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政办〔2020〕31号《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高原体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海省高原体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的通知》
青政办〔2020〕31号
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经省政府同意,现将《青海省高原体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青海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0年5月24日
(发至县人民政府)
青海省高原体育强省建设行动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的通知》(国办发〔2019〕40号)精神,着力完善体育公共服务体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高品质生活体育需求,推进高原体育强省建设,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的总要求,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协同联动,坚持依法治体,把体育发展主动融入到推进“一优两高”、统筹“五个示范省”、建设“四种经济形态”的大局中,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加快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促进体育文化、体育交流、体育科技、体育教育等各项事业协同发展,提升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努力建设具有高原特色的体育强省。
(二)主要目标。
打造高原体育强省总的目标是:做到一个保持,确保两个实现,打造三个示范区。力争体育发展各项指标保持全国平均水平。实现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我省体育事业均衡发展新格局。打造全国最具规模最具特色的民族体育运动示范区,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高原体育运动训练示范区,打造全国体育生态旅游深入融合示范区。
到2025年,全省体育领域创新发展取得新成果,全民身体素养和健康水平持续提高,公共体育服务体系比较健全,竞技体育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
到2035年,体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实现现代化,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45%以上,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5平方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的人数比例超过92%;青少年体育服务体系更加健全,身体素养显著提升,健康状况明显改善;竞技体育传统优势项目、潜优势项目、冰雪项目、基础大项、职业体育和“三大球”实现均衡发展,综合实力大幅提升;体育产业融合发展、联动发展格局形成,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体育文化影响力不断扩大,高原体育精神传承发扬;体育对外交往成为青海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
到2050年,社会主义现代化高原体育强省全面建成,为把体育建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标志性事业贡献青海力量。
二、主要措施
(一)提升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各级政府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抓好全民健身“六个身边”工程建设,建立“高水平、全覆盖、现代化”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深入开展高原体育强省、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州、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县三级联创活动,大力推动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在地区、城乡、行业和人群间的均等化。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资源向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倾斜。
加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编制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建设专项规划,推动实现市州、县(市、区、行委)体育场、体育馆、国民体质监测中心(站)和农牧区体育健身工程全覆盖。实施乡镇、社区全民健身设施提升工程。加快推进城市“10-15分钟体育健身圈”提档升级工程,加强城市绿道、自行车道、体育健身公园、社区文体广场,建设“百姓健身房”。规划建设一批集竞赛表演、教育培训、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冰雪运动综合体,在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建成高标准国际滑雪场地。鼓励社会力量参与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及运营管理,完善公共体育设施补助机制,推动各类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
全面提升全民身体素质。推进全民健身活动普及工程,制定实施全民健身实施计划。落实《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加强体医融合,积极开展国民体质监测和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制定实施各类体质健康干预计划。落实《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深化体教融合,推动青少年掌握1-2项运动技能,促进青少年体质健康和青少年体育发展。广泛开展体育健康行“五进”活动,大力推行广播体操、工间操。推动残疾人康复体育和健身体育广泛开展。
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持续办好全省综合性运动会、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和全民健身大会,定期举办全省不同行业和人群运动会。制定《青海省加快民族体育发展专项规划》,培育民族射箭、赛马、赛牦牛、轮子秋、摔跤、押加等青海民族特色的体育赛事。建立群众性竞赛激励机制,鼓励社会力量举办形式多样的群众性、商业性民族体育赛事,积极承接国际国内大型全民健身赛事,打造民族体育运动示范区。
优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推行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老年人体育协会、农牧民体育协会“4+X”模式,形成“四级”体育社会组织网络。培育和提高体育社会组织承接全民健身公共服务能力。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社会指导员健身指导服务能力。
推进全民健身智慧化发展。运用区块链、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推动智慧健身路径、智慧健身步道、智慧体育公园建设。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城乡社区、商圈、工业园区的智慧健身中心、智慧健身馆。建设智慧健身大数据平台,提升智慧化服务能力,实现资源整合、数据共享、互联互通。
(二)夯实竞技体育发展基础,不断提升综合实力。
坚持开放办体育。完善政府办与市场办相结合的竞技体育发展模式,积极创新优秀运动员培养和优秀运动队组建模式,建立面向全社会开放的运动员选拔制度,探索推进与地区、高校、企业、协会、俱乐部等联办共建项目运动队。组建足球、篮球省级队和职业俱乐部队伍,鼓励具备条件的运动项目走职业化道路,支持教练员、运动员职业化发展,提高竞技体育社会化、市场化水平。
优化项目布局。综合评估竞技体育项目发展潜力和价值,统筹规划项目发展,建立竞技体育公共投入的效益评估体系。按照“优势项目扩大优势、潜优势项目振兴发展、冬季项目重点突破”的总体思路,谋划符合青海实际、彰显青海优势的竞技体育项目布局。实施奥运争光和全运争金“双争”计划,积极配合国家备战,争取我省更多运动员代表国家参加奥运会、亚运会等国际重大赛事。
健全完善人才培养体系。夯实省体育运动学校发展基础,建设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加大高校体育学科专业建设力度。促进青少年体育俱乐部、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发展,探索形成以各级体校为骨干,以学校办运动队、社会办体育为补充的多元化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建立完善“三大球”青少年训练体系、联赛体系,实施青少年体育拔尖人才建设工程,建立后备人才注册、选拔、输送、激励机制,促进竞技体育后备人才规模持续增长。
健全完善科学训练体系。落实教练员培养计划,建设一支数量充足、业务精湛的教练员队伍。实施运动员体能综合监测评估,建立动态选拔淘汰机制。加强运动队复合型训练团队建设,建立科学合理的运动队运行保障机制。积极推进重点队组、重点运动员的保障团队建设,建立重点队员竞技状态定期分析评价制度。发挥高原训练重点实验室作用,加强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岗什卡国家滑雪登山训练基地、尖扎水上运动训练基地和湟源自行车运动基地保障能力建设,打造世界领先、国内一流的“训、科、医、教、服”一体化高原训练示范区。
健全完善现代化竞赛体系。推进竞赛体制改革,构建多部门合作、多主体参与的金字塔式体育竞赛体系,畅通分级分类有序参赛通道,推动青少年竞赛体系和学校竞赛体系有机融合。整合全省竞赛组织资源,建立完善举办国内外重大赛事及社会各类竞技比赛的多元化运行机制。深化省运会等大型综合性运动会和单项赛事创新改革,打造我省田径、“三大球”等项目顶级赛事,提高办赛质量和综合效益。打造“百年环湖赛”品牌,把环湖赛办成体育的盛会、人民的节日和国际开放交流的重要平台。
(三)壮大升级体育产业,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完善产业体系。发展以体育服务业为中心、以山地户外休闲为主体、以赛事为支撑、以新型体育制造业为补充的产业体系。积极谋划推动黄河流域体育高质量发展,拓展体育健身、体育观赛、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消费新空间。强化体育彩票发行销售管理。创新体育消费支付产品,推动体育消费便利化。加强体育产业标准化工作和统计工作。
壮大市场主体。培育创新水平高、品牌影响大、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经纪、传媒、运动康复等新业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推动青海体育中心、多巴国家高原训练基地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加快发展,把青海体育赛事有限公司打造成现代化赛事运营企业。支持成立各类体育产业孵化平台,大力培育中小微体育企业。充分发挥环湖赛、冰壶赛等品牌赛事的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品牌带动效应,促进骑行旅游、赛事传媒、体育文创等企业加快发展。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体育企业,加快培育发展体育制造业。
推动融合发展。实施“体育+”战略,促进体育与旅游、康养、科技、教育、文化、农业、金融等业态融合发展。结合乡村振兴战略、高原美丽城镇建设,推进城镇化建设与体育设施紧密结合,建设城市体育特色小区、乡村体育综合体。在贵德、共和、祁连、门源、互助、乐都、尖扎和湟中等县(区)稳步推进体育小镇及产业综合体建设,形成多功能、多元化的体育健身和运动训练基地群落。促进体育赛事进景区、进乡村、进城市,做大做强传统赛事,引进培育新型赛事,创新社会力量举办赛事的组织方式,发展竞赛表演产业,积极打造体现地方传统文化的体育品牌赛事。依托青海丰富的山河、草原、湖泊、沙漠、林海等自然生态资源,加强高原户外运动赛事活动的开发,打造全国体育生态旅游深入融合示范区,建成一批具有影响力的体育旅游目的地、体育旅游示范基地。
(四)促进体育开放融入,服务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
推进“一带一路”体育交流。立足国际化、专业化、市场化、品牌化,推动“走出去”“请进来”“融起来”有机结合,制定实施共建“一带一路”体育发展行动计划,培育“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马拉松、自行车、汽车拉力赛等赛事,推动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在体育方面深度合作,鼓励丰富多样的民间体育交流,服务我省内陆开放新高地建设。
扩大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的合作。加强与国际国内体育组织的合作,积极参加体育展会、论坛,发挥高原医学与训练的学术优势,建设青藏高原运动与健康研发中心,提升青海体育影响力。积极开展与体育强省交流合作,拓展交流合作的深度和广度,引进各类顶级赛事活动,形成互促共赢的聚合效应。开展世界高原运动会可行性研究,积极申办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全国青少年运动会等重大国内体育赛事。
(五)促进体育文化繁荣,打造高原体育文化精神。
大力弘扬中华体育精神,深入挖掘高原体育精神,将其融入新青海精神体系建设。完善青海体育奖励机制,鼓励社会组织和单项体育协会打造褒奖运动精神的奖励项目。推动高原民族特色运动项目文化建设,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演活动。挖掘体育运动项目特色、文化内涵和团队精神,讲好以运动员为主体的文化故事,组织运动队和体育明星开展公益活动。建设体育与广播电视融合发展新模式,构建体育全媒体传播格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市州、县(市、区、行委)政府要将体育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建立部门协同机制,加强体育政策制定、阶段性规划等工作。深化体育领域“放管服”改革,充分调动社会力量,构建管办分离、内外联动、各司其职、灵活高效的体育发展新模式。
(二)加大政策支持。建立公共财政体育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制定扶持体育社会组织、购买体育公共服务和中小型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管理办法。落实体育税费政策,加强对政策执行情况的评估督查。将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建设纳入各级政府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在各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统筹空间布局,明确社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配建标准。
(三)加快人才培养引进。建立健全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事管理制度、人才评价机制和运动员激励保障机制,确保人才工作机制与行业发展规律相匹配。制定体育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依托青海省“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引进培育一批高水平教练员以及体育教育、科研、产业人才。
(四)推进法治和行风建设。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强化体育执法。推进体育行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体育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深入开展赛风赛纪和反兴奋剂专项治理。加强运动队党建和运动员、教练员思想政治工作。
(五)建立跟踪落实机制。省体育局会同有关部门对落实本行动方案情况进行督办检查,研究持续推进高原体育强省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policy/93099.html
本文关键词: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