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办发〔2006〕92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11-13 14:35:53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的通知》



成办发〔2006〕92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六年八月十五日



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



“十一五”时期,是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十一五”规划,是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一五”规划体系中的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全市信息化发展、统筹信息化工作的行动纲领。



一、发展条件



(一)发展基础。“十五”期间,全市信息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对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

1.信息基础设施发展迅速。成都市是全国八大通信枢纽之一,建成了以光缆为主体、数字微波和卫星通信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干线传输网络。全市集约化信息管线达到560公里,光缆总长度达到1.2万皮长公里;城域网出口带宽达到39G;互联网用户达到209万户,家庭宽带接入比例达到11.89%;电话交换机总容量达到751.8万门,固定电话用户达到428.4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达到789.9万户。

2.信息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05年全市电子信息产业工业增加值90.68亿元,同比增长32.9%,产品销售收入220亿元,同比增长22.8%;软件业完成销售收入130亿元,出口创汇超过3000万美元;认证软件企业368家,认证软件产品1018个。一批国内外知名的IT企业相继在我市聚集和落户,初步形成了集成电路、信息安全、数字娱乐和光通信等产品设计、研发、制造和服务的产业链,信息产业集群正在形成。

3.信息技术应用成效显著。在服务经济建设方面,信息技术应用不断从城市向农村延伸,企业信息化取得初步成效,电子商务有序推进。农村经济信息网络应用不断扩大,农民网校示范工程、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信息服务进社区试点工程等一批试点示范项目顺利推进,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正在形成。在工业、商业企业推广信息技术应用,改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和销售等环节,提高了企业竞争力。围绕电子商务发展,加快建设了一批信息资讯、电子认证、在线支付、现代物流等信息平台,开展电子商务业务。积极争取并成功开展了国家银行卡受理市场建设试点和金融税控收款机共享试点,建立了银行卡联网通用平台,实现了16家发卡金融机构的互联互通,刷卡消费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比例由2002年的不足2%提升到2005年的17.8%。

在服务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方面,电子政务建设快速发展,公共服务水平显著提高。大力推进政府信息公开,构建了覆盖市、区(市)县两级的电子政务网络体系;跨部门共享的应用系统和资源建设开始起步,建立了政府门户网站、网上政务大厅和政务服务中心信息系统、企业信用信息及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系统、城市应急联动系统、城市内涝及防汛监测信息系统等一批服务于人民生产、生活的信息系统。

在服务文化、社会建设方面,完成了数字图书馆、移动数字电视、疫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信息系统的建设,实施了“校校通”、成都现代公众多媒体信息亭、城市通卡、数字社区便民信息服务系统等特色项目,提升和改善了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取得了明显的社会效益。

4.信息化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加强了信息化工作的组织领导,基本形成了一个领导小组、一个主管机构、相关部门各司其职、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的工作格局和建设管理体系。规范了信息化的建设与管理,出台了加强信息化建设管理的一系列地方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制定了鼓励软件、集成电路、数字娱乐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推进了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依托在蓉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形成了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层次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通过干部培训、职业培训体系,在机关、公务人员中开展了电子政务培训,普及了信息化应用技术;各网络运营商、企业以及相关社会组织通过推广新产品、开发新业务,把信息技术推广作为拓展信息市场的重要营销策略,加快了信息化知识的普及和推广。



(二)存在的问题。“十五”期间是成都市信息基础设施、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信息产业快速发展的时期。同时,也面临不少突出问题和挑战。

1.信息资源共享利用不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仍然是发展的瓶颈。信息资源产品化程度不高,信息内容服务尚未形成产业效应。信息资源共享机制、市场机制有待建立和完善。

2.信息产业支撑作用不突出。信息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不明显,产业链不完善,缺乏重大产业化项目支撑,核心技术和产品不多,龙头企业不强。2005年末,全市信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6%左右。

3.城乡信息化发展不平衡。城市信息化发展速度明显快于农村,在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应用服务普及程度、信息消费水平等方面,农村地区与城区之间都存在较大的差距。

4.信息化发展环境尚需优化。信息化政策、规范、统计等基础性工作滞后于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投融资体制尚未形成。信息化人力资源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三)发展机遇。“十一五”期间,成都市深入推进城乡一体化、构建和谐成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为信息化提供稳定的发展环境;科技进步加快、产业结构升级、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将为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产业发展提供强劲的动力;生产要素流动加快和区域合作的更加深入,将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及我市建设中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竞争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将使成都信息化建设迎来高速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信息化发展将由重建设到更加重视应用转变;建设模式将从单一部门的信息系统向跨部门、跨领域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转变;系统应用将从面向行业和部门的专业化应用更多地转向面向社会和公众的普遍服务;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也将更加注重绩效评估。



二、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积极实施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坚持以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构建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环境为基础,以加快信息产业发展为主线,以普及信息应用服务为核心,以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利用为关键,推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做大做强信息产业,使成都信息化发展环境更加和谐、信息应用服务更加便捷、信息产业发展更具优势,成为全国一流的信息强市。



(二)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到2010年,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信息强市。拥有国内先进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满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的发展环境,充分发挥信息化在促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和信息服务水平普遍提高,信息产业对国民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建立起功能完善、应用普及、融合创新的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

2.具体目标。

信息基础设施目标:巩固提高西南地区通信枢纽地位。建成容量超大、应用便捷、质量优化、业务多样的城域骨干网和宽带接入网,城域骨干网带宽和出口带宽显著提高,宽带网覆盖全市所有乡镇和有条件的行政村,城区基本实现宽带接入到户。建成国际互联网网络交换中心和数据中心、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全市计算机普及率达到每百户居民60台以上,国际互联网用户普及率达到25%,家庭宽带接入比例提高到20%以上。实现电话的普遍服务,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得到推广应用。电视信号实现全域覆盖,数字电视技术普及应用,有线电视用户比例达到80%。逐步实现电话、电视和计算机网络业务的融合发展。

信息应用服务目标: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基本形成。电话、电视和计算机及其他信息技术新媒介的内容服务得到普遍应用,城乡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与共享利用水平明显提高,城镇人均信息消费支出占消费总支出的比例达20%。构建起城乡统筹、共享利用和普遍服务的电子政务建设与发展机制;重点完成一批服务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有效实施社区、城市及社会管理,提高对市场联合监管能力的跨部门、跨地区的共享业务系统的建设,基本实现政府面向公众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构建起政府推动、行业自律、企业主导、服务规范的电子商务发展机制,电子商务交易额占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比例达到40%,80%规模以上企业完成信息化建设、升级及改造。

信息产业目标:做大做强信息产业。信息技术进步与产业创新、信息制造业与信息服务业融合发展的机制基本形成,提高信息产业竞争力。以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和光伏为主要方向,加快建设西部信息制造业基地。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提高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加快建设以信息内容服务、信息安全、数字娱乐和软件外包为主要内容的西部信息服务业基地。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融合创新、健康发展的信息产业新格局。



三、发展战略



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成都信息化发展的重大战略,是加快信息产业发展、快速提升信息化发展水平、缩小城乡之间信息化应用差距、推进信息普遍服务的有效途径。要坚持统筹规划、资源共享,深化应用、务求实效,面向市场、立足创新的战略方针,扎扎实实地推进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将成都建设成为全国一流的信息强市。

(一)以统一规划为基础,统筹城乡信息化发展。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布局,条块结合,城乡互动,突出统一部署和协调推进,打破城乡信息化建设与发展分治的局面,构建城乡一体的信息化发展新格局。根据城乡发展的基础和条件,突出重点、因地制宜,形成特色、分类指导,应用牵引、分步推进城乡信息化建设。

(二)以普遍服务为核心,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坚持以人为本,紧密结合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服务需求,按照城乡统筹、共享利用、普遍服务的原则,创新信息服务方式,丰富信息服务内容,形成多种渠道、多种方式、方便城乡居民获取信息服务的环境。增强全社会的信息意识,加强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增强公益性的信息服务能力。推进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协调发展,促进政务信息公开,推进跨部门和跨地区共享业务系统建设,增强政府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能力。营造电子商务发展环境,加强对企业的信息化改造,促进电子商务应用与发展,提高城乡人民生活质量。推进城乡在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公共安全等领域的信息化,实现资源共享,促进城乡同发展、共繁荣。

(三)以信息产业发展为主线,促进城乡信息化建设。信息产业是信息化发展的基础,是推动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的动力。把握信息化发展的潮流和趋势,抓住新技术革命带来的机遇,积极培育和引导信息消费,促进城乡市场发展。依托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大力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加快建设西部信息服务业基地;依托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信息安全产业园和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大力发展电子信息制造业,不断提高信息产品的整机生产能力,加快建设西部信息制造业基地。合理布局产业,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引擎,城区市场带动,区(市)县错位竞争,鼓励大胆创新,促进信息产业快速发展。

(四)以融合创新为保证,增强核心竞争力。发挥市场配置信息化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培育和完善信息技术应用和服务市场,融合和带动现代制造业市场,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通过自主创新和产业渗透,促进软件业与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与信息产业融合发展,形成新业态,做长产业链。加快新一代网络技术、无线通信技术、光通信技术、数字电视技术等重点应用技术创新,提高关键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应用水平,不断增强信息化和信息产业持续发展的实力。



四、主要任务和发展重点



(一)夯实信息基础设施建设。

1.建成先进的城域骨干网。积极采用新一代传输技术、光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构建城乡一体的大容量、承载多业务、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的主干传输网络,全面提升城域骨干网传输和交换速率,增强网络的可靠性,提高服务质量,支持各种宽带多媒体业务,为用户提供便捷的快速宽带增值业务和带宽租用业务。加快建设覆盖广大农村的网络骨干体系,宽带网络逐步向有条件的行政村延伸,扩大网络覆盖率。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提高网络资源的整合度和利用率。

2.大力发展宽带接入网。继续发展以ADSL、HFC和以太网技术为主的宽带接入网,积极采用xDSL、无线宽带接入、光接入网等新一代接入网技术,提高宽带接入质量,为公众提供便捷的接入手段,提高宽带接入的普及率。充分利用各种网络资源,采取多种接入技术尤其是无线接入技术把信息网络延伸到农村和偏远地区。

3.加快无线通信技术的应用。加强移动通信网络的建设,推动新一代移动通信业务的应用,构建综合业务平台,适应新的数据业务、新型产业链和业务模式发展的要求。积极研究和适时应用宽带固定无线接入、无线局域网、WiMax、超宽带无线接入、移动IP等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发展接入多元化、网络一体化、应用综合化的宽带无线网络。完善成都市800M数字集群移动通信系统,形成完备的政府无线调度共用平台。加强无线电管理工作,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提高频率资源的利用率,增强无线电监测与监管能力,对无线基站等传输设施进行统一规划,净化电磁环境。

4.完成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改造。实现有线电视数字化的整体转换,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多样化的有线数字电视综合服务。积极采用新的网络技术推进有线电视网的双向改造。加强电视网资源整合,实现全市所有乡镇有线电视联网。加快有线电视网向农村延伸,提升电视村通工程质量,在30个区域重点镇中率先开通数字广播电视节目。

5.推进业务的融合创新。积极采用下一代互联网技术,建设成都市互联网网络交换中心和数据中心,开展宽带综合业务,推进各种信息网络的融合和互联互通。鼓励并推进固话IP化、公共与娱乐场所的无线话音接入等新型话音传输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鼓励并推进计算机网络、无线移动系统等视听娱乐跨平台服务模式的应用和发展;鼓励面向信息化应用的终端客户、内容建设商和平台建设商等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技术应用和服务产品的创新;鼓励推进个性化、普及化、智能化的新型融合式信息服务模式的发展。

6.增强应用支撑能力。 完善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为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提供有力支撑。建设和完善覆盖包括区(市)县、乡镇和社区的三级电子政务网络体系,整合资源,集约专网建设;建立政府数据中心,为信息资源共享利用奠定基础;采用先进技术,有效整合政务类热线电话,建立政府呼叫中心,为公众提供多种形式的服务。

提供城乡居民便捷应用的途径。通过无线通信技术,以及传统的电话与有线电视、互联网结合等手段,发展移动电话和无线市话。发展公用电话、社区互联网终端和有线电视等满足各种现代通信带宽要求的社区信息网络服务平台,在城区社区服务中心建立网络服务站。继续扩大“成都通”公众多媒体信息亭、“众通”数字社区便民信息服务系统、移动数字电视的覆盖面。完成全市行政村的电话网络覆盖,支持各电信运营商在乡镇和企业建立信息服务站,采取移动手机、固化信息机、无线农信机、互联网终端等多种形式,逐步实现信息进村入户。

完善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实施安全等级保护和风险评估制度,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控体系、密钥管理体系、网络信任体系、应急响应体系,建设成都数字身份认证及信息网络安全监控管理中心和成都信息资源灾难备份中心,提高基础信息网络的应变、容灾、抗毁能力,促进信息应用服务的健康发展。

组建成都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建设运算能力强的超级计算中心,满足科学研究、商业应用等领域对高性能计算的需求。加强对网格技术的跟踪与研究,推进网格技术的应用。



(二)普及信息应用服务。

1.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 加强政务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建设信息资源交换与共享平台,构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形成统一的政务信息共享与服务数据库,建立政务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以应用带动资源的共享,根据业务协同需求,建成城乡一体化的人口、法人单位、地理空间等基础信息库。加强经济信息的整合与利用,为宏观调控提供信息支持。健全社会信用体系,扩大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企业基础信息共享与交换信息系统数据覆盖面,提高应用水平;建设个人信用信息系统,积极开展面向社会的公共服务。

增强信息资源的公益性服务能力。加强农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和社会保障等各领域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服务于统筹城乡社会协调发展。加大向农村、社区提供公益性信息服务的力度,大力推进信息资源在城乡经济和社会生活中的应用。引导和鼓励企业、公众和其他组织开发信息资源,促进信息资源市场繁荣和产业发展。加强信息内容建设和互联网治理,丰富网上信息资源,增强公众使用互联网的技能,鼓励和扶持在社区、乡镇建设适用的信息服务设施,充分发挥传统信息传播渠道作用,利用广播、电视、电话、网络等渠道,通过市民信箱、短信平台、多媒体信息亭、移动终端、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数字图书馆、数字档案馆、数字文化馆等项目的建设,形成方便公众获取信息资源的环境。

2.实现电子政务的普遍服务。建设服务功能更加完善的门户网站。发挥门户网站在电子政务建设中的窗口作用,丰富服务、互动和事务处理功能,全面推进政务信息公开,为公众提供广泛便捷的公共信息服务,提高电子政务应用的使用率和覆盖率。

大力推进跨部门共享业务系统建设。围绕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的履行,跨部门建设共享的业务协同平台和业务系统,支持政务部门协同开展业务。重点建设以跨部门服务为导向的社会保障、公共安全、食品安全、社会服务等应用系统,促进税收管理、审计管理、财政管理、质量监督、工商管理、金融管理等为主要内容的市场监管服务业务系统建设,进一步完善宏观经济管理系统,提高政府经济管理和宏观调控能力。

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建设。建立城乡统筹的就业网络管理体系,形成劳动、社保、就业统一数据平台并延伸到社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充分就业;启动社会保障应用系统改造,实现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信息网络管理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和水平。

建设和完善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信息系统。实现救助体系的及时联动,保证各救助部门在信息化手段的协调下共同实现合理的救助。

建设城乡一体的公共危机管理信息系统。以应急联动系统为基础,建立和完善应对突发事件和公共危机事务的预警和处理的信息系统,将农村危机管理与灾害救助纳入应急联动系统中,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安全、安全生产、自然灾害等应急反应体系,提升城乡公共安全管理和服务的能力。

提高政府公共服务能力。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建立城乡一体的政府公共服务平台,优先提供群众最迫切需要的服务项目,基本实现政府面向公众服务事项的网上办理。

3.以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农业生产经营方式转变。实施龙头企业信息化应用工程,着力提升龙头企业的生产管理水平和市场营销能力,带动农民增产增收。充分发挥基础电信运营商和农村经济信息网等的作用,进一步整合涉农信息资源,构建覆盖市、县两级的农业综合服务呼叫中心。实施支农信息服务“百千工程”,建立支农信息服务标准网络室,面向农户开展信息服务。实施农民网校示范工程,实现教育资源向农村的延伸服务。实施信息化进社区试点工程,面向社区居民开展多样化的信息服务。

加快制造业的信息化改造。以电子信息、机械、医药、食品、冶金建材、石油化工等行业的能源、资源消耗大户为重点,大量采用自动化、数字化、网络化、集成化管理,改进生产工艺,加快新产品的开发与产品的升级换代,增强企业竞争力。以大型骨干企业的信息化应用为龙头,带动和辐射其产品链上下游中小企业信息化发展。在产品研究开发设计过程中,鼓励企业重点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以及现代集成制造等系统。在产品生产过程中,鼓励企业积极推进故障安全控制系统、集散控制系统、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的应用,逐步实现生产全过程的控制。在产品销售管理过程中,鼓励企业加快采用基于网络和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管理技术,确保对市场的快速反应。

推进以旅游业为重点的服务业信息化建设。开发、整合旅游资源,建立旅游信息数据库和成都旅游网,带动交通、金融、商贸、会展、咨询等多个领域的信息技术应用。

4.加快发展电子商务。提高企业电子商务的能力。大力推进企业信息化,使企业信息化由内部向外部扩展,增强与外部信息的交流能力。不断完善企业对企业、企业对顾客电子商务模式,强化企业在电子商务中的主体地位。建设成都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提供公共支撑服务,提高企业产、供、销协作能力,降低中小企业电子商务应用成本。

完善电子商务发展的支撑环境。加强社会诚信体系建设,构建企业和个人联合征信系统。整合物流信息资源,推进RFID技术的应用,建设成都市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实现物流信息交换和共享。加快建立方便、安全的网上支付体系,继续推广应用金融税控收款机,进一步优化银行卡受理环境,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网上银行、手机银行等在线支付工具。发挥电子商务协会的作用,加强行业自律,规范电子商务的发展。

大力推进电子商务应用。推进骨干企业电子商务应用,发挥骨干企业在采购、销售等方面的带动作用,以产业链为基础,以供应链管理为重点,整合上下游关联企业相关资源,实现企业间业务流程的融合与信息系统的互联互通,推动企业间的电子商务发展。积极探索网上交易市场等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重点做好行业电子商务试点示范,推动行业电子商务应用。

5.大力发展文化、社会信息化。推广先进网络文化。完善“数字图书馆”,丰富服务和资源内容,加快数字图书馆服务向区(市)县延伸。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数字博物馆等网络文化设施,开发一批有关成都传统文化典籍、艺术作品、研究文献的数据库和资料库。

推进教育信息化。以教育资源的共享利用为核心,建立学校教育信息资源系统及服务体系,为教师继续教育、社区教育、学生远程学习提供网络远程教育服务,扩大优质教育资源的覆盖面,推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推进“校校通”工程,到2010年全市学校网络覆盖率达到80%以上,校校拥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和计算机。

加快卫生信息化。利用现有资源,构建城乡一体的公共卫生信息应用体系,开展卫生执法、公共卫生及疾病监测、远程医疗、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服务。建设中医药信息系统,加快成都中医药的现代化进程。

推进城市管理信息化。建立城市数字化管理综合服务平台,为城市管理提供信息交换、共享、分析、加工的平台。围绕成都地铁工程,建设城市智能交通系统,形成集航空、铁路、水路、道路等交通为一体的综合管理服务系统,实现信息化大交通。以公交卡为基础推进市民卡的应用,形成更加方便的用卡环境。

实现社区服务信息化。建立社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加强和改善对公共信息、公共资源和公共物品的管理和应用;建立人口综合管理信息系统,加强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实施“家庭智能化工程”,提高家庭应用信息化的程度。



(三)做大做强信息产业。

1.加快形成信息技术创新融合发展机制。抓住国际信息产业布局调整和转移的机遇,加强对新技术发展的产业引导,逐步形成新技术、新领域的发展机制和良好环境。促进信息技术创新与制造业、信息应用服务相结合,衍生新的应用业务和产业链。推进软件业与制造业、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信息技术与服务业等融合发展,推动技术创新与产品创新,增强服务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发挥成渝经济区信息产业体系相对完整的优势,利用区域内产业的互补性和良好的合作基础,发挥成都技术创新、市场应用、产业辐射的基础作用,实现区域间的融合发展。

2.加快建设西部信息制造业基地。大力发展集成电路产业、电子元器件产业、光电显示及光伏产业。实现集成电路产业的聚集发展,逐步形成配套齐全的集成电路产业链。通过调整、改造和招大引强、扶优扶强,逐步形成电子元器件产业链。不断扩大产业规模,加快结构调整,建设产业规模较大、布局相对集中、综合实力较强、辐射作用明显、产业链基本完善的西部信息制造业基地。

3.加快建设西部信息服务业基地。 以建设和完善国家软件产业基地(成都)为重点,把握产业转移的机遇,促进制造业、咨询业、金融业、物流业、会展业等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与衍生,重点发展信息内容、信息安全、数字娱乐与软件外包等信息服务,提高软件及信息服务业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建设西部信息服务业基地。

大力发展信息内容服务业。把握新一代网络技术和无线通信技术发展以及业务融合的趋势,大力发展以网络休闲娱乐与教育、IPTV与数字电视、在线增值服务与移动内容服务等为重点的现代数字内容服务业,形成产业链。鼓励数字内容产业风险资本的进入,推动技术研发,生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内容产品。

大力发展信息安全业。加大信息安全技术研发力度,在信息加密、密码算法、VPN、电子对抗等技术领域保持国内领先地位,并不断扩大领先优势。加强网络媒体信息内容安全管理,构建安全健康的网络环境。建立安全评测体系,推动专业信息安全服务体系的建设,培育信息安全服务市场,形成产学研相结合的信息安全产业。

大力发展数字娱乐产业。建立人才培养体系,实施原产地品牌战略,培育大型龙头企业,规范数字娱乐服务市场,完善数字娱乐人才、研孵、测试、运营等关键环节,加快培育、形成和完善数字娱乐产业链,打造数字娱乐产业基地。

大力发展软件外包。抓住日本、欧美软件生产和服务转移外包的机遇,积极开展离岸外包,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将信息化建设、运营和业务等实施外包服务,培育内部软件及服务外包市场;引进一批在国际上有影响的企业和培育一批外包骨干企业,形成一支软件外包人才队伍和软件外包企业集群,推动国际资质认证,拓展软件外包业务市场渠道,构建软件外包服务体系;制定发挥本地资源优势,适应软件外包运作的机制和政策。



五、发展措施



实现“十一五”信息化的发展目标和战略任务,必须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项目为支撑,创造最优的信息化发展环境,促进信息化和谐发展。



(一)建立健全管理服务体系。

1.加强组织管理体系建设。整合资源,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和区(市)县的信息化工作机构,统筹全市公益性信息基础设施的管理和政府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形成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技术和管理支撑体系。加强对信息化发展思路、模式、体制、机制的研究,提高决策水平。推行企业信息主管制度,推进企业信息化进程。建立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体系和专家绩效评价机制,强化项目建设专家咨询的作用。

2.健全完善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建立和健全信息化建设政策法规体系,制定信息化建设管理、信息安全、信息产品知识产权保护等政策措施。制定提高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普及和深化信息化应用和促进信息产业发展的管理制度和政策措施,形成资金、人才、技术、项目开发、宣传推广等良性互动的局面。采用国家标准,对接国际标准,建立成都市信息化标准体系。制定在信息化建设和应用中急需的信息技术标准规范,积极争取成为国家标准示范,参与国家标准制定。建立成都市信息化标准查询服务系统,加强信息化标准体系的宣传、贯彻和服务工作。

3.建立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建立项目绩效评估机制,对项目运行状况,项目运行效果,项目发展前景进行评估,提高信息化规划和项目计划的合理性和有效性,确保信息化项目的质量,避免不必要的重复投资。加强项目管理,完善需求分析、项目审批、采购招标、工程监理、竣工验收、系统测评、运行维护、监督审核、绩效评价的全过程管理,确保项目的投资效益。



(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1.加快制度创新。 制度创新是成都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完善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投入和外资投入为重要来源的多元化、多渠道投融资体制,加大政府对基础性和公益性信息系统和资源建设的投资力度。制定和完善信息化建设投资相关政策规定,完善成都市信息化建设投资的组织体系。建立投、建、管、运营四分离的投资项目管理模式,改善投资环境,完善配套,加大信息化工程的招商引资力度。

运用市场化的手段推进信息化建设,利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夯实发展基础,促进信息化的良性发展。不断探索市场化的运作机制,丰富信息化建设的模式,推动信息化项目建设。通过授予招标、特许经营权、业务外包、资本参股等方式,调动社会和企业积极参与信息化项目的运营管理和中介服务。完善政府与市场的协作机制,扶持本地企业发展,加快信息行业服务社会化进程,形成健全的社会服务体系、行业自律机制和中介服务市场。

2.增强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是成都信息化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十一五”期间,要积极吸收消化国内外先进信息技术,结合本地应用实际,以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手段,推进信息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加强在优势领域的关键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竞争力较强的优势企业。鼓励原始创新向新产品研发转移,形成由政府推动,以市场为导向、高校院所为依托、企业为主体、利益为纽带的产学研合作机制,增强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建立一批信息技术研发基地,调动院校、科研机构的信息技术研究积极性,鼓励跨国公司、企业设立研发基地(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三)加快人才体系建设。

1.加快人才培养与引进。推行以业绩为取向、以创新为重点的人才考评方式,建立良好的信息人才发展机制; 大力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重点培养高技术专业人才和复合型人才; 完善信息人才市场体系,推进信息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与持续发展; 加大引进高素质信息人才的力度; 加强教育培训,全面提高信息人才技术业务素质,大力培养创新型人才; 完善分配激励机制和保障机制,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建立城乡一体的人才信息库,实现人才信息的共享利用。

2.鼓励创业促进就业。完善政策,加快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创建有利于信息技术人才发展和创业的良好环境。积极通过信息技术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产业间相互融合发展产生新的创业机会,衍生新的产业,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

3.加强普及教育与培训。加强信息化职业教育和面向普通市民的信息知识培训,提高市民的信息化素质;以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化应用促进公众使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设立信息技术开放培训日,吸引社会各种力量免费为市民提供培训。加强信息化宣传和舆论监督,强化政府的示范作用,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各种媒体,多层次、多角度地推进信息化宣传活动。举办城市信息化论坛、信息技术展览会等大型活动,多形式、多层次地开展信息化宣传教育,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和参与信息化建设的良好氛围。



(四)实施重大项目。

“十一五”期间,按照实施城乡一体化信息服务体系建设与发展战略的要求,围绕总体目标和发展重点,大力实施“一四六”工程(一个城域网络基础平台、四大应用工程、六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为规划实施提供支撑和载体。

1.城域网络基础平台。以城域宽带骨干网建设为主体,以项目为支撑,发展宽带接入网、无线通信网络、有线电视网,建设城域网络基础平台。

实施城域宽带骨干网建设工程,为信息化发展提供基础支撑;实施宽带入户工程,为信息普遍服务提供基础保障;完善成都市数字集群移动通信平台;建设成都市互联网网络交换中心和数据中心、成都高性能计算机应用中心,提高综合服务能力;实施电子政务基础设施建设工程,为跨部门业务系统建设提供支撑,丰富服务手段;实施城乡信息服务设施普及工程,为城乡居民提供电话、电视和网络的多种信息服务方式;实施安全管理与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成都数字身份认证及信息网络安全监控管理中心和成都信息资源灾难备份中心,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应用提供安全保障。

2.四大应用工程。四大应用工程是信息资源建设工程、电子政务工程、电子商务工程、社会服务信息化工程。

以一个平台和四大基础数据库建设为核心实施信息资源建设工程。建设数据资源交换及信息共享与服务平台,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交换体系,建设四大基础数据库,构建信息资源管理系统,提高信息资源共享利用水平。

以门户网站和跨部门业务协同为重点实施电子政务工程。实施门户网站创新工程,为电子政务发展提供一站式服务窗口;实施跨部门业务系统工程,建设业务协同平台、城乡一体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信息系统、城乡一体的社会救助系统、城乡一体的公共危机管理系统等重点项目,提高电子政务的服务能力。

以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重点实施电子商务工程。实施企业信息化创新工程,建设成都市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为电子商务的发展提供条件;实施电子商务公共基础平台建设工程,为电子商务提供基础支撑;实施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工程,为现代物流业发展提供支撑;实施成都优势行业电子商务试点应用工程,为电子商务发展提供示范。

实施社会服务信息化工程。实施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程,为农业发展提供支撑;实施教育信息服务工程,扩大优质教育的覆盖面;实施旅游信息服务工程,为旅游业发展提供支撑;实施“数字文化”工程,支撑文化事业的发展;实施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工程,支撑城乡一体公共卫生管理体系的建立;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市容环境、城建执法、城市资源、智能交通等系统,为城市管理提供支撑;实施便民信息服务工程,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

3.六大重点产业发展方向。围绕西部信息服务业基地和西部信息制造业基地建设目标,重点推动信息安全、数字娱乐、软件、集成电路、电子元器件、光电显示及光伏等六大重点产业发展。

信息安全产业发展方向。鼓励信息安全软件、安全芯片的研发并与整机制造融合,支持企业在信息保密通信、安全平台与系统、计算机与网络安全监控设备、计算机安全模块等方面形成产品生产能力,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信息安全产业。

数字娱乐产业发展方向。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要载体,形成数字娱乐产品制造中心;以科技一条街为主要载体,形成数字娱乐产品体验交易中心。鼓励企业组建电子竞技俱乐部,开展电子竞技活动。加强数字内容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提供有力的政策环境。支持3C融合的信息终端研发,形成数字内容产品的生产能力和市场环境,促进和带动内容服务业的发展,形成市场与生产互动的数字娱乐产业。

软件产业发展方向。发展服务于信息化建设各领域的应用软件,大力发展与制造、服务相关联的嵌入式软件,鼓励和支持对无线通信、信息家电、信息安全、信息内容等嵌入式软件的研究开发,提高信息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鼓励发展系统集成业和咨询服务业,发挥国家西部软件测评中心和信息安全测评中心的作用,构建完整的软件服务体系。重点发展软件外包,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软件外包渠道服务平台,拓展国际业务渠道,承接沿海和国际软件外包业务;建成国家级软件外包出口基地,形成中国西部最大的软件出口贸易在线出口港;支持软件外包企业的国际资质认证和大型外包企业引进,形成具有新技术应用特色和软件外包聚集发展的软件产业。

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方向。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集成电路设计中心;支持企业形成开发自主知识产权芯片的能力。

电子元器件产业发展方向。结合工业结构调整,重点支持新型元器件、关键元器件与设备的研发与生产。

光电显示及光伏产业发展方向。重点支持光电显示及光伏技术的研发与生产,逐步形成具有特色的光电显示及光伏产业。



名词解释



1.网格技术:网格技术是一种新技术,网格的精确含义还不固定,内容和体制还在不断变化。网格是把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台巨大的超级计算机,实现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全面共享。

2.数字电视技术:数字电视是将传统的模拟电视信号经过抽样、量化和编码转换成二进制数代表的数字式信号,在拍摄、编辑、制作、播出、传输、接收等过程中都使用数字技术。

3.光网络技术:全光网络,是指信号只是在进出网络时才进行电/光和光/电的变换,而在网络中传输和交换的过程中始终以光的形式存在,以达到全光透明性,实现在任意时间、任意地点、传送任意格式信号的目标。

4.ADSL :Asymmetric Digital Subscriber Line(非对称数字用户线),是宽带接入技术中的一种,它利用现有的电话用户线,通过采用先进的复用技术和调制技术,使得高速的数字信息和电话语音信息在一对电话线的不同频段上同时传输,为用户提供宽带接入的同时,维持用户原有的电话业务及质量不变。

5.HFC:Hybrid Fiber-Coax(混合光纤同轴电缆网),是一种发展前景广阔的通信技术,采用光纤传输系统与同轴电缆分配网相结合的宽带传输平台,支持现有的、新兴的全部传输技术,是一种理想的、全方位的、信号分派类型的服务媒质。

6.xDSL:是DSL(Digital Subscriber Line)的统称,即数字用户线路,以铜电话线为传输介质的点对点传输技术,包括ADSL、VDSL(甚高比特率数字用户线路)、R-ADSL、IDSL(ISDN DSL)、HDSL(高速数字用户线)、SDSL(单线用户数字线)等不同种类的方式。

7.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微波存取全球互通),是一项新兴的无线通信技术,能提供面向互联网的高速连接,能提供覆盖三十英里范围的高速互联网连接。

8.移动IP:是移动用户在跨网络随意移动和漫游中,使用基于TCP/IP 协议的网络时,不用修改计算机原来的IP 地址,同时,继续享有原网络中一切权限。简单的说,移动IP 就是实现网络全方位的移动或者漫游。

9.超宽带无线接入:是使用超宽带技术的无线接入技术,使个人电脑和其它设备的数据下载速度达到每秒1GB。

10.IC:Integrate Circuit(集成电路)。

11.IPTV:Internet Protocol Television(交互式网络电视),是利用宽带有线电视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多种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内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

12. 3C融合:是利用数字信息技术激活任何一个环节,通过某种协议使3C(计算机[Computer]、通讯[Communication]和消费类电子产品[Consumer Electrics])的三个方面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互联互通,从而满足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信息关联应用来方便自己的生活。

13.VPN:Virtual Private Network(虚拟专用网络),是一种通过公用网络安全地对企业内部专用网络进行远程访问的连接方式。

14.固话IP化:固定电话流量通过IP网络进行传输。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45177.html

本文关键词: 成都市,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