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工信培〔2020〕114号《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意见〉的通知》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六部门关于印发〈关于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意见〉的通知》
鲁工信培〔2020〕114号
各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总工会、教育局、科技局、财政局、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
为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加快推进新旧动能转换和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总工会、省教育厅、省科技厅、省财政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联合制定了《关于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打造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意见》,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山东省总工会
山东省教育厅
山东省科技厅
山东省财政厅
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
2020年7月22日
关于加强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打造制造业高技能人才培养高地的意见
高技能人才是实现制造业强省建设攻坚、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要把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战略地位,以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为突破口,以加快建设一支数量充足、技能高超、结构合理、具有工匠精神的高技能人才队伍为目标,以院校、企业为主体,坚持需求导向、问题导向、市场导向、效果导向,坚持产业、人才发展深度融合,加强顶层设计,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队伍基础,补齐结构短板,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突出产业发展引领,构建全省公共实训基地体系
1.加强公共实训基地与制造业协同发展。紧密结合新技术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发展变化,以新旧动能转换战略、制造业发展规划为主线,围绕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方向目标和重点,研究制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发展规划,建立与现代制造业发展配套的公共实训基地体系,力争到“十四五”末,全省建设制造业公共实训基地300个左右,突出抓好“四个领域”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2.建设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公共实训基地。把握世界前沿技术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趋势,注重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前瞻性,在5G、人工智能、量子科技、区块链、石墨烯、3D打印材料、核电、航空航天装备等高科技方面,建设一批前沿领域公共实训基地,超前布局、创新引领。
3.建设一批先进制造业领域公共实训基地。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等重点发展行业,特别是大数据、云计算、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稀土功能材料、新能源材料、高档数控机床、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虚拟现实、无人机、机器人、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设备等重点领域,统筹谋划、优化设置,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建设一批紧缺领域公共实训基地。
4.建设一批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公共实训基地。围绕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化工、机械、轻工、纺织服装、食品、家电、机电设备、农机、汽车、轮胎、船舶等优势产业,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模式、新业态,进行赋能和改造提升,建设一批传统优势产业领域公共实训基地,调整优化岗位技能标准、实训模式和实训手段。
5.建设一批产业基础领域公共实训基地。在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等领域,建设一批工业强基领域公共实训基地。
二、精准功能定位,优化公共实训基地结构布局
6.创新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模式和功能。充分发挥院校和企业主体作用,以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教育链为依托,整合政府、院校、企业等各类社会资源,合作共建特色鲜明、功能精准、分工明确的公共实训基地,实现实训服务的差异性和技能人才培养的层次性。着力抓好专业、区域、产业集群三个层次的公共实训基地建设。
7.高起点打造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对事关全省制造业发展大局的关键领域亟需的顶尖高技能人才,依托行业重点企业和知名院校,集中全省力量,联合思科、IBM、西门子、宝马、华为、阿里巴巴等世界知名企业和德国弗劳恩霍夫应用研究促进协会、日本能率协会等世界知名机构及院校共建实训基地,对接国际职业技能标准,引进国际先进实训模式、实训项目和实训标准体系,打造高端国际实训平台,探索建立海外公共实训基地,引进国内外知名实训机构在我省建立分支机构,培养国际化、现代化、高水平的技能人才。
8.高水平打造区域公共实训基地。围绕全省制造业布局,根据重点行业的区域分布,突出济青烟“三核”引领,突出区域产业发展对高技能人才的需要,依托区域行业骨干企业、院校,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建设一批具有辐射带动作用的区域公共实训基地,面向周边地区、企业、院校和社会组织,开展技能实训、职业资格评价、师资培训、技能竞赛、技术支持和科技成果转化等服务。支持省会经济圈建设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高端化工、医养健康及生物医药等实训基地,支持胶东经济圈建设现代海洋、先进制造、新材料、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生物医药等实训基地,支持鲁南经济圈建设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现代高效生态农业及食品等实训基地。
9.高标准打造产业集群(县域)公共实训基地。围绕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和工业园区发展,鼓励集群内龙头企业、院校联合其他相关单位,建设一批公共实训基地,开展特色性、基础性、实用性技能实训,培养县域产业发展需要的基础性技能人才。
三、探索运行机制,创新培养实训模式
10.创新公共实训基地运营模式。公共实训基地按照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行的模式独立运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大力开发适应社会和市场需要的实训项目、实训产品,在满足自身学生、员工实训需要的同时,主要面向社会,为其他院校、企业和培训机构学生和员工提供有偿技能实训服务,切实提高市场核心竞争力,真正把公共实训基地建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法人实体。提高实训基地对对公益性、公共性和社会急需的政府购买实训服务项目的承接能力。
11.强化企业场景式实训。院校公共实训基地要按照工厂车间进行设计建设,按照生产工艺流程进行布局,导入企业文化和管理规范,实行车间管理、现场管理、看板管理、质量管理、设备管理,使实训学员技能提高的同时,在意识、理念、管理、文化上得到提高。
12.推广生产性实训模式。公共实训基地要以“生产性”实训模式为主体,在基本技能训练的基础上,实行真实生产任务式培养,到生产线上岗实训,承接具体生产任务,实行模拟定额、定损、定耗和成本核算,边生产边实训,真刀真枪实练,让学员直接接触企业实际生产过程,深化对岗位标准、工艺技术的认识,提高学员的职业素养和实际操作技能,实现实训项目与产业需求对接、实训内容与岗位标准对接、实训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
13.培养高技能人才数字化能力。公共实训基地要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大力应用以5G、AI、大数据、互联网、云计算、AR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使用智能装备,提高公共实训基地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智慧化水平,学员在实训过程中了解和掌握数字化在制造业中的应用场景,提高数字化技能,真正成为适应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要求的现代化的新一代技能人才。
14.实行高技能人才订单式精确培养。鼓励企业对亟需的高技能人才,采取个性化定制的订单式培养方式,委托公共实训基地培养训练。大企业可单独组班,中小企业可融合需求抱团式组班培养。企业根据自身岗位需要和技能标准,与公共实训基地联合招生,共同制定技能人才培养方案,实行公共实训基地特别是院校属的公共实训基地、企业“双导师制”、校企一体化双主体育人,指导学员进行职业规划和职业技能提升,将委托方的企业文化、管理模式、生产规范等内容贯穿培养全过程,提高学员对企业价值观和企业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鼓励企业制定奖学金和学费返还激励机制,对成绩优秀的学生进行奖励,对与企业签订劳动合同工作满一定期限的,可分次返还学费。
15.建设高水平的实训指导师队伍。建立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工匠精神与操作能力相结合、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实训指导师队伍。指导师要具有诚实敬业的职业道德、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任劳任怨的劳模精神,成为学员职业成长的标杆和表率;要具有较强的实训指导能力、设备操作能力、项目开发能力,具备专业技术开发、新产品开发、职业技能开发、专业实训标准制定等能力,在专业领域、行业领域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满足公共实训基地教学需要。大力选拔高技能人才到公共实训基地担任实训指导师,实行实训指导师定期到企业生产车间实践锻炼制度,不断提高其技能水平和教学水平。
16.支持企业公共实训基地办学。以企业公共实训基地为依托,利用自身设备、技术、资金、人才优势,发挥企业在行业上的影响力,举办或参与举办具有特色的、专业性、技能型职业(技工)院校,兴办混合所有制性质的二级学院,精确把握行业发展趋势和规律,结合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创新发展、流程再造,以满足自身发展需求为主要目的,系统培养企业发展需要的高技能人才,为行业发展服务。采取“双元制”培养模式,从招生源头抓起,实行招生招工一体化,企业与学员签订劳动合同,给学员发放基本工资并购买五险一金,学员毕业后直接到企业就业。突出实践锻炼环节,强化技能训练,学员在企业公共实训基地的实训时间要占总学时的50%以上。
17.加强职工技能提升培训。积极构建“学习型企业”,广泛开展全员培训学习,支持企业依托公共实训基地对新录用职工、转岗职工和在职职工采取在岗培训、脱产培训、业务研修等多种形式,进行系统培训,职工教育培训年参与率要达到50%以上。各级行业主管部门,要依托公共实训基地,研究制定企业职工培养计划,分层次、分行业对关键岗位的职工进行实训。省里举办车间主任、班组长系列实训,围绕基础管理、现场管理、设备管理、质量管理、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等领域,每年安排1000名以上重点企业的车间主任、班组长进行重点培养,从中选拔100名以上到德国、日本等海外实训基地学习研修。
四、鼓励职工成长成才,建立高技能人才长效激励机制
18.着力培育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大力倡导“崇尚劳动、尊重劳动者”的社会价值观,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引导广大职工坚守职业道德、塑造职业精神、提升职业素养,立足本职岗位,干一行爱一行、学一行专一行精一行,成为本领域的行家里手。利用电视、广播、报纸、网络等多种媒体开展“劳模精神、工匠精神”主题宣传活动,树立职业英雄,讲好技能故事,树标杆、立典型,宣传学习他们爱岗敬业、勇于奉献、追求卓越的先进事迹。倡导新的求学观、择业观、成长观,让“劳动光荣、创造伟大”成为时代强音,让“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蔚然成风。
19.建立体现技能价值的分配机制。鼓励引导企业根据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建立健全高技能人才岗位技能津贴制度。探索运用多种分配方式,完善技高者多得的技能人才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技能劳动在一次分配中的比重,实行职工技能水平与薪酬待遇挂钩。鼓励企业对具备创新能力、现场解决问题能力和业绩突出的优秀技能人才,一事一议、一人一策,实行协议工资、项目工资、年薪制。对于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重大质量问题和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对于解决重大工艺技术难题、重大质量问题和取得重大技术创新成果的,给予重奖。
20.建立发展共享的成长机制。塑造“以人为本”的企业文化,构建职工与企业命运共同体,使职工与企业建立共同的使命、愿景、目标和价值观。建立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伙人”制度,鼓励企业采用分期支付薪酬、参加持股计划、奖励股票期权以及超额利润分享等方式,对业绩突出的高技能人才进行激励。引导企业制定职工职业发展规划,实现职工与企业共同成长、共同发展。引导企业设立技师、高级技师等级和特级技师、首席技师岗位序列,同工程技术序列享受同等的工作、生活、政治待遇,打通技能人才与工程技术人员、管理人员的通道,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为拓展职工成长成才空间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
五、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公共实训基地高质量发展
21.建立高技能人才需求传导机制。加强高技能人才需求预测,每年对全省制造业高技能人才需求情况进行摸底,编制并定期发布规模以上企业高技能人才需求导向目录,引导公共实训基地适应产业发展需要和企业人才需求,及时调整实训项目、实训教学计划。
22.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试点工作。围绕“四个一批”重点领域,在专业公共实训基地、区域公共实训基地、产业集群(县域)公共实训基地三个层次上,每年遴选50个基础条件好、示范引领作用强的公共实训基地作为全省新旧动能转换公共实训基地试点。
23.加强公共实训基地标准化建设和绩效评估。研究制定公共实训基地建设标准,建设标准化的实训流程和高技能人才实训课程体系,建设企业实践类精品课程资源库。建立公共实训基地评价体系标准和绩效考核制度,围绕实训方向、领域、内容、模式和实训人数、质量等方面,委托第三方机构,对新列入试点的公共实训基地进行绩效考核,对考核成绩不合格的,取消其试点资格。
24、建立交流联系机制。成立山东省公共实训基地产教联盟,建设省级公共实训基地专题网络平台和培训系统,搭建试点单位学习交流合作共享平台,开展国际、国内交流合作,定期召开座谈会、现场观摩会、评议会,举办公共实训基地技能比赛,交流经验做法,分享信息资源,展示实训成果,合作共谋发展。
25.合力推进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要高度重视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在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作用,加强领导,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整合资源,形成合力,在财政、税收、金融、土地、规划、科研、技改、教育等方面,落实和制定相关政策措施,加大支持力度,形成全省公共实训基地齐抓共管、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92542.html
本文关键词: 鲁工信培, 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 公共, 实训, 基地, 建设, 打造, 制造业, 高技能, 人才, 培养, 高地, 意见, 通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