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政发〔2017〕6号《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07-06 02:16:54

兰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的通知




兰政发〔2017〕6号

 





兰州市人民政府
关于印发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
(2016-2020年)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各有关单位,兰州新区、高新区、经济区管委会:


《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兰州市人民政府


2017年1月25日


 


兰州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


 


全民健身是实现人民群众身心健康、生活幸福的重要途径,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和基础保障,实施全民健身计划是国家的重要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兰州市基本形成覆盖城乡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为全市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十三五”期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为加快体育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积极推动“健康中国”建设,根据国务院《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国发〔2016〕37号)及甘肃省《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甘政发〔2016〕82号),制定本实施计划。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为根本目标,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体育健身需求为出发点,以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为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改革创新、依法治体、多元互促、注重实效的工作原则,实现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统筹建设兰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形成与兰州建设“一带一路”中心城市相匹配的体育发展水平和发展环境,力争将兰州建设成为运动之城、活力之城、健康之城。


 二、主要目标


到2020年,全市城乡居民的体育健身意识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不断提高。按照兰州市全民健身“13463”工作思路,即:创建“1”个全民健身浓厚氛围,抓好日常、双休日和长假“3”个时间段的群体活动,积极引导和组织社区居民、学生、农民和机关企事业单位职工“4”种人群广泛参与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构建组织健全、活动丰富、队伍壮大、场地完善、指导有力和监测频繁的“6”大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实现全市体育人口增加、国民体质增强和体育产业发展“3”大目标,努力推进全民健身工作“保基本、广覆盖、可持续”发展。继续推动形成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机制,促进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体育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的普及和提升,推动体育产业提质增效,构建符合兰州实际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一)体育锻炼人数显著增加。全市群众体育健身意识普遍增强,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加,每周参加1次及以上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200万,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达到148万,城乡居民身体素质不断提高。


(二)全民健身组织更加健全。加强基层体育社会组织建设,努力推进各类体育单项协会的覆盖延伸,推动县区体育总会、社会体育指导员协会、行政村体育健身组织协调发展,市级单项法人体育协会达到30个,县区级单项体育协会达到20个,行政村体育健身组织(队伍)实现全覆盖。全民健身站点(晨晚练点)数达到1000个,每个街道拥有全民健身站点(晨晚练点)5个以上。形成遍布城乡、规范有序、富有活力的社会化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三)体育场地设施均衡发展。建成市级、县区、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四级体育设施框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1.8平方米,全市行政村及社区体育健身场地建设覆盖率达到100%。


(四)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创新全民健身活动方式,为社会力量举办全民健身活动创造必要条件,打造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全民健身品牌赛事活动,统筹推进各类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均衡发展,每年举办各类全民健身赛事和活动200次以上,参与人数达到40万人次以上。


(五)科学健身指导不断提升。大力推广科学健身方法,不断提高科学锻炼水平。完善县区监测站点布局,实现体质监测站点多面广全覆盖,建立完善针对不同人群、不同环境、不同身体状况的运动处方库,每年监测人数达到3万人以上,为全民健身工作的实施提供及时可靠的数据和依据。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裁判员等基层体育骨干队伍建设,全市注册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1.3万人以上,每千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3人以上,体育骨干的业务素质和技能得到较大提升。大力加强全民健身志愿者队伍建设,做到组织落实、结构合理、覆盖城乡、服务到位,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


(六)体育产业服务业快速发展。通过兰州国际马拉松赛等国际赛事推动,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培育具有兰州特色的大型国际赛事,促进体育健身、体育文化、体育旅游等体育产业的发展规模不断壮大。大力推进兰州市体育产业孵化园建设,体育消费规模达到50亿元,全民健身成为促进体育产业发展、拉动内需和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的动力源。


三、主要任务


(一)弘扬体育文化,倡导树立终身体育理念


弘扬体育文化,充分发挥全民健身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等方面的正能量。围绕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体育强市的目标任务,不断研究新形势下全民健身宣传工作的特点规律,正确把握体育工作的宣传导向。以举办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抓手,以开展全民健身“六进”系列活动为契入点,推广体育健身科普知识,弘扬健康新理念,宣传体育项目的文化内涵和育人功能,树立以参与体育健身、拥有强健体魄为必需的个人发展理念,倡导人民群众人人喜爱并参加1项以上的健身活动,不断提高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使体育健身成为更多人的基本生活方式。大力弘扬奥林匹克精神和中华体育精神,发挥体育文化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传承人类优秀文明成果等方面的独特价值和作用,在全社会形成重规则、讲诚信、争贡献、乐分享的良好社会风尚。


(二)发挥特色优势,开展全民健身赛事活动


充分发挥兰州市省会城市的政治、经济、文化、地域优势,组织开展山水运动资源调查,积极挖掘黄河文化及具有兰州特色的优势传统项目,摸清发展全民健身活动的自然、人文基础条件。各县区要因地制宜,合理布局,错位发展,在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兰州市黄河、山地、丹霞、冰雪、森林、湖泊、湿地等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传统体育人文资源,结合兰州市十大户外休闲基地项目建设,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体育健身俱乐部,丰富全民健身赛事活动,积极培育山地、漂流、汽摩、航空、极限、冰雪、射箭、马术等具有消费引领特征的时尚休闲运动项目,打造具有兰州区域特色的户外健身活动。


充分利用日常、双休日和长假三个时间点,推广适合群众广泛参与的足球、篮球、排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游泳、徒步、路跑、骑行、棋牌、台球、钓鱼、体育舞蹈、广场舞等普及性广、关注度高、市场空间大的运动项目。以举办节庆大型全民健身赛事活动为契机,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日”、“全民健身在陇原”、“全民健身六进系列活动”等主题示范活动,使“周周有活动、月月有赛事、阶段有高潮、常年不断线”的体育特色得到充分体现。


积极引导社会体育组织和社会力量组织与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强对全市现有体育社团的指导和监管力度,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优势和作用,把群众体育活动的空间和主体交给社会体育组织,采取以奖代补等方式突出社会体育组织在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性作用。


重视发展足球运动。以足球普及为导向,筑牢兰州市足球发展的制度基础、人才基础、设施基础、社会基础,着力加大场地供给,因地制宜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多样化的足球场地,不断扩大足球人口规模,促进足球运动蓬勃发展。


普及推广冰雪运动。利用北京2022年冬奥会和冬残奥会的契机,实施群众冬季运动推广普及计划,开展参与度高、普及面广、影响力大、带动力强的冬季项目品牌赛事和活动,发挥对群众性冬季运动的引领、示范、带动作用。挖掘民族民俗冰雪旅游项目,利用中国传统节庆文化资源,丰富元旦、春节等节假日冰雪活动,打造节庆冰雪活动品牌。引导社会力量进入冰雪运动领域,推进县区冰雪运动场地建设,支持具备条件的县区建立综合性冬季体育活动中心。


积极承办和参加一批重大国内外全民健身品牌赛事。精心举办好每一届兰州国际马拉松赛,将其打造成国内一流赛事,争创国际田联金标赛事。加强与国内外体育组织等专业机构的交流合作,引导培育建立体育经纪人和经纪公司,提高办赛能力,大力引进国际国内大型体育赛事和专业体育赛事创新体育赛事的开发和推广模式,完善政府补贴赛事活动等引导机制,鼓励企业和社会组织承办各类体育比赛。


充分利用身边的组织、身边的场地、身边的设施,举办市民易于参与、乐于参与的全民健身活动,不断丰富群众身边的体育赛事活动,提高全民参与程度。


(三)加强体系建设,完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


按照社会组织改革发展的总体要求,推进体育类社会团体、基金会、民办非企业单位等社会组织发展,支持其加强自身建设,健全内部治理结构,增强服务功能,推动体育项目协会改革和体育场馆资源所有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加快推动体育社会组织成为政社分开、权责明确、依法自治的现代社会组织,引导体育社会组织向独立法人组织转变,进一步健全政府购买体育公共服务的体制机制,提高社会体育组织承接全民健身服务的能力和质量。


加强市县两级体育总会社会体育组织的建设,带动各类单项、行业和人群体育组织网络化发展。重点培育发展城乡社区基层体育社团组织,推动各社区及有条件的行政村成立基层体育健身协会,带动基层健身团队发展,力争实现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全覆盖。对在城乡社区开展健身休闲活动的社区社会组织,降低体育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逐步形成财政、民政、体育等行政部门通力合作的监督、评估、购买全民健身服务的管理体制。


树立新型全民健身人才观,发挥人才在推动全民健身中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努力培养适应全民健身发展需要的组织、管理、研究、健康指导、志愿服务、宣传推广等方面的人才队伍。创新全民健身人才培养模式,加大对民间健身领军示范人物的发掘和扶持力度,重点向一线社会体育指导员倾斜,广泛宣传,动员更多社会体育指导员在基层开展社会体育指导工作。将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与教育、人社、文旅、工会、残联等部门相关工作进行结合,不断拓展全民健身人才培养范围,创新培养方式,畅通相关类型人才培养渠道。加强竞技体育与全民健身人才队伍的互联互通,形成全民健身与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良性互动局面,为学校教师、竞技体育运动员等各类体育人才发挥全民健身指导作用创造条件。


充分发挥互联网等科技手段在全民健身人才培养及全民健身活动指导中的作用,充分发挥兰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加大对社会化体育健身培训机构的扶持力度。


(四)优化结构布局,推动健身场地设施建设


以“以人为本、均衡普惠”为基本原则,构建总量适宜、布局合理的体育基础设施布局体系,推动城乡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覆盖,努力建成市级、县区、街道(乡镇)和社区(行政村)四级体育设施框架,即:市级建设一个体育场、一个体育中心、一个体育公园、一个综合体育馆;县区建设一个综合体育场、一个综合体育馆、一个体育公园和一个户外运动基地;乡镇建设一个全民健身馆、一个文体广场;社区和行政村建设一个体育广场。


结合我市独特山水人文,构建“八片+两带+多基地+N圈”的兰州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布局。“八片”即:以三县五区为主要体育基础设施建设的核心片区。重点布局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体育场馆、公众健身活动中心、笼式足球场、社区多功能运动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等场地设施。盘活存量资源,充分合理利用公园绿地、城市空置场所、建筑物屋顶、地下室等区域,改造旧厂房、仓库、老旧商业等设施,按照“有绿插体”的原则,实施“腾笼换鸟”,建设一批小型全民健身设施。鼓励社会力量建设小型化、多样化的活动场馆和健身设施。“两带”即:打造黄河两岸休闲运动带、南北两山山地休闲运动带,建设具有滨水、依山、环城特色的全民休闲健身带,作为公共体育设施的重要补充。“多基地”即:围绕兰州山水城市和地形地貌,结合徒步、自行车、攀岩、赛车、滑雪等项目,重点建设一批山地户外营地、徒步骑行服务站、自驾车房车营地、运动船艇码头、航空飞行营地等全民健身设施,打造具有西部特色,能够承办国内各类体育赛事的多个户外运动基地。“N圈”为若干体育健身圈。以街道、乡镇为实施主体,形成若干体育健身圈,完善全民健身设施布局网络,改善市民健身锻炼的场地和设施条件。


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与升级换代,完善体育场馆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政策。由县区政府牵头,确保本辖区内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和符合开放条件的企事业单位、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向开放单位拨付一定数额的场地开放补贴资金,鼓励社会力量参与现有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营。


全面推进兰州市社区“15分钟健身圈”建设,重点加强城区健身长廊、健身广场、健身步道、健身路径、体育公园建设。新建居住区和社区要严格落实按“室内人均建筑面积不低于0.1平方米或室外人均用地不低于0.3平方米”标准配建全民健身设施的要求,确保与住宅区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投入使用,不得挪用或侵占。老城区与已建成居住区无全民健身场地设施或现有场地设施未达到规划建设指标要求的,要因地制宜配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要充分发动政府和市场“双引擎”,注重发挥市场蕴藏的强大能量,采取市场融资、资源置换、期权置换、混合制经营等形式,对老旧体育场馆等公共体育设施进行升级改造,提高使用效率和服务水平。利用社会资金,结合文旅、教育和新农村的规划与建设,合理利用景区、郊野公园、城市公园、公共绿地、广场及城市空置场所建设休闲健身场地设施。


(五)合理统筹、组织、协调、配置社会公共体育资源,促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等化


全面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均衡发展,促进全市城乡健身设施、健身组织、健身活动、健身指导等公共资源及服务要素的协调配置。围绕新型城镇化、乡村舞台、双联、精准脱贫等工作,推动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农村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继续执行乡镇和社区体育健身中心、行政村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和全民健身场地建设任务。有条件的行政村建立基层体育健身协会、体育健身指导站等农村体育健身组织,推进农村体育健身站点规范化建设,组织开展小型多样、经常性的农村体育健身活动。继续完善市、县区两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基地,加大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力度,使农村社会体育指导员素质和技能有较大提高,农村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普遍开展,基本形成组织落实、结构合理、服务到位的全民健身志愿服务队伍。


(六)把握“互联网+”,打造“兰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


鼓励开发以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为支撑的体育信息管理平台。引导和支持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从市区开始,逐步扩大“兰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服务范围,加强数据对接和共享,在平台上实现体育活动报名、场馆预定、经验交流、同城PK等功能,提高相关数据搜集、分析和运用能力,提高对外服务、对内管理、横向交流的综合服务水平,以“兰州市全民健身公共服务平台”为重要载体,不断发挥“互联网+”在全民健身人才培养、体育活动开展、全民健身信息宣传、全民健身场地开放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七)推动多行业互动融合,促进全民健身多元化发展


积极推动“体医结合”的疾病管理与健身服务互动融合模式,结合“健康中国”总体发展战略的推动,加强科学健身指导,积极推广覆盖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服务,发挥全民科学健身在健康促进、慢性病预防和康复等方面的积极作用。大力发展“体旅结合”的旅游项目与体育赛事互动融合模式,以体育运动为核心,以现场观赛、参与体验及参观游览为主要形式,以满足健康娱乐、旅游休闲为目的,向大众提供包括健身休闲、竞赛表演、装备制造、设施建设等业态和服务的一系列经济活动。促进全民健身与文化、养老、教育、健康、农业、林业、水利、通用航空、交通运输等行业互动融合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全民健身法制建设。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全面贯彻落实《体育法》、《全民健身条例》、《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5-2020)》、《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等体育法规政策。完善规划与土地政策,将体育场地设施用地纳入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年度用地计划,合理安排体育用地。鼓励保险机构创新开发与全民健身相关的保险产品,为举办和参与全民健身活动提供全面风险保障。


(二)完善全民健身工作机制。通过强化政府主导、部门协同、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群体工作机制,按照职责分工制定工作规划、落实工作任务,及时分析全民健身发展情况,解决存在的问题,落实全民健身的相关政策,推动全民健身工作顺利开展。市、县(区)政府要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各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事业经费纳入各级财政预算、将全民健身工作纳入各级政府年度工作报告。


(三)加大资金投入与保障。将全民健身工作相关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完善政府投入为主、社会支持为辅、体彩公益金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作用和杠杆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体育项目建设。促进体育投融资体制改革,采用政府购买服务、PPP、体育基金等多种模式推动公益性体育事业发展。落实好公益性捐赠税前扣除政策,引导公众和社会力量对全民健身事业进行捐赠。


(四)用活规划和土地利用政策。积极引导全民健身场地用地控制规模、科学选址,并将相关用地纳入地方各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合理安排。对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城乡规划、环保规划等相关规划的大型全民健身场馆项目,要及时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对使用荒山、荒地及荒滩土地建设的健身场地项目,优先安排新增建设用地计划指标,出让底价可按不低于土地取得成本、土地前期开发成本和按规定应收取相关费用之和的原则确定。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和村庄、集镇建设用地范围外布局的大型健身场地项目,可按照单独选址项目安排用地。落实体育场馆房产税和城镇土地使用税优惠政策。


(五)建立政府向社会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新机制。在政府提供基本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前提下,要积极转变政府职能,创新服务方式,加大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数量,通过管办分离、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等方式,逐步将公益性全民健身体育活动的组织与承办、公共体育设施的运营和管理、民办体育机构提供的免费或低收费服务等交给社会力量去办。积极推广和运用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等多种模式,促进社会资本参加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和运行管理,提升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的水平,更好地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多层次体育健身需求。


(六)建立全民健身评价体系。依据国家制定的全民健身相关规范和评价标准,把全民健身评价指标纳入全市基本公共服务和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创建中,建立由政府、社会、专家和媒体等多方力量共同组成的工作平台,采用多层级、多主体、多方位的方式对全市全民健身发展水平进行立体评估。鼓励各县区依托特色资源,创建体育特色县区、体育生活化街道(乡镇)和体育生活化社区(村)。继续完善全民健身统计制度,做好体育场地普查、国民体质监测以及全民健身活动状况调查,推进全民健身科学决策。


(七)强化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实施运动促进健康科技行动计划,提高全民健身方法和手段的科技含量。开展国民体质测试,推广普及健身方案、运动处方库和中国人体育健身活动指南,大力开展科学健身指导,提高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素养和能力。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与全民健身相结合,建设全民健身管理资源库、服务资源库和公共服务信息平台。推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创新,促进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升级换代。鼓励企业参与全民健身科技创新平台和科学健身指导平台建设,加强全民健身科学研究和科学健身指导。


五、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与协调。加强对全民健身事业的组织领导,建立由政府主导,发改、财政、国土、建设、规划、教育、文旅、卫计、科技、广电、体育等部门组成的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组织领导协调机构,确保全民健身国家战略深入推进。要把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摆在重要位置,纳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及基本公共服务发展规划,把相关重点工作纳入政府年度民生实事加以推进和考核,构建功能完善的综合性基层公共服务载体。


(二)严格过程监管与绩效评估。各县区要制定本地《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做好相关工作,并在2020年对各县区《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评估。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定期开展第三方评估和社会满意度调查,对重点目标、重大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全民健身实施计划推进情况进行专项评估,形成包括媒体在内的多方监督机制。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37110.html

本文关键词: 兰政办发, 兰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