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政〔2021〕21号《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24-01-10 21:33:42
启标文库-一个优质的标准下载网站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武政〔2021〕21号







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

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四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21年12月2日

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四五”规划

按照《武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精神,为推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在“十四五”时期加快建设与发展,特制定本规划。

一、“三个光谷”建设迈出坚实有力步伐

“十三五”时期,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宏观经济环境、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任务,特别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冲击,东湖高新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光谷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精神,按照省、市决策部署,大力实施“双自联动、双轮驱动”战略,全面启动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三个光谷”“三个光谷”:创新光谷、富强光谷、美丽光谷。建设稳步有效推进,“世界光谷”建设迈出坚实步伐。

(一)高质量发展迈上更高台阶。2020年东湖高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超2000亿元、同比增长5.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发达国家水平,年度综合排名位居169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五位。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达8.7%(不含高校、科研院所及军工单位),处于全国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比重达55%,PCT国际专利申请受理量近五年累计4663件,知识创造和技术创新能力居国家高新区第一位,取得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重大创新成果,初步建成国家存储器产业基地。

(二)改革开放实现更大突破。“十三五”以来,东湖高新区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推进自贸区武汉片区建设,率先推进政务服务“四办”改革,“股权转让登记远程确认服务”等6项创新举措在全国复制推广,“资本项目收入支付便利化”等51项改革成果在全省复制推广。日均新注册企业数超100家,企业数量突破10万家,市场主体超过14万家,高新技术企业3100家,瞪羚企业460家,集聚了80余家知名企业第二总部。进出口、实际利用外资总额全市第一。

(三)城市功能品质取得更快提升。东湖高新区 “黄金十字轴”城市空间布局逐步成型。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和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加快建设,星河广场、光谷大道、地铁11号线等建成投用。高标准保障第七届世界军人运动会。南湖、汤逊湖等水体质量持续改善,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稳定保持100%。截至2020年,东湖高新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较2015年增加29.1%,PM2.5平均浓度下降43.3%,PM10平均浓度下降46.7%。高质量建成兰亭公园、西苑公园、韵湖公园、鸡公山、龙山湖运动公园,完成荷叶山、凤凰山山体修复及二妃山综合治理。

(四)民生福祉得到更好保障。医院、学校等民生短板加快补齐,建成华师一附中光谷分校等49所中小学校;建成同济医院光谷院区等一批高水平医院,还建搬迁左岭、花山、佛祖岭等多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现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5家,其中三甲医院3家;建成光谷国际网球中心、湖北省科技馆等一批大型文体设施,启动光谷文化艺术中心规划,文化产业增加值比重达12%。形成智慧电网建设“东新模式”,征收安置房建设取得突破,深入推进“平安光谷”建设,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

二、“十四五”时期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

从国际看,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演变,世界经济产业结构和国际力量对比加快重构,保护主义、民粹主义和单边主义持续崛起,全球产业链区域化趋势加剧。从国内看,我国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发展动力稳步增强,发展质量效益不断提高。从区域看,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全面推进,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步伐持续加快,中部全面崛起路径愈发清晰。湖北加速推进疫后重振和高质量发展,武汉市大力打造“五个中心”“五个中心”:全国经济中心、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国家商贸物流中心、国际交往中心、区域金融中心。,既为东湖高新区发展带来重要战略机遇,也对东湖高新区提出更高要求和更大期盼。从自身看,东湖高新区综合实力稳居全国高新区第一梯队,为全面开启“世界光谷”建设征程打下了坚实基础。但与国际一流科技园区比,东湖高新区在坚持自主创新方面仍显不足,重要支柱产业“卡脖子”“掉链子”风险日益凸显,企业发展内生动力仍然不强,对高端要素吸引力依然不够,公共设施配套仍落后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综合来看,“十四五”时期,东湖高新区仍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需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人才第一资源、创新第一动力原则,勇于在国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中肩负更高使命、承担更大责任,勇于代表中国参与全球科技和产业合作竞争,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光谷智慧、提供光谷样板。

三、“十四五”时期发展思路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湖北武汉、参加湖北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精神,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紧扣“一主引领一主引领:省委提出,支持武汉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武汉作为国家中心城市、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的龙头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充分发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发展及对湖北全域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快打造“五个中心”新使命和国家中心城市建设新征程,聚焦“世界光谷”建设总目标,勇当“五个中心”建设大格局中的科创枢纽点、产业支撑点、生态鲜亮点,打造“三个光谷”升级版,担当现代化武汉建设“领舞者”。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政治能力、战略眼光、专业水平。

2.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全面提高社会民生工作水平,打造高品质生活“光谷样板”。

3.坚持高质量发展。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以“创新光谷”“富强光谷”“美丽光谷”建设为牵引,全面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提升东湖高新区核心竞争力和综合带动力,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4.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持续完善高质量发展、高品质生活、高效能治理体制机制,激发各类主体干事创业激情,促进资源要素高效配置,打造科技创新的主领舞、深化改革的主先锋、扩大开放的主力军。

5.坚持系统观念。突出前瞻性研究、创造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加强统筹兼顾、综合平衡,突出重点、带动全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发展定位

1.全球重大创新策源地。瞄准世界科技前沿和国家战略需求,以东湖科学城建设为抓手,加快建设“国之重器”平台载体,加快完善创新制度软环境,强化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高端创新要素积聚,攻克一批“卡脖子”核心关键技术,努力形成一批基础性、源头性、体系性、累积性和衍生性创新成果,打造全球创新网络关键节点。

2.国家高精尖产业汇聚地。坚持“强芯聚力、以数赋能”,聚焦“两强带动、两新融合、抢抓未来”的“221”“221”:“2”做大做强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支柱产业;“2”聚力推进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1”前瞻布局一批未来产业。现代产业体系,持续推动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资金链、价值链深度融合,全面推动产业基础高级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打造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两大万亿产业集群,促进数字经济、新消费两大新兴业态深度融合,前瞻性布局一批未来产业,提升对国家高端产业发展支撑带动能力。

3.中部全面开放先导区。以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建设为引领,对标国际高标准投资贸易规则,突出政策共享、平台共用、设施联通、联动创新、协同发展,加快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打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示范标杆,增强东湖高新区对中部全面开放的先导作用。

4.省市创新发展“领舞者”。依托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以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为抓手,以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促进高端人才集中、创新要素集聚、高端产业汇聚,有力引领武汉全域尤其是大光谷板块一体化创新,推进武汉城市圈区域协同创新,在长江中游城市群创新共同体中发挥重要作用。

(四)“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1.创新发展能力取得新的重大突破。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加快推进,东湖科学城建设初显成效,政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更加完备,高端创新要素集聚能力持续增强,创新动能加快激发。全区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2%以上,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翻一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10000家,成为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创新与经济产业融合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卡脖子”问题加快突破,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主导产业技术水平跻身世界前沿。

2.经济产业综合实力领跑全省全市。全区经济总量突破5000亿元。“221”现代产业体系加快完善,产业基础高端化和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持续提高,打造1-2家千亿级“产业航母”企业、10家百亿级行业龙头企业,培育一批国际领先企业,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高科技企业梯队。新业态新模式持续发展壮大,打造若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原创性新兴产业集群。

3.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实现新进展新成效。中国(湖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武汉片区引领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加快形成,对外开放平台功能不断完善,对“一带一路”倡议战略支撑能力稳步提升。政务服务改革不断深入,要素市场化配置更加高效,高标准国际一流营商环境建设成效卓著。东湖高新区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15%,五年累计实际利用外资规模125亿美元,优势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4.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取得新成绩。高质量推进长江大保护,高标准建成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大气、水体等主要生态指标质量全面达标,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绿色生产生活方式蔚然成风。东湖高新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率,细颗粒物年平均浓度完成市下达目标,长江高新段水质稳定达标,全面消除劣V类水体和黑臭水体。

5.社会民生事业品质化发展成效卓著。城市治理能力显著提升,社会民生持续改善,人民福祉稳步增进。城乡居民收入增速高于整体经济增速,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公平均等、多元供给、质量领先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发展,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大幅提升。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社会保障网络体系更加完善,就业、医疗、养老、住房等综合保障能力不断提高。

全区综合实力大幅跃升,在全国全省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初步建成“世界光谷”。东湖科学城建成一批具有全球重要影响力的重大科技创新平台,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自主可控,高水平建成全球科技创新重要策源地和全国高精尖产业集聚地。全面开放型经济体制基本建立,人民生活水平实现新的大幅跃升,文化、教育、医疗、养老等社会公共服务和基本生活保障能力全国领先,共同富裕迈出坚实步伐。“美丽光谷”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广泛形成,能源、水等资源利用效率国际领先,生态环境质量根本好转,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大幅优化。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基本建成。

四、“十四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强化创新第一动力,建设全球重大创新策源地

1.高标准建设东湖科学城

聚力打造全球光电信息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生命健康科技创新中心、全球碳中和工程科技创新中心和全球智能制造产业创新中心,努力建成科学特征凸显、创新要素集聚、策源能力突出、科创活力迸发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科学城。

统筹推进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建设。聚焦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领域,布局推进一批空间分布集聚、研究方向关联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支持“双一流”研究型大学、骨干科研院所建设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打造国际领先、开放共享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提升科技创新要素集中度、显示度。依托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群,统筹推进基础前沿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颠覆性技术研发等创新活动。

打造国际一流前沿交叉研究平台。聚焦光电科学、空天科技、集成电路、化合物半导体等优势领域,加快推进光谷实验室、珞珈实验室、江城实验室、九峰山实验室、东湖实验室等5大湖北实验室建设。加快推进火眼实验室建设,争取纳入湖北实验室序列。支持武汉光电国家研究中心、中国科学院精密测量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创新发展,支持中科院东湖科学中心、武汉国家人类遗传资源样本库建设,支持中科院武汉分院、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等联合国内外院所机构共建国际前沿科学研究平台、实验室。

加快建设高水平产业技术创新平台。瞄准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数字智能等领域,建设国家先进存储产业创新中心、国家信息光电子创新中心、国家数字化设计与制造创新中心等国家创新中心,筹建数字建造与安全、智能设计与数控、智能芯片等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规划建设病毒性疾病防治、长江新型显示等国家产业创新中心及半导体三维集成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现有产业技术研究院、企业技术创新平台开展联合攻关和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持续完善科学城空间功能开发格局。建设七大功能区,大设施集聚区、实验室集聚区、科教融合发展区聚焦科学价值和技术价值创造;光电信息产业集聚区、生命健康产业集聚区、数字化绿色生态宜居宜业示范区聚焦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创造,辐射联动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创新创业示范区聚焦科学、技术、经济和社会价值融合创造,强化科学、技术、经济、社会价值创造的增值循环功能。

2.大力培育创新型领军企业。

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开展应用基础研究、技术研发与集成、成果中试熟化与产业化。鼓励企业参与各类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协同推进知识产权战略与标准化战略,支持企业主导或参与国际、国家标准制修订。推动企业融通创新,鼓励企业加强创新能力建设,支持创新能力强、市场潜力大的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发挥龙头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建立开放式创新交互平台,打造产业创新资源池。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鼓励创新联合体参与项目申报、成果转化、国际合作。强化“政产学研金服用”协同创新,推动产业链上中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加大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扶持创新型中小微企业发展,建立“初创企业-瞪羚企业-独角兽-上市公司”政策支持体系,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瞪羚企业“倍增计划”,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和隐形冠军企业。支持光电子信息、生命健康等龙头企业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3.构建人才创新支点体系

推动人才队伍增量提质。构筑 “金字塔”人才体系。围绕东湖科学城建设和“221”产业体系发展,大力实施“3551光谷人才计划” “楚才回家”等招才引智活动,加快汇聚一批国际顶尖人才、产业领军人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优秀青年人才、高端公共服务人才等各类人才,吸引“候鸟型”“海鸥型”国际人才服务光谷。构建人才“回流”“环流”格局,通过“柔性引才”、设立“人才驿站”、聘请“招才大使”等方式,吸引更多高精尖人才。加快培育壮大专业技能人才队伍。

推动人才产业互促共融。支持头部企业引才育才,助力龙头企业提升人才吸引力和承载力。坚持“高精尖缺”导向,实施“精准引才”,培育一批成绩突出、国际影响力强的本土科技创新团队。鼓励校企合作,定制输出“产业型”学术专家和大学毕业生,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创新有效对接。

完善创新人才工作机制。推行“人才注册制”,实行人才落地发展备案动态管理和服务。健全“人才动态评价积分制”,建立匹配人才性质、发展阶段、工作岗位的动态评价标准。完善创新激励机制及科研人员职务发明成果权益分享机制。建立“光谷人才之家”,拓展市场化人才服务手段,提升专业服务能力。

强化人才发展要素保障。简化外籍高层次人才申请永久居留办理流程,完善外籍高层次人才家属随迁政策,畅通外国留学生在光谷创新创业渠道。发挥“光谷合伙人”引导基金作用,带动优质风投机构投资人才项目。加强国际社区、国际学校、中外合资医疗机构等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设,为国际人才工作生活营造“类海外”环境。

完善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体制。集中优势创新资源,围绕光通信、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基础软件、生物医药等领域关键技术环节和重要“卡脖子”领域,实施一批重大专项和重大工程,实施“揭榜挂帅”“悬赏制”“包干制”等改革试点,稳步扩大科研项目经费管理自主权,简化预算编制,下放预算调剂权限,简化重要科研设备采购审批流程。

构建多元化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完善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多方参与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鼓励企业持续加大科研经费投入。加大科技创新财政资金投入度,鼓励区内高校院所、科研机构、创新企业申请国家重大专项、重大工程等经费支持。积极争取省市资金支持。

完善科技创新金融支持体系。打造全国科技金融创新中心,推进金融和科技深度融合。谋划设立光谷科技银行、东湖保险公司等科技金融机构,积极承接国家科技金融创新试点。建设东湖科技保险创新示范区,加快推动股权融资发展,扩大政府创投引导基金规模,健全投资管理体制和监督考核、激励约束机制及股权转让方式。大力培育本地创投机构,吸引国内外头部创投机构、人才落户。完善东湖高新区私募股权基金“募投管退”机制。完善政府性融资担保体系。不断提升直接融资比重,力争“十四五”上市企业数量达到100家。

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对接体系。加快国家技术转移中部中心、国家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建设,加强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政策激励和机构培育。探索科技成果转化“四级跳”模式,完善成果使用权、处置权、收益权管理体系,推进科研人员职务科技成果所有权或长期所有权试点,扩大高校、科研院所等在科技合作、成果转让、创新投资自主权。优化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分配模式,提高创新人才收益分享比例。加强技术转移机构培育,支持“四不像”新型研发机构发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平台建设。实施科技成果精准对接工程,开展科技成果应用示范计划,举办人工智能、新材料、国际技术转移和创新合作等大型专场科技成果转化活动,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

推动区域协同创新。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建设,构筑 “基础研究-应用技术-产业转化”梯度科技产业协同发展格局,引领大光谷板块及武汉全域一体化创新。推进“武鄂黄黄咸”协同创新,打造“一核一轴三带多组团”创新空间格局。强化与北京、上海、粤港澳等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协作,探索在北京、上海、深圳等地设立“飞地”实验室,推动跨区域协同创新发展。

提升创新创业服务能力。加快打造具有光谷特色的“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全链条孵化模式,促进各类“双创”平台专业化、品牌化、国际化发展。打造多层次创业导师队伍,为创业者提供系统化技术、信息、资本、供应链、市场对接等服务。完善创新创业公共服务体系,打造高质量创新创业公共服务平台,搭建科创信息展示交流平台,推动创新资源汇聚、开放、交流、共享。

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体系。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促进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高力度保护、高效率运用。加大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及新兴产业、重点领域、种源等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加快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打造东湖高新区知识产权交易与运营服务中心,引导知识产权有序交易。推动设立武汉知识产权法院。开展知识产权保险、证券化试点,争创国家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区。加快完善国际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体系。

培育弘扬创新文化。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和工匠精神, 厚植“敢于冒险、鼓励创新、崇尚成功、宽容失败”光谷创新文化,引导树立崇尚创新创业、支持创新创业社会氛围。营造宽松创新环境,增强敢为人先、勇于冒尖、大胆质疑的创新自信。充分利用现代融媒体优势,加大创新创业宣传,褒扬创新创业典型,激发社会创新活力。

(二)全力做大做强实体经济,构建高精尖现代产业体系

1.全力锻造产业链竞争新优势

促进产业基础高级化。大力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集中优势资源加快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重要技术装备和基础制造工艺、基础工业软件等“卡脖子”环节。实施“一揽子”突破行动,梳理发布三维存储芯片、硅光芯片、新型显示材料、高端医学影像设备等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榜单。加大基础研究和关键共性技术、前瞻技术、战略性技术研究投入。开展质量提升行动和“光谷造”区域品牌建设,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和“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壮大产业链主导企业。

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实施产业链提升工程,调整结构链,稳固供应链,突破产品链,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升级,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打造世界级产业生态链。积极推动实体经济与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加速“上云用数赋智”,加大企业技术改造和装备更新力度,以产业链数字化促进产业链现代化。

增强产业链抗冲击能力。加强产业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推进产业竞争力调查评价和产业抗风险能力评价,持续开展强链补链工程。着力培育和引进更多头部企业和终端产品企业,加强国际产业安全合作,提升产业链控制力、主导力。积极推动集群化发展,打造一批空间高度集聚、上下游紧密协同、供应链集约高效的万亿级战略新兴产业链集群。

提升产业配套支撑能力。聚焦“221”现代产业体系发展需求,加快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法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培育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检验检测、咨询、会计、审计等机构,鼓励战略规划、营销策划、广告、评估、法律、税务、信用、市场调查、商务咨询等行业做大做强,推动研发、设计、销售等服务环节专业化、高端化发展。

2.打造全球顶尖光电子信息产业集群

坚持不懈“追光逐芯”,突出“光”特色,做强“芯”核心,做大“屏”规模,强化“端”带动,稳步推进集成电路、新型显示器件、下一代信息网络三大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建设,打造全球顶尖光电子信息产业高地。

加快提升光通信和激光产业核心竞争力。发挥中国信科、长飞光纤等龙头企业引领带动作用,大力发展光伏半导体、高端光电子器件以及特种光纤,突破新型激光材料和新型激光元器件技术,做强光学材料、元器件、激光器、激光设备及应用全产业链条。提升机加工等配套产业市场竞争力,推动企业组团式发展。

高标准建设集成电路产业基地。加快建设国家存储器基地,重点发展三维存储芯片、光通信芯片、智能芯片、红外芯片、化合物半导体、传感器等领域,大力突破硅光芯片。以华为海思、联发科技、新思科技等知名企业为引领,厚植芯片设计等领域发展优势。搭建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公共服务平台,大力扶持芯片设计和芯片封测,不断完善全产业链条。强化核心技术攻关和新技术验证,加速关键材料和关键设备国产化进程。推动光电联动发展。

做强做优新型显示产业。依托武汉华星光电、天马微电子等打造全国最大的中小尺寸面板产业基地,加快推进下一代中小尺寸面板技术路线研发与产业化,重点攻关Mini LED、Micro LED、QLED等新型显示技术。提升上游关键设备、原材料、零组件本地化配套能力,围绕关键装备、材料等加快引进模组厂,带动产业链全面升级。推进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等产业创新平台建设,以安全、合规、易监管为基础,推动平台资源整合共享,促进新型显示产业集群创新发展。

加快发展智能终端产业。发挥“芯片-显示-智能终端”产业链优势,支持智能终端优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提升发展智能服务机器人,推动无人机和无人船系统研发和产业化,加快发展智能家居、可穿戴设备等智能产品,打造涵盖“智慧家庭-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的泛在智能生活生态圈。提高精密加工生产能力,完善智能终端关键零部件配套。

3.培育国际一流生命健康产业集群

跨越式发展生命健康产业。加快武汉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国家重大公共卫生事件医学中心等重大创新平台建设,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生物产业创新中心和全国生物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区。

推动生物医药行业迈上新台阶。推动新型疫苗、抗体、血液制品、细胞和基因治疗产品、高端靶向化学药制剂、创新中药等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开发新型预防用及治疗用生物制品,促进生物创新药和生物类似药发展,推动一批创新药上市。

大力发展医疗器械行业。推动高端生物医学影像设备、分子体外检测设备与试剂、微创/无创治疗器械、生命支持设备、高值生物医用材料及医疗器械核心关键零部件等产品研发及产业化。开发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高端诊疗装备,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突破,促进高端产品国产化、本地化发展,形成产业协同效应。

加快生物农业体系发展。推动生物育种、动物生物制品等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同步开发基因编辑技术、农业生物制造、农业人工智能、3D打印农食品以及以大数据、云计算等为基础的智慧农业等新业态。

促进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融合。加快基因组、蛋白组、代谢组等生命组学技术突破,推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生物产业融合发展。推动远程医疗、移动医疗等新业态、新模式、新技术发展和应用。加快推进新基建与医疗技术融合,大力发展健康医疗大数据。

支持生物服务业全链条高端化发展。紧抓生物产业价值链分工新趋势,打造涵盖合同研究服务(CRO)、委托开发制造服务(CDMO)、第三方独立医学服务、专业物流及“新零售”等全链条生物服务产业。

2.高端医疗器械:联影武汉总部基地、迈瑞医疗武汉基地项目、武汉明德生物医疗设备研发与先进制造中心建设项目、华大智造全球智能制造及研发基地。

3.生物农业:动物生物制品产业化建设及相关配套项目、科前生物动物生物制品研发中心、国药中生动物保健研发及生产总部、湖北省动物疫病防控生物制剂产业化。

4.产业平台:火眼实验室项目、华中地区细胞工程技术与产业基地、华中科技大学国际医学中心、中国中药华中产业中心。

5.其他:人福医药国际化全剂型CDMO基地、高端医疗器械产业园、禾元生物重组人血清白蛋白核心技术攻关工程建设项目。 4.加紧谋划培育未来产业创新集群

瞄准未来前沿领域,大力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新型空天技术、脑科学及生物组学等未来产业,率先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助力东湖高新区未来创新发展和高端产业发展。

大力发展新一代人工智能。加速布局智能软硬件、智能机器人、智能运载工具、虚拟现实与增强现实、新一代物联网基础器件等智能产业。重点突破深度学习、跨媒体分析推理等关键核心技术,支持人工智能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存储系统、高端服务器、关键网络设备、网络安全技术设备、中间件等基础软硬件技术开发。推动脑科学与类脑计算、计算机视听觉、生物特征识别、新型人机交互、智能决策控制等人工智能技术创新应用。

努力突破新型空天技术。加快从测绘遥感到社会感知的融合创新,推动天基空间信息网络与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交叉应用,突破室内外空间智能感知与认知计算、多源时空大数据等关键技术,发展智能化空天信息实时服务。

加快发展量子科技。加快突破量子激光器、原子传感器、量子探测、原子陀螺仪等关键核心技术,搭建量子精密测量、激光遥感雷达等应用技术系统,引领量子导航、量子激光雷达应用示范。加强量子通信基础应用网络、量子通信装备研制和产业运营平台建设,加快构建量子计算及应用标准体系,研发推广基于量子计算云平台环境下的软件产品和定制解决方案。

超前布局下一代移动通信。基于Polar等编码机制,加快突破下一代信道编码及调制技术,优化非正交多址接入技术,集中攻克新一代天线与射频技术、太赫兹通信、软件无线电、卫星互联网、动态频谱共享等关键技术,积极推进6G技术攻关与标准制定。

积极探索脑科学、生物组学等前沿领域。努力突破高精度光学成像技术,加快绘制全脑神经网络结构性和功能性全景图谱,加强大脑工作机理、大脑神经回路等研究。加强高发病率重大脑疾病病因和发病机理研究,培育发展疾病早期诊断、干预等应用医疗领域。开展类脑认知与神经计算、类脑多模态感知与信息处理、类脑芯片与系统、类脑计算机系统等技术研究,发展类脑计算与脑机智能。

推动未来产业与其他各产业深度融合。健全技术标准体系,推动相关标准在重点行业领域的试点示范。推动未来产业科技成果规模化应用,提升未来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水平。

(三)加速推进数字经济与新消费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动能

1.加快构建数字经济生态

积极培育数据要素市场。推进政府数据资产会计入账和审计及配套制度建设,完善数据资源交易流通机制,开展企业数据资产确权、评估、定价、交易,促进数据资源开放共享。积极探索数据资源化、资产化、资本化创新模式,促进多行业、多领域、跨部门、跨层级数据有序流通。培育一批大数据骨干企业,发展海量数据存储、数据挖掘、数据交易与云计算服务。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推动操作系统、数据库、安全软件、开发工具、办公软件等基础软件产品优化升级,提升高端软件供给能力。推进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机器人、可穿戴设备等智能终端制造业集聚发展,促进芯片、显示面板、光学器件等发展,加快产品线升级和产业链优化,扩大上下游集群规模。加强新一代机器视觉、类脑智能、边缘智能等前沿技术布局。培育5G产业生态圈,加快区块链在数字政务、金融资产交易、存证防伪等场景的深度应用。

积极拓展数字产业新空间。加快数字内容产业发展,支持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等数字化升级,打造沉浸式数字体验和虚拟文化产品。培育拥有较强实力的数字文化创新企业,推动数字影音、动漫游戏、网络文学等数字文化内容业务发展,提升数字服务个性化、多样化水平。

2.大力推动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

实施数字经济跃升工程。开展5G+、AI+、无人驾驶、数字工厂、远程医疗、新零售等新应用场景试验示范。组建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探索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发展路径。完善数字化转型供需对接机制,打造数字化转型信息服务平台,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和行业内中小微企业提供转型咨询服务、技术支持及业务指导。推动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

实施“互联网+先进制造”。支持重点企业网络基础设施改造,加快工业互联网平台建设与普及应用,以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武汉)建设为抓手,扩大标识注册规模。推进企业供应链系统和企业生产系统精准对接和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开展智能生产线、数字化车间、智能工厂试点示范,加快智能装备产品、智能化管理、智能服务等项目建设。探索基于新技术的无人工厂、无人零售等“无人经济”新模式。

夯实数字化转型技术支撑。开展数字化转型升级关键核心元器件、高端装备技术攻关,推动基础软件、通用软件、通用算法开发,鼓励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降低数字化转型成本,提升数字化转型效率。

持续优化政务服务平台。推进政务服务平台规范化、标准化、集约化建设和互联互通。开展政务服务全程网办、在线帮办创新探索,实现政务服务意识转变、服务理念转变、服务方式转变。推动线上线下深度融合,实现线上“一网通办”,线下“只进一扇门”,现场“只跑一次”。

打造政务“操作系统”智慧中枢。强化数字化转型“数字底座”,加快构建“光谷大脑”,实现城市运行数据多维、集中、可视化展示,实时掌控城市运行态势。建设全区企业全产业链图谱,实现园区产业发展全景与数据“一张图导航”。构建立体化、数字化综合指挥调度体系,推动实现政务服务、产业经济、社会治理全面数字化转型。

推动数字智能社区建设。推进一站式社会服务管理平台建设和网格化管理模式创新,建设社区综合管理系统,实现一网统筹。推动社区“互联网+服务”等多种公共服务全面发展与信息资源集成,支持服务信息查询、公共事业缴费等功能,构建智慧社区。

大力推进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发展。探索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新服务模式、新消费场景。发展智慧教育,搭建“空中课堂”,促进名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积极推动人工智能等在教育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医疗,推进医疗数据互通共享,搭建远程会诊平台,推动优质医疗资源均等化、医疗服务智慧化。实施服务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工程,优化产业发展生态,提升服务品牌形象。

着力培育数字消费新业态。培育壮大电商、微商、直播、社交短视频、知识传播分享等平台企业,加快发展网红经济、小店经济,鼓励“云逛街”“云看秀”“云购物”“云体验”等新模式发展壮大,促进场景式、体验式、互动性新消费健康发展。加大智慧商圈建设力度,促进线上线下消费融合发展。

1.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自贸试验区

持续完善高能级开放制度体系。全面落实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进电信、互联网、金融等领域扩大开放,构建与负面清单管理方式相适应的事中事后监管制度。深化贸易监管制度创新,构建更加灵活、弹性监管模式。推动成立自贸区巡回法庭,设立自贸区涉外法律事务平台,建立自贸区涉外典型案例库,加强企业跨境经济活动法律指引。

加速推动自贸区扩容提质。探索在市内设立自贸试验协同区,鼓励协同区复制推广自贸区制度创新成果和先进经验。推动武汉片区扩容,补齐口岸功能短板,探索建设内陆自由贸易港。支持东湖综合保税区功能升级,发展跨境保税研发、保税检测、保税维修等新模式。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自贸区、沿海先进自贸区经贸交流合作,承接优质产业转移。探索合作共建特色产业园区,完善自贸试验区间互动合作和利益分享机制。

2.促进外商投资便利化自由化

优化投资管理机制。积极对接国际标准、国际规则,探索构建与国际接轨、兼具东湖特色的投资贸易规则体系,探索强化外商投资实际控制人管理,建立外商投资信息报告制度和外商投资信息公示平台。完善外商投资合作相关政策促进、服务保障和风险防控体系。

推进“双招双引”向海外延伸。推行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重点引进世界500强企业和跨国公司。鼓励外资加大高端制造、智能生产、新型基础设施、现代服务等领域投资力度,更好地发挥外资在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推进金融领域开放创新。推动金融业扩大对外开放,鼓励符合条件的外资在自贸区内设立功能型、总部型金融机构。推广运用跨境金融区块链平台,推动区块链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简化跨境贸易、结算流程,优化整合本外币账户。研究设立跨境双向股权投资基金,开展合格境外有限合伙人(QFLP)试点及合格境内有限合伙人(QDLP)、合格境内投资企业(QDIE)试点。

3.推动企业“走出去”转型升级

持续提升对外贸易质量。加强产业地标、知名企业和品牌产品宣传推介,带动优质产能、技术、服务和标准“走出去”。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做大做强离岸贸易,支持重点和新兴领域服务出口,深化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巩固传统市场,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市场,推动建设境外产业园和综合服务平台。

持续优化对外投资结构布局。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跨国公司,引导有条件企业加强对外直接投资、参与国际产能合作、承建重大项目。支持创新型企业海外布局研发中心、科创中心,引导中小企业有序开展对外创新合作。简化“走出去”监管审批流程,完善金融支持等服务保障,健全风险防范机制,提升“走出去”质量、效益。

积极发展跨境电子商务。加快中国(武汉)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建设,推动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建设内陆腹地国际仓储物流中心、跨境电子商务大数据服务中心、中部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基地、特色产业与跨境电子商务融合示范基地以及全国跨境电子商务人才总部基地。加快跨境电子商务配套平台建设,完善海关监管、检验检疫、退税、物流等支撑系统。

4.持续激发内需潜力

持续提升有效投资规模水平。精准谋划投资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重大科学研究平台和重大技术创新平台项目,加大实体经济尤其是工业投资,扩大企业技术改造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推进一批强基础、利长远重大项目建设。加大生态环保、公共卫生、应急保障、防灾减灾、民生保障等领域投资,加快补齐社会民生领域短板。深化投融资体制机制改革,推动投资总量持续扩大,投资结构不断优化,投资效益稳步提升。

营造高品质便捷消费环境。加快大型商贸设施、商业网点布局建设,积极拓展艺术商圈、夜间经济、街巷经济等消费空间,加快完善社区商业网点布局,打造若干高端商业聚集区,形成以鲁巷、中心城为核心的多层级、全覆盖的商业布局。推动光谷国际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打造休闲旅游集聚区,为武汉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提供关键支撑。

加快建设高效畅通现代流通体系。加强花山港口岸功能建设,强化与鄂州花湖机场合作,加快打通城市货站与天河机场的航空通道,打造现代综合运输体系。完善现代仓储物流基础设施网络,培育有国际竞争力商贸流通龙头企业,加快现代信息、物流技术应用推广,打造武汉国家商贸物流中心重要门户。

(五)持续优化功能分区布局,促进区域协同融合发展

1.持续优化空间发展总体布局

强化“一城主导”。加快东湖科学城建设,以光谷科学岛、九峰山科技园、生命健康阁等为内核,涵盖光谷科技创新资源密集区,辐射“武鄂黄黄咸”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相关区域,支撑创建湖北东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武汉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突出“两廊支撑”。优化“黄金十字轴”城市空间布局。推进光谷科技创新大走廊核心承载区落地实施,建成高端人才集中、创新要素集聚、高端产业汇聚的科技创新轴、快速交通轴和品质生活轴。高标准推进光谷中央生态大走廊建设,建成具备城市会客功能、生态示范效应、自然智慧特色的绿色发展轴、文旅休闲轴和形象展示轴。

促进“三板发力”。加快推动“一主、两副、四组团”三大板块同步发力、块状集群、联动发展,实现交通快捷连接、产业高效互补、服务共建共享。 “主中心板块”方面,着力提升光谷中心城功能品质,打造支撑能力突出、城市品质高端、具备国际化生活环境的光谷标志性区块。“两副板块”方面,东部以未来城为中心,打造科创平台集聚、龙头企业集中的科创引领区块;西部以星河广场为中心,打造集中度高、带动力强、示范性突出的韧性城市亮点区块。“四组团板块”方面,聚焦花山、流芳、龙泉和滨湖,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文旅休闲、研发设计、会展服务、人力资源、教育培训等特色产业,打造山水相依、人文相融、智慧宜居的绿色发展南北样板区块。

带动“四方协同”。深度融入武汉城市圈同城化,积极承担武汉“一城、一圈、一群、一带”“一城、一圈、一群、一带”:“一城”就是做大做强武汉自身;“一圈”就是发挥武汉辐射引领作用,带动武汉城市圈升级发展;“一群、一带”就是要强化长江经济带核心城市地位,推动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区域协同发展引领使命。强化与武昌、洪山以及鄂州、黄石、黄冈等科技产业合作,强化与省内市州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互联互通。全面参与长江经济带联动发展和长江中游城市群一体化发展,推进绿色发展示范工作,打造长江经济带大物流通道上的重要支点、国内创新创业发展和智慧科技新城建设新标杆,探索成为长江流域要素市场合作先行区。全面参与推动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建设,加强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城市群等在产业、商贸流通、国际经济合作、港口岸线开发利用等交流合作,推进产业发展和重大项目建设等跨区域互利共享联动。

2.着力推进园区协调发展。优化产业功能区建设,推动八大园区八大园区:光谷生物城、武汉未来科技城、东湖综合保税区、光电子产业园、现代服务业园、光谷中心城、智能制造产业园、中华科技产业园。主导产业发展、要素自动吸附、人气不断集聚、核心竞争力持续增强、协同创新作用不断突显。加快建设数字经济产业园、国家存储器配套产业园、医疗健康大数据产业园、文化科技产业园等专业子园区。

3.完善国土空间支撑体系,强化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统筹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实现对山水林田湖草应保尽保,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坚持“多规合一”,统筹开发利用地上地下空间,促进国土空间规划与城市安全治理有机衔接,统筹好生态空间、避难空间和安全生产空间安排,统筹好保护、发展和安全的关系。落实新型工业用地政策,全面推行新增工业用地“标准地”出让,推动高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科研机构再集聚,提升土地利用效率。

(六)加快推动现代基础设施建设升级,提升城市综合配套功能

1.大力推进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现代网络基础设施。高水平建设5G和固网“双千兆”宽带网络,大力推进工业互联网建设应用,积极推动窄带物联网、时间敏感网络广泛部署。推动卫星互联网发展。统筹推进光谷大数据中心等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千万级社会治理神经元智能感知节点部署工程。稳步升级融合基础设施。大力推动交通、物流、能源等基础设施智能化改造。加快建设车联网和智慧道路,打造无人驾驶示范区。推进智慧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花山港5G港口建设步伐。加快布设新能源终端和智能电网设施,持续优化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布局。

(七)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打造宜居绿色美丽光谷

1.全面提升环境综合治理水平。加强生态环境治理能力建设,完善生态环境监测、感知、预警体系,构建生态环保“测管治”一体化协同体系,鼓励社会企业参与生态环保创新应用。实施水资源、水环境和水生态修复保护重塑行动,全面推进河长、湖长机制,大力开展重点河流湖泊整治,加大湿地公园建设保护力度。持续开展黑臭水体整治,深化大气环境治理与保护。完善空气质量管理体系,加强工地扬尘、渣土运输、餐饮油烟、机动车排放等治理。推动土壤污染治理现代化,健全土壤污染防治体系建设,加快土壤污染治理修复,强化废物处置及污染防治,推进土壤与大气、水污染协同治理。做好重点山体修复和保护。推进城乡垃圾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开展垃圾分类收集系统改造,促进垃圾分类处理、资源利用、废物处置无缝高效衔接,提高工业固体废物利用处置率。加强交通噪声、工业和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以及商业网点、娱乐场所等噪声源的监督管控,维护城市声环境质量。

(八)持续提高社会民生投入力度,促进社会民生事业高品质发展

1.打造公平普惠高效优质教育体系。实施优质普惠学前教育资源扩容工程,加速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移交及使用。完善学前教育管理体制,推进公、民办学前教育机构合作办园,推进社区早期教养指导服务中心建设。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优化基础教育结构和资源布局,加快规划学校落地建设,扩大基础教育供给,完善办学条件。全面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加强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推进合作办学,提升基础教育竞争优势。推动教育方式变革,鼓励发展在线教育。

2.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提升公共卫生应急管理能力,组建东湖高新区公共卫生应急管理委员会,构建疾病预防控制三级网络,加强重大公共卫生事件风险研判和处置,强化公共卫生法治保障。完善重大疫情救治机制,按照“平战结合”原则推动救治基地建设,推动发热门诊改造,完善急救中心及分中心体系。加快综合性、普惠性、公益性医院项目建设,提档升级社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加强区级疾控机构能力建设,推进光谷疾控中心及P2实验室建设。完善中医院、血液中心、精神卫生中心、职业病防治中心等专科医疗卫生机构布局。支持发展医养融合机构、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促进公共卫生数字化发展,实施公共卫生智能防疫能力建设重点工程,建立“互联网+公共卫生”应急工作新模式。加快建设公共物资数据库,整合平台信息,优化防疫物资调配使用。深化基层医疗信息化建设,实现跨部门、跨区域业务协同和信息资源共享,促进“智慧医疗”“互联网+医疗”等业务应用和大数据应用。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形成“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就医格局,推动医联体、医共体、技术联盟等多种模式健康发展。推动公共卫生机构治理结构、人事薪酬、编制管理和绩效考核改革。推进医疗机构与光谷大健康产业合作共建“产、学、研、防、诊、疗”六位一体生命健康产业发展生态圈。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落实控烟行动,完善心理健康服务体系,提升健康教育、慢病管理服务质量,加快职业病防治体系建设。

(九)全面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提高社会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

1.聚力打造国际一流营商环境。深化“放管服”改革,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加快政务服务流程优化再造,推进“多证合一”“证照分离”“照后减证”改革,试点商事主体登记确认制,推行涉企经营许可事项告知承诺制。深化投资审批制度改革,健全政务服务热线便民便企服务功能,搭建企业诉求快速反馈平台机制。打造法治化营商环境,构建规范高效行政监管体系和公正公平商事纠纷解决机制。深度应用“两法衔接”平台,完善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案件移送标准、程序。全面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推进“无收入免申报”改革试点,优化自然人股东股权变更个人所得税管理流程试点。推动土地、数据、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市场化、最优化配置改革。健全鼓励激励、容错纠错、能上能下“三项机制”,探索建立包容创新发展的审慎监管体制机制,鼓励开展个性化改革探索,提升改革质量和实效。加强重大改革举措与立法决策有机衔接,形成制度化保障机制。

2.加快培育充满活力市场主体。持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实施国企改革三年行动,推进国企国资分类改革,形成以管资本为主的国有资产监管体制。引导国有企业参与市场化竞争,促进国企在创新引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水平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高国有资本保值增值和运营效益,打造面向市场的国有平台。大力发展新型集体经济,完善村级集体经济政策体系和要素保障,优化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项目审批通道。有序推进集体产权制度改革,鼓励依法依规盘活存量资产、资金,支持集体经济企业有序参与东湖高新区相关行业发展。完善党组织对集体经济发展的决策、执行、监督权责和工作方式。支持非公经济健康发展,加快清理各类显性、隐性壁垒,为非公经济健康发展营造广阔空间。完善惠企援企政策,加快释放“减税降费”改革红利,完善民营企业融资服务体系,培育 “旗舰型”“小巨人型”和成长型企业。依法保护企业家合法权益,培育优秀民营企业家队伍。

3.全面提高法治化发展水平。加快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推进重大行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严格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推进政府机构、职能、权限、程序、责任法定化。深化综合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执法办案质量源头治理工程”。全面提升司法能效,深化诉讼制度改革,建立线上线下非诉讼纠纷化解综合平台,构建统一规范的司法行政执行体系,加强产权执法。完善全覆盖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深入推进法律援助,加强法治宣传,推进全民普法,开展法治示范区、街、社区建设,健全基层群众依法自治制度,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推进法治体系和法治能力现代化,推进政法机关大数据办案平台建设,健全统一司法鉴定管理体制,推进鉴定机构认证认可和能力验证建设。

4.稳步提高精细化智慧化治理。健全党组织领导的城市基层治理体系,建立完善“自治、法治、德治与服务一体化”的社会治理模式。培育发展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推动社会治理重心向基层下移,优化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减轻基层组织负担,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加强社区治理体系建设,构建社会矛盾综合治理新机制。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完善涉民生重大事项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扎实开展信访突出问题专项治理。深化“平安光谷”建设,打造立体化、智能化社会治安防控网络。加快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试点实施以信用分级管理为基础的信用风险分类监管。完善信用修复制度,鼓励商事主体履行法定义务、主动纠正失信行为。

5.大力提升防范化解重大风险能力。加强安全体系和能力建设,落实安全管理主体责任、领导责任、监管责任和属地责任,加强应急救援队伍、应急物资保障、救援能力建设。开展城市安全风险评估,提升跨区域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能力。强化经济安全保障,构建完善经济安全风险预警、防控机制和能力建设,确保关键领域安全可控,提高产业弹性和抗冲击能力。健全地方金融监管和风险防控体系,加强网络空间安全建设,提高关键基础设施和信息系统安全防御能力,健全网络舆情研判处置机制。加强水、电、油、气、热等基础设施运行维护和监测预警,全面提高公共安全保障能力。完善公共卫生、安全生产、食品药品等领域安全监管体制,完善城市安全重点领域风险分级管控和常态化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完善学校、医院等意外伤害预防机制,强化食品、药品、疫苗安全监管,完善自然灾害救助物质储备制度、应急灾害救助制度、自然灾害信息发布制度。提高企业本质安全水平,压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健全安全教育培训机制,支持企业推广应用安全生产先进技术,推动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重点领域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全覆盖,发挥安全生产责任保险参与风险评估和事故预防的功能作用。

五、实施保障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能力和水平。聚合众力、融合众智,科学制定各项政策措施,推动东湖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切实加强公权力运行监督、制约,持续深入正风、肃纪、反腐,为落实“十四五”规划营造良好政治生态和发展环境。

(二)加强组织保障

1.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健全年轻干部储备机制,强化青年干部业务一线、基层岗位历练。完善干部培养过程策划、实施、跟踪、改进等全流程机制,帮助干部提高综合素质、改进作风。健全干部激励保障制度。

2.强化组织实施工作。设立“十四五”规划实施推进工作小组,根据部门职责分工,明确责任主体和进度要求。强化东湖高新区发改局统筹协调作用,加强与省市“十四五”规划衔接。强化“统一管理、统一决策、统一规划”管理职能。

3.强化实施监督工作。健全规划考核评价制度和重大事项报告制度,细化年度计划和年度目标,开展规划实施动态监测、中期评估和总结评估,将规划执行情况纳入绩效考核。提升规划实施透明度,主动接受各方监督。

(三)强化重大项目储备

1.明确项目领域。围绕重大科技创新、重大产业发展、重要基础设施、重点社会民生等等领域,谋划一批对未来五年及更长时间经济社会发展有全局性带动作用的重大项目。

2.强化项目管理。抓好项目库建设,加强项目分级分类动态管理。规范项目要素信息,实现重大项目全领域、全流程、全周期综合管理。

3.推动项目实施。强化项目前期论证与立项审批,做好年度实施计划。加强项目实时跟进与实施进度动态更新,做好项目协调服务,保障项目高质量实施。

4.加强项目监管。完善项目评价制度,加强完工项目后续跟踪,确保项目达到预期效果。规范各级各部门办事流程,提高解决问题与推动项目建设能力。营造良好市场环境与项目建设环境,确保立项公开透明、结项保质保量。

(四)提高要素保障能力

1.加强人才要素保障。畅通人才流动渠道,积极推进人才工程建设,加强海内外领军人才与中高端人才引进、培养、支持力度。完善技术技能评价制度,推进社会化职称评审,健全人才培养、准入、保障、考评和激励机制。

2.加强技术要素保障。健全科技成果产权制度。优化科技创新资源配置,健全多元化科研项目支持机制。探索天使投资、创业投资、技术入股等方式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加强国际创新合作,促进技术来源多元化。

3.加强土地要素保障。深化产业用地市场化配置改革,完善“标准地”制度,实施新型工业用地(M0)新型工业用地(M0)是指主要用于融合研发、创意、设计、中试、检测、无污染生产等新型产业功能及其配套设施的用地,是城市用地分类中“工业用地(M1、M2、M3)”类中增设的用地类型,用地性质仍属于工业用地(M)。政策。科学规划土地资源,完善土地一级市场储备机制,加强土地资源整合利用,保障企业及重大项目用地。?

4.加强金融要素保障。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完善市场化投资管理与约束机制。发挥好财政资金引领带动作用,做好重点领域资金安排。强化企业投资主体地位,压减核准投资项目范围,激发社会资金积极性。加强融资监管,降低融资成本,提高防范融资风险能力和水平。

5.加强基础设施要素保障。加快向东拓展区域基础设施建设,保障东湖科学城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构建保障发展、惠及民生的基础设施支撑体系。提升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统筹管理水平,加快在建项目进度,推进新项目开工,做好后续项目谋划。

(五)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统筹舆论宣传资源,创新宣传模式,加大东湖高新区“十四五”规划解读与宣传,凝聚共识、统一思想,让“十四五”规划成为全区共同奋斗目标。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先锋模范作用,持续激发全区广大干部群众干事创业激情,加快把规划蓝图变成行动方案,推动东湖高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创“世界光谷”建设新局面。 














武政[2021]21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发展“十四五”规划的通知.pdf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217077.html

本文关键词: 武汉市, 武政

最新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