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办发〔2004〕50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转发〈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的通知》
成办发〔2004〕50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为切实做好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市计委提出了《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执行。
二○○四年三月二十九日
成都市发展计划委员会
关于开展“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方案
“十一五”规划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第一个五年规划,对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三最”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为切实做好我市“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促进我市经济和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现提出以下工作方案。
一、“十一五”规划编制的总体要求
编制“十一五”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分析“十一五”期间国际、国内发展环境,深入研究各种因素的变化和可能存在的矛盾和问题,结合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通过广泛缜密地调查研究和科学分析,抓住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和西部大开发的机遇,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三最”奋斗目标,明确提出“十一五”期间的发展目标,指导方针、发展重点和重大举措,使“十一五”规划成为指导我市未来五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行动纲领。
二、“十一五”规划编制的主要任务
按照规划的对象、功能和规划体制改革的要求,我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一)加强对重大问题的研究
为保证“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从2004年开始,要对一些关系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研究,重点要对环境分析、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共33个重大课题进行研究(详见附件二),为编制好“十一五”规划打下基础。
(二)强化总体规划的功能
总体规划是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纲要,是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性、纲领性的规划,在各类规划中处于“龙头”地位,是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以及制定经济政策和年度计划的依据。
“十一五”规划的规划期,以2006——2010年这5年为主,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相衔接,展望到2020年。要突出规划的战略性、宏观性和政策性,不宜设置过多过细的量化指标。
“十一五”总体规划,主要是提出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发展战略和目标、战略任务、战略布局、战略措施和重点政策;制定全市完善市场经济体制、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框架;确定支柱产业、优势产业的发展方向和目标;提出重大工程和产业布局;提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政策、措施等。
(三)做实做深专项规划
专项规划是以全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特定领域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总体规划在特定领域的延伸和细化,是指导该领域发展,并决定该领域重大工程和安排政府投资的依据。
“十一五”专项规划的重点是政府履行公共职责,以及需要政府扶持、调控和引导的领域,主要有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公共卫生体系建设规划、教育发展规划、科技发展规划、环境利用和生态环境建设规划、交通发展规划、资源综合利用规划等。
专项规划要体现本领域的特点,任务明确、重点突出、布局合理、保障措施可行;突出做好产业和重大项目布局,体现从项目管理到规划管理、从微观管理到宏观管理的转变。
(四)认真抓好区域规划
区域规划是以跨行政区的经济区为对象编制的规划,是具有空间性和约束力的规划,是我市总体规划在特定经济区的细化和落实,是编制区(市)县规划、城市规划和其他规划的重要依据,其作用是划定主要功能区的“红线”,是区域调控的重要依据。
编制区域规划,要着眼于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打破地区行政分割,发挥各自的优势,统筹重大基础设施生产力布局和生态环境建设,把经济中心、城镇体系、产业聚集区、基础设施以及限制开发地区等落实到具体的地域空间。
“十一五”区域规划的重点是:配合国家和省发改委做好成渝地区发展规划,与周边地区共同做好成都经济圈发展规划。
(五)做好区(市)县和行业规划
区(市)县辖区小,资源环境差异不大,调控手段有限,不提倡县县都做规划,有条件的区(市)县可以依据区域优势,编制与本地居民生活密切相关,特色鲜明,重点突出,操作性强的规划。各行业主管部门在配合规划牵头部门做好总体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的同时,可以根据行业发展的需要,编制符合行业发展趋势和特点的发展规划。
三、“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具体要求
(一)加强研究,理清发展思路
要全面深入地分析国内外发展环境,准确把握所处发展阶段和前进方向,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按照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适应全球化的趋势,以开放的视野,深入研究本地区、本行业关系长远发展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形成发展思路,在此基础上开展“十一五”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发扬民主,提高社会参与度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规划既要体现国家利益,也要反映公众利益;编制规划不仅是政府行为,也是社会行为。要采取多种形式,让公众了解和参与“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提高透明度和社会参与度,同时,要建立健全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机制,进一步健全规划咨询制度,聘请国家、省、市有关部门领导和国内外专家学者组成专家咨询委员会,对“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进行咨询论证和指导。
(三)规范程序,依法编制规划
高度重视国家即将出台的《规划编制条例》,及早研究本地区贯彻执行的具体办法;对“十一五”规划编制过程中的前期工作、立项、起草、衔接、论证、批准、公布、评估、修订和废止等各个环节要严格执行《规划编制条例》规定的程序和要求,避免规划编制过程中的随意性。
(四)衔接协调,形成合力
各级各类规划要相互做好衔接。要遵循下级规划服从上级规划,专项规划和区域规划服从总体规划,同级规划互相协调的原则,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要与总体规划衔接,相关专项规划之间要衔接,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也要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衔接;衔接的重点主要是发展目标、政策目标与手段、重大基础设施布局、重要资源开发、区域发展方向等;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要顾全大局,密切协作,积极主动地做好规划衔接工作。
(五)突出重点,提高针对性
各级各类规划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按照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突出有限目标和重点任务、重点领域、重点区域、重大工程,从实际出发,科学务实地编制规划,力戒规划内容面面俱到、表现形式单一雷同,无针对性的弊病,使规划在解决实际问题、为人民办实事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六)强化深度,增强可操作性
规划不能停留在难以考核的空洞口号上,要做好重大项目的筛选和指标论证工作;要继续研究提出一批关系全局、意义深远、带动作用强、政府组织实施的重大工程;设置预期性、导向性指标要符合市场经济原则,符合规划本身的功能定位;研究提出与树立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协调、可持续发展和全面进步、提高人民生活等方面密切相关的指标。
四、“十一五”规划编制的工作分工
(一)重大问题研究安排
为提高规划编制工作的社会参与度,充分发挥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和国内外知名专家的智力优势,33个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将通过公开招标、直接委托和内部组织力量等形式开展研究工作,其中,拟公开招标课题15个,直接委托课题8个,内部组织力量研究课题10个。
(二)规划编制安排
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由市计委牵头,会同市级有关部门和区(市)县政府编制;区域规划由市计委牵头组织编制;部分区(市)县和行业发展规划分别由相应的区(市)县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负责编制,市计委做好指导和协调工作。
五、“十一五”规划编制的进度安排
(一)第一阶段
从2004年4月开始到2004年年底,主要任务是组织开展重大课题研究,组织开展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部分区(市)县规划的前期准备和初步编制工作,在2004年年底形成“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上报市政府。
(二)第二阶段
2004年年底至2005年“十一五”规划建议形成前,主要任务是做好有关规划编制的调研工作,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基本框架,起草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行业规划、部分区(市)县规划草案。这一阶段,要重点做好听取社会各界意见,规划衔接和论证工作。
(三)第三阶段
2005年“十一五”规划建议形成后至2006年初,主要任务是,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草案,经市委、市政府审定后,提交市人代会审议;完善形成专项规划、行业规划、部分区(市)县规划。区域规划由于涉及的问题较为复杂,完成时间根据实际情况掌握。
六、“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
编制“十一五”规划是今明两年的一项重要任务。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编制过程中有许多重大问题需要及时研究解决,必须高度重视,加强领导,精心组织。为此,成立成都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详见附件一),全面负责“十一五”规划编制的组织领导工作,研究解决重大问题。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计委,主要职责是具体协调组织“十一五”规划重大课题研究工作;负责提出“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负责起草“十一五”规划纲要文本;负责组织编制专项规划、区域规划;负责牵头协调部分区(市)县规划;负责与专家咨询委员会的联络工作;负责 “十一五”规划成果的编辑出版工作。
编制规划的部分区(市)县及有关部门要建立相应班子,并设立联络员负责与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进行联系和协调。“十一五”规划编制和论证经费,各级财政部门应按专项经费列入本级预算,予以保障。各区(市)县、各有关部门要安排适当经费,保证规划工作顺利进行。
附件一
成都市“十一五”规划编制工作领导小组名单
组 长: 葛红林 市长
常务副组长: 孙 平 副市长
副 组 长:张学爱 市政府副秘书长
彭 琳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杨灿智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常务副主任
成 员: 陈绍充 市发展计划委员会副主任
谢瑞武 市经济委员会主任
翁大伟 市建设委员会主任
李 捷 市财政局局长
罗大常 市统计局局长
李家松 市规划局局长
刘 仆 市国土资源局局长
兰成璋 市市政公用局局长
李绍华 市人事局局长
黄 平 市交通局局长
周莉蓉 市水利局局长
弓继权 市农牧局局长
石 磊 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局长
杨 伟 市教育局局长
门 生 市科学技术局局长
马 旭 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局长
苏培玮 市公安局局长
肖化戎 市民政局局长
沈有春 市司法局局长
李小新 市劳动与社会保障局局长
朱树喜 市文化局局长
周光荣 市卫生局局长
包 惠 市环境保护局局长
严晓琴 市广播电视局局长
覃文林 市体育局局长
杨小英 市旅游局局长
高现力 市贸易与粮食局局长
杨 羽 市信息化办公室主任
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计委,由彭琳同志兼任办公室主任,陈绍充同志兼任办公室常务副主任。
附件二
成都市“ 十一五 ”规划重大问题研究指南
为做好“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理清发展思路,奠定科学编制规划的基础,我们在认真调研和广泛听取专家建议的基础上,从环境分析、总量平衡、结构调整、区域经济、科技教育、改革开放、社会发展、人民生活、可持续发展等方面,提出了需要深入研究的33个重大课题,并将通过内部组织力量、直接委托和公开招标的形式开展研究工作。现将课题研究指南公布,供开展“十一五”规划前期研究工作参考。
一、成都市“十一五”规划总体思路研究
理清发展思路是编制好规划的基础,研究内容应包括:“十一五”时期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方针、重点和政策选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总体目标的阶段性任务;科学发展观研究;主要发展思路比较研究,改革开放以来我市发展思路的回顾总结,国内部分省市发展思路的比较借鉴;国内外形势分析和发展趋势预测,制约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要因素和矛盾分析;“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的内容概括、观点论证和研究依据。
二、成都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环境研究
深刻分析我市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及其变化趋势。研究内容应包括:分析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所处的阶段和基本特点、国内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有利因素和主要问题、国外政治经济环境变动趋势,分析上述环境变化可能对我市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十一五”期间经济增长率、失业率、价格、净出口等宏观调控目标的影响;对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任务和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提出建议。
三、成都市“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应对措施研究
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处理不好,有可能对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带来冲击和危害。如缺少重大产业化项目、全方位改革开放不够、存在体制性障碍、农民增收困难、就业压力大、能源制约等问题。研究内容应包括:目前存在的问题,对“十一五”期间可能影响经济社会发展的潜在因素作出判断,并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危害程度进行分析,提出较为科学系统的应对措施体系,突出可操作性。
四、成都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和任务研究
十六大提出了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我市第十次党代会也提出,要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研究内容应包括:小康社会的内涵,小康社会在经济、民主、科教、文化、社会、生活等方面的展望,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和量化标准,如何解决低水平、不全面、不平衡发展的问题,建设小康社会的难点和重点,“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等。
五、成都市实现“三最”奋斗目标的主要制约因素及对策建议研究
根据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三最”奋斗目标,需要对实现此目标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做认真分析,提出对策。研究内容应包括:支撑实现“三最”目标所面临的主要约束条件,如电力等基础性资源的约束、内需与外需的约束、人口与就业的约束、财政的约束、国内外环境的约束以及制度建设方面的约束等,消除这些约束条件应采取的各种措施等。
六、成都市潜在经济增长能力研究
要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增长,需要使我市潜在的经济增长能力得到充分释放。研究内容应包括:客观计算及评价我市潜在GDP,潜在GDP转化为现实经济增长率的途径,如何更好地吸引民间投资,如何形成经济自主增长机制,内需与外需、消费与投资的调控目标如何确定,如何保持投资力度,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如何进一步完善等。
七、成都市重大结构调整研究
推进经济社会结构战略性调整,对“十一五”期间乃至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发展至关重要。研究内容应包括:对“十五”期间我市重大战略性结构调整的成效和政策措施进行评估,预测“十一五”期间结构性矛盾的新变化,提出“十一五”期间重大结构调整的总体方向、重点内容、主要途径和具体措施。
八、成都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政策研究
城乡社会经济发展差距大是阻碍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研究内容应包括:目前城乡经济社会差距及到2010年变动趋势的判断,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意义、内涵和途径,目前的制度和政策障碍,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思路、改革措施、制度创新和其他政策措施。
九、成都市城市化发展战略研究
城市化水平偏低是制约我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研究内容应包括:加快城市化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原则和重点。我市城市化取得的成绩、总结成功经验、找出存在问题、分析相应的政策措施。
十、成都市“十一五”时期投资和消费关系及其政策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投资和消费领域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国内外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比较研究;我市基本情况、发展阶段和体制特征对投资和消费比例关系的影响;企业、个人、政府投资和消费行为分析;“十一五”时期投资和消费政策的选择,提高消费率的主要措施。
十一、成都市“三农”问题对策研究
“三农”问题是影响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之一。研究内容应包括:如何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建立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加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如何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产品竞争力、壮大县域经济;加快解决“三农”问题的改革措施和其他政策措施等。
十二、成都市新型工业化发展战略研究
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实现工业新跨越是第十次党代会提出的要求。研究内容应包括: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具体内涵和主要特征、新型工业化的指标体系和评价标准、“十一五”期间推进工业化和新型工业化的阶段性目标、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应遵循的原则及相关产业政策、技术政策等;“十一五”期间工业布局、园区发展和技术改造等方面的工作思路和对策建议。
十三、成都市加速推进信息化的思路与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如何使信息化与国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改善更紧密地结合,如何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如何通过信息化延长产业链,信息化建设中关联业务之间的标准化问题,“十一五”期间推进信息化的重点内容、主要途径、制度创新及配套政策措施,如何避免信息化发展中的重复建设等。
十四、成都市加快发展服务业思路和对策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 “十五”期间服务业发展和政策实施情况的评估,存在的问题,“十一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的基本思路,包括发展方向、方针、目标、重点、体制、政策和市场机制的创新等。
十五、成都市2006—2020年交通网络规划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综合交通体系的现状和存在问题;“十一五”及2020年交通运输需求量的预测,综合交通网络发展的趋势,2020年交通网络规划的基本思路;如何真正形成高效、统一的综合运输体系,并与物流发展、城市化的加快及人口流动相适应,使城市之间与城市内部的交通相连接;铁路、公路、航空、水运及城市内部交通网布局规划;“十一五”综合交通的发展重点,重大工程和政策建议;交通行业管理体制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和改革建议等。
十六、成都市电力瓶颈问题及对策研究
电力供应问题是关系我市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战略问题。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电力供应现状、特点和主要问题,到2020年全市及分区用电量预测分析、供电能力预测分析,电力开发利用途径,电力资源调配重大战略措施及重大工程;电力配置的主要模式与管理机制,包括利用模式、分配模式、管理体制、投融资体制及运行机制等。
十七、成都市“十一五”期间重大工程研究
重大工程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对带动经济增长和完善国民经济体系意义重大。研究内容应包括:“十一五”期间正在建设的重大工程及准备建设的重大工程,选择准备建设的重大工程的基本原则,提出需要建设的重大工程,包括建设的必要性、建设布局、建设内容、投资估算、建设工期等。
十八、成都市区域空间布局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空间开发秩序及空间结构的现状和问题,分析自然、体制和政策方面的成因;对未来空间结构的展望,调整空间结构的必要性;如何对空间结构进行合理划分,如何协调好经济、资源、生态、城市与农村、居住、休闲、基础设施、地上与地下等各类空间的分布;按功能划分区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功能区划分方法,确定功能定位的原则;如何界定城市和人口密集区、工业化地区、生态环境保护区、旅游休闲区、农业区、潜在经济开发区等功能区;如何按功能区进行人口转移、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体系布局、公共财政支出和投资政策调整以及相适应的体制创新等,“十一五”期间区域空间布局的主要任务、基本原则、实现途径。
十九、成都市区域经济一体化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内涵和现实意义,分析成渝地区、成都经济圈的经济关系及存在的问题、原因;从行政区经济走向区域经济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的途径,地区经济协调与合作的内容、方式;促进区域经济形成中,对行政首长负责制、干部考核及激励机制、行政区划及层次、财税体制等相关制度改革的建议。
二十、成都市“十一五”期间城镇体系框架研究
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合理勾画20年后的城市体系,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缩小城市差距关系重大。研究内容应包括:发达国家城镇的发展过程;成都平原城镇体系的现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不同规模的城市和城市群的功能定位、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主要内容;改变按规模对城市化道路进行规制的必要性,按区域经济规制城市化的可行性;在对经济发展的区域分布、人口转移方向和规模、空间结构变动趋势、不同区域资源环境承受力等进行准确预测分析基础上,对20年后我市城镇体系的框架进行勾画;对现有城镇体系如何完善,哪些地区可成为新的城镇密集区,如何形成新的城镇密集区,哪些现有城市的规模可以快速扩展等进行展望并分析其支撑条件,为此需要采取的政策措施和对策措施。
二十一、成都市生态环境保护战略研究
生态环境建设是一项长期的战略任务。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生态环境保护现状,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存在的主要问题,资源过度利用对全市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带来的影响;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资源保护与合理利用、人口迁移、公共财政支出、生态环境补偿机制、生态环境建设的社会投入机制等的发展思路。
二十二、成都市加快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来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我市已形成的比较优势;如何进一步协调好东中西关系;如何增强我市自我发展能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途径、方法、产业支撑;重点开发的地区;人口和劳动力跨区域流动的必要性和可能性;进一步加快我市西部开发的总体思路和政策措施等。
二十三、成都市教育发展及体制创新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影响教育发展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的体制障碍和政策障碍;教育、科技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的模式;人才培养如何与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农村义务教育普及和质量提高如何与农村经济发展和财政能力相适应;引入民间资金办教育的方向;“十一五”期间教育发展和改革的主要任务。
二十四、成都市人才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现状与存在的问题,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十一五”期间开发利用人才资源的重点和主要途径;如何通过制度安排上的突破,形成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二十五、成都市高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
发展高技术产业,形成以高技术产业为先导的产业格局,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内容。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高技术产业竞争力评估;发展高技术产业在经济结构调整中的地位;提出我市需要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和重点建设项目;“十一五”到2020年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分阶段目标、主要任务及重点领域;“十一五”期间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及其发展思路等。
二十六、成都市全面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战略研究
建设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保证。研究内容应包括:2020年前我市经济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的总体思路;推进改革中如何避免各种风险;如何处理好改革中的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的关系;改革相对滞后领域今后改革的基本方向、实施步骤;已经明确改革方向的领域如何加快推进和具体操作;“十一五”期间推进改革的主要任务和可操作性的改革措施等。
二十七、成都市政府管理制度改革与创新研究
转变政府职能,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是体制改革中面临的重大任务。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政府管理体制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根据十六大关于政府职能的基本定位,如何进一步清晰界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之间的关系;规范化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具体思路、步骤和政策措施;“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政府管理制度的基本框架、进一步改革的方向。
二十八、成都市深化财税收体制改革研究
现行财税体制中存在许多与市场经济体制和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需要通过深化改革加以解决。研究内容应包括:目前财税体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改革财政管理体制,特别是实行财政收支和预算相分离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如何保持财政的可持续增长;如何减少财政供养人口;“阳光福利”政策的可行性及对公共财政的影响;如何使公共财政建立在公共政策的基础上,财政政策作为宏观调控和经济调节的手段;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如何与缩小地区差距、城乡差距;如何继续改革和完善税制及其征管机制;如何解决县乡财政困难等。
二十九、成都市社会事业管理体制改革研究
社会事业的健康发展对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意义重大。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社会事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原则和现有的及今后可预见的财力,社会事业管理体制发展方向,作为公共服务和公益性事业的范围如何界定,哪些领域应该而且能够走市场化、产业化的道路,发展途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如何创新;“十一五”期间改革的重点领域和操作建议、配套政策等。
三十、成都市对内对外开放战略研究
研究内容应包括:在我国加入了WTO、国内经济充满活力、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的情况下,构建我市对内对外开放新格局的总体思路和对策;如何在对内对外交往中,减少经济波动的风险;我市对内对外贸易、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的战略方向、政策措施及“十一五”期间的重点任务;如何实施“走出去”战略,“走出去”战略的具体内涵、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方针与战略步骤,“十一五”期间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政府在“走出去”战略中的角色定位,法律法规如何保护企业走出去,鼓励和支持企业更好更安全地“走出去”等。
三十一、成都市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研究
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今后一个时期我市面临的突出问题。研究内容应包括:分析我市现行社会保障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结合扩大就业、城市化、人口流动等问题,研究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的改革方向和阶段性目标;如何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的覆盖面和确定合理的社会保障水平;如何解决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如何补充社保基金,完善社会保障基金的运作方式,扩大投资渠道。
三十二、成都市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研究
理顺分配关系,缩小收入差距,事关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研究内容应包括:对目前我市收入分配机制和状况的总体评估,包括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分配关系,以及城乡、地区、行业间收入分配差距的估计及变动趋势的分析;解决收入分配问题的长期性改革措施和政策方向;对收入分配制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如行业之间差距过大,国有企业分配不规范,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间公务员实行“阳光福利”等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近期可操作的改革方案。
三十三、成都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研究
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之一。研究内容应包括:我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存在的突出矛盾和主要问题;在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矛盾突出的情况下,如何通过调整发展模式,寻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如何使各种经济活动更具有生态合理性,改变发展指标上过分看重GDP的状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使各利益主体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统一,为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空间;“十一五”期间协调人与自然关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总体思路、战略重点和主要内容等。
来源: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