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政〔2020〕17号《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浏览量:          时间:2024-01-10 21:30:13
启标文库-一个优质的标准下载网站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武政〔2020〕17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气象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助力湖北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鄂政发〔2019〕28号)精神,全面提升气象服务保障能力,加快推进全市气象现代化向更高水平迈进,助力武汉高质量发展,经研究,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牢牢把握气象工作关系生命安全、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战略定位,紧扣监测精密、预报精准、服务精细的战略任务,面向服务建设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大武汉的战略目标,面向满足人民美好生活的气象新需求,持续推动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更好地发挥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高水平保障新时代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二)工作目标

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武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需要的气象现代化服务体系,气象现代化水平位居全国副省级城市前列。气象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进一步彰显,气象灾害应急联动机制完善率达到95%以上;气象监测共享水平达到85%,天气预报准确率达到88.5%,暴雨预警准确率达到88%;城市和乡村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升,气象预警信息覆盖率达到95%,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保持在85分以上。应对气候变化、气候资源保护利用、自然灾害风险防控等气象服务水平明显提高,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打造国际化大都市等重大战略气象支撑能力显著增强。气象应用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装备和人才队伍水平显著提高。

二、工作任务

(一)健全“平安武汉”气象防灾减灾体系

1.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组织体系。按照《武汉市气象灾害防御条例》要求,完善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分级负责、分类处置、社会参与的气象灾害防御机制,坚持属地为主、综合减灾原则,强化气象灾害防御在综合防灾减灾中的先导作用。各区人民政府(含开发区、风景区管委会,下同)要明确承担气象灾害防御职责的具体工作机构及任务,建立健全运行机制,将气象灾害防御纳入街道(乡镇)基本公共服务职能。各区人民政府要综合考虑本辖区地理位置、行业特点等因素,确定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与责任人名录库,健全气象灾害防御监管机制和应急联动机制。(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应急管理局,各区人民政府)

2.强化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各区人民政府要组织气象主管机构或者气象灾害综合防御机构及相关部门和单位,开展分灾种的气象灾害普查和风险区划,建立气象灾害风险管理制度。编制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与气候条件密切相关的重点工程项目,应当按照国家强制性评估的要求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完善气象灾害防御标准体系,强化政策性农业保险,开展气象巨灾保险。推进气象灾害防御知识纳入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融入中小学科普教育体系,增强全社会气象灾害防御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地方金融工作局、市气象局,市科协,各区人民政府)

3.提升气象灾害监测预报预警能力。加强应急管理、水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园林和林业、气象等部门和单位大数据综合分析及应用,开展影响预报和风险预警。深化森林火险气象等级、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崩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气象风险预报,提升城市夏季渍涝风险预警和冬季融雪防冻气象预警能力。各区要加强气象灾害预警信息接收和传播设施建设,完善预警信息发布机制,畅通预警发布绿色通道,扩大预警覆盖面,保障预警的及时性。(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城管执法委、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二)提升“美丽武汉”气象保障能力

1.加强生态安全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加强生态环境气象灾害监测评估和风险预警,强化气象卫星遥感在生态监测和评价中的应用,推进生态环境、水务、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园林和林业、气象等部门和单位的多元协同观测,加强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生态状况气象监测、生态风险气象预警、生态经济气象支撑、生态治理气象服务。开展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和城市热岛效应对山水林田湖生态系统影响的多尺度监测预报预警和评估业务,提供灾前预警、灾中跟踪和灾后损失评估服务。(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2.完善生态保护与修复气象服务。利用卫星遥感监测数据,探索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监测评价,为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开展输入型大气污染物跟踪监测、区域传输预警,提高大气污染气象条件监测预警水平。加强生态环境部门与气象部门会商研判和应急联动,联合开展大气污染防治基础研究,提高重污染天气预报预警能力和应急管控能力。(责任单位: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3.提升都市农业气象保障能力。以乡村振兴战略为引领,推进气象为农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培育新型社会化农业气象服务主体,增加气象有效供给。结合武汉都市农业产业布局,构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农业气象观测站网。高标准建设武汉现代都市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和示范基地。开展气候品质认证,打造武汉“气候好产品”。发展“互联网气象+”的智慧气象为农服务,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乡村旅游经营主体等提供多样、精准、个性化的气象服务信息。(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农业农村局、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4.深化气候资源开发利用。加强城市小气候规律监测评估,合理开发利用城市气候资源,为城市空间布局、热岛缓解、通风廊道建设、防涝工程设计、资源环境承载力优化等提供支撑。开展生态服务型空中云水资源开发,加强人工影响天气能力建设,提高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和科技水平,提升生态修复与涵养、水库蓄水、污染防治等生态型人工影响天气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水务局、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提升“智慧城市”气象服务能力

1.建立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机制。适应国家中心城市建设需要,建立健全重大活动气象保障机制,完善重大活动气象服务流程,为国际会议、体育赛事、文化活动、商贸展览等重大活动提供举办地及周边区域的无缝隙、精细化、跟进式定制气象服务,提升武汉国际性会展、赛事的影响力。(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体育局)

2.做好重点行业领域气象保障。将专业气象信息纳入智慧城市信息化管理平台,增强交通、能源、旅游等重点行业领域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发展面向不同行业领域的气象灾害风险预警预报评估业务。完善城市骨干道路交通及桥梁气象监测预报服务系统,建立高影响天气预警预报阈值指标体系,研发精细化公路交通气象服务产品,提升恶劣天气交通安全处置、交通运营管控和桥梁安全运行调度能力。加强旅游景区气象灾害预警预报,提升旅游安全风险防控水平。(责任单位: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3.强化民生气象服务。将公共气象服务纳入市区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开展精细化气象服务,提高城市气象智能观测、灾害风险智能感知和分区预警能力,为推进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支撑。依托全市统一的城市服务入口平台,建设智慧气象工程,发展用户行为分析、需求智能感知、智能精准推送和实时跟踪服务技术,实现基于位置、在线互动、全媒体快速推送的智慧气象服务。(责任单位:市气象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武汉广播电视台,各区人民政府)

(四)提高气象监测预报预警精准化水平

1.完善大城市综合立体气象观测网。进一步夯实气象精密监测基础。切实保护探测环境,升级雷达探测系统。完善气象灾害地面监测系统,在气象灾害易发区域和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区域增设气象监测站(点)。建设大气综合垂直廓线协同探测系统。开展城市冠层和城市微气候观测。组织开展观测预报协同试验,实现武汉超大城市综合立体气象观测业务现代化。依托物联网感知体系,构建智慧城市气象观测系统,气象数据直接接入市大数据平台。(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市公安局交通管理局、市财政局、市城管执法委、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2.加强智能气象预报预测能力建设。进一步提升气象精准预报水平。融合多元探测资料,优化发展强对流天气识别、追踪、分区发布的预警技术。研发大城市精细化网格预报预警新技术,提升雨雪相态预报和大型活动保障特殊气象要素的预报能力,建设大城市精细化智能预报预警业务系统,大力发展无缝隙、智慧型、精细化气象预报技术,着力提升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趋势预测水平,不断增强气象预报的精准性和预见期。(责任单位:市气象局)

3.推进气象信息共享。进一步提升气象大数据分析应用能力。加强气象主管机构与同级人民政府相关部门的气象灾害联合监测,建立气象灾害监测信息共享平台和预警系统。依托城市超级大脑,通过大数据融合分析,提升气象灾害监测核查能力和智能化水平,利用5G通讯技术,研发精准靶向预警发布技术,解决预警发布最后一公里问题。(责任单位: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生态环境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水务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应急管理局、市文化和旅游局、市园林和林业局、市政务服务和大数据管理局、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4.完善科技创新机制。进一步激发气象科技创新活力。加强气象核心关键技术科研攻关,重点在智能监测预报预警、暴雨和强对流天气预报、人工影响天气技术研究和农业农村、生态环境、交通、旅游等领域实施一批重大气象科技项目。完善气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调动全社会气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科技创新活力,大力促进基础研究、成果转化、服务保障协同发展。(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气象局,各区人民政府)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区人民政府、市直各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加强对气象现代化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落实具体措施,协调解决工作中的重大问题,统筹推进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

(二)加强财政保障。将更高水平气象现代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统筹安排建设项目,进一步做好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工作。落实发展地方气象事业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和事业经费。

(三)加强队伍建设。加强气象人才队伍和创新团队建设,将气象系统干部纳入市区干部培训计划,大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引进计划。建立以科技突破和业务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与考核激励机制。深化气象部门与高校、科研院所合作机制,建设一支作风优良、业务精通的高素质气象人才队伍。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20年8月24日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217069.html

本文关键词: 武汉市, 武政

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