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办发〔2012〕17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的通知》
成办发〔2012〕17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2—2015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一二年四月六日
成都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
(2012—2015年)
为促进我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根据省政府《关于印发四川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实施方案(2011-2015年)的通知》(川府发〔2011〕20号)要求和市委、市政府《关于加快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意见》(成委发〔2011〕19号)精神,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总体思路。将科技成果转化工程作为我市科技工作的重要工作,以项目带动为基础,以实施“八大”科技产业化工程为重点,以加强科技成果转化“三大”平台和“三大”承载地建设为抓手,以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工作机制为保障,加快推进我市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进一步促进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为成都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启动实施1000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建设国家、省、市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5家以上;全市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及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总数达15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达到10家;孵化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55%以上;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000件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累计20000项以上,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230亿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2%。通过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实施,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高端制造业、节能环保等产业实现产值16350亿元以上。
二、重点任务
(一)抓好成果转化项目引导,实施“八大”科技产业化工程。
围绕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八大”科技产业化工程,着力突破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培育具有商业价值和市场竞争力的科技成果,形成一批创新产品,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创新型企业和创新集群,建成一批科技产业化示范基地和产业聚集区,构建我市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倍增”战略。到2015年,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200项以上,重点科技成果转化项目800项以上,带动实现产值16350亿元以上。
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要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实现重大突破,重点支持: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中具有转化和产业化前景的项目;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国家、省级和市级科技计划、创新计划支持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获得国家、省级和市级科技奖励的科技成果转化项目;技术上有创新性、独占性,市场上有独特竞争力,1—2年内能实现产业化,3—5年内产值或销售收入上亿元,或可能成为新兴市场主导产品的成果转化项目;通过技术交易落户我市的国内外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
1.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化工程。
(1)依托单位:依托国腾电子、和芯微电子、四川虹视、华日通讯、川大智胜、三零集团、亨通、光恒等龙头企业;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电10所、中电29所、中科院成都分院、四川航天技术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2)重点领域:移动互联网、卫星导航与位置服务应用、物联网、信息安全、数据服务等领域。
(3)重点成果:重点促进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移动互联网终端安全应用平台、万兆防火墙、灾备系统、互联网数据中心(IDC)、支撑制造业产业链协同的云服务平台、高性能路由器、摩宝第三方移动支付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核(IP核)、国产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地面综合信号关口站成套设备及通信终端制造、光纤到户或到任意结点(FTTH/X)等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重点产品:重点培育北斗卫星导航终端关键元器件、“北斗二号”各型用户终端及行业卫星导航应用系统等产品;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长期演进(3G/LTE)基站配套的高效线性功放、智能功放、光纤拉远系统、直放站系统、家庭无线基站(FEMTO)、防雷设备、基站天线、数字滤波、光通信器件等产品;微控制单元(MCU)、协议芯片、微电源管理芯片、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模拟/数字转换器(ADC)、接口控制芯片和一体化芯片在内的系列芯片等产品。
(5)实现目标:到2015年,突破150项以上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授权达860件以上,开发24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60家以上,推动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为重点的电子信息产业快速发展,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建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
2.生物医药产业化工程。
(1)依托单位:依托科伦药业、康弘药业、地奥集团、蓉生药业、奥泰医疗、华神药业、远大蜀阳、升和制药、迈克生物、圣诺科技、百裕制药等龙头企业;四川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成都生物制品研究所、生物治疗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大容量注射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生物医学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手性药物工程研究中心、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2)重点领域:川产道地中药材系统开发与综合利用、创新药物研究开发、新型生物医用材料制品及高端医疗设备、新型诊断试剂及产品、放射性药物、传统医药制造业绿色生产工艺推广示范、干细胞与再生医学等领域。
(3)重点成果:重点促进重组蛋白药物等生物技术药物的大规模生产工艺、结核病等传染性疾病新型特异标志物的发现及快速检测技术、血浆综合利用、拆分新方法在手性药物和中间体制备中的应用、微生物酶法转化技术、兽用及人用广谱抗菌中药新药有效部位、医学图像处理技术与三维重建系统等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重点产品:重点培育新型乙脑、肺炎、狂犬病、水痘、流感等疫苗,静注乙型肝炎人免疫球蛋白、静注人免疫球蛋白、凝血Ⅷ因子等生物制品,新型抗体类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紫杉肽、冻干滴眼用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冻干注射用抗肿瘤融合蛋白等创新药物,新型中药饮片与配方颗粒、银杏内酯注射液、荆感胶囊、清菲软胶囊、肾芩颗粒等现代中药,放射性微球等放射性药物,结核分枝杆菌抗体诊断试剂盒、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等新型体外诊断试剂及产品,1.5T/3.0T超导磁共振成像系统、肿瘤精确放射治疗系统、心脏三维标测系统、血液透析机等高端诊断治疗设备,纳米骨填充材料、生物活性人工骨(人工关节)、介入治疗导管、医用聚氨酯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等产品。
(5)实现目标:到2015年,突破40项以上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授权达410件以上,开发5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50家以上,全市生物医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以上,建成特色鲜明、西部领先、全国一流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
3.新材料产业化工程。
(1)依托单位:依托蓝星集团、新筑路桥、巨石集团、方大集团、光明光电、中光电、易态科技、晶元、台嘉、拓鑫等龙头企业;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蓝晨光化工研究院、西南化工研究院、西南磁学研究所、成都工具所、中科院成都有机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2)重点领域: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乙烯及衍生材料、稀土材料及其他新材料、玻璃材料等领域。
(3)重点成果:重点促进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乙烯及衍生材料、光学玻璃、稀土材料、电磁辐射控制材料、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三元正极材料、高性能功能高分子材料双组份加成型自粘硅橡胶等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重点产品:重点培育稀土积压物储氢合金电极系列材料、三元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碲化镉/硫化镉、锂离子电池隔膜、等静压石墨、钛铝非对称膜、无卤阻燃材料、芳纶纤维、聚苯硫醚纤维、电子级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聚酰亚胺纤维、聚对苯撑苯并二恶唑(PBO)纤维、高端玻璃材料等产品。
(5)实现目标:到2015年,突破100项以上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授权达400项以上,开发18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120家以上,支撑新材料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100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第一、全国一流的国家新材料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4.新能源产业化工程。
(1)依托单位:依托东方电气、汉能光伏、阿波罗、天威、旭双、宝生新能源、阜特科技、国电、川汽、成客、东骏激光、拓利化工、瑞安特、四川新力光源、成电硅海等龙头企业;电子科技大学、四川大学、西华大学、中国核动力研究院、中科院光电所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2)重点领域:太阳能、核能、风能、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照明应用、智能电网、储能系统等领域。
(3)重点成果:重点促进聚光光伏(CPV)发电系统、非晶锗硅双结薄膜太阳能电池、碲化镉薄膜太阳能电池、晶体硅太阳能电池、宽温区镍氢动力电池等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重点产品:重点培育高效低成本太阳能电池、光伏光热发电设备、第二代和第三代核电设备、风电整机关键配套设备、纯电动汽车和气电混合动力客车整车及核心零部件、蓝宝石衬底人工晶体、高光效功率型白光发光二极管(LED)和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电站储能系统等产品。
(5)实现目标:到2015年,突破40项以上关键技术,发明专利授权达100件以上,开发50个以上重点新产品,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60家以上,支撑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1100亿元以上,建成西部第一、国内一流的国家新能源装备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5.高端制造业产业化工程。
(1)依托单位:依托成飞、海特、东方日立、成焊宝玛、普什宁江、华气厚普、三洲核能、瑞迪机械、川开电气、成飞集成、华川电气、豪能科技等龙头企业;四川大学、西南交通大学、西华大学、四川省机械设计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2)重点领域:汽车及配套产品、精密装备制造、航空及配套产品、轨道交通装备等领域。
(3)重点成果:重点促进高速列车推力杆,镁合金内饰件及快速重载列车制动盘/片国产化,高速、精密卧式加工中心,大容量变流器装置主控系统,汽车工业机器人及成套技术装备,压缩天然气(CNG)、液化天然气(LNG)成套设备,加气站数据采集与监视控制(SCADA)系统,硒化锌(ZnSe)精密光学元件,兆瓦级风力发电机组主控系统等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重点产品:重点培育汽车及零部件、精密数控机床、精密模具、精密焊装、航空航天设备、大飞机设备及空管设备等产品。
(5)实现目标:到2015年,突破200项以上高端制造业的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授权达300件以上,开发300个以上重点产品,培育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200家以上,支撑高端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达到3550亿元以上,成为国家重要的高端制造业基地。
6.节能环保产业化工程。
(1)依托单位:依托中科普瑞、海诺尔环保、华西气体、中自尾气、锦兴绿源、高威节能、环能德美等龙头企业;四川大学、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科技大学、中科院成都分院、西南化工研究院、四川省环科院、四川省自然资源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校。
(2)重点领域:废水、废气、垃圾处理、隔音降噪处理、建筑节能、生物质能利用、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
(3)重点成果:重点促进汽车、摩托车尾气净化技术,燃煤电厂烟气脱硫装置的工艺设计和设备制造技术,生物质能发电、生物质能转化沼气、沼气发酵工艺、技术和装备开发,废弃电器电子产品拆解、回收、综合利用的工艺、技术开发,光触媒污水处理技术,城乡生活垃圾资源化利用焚烧发电系统等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重点产品:重点培育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脱硫脱硝、高浓度有机废水处理等成套设备和监测设备,膜材料、高性能防渗材料、脱硝催化剂、固废处理固化剂和稳定剂、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替代产品、隔音吸音材料与成套隔声降噪设备、可生物降解塑料制品、微生物处理添加剂、高性能水处理絮凝剂和混凝剂等产品。
(5)实现目标:到2015年,突破30项以上节能环保装备核心技术,发明专利授权达200件以上,开发40个以上重点产品,培育30家省级以上创新型企业,支撑节能环保装备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600亿元以上,成为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装备研发及制造基地。
7.现代服务业科技支撑工程。
(1)依托单位:依托三泰电子、中药材天地网、博瑞传播、成都传媒集团、万国数据、中兴通讯、中国电信四川分公司、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成都数媒、传化物流、神州数码、索贝数码、海圻医药、曙光光纤网络、迈普通信、颠峰软件、新电信息等龙头企业;西南交通大学、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中电30所、四川省现代服务科技研究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2)重点领域:制造业服务、研发服务、总部经济、软件及信息服务、工业设计、文化创意、现代物流、休闲旅游等领域。
(3)重点成果:重点促进产业链协同与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以及工程总包、设备成套、零配件配套、产品应用服务、制造资源协作等生产性服务业关键技术,金融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电子商务、物联网技术应用标准和规范等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4)重点产品:重点培育金融后台服务外包支撑系统、网络媒体内容分发系统、正版音乐电视点播服务平台、无线智能远传预付费系统、下一代云计算互联网综合视讯服务平台、中药材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云计算中心平台、物联网信息安全中心平台、服务外包行业在线培训公共平台、专业数据信息服务平台、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区域协同医疗服务共性平台、工业设计共性技术服务平台、数字游戏动漫开发公共技术平台、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增值服务共性平台等产品。
(5)实现目标:到2015年,取得50项以上自主知识产权,培育一批示范企业,建成1个产业化基地;带动服务业增加值超过3500亿元,年平均增速超过12%;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2%,其中,生产性服务业、新兴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42%;制造业服务、研发服务、软件及信息服务、工业设计、休闲服务等高端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达70%以上,基本建成全国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区,国际国内高端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承载地和辐射西部、面向全国、世界一流的西部现代服务业发展高地。
8.现代农业科技应用推广工程。
(1)依托单位:依托新希望集团、通威股份、徽记食品、中新农业、种都种业、想真企业、高福记食品、榕珍菌业、国凤生物、花秋茶业、吉峰农机等龙头企业;四川大学、四川农业大学、西华大学、成都大学、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省食品发酵院、市农林科学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
(2)重点领域:优势特色农作物及水产新品种培育、标准化种植和健康养殖关键技术集成和示范、高效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集成与示范、现代农业高新技术集成与示范等领域。
(3)重点成果:重点促进超级粮油作物、特异花卉苗木、优质高产果蔬茶(食用菌)及地方名优水产等新品种,粮油规模化、机械化高效种植技术,秸秆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等,花卉苗木标准化生产、工厂化快速繁殖、景观化培育技术,果蔬工厂化育苗、设施栽培、病虫害生物防控技术,食用菌工厂化生产、茶叶无公害生产技术,畜禽水产安全高效、健康生态养殖技术及动植物重大病虫害(疫病)防治技术,粮油、肉类、果蔬、茶叶等主要农产品精深加工关键技术,多功能食品研发、有效成分提取、生产工艺改进和技术集成等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应用。
(4)重点产品:重点培育超级杂交水稻、杂交小麦、杂交油菜等粮油作物新品种,开发特异花卉苗木新品种、优质高产果蔬茶(食用菌)新品种、地方名优水产新品种,适合于成都平原、丘区不同立地条件的农业耕、种、收机械;粮油制品、肉制品、果蔬、茶叶等精深加工产品,生物肥料、生物农药、生物饲料等产品。
(5)实现目标:到2015年,培育动植物新品种80个,攻克我市农业发展中的重大共性技术50项,重点扶持科技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家,建立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50个,培育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及产业集群8-10个,建成西部第一、全国领先的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成果孵化基地。
(二)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推进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围绕“八大”科技产业化工程,重点支持成都技术转移(集团)公司、产业(技术)研究院、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构建聚集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促进技术转移、服务成果转化的重要载体。到2015年,实施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平台项目30项以上,全市技术合同成交累计20000项以上,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230亿元。
1.加快成都技术转移(集团)公司建设。制定出台集团绩效考核办法,完善集团技术转移、成果转化的“发现、筛选、撮合、投入”的专业化服务机制,促进集团与科研院所、企业之间建立紧密的协作关系和通畅的技术转移与成果转化渠道。发挥集团整合资源推动技术转移的枢纽作用,促进国内外技术向我市转移、在我市转化。构建以集团为主导,产业研究院、高校科研院所技术转移中心、科技中介等为补充的多层次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服务网络。
实现目标:到2015年,跟踪技术项目1500项以上,筛选、评估和撮合技术项目250项以上,实现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100项以上,技术市场合同成交额达到230亿元。
2.深化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围绕我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需求,立足科技产业园区(基地),以“招智引技”为核心,以技术研发为重点,以市场孵化为手段,采用研究院“政府主导、公司化管理”的模式,深化新能源、新材料、汽车三个产业研究院建设。面向区域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启动物联网与云计算、节能环保、创意设计等产业研究院建设,增强资源整合聚集能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孵化功能,促进技术、人才和研发机构等向县域流动聚集。
实现目标:到2015年,产业研究院达到6家以上,每个产业研究院引进高端研发机构和团队5个以上,推动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20项以上。
3.深化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围绕“八大”科技产业化工程,以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目标,按照“整合、集成、共享、提升”的思路,充分发挥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享、科技信息情报共享、知识产权综合服务信息共享、科技战略决策咨询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科技金融服务“六大”服务平台的资源集聚功能和成果转化功能,增强服务平台对外服务和开放共享的能力。加强与省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对接,完善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管理办法,开展服务平台绩效评估。
实现目标:到2015年,平台资源单位达到300家,新认定重大产业技术平台30个以上,平台服务研发生产类科技型中小企业覆盖率达60%以上。
(三)抓好科技成果转化承载地建设,打造国际化高端产业聚集区。
1.抓好天府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结合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制定天府新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方案。支持成都高新区发挥核心带动作用,对区内技术转移、成果转化、产业聚集、创新载体建设、创业投资等进行前瞻性部署,鼓励先行先试,推动协同创新。扩大对外科技交流合作,争取一批国际国内科技合作基地和项目落户,促进天府新区成为科技创新的先导区和成果转化的主要承载地。
实现目标:到2015年,力争国家、省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检测中心等研发平台20个落户,获得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立项200项以上。
2.加强产业集中发展区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建设。实施产业集群创新科技专项,引导科技成果在全市国家级、省级产业基地(园区)、集中发展区实现转化和产业化。加强园区(基地)科技创新综合配套建设,聚集优质研发资源,促进集成电路、光电显示、信息安全、新能源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集群发展,提升产业集聚效益,加快建设国际知名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
实现目标:到2015年,国家级、省级科技产业园区(基地)达到35个以上,产业聚集度达到65%,科技创新产品产值率达24%以上。
3.加大科技孵化器建设力度。推广成都高新区大孵化模式,在市级产业功能区、重点产业园区构建以政府所建孵化器为示范、社会力量为主体、科技金融和中介服务为保障的孵化网络体系。推广中国—以色列孵化器共建模式,鼓励支持海内外企业、科研院所和其他投资主体创办科技企业孵化器。深化与“中国城市科技企业孵化服务联盟”重点城市合作,加强网络化国际孵化器、专业服务器建设,促进资源互动共享,加速科技成果的培育孵化,提升科技成果转化的承载能力。
实现目标:到2015年,全市孵化器面积达到300万平方米以上,其中,成都高新区新增孵化面积100万平方米以上,各区(市)县重点产业园区分别新增10万平方米以上,全市在孵企业达到10000家以上。
(四)抓好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创新、转化并重发展。
1.完善科技投融资体系。健全科技保险、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担保科技金融服务体系,深化成都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建设。引导银行、保险、社会资本参与科技金融建设,支持企业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构建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系。
实现目标:到2015年,创业投资资本达100亿元以上,科技保险金额累计达500亿元以上,集成金融创新业务服务企业200家以上。
2.完善企业创新转化能力培育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研发机构,支持企业争取并承担国家、省、市重大科技专项和重大科研机构、创新平台建设。扶持培育一批国家、省创新型企业和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支持企业购买成果、专利进行转化,协助和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上市。
实现目标:到2015年,引导新建产学研联合实验室30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联盟25个以上;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企业及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总数达1500家以上,年销售收入超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企业达到10家,重点培育拟上市企业100家以上。
3.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建立与“八大”科技产业化工程相对应的知识产权综合服务机制,为技术转移和成果转化提供知识产权监测预警、引进技术风险评估、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知识产权维权援助及仲裁处理等全方位服务。开展企业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加强国家级、省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企业培育。延伸知识产权服务网络,加强园区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室和各类基层知识产权服务站点建设。建立重点企业知识产权跟踪服务机制,深化知识产权托管试点,实现成都高新区、双流西南航空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四川新津工业园三个试点园区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率达到80%以上。
实现目标:到2015年,全市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0000件以上;全市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园区达到3个,省级知识产权示范园区3个,试点园区10个;在重点产业领域培育知识产权示范企业50家、试点企业200家。
三、保障措施
(一)强化组织协调。建立市科技成果转化联席会议制度,负责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组织实施,研究决定成果转化的重大事项。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负责全市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的组织实施,市政府有关部门要把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作为推动“产业倍增”战略的重大举措,并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制定贯彻措施,进一步明确工作重点,完善工作机制,形成市、区(市)县联动推进的工作格局。
(二)加大经费投入。设立市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在蓉高校院所的科技创新项目就地转化,将市级应用技术与研究开发资金每年新增部分的80%纳入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也要设立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专项资金;加快组建成都技术转移(集团)公司,首期注册资本金5亿元,力争到2015年,注册资本金总额达到10亿元;发挥政府投资引导作用,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构建多元化的成果转化投入机制。
(三)抓好政策落实。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落实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按15%税率征收及其他有关促进科技成果转化财政税收优惠政策,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及时跟踪国家、省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程支持方向和重点,积极争取、主动承接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力争“十二五”期间,我市实施省级以上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占总项目半数以上。
(四)建立考评机制。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统计分析,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转化工作考核评价体系,把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纳入市政府专项目标考核。继续深化科技成果评价全国试点工作,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评价方式方法,提高评价结果的公信度。增设科技成果转化组织推进奖,对为促进技术转移、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作出贡献的高校院所、中介组织进行奖励。各区(市)县政府和成都高新区管委会也要建立相应的科技成果转化考评和奖励机制。
附件:成都市科技成果转化实施方案任务分解表附件
附件: 1 · 12CBF17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