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办发〔2016〕206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浏览量:          时间:2018-07-08 05:16:20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



大政办发〔2016〕206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加强学校体育是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的基础性工程。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16〕27号)精神,推动学校体育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经市政府同意,现提出如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工作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引导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切实发挥体育在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进素质教育中的综合作用,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二)工作目标。坚持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衔接、培养兴趣与提高技能相促进、群体活动与运动竞赛相协调、全面推进与分类指导相结合,到2020年,学校体育办学条件总体达到国家标准,体育课时和锻炼时间切实保证,教学、训练与竞赛体系基本完备,体育教学质量明显提高;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基本养成,运动技能和体质健康明显提升,规则意识、合作精神和意志品质显著增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推进机制、评价机制、保障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体育工作实施水平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居于全省前列。

二、重点任务

(一)强化体育课程建设。

1.加强课程管理。规范中小学办学行为,以培养学生兴趣、养成锻炼习惯、掌握运动技能、增强学生体质为主线,严格落实好体育课程计划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开足开齐上好体育课,切实保证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严禁挤占体育课和学生校园体育活动时间。有效整合课程资源,积极开发校本课程,发展特色项目,组建体育社团,打造“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体育特色。大力推动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积极推进田径、体操等基础项目,广泛开展健美操、乒乓球、羽毛球等优势项目。进一步挖掘整理武术、跳绳、踢毽、空竹等民族民间体育项目,充实丰富体育课程内容。

2.提高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要加强健康知识教育,注重运动技能学习,科学安排运动负荷,重视运动体验与实践练习。关注学生体育能力和体质水平差异,做到区别对待、因材施教,引导学生“天天锻炼、健康成长、终身受益”,努力让学生掌握至少两项终身受益的运动技能。加强特殊教育学校的体育教学,保证每个学生接受特殊体育教育的权利。强化体育教学过程性考核,加强对体育课堂教学的指导和督查,促进学校体育教学内容的全面落实,引导体育教学回归理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发体育教学资源,建设体育课程网络资源库,实现优质体育教学资源共享,不断增强体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进一步提升体育教学整体水平。

3.强化课外锻炼。学校要将学生课外体育活动纳入教学计划、列入作息时间安排,与体育课教学内容有效衔接。要开展大课间、冬季长跑、跳绳等丰富多彩的学生体育课外活动,保证学生每天一小时的体育活动时间。幼儿园要遵循幼儿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开展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中小学校要合理安排家庭“体育作业”,引导家长支持学生参加社会体育活动,充分利用社区或开放的学校体育设施加强体育锻炼,尤其是节假日,逐步形成家庭、学校、社区联动密切协作的学生体育锻炼新机制。

(二)加强体育队伍建设。

1.配足配齐体育教师。根据实际需求,利用现有政策,每年从高等师范院校和优秀退役运动员中招聘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充实到中小学体育教学一线,多渠道解决好中小学体育教师配备问题。建立兼职体育教师到校任教制度,鼓励优秀教练员、退役运动员、社会体育指导员、有体育特长的志愿人员兼任体育教师或带队训练。

2.加大体育教师培训力度。加强师德建设,增强广大体育教师特别是农村体育教师的职业荣誉感,坚定长期致力于体育教育事业的理想与信心。将体育教师培训纳入教师继续教育培训体系,依托在连高校和市教育学院、区市县(含先导区,下同)教师进修学校,组织开展体育教师全员培训、新岗教师培训和青年骨干教师培训。定期邀请知名学者、专家、知名运动员和专业培训团队走进校园,为中小学体育教师开展体育特色项目指导教师专业技能高端培训,着力培养一批体育骨干教师和体育名师等领军人才。开展城乡体育教师对口帮扶,组织中小学骨干教师培训团队送训到农村,诊断、解决一线体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3.落实体育教师地位待遇。改善体育教师工作条件,落实体育教师训练比赛补助标准。采取有效措施,保障体育教师在职称(职务)评聘、福利待遇、评优表彰、晋级晋升等方面与其他学科教师同等待遇。体育教师组织开展课外活动、学生体质健康测试、课余训练等工作必须纳入教学工作量。

(三)完善训练竞赛体系。

1.完善竞赛体系。整合赛事资源,创新比赛形式与内容,系统设计并构建相互衔接的学生体育竞赛平台,完善市、区市县、学校三级体育竞赛体系。努力构建“人人有特长、班班有特点、校校有特色”的学校体育竞赛格局,广泛开展班级、年级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学校每年至少举办一次综合性运动会或体育节,通过丰富多彩的校园体育竞赛,吸引广大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

2.加强课余训练。学校应通过组建运动队、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等形式,积极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为有体育特长的学生提供成长路径。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和运动训练规律,科学安排训练计划,妥善处理好文化课学习与运动训练的关系,打好专项运动能力基础,不断提高课余运动训练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

3.畅通人才成长通道。与国家普通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招生项目相对接,通过搭建和完善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平台,推动优势体育项目建设和体育特色、品牌学校建设,有效对接、科学布局高中阶段学校体育特色项目,建立小学、初中、高中有效衔接、学生体育人才横向合理流动的特长项目发展体系和人才成长通道。

(四)开展体育质量监测。

1.加强教学质量监测。明确体育课程学业质量要求,落实国家学生运动项目技能等级评定标准,制定和完善中小学体育学科教学质量监测标准。建立中小学体育课程实施情况监测制度,定期开展体育课程质量监测。加强对体育学科课堂教学的督查与指导,加强学习型体育教研组建设,规范学校体育教学管理,提升学校体育工作的整体实施水平。组建中小学体育教师指导团队,以问题为导向,开展多样化教学研究与实践探索,建设市、区市县、学校三级骨干教师团队,不断提升体育课堂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实施水平,促进学校体育教学质量稳步提升。

2.强化体质健康监测。教育行政部门要把学生体质健康水平纳入学校发展评价体系,加强宣传和检查,规范组织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各学校每年要组织开展学生体质健康测试,测试结果经区市县教育部门审核后上报;同时,要将测试结果按学生年级、班级、性别等类别分类汇总在学校内公布,并将有关情况向学生家长通报。

(五)改革体育考试和体育工作评价办法。

1.实施体育考试改革。坚持过程性考试与终结性考试评价结合,身体素质与运动技能考核并重,不断完善体育考试及特长生招生工作政策,增加体育考试项目,突出多元性,增加选择性,引导学生多元、自主发展。进一步完善高中学生体育学科学业水平测试办法,把学生体质健康状况和运动技能等级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小学体育课程考试要强化过程管理,从学生出勤、课堂表现、健康知识、运动技能、体质健康、课外锻炼和参与活动情况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价。尝试运用现代化手段开展体育考试项目测试工作。

2.建立学校体育工作报告与公示制度。市、区市县教育行政部门要建立学校体育工作年度报告制度、公示制度,利用公告栏、校园网(局域网)、家长会等,定期通报学校体育工作情况,重点公示学校体育开课率、课程计划、体育教师配备情况、阳光体育运动、学校体育经费投入、教学条件改善和学生体质健康状况等。

3.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建立市、区市县两级学校体育工作督导评估制度。市、区市县教育督导部门要完善学校体育督导评估办法,健全目标考核机制,建立学校体育专项督导制度,组织开展中小学体育工作评估工作。

三、保障措施

(一)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完善教育部门牵头,发展改革、财政、体育等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学校体育工作机制,研究解决有关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事项。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对本地区学校体育工作负总责,将学校体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发展改革部门要积极支持学校体育场地设施项目建设,做好相关项目管理工作。教育部门要把学校体育工作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推动学校体育工作健康发展。财政部门要做好体育教师培训、学生课外体育活动、购买公共服务、学校体育设施设备器材配备等资金保障工作。体育部门要在技术、人才、场地和体育组织建设等方面加大对学校体育工作的支持,协调公共体育场馆和运动设施等社会资源向青少年免费或优惠开放。

(二)加大场地设施和经费投入力度。各区市县政府(先导区管委会)要结合本地区实际,科学编制学校操场建设和改造规划,有计划地新建、改造学校操场。要合理安排中小学体育经费支出,将学校体育工作的经常性经费、场地建设、体育活动经费纳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加大对市、区市县两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的经费投入,优先支持农村地区和民族学校体育工作。

(三)健全风险管控机制。健全学校体育运动伤害风险防范机制,保障学校体育工作健康有序开展。开展体育运动安全教育,培养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提高学生的伤害应急处置和救护能力。加强校长、教师和相关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学校体育从业人员运动风险管控意识和能力。建立学校体育器材设施及场地的安全风险分类管理制度,定期检查、整改安全隐患,有安全风险场地、设施设备应设立明显警示标志和安全提示。拓展校方责任险保障范围,支持各地区、各学校为学生投保体育运动训练意外伤害险,探索建立涵盖体育意外伤害的学生综合保险机制。尝试推行学生体育安全事故第三方调解办法试点工作。

(四)整合社会资源支持学校体育工作。完善政策措施,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逐步建立社会力量支持学校体育发展的长效机制,引导技术、人才等资源服务学校体育教学、训练与竞赛等活动。鼓励专业运动队、职业体育俱乐部定期组织教练员、运动员深入学校指导开展有关体育活动。支持学校与科研院所、社会团体、企业等开展广泛合作,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加强学校体育的国际交流。

(五)强化考核激励和环境建设。各级教育部门要会同相关部门定期开展学校体育专项检查,建立约谈有关主管负责人的机制。把学校体育和学生健康水平纳入教育工作考核体系,对学校体育工作成绩突出的地区、学校和个人进行表彰奖励;对学生健康水平持续3年下降的地区和学校,在教育工作评估和评优评先中给予“一票否决”,并对相关学校校长问责。采取多种方法加强校园体育文化建设,认真宣传学校体育工作的有关政策,引导青少年、学校和社会树立科学的教育观、人才观,营造珍视健康、崇尚运动、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

大连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6年12月23日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38207.html

本文关键词: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