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政发〔2017〕9号《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体育惠民工作的实施意见》
《大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体育惠民工作的实施意见》
大政发〔2017〕9号
各区市县人民政府,各先导区管委会,市政府各委办局、各直属机构,各有关单位:
为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落实《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以体育惠民为宗旨,充分发挥体育的基本公共服务功能,满足市民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切实服务和改善民生,增强市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现就做好2017年体育惠民工作提出以下实施意见: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在全国体育局长工作会议上提出的“全民健身要体现共享性、竞技体育要体现精准性、体育产业要体现基础性”的工作要求,加快体育改革、开放、创新发展,全面落实全民健身国家战略,不断提高体育公共服务水平,确保体育发展成果惠及广大市民,通过全民健身实现全民健康,促进城乡居民身心健康、生活幸福。
二、工作任务
(一)提供有效体育公共服务产品。
1.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具有大连特色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持续不断地为群众提供有效服务。全民健身服务指标体系包含全民健身的组织、设施、经费、活动、指导和监测等为主要内容的六项指标体系:到2030年,全民健身组织实现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四级网络齐全,每万人拥有35名社会体育指导员;全民健身设施实现每个区市县(先导区)拥有1个市民健身中心、每个乡镇(街道)拥有1个体育健身公园、村(社区)实现全民健身设施全覆盖,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3平方米以上;全民健身经费达到人均30元以上;全民健身活动达到经常参加体育活动的人口占常驻人口50%以上;全民健身指导服务达到年举办市级公益健身知识讲座100次以上,市民健身知识普及率达到60%以上;国民体质监测达到国家要求的体质监测布点标准,体质监测合格率达到95%.
2.提高健身品牌活动质量。以普及健康生活为导向,立足于城市特点,提高健身品牌活动质量,引领全民健身新风尚,不断提升市民健身意识和身体素质。进一步增强全民健身品牌活动的辐射力和影响力,重点举办好10项国际化品牌活动、20项市级品牌活动,并培育、储备一批品牌活动项目,形成全民健身系列品牌活动。全年举办大型全民健身活动500余项,打造200万人次直接参加体育运动、500万人次观摩体育活动的全民健身氛围。充分利用大连全民健身的传统优势和地域资源的有利条件,注重市民体育需求由健身阶段向时尚阶段过渡的多元化需求,因地制宜开展适合大连地区群众健身需求的健身活动项目,提倡徒步、骑行、登山、游泳、太极拳、健身气功等大众喜闻乐见的健身活动。
3.完善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全面完成体育重点民生工程涉及的全民健身工程,在甘井子区、金普新区、普兰店区、瓦房店市、庄河市等地区建设多处多功能运动场。实施重点惠民工程和健身设施配套工程,在全市城乡的健身示范广场(经协商愿意为市民增加健身器材的场地)、健身公园、健身中心、健身活动室配套安装健身器材。做好已建全民健身场地设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档升级工作,增加体育文化内涵,健全维护管理机制。
4.推动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进一步扩大体育公共设施对外开放,最大限度满足广大群众的健身需求。现有的公共体育场馆继续做好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加快推进学校运动场地向社会开放,提高学校体育资源使用率。鼓励企业和各类体育资源向社会开放,满足广大群众就地就近的健身需求。
5.提高体育组织服务水平。加强体育行政组织建设,提高为民服务的工作效率。到2030年,市级体育协会达到80个、县区体育协会达到300个、社会体育俱乐部达到500个、全民健身站点达到4000个、社会体育指导员达到26000名,强化各类体育组织的体育惠民意识,在生命全周期过程中提供精准服务。
6.创新全民健身服务模式。以优化健康服务为重点,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全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领域和范围,让体育锻炼、运动康复与疾病防控、临床医疗有效结合,努力为城乡居民提供生命全周期的健身与健康服务。利用科学健身宣讲、体质监测服务、运动处方开具等手段,为市民健身提供科学指导,满足多样化、个性化健身需求。借助“互联网+”,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媒介的智慧体育信息服务互动平台,把场馆设施、赛事活动、健身知识等资源融为一体,满足市民观赛、健身等体育需求,实现体育服务功能的科学化、智能化、便捷化。
(二)促进全民健身与健康深度融合。
7.提升品牌活动质量,逐步实现运动健身与静态医疗融合。健康体质是预防疾病的根本保证,建立运动健身与静态医疗融合的关系,倡导市民通过运动进行健康干预,提升品牌活动质量,强化健身就是最好的预防。
8.提供有效供给,逐步实现健身与康复设施“直通车”.体育部门要主动与有关部门进行有效协作,推进体育健身设施与康复设施功能设置“一体化”,提高健身场所设施的质量和水平,营造健康环境、完善健康保障。
9.完善组织体系,逐步建立体医结合的工作机制。体育组织要积极主动与卫生组织协作,探索建立体医结合的工作机制。加强体育组织建设,建立一支具有健康意识的体育骨干队伍,使体育组织每一个成员能够从提高群众健康素质思考问题,为群众提供优质服务。
10.整合科研资源,逐步建立运动与医疗处方共诊并疗。以优化健康服务为重点,不断加强理论研究,拓展全民科学健身指导服务领域和范围,搭建集运动、医疗处方于一体的信息交流平台,做到“两个结合”,即运动监测与运动处方相结合、运动处方与医疗处方相结合,达到共诊并疗。
(三)发挥竞技体育的服务功能。
11.发挥体育赛事综合功能。充分发挥高端赛事满足大众体育文化需求的功能,促进高端赛事对全民健身、体育产业的拉动作用,完善“政府主导、市场投入、社会办赛、民间参与”的办赛模式,打造国际马拉松赛、国际女子网球公开赛、环渤海帆船拉力赛、中国马术比赛等十大高端赛事,助力体育产业发展和城市经济建设,提升城市知名度和影响力。每年举办常规赛事200项,满足不同人群多元化、多层次的体育竞赛需求。
12.展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发挥竞技体育独特的精神激励和引领带动效应,提高为运动员服务的意识,做好2017年第13届全国运动会大连籍运动员跟踪服务和2018年第13届省运会组队备战工作,努力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展现大连体育健儿的良好精神风貌。推进体育中心运动员训练基地入驻工作,探索多元化办训改革,优化发展环境,提高人才储备质量,推动竞技体育持续健康发展。
13.完善运动训练标准。按照体育人才成长规律和运动训练规律,结合大连体育人才特点,制定《体育训练规程》,分专业制定各运动项目训练标准,提高为基层训练工作的服务意识,指导基层做好体育后备人才的训练工作。
(四)振兴发展足球事业。
14.完善足球发展顶层设计。以深化足球改革为契机,做好顶层设计。一是按照国家要求稳步推进市足协调整改革工作,为足球发展提供体制保障。二是围绕国家级足球训练中心任务要求,加快推进大连市青少年足球训练基地建设。三是制定完善足球发展相关政策,推动大连足球振兴发展。四是完善人才管理机制,建立足球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人才库,实现全市足球人才的管理信息化。五是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加强足球特色校建设,畅通优秀足球人才从校园足球、业余足球、新型足球学校到职业足球的成长通道。
15.支持职业足球获得佳绩。围绕落实市党代会目标任务,加大对职业足球的指导和服务力度,创新职业足球管理模式,营造职业足球健康发展的良好环境,支持大连一方男足实现冲超、大连权健女足获得双冠王、大连普区湖大五人制夺冠等赛季目标,大连职业足球俱乐部、职业足球运动员数量保持全国同等城市领先,重塑职业足球辉煌。
16.巩固青少年足球发展优势。一是深入实施青少年“绿茵工程”,进一步完善市、区、校三级管理、竞赛、训练体系建设,年度举办“校长杯”“区长杯”“市长杯”等系列赛事不少于一万场次。二是举办好各级青少年足球训练营,以抓好德国大众青训营足球项目为重点,全力推进中德青少年足球示范城市建设;以抓好国家、省、市各级训练营为载体,不断扩大我市青少年梯队数量和质量。“十三五”期末,我市青少年足球梯队数量力争达到300支。
17.不断扩大业余足球规模。业余足球是我市足球改革发展的基础。通过创新业余足球发展模式,不断扩大业余足球规模。一是充分发挥业余足球联盟的作用,继续完善“管办分离”的发展模式。二是组织开展好市、区、街道、社区四级市民业余足球赛,年度比赛达到1.2万场。“十三五”期末,我市业余足球队达到3000支,足球人口超过7%.三是积极开展三级示范区创建工作,不断扩大示范区、示范街道(乡镇)、示范社区(村)的数量和质量,实现我市业余足球赛事活动全覆盖。
(五)加快推进体育产业发展。
18.完善体育产业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发展体育产业的系列文件精神,结合我市体育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大连市关于加快发展健身休闲产业的实施意见》,研究体育产业发展资金扶持政策,完善土地、税费等相关优惠政策,建立大连市体育产业协会,加强行业的规范和引导。
19.推进体育产业基地建设。一是积极开展国家级体育产业基地创建工作。支持长山群岛体育休闲产业基地争创本年度国家级产业基地,以此填补辽宁国家级产业基地空白;支持市体育中心、市武术文化博物馆争创年度国家产业示范单位;支持大连国际徒步大会、大连业余足球联赛争取国家体育产业示范项目。二是继续推进省级基地创建工作。在现有4个省级示范基地、示范单位基础上,年度内实现省级示范项目10个。三是积极推进市级产业基地培育工作,实现2017年全市14个区市县(先导区)均有一个市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的工作目标。
20.开展体育项目招商工作。一是结合我市在足球、水上、马术、垂钓等项目已形成的体育赛事、装备制造、赛事传媒等产业基础,有针对性地开展项目招商工作,实现资源有效对接,以此扩大我市体育产业的规模和市场份额。二是做好已签约项目的落地服务工作,全力落实2016年我市与南京万德有限公司、北京体育之窗文化有限公司签定的合作协议内容。三是建立全市体育产业项目库,将我市需要融资的项目纳入数据库管理。
(六)强力推进青少年体育发展。
21.加强青少年体育工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工作,促进青少年素质全面发展,实施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广泛开展青少年公益体育活动和运动项目技能培训,促进青少年养成体育锻炼习惯。建立青少年体育联合会,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校和青少年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积极开展青少年阳光体育大会等活动,打造青少年体育品牌活动。
22.全面落实促进计划。根据全市青少年特点,与教育部门联合制定《青少年体育活动促进计划实施意见》,有计划、有步骤地推动青少年体育活动,不断增强青少年身体素质。加强学校体育的监督指导工作,学校体育作为体育的重要基础,学校体育发展应落实好大连市体育“十三五”规划的目标任务,推动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同步发展。
23.推动青少年俱乐部发展。按照国家要求,建立全市青少年体育联盟,全面推动青少年体育俱乐部建设,为青少年课外体育活动提供组织保障,使体育俱乐部能够满足青少年各类体育爱好需求,在活动中青少年身体素质得到提高。
(七)弘扬体育精神。
24.打造城市特色体育文化。坚持“文化自信”,探索打造融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器物文化于一体的具有大连特色的体育文化体系,满足市民体育文化需求,为体育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借助马拉松、徒步大会、武术文化节等赛事活动载体,围绕足球、帆船、马术等特色项目,加强体育文化交流,打造运动项目文化,提升城市内涵和品质。开展文化作品创作征集活动,展示大连体育发展历程,反映时代体育精神,弘扬城市特色体育文化。
25.加强体育文化研究。确定重点研究课题,发挥体育文化研究成果在全市文化发展中的推动作用,启动《加快健身阶段向时尚阶段过渡》《促进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健身体育场所的体育文化元素》等重点课题研究,使体育文化研究能够推动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发展,体现体育服务于全民、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特色。
26.打造智慧体育平台。借助“互联网+”,建立多层次、多渠道、多媒介的综合性信息服务互动平台,把场馆设施、赛事活动、健身知识等资源融为一体,使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和体育文化都发挥出服务的功能,满足市民观赛、健身等体育需求,实现体育服务功能的科学化、智能化、便捷化,打造互动服务新模式。
三、保障措施
27.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区、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实施体育惠民工作的重要意义,切实把做好体育惠民工作纳入全年重点工作,建立一把手责任制,确保体育惠民工作取得成效。
28.完善经费保障。各级政府要加大体育事业的财政投入,并切实提高投入资金的使用效益。发挥政府资金的带动和杠杆作用,拓宽投融资渠道,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体育产业发展。
29.强化人才战略。建立适应体育行业特点的人才培养政策和制度,鼓励与高校、科研院所、职业教育等机构联合培养体育行业紧缺人才,推进人才队伍专业化、规范化建设。
30.落实工作责任。各区市县、先导区要结合各自实际,建立明确的工作目标与责任制度,落实责任部门、责任人、完成时限,形成责任明确、措施有力、联动高效、问责到位的工作格局。
31.加强督导检查。切实加强对体育惠民工作实施情况的督导检查,完善绩效评估和监督考核机制,坚持日常督查与定期重点督查相结合,推动各项任务按时保质完成。
大连市人民政府
2017年2月23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38290.html
本文关键词: 大连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