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办发〔2012〕66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11-13 13:39:36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通知》



成办发〔2012〕66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2年12月31日



成都市气象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

为进一步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气象现代化水平,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6〕3号)、《四川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成都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
一、“十一五”气象事业发展回顾
(一)气象综合观测体系基本形成。全市建成了地面观测与垂直观测相结合、遥感遥测连续自动化的气象综合观测网,各类地面自动观测站达到315个,新增卫星遥感观测、风廓线雷达观测、新一代天气雷达观测、卫星GPS(全球定位系统)水汽观测、大气成分观测、能见度观测、雷电观测、土壤湿度自动观测等一批现代化新型装备,气象观测手段更加先进,观测项目更加丰富,观测时空密度得到极大提高,对灾害性、高影响天气的监测更加及时有效。
(二)现代气象预测预报业务基本建立。基本建立起以数值预报产品为基础,综合应用多种监测资料和分析手段的现代气象预测预报业务体系。建成高性能计算机和海量存储系统、高清视频预报会商系统、新一代卫星遥感应用系统、气象信息共享系统等现代化业务系统;研究开发了乡镇预报系统、短临预报系统、大气污染气象监测服务系统等;开展了灾害性天气短临预报、乡镇气象预报业务工作,初步建立了精细化数值预报业务系统;预报预测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得到较大提升,预报时效从3天提高到5天,24小时晴雨预报准确率从75%提高到82%,暴雨、强对流等灾重天气的短期预报准确率由57%提高到67%,短时临近预报从无到有,监测预报准确率达到85%。
(三)城乡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基本建成。气象信息传播手段更加丰富、覆盖面大幅增加,新增了电子显示屏、成都通信息亭、互联网、广播、手机短信等多种信息发布渠道,建成了公共气象服务网站、手机气象服务系统,建立了102个乡镇气象服务站和3600余人的气象信息员队伍;气象服务领域进一步拓展,气象保障服务延伸至重大工程建设、重大社会活动、突发事件应急、城市大气环境治理、城市规划、防雷安全、交通安全等领域;为农气象工作进一步深化,新建成干旱监测评估业务系统、农业气象情报服务系统等为农服务业务系统,开展特色农产品、园区种植和农业产业化服务;城市气象服务能力进一步增强,建立了城市内涝、高温、大雾等高影响天气监测预报业务系统,开展了空气质量预报、大气污染潜势预报、紫外线监测预报等特种预报业务工作。
(四)人工影响天气业务能力显著提升。建成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通信调度系统、监测与作业条件预报系统、作业指挥管理平台,开展了人工影响天气效果评估;基本完成作业炮点规范化改造,构建了高炮、火箭、飞机、地面碘化银发生器等多种技术手段组成的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体系,作业影响面积由原来的3000平方公里提高到6000平方公里,作业有效率提高10%。
(五)气象防灾减灾取得重大成效。在2006年特大伏旱,2008年持续低温冰雪灾害、“5·12”抗震救灾、“9·22—9·26”连续性大暴雨,2010年“8·13”、“8·19”都江堰市龙池特大山洪泥石流,2011年“7·3”市区内涝,2012年“8·17”彭州市银厂沟山洪泥石流等重大灾害中,气象服务主动、及时、准确,为避免或减轻灾害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做出了重要贡献。






(附件见表一)





二、“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新形势
(一)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1. 基础设施难以承载气象业务发展。市、县两级业务用房基础设施落后于全省其他地区平均水平,特别是市级气象基础设施制约了现代气象业务服务功能的完善,已成为气象业务服务能力进一步提升的“瓶颈”。
2. 气象预报预警能力亟待提高。灾害性天气定时、定点、定量监测预报准确性不高、精细化不够,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等气象次生灾害预警服务能力不足,大气污染气象预报业务与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改善城市空气质量工作还需进一步深化。
3. 气象预警信息发布传播能力尚需提升。气象预警信息传播还未实现城乡全覆盖,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快速普发机制还未建立。
4. 农村气象服务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尚需完善、农业气象服务能力还需提高。
(二)气象事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1. 城市防灾减灾是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新动力。我市是气象灾害及其衍生灾害多发地区,在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极端天气事件呈现频发、多发态势,社会对特大城市防灾减灾的关注度和敏感性将促进气象事业持续快速推进。
2. 经济社会发展是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源动力。我市正在加快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迫切需要更加丰富多样、更加深入有效的气象保障服务和城乡均衡、贴近群众生活的公共气象服务,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赋予了气象事业加快发展的新使命。
3. 气象科技创新发展是推进气象事业发展的内动力。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气象科技的长足进步,气象观测技术更加先进,数值预报模式更加成熟,使得气象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可能,科技创新将推动气象事业纵深发展。
三、“十二五”气象事业发展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总体战略,紧紧围绕“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把提高气象服务水平放在首位,按照不断提升气象预报能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建设“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大力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构建与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国内一流水平的城乡公共气象服务体系,为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城乡一体化、全面现代化、充分国际化的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提供优质的气象服务保障。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需求牵引,提升服务能力。坚持把不断满足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安康福祉对气象服务日益增长的需求,作为成都气象事业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提升公共气象服务能力。
2. 坚持创新驱动,争创全国先进。着力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的气象科技成果和管理经验,积极开展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建设试点,努力实现我市气象现代化建设质量、速度、规模和效益协调发展。
3. 坚持人才优先,保障事业发展。建立完善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人才队伍建设机制,加大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现有人才工作力度,努力造就一支适应现代气象事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队伍。
(三)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基本建成结构优化、布局合理、功能齐备、城乡均衡的现代气象服务体系,50%的气象台站率先基本实现气象现代化,气象灾害防御与城乡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达到全国先进水平。





(附件见表二)






四、主要任务
(一)进一步增强气象灾害精细化监测预报能力。以暴雨、冰雹、大雾、雷电及山洪泥石流、城市内涝次生灾害监测预报为重点,建设立体化气象监测体系与监测资料快速收集分析系统。加强国内外数值预报产品分析应用和精细化预报技术的研究、开发,改进我市精细化数值天气预报系统,预报时间分辨率达到1小时,空间分辨率达到3公里。以卫星资料和天气雷达资料反演降水为主要手段,开展定量降水估测业务,不断提高灾害性强降水定点、定量、定时预报的准确性。开展气象灾害及次生灾害风险预估与预警服务。
(二)建立完善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与传播体系。不断健全气象信息广泛快速传播机制,建设信息快速分发平台,建立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多渠道向社会公众快速发布的“绿色通道”,完善重大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向防汛、国土等部门快速发布的“专业通道”,实现城乡气象信息传播全覆盖。
(三)建立完善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 建立完善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市、县两级气象部门设置专门岗位、配备专门人员,建立农业气象服务中心工作实体和业务系统,不断深化针对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现代农业气象服务工作。建立完善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做到防御规划到县,组织机构、预报服务、气象观测、气象服务站到乡镇,应急预案、风险调查到村,气象信息员到组,预警信息发布到户,灾害防御责任到人,全面提高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的整体水平。
(四)建设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建设技术先进、功能齐备的市、县两级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全面改善气象基础设施条件,构建集气象灾害监测、资料收集处理、预报预警产品制作与信息发布、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农业气象服务、城市气象服务与应急气象服务等于一体的综合业务平台与业务实体。
(五)建立完善大城市环境气象服务体系。加强城市灾害性、高影响天气和大气污染对城市环境影响的气象监测预报工作。建立雾霾监测、精细化大气污染预报业务,优化大气污染气象潜势预警;深化卫星遥感应用,开展可吸入颗粒物、热岛效应、城市绿化状况、龙门山和龙泉山生态带植物生长状况、异常高温点的监测服务;进一步加强城市内涝、城市规划建设、交通安全、突发事件等专项气象服务。
(六)进一步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服务体系。建立健全全市人工影响天气地方事业机构,健全部门联动的指挥作业协调机制,完善安全监管体系。加快人工影响天气业务现代化建设,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着力完善飞机、地面碘化银发生器等作业系统,建成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试验、培训与保障基地。全面提升常态化、全年性消雹防灾、增雨抗旱、改善城市空气质量、重大社会活动和突发事件人工影响天气作业保障能力。
(七) 建立天府新区公共气象服务体系。健全天府新区气象工作机构,建立完善天府新区气象综合监测系统、气象预测预报服务系统、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开展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人工影响天气、气象行政管理等工作。到2015年,天府新区公共气象服务能力达到中心城区同等水平。
五、重点项目
(一)成都市气象监测预警中心工程。
1. 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综合业务用房。建设成都市气象台、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中心、农业气象中心、城市气象服务中心、天气雷达站、数据中心机房、大型装备业务用房、气象记录档案馆、气象科普馆等业务办公及配套用房约15000平方米。
2. 气象监测预警中心综合业务系统。建设气象监测预报分析制作、预报会商、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城市气象服务业务、气象应急指挥业务、农业气象业务、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调度业务、气象影视制作等平台及气象数据收集处理等系统。
3. 气象大型装备技术保障基地。建设以观测仪器检定标校场、科普展示场、大气成分监测站、防雷产品检测技术平台、气象仪器检定检修业务平台、大型装备维修检测平台为主要内容的气象装备技术保障基地。
(二)现代农业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与防御工程。
1. 建设市、县两级农业气象服务中心。改善市、县两级农业气象业务工作基础设施条件,建设农业气象灾害监测系统、农业气象数据库系统、农业气象灾害评估系统和农用气象预报制作平台。建设农业气象移动式野外观测、调查业务平台,配置工程用车、新型车载农业气象专业设备与移动信息网络设备。
2. 建立农村气象信息传播服务网络。在乡镇和特色作物种植园区建设农业气象服务站;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电子显示屏、“村村通”等各类信息传播手段,建立进村入户的信息快速传播系统,构建农村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发布绿色通道。
3. 完善人工影响天气业务体系。建设无人飞机云中观测、播撒作业系统,完成全市45个炮点数字化改造,新增车载火箭作业装备14套、山区地面碘化银增雨(雪)发生器20套;新增1—3套地基双通道微波辐射计、14套激光雨滴谱仪;建设具有无人飞机起降、维修、控制,高炮火箭维修标定、人员培训、效果评估观测等功能的试验基地。4. 完善气象综合观测系统。新增6部风廓线雷达、2部移动天气雷达、2部激光气象雷达、2个边界层梯度观测站;新建局地天气监测和山洪地质灾害监测自动气象站260个,升级改造具备北斗卫星通信功能的自动气象站50个,升级改造具有视频监测功能的自动气象站50个,建设交通气象、旅游气象监测站50个;配置14套应急监测服务平台、1部气象装备检定车;建设5个大气成分观测站。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要重视并大力支持气象事业发展,加强对气象工作的组织领导,健全地方气象事业机构,完善工作机制,将气象事业纳入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立项建设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气象建设项目,促进气象事业快速发展。
(二)强化法律法规和政策支撑。认真贯彻落实《气象法》和国务院《气象设施和气象探测环境保护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气象灾害防御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市实际,抓紧研究制定相关政策法规和工作措施,确保气象现代化建设、气象灾害防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探测环境保护等各项工作顺利开展。
(三)加大投入力度。各地要加大对气象事业的投入力度,建立完善稳定增长的气象事业财政投入机制。严格落实地方气象事业日常运行经费和地方气象事业发展项目建设资金,不断增强气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四)强化队伍建设。要不断完善气象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机制,优化人才健康成长的环境,充分调动气象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多元化的人才引进机制、多样化的培训机制,着力打造高层次人才队伍,全面提高气象职工队伍整体素质。
(五)深化部门联动。各地要建立健全“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气象防灾减灾机制,各级气象、国土、环保、交通、农业、林业、广电、防汛、通信等部门要强化气象防灾减灾工作的协作和配合,不断增强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全面提升应对气象灾害的能力。













附件: 1 · 12CBF66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44751.html

本文关键词: 成都市,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