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办发〔2004〕157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若干意见的通知》
成办发〔2004〕157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加快西部地区发展,国务院下发了《关于进一步推进西部大开发的若干意见》(国发〔2004〕6号)。经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将我市贯彻落实意见通知如下,请在工作中认真贯彻执行。
一、坚定不移地推进西部大开发
实施西部大开发是一项重大的系统工程和艰巨的历史任务,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加强组织领导,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参与实施西部大开发。
当前,我市实施西部大开发的重点任务是: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结构调整,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发展科技教育和文化卫生事业,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实现工业新跨越,增创服务业新优势,开拓现代农业新局面,加快城市化进程,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努力建设中国西部“创业环境最优、人居环境最佳、综合实力最强”的现代特大中心城市。
二、增强产业竞争力
(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开创现代农业新局面
鼓励发展各类农产品专业合作组织,大力采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积极发展特色农产品加工业和农产品连锁超市,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搞好农产品标准化、质量安全和认证体系建设,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发展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优质农产品。
(二)加快新型工业基地建设,实现工业新跨越
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21个工业集中发展区为载体,引导产业聚集,打造以高新技术为先导、现代制造业为基础的新型工业基地。积极推进汽车产业,发展轿车、中重型货车和越野车项目以及汽车零部件、车用电器、大中型模具、传感器等配套产品,尽快形成围绕汽车生产的现代化产业链;利用英特尔项目和中芯国际项目的带动作用,加快引进集成电路设计、芯片制造、封装、测试及计算机部件产品企业,推动数字产品和信息产品聚集发展;积极发展生物制药产业,通过引进、并购、控股等形式整合全市医药产业资源,迅速做大做强;以优质卷烟、酒类、饮料为龙头,川菜产业化为重点,发展壮大食品工业;力争60万吨乙烯项目尽快开工,做好乙烯下游化工产品及相关产业发展规划,培育石化产业链;促进钢材、玻璃、水泥等项目建设,培育冶金建材产业链;抓住国家制订核电站发展规划的机遇,充分发挥我市核技术优势,加快核电技术研究和产业化进程。
(三)以旅游会展业为突破口,增创服务业新优势
加大旅游市场策划和促销力度,整合资源,扶持旅游产业,整顿规范旅游市场,提高旅游服务质量,拓展境外市场,争创全国最佳旅游城市。积极争取举办国际性、全国性的会议和大型博览会,构建辐射全国、面向世界的会展之都。同时制订并实施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增强物流保障能力。积极引导和促进文化休闲产业发展,大力发展知识密集度高的金融、会计、法律、咨询等新型服务业,提升服务业档次。
三、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尽快编制全市综合交通运输发展规划,构建多层次的立体交通网络。积极发挥蓉深海铁联运的作用,建设快速出海通道;加快成都铁路北编组站建设,发挥铁路枢纽作用;谋划成渝铁路客运专线项目,争取进入铁道部轨道交通发展规划。建设区域性物流中心,利用航空运输优势,争取开放“第五航权”,打造国际航空港。形成半小时都市圈、1小时区域圈、2小时经济圈的快速通道体系。积极做好地铁一期、铁路集装箱节点站等重大储备项目的前期工作。
积极推进能源基础设施建设。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地编制全市水、气、油、电等基础行业的发展规划,使能源基础设施适度超前发展,缓解能源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突出抓好电源点和电网建设,及早开工建设金堂电厂一期2×60万KW项目,实施500KV、220KV、110KV输变电工程和城乡电网改造工程。积极开展水资源保护和利用工作,抓好彭州湔江关口水库建设。
加强农业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支持农业结构调整和农村中小型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抓好节水灌溉、人畜饮水、乡村道路、农村沼气、农村水电、草场围栏“六小工程”,切实改善农民生活和生产条件。
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统筹环境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遵循“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指导方针,强化环保综合决策机制,严格环保审批,从源头上控制污染,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新建项目审批实行“一票否决”制,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加强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环境优美乡镇和生态城市建设。
切实加强污染防治。以削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主线,以沱江、岷江流域成都段污染源监管为重点,以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管理为手段,努力实现污染物排放全面达标。以扬尘污染治理、机动车污染防治、清洁能源改造、农作物秸秆禁烧等为重点,认真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工作。严格依法管理固体废物,重点加强危险废物管理,大力提倡综合利用。完善城乡结合部及周边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对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烟尘、废气、废水、废弃物排放等情况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
五、培育区域经济增长极
根据国家积极推进重点地带开发的发展战略,积极参与长江上游经济带和成渝地区、成都平原经济圈发展规划的制订工作,通过统筹区域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化区域产业布局,推动区域经济增长极的形成。高起点做好区域基础设施建设规划,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统筹谋划区域内的基础设施、物流交通、市场体系、生态保护、资源开发、公共服务等内容。着眼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充分尊重市场经济规律,以产业发展为主线,统筹考虑产业分工和协作,提高产业集中度和资源利用效率,促进错位竞争、优势互补,进一步发挥成渝两市作为区域经济增长极的辐射带动作用。
六、营造投资环境比较优势
(一)认真执行国家对西部地区的优惠政策
实行税收优惠政策。对设在成都的符合国家鼓励类产业的内资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在2010年前,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对在成都新办交通、电力、水利、邮政、广播电视企业,凡业务收入占总收入70%以上的,可以按相关规定享受减免企业所得税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政策的国道、省道(成都段)建设用地比照铁路、民航建设用地,免征耕地占用税。对国家鼓励类产业内资、外资的项目以及优势产业的外资项目在投资总额内进口自用先进技术设备,除国家规定不予免税的商品外,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增值税。
实行土地使用优惠政策。国有荒山、荒地等未利用地依法出让给单位或个人进行造林、种草等生态建设的,实行土地使用权50年不变。对基本农田实行严格保护,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提高建设用地审批效率,及时提供并保障经济建设用地。外商投资项目用地,确属必需的,经批准,可以用国有土地使用权作价入股、作价出资的方式提供国有土地使用权。
实行矿产资源优惠政策。在我市勘查、开采矿产资源,符合国家规定条件的,可以申请减缴或免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积极培育矿业权市场,促进探矿权、采矿权依法出让和转让。外商从事非油气矿产资源勘查开采的,除享受国家已实行的有关优惠政策外,还可免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1年,减半缴纳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2年。
(二)深化各项改革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突出“以人为本、以客为尊”的理念,继续推进制度设计和制度落实,建设规范化服务型政府。改进经济调节和市场监管的方式方法,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提高服务效率,降低服务成本,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
深化财税、金融和投资体制改革。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县乡等基层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确保“三农”、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就业和再就业、社会保障等资金需要。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发挥地方企业管理机构的协调服务功能,完善政银企联系制度。完善审批、核准、登记三类项目管理办法。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政府投资项目决策程序,建立健全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度、咨询评估论证制度、专家评议和公示制度。放宽社会资本的投资领域,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推进生产要素市场化进程。完善地区资本市场结构和交易机制,引导多种资本进入市场,逐步提高企业直接融资比重,扩大企业债发行规模。扩大市场配置土地的范围,完善建设用地总量和土地供应结构的调控机制。清除限制劳动力自由流动的体制性障碍,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监管。探索建立环境保护和生态恢复的经济补偿机制。完善自然资源有偿使用机制和价格形成机制,全面推行危险废弃物处置、污水和垃圾处理收费制度,实行差别价格促进资源节约利用,支持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发展。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以投资主体多元化为重点,推进国有工商企业的公司制改革。对扭亏无望企业依法实施破产关闭。通过结构调整和资产重组,使一般竞争性领域的国有企业在市场公平竞争中优胜劣汰。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和垄断行业改革,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进一步理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制度。
(三)提高对外开放的服务水平
全方位开放投资领域。多形式、多渠道吸引投资者参与工业项目和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重组。有步骤有重点地推进银行、保险、中介服务、商业零售等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向基础设施、矿产、旅游、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投资。吸纳更多的国内外优势企业来我市设立分公司、代表处或研发中心。支持有实力的企业境外投资。鼓励开展对外承包工程,扩大外派劳务规模。
加强招商引资载体建设。以国家级、省级开发区和工业集中发展区为主要载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推出一批集约化、低成本、通用型的工业厂房和网络服务平台,提高承载能力。加强体制环境、政策环境和法制环境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四)吸引和用好各类人才
调动专业人才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加快人事管理制度改革,在注重发挥本地人才能动性的同时,加大人才和智力引进力度,实行来去自由的人才管理政策,建立人才流动的柔性机制。进一步改善高层次人才的工作和生活条件,在科研经费、助手配备、项目申请等方面给予倾斜。放宽人才户口迁移限制,对高新技术企业或实施高新技术成果转化企业中长期聘用的有本科以上学历或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及其配偶,按有关程序办理常住户口手续。
二〇〇四年九月三日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