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政〔2016〕33号《武汉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07-07 07:23:34

《武汉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武汉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的通知》



武政〔2016〕33号








各区人民政府,市人民政府各部门:


《武汉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武汉市人民政府


2016年8月6日


武汉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实施方案


加快发展服务贸易,是促进外贸转型升级、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培育发展新动能的重要支撑和抓手,是武汉实施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和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战略举措。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的若干意见》(国发〔2015〕8号)、《国务院关于同意开展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的批复》(国函〔2016〕40号)精神,认真做好我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特制订本方案。


一、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抢抓全国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机遇,以“扩规模、优结构、增动力、强基础”为主线,坚持“改革驱动、创新引领,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突出特色、重点突破,产业支撑、融合发展”基本原则,立足特色优势产业,着力引进培育市场主体,构建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营商环境,打造全国服务贸易制度创新高地,建设国内领先的服务贸易中心城市。


(二)总体目标


通过在管理体制、促进机制、政策体系和监管模式等方面先行先试,建立适应国际服务贸易规则的管理体制和政策支持体系,全力打造武汉服务贸易“升级版”,形成与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相匹配的服务贸易发展格局。全市服务贸易发展的市场环境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升,服务贸易对经济竞争优势的推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力争到2017年,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超过120亿美元,年均增长30%以上,占对外贸易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到2020年,服务贸易年度进出口额超过200亿美元,服务贸易占对外贸易的比重提高到30%。



二、主要任务


(一)完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成立由市人民政府市长任组长的市服务贸易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对全市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组织领导、实施推动、综合协调及措施保障。将服务贸易创新发展试点工作的重点项目纳入政府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完善考核机制。制订《武汉市服务贸易发展“十三五”规划》,明确“十三五”期间全市服务贸易发展的重点领域、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组织编制并定期发布重点服务进出口领域指导目录。完善服务贸易行业专家、重点企业和国别贸易信息库。


(二)扩大服务业双向开放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深化和扩大服务业对内对外开放,促进服务贸易进出口协调发展。进一步放宽服务领域投资准入,重点推进技术服务、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文化服务、金融服务、教育和医疗等领域对外开放。深入实施服务业“走出去”战略,健全完善“走出去”工作机制,在涉外税收、融资担保、对外交流等方面为企业服好务。支持企业通过新设、并购、合作等方式开展境外投资,带动劳务输出和货物、服务、技术出口。加大知识产权海外布局及海外维权力度。


(三)培育服务贸易市场主体


实施服务贸易龙头企业培育计划,打造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实施服务贸易中小企业成长计划,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培育一批中小微服务贸易企业创新创业集群。依托服务贸易大企业,探索建立一批项目对接平台、国际市场推广平台、共性技术支撑平台,引导企业以大带小、“抱团出海”。


(四)创新服务贸易发展模式


坚持制造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发挥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功能,促进区内区外协同发展和内贸外贸一体化发展。依托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等新技术,推动服务贸易发展模式创新。建设“武汉服务贸易云”,打造服务贸易新型网络平台。拓展服务外包业务领域,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拓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服务外包市场,积极承接离岸服务外包业务,促进服务外包离岸、在岸业务协调发展。支持企业建设离岸交付中心,提升服务外包跨境交付能力。


(五)提升服务贸易便利化水平


深化与长江经济带沿线地区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区域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改革,建立和完善与服务贸易特点相适应的口岸通关管理模式。对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全面实施服务外包保税监管模式,即对此类企业进口用于国际服务外包业务并随相关服务复出口的料件按现行政策规定实施保税监管。探索对会展、拍卖、快递、研发等服务贸易企业所需通关的国际展品、艺术品、电子商务快件、样品、试剂等特殊物品实行便捷通关,完善跨境电子商务通关服务。鼓励武汉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扩大跨境支付服务范围,支持本市服务贸易企业采用出口收入存放境外等方式提高外汇资金使用效率。促进服务贸易专业人才引进,为外籍高端人才在汉居留提供便利。


(六)优化服务贸易支持政策


将发展服务贸易作为稳定外贸增长和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的重要内容,在积极贯彻落实中央各项支持政策的同时,加强部门协调,在财政、金融、便利化等方面积极做好配套支持,进一步完善服务贸易政策体系。建立服务贸易政策执行反馈机制,强化政策运行效果分析,增强政策的针对性、创新性、协同性和时效性,促进产业政策、贸易政策、投资政策有效衔接和良性互动。


(七)建立服务贸易统计体系


创新服务贸易统计方法,建立服务贸易统计监测、运行和分析体系。建立服务贸易重点企业联系制度,实现重点企业统计信息直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委托专业中介机构开展服务贸易统计、研究分析工作。建立跨部门服务贸易数据信息共享和服务机制,综合运用部门统计数据,拓展数据来源渠道,定期发布服务贸易统计数据和分析报告。


(八)创新事中事后监管举措


研究制定《武汉市公共信用信息管理办法(试行)》,组织实施《武汉市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2016-2020年)》,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以信用记录、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失信行为联合惩戒、信用服务机构、法规制度标准等5个方面为突破口,推进政务诚信、商务诚信、社会诚信和司法公信建设,建立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建立信用大数据分析系统,加强信用预警和风险管控。推行企业年度报告公示和经营异常名录制度。探索社会力量参与市场监督,充分发挥社会公众和舆论的监督作用。



三、重点发展领域及目标


推动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优先发展技术服务、金融服务、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等生产性服务贸易;强化新技术应用与商业模式创新,加快发展服务外包、计算机和信息服务等新兴服务贸易;发挥科教资源集聚优势,突出武汉地方特色,推进发展文化、体育、教育、中医药服务等特色服务贸易;巩固现有发展基础和优势,努力提升建筑、运输、旅行等传统服务贸易发展水平。


(一)技术服务


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倍增计划,重点推进集成电路、光电子、光显示、节能环保、新能源、生物医药、汽车、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融入全球研发核心圈。吸引国内外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在汉设立各类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开展海外并购重组和建设国际孵化器。鼓励外资研发机构与本地企业、科研机构合作申请除涉及国家安全以外的科技项目,组织开展产业链核心技术攻关。进一步完善工业技术研究院市场化、企业化运作模式,强化工业技术研究院自主决策和运行管理,打造新型的国际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全球研发合作。推动发展技术转让、许可证贸易、技术咨询及服务、成套设备引进等多种形式的技术贸易。加强知识产权运营及管理。加快工业设计发展,培育认定武汉市工业设计中心,打造工业设计集聚区,推动以“互联网+工业设计”为主要内容的创新创业。2016年,新建市级以上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服务创新平台8家;2017年,新建市级以上的企业研发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服务创新平台10家;2020年,高技术服务业产值超过5000亿元,培育产值过10亿元的创新能力较强、服务水平较高、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骨干企业10-20家,产值过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市级以上认定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超过100家。


(二)金融服务


以武汉列入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为契机,推进金融改革创新,扩大金融对外开放,提高金融服务水平。不断优化金融发展的法治、信用、政策环境,完善金融产业招商、信贷投放、金融创新、股权投资、金融总部建设等政策措施,积极引进国内外金融机构,聚集金融资源,丰富市场主体,形成多层次的涉外金融集群发展态势。鼓励金融机构与境外机构开展深度合作,有效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和国际商业贷款,通过多种形式利用境外资本,稳步拓展国际金融业务,着力引进国际性金融人才,强化金融产品研发实力,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建立基于大数据的涉外金融风险监控平台,及时应对和妥善处置金融风险,确保涉外金融安全和稳定。2016年,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力争突破2000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新引进中资、外资银行各1家;积极推进企业在国外资本市场上市。2017年,稳步做大投贷联动业务规模,新引进外资银行1家,积极开展涉外金融业务。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200亿元,银行业资产规模达到40000亿元;在区域性特色金融市场建设方面实现突破,构建全方位融资体系。


(三)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


大力发展资产评估、会计服务、律师服务、人力资源服务、检验检测、信用评估、广告创意、商务会展等专业管理服务业,加快发展战略规划、营销策划、管理咨询、工程咨询、市场调查等咨询服务。积极引进国际知名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机构,鼓励本土企业开展国际合作或兼并重组,积极承接国际业务。大力发展会展经济,培育一批综合性、专业性、国际性大型会议和品牌展会。2016年,培育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企业3家,新增全国行业百强企业1家。2017年,培育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企业5家,新增全国行业百强企业2家。2020年,培育营业收入过亿元的专业管理和咨询服务企业10家,新增全国行业百强企业5家。


(四)服务外包


深化服务外包示范城市建设,构建以示范区为主体,专业园区为支撑,结构合理、各具特色、优势互补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格局。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培育一批服务外包国际知名企业,打造一批服务外包人才实训基地和公共服务平台。优化服务外包产业结构,推动服务外包向产业链高端延伸。2016年,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额达到8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17年,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额达到10亿美元,同比增长25%。2020年,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突破15亿美元。


(五)计算机和信息服务


创建有武汉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加快发展基于移动互联网、云计算、物联网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信息服务。重点培育集成电路设计和封装测试、行业应用软件、嵌入式软件、地球空间信息及应用等高端信息产业集群。引进一批国际知名的大数据研发、产品制造、服务运营公司总部和龙头企业。支持长江大数据交易中心、武汉东湖大数据交易中心、武汉集成电路IP交易中心等平台发展,推进大数据资源开放共享和广泛深度应用。2016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业务收入达到1200亿元,同比增长20%。2017年,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业务收入达到1450亿元,同比增长20%以上。2020年,建成独具武汉特色的“中国软件名城”,全市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业务收入突破2000亿元;软件信息服务企业达到3000家以上;培育年收入过100亿元的龙头企业1-2家,过10亿元企业5-10家。


(六)文化服务


把握“一带一路”战略机遇,推进国际文化交流和文化贸易发展。围绕动漫手游、体育赛事等产业,在乐动体育ldsports5.0 许可范围内,引进一批跨行业经营、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国际化文化企业。挖掘区域特色文化资源,培育本土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服务“走出去”。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加快“九派”新媒体海外布局。发展时装、珠宝等时尚产业,加快推动自主时尚品牌产业化、集群化发展。实施重大文化赛事活动培育工程,积极策划引进世界级文化体育重大活动,不断提升武汉琴台音乐节、国际渡江节、国际马拉松赛、国际杂技节、武汉网球公开赛等赛事活动国际影响力。积极推进“万里茶道”申遗,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楚剧、汉剧、湖北大鼓、杂技等传统曲艺传承创新发展。2016年,建成并运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数达到25个。2017年,建成并运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数达到30个;发展壮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5家。2020年,建成并运营特色文化产业园区数达到35个;发展壮大文化出口重点企业8家。


(七)建筑服务


以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设计之都”为契机,整合各类设计企业和设计资源,培育一批具有组织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勘察设计骨干企业,扩大武汉工程设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加强海外产业链资源整合,鼓励上下游企业合作联动,加强业务协同,采取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承揽海内外勘察设计和工程总承包业务。设立武汉海外工程建设联盟,发挥龙头企业带动和先导作用,鼓励企业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互联互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对欧美、中东地区高端市场开拓力度。加强与海外知名勘察设计研究机构的合作,吸收国外先进经验,推进海绵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等建设。2016年,工程设计产业营业收入达到960亿元。2017年,工程设计产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进入全国工程勘察设计100强的企业达到10家以上。2020年,将我市建设成为国际知名的工程设计中心,“武汉设计”在国际市场得到广泛认可,工程设计产业营业收入超过1500亿元,工程设计行业中高级人才达到从业人员的40%,培育省级以上行业大师40名。


(八)运输服务


完善国际运输通道。新开中东、大洋洲及日韩、东南亚航线,优化“一带一路”沿线航线,每年新开国际及地区航线3条以上,发展国际全货机航线。优化“汉新欧”国际物流运营网络,巩固武汉至东欧、中欧、俄罗斯班线,增设欧洲办事处。推动内陆出海口建设,完善近洋航线网络,全面提升“江海直达”“泸汉台”“东盟四国快班”“日韩快班”服务水平。申报全国多式联运示范工程,争取获批“现代物流创新发展试点城市”,推进海峡两岸冷链物流产业合作试点。优化物流园区网络体系布局,积极培育保税物流、港口物流、临空产业物流、电子商务物流等物流产业集群。2016年,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6家以上,新增(升级)国家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实现社会物流总额30000亿元。2017年,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4家以上,新增(升级)国家A级物流企业10家以上,实现社会物流总额32000亿元。2020年,全市社会物流总额达到50000亿元,全市物流业增加值达到2000亿元,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下降到13%左右,引进世界100强、国内50强或者在行业中具有控制力的骨干物流企业在汉设立总部、地区总部或者职能性总部法人机构20家左右,培育收入过百亿元的物流企业5家、收入过50亿元的物流企业8家,发展3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30家,其中5A级物流企业3-5家。


(九)旅行


推进国家级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建设,实施国家旅游休闲示范城市提升工程。加强长江经济带旅游区域合作,整合“两江四岸”旅游资源,策划引进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大型旅游项目,培育一批彰显地方特色的旅游产品。以“长江旅游从武汉启航”为主题,加强海外旅游市场推介,拓展武汉旅游客源市场。以纪念孙中山诞辰150周年为主题,加强与台湾地区的旅游交流。参与中俄蒙“万里茶道”国际旅游线路合作。开展“武汉环法自驾宣传”主题推广活动。配合办好中日韩三国旅游部长(武汉)会议。以中美、中韩旅游年等为契机,在美国、韩国等客源地建立武汉旅游海外推广中心。推动武汉修学旅行资源开发,支持企业开发修学旅行产品。打造“留学武汉”品牌,大力发展国际教育服务。鼓励在汉高校开办国际教育学院,设立来汉留学生奖学金,开展免费汉语培训项目,逐步扩大外国留学生招收规模。支持在汉高校扩大对外汉语教育服务。2016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2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400亿元;2017年,接待海外旅游者24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2640亿元;2020年,接待海外旅游者350万人次,旅游业总收入达到3230亿元,旅游业收入占服务业比重由目前的25%提高至40%。


(十)中医药服务


积极培育中医药服务贸易市场主体,建设一批中医药服务贸易示范机构。完善医、教、研、产协同创新机制,培育一批适合国际市场需求的、有较高附加值的中医药服务贸易项目。加强中医药服务贸易对外整体宣传和推介,开展中医药学术交流,扩大中医药文化国际影响力。鼓励中医药机构到海外开办中医医院、连锁诊所和中医养生保健机构。积极发展入境中医健康旅游。2016年,基本建立中医药服务体系,重点培育1-2家“中医药服务贸易试点单位”,探索建设中医药旅游景点。2017年,通过重点扶持、分类指导,打造1-2个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培育1-2个中医药服务贸易骨干企业,建立1-2个中医药特色旅游景点。到2020年,力争实现人人基本享有中医药服务,中医医疗、保健及相关的科研、教育等领域得到全面协调发展;中医药产业现代化水平显著提高,中药工业总产值占医药工业总产值比例达到30%以上。



四、保障机制与政策措施


(一)加大财政支持力度


与国家服务贸易发展促进资金相配套,加大市级财政支持力度,优化资金安排结构,为服务贸易示范基地、示范项目、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服务贸易统计工作,服务贸易企业开展技术研发、中高端人才培训、国际资质认证和进口国内急需的研发设计、节能环保和环境服务,以及服务贸易境内外展会、洽谈会、论坛活动等提供资金支持。依托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引导基金,设立服务贸易创新发展专项,拓宽融资渠道,扶持有发展潜力、符合产业导向的服务贸易企业发展壮大。


(二)落实税收优惠政策


将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范围由服务外包扩大到其他高技术、高附加值服务行业。经认定的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减按15%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职工教育经费不超过工资薪金总额8%部分据实税前扣除,超过部分准予在以后纳税年度结转扣除。落实有关跨境应税服务适用增值税零税率和免税政策。


(三)创新金融服务举措


支持开展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试点,推进跨国公司外汇资金集中运营试点扩容。以东湖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全国首批投贷联动试点地区和汉口银行等银行获批投贷联动首批试点银行为契机,支持汉口银行设立投资功能子公司,建立完善全市投贷联动风险分担机制。试点跨境人民币融资业务,在武汉东湖新技术开发区先行开展科技型企业境外人民币借款和发行人民币债券业务。引导服务贸易企业综合运用多种金融工具拓宽融资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支持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前提下,着力发展供应链金融、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融资等业务,为“轻资产”服务贸易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加快建立完善对外金融服务体系,支持企业开展海外上市、融资、项目合作、营销推广等活动,协助企业解决在国际化融资、并购、市场竞争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四)完善功能载体建设


加强特色服务出口基地建设,研究制定《武汉市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认定管理办法》,认定一批市级服务贸易示范基地和示范项目。大力支持华中智谷、软件新城、光谷软件园、光谷生物城、光谷金融港、“光谷云村”、左岭大数据产业园、中金大数据产业园等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推进国家存储器基地、中国武汉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武汉·中国光谷自主创新会计服务示范基地、光谷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区、国家检验检测高技术服务业集聚区(武汉)等重点项目建设。支持企业在国外建设武汉产业园,重点推动“中国-东盟北斗科技城”建设。


(五)打造贸易促进平台


加强武汉友城合作,探索建立武汉服务贸易海外促进机构。支持和鼓励开展多种形式的服务贸易促进活动,提升武汉服务贸易国际影响力和海外知名度。开展武汉服务全球巡展、国际招商月活动,举办中国(武汉)服务贸易高峰论坛,鼓励投资贸易类展会设立服务贸易展区。加强商情数据、信息咨询、品牌推广、市场拓展等公共信息服务网站建设。


(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大力培养服务贸易人才,加快形成政府部门、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等联合培养人才的机制。加大对核心人才、重点领域专门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扶持及引进力度。支持在汉高校以人才需求为导向,增设服务贸易教学内容。鼓励武汉地区高校、培训机构和企业创新合作模式,开展“互动式”人才培养,共建实践教育基地。鼓励各类市场主体加大人才培训力度,认定和扶持一批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人才培训基地和实训基地。


(七)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市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形成支持服务贸易发展的合力,积极营造服务贸易创新发展的政策环境。加强网络信息安全管理和知识产权保护,依法惩处侵犯知识产权等违法行为,进一步规范知识产权服务环境。推动行业商(协)会建立健全行业经营自律规范、自律公约和职业道德准则,规范会员行为,推进行业诚信建设。


附件:重点任务分工及进度安排表(详见正文)


附件:武政[2016]33号.pdf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37846.html

本文关键词: 武汉市, 武政, 规范性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