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政〔2020〕18号《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落实全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任务清单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4-01-10 21:30:06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落实全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任务清单的通知》
武政〔2020〕18号
经研究,现将《武汉市落实全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任务清单》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20年11月6日
武汉市落实全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任务清单
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对接落实好中央支持湖北武汉发展一揽子政策,抢抓机遇补短板、强功能,确保政策落实、项目落地,根据《湖北省疫后重振补短板强功能“十大工程”三年行动方案(2020-2022年)》,综合武汉实际,特制定本任务清单。
一、社会事业补短板工程
(一)三年目标
强化全市传染病防控救治能力,补齐公共卫生管理领域突出短板,逐步建成机制顺畅、体系健全、职责明晰、运转高效、指挥有力的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强化疾控机构现代化建设,全面提升医疗机构传染病救治能力和基层防控能力,推进卫生健康信息化建设,加强院前急救体系建设,推动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加大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力度,进一步缓解入园压力。大力实施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中小学校配套建设,加快增加学位供给。全市区级(含开发区)公共体育设施“一场两馆”覆盖面达到100%。布局“12分钟全民健身工程”,初步形成布局合理、类型多样的群众健身服务网络。
(二)主要任务
1.公共卫生补短板。(责任单位:市卫生健康委)
(1)健全重大疫情救治体系。着眼重大疫情防控,构建分级分层分流的城市传染病救治网络。武汉同济医院、武汉协和医院、省人民医院、中南医院各储备500张隔离床位,其他三级医院各储备300张隔离床位,各新城区人民医院分别储备200张隔离床位,并按照10%的比例储备重症监护病房,共改造床位10200张,其中重症监护床位1850张,负压病房床位1240张。
(2)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着力改善疾病防控设施设备条件,区级疾控中心增强快速诊断能力,加强快速检测仪器设备和生物安全现场防护水平。市疾控中心重点提升实验室检测能力,增强检验检测“一锤定音”能力。建立全市检测储备调度信息系统,分级分类形成病毒检测机构库。
(3)优化医疗服务体系。着重加大新城区(功能区)及中心城区医疗资源相对薄弱区域的建设力度,各区选择1-2所市、区医院(含中医院),通过改扩建或者新建医院、三级医院兴办分院等形式,快速复制共享优质医疗资源,提高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4)基层卫生机构能力建设。着力强化基层卫生机构疫情防控“基层哨点”职能,加大发热诊室、“三区两通道”等建设力度,构筑公共卫生应急防控的第一道防线。
(5)信息化能力建设。统筹推进全民健康信息市区一体化平台和公共卫生云、基层医疗云、医疗服务云、药事服务云、中医药云等5朵业务云应用系统,以及为应对疫情紧急建设的卫生应急指挥与疫情数据应用系统、基于5G的人脸识别红外测温一体化系统建设。
2.教育补短板。(责任单位:市教育局)
(1)加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建设。加快住宅区配建幼儿园回收进度,将其装修改造成公办幼儿园或者普惠性民办幼儿园。采取征地新建、闲置资源改建和对现有幼儿园扩建等方式,加大公益普惠性幼儿园新改扩建力度,提供更多公益普惠性幼儿学位,缓解幼儿入园压力,提高公益普惠性幼儿园占比,三年内完成新改扩建公益普惠性幼儿园100所、新增入园学位2万个。
(2)加强中小学校配套建设。大力实施中小学布局规划,加快中小学校配套建设,增加学位供给,满足学位需求,积极消除学位紧张地区“大班额”现象,三年内新改扩建中小学校59所、新增入学学位7.56万个。
3.体育补短板。(责任单位:市体育局)
完成全市区级(含开发区)公共体育设施“一场两馆”项目补短板任务。各区建成街道级体育设施项目3项以上。大力建设贴近社区的全民健身中心、多功能运动场、体育公园、健身步道、健身广场等健身场所设施。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全市三年拟实施社会事业补短板工程项目47个,估算总投资495.2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88.7亿元。
二、交通补短板工程
(一)三年目标
加快构建安全、便捷、高效、绿色、经济的现代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推动武汉由综合交通枢纽向高效便捷枢纽城市升级。加快建设航空“门户枢纽、窗口形象、开放高地”,形成以快线为主的国内航线网、覆盖广泛的中短程国际航线网和重点突出的远程国际航线网,为武汉落实国家战略、引领长江中游城市群发展、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提供有力支撑。建成高速公路72.3公里,到2022年,全市高速公路里程达880公里,一级公路里程达1100公里,二级公路里程达1600公里,国省道二级及以上公路比重达到93%以上,新增二级航道里程33公里,全市通航里程达668.3公里。
(二)主要任务
1.高速公路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推进四环线武湖至吴家山段(北段)、四环线北湖至建设段(东段)、武汉硚口至孝感高速公路(京港澳高速至终点段)、武汉绕城高速公路中洲至北湖段改扩建工程,武汉至阳新高速公路武汉至鄂州段、武汉至大悟高速公路武汉至河口段、新港高速双柳长江大桥及接线工程,武汉至天门高速公路武汉至汉川段、汉南过江通道及接线工程,沿江高速公路洪湖至武汉段等项目建设。
2.干线公路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推进S108东西湖区府河大桥工程、G347新洲段(内园滩至红岭)改建工程、G107东西湖段快速化改造工程、G318黄陂区二桥至天灯岗段新建工程、S108黄陂区长轩岭至姚家集改扩建工程、盘龙二路跨府河大桥及连接线、G107江夏段新南环至贺站段改扩建工程等项目建设。
3.枢纽机场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推进武汉天河机场三跑道及配套机坪、T2航站楼改造、5号机坪扩建、飞行区北垂滑西下穿通道、旅客服务综合体、保税物流中心(B型)项目(一期)等项目建设。
4.水运建设。(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推进汉江汉阳闸至南岸嘴段航道整治工程、船舶港口污染物接收转运装置等项目建设。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全市三年拟实施交通补短板工程项目25个,估算总投资1119.2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132.8亿元。
三、农田水利补短板工程
(一)三年目标
建设集中连片、旱涝保收、节水高效、稳产高产、生态友好的高标准农田38.16万亩,每年平均建设12.72万亩,亩均粮食生产能力增加100公斤以上。启动新一轮水利补短板工程,进一步提高城市核心防洪能力;谋划府澴河中小河流综合整治,确保府澴河防洪能力满足要求;推动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建设,打造“城+滩+江”交织的城市滨江长廊。
(二)主要任务
1.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1)田。通过归并和平整土地、治理水土流失,实现连片田块规模适度,基础设施占地率降低,丘陵区梯田化率提高。
(2)土。通过土壤改良,改善土壤质地,增加农田耕作层厚度。
(3)水。通过大力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加快推广节水增效灌溉技术,提高灌溉保证率、用水效率和农田防洪排涝标准。
(4)路。通过田间道(机耕路)和生产路建设、桥涵配套,解决农田“路差、路网布局不合理”问题,合理增加路面宽度,提高道路的荷载标准和通达度,满足农业机械通行要求,平原地区道路通达率达到100%,丘陵地区达到90%以上。
(5)林。通过农田防护和生态环境保持工程建设,解决防护体系不完善、防护效能不高等问题,扩大农田防护面积,提高防御风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改善农田生态环境。
(6)电。结合农村电网改造等工程建设,通过完善农田电网、配套必要的输配电设施,满足现有机井、河道提水、农田排涝、喷微灌等设施应用的电力需求。
(7)技。通过加快推广农业良种良法、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完善农技社会化服务体系,增强服务能力,提高良种覆盖率和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
(8)管。通过明确管护责任、完善管护机制、健全管护措施、落实管护资金,确保建成的高标准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质量有提高。
2.水利补短板。(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1)蓄滞洪区建设。推动杜家台蓄滞洪区续建配套(含通顺河沿岸堤防整治、新建竹林湖泵站)项目建设。
(2)重点中小河流治理。推动实施府澴河出口综合整治工程。
(3)病险水库(闸)加固工程。重点推进实施龙口闸、涨渡湖闸、武湖闸、汉阳闸、两河口闸、童家咀闸等9处闸除险加固工程。
(4)信息化改造。推进水库水雨情自动测报系统升级改造项目。
(5)百里沿江生态文化长廊。通过实施连断点、补空点、提亮点等系列工程,着力打造“城+滩+江”交织的城市滨江长廊。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新一轮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总投资估算为11.7亿元,其中,2020年投资为2.3亿元,2021年、2022年度项目按照亩均3500元投资标准测算,估算总投资9.4亿元。水利补短板三年拟实施项目24个,估算总投资248.6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22.2亿元。
四、能源提升工程
(一)三年目标
大力推进世界一流城市电网建设,将我市中心城区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9.999%,全力支持国家输电干网建设,促进外电入汉通道进一步畅通。储气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天然气保障能力进一步提升。全市能源基础设施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能源瓶颈得到有效缓解。
(二)主要任务
1.加快电(热)源点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全力推进汉能电力二期分布式能源项目建设,积极支持现有发电机组进行供热改造;以热负荷为中心,启动汉口西部燃机热电联产、长江新城热电联产项目等一批电(热)源点项目建设。同步配套推进青山区集中供热示范工程项目一期、汉口滨江国际商务区江水源可再生能源站示范项目等。建成投产龙源黄陂刘家山风电场项目。
2.推进“两线一点”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继续全力推进陕北-湖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建设,积极配合荆门-武汉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建设,全力争取金沙江上游水电落点鄂东,不断提高“外电入汉”输送能力。积极配合和参与省委、省人民政府争取三峡电力配额,构建以三峡为主、省内为辅、省外补充的“外电入汉”格局。配套建设500千伏木兰变、500千伏大吉变、500千伏柏泉变、500千伏道观河变双回线路及变电站建设,提高“直达负荷中心”承接能力。
3.城市供电能力提升工程。(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全市三年计划完成151项电网建设任务(其中新建变电站116项,改、扩建变电站22项,线路工程13项),新增220千伏容量1437万千伏安,110千伏容量987万千伏安,建成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低碳、智能互动的世界一流城市电网。
4.供气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统筹推进储气设施集约化、规模化建设运营,建成投产江夏安山液化天然气储备库扩建项目,全力推进白浒山液化天然气储配基地项目建设,将我市打造成为华中地区最大的沿江LNG接收中心。全力推进我市天然气管网互联互通,进一步完善我市天然气管网建设,提高天然气管网覆盖率。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全市三年拟实施能源提升工程项目11个(含打包类项目),估算总投资790.0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44.9亿元。
五、新基建工程
(一)三年目标
到2022年底,全市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模和创新能级居全国前列。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布局更加合理,实现5G、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全面融入城市生产生活。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建设一批互联网平台,改造一批传统行业,培育和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一批产业集群。智慧城市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政府管理智能化和交通市政智能化建设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二)主要任务
1.实施“攻关”行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
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推动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在全光通信网络、新型显示与智能终端、智能装备等领域取得一批世界领先的原创性成果。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在先进存储器、病毒性疾病防治等领域建设2家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在智能芯片、人工智能、数字建造等领域建设3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创建5家以上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2.实施“织网”行动。(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
加快部署5G网络,2020年全市5G基站达到2万个,到2021年底,基本实现5G市域全覆盖。建设新一代政务网,升级改造电子政务外网,优化布局无线政务专网。建设物联感知网,实现大规模物物连接。建设工业互联网,创建中部地区首个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工业互联网),推动1000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升级。
3.实施“搭台”行动。(责任单位: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建设城市数据中心体系,实施城市基础数据与城市大脑工程,建立8大基础数据库、17个主题数据库、5大城市大脑中枢平台。建设智能算法平台,谋划在汉建设国家超算中心等。培育壮大产业发展平台,依托长江存储、国家网络安全人才与创新基地、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国家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基地、武汉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创新引领区、应用示范区。
4.实施“应用”行动。(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教育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城乡建设局、市农业农村局)
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组建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中心,加快推进以智能网联汽车为代表的智慧道路应用。在智慧能源领域,加快建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和充电站,2020年建设5万个充电桩,高质量突破发展氢能产业。在智慧医疗领域,推动5G、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在智慧教育领域,打造具有国内领先水平、发挥全国标杆作用和示范效应的国家级智慧教育示范区。在智慧交通领域,推动公路、港口、机场等智能化改造。在智慧市政设施领域,推进智慧路灯改造、海绵城市智慧化等。在智慧农业领域,推进农业数字化、智能化转型。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全市三年拟实施新基建工程项目145个,估算总投资2128.2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371.1亿元。
六、物流补短板工程
(一)三年目标
加快建设多式联运衔接设施,做强物流总部、做大产业物流、做专特色物流、做优智慧物流、做实应急物流,不断提高物流综合服务水平。推进冷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冷链物流设施短板,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
(二)主要任务
1.现代物流设施。(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
补多式联运设施短板,加快国家多式联运示范工程建设,推进阳逻港集装箱水铁联运二期工程建设,水铁联运能力达到50万标箱。补物流企业实力短板,大力引进物流总部,推动工业品物流和大宗物流集群发展,大力发展跨境电商物流等业态发展。补物流信息共享短板,搭建物流公共信息、城市配送、供应链协同等平台,建设智能交通枢纽、数字物流园区、智能仓储集配中心、智能快件箱等终端。补应急物流保障短板,加强应急设施建设,建立应急物流保障重点企业名录,提高应急物流效率和保障能力。
2.冷链物流设施。(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围绕农产品冷藏、冷冻、加工、分拣、冷运、配送、进出口,以及全程冷链保存和运输,推进冷库、冷链加工、分拨、配送和冷链物流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新增冷库30万吨,补齐冷链加工、冷运配送、冷链物流信息化等短板。
3.建设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利用武汉进入2020年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名单的契机,积极争取国家相关政策和资金支持,加强冷链物流设施设备改造,促进业务流程和经营模式创新,从能力提升、资源整合、互联互通、规范发展、食品安全等方面做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工作。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全市三年拟实施物流补短板工程项目14个,估算总投资179.0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30.2亿元。
七、城市补短板工程
(一)三年目标
主城区道路密度达到6公里/平方公里。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25公里以上。全市城市轨道交通新增运营里程140公里,达到500公里(含有轨电车)。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作,三年开工846个,完工913个。进一步提升城市供水服务和质量,开展区域性直饮水项目试点工作,城市供水普及率达到100%,城市供水水质达标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骨干排水系统,修补次支排水短板,排水能力再提升100余立方米/秒。逐步消除“城中村”、老旧城区和城乡结合部生活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空白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以上。完善生活垃圾处理格局,优化生活垃圾收运系统,提升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能力,生活垃圾全收集全处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到2022年,新建城市绿地2000公顷,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分别达到40.2%、36.2%、12.5平方米。
(二)主要任务
1.地下综合管廊建设。(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
着力解决城市地下综合管廊体系不完善、入廊率不高、管理机制不健全、马路拉链等问题,谋划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管沟等重点项目,高水平打造韧性智慧城市。各类园区、成片开发区域的新建道路要同步建设综合管廊,对老城区管网实行综合改造。
2.城市道路建设。(责任单位:市城乡建设局)
实施一批骨架性、系统性、全局性重大交通项目,着力构建“环网放射”的市域轨道交通网络和“环射结合、轴向成网”的高快速骨架网络,打破跨江、跨湖、跨区等交通阻隔,推动主城新城、武汉大都市区互联互通。重点实施重大产业、重要功能区配套市政基础设施,努力解决城市路网密度不足、微循环不畅通、主次干道断头路等问题,构建支撑国家中心城市发展的基础设施体系。
3.老旧小区改造。(责任单位:市住房保障房管局)
重点对2020年前建成的配套设施不齐全、功能不完善、公共服务及社会服务不健全的城镇住宅小区进行改造。着力解决老旧小区市政基础设施配套不全、共用设施设备破损老化、环境脏乱差、物业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进一步改善城市人居环境,完善基层治理体系,切实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4.供水(直饮水)保障。(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按照“从源头到龙头”的全流程保障思路,采取“1+1”模式(即“1套市政管网+1套小区管网”),开展区域性直饮水项目试点工作。加强老旧供水管网改造,实施水厂改扩建,提升供水厂制水工艺,积极探索应急水厂建设。加强中心城区二次供水设施改造,解决居民用水“最后一公里”难题。
5.排水防涝。(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加快黄孝河第二通道、北湖大港、北湖闸渠等骨干排水通道建设,完善主干排水系统,提升区域整体能力。加大对次、支排水管网的新、改、扩建力度,进一步完善区域排水管网收集系统,提高区域排水防涝能力。继续推进外排泵站建设,新建金银潭泵站、将军路泵站、武丰排涝泵站等一批外排泵站。加快易渍水点改造工程,对全市易渍水点进行综合整治。
6.污水收集处理。(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强力推进排水管网修复及完善,优先安排修复改造材质落后和漏损、堵塞严重的老旧排水管网和混错接点位,全面提升现有设施效能。科学布局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继续推进污水处理厂扩建,综合开展污水收集与处理设施建设、沿线岸线整治、地块雨污分流等工作,为城市污水设施发展留有余量。
7.生活垃圾收集处理。(责任单位:市城管执法委)
加快推进生活垃圾处理项目建设,其中,焚烧项目5个,厨余垃圾处理项目4个,填埋项目1个。7个建筑弃料再生材料厂总设计处置能力为2.26万吨/日。新改扩建20座生活垃圾转运站,提升原有转运站设施水平,生活垃圾全收运全处理,城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8.园林绿化。(责任单位:市园林和林业局)
聚焦城市生态骨架、蓝绿空间,加强高水平规划、高标准设计、高质量建设、高效能管养,实施绿网工程,持续增绿提质、绿化惠民,建设“口袋公园-社区公园-综合公园-郊野公园-自然公园”五级公园体系,建设一批特色景观大道、林荫路、绿道,全面提升城市绿化品质。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全市三年拟实施城市补短板工程项目177个,估算总投资5579.2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739.0亿元。
八、产业园区提升工程
(一)三年目标
建设园区基础设施以及配套设施改造升级项目35个、科技和双创园区项目26个、生态园区项目8个、园区智慧化改造项目8个,产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智慧化水平、创新能力得到较大提升,产业发展、整体实力得到明显提高。
(二)主要任务
1.改造提升园区各类基础设施。(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进一步补齐产业园区基础设施薄弱和配套不足短板,完善产业园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园区发展质量和效益整体提升。
2.着力打造智慧科技生态园区。(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农业农村局)
重点组织实施东湖实验室、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光谷筑芯科技产业园一期、科学岛科创园、光谷人工智能产业园、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创新产业园、人工智能科技园、华中智谷、长江文化创谷、京山轻机5G智慧产业园、化工区大健康科创产业新城一期等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高层次、高水平的新型产业园区。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全市三年拟实施产业园区提升工程项目77个,估算总投资1114.0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148.5亿元。
九、城市安全补短板工程
(一)三年目标
结合华中地区自然灾害等特点,提高专业化救援、实战化训练、立体化投送保障能力。加快推进消防站建设以及改造升级,完善消防站功能,提高灭火救援能力。实施汤逊湖水系、东沙湖水系、通顺河水系、金水河水系等水系的泵站外排能力提升工程,完善城市排涝系统建设及能力,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主要任务
1.加强应急救援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市应急管理局)
建设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系统建设两个子项,主要建设指挥协调用房、实训演练设施、装备储运设施、航空保障设施、室内教学用房、生活保障设施等六大类基础设施用房和场地,采用租用政务云(包括服务器、存储、网络及安全设备)的方式建设项目数据中心,满足业务系统大数据计算及存储需求。
2.提升灭火救援能力。(责任单位:市消防救援支队)
加快推进周家村、喻家湾等新建消防站建设。加强灭火救援装备建设,建设战勤保障基础设施。推动灭火救援信息化和消防站改造升级建设,提升消防灭火和应急救援能力。
3.推进重点水系排涝能力提升。(责任单位:市水务局)
实施东沙湖水系排涝工程,包括港西一期泵站改造等和配套建设进水港渠。实施汤逊湖水系排涝工程,综合整治青菱河,建设汤逊湖水系与海口水系、牛山湖水系的联通港渠,形成多水系联合调度。实施通顺河水系排涝工程,新建大军山二泵站,配套建设进水港渠及控制闸。实施金水河(鲁湖)水系排涝工程,新建鲁湖排江泵站,配套建设进水港,新建鲁湖-后石湖连通港及控制闸。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全市三年拟实施城市安全补短板工程项目21个,估算总投资77.4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10.5亿元。
十、生态环境补短板工程
(一)三年目标
加快区域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提升现有医疗废物集中处置能力,争取建成较为完善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以及利用体系。完成沿江1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推进沿江1-15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完成省级生态环境补短板农村人居环境工程重大项目任务,重点支持19个行政村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支持与生态环境警示片突出问题整改直接相关的生态修复治理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新模式。
(二)主要任务
1.医疗废物收集处理。(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城管执法委)
鼓励引进新技术,优化处置方式,建设集中焚烧处置设施或者采用热解工艺处置医疗废物,完善医疗废物收集转运处置体系,加快区域医疗废物处置能力建设,消除处置能力瓶颈,严防因处置不及时造成的安全风险。
2.沿江化工企业关改搬转。(责任单位:市经济和信息化局)
持续推进沿江15公里范围内化工企业关改搬转。建立循环型全生命周期绿色产业链,实现资源高效、循环利用和废物减量化排放,提升园区绿色发展水平。加强园区安全管理的专业化水平,强化日常监管,提升应急响应能力,提升园区本质安全。建立安全、环保、应急救援和公共服务一体化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智慧园区。推广应用高新技术,大力推进清洁生产技术改造,推动化工产业链向高端延伸。
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
以实现农村人居环境干净整洁为基本要求,围绕推进农村厕所粪污治理、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村容村貌提升等重点任务,主要建设农村生活垃圾阳光堆肥房和资源化处理站、微动力或者无动力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和人工湿地、粪污收集处理体系、美丽乡村示范村、集中圈养和粪污处理设施等。
4.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水务局)
认真落实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工作推动新机制,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强化系统思维,突出源头治理。建立生态环境警示片突出问题整改清单,支持与问题整改直接相关的污染治理、生态修复等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探索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建设新模式,抓好全市生态环境保护修复,促进全市绿色发展。
(三)重大项目及投资测算
全市三年拟实施生态环境补短板工程项目15个,估算总投资94.6亿元,2020年估算投资9.0亿元。
上述各责任单位要围绕任务清单,加大向归口上级部门汇报争取力度,完善要素保障,加强统筹协调,加快推进项目落地见效。各区要相应建立工作协调推进机制,制定项目清单、责任清单、时限清单,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建设实施的全过程服务,及时研究解决问题,有重大情况和重要成果及时向市人民政府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