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政〔2017〕13号《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武政〔2017〕13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经研究,现将《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17年4月20日
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
发展“十三五”规划
按照市委、市人民政府的总体部署和《武汉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精神,为适应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新变化,推动武汉经济技术开发区(汉南区)(以下简称武汉开发区)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特制订本规划。
一、“十二五”时期发展的主要成就
(一)经济总量实现飞跃,综合实力显著提升。“十二五”期末,武汉开发区地区生产总值、工业总产值、全口径财政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较“十一五”期末翻一番。到2015年底,武汉开发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23亿元,年均增长19.6%;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875亿元,年均增长13.8%;实现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325亿元,年均增长15.4%;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56亿元,年均增长30.7%。
(二)现代产业体系加快构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十二五”时期,武汉开发区汽车、电子电器等支柱产业继续发展壮大。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产值突破2000亿元,整车产能达到199万辆;成功引进投资50亿元的海尔创新工业园项目;投资50亿元的金发科技新材料项目落户;建成总建筑面积达27万平方米的永旺梦乐城,亚洲心脏病医院项目顺利推进。“十二五”时期,武汉开发区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47亿元,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2%,较2010年提高13.7个百分点。
(三)重大项目加速集聚,发展后劲显著增强。“十二五”时期,武汉开发区引进世界500强企业9家,总投资50亿元以上项目8个、10-50亿元项目20个。投资70亿元的神龙三厂、投资76亿元的东风本田二厂、投资110亿元的东风雷诺以及投资30亿元的格力电器产业园等相继开工、投产。国际文化城、华中汽车产业物流园、艺术创意产业园、军山港口产业园等项目有序推进。
(四)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提速,城市功能不断完善。三环线西段高架综合改造、东风大道快速化改造一期及军山第二大道等骨干路网建成通车。积极推进军山片区整体开发建设项目,增加雨污排水管网190公里,加固军山民垸堤防24.12公里,总投资约212亿元。积极配合轨道交通3号线、6号线及四环线武汉开发区段建设,逐步构建起连通主城区的立体交通网络。完成300公里绿道规划及一期绿道系统详细设计;编制50平方公里“绿肺”建设总规划,制订21.3平方公里“绿肺”核心区规划。编制《大汉阳地区公共交通规划(2012-2030年)》,制订公共交通线网布局初步方案。
(五)城市管理水平不断提高,环境保护力度持续加大。集中整治解决非法营运、占道经营、违法建设等一批城市管理的重难点问题,大城管考核位居全市前列。启动省级环保模范城市创建工作,累计投资达到19.3亿元,完成绿化建设面积555万平方米。三环线武汉开发区段生态隔离带基本建成,军山第一大道景观绿化工程成为全市标杆。建成龙灵山生态公园九曲湾湿地景区,硃山湖水系连通工程顺利完工。编制武汉开发区山体保护规划、湖泊“三线一路”保护规划。
(六)社会事业稳步发展,民生福祉持续改善。创建国家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成立老年大学沌口分校,新建博雅幼儿园、实验小学等多所学校。协和西医院扩建项目建成交付使用,农场医疗卫生体制改革顺利完成。投资1.3亿元建成车都职工文化活动中心,投资2.5亿元启动建设区级养老中心,推进街道福利院升级改造,建立开发区特困家庭救助基金。积极开展区域性工资集体协商,各类劳资纠纷得到妥善处理。
(七)两区融合有序推进,改革创新不断深化。2013年12月,武汉开发区整体托管汉南区,管辖面积由202.7平方公里扩大到489.7平方公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体制架构基本搭建,编制两区空间一体化发展规划,设立了八大产业园区。全市首家行政审批局在武汉开发区正式挂牌,初步建立了“一枚印章管审批、一个窗口办完事”的高效审批模式。服务企业举措不断创新,开展企业上市“绿色通道”服务工作,建立上市后备企业库,进一步简化申报程序,帮助企业争取资金支持。
二、“十三五”时期发展面临的形势
“十三五”时期,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从国际看,世界经济呈现逐步复苏态势,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孕育兴起,信息化与工业化加速融合,并将催生一批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从国内看,我国经济步入新常态,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转换,增长动力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换,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由基础性作用向决定性作用转换。国家着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创新驱动发展,要求国家级开发区在发展理念、兴办模式、管理方式等方面加快转型。
“十三五”时期,武汉开发区将步入转型升级攻坚期,既面临多重战略叠加的难得机遇,也将面对一系列挑战。从面临的机遇看:一是全球进入新技术革命前夜,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新能源技术广泛渗透,产业迭代更新不断加快,这为开发区抢占未来科技和产业发展的制高点带来重大机遇;二是国家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武汉被列为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开发区作为国家战略实施的主要载体和聚焦区域,将面临政策先行先试等优先发展条件。三是全市实施“武汉制造2025”行动计划,为开发区产业转型升级带来新的机遇。从面临的挑战看:一是各地国家级新区、综合改革试验区、自由贸易试验区纷纷获批,招商引资面临着更大压力;二是虽然两区融合后区域面积大为增加,但存量可用土地和规划可用建设用地不足;三是人民群众对大气、水源、绿化等环境质量的诉求不断提高;四是创新发展的基础薄弱,转型升级的压力和困难加大。
三、“十三五”时期发展的总体思路和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抢抓武汉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战略机遇,按照“产城一体化”的总体思路,以生产生活生态同步发展为主线,以持续创新、转型升级推动发展动力转变,努力打造智造、宜居、绿色的“中国车都”升级版,建设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
(二)发展思路
“十三五”时期武汉开发区将重点突出“一二三四八”发展思路,即:
--围绕一个目标:打造“中部引擎”,建成国家中部地区辐射带动力强的产业创新中心。
--实施两大战略:持续创新战略、转型升级战略。
--建设三个车都:智造车都,打造产业创新中心;宜居车都,打造生活品质之城;绿色车都,打造魅力生态新区。
--实现四个加快:加快形成智能制造示范基地;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
--打造八大支撑:着力建设先进制造业园区、商务城、智慧生态城、出口加工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港口物流园、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现代都市农业产业园等八大产业板块,把园区建设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撑。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着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区创新活力和创造潜能。
2.坚持转型升级。落实“中国制造2025”发展战略,推进“互联网+”行动计划,着力培育发展新兴产业,协调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3.坚持园区支撑。以八大产业园区为着力点,建设产业集聚区,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通过共建、托管等方式,着力推进汉阳黄金口、洪湖新滩、黄冈等长江中游城市群“飞地”工业园区建设,构建区域开放合作型经济新格局。
4.坚持产城融合。按照“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的要求,从城市功能完善向环境优化转变,从单一工业园区向中心城区转变,将城市的生产功能、生活功能与生态功能融为一体。
5.坚持开放带动。复制推广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成功经验,积极拓宽开放领域,完善开放平台,创新招商方式,提升招商质量,积极拓展外需市场。
6.坚持和谐包容。把着力改善民生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民主促民生、以法治促和谐,努力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和人的全面发展。
(四)总体目标
到“十三五”期末,武汉开发区基本建立创新要素集聚、资源配置高效、转化路径清晰的科技创新体系,基本建立透明高效、活力多元、和谐包容的城区治理体系,基本建成以城带乡、互动融合、成果共享的城乡一体化发展体系,基本建成经济繁荣、环境优美、人民幸福的现代化新城,成为武汉建设具有强大带动力的创新型城市和国家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成为长江中游城市群新型城镇化和产城融合发展的先行区,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基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成为内陆深化改革、创新发展的示范区。
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升。力争到2020年,实现GDP 230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5000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总收入突破600亿元,综合经济实力在国家中西部地区开发区中排名首位,进入全国开发区的第一方阵。
2.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基本确立。形成符合创新发展要求的体制机制,基本建成创新型开发区。力争到2020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超过56%,全区研发投入占GDP的比重超过3.5%,每万人拥有发明专利达到28件,启动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园区建设。
3.结构调整取得突破性进展。传统优势产业地位更加巩固,新兴产业主引擎作用更加突出,服务业高端化特征更加明显。力争到2020年,汽车整车产值与零部件产值的比例达到1:0.8,电子电器产业占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占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15%以上,现代服务业占GDP的比重提升到30%以上,现代都市农业蓬勃发展。
4.产城一体的体制机制基本建立。城市功能更加完善,公共配套体系健全,智慧城区建设实现突破,城市绿道、“绿肺”形成规模,湖泊得到有效保护和治理。力争到2020年,绿化覆盖率达到43.7%,单位GDP能源消耗降低、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完成省、市下达目标,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达到95%,生产生活生态建设同步推进。
5.人民幸福指数大幅提高。进一步提高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努力让居民享有更优质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服务、更安全的食品,力争到2020年,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8116元,与经济发展保持同步增长。
6.全面深化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开放型政府、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建设成效显著,“大部制、扁平化、高效率”的组织体制和运行机制基本形成。权力清单、流程清单、责任清单不断健全完善,投资审批更加优化。
7.汉南地区开放开发取得明显成效。全国中小城市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深入推进,产业园区发展大幅提速,经济实力明显提升,交通体系更加完善,纱帽新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人民生活不断改善,两区行政管理、城市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生态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6个方面实现一体化。
四、“十三五”时期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提升生产功能,建设智造车都
建立市场导向的创新体制机制,着力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营造良好的创新产业环境,逐步形成“现有支柱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有机更新的迭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经济“升级版”示范区,成为国家中部地区引擎和辐射带动力较强的产业创新中心。
1.实施持续创新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开发区。加快培育发展智能装备、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通用航空及卫星三大战略性新兴产业,聚焦传统支柱产业智能化升级改造,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十三五”时期,力争全区智能制造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7%以上,到2020年,产值超过1000亿元,初步建成国家级智能制造创新示范基地。
(1)加快形成智能制造示范基地。
--智能装备产业。以工业机器人为核心和重点,大力发展高档数控机床、增材制造、智能检测与装配等智能制造装备以及智能化生产线,突破新型传感器、智能测量仪表、工业控制系统等智能核心装置以及关键应用软件,研发一批精密、高速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加快实现产业化。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整车及驱动电机、电控系统以及锂、石墨烯等关键零部件和轻量新材料、充电设施等相关产业,建设国家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示范区。大力发展智能传感、辅助驾驶系统及高精度地图、车联网等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力争打造智能网联汽车研发制造基地。
--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以国家低空领域开放为契机,以通用飞机整机制造为核心和引领,聚集发展核心零部件、飞机运营维修、飞行培训、机载电子、卫星服务、卫星应用终端设备研发制造等相关产业,积极发展通用航空运营业务,打造机型最为齐全、配套最为完整、全国一流的通航与卫星产业制造创新基地、全国重要的航电系统研制基地、航空运动产业中心、中国“星谷”。
--智能化升级改造。围绕汽车、家电、食品饮料、医药物流等领域,推进智能工厂建设,着力打造示范项目。围绕优势产业,鼓励新兴技术与家电行业融合,开发智能产品以及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在线服务等服务新模式。
(2)大力推动重点创新平台建设。为企业科技创新搭建公共服务平台,通过引导与支持企业自主研发创新、产学研结合等多种方式,组建高水平研发平台。
--智能装备产业创新平台。筹建智能制造实验室、大规模个性化定制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和公共云服务平台,与武汉理工大学、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等合作共建工业机器人研究院,建设工业大数据中心和公共云服务平台,依托优势企业和研发机构组建智能制造产业联盟。
--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产业创新平台。筹建新能源汽车与智能网联汽车技术研发基地。加快建设服务华中地区的武汉超算中心,支持建设东风车联网试验场和行业领先的大数据中心,申请建立国家级新能源汽车及零部件工程创新中心,建设氢燃料电池动力系统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支持东风商用车技术中心、神龙汽车公司技术中心成为国家认定技术中心。
--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创新平台。组建国家级通用航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整合资源,搭建多元多层次交流合作平台,围绕产业发展核心技术组织攻关,努力突破产业发展技术瓶颈,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加快发展,打造长江经济带重要的通航产业承载基地、通用航空中部枢纽。
(3)加快开放型创新体系建设。
--构建国际化创新生态。以实施“创谷计划”为核心,构建国际化创新生态。着力构建产业创新生态。鼓励国内外研发机构与区内企业合作共建,推进科技成果转化。集中优势资源建设运营好南太子湖创新谷、智慧生态城创新谷,搭建创业孵化、金融投资、中介服务、人才服务、信息服务等专业化平台,打造享誉全球的“创客天堂”。
--搭建聚集高端创新人才载体。以实施“车都英才”计划为抓手聚集高端创新人才。在欧美、日本等国家和地区谋划设立离岸创新创业基地,采用“无偿资助+股权投资”模式,培育成长性良好、具备跳跃式发展潜能的“瞪羚”企业。联合龙头企业与国内外科研院所成立沌口产业大学,支持国内外各类科研院所来武汉开发区创办研究生院等分支机构,促进东风技术学院等职业院校发展壮大。
--打造科技金融深度融合资金链。实施“城市合伙人计划”。建设区级“城市合伙人”服务中心和门户网站,实行“一张绿卡全程服务”,建立“一窗口受理、一站式联办、一网式运行”的服务机制。加强与中智公司的合作,建立区域性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合作机制。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设立区级天使投资母基金、区级产业转型升级投资基金,大力培育和引进天使投资人。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企业实施股权激励、员工持股。支持和服务科技型企业在主板、创业板、新三板等市场上市融资。
2.实施转型升级战略,实现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全面落实“中国制造2025”计划,做大做强做优汽车、电子电器和健康食品等支柱产业,大力培育发展先进装备制造、新材料、绿色制造与再制造、生物技术与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实现制造业向中高端水平迈进。
(1)实施传统产业提升工程。大力提升汽车及零部件、电子电器、健康食品等传统产业,实现产业链集群化、高端化、集约化发展。
--汽车产业。抓住“互联网+”发展趋势,提升整车产能,提高零部件配套水平及技术水平,打造立足华中地区、辐射全国的新型汽车服务中心。到2020年,整车产能达到260万辆左右,实现年产销量200万辆,汽车工业总产值达到4000亿元,其中整车产值达到2200亿元左右,汽车零部件工业产值达到1800亿元左右,汽车整车产值与零部件产值比例达到1:0.8,汽车服务营业收入力争达到300亿元,自主品牌汽车在国内汽车市场的占有率超过1.5%。
--电子电器。加快电子电器产业向新兴领域、零部件及配套产业拓展,将开发区打造成全国最重要的电子电器制造中心之一。到2020年,力争电子电器产业的产值占开发区总产值的比重达到30%,产业规模进入全国开发区三甲;传统白色家电产业产值达到1000亿元,智能家电、汽车电子、消费电子、智慧电子等新兴产业产值达到500亿元。
--健康食品。依托康师傅、可口可乐、加多宝、伊利等企业,重点发展饮料、方便食品、休闲食品、食品包装等产业,形成快消食品产业集群;依托中海粮油、果葡糖浆、武汉正大、大北农等重点项目,发展农产品深加工和保健食品产业,形成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到2020年,实现规模以上产值达到400亿元。
(2)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到2020年,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突破1000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5%以上。
--新一代信息技术。大力引进和孵化光通信、新一代移动通信及设备等核心基础产业,力争到2020年,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先进装备制造。重点发展高精数控机床、大型数控成形冲压及热处理等基础制造技术,提高装备制造的技术水平。到2020年,培育10-20家大型先进装备制造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产业产值达到200亿元。
--新材料。引进新型材料项目,壮大新材料产业规模,重点扶持一批新材料产业龙头和骨干企业,建设特色鲜明的国内重要新材料产业集群。到2020年,新材料产值达到200亿元。
--绿色制造与再制造。以东风鸿泰、美的、海尔、格力等企业为龙头,积极培育高效节能等绿色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汽车整机及零部件等绿色再制造产业。到2020年,绿色制造与再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生物医药。培育、引进和扶持一批骨干企业和中小型生物医药企业,重点发展生物制药、现代中药和健康服务等产业。加快产品研发与创新,到2020年,生物医药产业产值达到100亿元。
3.着力建设八大产业园区,打造经济发展主要支撑。按照“错位发展、互补发展”的理念,坚持把武汉开发区八大产业园区建成承担国家、省、市重大发展和改革开放战略任务的综合功能区域,推动产业综合竞争力的整体提升。
(1)先进制造产业区。规划面积60.62平方公里,以打造“中国制造2025”样板为目标,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智能制造、工业机器人等新兴产业,助推制造业优化升级,形成附加值高、竞争力强、带动力大的现代产业聚集区和国内最具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示范园区。
(2)商务城。规划面积60.94平方公里(其中沌口片区面积为38.37平方公里,汉南片区面积为22.57平方公里),按照“产城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打造一批城市综合体、工业设计中心等重点项目。重点发展研发设计、现代物流等生产型服务业,以及现代商贸、文化创意、体育产业等生活型服务业。建设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使之成为武汉西南城市副中心和大汉阳城市中心,大汉阳地区时尚中心、全市服务业对外开放新高地、国家中部地区汽车产业服务中心。
(3)智慧生态城。规划面积89.82平方公里,紧紧围绕打造“魅力智谷、生态新城”的目标,建设物联网产业园、云计算创新服务园等园区。大力发展新一代移动通信及设备、车联网、新能源汽车研发中心、新材料创新创业园等。加快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先进制造业、生产型服务业的融合,建设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示范区。
(4)通用航空及卫星产业园。规划面积24.75平方公里,大力发展航天运输系统、应用卫星系统、地面与应用天地一体化系统,将其建设成为国家中部地区通用飞机整机及零部件制造基地、通航服务中心、中国航空运动主要基地和国家级卫星产业国际创新园。到“十三五”期末,培育和引进一批卫星应用企业总部,初步建成以小型通用飞机整机制造、飞机零部件制造、飞行培训、营运维修、展示交易、卫星设备制造为主的产业体系。
(5)出口加工区。规划面积1.3平方公里,实现向综合保税区转型升级,搭建以加工贸易、一般贸易、保税物流和跨境电商为主体的四大平台,重点发展汽车整车及零部件、电子信息、珠宝设计保税加工等产业,积极引入仓储物流、研发设计、咨询服务、国际贸易功能,努力将加工区打造成开发区乃至全市开放型经济的窗口。
(6)汽车及零部件产业园。规划面积34.79平方公里,重点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及汽车零部件回收拆解、再制造、销售一体化产业,将其建设成为国家一流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及相关技术研发基地。大力培育和引进核心零部件企业,汽车智能驾驶和智能交通管理系统感知部件以及车身控制模块、制动控制系统等研发和生产企业。
(7)港口物流区。规划面积14.12平方公里。依托长江黄金水道,以港口物流区、航运服务区、临港产业区三区协同发展为核心,将港口物流区建设成为基础设施完善、资源配置合理、临港产业发达、港区功能齐全、辐射能力较强的国际化转运枢纽基地。到2020年,港区吞吐能力达到4000万吨,占武汉新港同期吞吐能力的20%左右,集装箱吞吐能力达到75万标准集装箱,占武汉新港同期吞吐能力的15%左右,汽车滚装达到80万辆。
(8)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示范区。规划面积157.36平方公里,充分整合汉南地区的农业优势资源,推动“互联网+农业”发展,积极探索产业化运行模式。积极推进现代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推动食品加工、特色种植休闲观光等主导产业发展。加快完善农业配套服务体系,建立1-2个省级农业技术研发中心,建设2-3个农业服务综合体,农业产业化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标杆。
(9)共建园区开发建设。推进与汉阳黄金口、洪湖新滩、黄冈等产业园共建共享,加强共建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招商引资等工作。大力发展汽车及零部件产业。致力于将洪湖新滩工业园建设成“1+8”城市圈中经济实力最强的共建示范园区;将黄冈工业园建设成承接开发区产业转移的示范基地和振兴革命老区的重要载体。
(二)提升生活功能,建设宜居车都
坚持产城融合发展思路,以提升功能、提升品质、提升服务为中心,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着力改善城市居住品质,全面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建设宜居车都。
1.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城市功能大提升。按照“产城一体化”的发展思路,全面布局生产型服务业和生活型服务业,拓展产业新领域,构建完善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
(1)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向生产服务型制造业转变。重点发展汽车服务、现代物流、研发设计等三大核心产业,拓展金融、文化创意等产业,进一步增强开发区生产型服务功能。
--汽车服务。充分利用汽车及零部件产业优势,全力打造华中地区汽车服务中心--沌口汽车后市场产业园,构建中国汽车服务连锁总部基地,积极发展汽车销售体验服务,拓展汽车金融服务,全面打响“中国车都”品牌。到2020年,汽车服务业收入达到300亿元。
--研发设计。加快建设智慧服务中心,以武汉设计产业园为平台,大力发展工业设计、工程设计、工程咨询、勘测、监理服务等产业,努力建设武汉乃至国家中部地区重要的“研发设计之都”。到2020年,研发设计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现代物流。加快港口物流园区建设,大力提升保税物流功能,积极引进现代物流企业,全面推提升物流信息化水平,努力构建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物流体系,到2020年,物流业综合收入达到200亿元。
--总部经济。引进一批大型汽车及零部件企业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财务中心、营销中心等功能总部,努力将开发区打造成为总部企业集聚、科技含量高、功能配套齐全、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总部集聚地。
--金融。积极推进金融集聚发展,加快推进沌口金融商务区建设,着力发展产业金融、互联网金融,到2020年,金融业收入达到100亿元,成为武汉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的重要支撑。
--文化创意。大力发展数字出版、创意生活和时尚创意设计产业,建设文化交易认证中心、文化展示展览中心等重点功能设施,打造特色文化功能区、文化重点园区和产业基地。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2)大力发展生活型服务业,实现居住生活品质提升。突出商贸服务、文化体育、健康养老三大核心领域,全面提升开发区居住生活品质。
--商贸服务。积极发展商业新业态,巩固提升专业市场群,到2020年,成为武汉西南片区城市商业副中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00亿元。
--体育。大力发展各类体育赛事和相关配套产业,启动武汉国际赛车场建设,打造汽车运动产业集群。到2020年,体育产业收入达到100亿元。
--健康养老。引进医疗服务、健康养老权威机构及三甲医院,鼓励发展非医疗性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打造高端、优质的区域健康服务中心。引入民间资本,探索发展社会化养老,打造武汉西南健康养老产业基地。到2020年,健康养老业收入达到50亿元。
--房地产。优先发展商业地产,拓展总部经济、商务服务、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发展空间。完善保障性住房体系,健全配套服务功能,建设高端生态居住区。到2020年,房地产业销售收入达到150亿元。
--休闲旅游。发展生态观光和休闲旅游业,打造时尚休闲旅游胜地,形成生态休闲观光旅游农业形态。到2020年,休闲旅游业收入达到50亿元。
2.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综合承载能力。按照独立成市、产城融合、城城互动、园园互补的要求,以区域协同、依托发展为重点,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高标准推进城市建设管理,推动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和功能协调发展。
(1)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坚持“沌常一体、军纱同城”的发展思路,按照“轴向拓展、组团布局”的模式,总体形成“一核、两轴、四片、多廊”的空间布局,即:打造沌口综合服务核,沿318国道发展主轴和长江发展次轴,建设沌口产城融合发展片、军山-纱帽产城融合发展片、东荆河生态休闲功能片、汉南西生态农业功能片,通过若干个山水生态廊道与交通走廊,串联各功能组团。
--沌口产城融合发展片。包括沌口、薛峰、黄陵等新城组团,打造以汽车生产服务为核心的综合发展功能区。
--军纱产城融合发展片。包括军山、纱帽等新城组团,建设纱帽新城与军山生态智谷联动发展的功能区。
--东荆河生态休闲功能片。位于东荆河沿线地区,强化生态涵养和保育功能,重点推进郊野公园、生态公园建设,打造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休闲区。
--汉南西生态农业功能片。位于汉南地区西部,培育新城镇、新型社区,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构筑城乡互动发展的农业示范区。
(2)着力提升城市功能。
--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一是对外通道建设。规划沿沌常轴线和军纱轴线,形成“一快一主一轨”两大复合交通走廊,即:沿沌常轴线,由318国道、硃山湖大道、轨道交通10号线(常福至阳逻)形成“一快一主一轨”;沿军纱轴线,由汉洪高速、军山大道、轨道交通16号线(国博中心至纱帽段)形成“一快一主一轨”。规划东风大道-沪渝高速、军山大道-汉洪高速快速路骨架。推进四环线建设,形成“三横三纵”高快速路网体系。新、改、扩建4条一级公路,形成对外连通。二是城市道路建设。依托龙阳大道、芳草路、江城大道、国博大道,新增军山大道、通顺河大道强化两区内部联系;提升各功能组团间道路等级,加密城市支路网密度,改善道路交通微循环系统。三是公共交通建设。力争在“十三五”期间启动轨道交通3号线二期工程建设。推进轨道交通10号线、16号线工程建设。重点推进有轨电车与轨道交通、公交车等无缝衔接。加快落实“公交优先”战略,打造绿色车都。建设智能交通系统,实行交通安全设施与道路同步规划、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验收的“四同步制度”。四是港口码头及机场铁路建设。推进汉南港区集装箱码头项目,大力加强汉南港区集疏运道路系统建设。
--市政设施建设。统筹布局给排水、供电通信项目建设,实施纱帽新城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及老城区道路提档升级,重点实施工业倍增发展区基础设施配套建设。推进沌口水厂三期扩建工程、军山水厂与纱帽水厂供水管网联接等工程建设。推进220千伏全力、黄陵变电站等电力设施建设。
--配套功能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亚洲心脏病医院等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建设,推进沌口街“城中村”改造,加快纱帽新城中心建设,力争把沌口新城建成武汉西南城市副中心和重要的综合服务中心。推广节地停车场模式,适当提高新建公共设施、住宅小区等停车位的配建比例。
(3)提升城乡综合管理水平。落实《武汉城市综合管理条例》的规定,提升城管标准化、精细化和法制化水平。深化城市综合管理执法体制和考评机制改革。全面加强城乡环境整治,提升城市文明水平,努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健全应急管理体制机制,构建预防、救援相衔接的应急体系。
3.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福祉,打造民生“升级版”示范区。坚持民生问题导向,着力解决一批群众反映突出的民生问题,紧紧围绕构建“15分钟生活圈”,进一步整合资源、规范职能、强化治理,加快构建方便可及、公平均等、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体系,让发展成果更好地惠及全区人民。
(1)推动实现更高质量就业。
--千方百计扩大和稳定就业。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业助力计划,在融资、税收、场地等方面给予扶持,创造良好就业环境。加强就业指导、援助和职业培训,统筹做好高校毕业生、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困难人员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
--努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确保居民收入增长不低于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高于城镇居民收入增幅。构建和谐劳动关系,提高劳动争议仲裁结案率和调解结案率。
(2)加快教育医疗文化事业发展。
--发展优质普惠教育。完善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加快义务教育规范建设。坚持开放融合办学,推进社区学校、老年大学发展,完善终身教育体系。加快汉南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建设,根据需要新建1-2所中等职业学校、职业技术学院。
--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建立健全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到2020年,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总目标。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快构建“15分钟文化圈”和“10分钟生活健身圈”。完善街道文体服务设施和农村公共文化设施体系,建设社区多功能活动中心。加强基层图书馆建设。在汉南地区新建公园2座。完成汉南区健身活动中心综合训练场建设。
(3)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各类社会保险的衔接转换。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水平,实现城乡低保一体化。推进残疾人社会保障和服务体系建设。健全社会福利体系、优抚安置保障体系以及住房保障体系。
(4)全面做好人口工作。科学制定人口发展政策,完善居住证制度,逐步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均等化。维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加强未成年人保护。合理规划养老服务机构,加快形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补充的养老服务格局。
(5)健全社会治理长效机制。深入开展“平安开发区”建设,严密防范和打击违法犯罪活动。大力推动质量诚信建设,加强安全生产和食品安全监督检查工作,健全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机制,增强公共安全和社会治安保障能力。
4.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建设智慧开发区。以“互联网+制造业”为核心,大力推动“互联网+”创新工程,建成城市管理智慧化、政府行为智慧化、社会生活智慧化的智慧开发区。
(1)“互联网+制造业”。大力推动“互联网+汽车”“互联网+电子电器”“互联网+通用航空”“互联网+其他制造业”等四大工程,以建设大产业、大平台、大项目和大企业为重点,以汽车整车厂、家电制造企业、核心部件企业、先进装备制造企业为依托,全面提升制造业智能化、服务化、个性化、网络化水平,推动重点产业与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打造一批智慧化示范企业。
(2)“互联网+应用”。加强门户网站建设管理,提升在线办事和服务功能。加强行政审批信息化和电子监察系统建设,实现全区公共信息资源开放共享和社会化增值开发利用。依托平安城市系统,构建智能公交站台、公交服务定制、停车诱导等交通服务体系,为市民提供便捷的城市交通服务。加快实施信息惠民工程,重点关注社区、教育、养老、民政、卫生等领域的“互联网+应用”。
(3)“互联网+农业”。加快互联网和农业的融合发展,推动农业精细化种植、可视化管理,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升级转型,发展农业电子商务,建立“互联网+农业”服务平台。
4.“互联网+基础平台”。建立“互联网+”的基础支撑平台,建设云数据中心,利用“互联网+公共服务”,在云平台上实现数据深度整合、流程动态优化和网上监察监管等功能,完善产城一体化的公共服务体系。
(三)提升生态功能,建设绿色车都
依托全区山水脉络等独特风光,让城市融入大自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把绿水青山留给城市居民,打造环境“升级版”示范区。
1.加强生态保护治理,建设美丽生态开发区。牢固树立生态文明理念,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治理,进一步彰显滨江滨水生态特色,打造“两型建设”示范区。
(1)推进资源节约型、绿色发展示范区建设。加强节能减排。建立区级节能智慧管理系统,严格能评、环评等项目准入制度,实施建筑节能改造,改善能源消费结构,大力推行绿色出行和节能产品,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清洁能源的使用比例,全面推进绿色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资源节约。调整盘活土地存量,拓展汉南地区城镇用地空间。推广高效节水技术和产品,发展节水工农业,建设节水型社会。加强建筑行业管理,降低工业原材料消耗。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全面提高工业固体废物收集利用率和资源循环利用效率,推进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促进生产和生活系统的循环链接,逐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
(2)推进环境友好型、绿色生态示范区建设。加强大气环境保护。严格落实《武汉市改善空气质量行动计划(2013-2017年)》(武政〔2014〕1号),加强对大气环境污染源的监管,到2020年,全区细颗粒物年均浓度控制在49微克/立方米以内,可吸入颗粒物年平均浓度控制在73微克/立方米以内,二氧化氮年均浓度控制在50微克/立方米以内,二氧化硫年均浓度控制在30微克/立方米以内。
--加强水生态修复。严格落实《武汉市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工作方案(2016-2020年)》(武政〔2016〕28号),加强重点水体和饮用水源地保护,控制排污总量,推进重点湖泊、河流生态修复和综合整治工程,集中式供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到100%。与汉阳“六湖连通”工程相配套,实现大汉阳地区“江湖相济、湖湖相连”。
--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强化对污染源的跟踪监控和有效治理,推广垃圾无害化与危险废弃物集中处置。建设工业固体废物处理设施和生活垃圾处理处置设施,建立垃圾回收利用网络体系。
--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加快推进环保监测和监管体系全覆盖,加快推广清洁生产技术与装备。加强畜禽水产养殖污染治理,推动农村地区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完善生活垃圾收集处理系统,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扩大态势得到有效遏制。
--加强绿色生态建设。编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创建规划。依托独特的生态资源,改造提升汤湖公园、纱帽公园等现有公园,加快建设龙灵山生态公园、环湖公园等。推进城市绿道建设,串联区内20个湖泊,建设东荆河生态廊道、京港澳高速廊道等,并与汉阳环墨水湖绿道、蔡甸后官湖绿道等相连接,形成大汉阳地区绿道网络。逐步实施东风大道沿线、三环线等生态防护绿带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产业。利用丰富的山水、湿地等自然资源,重点发展运动休闲、健康养生、高端医疗、文化体验等复合型产业,打造全国一流的健康养老产业基地。
--健全生态保护体制机制。建立完善生态资源保护机制,完善农村地区环境治理机制,探索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2.坚持城乡一体,加快农村和农业地区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深入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着力推动休闲度假小镇建设,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
(1)大力发展现代都市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和区域布局,加快发展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以及高效、生态、有机、循环的现代农业,建设与全域城镇化发展相适应、媲美国外发达国家的现代都市农业体系。
--大力发展特色种养殖业。打造高科技的种养殖业示范区,重点发展绿色无公害精细农产品。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培育壮大优势农业品牌。到2020年,培育农业特色品牌10个,年销售额5000万元以上农业企业10家。
--加快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引进和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建设农产品冷链物流中心,将湘洪农产品加工园建成重要农产品加工基地。到2020年,园区农产品加工产值达到50亿元。
--大力发展观光农业。推进五湖湿地、塘江山、周家河等地山水资源开发,建设沿江特色旅游景区,打造文化旅游度假区和湘口生态休闲旅游板块。到2020年,建成不少于5个500亩以上的生态农业示范园,形成不少于5个年接待能力达到5万人次的农业观光休闲园。
(2)切实抓好精准扶贫工作。按照扶持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措施到户精准、因村派人精准、脱贫成效精准的要求,制订到户到人的扶贫攻坚行动计划,确保到2018年实现全区4239名贫困人口全部脱贫销号。
(3)着力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坚持旧城改造与新城建设相结合,以提升湘口、东荆、邓南等特色街镇的承载能力为重点,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一批特色新型小城镇。以双塔、南康等新型农村中心社区为基础单元,完善基础设施与公共服务,促进农村居民向中心社区适度集中,推动农村社区化。到2020年,全区城镇化率达到90%以上,80%的中心村完成新型社区的建设任务。
3.深化改革开放,努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围绕消除经济社会发展体制机制障碍,强化改革意识,提高改革执行力,努力营造高效、公平、开放的营商环境。
(1)营造透明高效的政务环境。
--推行“1+8+N”管理体制。“1”,即:党委统一领导,强化工委、管委会,区委、区人民政府的指导、统筹和监督职能; “8”,即:强化8大园区招商引资、项目落地、服务企业等经济职能;“N”,即:对所辖N个街道,强化其社区治理、公共服务、维护稳定和城市维护等社会职能。
--推进简政放权和扁平化管理。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划清政府与市场、企业、社会的权责边界。全面清理行政审批事项,进一步完善行政审批局、综合执法局和市场监管局职能。提高电子政务服务水平,提升汉南政务服务环境,积极推动政务数据共享共用。
--提高依法行政水平。全面推进行政权力在网上公开透明运行,建立政府绩效评估制度和依法行政考核机制。发挥审计监督作用,提高政府公信力。
--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加大干部交流、轮岗力度,鼓励年轻干部到街道、企业和园区一线干事创业。加强各级领导班子党风廉政建设,完善绩效目标管理,努力提高干部工作水平。加强青少年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青少年综合服务平台建设。
(2)营造互利共赢的开放环境。
--加快建设开放型经济平台。推动出口加工区转型升级为综合保税区,形成出口加工区(综合保税区)与汉南港区“区港联动”发展格局。复制推广国家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积极推进投资便利化,加强事中事后监管,促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和创新发展。
--深化和扩大对外交流合作。加快发展外向型经济,与全球有影响力的行业组织、研究机构等建立紧密联系,提升企业参与全球竞争、拓展海外市场的能力。
--打造国际化的商务和人居环境。建设国际化社区、医院、学校,吸引更多海内外高层次人才来经济开发区投资创业、居住生活。引导全社会树立开放意识,增强海外华侨和外籍人士的归属感和认同感。
(3)营造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
--健全依法决策机制。建立健全法律顾问制度、重大决策风险评估和合法性审查机制,认真落实重大行政决策法定程序,确保决策科学、程序正当、过程公开、责任明确,提高决策水平和效率。
--强化行政执法管理。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推进综合执法,重点规范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行政征收、行政收费、行政检查等行政行为,落实行政执法人员持证上岗、资格管理等制度。深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优化司法资源配置,加强司法人员教育培训和人才建设,提升司法保障水平和信息化水平。
--建立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拓展民生领域法律服务。完善法律援助制度,健全司法救助体系。发展律师、公证等法律服务业,统筹城乡、区域法律服务资源,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深入开展“七五”普法教育。加强社会诚信建设,推动全社会树立法治意识。
五、综合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建立以“十三五”规划为依据的年度计划实施机制,根据规划逐年分解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形成中长期规划逐年落实、动态实施的机制。开发区各部门和单位按照职责分工,将规划确定的相关任务纳入本部门和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压实责任,确保规划目标的全面顺利实现。完善规划评估机制,组织开展规划实施期中和期末评估。加强规划实施的社会监督,营造开发区全员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实施的社会氛围。
(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建立满足基本公共服务需求的财政保障机制,重点加大对义务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公共文化、生态环境等领域的投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编制实施好年度财政预算。加强税收征管,增强财政保障和支付能力。合理安排基本建设预算,继续深化部门预算、政府采购、“收支两条线”等管理制度改革,健全财政支出预算绩效评价体系。强化对财政资金使用的审计监督。
(三)增强资本支撑能力。探索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重点在公共服务、生态环境、基础设施等领域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建立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吸引天使基金和种子基金,支持萌芽期企业的发展。完善上市促进机制,积极利用新三板试点拓展中小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构建银、政、企战略合作平台,支持企业长远发展。
(四)创新招商引资机制。坚持外资与内资并举、三产与二产并进、战略性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并行,实现引资金与引资源、引人才、引技术、引管理相结合,招商的传统方式与信息化、国际化、专业化相结合,行政招商与市场招商相结合。实施招商选资、招才引技策略,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加大网络招商力度,充分利用各类商会、协会等资源实现代理招商,完善重大项目领导联系制度,建立招商项目评估机制、监督落实机制和激励机制。完善招商机构和驻长三角、珠三角、北京地区及芝加哥、德国等海外驻点招商机构工作机制。
(五)坚持重大项目带动。在经济结构调整、空间布局优化、资源承载能力提升、生态文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方面,组织实施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发展战略,以产城一体化为依托,建立十三五重大项目库,根据在建、新开工、前期和策划项目分类,规划494项重点项目,规范重大项目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
(六)强化政策机制保障。保障产业发展用地,调整完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用好经济开发区可用建设用地。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为契机,依法依规逐年调整基本农田面积。坚持在项目引进过程中严格把握产业关联度、投资强度、单位土地面积的税收额度、科技含量高度、环保程度和建设速度等准入标准,提高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率,探索企业用地退出机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做好与上级相关政策的衔接,认真谋划一批需纳入国家、省、市“十三五”规划的“重大项目、重大工程、重大政策”,争取国家、省、市各项试点。
附件:武政[2017]13号.pdf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