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政办发〔2016〕41号《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0-05-09 23:52:55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吉林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政办发〔2016〕41号
吉林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的通知
吉政办发〔2016〕41号
各市(州)人民政府,长白山管委会,各县(市)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厅委办、各直属机构:
《吉林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已经省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遵照执行。
吉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6月8日
吉林省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行动实施方案
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是现代产业演进的客观规律,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基础途径,也是我省落实《中国制造2025吉林实施纲要》(吉政发〔2016〕6号)的重要方向。为贯彻落实《中共吉林省委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若干实施意见》(吉发〔2016〕6号)精神,推进吉林老工业基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制造业服务化,按照省委、省政府集中力量打好服务业发展攻坚战的总体部署,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加速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为主攻方向,以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提高信息技术和要素支撑能力为主要任务,大力培育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新产业,促进制造业网络化、智能化、协同化、服务化发展。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推动形成3-5个具有较强示范作用的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城市(含省扩权强县试点市),形成10-15个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制造业服务化试点开发区,培育30-50户具有较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制造业服务化试点企业。通过典型示范,推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初步形成特色鲜明、支撑有力、协调配套的产业体系。
二、主要任务
(一)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转型。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为平台,以拓展供应链增值服务为核心,推动制造业与服务业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服务制造、协同制造和网络营销,加快制造业向柔性化、智能化和高度集成化转型,鼓励企业利用信息网络技术在供应链内及供应链间实现服务化。
(二)提升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以产业转型升级需求为导向,引导企业进一步打破 “大而全 ”“小而全 ”格局,分离和外包非核心业务,向价值链高端延伸。着力推动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维护维修、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物流、检验检测和人力资源服务。
(三)提高信息技术和要素支撑能力。加强公共服务平台、产业孵化基地、数据中心、要素市场及产权保护、宽带网络等支撑制造业服务化的基础设施和要素支撑能力建设,着力提升数据采集、数据挖掘、云计算以及数据安全传输的保障能力。
三、重点工作
(一)着力培育一批制造业服务化新产业。
1.遥感卫星及应用产业。推动吉林航天信息产业园建设,打造卫星高端装备制造和航天信息应用两大产业集群。加快 “吉林一号 ”航天信息应用与服务平台和创客空间建设,推动卫星遥感数据在农业估产、减灾防灾、地理测绘、智慧城市等领域的应用。加快 “吉林一号 ”卫星星座组网建设,力争到2020年达到60颗卫星在轨运行,为用户提供高时间分辨率和空间分辨率的遥感数据。加快国家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吉林数据中心建设和应用推广,推进北斗卫星应用市场开发。
2.量子通信产业。推动与中科院、中国科技大学合作,组建对外开放的量子通信应用联合实验室,加快量子通信技术孵化应用,加快建设吉林省量子通信示范网,力争把长春市建成为量子通信 “东北干线 ”骨干网的核心枢纽中心,在人防、金融、政务、应急等领域开展应用示范,加快把我省打造成为东北亚量子应用产业中心。
3.云服务产业。推动发展云计算产业生态,重点在长春市、吉林市等地建设云计算产业基地,打造涵盖软硬件、基础设施、云计算平台等的产业链。围绕新型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公有云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公有云服务应用;围绕制造业服务化转型,加快汽车、食品、医药健康、装备制造等支柱优势产业工业云建设与应用,支持装备制造企业开发智能工厂、智能车间,并接入云平台,为需求侧装备运行提供测控管理、维护维修等云服务,延伸提升供给侧云服务能力。加快云计算与物联网、大数据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企业实现技术升级和商业模式创新。
4.智能网联汽车产业。推动车联网技术研发和标准制定,组织开展基于新一代移动通信的智能汽车与智能交通试点。加快中国北方基于宽带移动互联网的智能汽车与智慧交通应用示范基地建设。重点实施LTE-V/5G(LTE-V:针对汽车长期演进标准;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高速实验网络,开展智能驾驶应用示范,加快建设国内标准智能网联汽车综合示范区,加快建成国内重要的智能汽车和智慧交通技术测试验证、评价体验中心。
5.智能装备制造产业。推动具有深度感知、智慧决策、自动执行功能的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及产业化进程,组织离散型智能制造、流程型智能制造、网络协同制造、大规模个性化定制、远程运维服务5种智能制造新模式的试点示范,加快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建设,提高制造业服务化基础支撑能力。加快视觉寻址危险化工品灌装智能成套装备、禽类屠宰智能生产线、智能立体停车库等国内优势智能装备发展,打造 “专精特新 ”智能装备产业集群。
6.医药健康云产业。推动医药健康与大数据有机结合,整合行业布局、市场动态和企业产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认证等多层面数据和信息资源,打造吉林医药健康云平台。加快大数据在研发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根据市场需求变化趋势,确定研发方向,特别是医用食品研发和人参全株开发领域,打造拳头产品,形成吉林名品。加快大数据在营销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提高健康云的远程诊疗、健康档案、医药电商、送药到家等功能的利用率。加快大数据在检测领域的推广和应用,推动第三方检测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7.精密仪器与装备产业。推动精密仪器与装备国家实验室建设,争创国家级创新中心。重点在航天航空遥感与测量、光电测控、光电对抗、空间态势感知、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关键设备、高性能图像传感器、精密机械等领域取得一批代表领域最高创新能力和水平的关键核心技术和成果,加快38纳米光刻机曝光系统、高精度光栅、高性能固体成像传感器(CMOS)、绝对式光栅尺、基因测序仪等技术攻关和产业化进程。加快中科院长春光机所高科技创业服务平台、工程师培训中心、国际创新园等建设,在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国际合作等方面实现多元化发展。
(二)着力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
8.工业设计。支持发展工业设计,围绕绿色、智能、协同为特征的先进设计技术的应用,在轻工、纺织行业开展工业创新设计示范,争取列入国家级示范。加大信息化设计、过程集成设计、复杂过程和系统设计等共性关键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推广关键设计软件,提升工业创新设计能力。鼓励企业参加国家工业设计和省级工业设计竞赛,激发企业创新设计积极性和主动性。培育一批专业化、开放型的工业设计企业,鼓励重点骨干企业建立工业设计中心,促进工业设计企业和工业企业协同发展。
9.节能环保。大力推行合同能源管理、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等节能环保新机制,探索环境基础设施第三方运营工作机制。围绕电力、钢铁、化工、建材、冶金、纺织印染等重点行业,开展工业锅炉(窑炉)节能改造、低温余热发电、大气污染治理、水污染治理、资源综合利用、大宗工业固体废弃物无害化处理等试点示范工程。鼓励各类产业园区引进专业化公司推进园区循环化改造,选择大型重点用能单位开展专业化节能环保服务。
10.维护维修。创新服务方式。推动发展产品配送、安装调试、以旧换新服务,鼓励开展设备监理、维护、修理和运行等全生命周期服务。鼓励生产性企业开展以旧换新业务,减少社会资源浪费。积极发展专业化、社会化的第三方维护维修服务,支持有技术实力、人才实力、资金实力的企业的维护维修服务分支组建新公司并向第三方服务平台转变,为更多的制造业企业提供服务。
11.软件和信息服务。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各类软件开发,推动教育、汽车电子、信息安全等行业建立软件联盟。以汽车、石化、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医药、冶金建材等产业升级需求为导向,围绕研发设计数字化、装备制造数字化、生产过程自动化和管理信息化,在工业软件、汽车电子、嵌入式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等领域创新突破。加快研究工业行业信息化解决方案,推广先行的冶金、医药等行业信息化应用方案,提高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12.现代工业物流。加快长春国际物流经济开发区、吉林大岭汽车物流经济开发区、长春新区东北亚国际物流港、一汽大众汽车物流园区、长春电商快递产业园等专业物流园区建设。依托俄罗斯扎鲁比诺港等,鼓励对外海运航线开辟建设,发展多式联运,促进内贸外运。积极推进长春市、吉林市铁路货场和松原市陆港建设。重点依托吉林省物流行业联盟网,加快全省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并根据全国流通节点城市布局规划以及我省东、中、西三大物流产业带建设,打造多个重点产业物流板块,推动区域性流通强省建设。
13.检验检测。加强重大技术装备、新能源汽车、新材料、关键核心零部件等领域的第三方检验检测服务,加强计量、检测技术、检测装备研发等基础能力建设,发展面向设计开发、生产制造、售后服务全过程的分析、测试、计量、检验等服务;培育一批技术能力强、服务水平高、规模效益好、具有一定影响力的检验检测认证企业。推进国家汽车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以及省级食品药品、医疗器械及石化检验检测中心和中试平台等建设。
14.人力资源服务。加快培养和注重吸引制造业服务化发展急需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技术人才和职业经理人。支持普通高校整体和部分学院(专业)向应用技术型转型,优化专业结构,重点支持新能源汽车、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节能环保及工业创意与设计等领域的专业建设。依托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开展多种形式的就业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培养职业技能型人才。
(三)着力加强要素支撑能力。
15.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一步完善吉林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公共服务平台的功能,围绕信息共享、众包设计、协同创新等模块,为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服务。加快制造业服务化重点开发区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重点围绕智能制造、服务制造、电子商务等开展服务。加强全省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快形成服务标准、服务流程、服务形象和核心业务 “四统一”的核心平台,支持中小企业服务化发展。
16.加强 “双创 ”孵化基地建设。支持省内开发区(园区)、高等院校、大企业、社会资本等投资主体在卫星信息、电子商务、现代传媒、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行业打造 “双创 ”孵化基地。引导各类创新资源在 “双创 ”基地有效集聚,组织科研人员、高校教师、金融专家、基金投资人、企业家,组建 “双创 ”导师队伍,开展项目筛选、咨询、评价等服务,促进制造业服务化。
17.加强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基地建设。在省内具有较强辐射带动能力的开发区中重点建设一批制造业服务化产业基地,优先发展轨道交通装备、遥感卫星、量子通信、云计算、智能制造、智能网联汽车等新兴产业,加快提升工业设计、节能环保、维护维修、软件和信息服务、工业物流、检验检测和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水平,为全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提供支撑。
18.加强数据中心建设。促进大数据产业的技术产品、应用模式、商业模式和体制机制协同创新,全面提升大数据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创新能力和安全保障能力,加速形成以数据分析、挖掘、组织管理、应用服务为核心的大数据产业集群。鼓励引进华为、浪潮和曙光等设计理念先进、设备绿色环保、可靠性高的大型信息技术(IT)企业,在长春市、吉林市、延边州等地建设一批符合客户需求的业界领先数据中心。
19.加强要素市场建设和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制造业投融资方式,鼓励民间投资以及采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完善科技成果交易中心,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支持政策;引导企业加强人力资源支撑,创新激励机制。支持和推动企业、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围绕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获得一批自主知识产权,加大制造业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知识产权储备力度,推动企业开展知识产权协同运用。
20.加强通信基础设施建设。依托全省通信行业,加快宽带网络光纤化建设改造,提升宽带接入服务能力。大力发展4G(第四代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完善4G网络覆盖。加快推进公共WiFi建设,扩大热点覆盖范围,提高热点区域大流量移动数据业务承载能力。探索推动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升级改造和平滑过渡。
四、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各相关部门要认真履行职责,将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目标和重点工作进行分解细化,推进对重点工作的指导、监督。及时研究和解决工作推进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加大协调力度,抓好各重点行业的推进和发展工作,形成共同推动产业发展的强大合力,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二)强化试点推动。制定制造业服务化试点培育计划,引导试点城市、试点开发区和试点企业大力培养和引进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高端人才和创新团队,在经济新常态下开展 “双创”,加快落实中国制造2025和 “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物质、资金、人员、技术、信息等要素在更大范围的流动和配置,加速试点的制造业服务化步伐,提升典型示范作用。
(三)强化政策支持。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服务业发展的决策部署,切实加强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金融服务及人才培养等方面的扶持。充分发挥专项资金的扶持和引导作用,对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的项目及试点单位予以重点支持。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