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政发〔2018〕12号《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延安实施意见〉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1-02-02 06:00:24

《延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延安实施意见〉的通知》










延政发〔2018〕12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工作部门、各直属机构:

《〈中国制造2025〉延安实施意见》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







延安市人民政府

2018年7月17日




中国制造2025》延安实施意见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的通知》(国发〔2015〕28号)和《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中国制造2025〉陕西实施意见的通知》(陕政发〔2016〕27号)文件精神,加快延安制造业发展,推动工业转型升级、高质量发展,结合实际,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面临形势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近年来,我市大力实施“高端能化强市”发展战略,全面落实《延安综合能源基地发展规划》,突出油煤气资源组合优势,加快推进高端能化和精细化工产业,工业取得长足发展,规模总量位居全省前列,为做大做优延安工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目前全市工业发展水平总体偏低、产业结构单一、初级产品比重大、重型化特征明显、协作配套不够、产品质量不优、高端人才不足等问题突出。当前,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资源和环境外部约束不断强化,传统粗放型发展模式已难以为继,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建设以制造业为主体的现代工业体系势在必行。

当前,世界新一轮科技革命正在兴起,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新产业、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市场高端化进程不断发展,消费结构加速升级。国家做出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不断释放改革红利,为延安制造业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实施制造业振兴战略,是我市适应市场需求调整,摆脱对资源型产业路径依赖,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重塑制造业体系,推动延安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施技术创新,打造产业新优势的重要途径。

二、总体要求

(一)总体思路

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贯彻新发展理念,抢抓“一带一路”和《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机遇,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为主线,以智能化、绿色化和服务化为主攻方向,加快新旧动能转换,全面培育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材料、信息技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六大产业,实施智能制造、质量品牌、绿色制造、技术进步、生产性服务、中小企业培育六大重点工程,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工业体系,为延安实现追赶超越、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市场主导,政府引导。全面深化改革,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的主体地位,激发非公经济活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完善和落实财税、产业、金融、人才等支持政策,优化提升营商环境,大力培育市场主体,充分激发市场活力。

2.创新驱动,人才为本。把改革创新作为突破自身发展瓶颈、解决深层次矛盾问题的根本出路,依靠技术进步,增强发展驱动力;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加强技术领军人才、高级管理人才和高级技工人才队伍的引进和培养,加速形成产业“有中生新,无中生有”孵化机制,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

3.高端引领,优化结构。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深度融合,促进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加快新兴产业培育,提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4.统筹兼顾,突出重点。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在要素配置、产业发展、公共服务、生态保护等方面促进产业相互融合、均衡协调发展。明确产业发展方向,集中精力培育特色产业,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5.集约高效,绿色发展。推行绿色低碳生产方式,充分考虑自然条件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集约利用土地,注重生态环保,提高资源投入产出效率,实现绿色可持续发展。

(三)发展目标

立足我市制造业发展实际,力争通过“三步走”,使制造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全员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两化融合迈上新台阶,绿色制造达到全省先进水平。

第一步:到2025年,制造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总量规模不断扩大。全市制造业总产值达到1050亿元,年均增长11%左右,占到全市工业总量的40%以上;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信息技术、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六大产业总体规模由120亿元提高到700亿元;规上工业企业数达到350户以上。

--创新能力显著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达到0.8%以上,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占比达到8.6%,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累积授权量达到300件,制造业增加值率提升到18%以上。

--环境发展更趋和谐。广泛应用绿色制造技术,主要污染物排放指标完成省下达的任务,如期建成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重点行业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物耗及污染物排放达到省内领先水平,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40%,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45%,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45%,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100%。

--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拥有一批高端产品和知名品牌,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2个,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达到20个,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0个,陕西省名牌产品达到50个以上。

第二步:到2035年,我市制造业整体实力明显提高,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人均指标位居全省中上游水平,部分重点行业领域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第三步:到2050年,我市制造业重点领域的资源、质量、品牌等核心优势更加突出,在全国能源性城市中达到中上游水平。

表1延安市制造业指标体系

单位:亿元、%、个

一级指标

二级指标

2016年

2025年

规模结构

规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1090

2500

制造业总产值(亿元)

437

1050

规上工业企业(户)

144

350

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

10

18

六大产业总产值(亿元)

120

700

科技创新

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支出占主营

业务收入比重



0.8%

规上工业企业开展研发占比

4.9%

8.6%

国家级企业技术平台(个)

-

1

省级企业技术平台(个)

-

10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专利累积授权量(件)

-

300

绿色制造

规模以上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幅度(%)

-

40%

单位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幅度(%)

-

45%

单位工业增加值二氧化碳排放量下降幅度(%)

-

45%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100%

品牌建设

中国驰名商标(个)

8

12

地理标志商标(个)

15

20

地理标志产品(个)

-

10


三、重点领域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加大产业转型升级力度,结合延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材料、信息技术、食品加工和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六大产业,在17个重点领域推进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产品创新,建设以优势产业集群为核心的现代制造业体系。

(一)装备制造

1.汽车装备。突破整车设计、动力总成、整车匹配等关键共性技术,大力发展混合动力和纯电动客车、纯电动乘用车、低速纯电动旅游观光车以及环卫、电力、物流纯电动专用车。制定延安市促进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工作方案,瞄准新能源汽车领域领军企业,实行定向招商,加大项目引进力度,力争实现百万辆新能源汽车生产能力。按照新能源汽车产业特点,对高新区相关区域进行整体功能布局和空间规划,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具有先进水平的延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2.能化装备。以建设陕北高端能源化工基地为牵引,推动石油天然气钻采设备、煤炭开采洗选设备生产,提升油服机械制造业发展水平,重点生产车装钻机、涡轮压裂车组、煤气层开采专用泵、数字智能塔架式抽油机、煤化工专用压力容器等中高端设备。加强传感器、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在能化装备方面的应用,提高装备智能化水平,建设全国先进的智能化装备产业基地。

3.新能源装备。以隆基绿能、彩虹光伏等项目为引领,发挥延安光照资源优势,引进逆变器、光伏电池、光伏电站建设等领域的先进企业,打造太阳能光伏设备全产业链。引进太阳能光伏龙头企业,扩大单晶硅和光伏电池组件产品规模。推进光伏电站建设,扩大本地产品市场应用。

4.环保装备。围绕工业废水废气处理与回收利用,突破以膜技术为核心的工业分离纯化和膜法水净化处理技术,发展污水处理技术和成套设备、中水处理技术和回收利用成套设备,打造水处理设备产业基地。实行垃圾处理及利用技术、分离与提纯技术攻关,发展城市垃圾、污泥等固体废弃物处理设备、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和环境监测专用仪器仪表。

5.高端装备零部件。依托陕西军工、航空产业优势,重点发展一批高性能、智能化军品基础零部件、元器件。积极承接航空装备配套产业,重点发展中小推力航空发动机叶片、大型覆盖件、特种合金大型铸锻件等航空装备零部件。吸引全省先进航天技术在延安转化应用,推动智慧能源、智能制造装备等航天技术应用及服务业发展。

专栏1:装备制造领域重点项目

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产业园项目:引进合肥东胜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在延安高新区东区,建设年产50万辆新能源汽车项目,计划总投资100亿元,占地6000亩,项目分两期实施。

新能源汽车生产项目:引进德国AMC小型电动车在延安整车研发生产,突破整车设计、动力总成、整车匹配等关键共性技术,打造具有全省先进水平的延安新能源汽车产业基地。

新型能源天然气重卡发动机改造项目:占地100亩,投资建设汽车发动机油改气等天然气综合利用项目。

晶硅切片项目:占地1000亩,建设生产能力为10吉瓦的单晶拉棒切片基地。

延安光伏玻璃生产项目:规划建设850吨/日光伏玻璃生产线,年产光伏玻璃镀膜产品2600万平方米,可满足光伏电站装机3.4吉瓦。



(二)现代化工

6.煤化工。加快延安煤油气资源综合利用项目建设,研发生产聚乙烯、聚丙烯、丁醇、2-PH和乙丙橡胶等高端化工产品,打造延安现代化工产业基地。瞄准万华化学、沧州大化等国内外领军企业,引进发展MDI/TDI,填补产业空白。推动煤制烯烃产业链延伸,积极引进合成塑料、合成橡胶、合成化纤、油田化学品、绿色环保农药、医药中间体、食品添加剂等精细化工产品。推广煤焦油加氢制油、粉焦间接液化制油、油煤共炼、甲醇制汽油等煤制油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提高资源转化利用率。

7.石油化工。发展高端能化、精细石油化工,重点建设永炼千万吨煤油气综合利用、延长油田伴生气资源综合利用、化工焦制甲醇联产LNG等项目,改进石油化工生产流程工艺,采用加氢裂化、加氢精制等新工艺和新催化剂,提高产品收益率,降低生产过程的能耗及原料消耗,推动石油化工产业转型升级,由初级化工产品加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

8.化学建材。重点发展PVC建材及3D打印耗材。加快PVC塑料型材性能创新,研发生产ASA/PVC共挤彩色门窗型材、聚酯合金型材、玻璃纤维增强聚氨酯型材等新型塑料,推动化学建材产品在家居、装备制造等领域应用。积极发展增材制造(3D打印)用塑料耗材,提升产品性能,促进产品在我省3D打印产业率先应用示范。

专栏2:现代化工领域重点项目

煤化工综合产业园项目:以煤炭、石油和盐、气资源深加工项目为龙头,推动上下游一体化,建设综合利用产业园区。

延安油煤气综合利用项目:年产180万吨甲醇,60万吨甲醇深加工,40万吨氢油裂解等。

500万吨煤炭高温干馏气化综合循环利用项目:年产280万吨甲醇、55万吨LNG、30万吨碳铵、30万吨煤焦油、粗苯、硫磺、硫铵等化工产品。

延安炼油厂炼化一体化升级改造项目:由现在800万吨炼油能力提高到1000万吨,规划建设800万吨/年常减压、300万吨/年催化裂化、70万吨/年轻烃资源综合利用装置,生产符合国六标准成品油及12万吨/年丙烯酸甲酯、65万吨/年MTBE等精细化工产品和油品添加剂。

(三)新材料

9.陶瓷材料。大力引进新型陶瓷材料,推动中节能MMC项目建设,研发生产新型金属基复合材料。依托延安紫砂、陶土矿产资源,培训产业工人,引进优势企业,形成产业集群。大力发展以陶土板、劈开砖、硫璃瓦为主的装饰建筑陶瓷,积极发展以酒具、茶具、花盆、花缸、花盘为主的日用陶瓷,发展以紫砂壁画、泥人雕塑、紫砂壶为主的艺术陶瓷。在甘泉县新建5000平方米陶瓷厂及配套设施,布局建设延安紫陶小镇,推动产业集聚,打造全国知名的紫陶产业基地和工业旅游目的地。

10.膜材料。依托延安高新区与新加坡合作项目,打造延安膜谷。重点发展工业污水处理 MBR 专用耐洗含氟膜、反渗透、中空纤维膜等高性能分离膜材料、全氟离子交换膜、高透光耐候ETFE 膜材料。突破应用工业高温捕尘用全氟膜、高性能陶瓷分离膜、大型渗透汽化膜和膜集成应用技术,提高产品性能,培育系统集成产品。

11.石墨材料。开展价廉质优石墨烯微片在锂电池材料、特种防腐涂料、传感器等方面的应用研究,积极研发石墨烯薄膜连续制备工艺,探索其在电子元器件中应用技术,重点发展石墨烯粉体、石墨烯高分子材料、石墨烯基特种防腐涂料、石墨烯基热界面材料、石墨烯薄膜和锂电池石墨烯基材等复合材料。


专栏3:新材料领域重点项目

紫砂陶土开发利用项目:新建陶瓷厂5000平方米及配套设施建设。

富县白草洼精细化工综合利用项目:建设聚乙烯、聚丙烯、丁醇等化工产品下游深加工生产线。

MMC项目:由中国节能环保集团公司在延投资建设复合陶瓷MMC项目。

延川县斯派尔新型装配式建筑材料项目:总投资2亿元,建设年产100万平方米新型建筑墙板生产线、50万平方米新型装配式房屋生产线、10万套新型智能厕所生产线及其它城市配套产品生产设备和装配车间、众创空间项目。

(四)信息技术

12.大数据。着力打造集数据采集、数据发掘、数据清洗、数据分析、数据应用、数据安全为一体的大数据产业链。依托延安信息产业园,加快数据中心建设,建成具有全国领先水平的超大型数据中心。完善市内信息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产业发展物理基础。积极搭建延安市制造、能源、金融、农业、文化、旅游等云平台,通过大数据应用创新不断提升产业发展能力、政府管理水平和市场服务能力。建设延安大数据交易平台,引进数据清洗企业,推动数据资源共享。组织实施大数据示范项目,促进大数据技术推广应用。

13.传感设备。依托延安产业基础和市场需求,引进智能传感器设备制造和智能仪表制造企业,建设智能终端设备产业基地。重点发展煤炭、石油、天然气行业用智能传感器、智慧城市感知设备和家用智能燃气表、水表等产品。逐步增强研发水平,布局发展智慧物流、智慧农业、智能家居等各类传感设备。

专栏4:信息技术领域重点项目

延安华为计算中心项目:建设规模300万平米,服务器机位300万个,建设西安-延安以IDC数据中心为核心基础设施、涵盖大数据产业聚集示范园、配套设施建设、产业孵化区等为一体的大数据产业基地。

宽带延安光网城市建设工程:延安联通公司总体计划建设4G基站2600处;总体计划建设3G基站1200处;建设光缆线路15000公里,OTN系统32套,分组设备1490套;建设宽带接入小区1200个;建设大客户接入2400条;购买营业用房34处,县区及新城组合枢纽楼13处。

(五)食品加工

14.果蔬加工。重点打造“延安、洛川、梁家河”三个苹果品牌,提高苹果后整理规模,延伸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发展低温保鲜果蔬产品、冷冻果蔬产品、脱水果蔬产品和果汁、果醋各类浓缩果蔬汁及终端饮品。推广应用先进的果蔬储藏保鲜、冷链鲜切技术和真空冷冻干燥、微波干燥、远红外干燥技术及高效榨汁、瞬间杀菌、酶液化及澄清等先进技术,提升产品质量。扩大特色果汁饮品加工能力,开发复合型、保健型、营养型、功能型饮品。

15.方便食品。推动传统食品向个性化、时尚化、多样化、品牌化连锁经营,发展休闲食品以及半成品主副食。利用现代技术改造,提升传统风味的焙烤和方便食品生产工艺,引进国内外龙头企业和先进技术,积极发展膳食纤维、低聚糖、功能性脂类、植物活性成分等功能性焙烤食品配料,顺应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积极开发全谷物焙烤和方便食品。利用现代信息化手段提升地方特色产品知名度,扩展销售渠道,推动行业转型升级。

专栏5:食品加工领域重点项目

国家级洛川苹果批发市场:总占地13平方公里,核心区占地5000亩,总投资约58亿元。规划建设苹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会展中心区、交易仓储区、物流配送区、农资交易区、产业加工区、科技研发区、配套服务区、文化展示区、苹果金融服务区等10大功能区。

苹果深加工项目:总投资1.45亿元,建设高档纸箱加工项目,苹果低温脆片、苹果粉、苹果素深加工,6条现代化苹果分选线及配套原料库、产品库、包装库建设等项目。

安塞区肉羊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2.3亿元,新建能容纳1000只羊子的养殖场30个;新建可容纳200只以上羊子的家庭牧场400户;新建可容纳羊子500只以上、存栏种母羊200只以上的种羊场8个;完成羊子定点屠宰加工企业建设项目;新种植高产优质牧草4万亩;新建直营窗口店20个;新设电子销售店10个。

甘泉县干净蔬菜加工配送项目:总投资3500万元,主要建设蔬菜清洗、切割、分组生产线1条,肉类排酸、分割、包装生产线1条。

(六)生物医药生命健康

16.制药。积极推动中药生产工艺创新,促进生物技术与传统工业融合发展。以山杏仁、山桃仁、酸枣仁、甘草、黄芪、连翘等道地中药材为重点,提高规范化及规模化种植水平,培育优质中药材。筛选重点中药名优品种,进行剂型改造和二次开发,创制疗效明显、质量可控、剂型稳定、服用方便的现代中药。

17.医疗器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知名医疗器械企业,发展生产护理机器人、微型生命抢救机、人工心脏等智能科技医疗产品。对接医疗市场终端向基层下沉的新需求,开发安全可靠的社区和农村基层应用的普及型诊疗设备。发挥延安大数据产业优势,发展远程医疗专用设备和数字化家庭诊疗设备。

专栏6:生物医药生命健康领域重点项目

延安医药工业技术文化产业园:建筑用地149.3公顷,建筑总面积25.3万平方米,绿地面积24.59公顷,配套相应的设备和设施,提升完善园区功能布局。

延川龙基医药产业示范项目:以“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分三期实施,其中:一期工程用地150亩,计划新建符合新版GMP及国际标准的绿色现代化医药生产基地;二期工程占地200亩,主要建设加工储藏基地、陕北地道药材研究开发中心、药材育苗等储藏标准基地;三期工程占地300亩,主要建设年生产能力1.5万吨的新型中药材饮片深加工基地,建设有机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延安奇特皮肤药业医疗器械生产项目:苏州奇特皮肤药业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建设5条自动化、半自动化生产线,生产一、二类医疗器械,开发新品50个左右,预计3年后产量可达10万件(箱),年销售额2000万元左右,实现利税420万元以上。同时,该公司将申报二类医疗器械,主要以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疤痕产品为发展方向,预计用5至8年时间实现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利税1000万以上。

四、主要任务和重大工程

(一)发展智能制造,推动两化融合

1.积极推动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鼓励煤炭、石油、采矿等传统行业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淘汰落后产能。依托“三区九园”,制定全市技术改造推进计划,明确工作目标、路径和举措,健全、完善技术改造投资统计、监测系统,做好技术改造投资分析和管理。定期发布重点产业链产业高端化技术改造指导目录,推动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领域和价值链高端领域攀升。

2.深入实施智能制造示范工程。形成环节改造、自动化生产线改造、生产线+机器人改造、机联网改造(数字车间)、厂联网(智能工厂)等五种形式的全系统的技术服务支撑体系,支持创建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各县(区)要根据各自特色产业组织实施智能制造示范项目,全面提升产业装备数控化、智能化水平,发展一批数字化、智能化工厂(车间)。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生产示范流水线。

3.推动两化融合发展。重点发展流程制造、离散制造、智能装备和产品、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关键环节,每年度培育10家两化融合示范企业,推进企业将信息化全面融入企业发展战略,持续推进信息技术在产品和装备中的应用,实现产品、装备的提档升级,并形成综合的企业研发团队;通过不断优化业务流程,逐步建立覆盖全部业务管理的企业信息化系统,极大地提高企业的管理效率和管理水平,并形成稳定的信息化管理团队。


专栏1:智能制造示范工程

紧密围绕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开展信息技术与制造装备融合的集成创新和工程应用。围绕关键工序智能化、关键岗位机器人替代、生产过程智能优化控制、供应链优化等方向,建设智能工厂和数字车间。鼓励煤炭、石油、采矿等传统行业对生产设施、工艺条件及生产服务等进行改造提升。每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5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到2025年,全市建成智能制造示范企业5个,数字车间试点20个,实现制造业重点领域全面智能化,试点示范项目运营成本降低50%,产品生产周期缩短50%,不良品率降低50%,全市企业机械加工数控化率、高档数控装备应用率达到全国先进水平,力争将延安新区打造成为人工智能产业集聚区和新经济集聚区。

(二)加强品牌建设,提升发展质量

1.大力开展质量提升工程。实施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促进重点行业工艺优化,提升产品质量。完善质量技术标准体系,结合延安制造发展需求,制定执行与国际水平接轨的标准,不断健全质量认证、产品鉴定、质量检测检验等认证认可体系。积极参与国际国内标准化活动,鼓励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制定修订,提高产业技术标准话语权。推行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推动企业进行质量管理体系(IS09000)认证,倡导企业建立落实首席质量官制度,开展市级工业企业质量考核评估,对优秀企业进行嘉奖和宣传,鼓励其它企业学习先进典型。

2.加强产品质量监督管理。实施质量标杆和领先企业示范行动,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产品“三包”和缺陷产品强制召回等质量安全责任。构建系统完备的质量诚信体系,健全质量信用信息征集共享制度,完善不良信用记录和失信行为惩戒制度,建立质量黑名单制度。加强对关系公共安全、卫生、环保、民生等重点领域的行业准入和市场退出机制,完善质量投诉和消费维权机制。

3.实施工业品牌建设工程。将制造业品牌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制定区域品牌发展规划,引导和鼓励企业制定自身品牌发展战略。建立品牌培育评价机制,发展品牌培育公共服务,提高产品品牌形象和价值,提高品牌影响力,加快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品牌产品和知名企业。实施产业集群区域品牌示范区建设,争创国家商标战略实施示范城市、驰名著名商标、地理标志产品和中华老字号企业。

专栏2:工业品牌建设工程

在巩固提升现有品牌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新的工业品牌。率先在我市优势领域打造2个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品牌,打造2个全国知名的县区及工业园区的区域品牌。加强商标体系建设,力争全市“中国驰名商标”数量达到12个以上,地理标志产品达到10个以上。加强质量体系建设,力争中国质量奖1个,陕西省质量奖达到3个,陕西省名牌产品达到50个。

(三)实施绿色制造,推动持续发展

1.建立绿色示范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依托“三区九园”开展绿色工厂和绿色示范园区试点工作,全面推进煤炭、石油、天然气、化工、建材、轻工等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大力研发推广余热余压回收、水循环利用、重金属污染减量化、有毒有害原料替代、废渣资源化、脱硫脱硝除尘等绿色工艺技术装备,加快应用清洁高效铸造、锻压、焊接、表面处理、切削等加工工艺,实现绿色生产。建设绿色工厂,实现厂房集约化、原料无害化、生产洁净化、废物资源化、能源低碳化。发展绿色园区,推进工业园区产业耦合,实现近零排放。打造绿色供应链,加快建立以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为导向的采购、生产、营销、回收及物流体系,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2.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依托延北绿色能源化工和生态工业园区,积极发展循环经济,鼓励企业开展“三废”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技术应用,鼓励煤化工等高耗水行业实现水资源梯级利用,建设再生水制造和供水网络工程,合理组织废水串级使用,形成水资源循环利用产业链。以化工、建材等产业的工业副产品、废弃物、余热余能等资源为载体,鼓励余热余能利用、有机废弃物能量回收,构建可再生资源的再生加工、废弃物综合利用、设备及零部件加工修复等链条,加强不同产业之间建立纵向、横向产业链接,促进资源的循环利用。到2025年,建成50个绿色示范工厂和10个绿色示范园区,构建延安绿色制造体系。

3.强化节能环保和安全生产监管。严格落实《环保法》和《陕西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等法律法规,不断提高耗能产品(设备)能耗限额和准入指标,严格实施项目能评、环评和安评制度。加强节能环保执法力度,加大对违规排放企业的处罚力度,促进企业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建立重点工业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监测和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信息管理机制,建立能耗在线检测平台,开展企业数字能源应用等级评价。

专栏3:绿色制造工程

围绕节能环保、资源综合利用、再制造等领域实施重大示范项目。组织实施制造业能效提升、清洁生产、节水治污、循环利用等专项技术改造。对全市工业园区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制定绿色产品、绿色工厂、绿色园区标准体系,开展绿色评价。到2025年,建成50个绿色示范工厂和10个绿色示范园区,重化工行业能源资源消耗出现拐点,制造业主要产品能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绿色制造体系基本建立。

(四)推进生产服务,创新发展模式

1.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推动研发设计、创业孵化、科技咨询等科技服务业发展,建立专业化服务业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发展壮大第三方物流、节能环保、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售后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依托产业园、工业园建设行业或区域性公共服务平台,提高对工业企业的支撑保障能力。

2.引导企业向服务型制造转变。鼓励企业重点打造产品后市场服务、大规模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整合管理、品牌和核心技术服务等,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引导和支持装备制造、现代化工、新材料、信息技术、食品加工、生物医药生命健康等产业应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增材制造等技术,延伸服务链条,增加服务要素在制造业投入和产出中的比重。鼓励装备制造、化工产品研发和售后服务,抢占价值链曲线的高端,形成咨询、规划、研发、设计、制造、检验、调试、监测、维修、保养、产品报废、解体或回收等一体化的产业链。鼓励信息技术企业提供信息技术运维、测试服务、集成设施服务等信息技术服务。鼓励在医药产业中培育发展消费需求动态感知、众包设计、个性化定制等新型生产模式,提供智慧医疗和远程医疗服务。

3.培育能源服务产业。以优化油气综合开发、提高油气采收率、降低综合递减率为目标,打造集科研、生产、服务于一体的油气开采技术密集型产业,主攻油藏地质、采油工程、装备制造、井下作业和测试技术,为国内外石油行业提供地质和油藏工程方案设计、测井、试井、试气、注水、压裂、增产增注、油藏改造等技术服务。


专栏4:生产性服务工程

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专业化服务业体系,鼓励企业开展科技创新、产品创新、管理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鼓励企业重点打造产品后市场服务、大规模定制、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整合管理、品牌和核心技术服务及其它制造业服务化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到2025年,推动实施150项以上制造业服务化项目,培育10户生产服务型试点企业,5户智能制造绿色制造领域的第三方服务机构。

(五)加快技术进步,促进高端发展

1.完善制造业创新体系。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利用现有科技资源,围绕制造业重大共性需求,建设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开展关键共性重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以创新中心为核心、以公共服务平台和工程数据中心为支撑,建设延安制造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规范服务标准,开展技术研发、技术评价、技术交易、人才培训等服务,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拓展科技保险试点范围和领域,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培育和规范知识产权保险,构建市场化的制造业创新风险补偿机制。积极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新模式,运用大众智慧开发新产品,打造双创载体,形成延安“创客巢”。

2.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瞄准全市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组织实施科技重大专项,通过科技计划和专项基金等引导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集中力量突破和掌握一批关键核心技术。

专栏5:技术进步工程

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推进智能制造为方向,推动企业围绕智能制造、扩大先进产能、科技成果产业化、生产装备更新换代,推动绿色制造等重点领域开展技术改造。每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改造项目15个,总投资50亿元以上。到2025年,建成1个国家级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3个省级制造业协同创新中心。

(六)优化产业布局,强化区域协调

1.打造制造业龙头企业。在全市选择一批增长速度快、经济效益好、发展后劲足的企业,制定大企业大集团培育计划,协调服务指导,落实优惠扶持政策,加快培育一批制造业龙头企业。吸引外地制造业企业来延投资,形成新的龙头企业。

2.促进中小企业加快发展。建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整合政府、协会、科研院所和大企业资源,构建公共服务平台,不断完善创新集群政策和中小企业创新政策。针对中小企业组织开展技术支持、平台建设、创业辅导、融资扶持等全方位服务。创新发展互联网金融、融资租赁、知识产权抵押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完善园区产业服务功能。完善园区产业、物流、生活、环保等功能,把园区建成延安制造业产业集聚区、科技创新核心区和现代化新城区。夯实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完成省级以上园区和全市重点县域工业集中区园区道路、供电、供气、供水、管网、场平等基础设施,努力实现“七通一平”。加强标准化厂房建设,为不单独供地企业提供标准化厂房。完善园区物流体系、能源设施、生活配套设施、环保设施与专业市场,提高园区承载力和专业性。根据园区“首位产业”发展需要,以产业平台构建为核心导向,积极搭建技术研发、检验检测、金融服务、市场开拓、现代物流、人才孵化、“互联网+”等专业化第三方服务平台。

4.推动产业错位集聚发展。充分发挥“三区九园”产业集聚功能,统筹全市产业布局,按照“布局集中、产业集聚、土地集约、突出特色”的原则,围绕特色产业集聚发展、成链发展、关联发展,鼓励各区域错位布局、明确首位产业,并严格按照各区域产业定位推动重大项目落地建设。加快形成与大企业分工协作的中小微企业集群,培育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和创业示范基地。

专栏6:中小企业培育工程

完善科技金融合作机制,为中小企业成长提供优质服务,推动创业板扩容。结合我市实际加快推进新三板挂牌企业培育工作,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力争到2025年,培育60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聚区,培育50个小企业创业示范基地,建成100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推进落实中国制造2025战略规划领导小组,由市政府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市政府分管工业工作的领导为副组长,市级有关部门为成员,统筹协调《中国制造2025》延安落实工作,审议和推动制造业发展的重大规划、重大政策、重大工程和重要工作安排,并指导各部门、各县区开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工信委,承担日常工作。围绕6大产业,组建产业发展工作组,分别制定实施方案或专项行动计划,加强部门联动,集中各方资源,在产业培育上实现突破。市考核办会同市工信委,将制造业发展纳入全市目标责任考核,科学设定考核内容和目标任务,引导和激励各级各部门大力发展制造业。

(二)明确工作分工

围绕推动工作落实,积极实施“1+6+6”制造工程,“1”是指《中国制造2025延安实施意见》,“6”是指围绕六大产业17个重点领域,由市工信委牵头编制实施重点产业领域五年行动计划。“6”是指根据意见中提到的6个重大工程,编制实施方案,其中智能制造、生产性服务工程由市工信委牵头,绿色制造工程由市发改委牵头,技术进步工程由市科技局牵头,中小企业培育工程由市中小企业局牵头,工业品牌建设工程由市质监局牵头。

(三)改善发展环境

在制造业企业投资建设重大项目审批立项、环境评估、资金筹措等环节开辟绿色通道,给予重点支持和优先安排。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激发企业活力。积极保障重大项目用地,探索建立工业用地供应服务平台,建立工业用地供应信息公开共享机制。重点清理涉及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审批事项,进一步精减工业领域的审批、核准、备案事项;认真梳理并向社会公布负面清单、审批清单和监管清单,为企业创造公平公正、利于创新发展的市场环境。按照宽进严管的原则,围绕加强依法监管、完善监督检查、提高服务能力、强化行业自律,切实做好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环保标准、用户权益保障等工作。

(四)加大财税金融支持

积极争取财税支持政策,设立转型发展专项资金,用于重大项目建设和重点园区服务平台建设。加大企业创新资金支持力度,对企业的创新投入给予奖补。加大对企业技术改造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对地方税收增加部分进行奖励。创新金融支持,用好延安振兴发展产业投资基金,总规模达到50亿元,重点用于支持制造业重大项目建设、工业园区服务能力提升、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并设立天使基金、科技型企业发展基金等子基金。健全融资风险分担机制,构建产业信贷风险补偿机制,对工业企业贷款风险进行补贴,撬动银行贷款。加快担保体系建设,为支持制造业小微企业贷款提供信用担保,积极落实担保公司有关税收优惠政策。

(五)加大招商引资力度

围绕“六大产业”和园区定位,成立市级分管领导任组长,招商局、工信委主要负责同志担任副组长的招商工作机制,统筹协调部署各项工作;精准策划包装招商项目,积极开展招商推介;创新招商引资机制,积极开展以商招商、中介机构招商、驻点招商和小分队招商;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制定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和奖励办法,做好协调服务工作;加大园区建设力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修订完善考核办法,严格兑现奖惩。

(六)健全人才引进培养体系

组织实施制造业人才引进、培养计划,健全完善多层次人才培育体系。加大创新型团队、创新型人才的引进力度,充分利用国家、省、市人才政策,结合延安的重点领域,实施创新创业人才团队计划,引进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实施硕士生培养“双导师”制,为企业创新培养领军人才。积极搭建技能人才培养平台,鼓励职业技术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培养高素质技能型技术工人,强化在职技术技能人才培训,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完善人才激励和评价机制,鼓励企业使用股权激励、知识产权共有等方式,激发高端人才参与我市制造业发展的积极性。落实人才引进优惠政策,对紧缺急需的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在住房、户籍、就医、子女入学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七)支持鼓励创新创业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加大简政放权力度,放宽政策、放开市场、放活主体。增强创业创新制度供给,完善相关扶持政策和激励措施,营造均等普惠环境。尊崇创业创新规律,坚持以人为本,切实解决创业者面临的资金需求、市场信息、政策扶持、技术支撑、公共服务等瓶颈问题,最大限度释放各类市场主体创业创新活力。加强创业、创新、就业等政策统筹,鼓励有条件的县区先行先试,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创业经验。完善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为创业者提供更多机会,建立公平竞争审查制度,统一透明、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开展企业简易注销试点,建立便捷的市场退出机制。加强创业知识产权保护,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加快建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




附件:1.重点任务分工.doc


2.重大项目计划表.doc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100204.html

本文关键词: 延安市

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