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政办〔2016〕339号《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岩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1-02-03 06:41:29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龙岩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的通知》










龙政办〔2016〕339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龙岩经济技术开发区(龙岩高新区)管委会,市人民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龙岩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已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龙岩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2016年11月14日

(此件主动公开)

龙岩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2016年11月





龙岩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前 言

气象事业是服务保障经济建设、国防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科技型基础性公益事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重要。“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也是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的冲刺期。根据《福建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龙岩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和要求,结合“十三五”龙岩气象事业发展实际,特制定龙岩市 “十三五” 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

本规划重点阐述“十三五”时期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工程,是未来五年我市气象工作的重要指导性文件。规划基期为2015年,规划期为2016年-2020年。

一、气象事业发展现状和形势

(一)“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情况

“十二五”时期,龙岩气象事业发展取得显著成绩,各项业务水平和服务能力得到较大提升,气象为龙岩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福祉安康的服务保障作用进一步凸显。

气象防灾减灾和公共气象服务取得重大成效。气象防灾减灾体系逐步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内涵更完备,法治化程度更高。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逐年提升。市、县、乡三级政府均成立了气象防灾减灾领导小组,在市、县气象部门设立气象灾害防御办公室,制定气象灾害防御规划及气象灾害应急预案,气象部门升格为当地防汛抗旱指挥部副指挥长成员单位。推进城乡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建立11个“八有”气象防灾减灾示范乡镇、3个气象防灾减灾示范社区,建成覆盖所有乡镇的134个气象信息服务站,1800余名气象信息员覆盖全市行政村。加快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围绕新农村建设的需求,加强设施农业、特色农业和养殖业气象服务,为350个农业大户提供直通式服务。有序开展气象灾害风险普查及服务效益评估,普查全市38条山洪沟、460个水库的气象灾害风险,提升气象灾害风险管理水平。建成涵盖防汛、水利、电力、交通、农业、林业等领域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有力减轻气象灾害带来的损失。安全有序开展趋利避害的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抗旱增雨、流域治污、水库蓄水、特种农业防雹以及净化城市空气质量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市、县气象部门开通气象官方微博8个、气象官方微信号8个,中国气象频道在我市落地,城市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应急防御和公众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圆满完成古田全军政治工作会议等重大活动气象服务保障。

气象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明显提高,规范化业务管理不断强化,实时天气监测和短临预警业务能力明显增强。Micaps3、Ewips、气象风险预警服务系统、山洪风险评估系统等一批新气象业务系统投入使用,气象实时产品、数值预报产品内容更加丰富、更新更加及时、分辨率更高、时效性更长、自动预警能力更强,短时临近天气预警、短期天气预报、中期天气预报,短期气候预测、专业专项天气预报产品的可用性、及时性、精细化程度不断提升,日常天气预报产品分辨率精细到乡镇,发布时间间隔缩短为12小时一次,突发灾害性天气预警发布时间提前10~20分钟。“十二五”期间,24小时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提高到84.5%,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TS评分)为0.18。综合气象观测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市7个国家级地面气象观测站全部更新为新型自动站,区域气象观测站由160个增加到227个,地面自动气象站站点密度达到了11公里,实现乡镇全覆盖,布局更加优化;风廓线雷达、GPS/MET站、交通观测站、土壤水分自动观测站、雨滴谱仪、新型闪电定位仪等一批新型探测装备投入运行;红尖山气象雷达站完成软硬件的全面升级改造,各项技术参数达到新出厂指标;建立了全市气象高清视频会商系统,完成了广域网升级,市、县二级接入带宽分别达到50Mbps和24Mbps。“十二五”期间,全市用于气象基础设施建设和台站综合改造的总投资额达4100多万元,比“十一五”期间增长64%,其中争取中央、省级财政资金达3200万元,基层气象台站面貌得到进一步改善。

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稳步推进。对气象科研的投入逐年递增,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机制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立项研究和科技论文发表数量保持平稳增长。2011年以来,承担厅以上科研项目30项,获得厅级以上奖项5项,在核心以上期刊发表论文26篇。科研成果向业务服务转化的贡献率达到50%。特色农业气象服务、短期气候预测等领域科研成果显著,其中,《福建电网气象信息预警系统》《山区电力安全调度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基于新一代天气雷达的闽西南冰雹预报方法研究》《龙岩强对流天气灾害及次生灾害关键技术研究》《福建山区短时暴雨预报预警技术研究》等科研工作具有一定的先进性。实施气象业务科技人才“领航强基”工程,加大高学历人员的引进,加强对现有人才的培养,全市气象部门硕士研究生增加到8人,7级以上专业技术人员10人,全市列入福建省气象局业务科技骨干人才1人、一线优秀专门人才5人、县级综合业务带头人 3人,在全省气象行业职业技能竞赛中我市多次获得团体前三名、有22人次获得奖励,气象人才队伍总体综合素质明显提升。

气象法治和党建工作取得新进展。全面推进气象服务体制、业务科技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破解影响和制约气象事业发展难题。2013年成立新罗区气象局,使全市7个县(市、区)的气象主管机构全部设置到位,市人大组织开展《气象法》执法检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出台气象探测环境保护专项规划,推进防雷重点单位名录管理。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气象行政审批事项全部进驻当地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推进职能转变,积极推行简政放权,清理规范行政审批中介服务3项。进一步完善了气象部门双重计划财务管理体制,加快推进基层气象机构综合改革,优化市、县机构职能,推广气象综合信息管理系统、A++财务管理平台等办公业务系统的应用,加强机关效能、安全生产和应急管理。党的建设和气象文化建设成效显著,坚持从严治党,深入开展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全市共有7个基层党组织、30多名党员和党务工作者受到各级党委表彰。认真履行党风廉政建设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开展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情况专项检查和巡视巡查工作,各检查面每年达50%。加强内部审计,跟踪整改落实情况,审计覆盖率达100%。“十二五”期间,全市气象部门100%的单位被命名为市级文明单位,全市气象行业被命名为省级文明行业,龙岩市气象局荣升为国家级文明单位,武平县气象局荣升为省级文明单位,漳平市气象局保持为省级文明单位。

“十二五”时期气象事业取得的成绩,为“十三五”全市气象事业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但是面对新形势、新变化,我市气象事业还存在以下主要困难与问题。一是气象现代化水平还不高,气象探测、预警设施还存在不足,气象预测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全福祉的要求还有差距;二是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核心业务技术水平与先进地区还有差距,气象高素质领军人才数量、干部队伍整体素质与气象事业快速发展要求还有差距;三是依法防御气象灾害、规范社会气象行为、组织公共气象服务等能力和全面履行政府管理职能的要求还有差距。

(二)“十三五”时期气象事业发展面临新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家实施“五位一体”战略和“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龙岩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历史关头,对气象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全市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方面,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十分难得。“十三五”时期中央将进一步支持原中央苏区发展,“新古田会议”后续效应持续显现,龙岩发展水平将再上新台阶,对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城市管理、法治建设等提出更多更高的需求,将拓展气象服务领域、提升气象服务效益。龙岩市人民政府提出实施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九条措施,气象事业在服务我市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保障经济社会发展、改善民生、防灾减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将会更加突出,结合正在实施的全面深化改革和快速进步的科学技术,为气象事业的发展提供难得的历史机遇。

一方面,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极端天气气候灾害频发重发的形势,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保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十分艰巨。“十三五”时期是实现国务院3号文件确定的气象事业发展第二阶段奋斗目标的最后五年,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到了最关键的阶段,全市气象基础设施还很薄弱,气象科技整体水平还不高,人才和队伍还不适应,气象部门双重领导管理体制和双重计划财务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给气象事业发展带来了新的挑战。

二、“十三五”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来闽来岩重要讲话精神,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坚持全面推进气象现代化、全面深化气象改革、全面推进气象法治建设、全面加强全市气象部门党的建设,突出科技创新和机制创新双轮驱动,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以提质增效为中心,以信息化为基础,加快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面提升气象预报预测预警水平,不断提高开发利用气候资源能力,发展智慧气象,构建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龙岩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二)基本原则

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把增进人民福祉、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作为谋划气象工作的根据出发点,把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作为气象工作发展的重要着力点,坚持大力发展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更好地发挥气象对人民生活、国家安全、社会进步的基础性作用。

坚持气象现代化不动摇。发展是第一要务,要将气象现代化作为气象改革发展各项工作的中心,始终发挥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巨大潜能,持续推进气象业务现代化、气象服务社会化、气象工作法治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现气象发展质量、效益和可持续的有机统一。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合作。全面深化改革,破解气象事业发展中存在不适应、不平衡、不协调的问题,完善气象业务、服务、科技、人才等体制机制,着力激发气象发展活力和内生动力。加强与气象相关部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高新企业合作,促进全社会资源和气象信息充分利用和共享,合力推动全面实现气象现代化。

坚持全面发展,协调推进。着力建设气象部门和各级政府共同推进气象现代化的格局。加强顶层设计,优化资源配置,注重气象现代化建设的质量和效益,促进气象现代化集约、高效、协调发展。立足当前兼顾长远,逐步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全面促进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

(三)发展目标

主动适应和准确把握经济发展新常态对气象工作的新要求,全面把握机遇,沉着应对挑战,着力构建以信息化为基础的无缝隙、精准、智慧的现代气象监测预报预警体系,政府主导、部门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公共气象服务体系,聚焦核心技术、开放高效的气象科技创新和人才体系,以科学标准为基础、高度法治化的现代气象管理体系。加快构建智慧气象,到2020年,基本建成适应需求、结构完善、功能先进、保障有力的气象现代化,实现城乡基本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龙岩气象事业整体实力居国内同行业先进水平,气象保障建设“新龙岩”的能力和水平显著提升。具体目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显著增强。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内涵更加完备,“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成;气象灾害预警精细到乡镇和城市社区,突发性灾害天气预警精准水平、及时发布能力及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不断提高。气象服务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核心技术不断提高;行业气象服务的融入式发展不断强化,能力不断提升;人工增雨、防雹作业能力及效益进一步提高;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应对能力、灾害风险管理能力显著增强。

二是公共气象服务能力明显提升。市县二级公共气象服务能力不断提升,民众气象防灾减灾和应对气候变化意识与能力不断增强。公共气象服务多元供给格局逐步形成,市场机制作用得到有效发挥,气象服务更加高效。为民生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构建人人享有、人人参与的智慧气象服务体系,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稳中有增,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防灾减灾效益显著提高。公众气象服务总体能力达到同期全国先进水平。

三是气象业务现代化水平稳步提升。全面实现观测业务自动化,初步实现部门主导、行业协作、社会参与的观测与保障体系,气象综合观测能力达到国内先进水平。建立精细化气象预报业务,强化短时临近预警。发展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业务,建立高影响天气概率预报,健全专业气象预报业务。力争24小时晴雨天气预报准确率达88%,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TS评分)达到0.26,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超过30分钟,灾害性天气预警落区精细到乡镇,气象预报预测精准水平稳步提升。

四是气象科技创新驱动能力显著增强。重大气象科技创新取得明显突破,数值预报和气象资料同化应用水平取得显著提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成资源高效利用、数据充分共享、流程高度集约的气象信息化体系,落实国家“互联网+”和大数据发展战略,建设面向民生的公共气象数据和气象信息共享服务平台,构建气象与经济社会高度融合发展的智慧气象,为民生提供更加精细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普惠气象服务,气象信息化、智能化程度明显提高。科研业务融合更加紧密,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水平明显提升,科技对气象现代化发展的贡献率显著提高。

五是气象科学管理体系更加科学高效。公共气象服务和气象社会管理职能不断强化,气象业务技术体制更加完善,社会资源、社会力量参与气象防灾减灾、应对气候变化、开发气象资源、发展智慧气象的活力不断增强。气象灾害防御、气候资源开发利用等法律法规体系更加完善,气象标准完备率和应用率稳步提高。气象人才素质稳步提高,高层次领军人才的科技影响力显著提高。创新团队在气象科技创新工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气象教育培训能力进一步提高,文化建设全面推进,人才成长环境更加优化。气象行政管理体制及相应的财务体制进一步完善。依法发展气象事业政策环境优化,依法履行气象职责基础坚实,依法管理气象事务水平明显提升。气象部门党的建设制度化水平显著提高。

表1 气象防灾减灾“十三五”规划指标

注:*TS评分时气象领域国际通用的衡量暴雨预报准确率的指标,具体含义如下:TS=NA/(NA+NB+NC),NA为预报正确次数,NB为空报次数,NC为漏报次数。当TS=1时为最佳预报。

三、“十三五”发展主要任务

(一)建设功能先进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

1.构建全方位立体监测网络

以气象业务和服务需求为引领,立足现有基本气象观测业务,适当拓展气象观测领域,加强对项目建设的应用研发,提高综合观测系统监测预警能力和应用水平。到2020年底,进一步完善综合气象观测系统,全面实现观测自动化、布局科学化、业务标准化,为防御和减轻气象灾害、开发和利用气候资源奠定坚实基础。

我市7个国家级台站全部完成新型站双套备份,实现我市国家级台站地面观测包括“云、能、天”在内的各种要素自动化观测;保护和改善气象探测环境,确保国家级台站的气象探测环境得到很好保护;进一步优化多要素自动站布局,更新老旧自动站设备。在中小河流治理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区和生态环境治理专项规划区增加布设区域站,提高灾害监测能力。到2020年底,全市区域站点平均间距达8公里的密度;加密连城、龙岩风廓线雷达组网和连城GNSS/Met水汽通量观测;建设龙岩、武平微波辐射观测站;建设集气象监测预警、保障通信等于一体的市县两级应急气象观测系统,实现对突发事件和气象灾害的移动应急气象保障。

2.建设精准化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系统

建立多功能、多媒体、可视化的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综合预警预报平台和业务流程,提升灾害性天气和定量降水预报的能力,提高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综合预警预报准确率。建立集强对流天气自动分类监测、临近预警和预报制作于一体的市县短时临近预警预报平台,实现对强对流天气短期预报、短时预警、临近跟踪,提高强对流天气的预报准确率和精细化水平。开展符合龙岩气候特点、对龙岩经济提升影响较大的行业专项气象预报技术研究。

3.构建标准化信息化的气象信息网络保障体系

加快推进气象主干通信网络升级改造,市、县宽带接入分别达到200、80M。国家级自动站数据市内到达时间小于1分钟,区域自动站和雷达数据市内到达时间小于2分钟。

强化保障能力建设,完善市局保障装备(车辆、工具、仪器标校设备等)和备件库建设,建立市级气象计量检定校准系统,开展气象计量标校。充实保障人员及专业仪器检校人才,逐步整合与优化配置技术装备保障资源,推进区域自动气象站保障社会化建设,培育一支队伍固定、技术熟练的社会化保障团队,形成气象部门监督、管理、培训,外部团队具体实施保障的区域站保障体系,提升应急保障能力。

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公共资源池,构建基于CIMISS的统一数据环境,实现信息资源、气象数据和产品的集约化管理。推行市、县气象部门网络机房标准化建设,升级局域网速度,服务器数据交换速率10G,桌面接入1G。建立气象通信、数据存储管理服务等市级气象核心实时业务容灾备份系统,将市级数据存储容量提升至80TB。

(二)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1.健全气象工作组织

不断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工作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气象防灾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加强部门合作联动,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落实中心城区气象工作责任部门和单位,组织乡镇(街道)、村(社区)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开展气象灾害应急准备工作认证。加强和规范乡镇(街道)气象信息员、村(社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强化气象信息员队伍培训,提升气象工作队伍的整体水平。

2.增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深化开展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和气象服务社区和乡镇建设,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探索适合城市居民特点、贴近百姓生活的城市社区气象服务内容和形式,进一步提高城市气象防灾减灾水平。以为农村气象服务“两个体系”为抓手,实现全市气象信息服务终端全覆盖。加强部门信息资源的合作共享,气象、水利、水文、农业、国土、交通等部门按照站点互补、要素互补、功能互补的原则,统筹气象观测站网建设,共享自动站点信息,充分发挥系统建设效益。开展中小河流、山洪和地质气象灾害等气象风险预警业务,推进预警信息发布中心建设,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健全预警信息发布渠道。开发完善“闽西气象”等气象微信公众号,利用新媒体将气象信息深度融入群众生活中。

3.加快人工影响天气工程建设

建立、完善“政府领导、部门合作、军地协作”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建立多渠道的人工影响天气经费投入机制,切实解决阻碍我市人工影响天气工作的人员、资金问题。建设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健全“指挥流畅、集约有序、分工明确、安全有效”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流程,建立集仓储、培训、应急演练、火箭调配等为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基地,开展人工影响天气标准化作业点和作业队伍建设。强化人工影响天气科技能力建设,加强人工影响天气新技术的研发应用,提升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在防灾减灾和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的能力和服务效益。

4.强化气象科普宣传

健全气象科普长效机制,全面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及科学技术普及实施计划。依托公益性科技宣传活动中心和市、县气象观测站建立气象科普馆,在部分中小学校设立校园气象观测站或气象科普基地,开展青少年气象科普教育。加强农村气象防灾科普宣传,建立农村气象防灾科普宣传阵地,利用乡镇气象信息服务站,推广气象为农服务“明白卡”,指导民众自我防御气象灾害。利用“3·23”世界气象日等开展气象主题科普宣传活动,推进气象科普进社区、进农村、进工地、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构建气象科普大格局,努力提高全社会气象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三)构建可持续发展的人才与科技创新体系

1.提升气象科技创新能力。建设气象科技创新团队,开展气象精细化预报、气象灾害评估和雾、霾天气监测分析等领域的技术研究,重点开展城市内涝、地质灾害、旅游景区天气、铁路(高速公路)天气复杂区等关键预报技术研究。引进、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的气象科技成果,结合我市实际进行本地化开发和应用。完善气象科技创新激励机制,促进气象科技创新能力提升。加强和有关部门在气象应用领域的合作,充分发挥气象科技的应用效益,提高气象科技创新贡献率。

2.强化气象人才队伍建设。把气象人才培养放在更突出的位置,大力实施人才战略,努力为气象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一是探索建立灵活的专家人才聘用机制,引导人才科学合理流动,培养拔尖创新人才。二是形成一支以总工为核心的气象专业技术团队,加强“强对流天气临近预报及雷达应用创新团队”省局创新团队重点培育对象的科研工作,通过参加省级或以上创新团队、参与重大业务科研项目、进修访问、学术交流等途径,培养一支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素质优良、创新能力强的气象专技人才队伍。三是形成科研课题导师制度,以高工、高学历人才等作为全市气象业务技术的带头人或指导人,引导年轻干部迅速融入科研课题开发、高层次期刊论文的发表,培养年轻干部快速成长。四是加大人才交流互动力度,培养一支政治素质过硬、综合能力突出的管理人才队伍,形成阶梯式后备管理干部队伍。

(四)优化适合气象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

1.构建保障气象改革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体系。把各级政府在气象现代化政策支持、财政保障等方面的责任制度化、法治化,把气象部门职能制度化、法治化,将各项气象工作纳入法治化轨道,依法履职,依法管事,确保气象发展有法可依,气象改革于法有据。

2.坚持法定职责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按照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全面梳理法律法规赋予全市气象部门的气象行政管理职能,进一步推行气象部门权力和责任清单制度,使职权法定、边界清晰、主体明确、运行公开,达到清权、确权、配权、晒权、制权的目的。继续推进机构、职能、程序、责任法定化,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行政管理、市场监管等气象职责,积极推进“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全面融入法治政府建设,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对公共气象服务的基本需求和合法权益。

3.规范气象行政审批行为,做好行政审批事项的取消下放与承接,切实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完善依法行政的制度,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严格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履行职责,确保法律、行政法规有效执行。强化气象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加强对重大决策部署落实、部门职责履行、重点工作推进以及自身建设等方面的考核评估,加强行政问责,健全纠错制度,不断提高气象依法行政的公信力和执行力。

4.要加快推进气象标准化建设。气象工作技术性、专业性强,一要强化标准意识,把标准作为履行公共服务、业务管理、行政管理和市场监管等工作职能的重要抓手认真梳理自身在气象标准化工作方面的定位和角色。二要提高标准质量,加强各类业务科技项目对标准的支撑,促进科技成果向标准转化,提升标准与业务服务科技的融合度,提高标准的科技含量和适用性。三要强化标准执行,在气象技术装备、气象业务服务系统、气象数据、气象服务市场监管等方面,发挥标准的技术门槛作用,在部门内实行推荐性标准强制执行制度,把标准执行纳入行政管理和业务考核的工作体系,进一步强化标准的权威性和强制性。

(五)科学规划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

根据《福建省基层气象机构基础设施建设规范》,以推进基层气象现代化为目标,加快气象台站基础设施建设进程,全面推进基层台站标准化建设,夯实基层基础设施对气象现代化的保障能力。因城市建设发展使气象探测环境受到影响或近期可能受到影响的上杭、漳平、龙岩、长汀等国家级气象观测站,争取获中国气象局批准分步实施台站迁建工程;实施市、县气象台站适应现代业务功能性改造和环境综合改善。到2020年,形成布局合理、功能先进、环境协调,具有浓厚气象文化氛围和当地特色的新型基层气象台站。

四、重点工程

围绕增强气象防灾减灾能力、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实现气象现代化发展目标,积极推进以下六大重点工程建设。

(一)综合监测能力建设工程

构建城市、农村和气象灾害重点防治区灾害性天气全方位立体监测网络。新建和升级改造一批多要素自动气象站,站点密度达到8公里,重点防治区域达到3公里;加密连城、龙岩风廓线雷达组网和连城GNSS/Met水汽通量观测;新建长汀、永定雷电监测系统和武平、龙岩微波辐射观测站;建立集气象监测预警、保障通信等于一体的市县两级应急气象观测系统;建立完善雨雪冰冻灾害观测系统,新建长汀、连城、武平云高、云量和降水天气现象仪、雪深自动观测仪,增加固态降水观测仪及其他冬季气象状况观测等专用设备,实现市县雨雪冰冻自动观测。

(二)预报预警能力建设工程

建立集强对流天气自动分类监测、临近预警和预报制作于一体的市县短时临近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建立市县两级气象防灾信息网络系统,构建市级气象信息化标准体系,建立集约化、标准化的基础设施公共资源池,构建基于CIMISS的统一数据环境;开展以数值预报为基础的雷电临近预警技术和方法研究,建立完善雷电灾害预警中心;集约市县两级气象影视节目制作,升级改造市级气象影视中心;升级改造市-县气象视屏会商系统。

(三)为农气象服务工程

建立和完善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的气象观测网,推进“智慧农业”气象观测能力;继续完善农业气象服务指标体系;继续开展标准化气象灾害防御乡镇和气象服务社区建设,建成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气象服务体系。

(四)人工影响天气保障工程

建设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系统和安全监管系统的市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建设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示范区、标准化作业分队和标准化作业点;建立集仓储、培训、应急演练、火箭调配等为一体的人工影响天气基地。

(五)气象基础保障能力提升工程

建设规范化、标准化台站业务平台和业务用房以及配套基础设施,提升基层台站基本业务、防灾减灾能力;加强气象科普设施建设;优化台站信息网络系统环境。

(六)气象科技创新与人才队伍建设工程

加强“短临强天气预警技术研究创新团队”和“水库流域水文气象预报服务创新团队”省局创新团队建设;着力打造结构和梯次合理的气象科技业务人才队伍;加大高层次骨干人才和中青年骨干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

五、保障措施

本规划是未来五年全市气象事业发展的行动纲领,为实现气象现代化提供指引,全市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全面深化改革,不断加大投入,加快创新发展,确保规划顺利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各部门要切实加强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和统筹协调,建立健全规划有效实施的保障机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形成工作合力,确保规划发展目标和各项重点任务顺利完成。要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和评价,把落实规划的目标、发展指标、主要任务、重点项目建设等纳入到各级政府、部门的目标责任制考评体系,进一步明确部门分工,落实部门责任,切实做好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分析。实行规划实施中期评价和终期考核制度,组织开展规划实施进度和效果评价,及时发现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分析原因并研究解决对策。

(二)建立多元化的投入机制

全面落实支持气象事业发展有关政策,进一步健全稳定增长的财政资金投入机制,加大重点项目的投入力度,加快建设进度,确保各重点项目顺利开展。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各级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指导性目录,建立政府购买公共气象服务机制和清单。鼓励和扶持社会资本投入气象事业,以充分调动社会力量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进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投入为辅的多元化办气象格局。

(三)加强法治保障

贯彻全面依法治市,贯彻落实气象法律、法规和规章,用改革的办法,法治的思维,激发气象发展活动,推动治理方式转变,提高依法履职水平。建立以标准为依据的气象业务、服务和管理制度体系,气象预测预报预警业务工作逐步实现由部门管理向行业管理转变。推进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坚持放管结合,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推进符合市场发展需要的气象服务相关的配套性管理制度出台,维护健康有序、公平竞争的气象市场环境。强化行政执法监督,推行案卷评查和执法评议考核,全面规范行政执法行为。

(四)营造良好环境

加强气象队伍建设,建立完善干部教育培训机制,全面提高干部综合素质和履行职责能力,提升队伍整体形象。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行风政风建设,严守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严格履行党风廉政建设的主体责任和监督责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气象文化品牌,营造浓厚气象文化氛围。加强文明建设,积极发挥群团组织、学会等组织的作用。加强气象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进气象文化体制机制创新,广泛传播气象科普知识,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附件:龙岩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重点工程汇总表



序号

指标名称

现状值

目标值

1

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

84.5%

88%

2

强对流天气预警提前量

18分钟

超过30分钟

3

24小时暴雨预报准确率(TS评分*)

0.18

0.26

4

气象预警信息公众覆盖率

93%

95%

5

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

85分

88分

6

国家级新型站实现双备份

0%

100%

7

地面自动气象站点密度

11公里

8公里





· 龙岩市“十三五”气象事业发展专项规划重点工程汇总表.doc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101170.html

本文关键词: 龙岩市

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