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办发〔2017〕122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07-08 04:15:00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大连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大政办发〔2017〕122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大连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7年10月10日

 



大连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防震减灾是国家公共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事关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公益性事业。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国家防震减灾规划(2006-2020年)》《辽宁省防震减灾“十三五”规划》《大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大连市防震减灾条例》等法律法规和文件要求,结合本市实际,编制本规划。

本规划主要阐明规划期内大连市防震减灾工作战略布局及工作重点,是未来五年全市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重要依据。规划期为2016-2020年。

一、发展现状及面临形势和需求

(一)发展现状。“十二五”期间,大连市实施了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建设,防震减灾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1.地震监测预报工作体系持续发展。大连市地震综合观测基地建设完成,该综合观测基地集多种观测手段于一体,利于综合捕捉和分析各种地震微、宏观前兆信息,大连南部地区地震监测能力得到加强。升级改造数字前兆台网,全面提升地下水前兆观测质量。全市已形成地震遥测、强震动观测、地震前兆观测三大地震观测网络。科学分析研判,分析预报工作水平得到进一步提高,省年度会商评比多年名列前茅。

2.震害防御工作体系不断增强。开展大连市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创建工作,进一步提升了全市防震减灾综合能力。采用减隔震技术建设地震安全社区,启动大连市震害预测、地震小区划等项目,进一步夯实了震害防御工作基础。通过制定法规、完善制度,进一步强化了建设工程抗震设防管理工作。充分利用公共媒体资源宣传和普及防震减灾知识,报纸刊登《地震安全社区专版》160期80万字,发行2000万份。“十二五”期间,全市地震综合防御水平显著提高,已建成国家级地震安全示范社区6个、防震减灾科普示范校41所。

3.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提升。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取得长足发展,组建成立大连万人防震减灾义工队,与日本、德国等相应机构建立培训机制,推进大连市地震应急救援队一期装备配置项目。各区市县、先导区已建成地震应急指挥中心,具备震时地震应急指挥、紧急震情会商等能力。推动地震避难场所建设,开展多种层次的地震应急培训及现场演练,有效提高了我市的应急避险能力。我市自主研发的地震应急包及家庭防灾应急包得到中国地震局的认可。基本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地震应急预案体系,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高。

(二)面临的形势和需求。“十三五”是完成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决定性五年,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防震减灾工作赋予新内涵。党的十八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同时指出“必须从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高度,加快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推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地震安全是全面小康的应有内涵。因此,做好防震减灾工作,不断提升全社会的防震减灾能力,是实现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宏伟目标和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政治任务。

2.做好防震减灾工作是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必然要求。随着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人口密集度增加,财富越来越集中,大型工程、设施越来越多,地震灾害风险也越来越大,既存在地震造成建筑物倒塌引起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传统安全问题,更存在因地震造成重大工程和重要基础设施破坏引发城市、社会基本功能破坏,对整个经济社会产生巨大影响,造成巨大间接损失等新的安全问题。这就要求我们应在不断深化改革、创新社会管理、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基础上,围绕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建设和“平安大连”建设,大力推进能力建设,切实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改进服务方式,全面提升防震减灾社会服务能力和服务效率,更好地发挥防震减灾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保障作用。

3.地震安全面临新形势。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辽宁省是地震灾害较为频发的省区之一,沈阳-大连的整个辽东半岛地区为国家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2006-2020年我国大陆东部地区存在发生多次6级左右地震的危险,大华北地区(包括辽宁)有发生7级左右地震的危险。

大连市地质构造复杂,是受地震影响较大的地区之一。中国东部最大的地震断裂--郯庐断裂在大连西部穿过。大连陆地上曾发生过3次5级以上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未来一个时期地震形势仍然十分复杂严峻,进一步做好大连的防震减灾工作、提升地震安全保障能力十分必要。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防震减灾地方性法规体系有待完善。不断完善防震减灾法配套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是依法推进防震减灾工作的重要保障。加强抗震设防管理,需要完善符合大连地方特点的防震减灾法规规章,依法管理防震减灾工作,提高大连城市抗震设防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

2.地震监测体系需进一步加强。遥测台网观测密度不够,我市北部地区以及近海海域地震观测能力不足;前兆台网观测密度有待加强,布局上也需要调整。网络信息平台需要提高,覆盖范围需要扩大,软硬件环境需要升级,以保障地震信息网络的可持续发展。应急流动台网建设有待加强。

3.重大建设工程项目和可能产生严重次生灾害建设工程项目抗震设防要求落实有待强化。国务院关于涉及公共安全的地震安全性评价强制性评估规定是提高重要建构筑物抗震能力、减轻地震灾害损失、保障公共安全和公共利益、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制度措施,目前一些建设单位落实抗震设防要求的法律意识、责任意识不强,一些重大建设项目没有依法落实抗震设防要求,公共安全、社会公共利益受到地震灾害威胁风险较高,存在重大公共安全隐患。必须依法落实关于抗震设防要求的国家强制性标准,切实做好学校、医院、大型商场酒店等人员密集场所等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工作,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4.地震应急避难场所建设需要加强。目前,我市主要以公园、广场、绿地、操场等空旷场地作为地震避难场所,缺乏必要的生命保障措施、设备。应当在全市人口聚集区、人员密集场所建设一批符合国家标准的地震应急避难场所,解决市民临时应急避难之需。

5.体制机制与人才队伍建设有待改善和增强。我市防震减灾体制机制不完善,市县地震部门的机构级格、隶属、编制、名称等各不相同,人员数量、业务水平、综合能力参差不齐,核心区与先导区还没有专设机构,市县地震机构编制体制亟待进一步理顺。防震减灾队伍缺乏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员和复合型人才。

二、总体要求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各项战略部署,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防灾减灾救灾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坚持以防为主、防抗救相结合,坚持常态减灾和非常态救灾相统一,努力实现从注重灾后救助向注重灾前预防转变,从应对单一灾种向综合减灾转变,从减少灾害损失向减轻灾害风险转变,全面提升全社会抵御自然灾害的综合防范能力。走防震减灾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的道路,依靠法治、依靠科技、依靠社会推进防震减灾事业发展,加快推进防震减灾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断提高防震减灾整体能力和社会服务水平,为大连加快“两先区”建设和率先实现全面振兴提供更加坚实的地震安全保障。

(二)发展目标。着力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体制,完善法规规章,推进重大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加强灾害监测预警和风险防范能力建设,提高城市建筑和基础设施抗灾能力,提高农村住房抗震能力和水平,加大灾害管理培训力度,建立防灾减灾救灾宣传教育长效机制,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到本规划期末,配合全省完成覆盖陆地和海域的地震监测网络和重点地区、重大工程的地震预警系统;推进农村民居抗震示范工程;建立省、市、县三级地震应急指挥平台,实现互联互通;建立防震减灾综合服务平台。到2020年,全市地震监测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监测网络密度、质量进一步提升,信息智能化服务水平显著提高;抗震设防新技术得到大力推广应用;专业救援队伍已经建立,救援装备得到升级;防震减灾三大工作体系得到全面加强,公共服务产品更加丰富,全社会防震减灾综合能力显著增强,具备抗御6级左右地震的能力。

三、主要任务

(一)健全防震减灾救灾管理体系,进一步提升防震减灾救灾管理能力。健全防震减灾救灾组织管理体系和法规规章制度体系,进一步加强防震减灾地方立法和地方标准建设。完善组织领导体制,健全市县防震减灾管理部门,完善防震减灾工作体系,逐步加强和完善防震减灾社会服务体系。规范依法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执法能力和水平。加强部门联动工作机制,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防震减灾事业,促进防震减灾事业持续发展。

(二)建设具有与我市震情和防震减灾目标相适应的监测预报能力。进一步加强海岛地震监测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大连地区海域地震监测能力。更新和完善地震观测系统设备,实现地震自动定位速报。加快新技术方法研发应用,提升数字化观测资料异常提取和分析能力,提升震情分析会商科技支撑能力。建立不同时空尺度预测指标体系,增强会商结论与论证依据的关联性。

(三)依法落实重大建设工程抗震设防要求。进一步加大科技成果在震害防御领域的应用,提升震害防御能力。依法落实重大建设项目和可能发生严重次生灾害项目的抗震设防要求,全面实施大连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建设协议实施方案,做好防震减灾示范城市建设相关工作。及时调整制定市地震局最新权责清单,以“放管服”为依据,以“双随机、一公开”监管机制为基础,简化办事流程,创新服务方式,做到“清单之外无审批”。依法依规管理防震减灾工作,着力提高城乡抗震设防能力,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的抗震设防要求管理。大力推进减震隔震技术和抗震新技术、新材料在重大建设工程上的应用,不断提高重大建设工程项目抗震能力。

(四)建立、完善科学高效的地震应急体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地震应急指挥体系、预案体系、应急救援队伍体系、应急人员培训体系,推进《大连核心区室外避难场所布局规划(2010-2020)》稳步实施,建设与人口分布相适应的应急物资储备体系和应急避难场所,具备震后24小时内灾民得到基本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能力。提升重大基础设施和生命线工程地震紧急处置能力,规范和提高现场工作队伍应急处置能力水平和地震灾情快速获取及辅助决策能力,进一步向市民普及应急避险和自救互救知识和技能。

(五)开展防震减灾宣传教育,提升公众应对地震灾害能力。增强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科学素养,指导社会公众主动防灾、科学避灾、有效减灾。持续推进防震减灾宣传教育“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争创各级防震减灾示范社区、示范学校。

四、重点建设项目

(一)大连地震监测台网升级改造工程。通过台站观测设备的升级、观测环境的改造和台网中心软硬件系统更新,构建系统融合、技术先进的地震监测系统,提高大连市的地震监测质量,为保障大连市地震安全提供有力支撑。

(二)大长山岛测震台项目。重建大长山岛测震台,提升我市东部海域地震监测能力,实现全市地震监测全覆盖,为提升海域地震预警能力和临震预报能力实验研究提供保障。

(三)大连市地震灾害风险分析及大震巨灾情景构建系统。以大连市主城区及周边区市县为工作区,开展高精度、多参数、宽频带、多概率、全覆盖的地震小区划;在地震危险性分析基础上,考虑建筑、生命线、环境、社区等人文因素分布和防震能力,给出综合的潜在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结论,编制大连地震灾害风险图;利用动态模拟仿真技术,将地震灾害风险数字化,建立大震巨灾情景构建系统,为各类工程抗震设防、规划选址及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国土利用规划等相关规划编制提供重要依据。

(四)推广减震隔震技术建设示范工程项目。采用减震隔震技术的建设工程在遭遇破坏性地震时减灾效果显著,减震隔震技术的经济性有效性被世界各国广泛认可并已列入《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加以推广。结合大连市“十三五”期间的重大建设项目,积极推广运用减震隔震技术,特别是教育卫生等公共管理部门要重点推广运用。运用减震隔震技术建设一批学校、医院、商场酒店、重要的公共建筑和危险化学品建构筑设施,确保此类项目在遭遇破坏性地震时工程结构不被破坏,保持正常使用功能。

(五)宣传推广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5月15日批准发布了强制性国家标准--《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15),该标准于2016年6月1日起实施。新版区划图坚持以人为本理念,充分考虑公众在地震中生命财产安全问题,将抗倒塌作为基本原则。新版区划图充分吸纳了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基础资料扎实、技术依据充分、科学认识全面,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先进性和工程实用性,为新时期全面提高我国抗震设防能力提供了法律保障和科学依据。积极宣传第五代《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推动全市建设、设计、施工、监理等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新版区划图,提高城乡建筑抗震能力。

(六)大连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二期装备项目。结合我市地震应急救援实际,推进大连市地震灾害救援队装备配置一期项目,并进行第二期项目建设,对大连市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队伍规模和救援装备进行建设配置,使大连市救援队装备技术能力达到联合国国际搜索与救援咨询团(INSARAG)中型城市搜救队能力要求。

(七)大连市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场地(基地)建设项目。建设集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和科普于一体的综合基地。主要包括:地震应急救援训练场地,应急救援训练辅助设施,应急演练及体验式科普设施,应急救援训练辅助技术系统,救援装备仓库、仓储设施以及信息管理系统。

(八)加强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教育,提升全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完善部门合作机制,实现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常态化和社会化;利用新闻媒体刊登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宣传防震减灾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做好防震减灾科普示范学校、地震安全示范社区建设,建设和发挥好防震减灾科普知识公益宣传栏的作用,积极推动防震减灾科普知识“进机关、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进家庭”活动。提升社会防震减灾意识和公众防震减灾素质,促进社会文明。

五、保障措施

依托现有防震减灾管理体系的基础,继续做好组织保障,创新人才引进,健全公共服务,着力构建全方位的政策体系,确保顺利实现“十三五”时期防震减灾规划目标。

(一)加强组织领导。健全与完善防震减灾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市防震减灾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统筹各方资源,加大综合协调力度,做好规划任务的分解,明确各有关地区、部门和单位的责任与任务,适时开展规划实施评估和监督检查,推动规划目标任务的全面实现。健全完善地方政府防震减灾管理体制,推进区市县防震减灾机构建设,并加强指导和管理。强化防震减灾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群众参与、专家咨询评估和集体决策相结合的管理机制。以领导决策、专家团体或机构咨询和职能部门执行为基本结构,根据防震减灾事业发展需要,形成决策科学、执行有力的高效能组织管理体制,切实保证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得到落实。

(二)强化法制与科技支撑。加强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建设,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工作。结合我市新型城镇化规划,进一步修订和完善有关防震减灾法规规章,依法开展防震减灾基础工作。建立有效的管理、监督体制,加大防震减灾法制宣传力度,有效推动防震减灾工作规范化、法制化。大力推进科技创新,统筹科技发展布局,营造科技创新氛围,满足地震科学研究,健全资源共享与开放合作机制,大力推进地震科技进步与运用,全面提高我市防震减灾工作水平。

(三)实施人才强业战略。以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引进、使用为重点,积极稳妥地改善队伍总体结构,形成地震业务、科研、管理一体化的人才资源布局,重点培养高层次的科技领军人才、高素质的业务骨干和职业化的管理精英。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我市防震减灾战略需求的地震科技队伍。

(四)健全投入机制。建立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的防震减灾财政保障体系,加大对防震减灾重点建设项目和震情跟踪、应急处置、地震科学研究、防震减灾宣传教育等专项投入。逐步建立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和公众参与的防震减灾投入机制,积极探索地震巨灾保险试点。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38113.html

本文关键词: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