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政发〔2017〕11号《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07-06 02:16:48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的通知




兰政发〔2017〕11号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已经2017年2月9日市政府第6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兰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3月2日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


(2016-2020年)


 


根据国务院《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和甘肃省《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实施方案(2016-2020年)》,为全面推进我市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实现2020年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目标,进一步明确“十三五”期间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的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结合实际,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背景和意义


“十二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各县区各部门精心组织,周密部署,扎实推进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社会化大科普工作格局逐步建立,科学素质建设共建机制基本建立;科普平台建设向多样化和多元化发展,科普服务能力稳步提升;基础设施建设持续推进,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政策和经费保障力度持续加大;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扎实推进,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水平整体提高,圆满完成了既定任务目标。2015年,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4.52%,超额完成了我市“十二五”公民科学素质水平达到2.79%的工作目标,为“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但是,我市全民科学素质工作与东中部城市相比,与省会城市的地位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主要表现在: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综合性科技场馆特别是市级科技馆建设还是空白;科普信息化水平还有待提高,运用新媒体开展科普宣传的广度和深度有待拓展;社会化科普服务能力不强,科普活动的有效性、针对性、时效性有待进一步加强;科普资源整合力度不大,科普产业弱小,社会化投入不足;目标责任考核和监测评估机制有待完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科普统计、科学教育测评等监测评估的方法、体系、标准亟待确立。


“十三五”时期是我市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兰州的关键时期。进一步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对于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氛围,助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二、指导方针和主要目标


(一)指导方针


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坚持以“四个全面”为战略指引,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省委和市委的决策部署,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政府推动、全民参与、提升素质、促进和谐”的工作方针,围绕“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安全健康、促进创新创造”的工作主题,继承创新、拓展提升、开放协同、精准发力、全面跨越,推动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不断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激发大众创业创新的热情和潜力,为我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与全国一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工作得到长足发展,基本形成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组织实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监测评估等体系,科普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全市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7.55%。


 --促进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人心。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突出工作主题,弘扬创新创业精神,更加关注保障和改善民生,大力宣传普及高新技术、绿色发展、健康生活等知识和观念,努力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的社会氛围和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促进全民科学素质提升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有机融合,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发展。


--以重点人群科学素质行动带动全民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持续提升。青少年的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学习实践能力明显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意识和决策水平不断提升,农民和城镇劳动者的科学生产生活能力快速提高,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公民科学素质差距逐步缩小。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公共服务能力大幅提升。科技教育与培训体系逐步完善,社区科普益民服务机制逐步建立,科普基础设施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科普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科普信息化建设取得突破进展,科普资源共建共享,科普产业快速发展,科普服务更加公平普惠,公民提升自身科学素质的机会与途径显著增多。


--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长效机制不断健全。政府推动力度进一步加大,“大联合、大协作、共推进”的工作机制不断加强,动员激励机制作用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参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积极性明显提高,社会化工作格局基本形成。资源共享机制逐步健全,资源集成和有效利用得到加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措施和考评机制不断完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初步形成多渠道、社会化投入机制。科普工作与科研、教育、文化等事业紧密结合,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的合力不断增强,社会化工作氛围更加浓厚。


三、重点任务


(一)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普及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激发青少年科学兴趣,培养青少年科学思想和科学精神。


--完善基础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增强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促进中小学科技教育水平大幅提升。


--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在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方面的积极作用,促进学校科技教育和校外科普活动有效衔接。


--巩固农村义务教育普及成果,提高农村中小学科技教育质量,为农村青少年提供更多接受科技教育和参加科普活动的机会。


措施:


--推进义务教育阶段的科技教育。基于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框架,完善中小学科学课程体系,研究提出中小学科学学科素养,更新中小学科技教育内容,加强对探究性学习的指导。增强中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教学的横向配合。重视信息技术的普及应用,加快推进教育信息化,继续加大优质教育资源开发和应用力度。


--推进高中阶段的科技教育。明确对学科素养和学业质量的要求。鼓励普通高中探索开展科学创新与技术实践的跨学科探究活动。规范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与科学实践、社区服务与社会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强化中等职业学校科技教育,发挥课程教学主渠道作用,推动科技教育进课堂,系统提升学生科学意识和综合素养。


--大力开展校内外结合的科技教育活动。充分发挥非正规教育的促进作用,推动建立校内与校外、正规与非正规相结合的科技教育体系。广泛组织开展学校科技节、科技周、科普日、公众科学日等活动,普及节约资源、保护环境、防灾应急、身心健康等知识,加强珍爱生命、远离毒品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愚昧迷信的宣传教育。拓展校外青少年科技教育渠道,鼓励中小学校利用科技馆、气象台、地震台、少年宫(活动中心)、博物馆等各类科技场馆及科普教育基地资源,开展科技学习和实践活动。开展流动科技馆、博物馆、科普大篷车进校园工作,探索科技教育校内外有效衔接的模式,推动实现科技教育活动在所有中小学全覆盖。


--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均衡配置科技教育资源。推进信息技术与科技教育、科普活动融合发展。推进优质科技教育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加强信息素养教育,帮助青少年正确合理使用互联网。大力开展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青少年科普活动,满足青少年对科技、教育信息的个性化需求。面向农村学生特别是农村留守儿童,开展科技辅导、心理疏导、安全健康等方面的志愿服务,帮助他们提高科学素质、丰富生活阅历、增长见识。加强各类家长学校和青少年科普阵地建设,开展科技类亲子体验活动,搭建传播科学家庭教育知识的新平台,提高家长特别是母亲的科学素质。


分工:由市教育局、团市委、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生态局、市文旅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体育局、市食药局、市妇联、市地震局、市社科院、市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实施农民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围绕农业现代化、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粮食安全等,贯彻党和国家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普及高效安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乡村文明等知识和观念。


--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的发展,促进农业服务现代化。


--着力培养具有科学文化素质、掌握现代农业科技、具备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提升农民的生活水平。


--进一步加大对贫困地区科普工作的支持力度,大力提高农村妇女和农村留守人群的科学素质。


措施:


--大力开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和现代青年农场主计划,全方位、多层次培养各类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现代远程教育网络、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农业综合服务站(所)、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在农业科技培训中的作用,面向农民开展科技教育培训。深入实施农村青年创业致富培养计划,通过开展技能培训、强化专家辅导等方式,促进农村青年创新创业。深入实施巾帼科技致富带头人培训计划,着力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生产经营能力强、主体作用发挥明显的新型职业女农民队伍。


--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活动。深入开展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粮食日、健康中国行、乡村舞台、环保科普行动、农村安居宣传、科普之春(冬)等各类科普活动,大力普及绿色发展、安全健康、耕地保护、防灾减灾、绿色殡葬等科技知识和观念,传播科学理念,反对封建迷信,帮助农民养成科学健康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提高农民健康素养,建设美丽乡村和宜居村庄。


--加强农村科普公共服务建设。将科普设施纳入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基层综合性文化中心等建设中,提升农村社区科普服务能力。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发挥优秀基层农村专业技术协会、农村科普基地、农村科普带头人的示范带动作用,提升基层科普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农村科普信息化建设。积极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加大对循环农业、创意农业、精准农业和智慧农业的宣传推广力度,实施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鼓励和支持农村青年利用电子商务创新创业。积极推进科普中国语音平台建设计划。大力开展农民科学素质网络知识竞赛、新农民微视频展播等线上线下相结合的科技教育和科普活动。发挥科普类微信平台、科普网络、兰州市科协网等作用,帮助农民提高科学素质。


--加强对薄弱地区的科普精准帮扶。坚持把科技培训作为助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提高农民科学素质的切入点,开展精准培训,为贫困村培养更多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致富带头人和创业领路人。组织引导农技协、科普示范基地广泛开展农民科技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增收致富能力。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和留守老人的科普服务力度。


分工:由市农委、市科协牵头,市委组织部、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生态局、市文旅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体育局、市食药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地震局、市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三)实施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弘扬创新创业精神,引导更多劳动者积极投身创新创业活动。


--围绕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实施“中国制造2025”、推动生产方式转变,以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进城务工人员及失业人员的培养培训为重点,到2020年基本实现有培训愿望的劳动者都有机会参加一次相应的职业培训。


--推动职业技能、安全生产、信息技术等知识和观念的广泛普及,提高城镇劳动者科学生产和健康生活能力,促进城镇劳动者科学素质整体水平提升。


措施:


--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完善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制度,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全面推进高级研修、急需紧缺人才培养、岗位培训、国家级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基地建设等重点项目,构建完备的专业性技术人才教育体系,全面提升专业性技术人才综合素质和创新创造能力。充分发挥科技社团在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帮助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解决技术难题,参加跨行业、跨学科的学术研讨和技术交流活动。


--大规模开展职业培训。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技工院校为基础,各类培训机构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举的职业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体系。面向城镇全体劳动者,积极开展订单式、定岗、定向等多种形式的就业技能培训、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安全生产培训和创业培训,基本消除劳动者无技能从业现象,提高城镇劳动者安全生产意识,避免由于培训不到位导致的安全事故。组织参加全国职工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全国青年岗位能手评选等工作,大力提升职工职业技能。


--广泛开展进城务工人员培训教育。大力开展农民工求学圆梦行动、春潮行动、农民工职业技能提升计划、家政培训、城乡妇女岗位建功评选等活动,将绿色发展、安全生产、健康生活、心理疏导、防灾减灾等作为主要内容,发挥企业、科普机构、科普场馆、科普学校、妇女之家等作用,针对进城务工人员广泛组织开展培训,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在城镇的稳定就业和科学生活能力,促进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化,助力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宜居。


--大力营造崇尚创新创造的社会氛围。积极组织参与“最美青工”、智慧蓝领、巾帼建功等活动,倡导敢为人先、勇于冒尖的创新精神,激发职工创新创造活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最大程度释放职工创新潜力,形成人人崇尚创新、人人渴望创新、人人皆可创新的社会氛围。


分工:由市人社局、市总工会、市安监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民政局、市文旅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食药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地震局、市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实施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行动


任务:


--着眼于提高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执政水平、科学治理能力、科学生活素质,大力加强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科学理论的教育,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开展科技革命、产业升级等前沿科技知识的专题教育,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科技知识、科学方法的培训和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使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科学素质在各类职业人群中位居前列,推动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更好地贯彻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措施:


--加强规划,把科学素质教育作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教育培训的长期任务。认真贯彻落实市委干部教育培训规划有关部署要求,严格执行《干部教育培训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在研究制定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培训规划时,突出科学理论、科学方法和科技知识的学习培训以及科学思想、科学精神的培养,重点加强对县区党政领导干部、科技行政管理干部、科研机构负责人和国有企业、高新技术企业技术负责人等的教育培训。


--创新学习渠道和载体,加强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学素质教育培训。在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中,加强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等内容的学习。把树立科学精神、增强科学素质纳入党校、行政学院和各类干部培训院校教学计划,合理安排课程和班次,引导、帮助领导干部和公务员不断提升科学管理能力和科学决策水平。鼓励领导干部和公务员通过网络培训、自学等方式强化科学素质相关内容的学习。积极利用网络化、智能化、数字化等教育培训手段,扩大优质科普信息覆盖面,满足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多样化学习需求。在干部培训教材建设中强化新科技内容的编写和使用。


--在领导干部考核中,体现科学素质的要求。贯彻落实中央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有关要求,不断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在党政领导干部、企事业单位负责人任职考察、年度考核中,强化与科学素质要求有关的具体内容。


--广泛开展针对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的各类科普活动。办好院士专家科技讲座、科普报告等各类领导干部和公务员科普活动。继续在党校、行政学院等开设科学思维与决策系列课程。做好心理咨询、心理健康培训等工作,打造网络交流平台。有计划地组织领导干部和公务员到科研场所实地参观学习,鼓励引导领导干部参与科普活动。


 分工: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生态局、市文旅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体育局、市食药局、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地震局、市社科院、市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实施科技教育与培训基础工程


任务:


--构建科学教师培训体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科学素质和科技教育水平,建成一支优秀科学教师队伍。


--完善科技教育课程教材,满足不同对象的科技教育和培训需求。


--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优化教学方法,不断推动科技教育与教学实践深度融合。


--完善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设施,不断提高科技教育培训基地、场所的利用效率,保障科技教育与培训有效实施。


措施:


--加强科技教育师资培训和队伍建设。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为重点,实施科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专项培训,到2020年实现对全市一线科学教师和骨干科技辅导员培训全覆盖。加强对幼儿园、农村和科学教育基础薄弱地区中小学中骨干科技辅导员的培训并定期开展业务交流。建立健全科技辅导员评价、考核和激励机制。


--加强各类人群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建设。结合不同人群特点和需求,不断丰富科技教育培训的教材内容。将科普工作与素质教育紧密结合,注重培养具有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及环境保护、节约资源、防灾减灾、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科学测量等相关科普内容,纳入各级各类科技教育培训教材和教学计划。


--进一步改进科技教育教学方法。加大科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力度。加强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指导,提高学生探究性学习和动手操作能力。加强中小学科技教育研究,研究建立符合青少年特点、有利于推动青少年科学素质提高和创新人才培养的青少年科学素质测评体系。


--加强科技教育与培训的基础设施建设。根据实际需求,因地制宜建设科技教育培训基础设施,重点加强中小学尤其是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实验室、图书室、青少年科学工作室的建设,充实科学实验仪器、教具、音像设备、计算机、图书、多媒体等,并向社会提供服务。继续推动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络建设,强化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科学教育资源开发。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作用,不断丰富网络教育内容,促进优质教学资源广泛共享。利用社会资源开展科技教育和培训,鼓励科普场馆、职业学校、青少年宫、社区科普大学等对公众分类分层次开展科技教育与培训,建成一批特色鲜明的科技教育与培训基地。充分发掘高校和科研院所科技教育资源,健全科教结合、共同推动科技教育的有效模式。


分工:由市教育局、市人社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民宗委、市国土局、市生态局、市农委、市文旅局、市体育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科协、市地震局、市社科院、市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六)实施社区科普益民工程


任务:


--宣传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普及尊重自然、绿色低碳、科学生活、安全健康、应急避险等知识和观念,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提高居民健康素养,促进社区居民全面形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促进和谐宜居、富有活力、各具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建设。


--大力提升社区科普公共服务能力,促进基层社区科普服务设施融合发展,推动城镇常住人口科普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面提升居民科学素质,助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措施:


--广泛开展社区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围绕公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利用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环境日、世界地球日、防震减灾日、食品安全宣传周、全民阅读日等主题科普活动平台,突出民生科普、热点科普、前沿科普内容,开展全民健康科技行动、社区科普大讲堂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群众喜闻乐见的科普活动,着力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理念,提升社区居民应用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改善生活质量、应对突发事件等方面能力。面向城镇新居民开展适应城市生活的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活动,帮助新居民融入城市生产生活。


--大力改善社区科普基础条件。深入实施社区科普益民计划,大力推进社区科普场所和设施建设。依托社区综合服务设施,深入推进社区科普益民服务站、科普学校、科普网络建设,进一步加强社区科普组织和人员建设,完善科普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科普基础设施作用,面向基层群众开展党员教育、体育健身、文化宣传、卫生健康、食品药品、防灾减灾等各类科普活动。


--促进形成政府推动、社会支持、居民参与的社区科普新格局。在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中切实加强社区科普工作,深入实施基层科普行动计划,推动科普示范社区蓬勃发展。激发社会主体参与科普的积极性,面向社区提供多样化的科普产品和服务,动员驻区学校、科研院所、企业、科技社团、科普场馆、科普教育基地等相关单位开发开放科普资源,支持和参与社区科普活动。充分发挥社区组织和科普志愿者组织的作用,组织和引导社区居民参与科普活动,发挥党员先锋岗、青年文明岗、巾帼文明岗以及在社区有影响和号召力人士的带动作用,加强社区科学文化建设,助力和谐社区、美丽社区建设。


分工:由市文旅局、市民政局、市妇联、市科协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民宗委、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体育局、市安监局、市食药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地震局、市社科院、市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任分工负责。


(七)实施科普信息化建设工程


任务:


--以科普信息化为核心,推动实现科普理念和科普内容、表达方式、传播方式、组织动员、运行和运营机制等服务模式的全面创新。


--提升优质科普内容资源供给能力,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实现科普与艺术、人文有机结合,推出更多有知有趣有用的科普精品,让科学知识在网上和生活中流行。


--提升科技传播能力,推动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深度融合,实现多渠道全媒体传播,大幅提升大众传媒的科技传播水平。


--推动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落地应用,提升科技传播精准服务水平,满足公众泛在化、个性化获取科普信息的需求,定向、精准推送科普信息。


措施:


--实施“互联网+科普”行动。在全市主流网站和县区门户网站大力推广科普中国品牌,用好科普中国服务云,引导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分享的科普生态圈,打造科普新格局。探索利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的科普公共服务新模式,进一步把政府与市场、需求与生产、内容与渠道、事业与产业有效连接起来。


--繁荣科普创作。支持优秀科普原创作品以及科技成果普及、健康生活等重大选题,支持科普创作人才培养和科普文艺创作。大力开展科幻、动漫、视频、游戏等科普创作,推动制定对科幻创作的扶持政策,推动科普游戏开发,加大科普游戏传播推广力度,加强科普创作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强化科普传播协作。制定鼓励大众传媒开展科技传播的政策措施。引导县区主要新闻媒体加大科技宣传力度,扶持科技宣传报道做大做强。支持电视台、广播电台制作更多群众喜闻乐见的适合在电视、广播电台和互联网同步传播的科普作品,增加播放时间和传播频次,办好电视科普频道。鼓励报刊和网站增加科普内容或增设科普专栏。创新科普传播形式,推动图书、报刊、音像电子、电视等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在科普内容、渠道、平台、经营和管理上深度融合,实现包括纸质出版、网络传播、移动终端传播在内的多渠道全媒体传播。


  --强化科普信息的落地应用。依托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技术手段,洞察和感知公众科普需求,创新科普的精准化服务模式,定向、精准地将科普信息送达目标人群。通过科普中国服务云、科普中国V视快递、科普中国e站推送等方式,推动科普信息在社区、学校、农村等落地应用。强化移动端科普推送,支持移动端科普融合创作,鼓励科研机构通过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建设和运行有影响力的科普公众号,强化科普头条新闻推送,促进科普活动线上线下结合。


分工:由市委宣传部、市文旅局、市科协牵头,市教育局、市科技局、市工信委、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农委、市生态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体育局、市安监局、市食药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地震局、市社科院、市大数据局、市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实施科普基础设施工程


任务:


--增加科普基础设施总量,完善科普基础设施布局,提升科普基础设施的服务能力,实现科普公共服务均衡发展。


--推进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公众参与科普的途径和机会。


措施:


--加强科普基础设施发展规划。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研究制定全市科普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把科技馆等科普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总体规划及基本建设计划。制定完善各类科普基础设施建设与管理的规范标准和运行机制。


--加强基层科普设施建设。依托现有资源,因地制宜建设一批具备科技教育、培训、展示等多功能的开放性、群众性科普活动场所和科普设施,鼓励支持乡镇(街道)、村(社区)建设具有科普教育、培训和展示等功能的综合性科普活动场所,继续培育发展社区益民服务站和农村科普惠农服务站。加快建设农村中学科技馆、乡村学校少年宫等农村青少年科技活动场所。强化基层科普信息化建设,“十三五”末,信息化科普画廊或科普大屏实现所有街道、社区全覆盖。


--加强科普教育基地建设,推动优质科普资源开发开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面向观众开放研发机构、实验平台或展览馆,推动高端科研资源科普化。推动青少年宫、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各类培训基地和文化场所等增加科技教育内容,引导海洋馆、主题公园、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湿地公园、地质公园、动植物园、旅游景区、地震台站、地震遗址遗迹等公共设施增强科普功能。力争2020年,新建成省级科普教育基地10个,市级科普教育基地20个。制定完善科普教育基地的管理制度,加强工作考核和动态管理,提升服务能力。


分工:由市科协、市教育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工信委、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农委、市生态局、市文旅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体育局、市食药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九)实施科普产业助力工程


任务:


--研究制定科普产业发展的宏观政策以及技术标准、规范。


--促进科普产业健康发展,大幅提升科普产品和服务供给能力,有效支撑科普事业发展。


措施:


--完善科普产业发展的支持政策。开展科普产品和服务发展相关政策研究,推动制定科普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将科普产业纳入高新技术产业、创意产业和文化产业的相关优惠政策范围,充分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普社会资源的功能。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推动公益性科普事业与经营性科普产业并举发展。


--推动科普产品的市场培育。建立科普产品展示和集散中心,建设科普产品推介交易平台,定期举办科普产品展示交易会,为科普产品交易提供便捷高效的服务。加强科普产业的科普需求调研,及时发布科普产品需求信息。充分利用新改扩建科普基础设施和各类科普项目对科普产品和服务的需求;积极培育公众科普消费习惯,引导与科普结合的教育、健身、旅游、休闲等公众服务性消费,带动科普产业和消费市场的成长与发展。


分工:由市科技局、市社科院、市科协牵头,市发改委、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民宗委、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农委、市生态局、市文旅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体育局,市安监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地震局、市气象局等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实施科普人才建设工程


任务:


--加强科普人才队伍建设,培养和选拔一批高水平科普人才,壮大专兼职科普人才队伍,推动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优化科普人才结构。


--建立完善科普人才激励机制,推动科普人才知识更新和能力培养,增强适应现代科普发展的能力。


措施:


--完善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制度。落实有关中长期科技、教育、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加强科普人才培养、使用和评价的政策研究,推动制定科普学科发展、科普专业设置、科普人才评价标准、技术职务等相关制度,建立激励机制,充分调动科普人员积极性。


--加强科普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深入推进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试点工作,总结推广经验,加大高层次科普专门人才培养力度。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科普组织、企业与相关机构建立完善科普人才继续教育基地,以科普组织管理、科技教育、科技传播、科普活动组织、科普经营管理等从业者为重点,围绕科普的新理论、新方法、新手段等,及时更新补充新知识、扩展新视野、提升创新能力,以适应科技发展、社会进步和现代科普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


--加强科普专业队伍建设。充分发挥科技社团、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作用,搭建科学传播服务平台,发展壮大科学传播专家团队,深入开展科学传播活动。结合科技教育和课外科普活动,重点在中小学校、科普场馆、青少年宫等建立专职青少年科技辅导员队伍。依托基层各类组织,动员科技特派员、大学生村官、农村致富带头人、气象信息员、中小学教师和科普志愿者等担任科普宣传员,实现乡村社区科普宣传员全覆盖。结合各类社区科普设施和活动,发展壮大社区科普队伍。充分发挥企业科协、企业团委、职工技协、研发中心等作用,结合职工技能培训、继续教育和各类科普活动,培养和造就企业实用科普人才。


--大力发展科普志愿者队伍。建立完善科普志愿者组织管理制度,推动各级各类科普志愿者队伍建设,推动建立科普志愿者社团组织,开展科普志愿者交流、培训、经验推广等工作。搭建科普志愿活动服务平台,充分发挥科普志愿者在各类科普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作用,规范记录科普志愿者的服务信息,建立完善科普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鼓励老科技工作者、高校师生、中学生、传媒从业者参与科普志愿服务。


分工:由市委组织部、市人社局、市科协、市科技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教育局、市工信委、市民宗委、市民政局、市国土局、市环保局、市农委、市生态局、市文旅局、市卫计委、市质监局、市体育局、市安监局、市食药局、市总工会、团市委、市妇联、市地震局、市社科院、市气象局等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组织实施和保障条件


(一)组织领导


--市政府负责领导《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各有关部门按照《科学素质纲要》的要求和本实施方案的分工安排,将有关任务纳入本部门本系统的相关工作规划和计划,充分履行工作职责,发挥各自优势,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市科协要发挥综合协调作用,做好日常沟通联络工作,会同有关方面共同推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县区政府负责领导当地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要把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工作,纳入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实施《科学素质纲要》的重点任务列入年度工作计划,纳入目标管理考核。要因地制宜,制定本地区“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行动的实施方案。要完善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机制,加大政策支持,列支专项经费,为实施《科学素质纲要》提供保障,全面推进本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加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的督促检查,推动各项工作任务和目标的落实。


(二)长效机制


--建立完善共建机制。市全民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工作办公室与县区政府建立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共建机制,形成一级带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局面。


--建立完善监测评估机制。完善公民科学素质调查体系,定期开展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和科普统计工作,客观反映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情况,为《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和监测评估提供依据。适时开展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第三方评估。


--建立完善社会动员机制。深入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全国科普示范县(市、区)、全国科普教育基地等创建活动,进一步形成政府推动、社会参与的良性机制。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对在公民科学素质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集体和个人给予奖励和表彰,大力宣传先进人物和典型经验。


(三)保障条件


--政策法规。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相关专项规划以及有关科技教育、传播与普及的法律法规中,体现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目标和要求。完善促进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的政策引导,落实有关鼓励科普事业发展的税收优惠等相关政策,研究制定全民科学素质行动长远发展规划,为提高全民科学素质提供政策保障。


--经费投入。要根据财力情况和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发展的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教育、科普经费的投入水平,将科普经费列入同级财政预算,并安排一定的经费用于公民科学素质建设。各有关部门根据承担的《科学素质纲要》实施任务,按照预算管理的规定和现行资金渠道,统筹考虑和落实公民科学素质建设所需经费。加强对科普经费、公民科学素质建设经费等专项经费使用情况的绩效考评,确保专款专用和使用效果。通过众筹众包、项目共建、捐款捐赠、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公民科学素质建设。


(四)进度安排


--启动实施。2016年,制定完成“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工作实施方案并启动实施。做好“十三五”《科学素质纲要》实施动员和宣传工作。与县区政府签订“十三五”全民科学素质实施工作目标责任书。


--深入实施。2017-2020年,针对薄弱环节,继续完善工作机制,解决突出问题,全面推进各项重点任务的实施。


--总结评估。2020年,组织开展督查,对“十三五”期间和《科学素质纲要》颁布实施以来的全民科学素质工作进行总结和全面评估。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37108.html

本文关键词: 兰政办发,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