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提供强大支撑和保障。
三、主要举措
(一)强化思想引领
1.加强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把注重提升产业工人政治素质和职业精神作为培养工程的首要任务。教育引领广大职工、困难群众认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不移听党话、跟党走。组织动员产业工人参与到“践行新理念、建功‘十三五’”主题劳动和技能竞赛,吸引更多的农民工、困难职工参与,鼓励他们勤于学习、善于实践,不断提高综合素质,以勤奋劳动摆脱贫困,以创造性劳动成就梦想。加强法治教育,提高产业工人法律素质和诚信意识,引导产业工人依法理性有序表达利益诉求,自觉维护工人阶级队伍的团结统一和社会和谐稳定。
2.锻造新时期产业工人品格。根据新时期职工队伍发展变化的新特点新情况,以党的群团工作改革为契机,强“三性”,去“四化”,采取多种方式,利用多种渠道把广大职工、农民工组织起来。要深入开展“双联”帮扶、金秋助学、大病互助,做实做细送温暖活动,深入到困难群众家中帮助他们树立自立自强、干事创业的信心,帮助他们解决就业、子女上学、就医等实际困难,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动力。组织开展职工医疗互助活动,弘扬工人阶级吃苦耐劳、互帮互助的优秀品质。
(二)强化素质提升
1.建立动态数据库。各地区按照“乡镇(街道)建档立卡,县市区核定汇总,市州统筹”要求,建立以城镇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为重点,广泛覆盖困难职工子女、农民工会员、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去产能分流安置职工、“僵尸企业”职工、兼并重组职工、具有素质提升需求普通职工等对象的培训资源数据库,并持续跟踪,掌握动态,定期回访。
2.开展“订单式”培训。围绕本地经济发展用工需求,因地制宜确定好培训重点项目,精心设计专业课程,采取订单培养模式,做到有的放矢,学以致用。加大创新创业、电子商务、特色种养殖、家政服务等专业的培训力度,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品牌。
3.拓宽素质提升通道。广泛开展劳动技能竞赛活动,通过各类岗位练兵、技术比武、劳动竞赛等多种方式,发挥劳模工作室、技术能手等的“传帮带”作用,培养带动一大批职工实现岗位技能提升。积极对接我省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培养造就一大批“湖南工匠”。
4.开展就业专项行动。通过“春风行动”、“就业援助月”、“民营企业招聘周”等品牌活动和定期举办专场招聘会、校企对接等各种形式,搭建供需双方沟通平台。充分整合人社、经信、教育、扶贫等部门信息平台和资源手段,定期发布企业用工、缺岗、求职等信息。根据产业发展和企业需求,加强与培训机构、园区企业、中介服务机构等合作,开展定向、定岗、订单、冠名培训,实现学校培养与产业、企业需求的有机衔接。
5.提供差异化服务。密切关注产业工人面临的实际困难和矛盾,及时回应他们在各个阶段的合理诉求。对有自主创业意向的困难群体,通过开展创业培训、创业指导,全面落实市场准入、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扶持政策,提高他们的创业能力和信心。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稳定就业,协调解决就业创业、市民化待遇差异等实际问题。创新产业工人发展制度,拓宽产业工人发展空间,畅通产业工人流动渠道,加大对产业工人创新扶持的力度。
(三)强化保障机制
1.多方筹措资金。省总工会每年将安排不少于1000万资金,专用于培养工程。各级工会要列支专项经费,并积极争取重视支持,拓展资金来源渠道,建立资金来源多元化机制。要争取各级政府将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经费纳入人才工作经费预算,加大就业专项资金对职业培训补贴等的支持力度,以县为单元整合职业教育、技能培训、雨露计划等各项资金,将符合条件的对象全部纳入补贴(补助)范围。要推动企业足额提取职工教育培训经费,并确保其60%以上用于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的教育和培训。
2.完善政策体系。加强调查研究,积极争取出台相关措施,构建“技能培训-技能鉴定-推荐就业-扶持创业-权益维护-困难帮扶”贯穿产业工人成长成才全周期、全流程、全覆盖的政策体系。要强化政策激励,提高培养政策措施含金量,推动各地加大公共就业服务、创业带动就业、高技能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力度。
3.加强队伍建设。切实发挥基层工会组织联系、帮扶、服务会员的基础性作用。坚持“会、站、家”一体化工作思路,把组建工会、创办职工帮扶服务站(点)、建设“职工之家”统一起来,着力打造基层服务型工会,把培养工程向基层延伸。进一步加强工会干部队伍建设,通过争取公益性岗位、购买社会化服务、发展志愿者和社会化工会工作者等有效手段,广泛动员社会力量共同参与。
四、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户一产业工人”培养工程既是一项社会管理创新工程,更是一项惠民工程、民心工程。各级工会主要负责同志要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带头研究谋划、带头部署推动、带头督促检查,结合实际制定具体实施方案,明确目标任务和重点措施,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各市、县要成立相应机构,结合各地实际,定期专题研究,做到年初有计划、年中有督促、年终有考核,形成工会系统上下合力、齐抓共管的良好工作格局。
(二)加大宣传力度。要充分运用主流媒体和工会新闻宣传阵地以及手机APP等新媒体,采取解读相关政策、聚焦典型做法等多种喜闻乐见的形式,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大力宣传通过培养工程实现就业创业、脱贫致富的先进典型,激发广大群众对“劳动成就梦想”的热情,让“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蔚然成风。
(三)做好督促检查。将培养工程推进情况纳入“双联”工作、全省工会重点工作考核,并作为考察各级工会领导班子、工作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健全完善监督考核机制,细化工作职责,明确职责分工。定期组织开展实施效果监测评估和专项督查,确保各项措施落到实处,发挥实效,增强广大职工特别是困难职工和困难农民工的获得感。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