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府发〔2012〕4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成府发〔2012〕4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二○一二年一月十六日
成都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
高新技术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先导性和战略性产业,是引导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转变我市经济发展方式,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具有重要意义。“十二五”期间,为充分发挥政府从规划层面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和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根据《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我市实际,特制定本规划,规划期为2011—2015年。
一、“十一五”时期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回顾与总结
(一)发展回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把其作为优化经济结构、增强我市发展后劲的重要举措摆在突出的位置,制定了一系列的重大政策措施,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健康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1.产业实现快速增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势头迅猛,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占工业比重不断提高,在拉动全市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从整体上推进了我市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2010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产值2070.4亿元,是2005年的2.7倍,年均增速达17.71%。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5年的34.95%增长到44.74%,年均增长1.96个百分点;2010年,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出口34.4亿美元,占全市出口总额比重由2005的8.4%快速攀升到24.8%。
2.产业优势特色突出。通过规划和政策引领,促进了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逐步形成了以电子信息产业为支柱,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工业节能环保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的格局。2010年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2467个,其中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光机电、航空航天等企业主要产品占高新技术企业主要产品的82.98%,优势产业特色日益显现。2010年,电子信息产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和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984亿元,第一支柱产业地位更加突出;航空航天器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61.33亿元,占高技术工业的比重16.1%;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及工业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33.95亿元,增长23.8%。
3.带动作用显著增强。随着高新技术产业实力的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产业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贡献与日俱增,从整体上推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拉动了全市经济的快速增长。“十一五”末,高新技术产业增长占经济增长份额由2006年的19.1%提高到25.4%;高新技术产业实现利税290.1亿元,是2005年的3.5倍。高新技术产业的快速发展为社会提供了良好的就业机会,2010年年末高新技术企业从业人员达25.2万人,比2009年增长了0.9万人。
4.培育了一批优势企业和拳头产品。通过培育和招引结合,形成了一批规模大、辐射强、优势足的高新技术骨干企业。2010年总收入超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236家,较2005年增加了89家;总收入超10亿元的企业由2005年的12家增加到2010年的31家;全市上市公司中高新技术企业占51.06%。培育了科泰智能多媒体分发系统、铝镁质保温隔热材料、脱硫脱硝一体化(LPC)污水处理技术及成套设备等281个技术水平高、市场竞争力强的自主创新产品和国家级新产品。
5.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所增强。通过大力推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和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有力地促进了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通过实施120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项目,取得了核心机要安全系统级芯片(SOC)、大规模非冷红外探测、20瓦准分子曝光光源研发等关键技术的突破;61项国家高技术产业发展项目的实施推进了集成电路设计、信息安全、生物技术、现代中药、生物育种、新型平板显示等领域的一批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实现产业化。“十一五”期间,新增国家和省级重点(工程)实验室30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8家,国家和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总数分别达到76家和69家;引导企业建成国家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12家,一批世界500强和国内100强企业在我市设立了研究中心(机构),高新技术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建立。
(二)主要问题。
1.企业综合实力有待提升。我市绝大多数高新技术企业还处于转型、升级阶段,掌握产业发展核心技术并有能力进行规模化经营的大型企业数量偏少;缺乏有能力通过兼并、收购等手段整合技术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大型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上下游企业之间协作发展的局面还未形成。
2.技术创新能力亟待加强。由于技术创新成本较高,相当一部分高新技术企业缺乏持续创新的后劲,企业技术创新主体的地位尚未确立,表现在研发投入普遍不足,缺乏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的目标导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且具竞争力的高附加值产品匮乏,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技术储备不足。
3.科技资源分割较为严重。由于历史原因和体制障碍,我市国防和民用、中央和地方、省属和市属、国有和民营以及产学研等各方科技资源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相互隔离,科技资金投入分散、科技设施重复建设、科技资源利用效率低等问题突出。
4.管理机制有待完善。高新技术产业涉及的管理部门众多,缺乏统一的组织协调机制和宏观管理机构,部门间政策协调难度较大,导致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存在多头布局、力量分散、前瞻不够、政策不协调、措施不配套等问题。
5.企业融资较为困难。资本和技术结合的制度通道尚不健全,风险资金有效运转和退出机制尚不完善,风险投资和资本市场发展滞后,金融担保机构数量少、融资成本高,间接和直接融资均较困难。政府性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资金规模较小且存在多头管理,对社会资金引导作用不明显,难以满足企业发展需要。
6.人才开发机制不够健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主要集中在科研院校等国有事业单位,真正流向企业的很少。企业高层次人才比重偏低,特别是企业科技创新领军人物、科技型企业家、职业经理人严重短缺。
7.产业发展环境还需完善。服务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平台和中介服务机构数量增长较快,但存在信息渠道分散,信息网络不畅通和服务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尚未充分发挥作用。技术交易市场与技术交易配套的服务体系尚待健全。产业监测评价体系和统计体系不足之处逐步显现,迫切需要根据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变化进一步完善。
二、“十二五”时期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形势分析
(一)发展机遇。
1.国际国内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战略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经济全球化趋势增强,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发展以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为代表的具有高技术附加值、环保、智能和可持续发展特征的高新技术产业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核心战略,发达国家将在输出制造业的同时,扩大研发、营销等高端环节的全球布局,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有利的宏观环境。
2.科技发展新趋势为我市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了良好政策环境。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智能、绿色和可持续为特征的新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未来科技正孕育着新的群体性突破。“十二五”时期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关键时期,建设创新型国家成为我国由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根本途径和重要标志,经济社会发展对高新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技的支撑引领需求更加迫切,国家对高新技术产业空前重视、投入大幅度提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必然会得到进一步优化,将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环境。
3.区域发展战略为我市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重要任务,成渝经济区建设是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重大举措,两者将共同成为西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新引擎。未来五年成都城市化、工业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需要高新技术及产品对传统工业、服务业进行改造升级,需要信息技术增强城市管理功能、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需要环保节能技术及产品构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西部大开发、成渝经济区建设、世界生态田园城市建设、天府新区建设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结合将更加紧密,将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面临挑战。
1.国际竞争加剧,自主创新压力增大。后金融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正处于缓慢复苏阶段,世界主要国家都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抢占新一轮经济和科技发展制高点的重大战略,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的竞争更加激烈。发达国家凭借领先的技术优势和雄厚的产业基础,不断强化知识产权保护措施,严格管控关键核心技术,并持续增加对高新技术领域的资金、人才等要素投入,以维持本国在世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格局中的优势地位。受此影响,国际技术壁垒、反倾销等贸易保护手段对我国高新技术企业的影响加深,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难度增加,产业自主创新和加快重组的压力加大。
2.区域竞争加剧,联动优势尚未形成。全国各地纷纷把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作为“十二五”时期发展的重要内容和提升区域竞争力的主要途径,呈现出你追我赶的激烈竞争态势。受产业基础、创新能力、市场环境等因素影响,我市高新技术产业与东部沿海地区的差距仍然较大,与重庆、西安、武汉等中西部重点城市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产业发展面临更加复杂的竞争态势。另一方面,成渝经济区、成都经济区、天府新区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区域内部联动机制尚待构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跨区域、跨行业集聚发展的规模优势尚未形成,产业核心竞争力还有待增强。
3.价值链竞争加剧,产业结构优化难度加大。全球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逐渐趋于制造集中化、研发分散化和采购全球化,大型制造公司纷纷剥离制造业,将主要业务转向收益更高的服务业领域。全球性的产业价值链分解直接导致价值链相近的环节在某一区域形成高度集聚,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将极力垄断研发、营销等附加值较高的环节。地处内陆的成都,在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市场开发等方面将面临更大挑战,产业体系的完善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难度将进一步加大。
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目标,按照实施“产业倍增”战略的要求,以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大做强高技术服务业为核心,以绿色低碳、产业高端、集聚发展为主线,以提升产业价值链、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以增强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建设为关键环节和重要手段,推动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重点突破和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通过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带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二)基本原则。
1.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坚持政府推动与市场运作相结合,加强政府对高新技术产业的规划、政策引导,着力营造产业发展良好环境,强化企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
2.引育人才、强化创新。培育和引进国内外创新创业人才,构建和完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以自主知识产权成果开发应用为核心,推动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
3.突出重点、错位发展。坚持重点突破和整体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充分发挥比较优势,集中力量支持有特色优势和规模优势的产业领域,构建富有特色的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形成区域高新技术产业竞争新优势。
4.整合配套、集聚发展。促进高新技术企业、项目、资金、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向专业园区聚集,在重点发展领域推动形成以骨干企业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企业集群,推动上下游资源整合配套和产业集聚发展。
5.扩大开放、加强合作。充分发挥区域区位优势,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加强国内外合作交流,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完善各层次区域资源利用和产业发展合作机制,为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和承载空间。
(三)发展目标。
1.总体目标。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抢占高端产业发展制高点,自主创新、科技成果转化和承接产业转移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支撑引领作用显著增强,到2015年,把我市建设成为具有重要国际影响、全国一流、中西部领先的高新技术产业基地。
2.具体目标。
(1)产业发展基础显著增强。力争“十二五”期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速高于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到2015年,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00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力争达到2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超过2500亿元,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到55%以上。
(2)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加大技术创新投入,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R&D)占销售收入比重力争达到3.5%以上。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骨干企业,新建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20家以上,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节能环保等领域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攻克100项以上关键核心技术。
(3)产业集聚发展效益突显。突出核心发展区域,推进产业集聚发展,优势产业集群创新能力、竞争实力和技术装备水平等达到国内先进水平,部分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建成一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园区),打造50个销售收入突破10亿元的重点产品,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60户,其中超100亿元的高新技术企业达到5户。
(4)创新创业环境更加完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准入与竞争机制、技术标准、财税激励和投融资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人才队伍建设等更加完善,形成有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图略)
(四)布局思路。
1.突出推进天府新区主导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天府新区是“十二五”期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的核心发展区,要统筹资源集中要素支持天府新区规划建设,加强顶层设计,围绕电子信息、汽车、新能源、新材料等天府新区高新技术主导发展领域,强化具有区域特色的高新技术产业链建设,促进上下游资源整合配套,努力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进程中实现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大突破。
2.努力构建“雁群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布局。根据各区(市)县资源优势、产业特点、区域条件和发展基础,坚持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相结合,注重系统规划,明确发展时序,着力构建抱团发展、梯度推进“雁群形态”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布局,建立分工协同、紧密承接、错位发展的产业空间结构体系,带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和产业规模快速发展。
第一圈层(五城区及成都高新区)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头雁”,是我市“十二五”期间发展总部经济的主要载体和我市高技术服务业发展的核心区,要继续发挥引领发展的作用,重点发展面向高新技术产业的生产性服务业,突出设计研发和应用服务,实现中心城区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支撑。
第二圈层[6区(县)]作为市域经济发展的“中雁”,是我市“十二五”期间高新技术制造业的主要载体,要着力实现加快发展,重点发展面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的产品制造业,主动承接产业转移,突出技术进步和产业链建设,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
第三圈层[8县(市)]是市域经济发展中的“尾雁”,既是我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战略后备区”,又是“战略前沿区”,在“十二五”期间要落实“赶超发展”的要求,积极对接一、二圈层进行高新技术产业协作配套,认真做好产业发展战略谋划,加强产业规划和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为全市高新技术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大的资源储备和发展空间。
四、发展重点和重点产业布局
(一)巩固提升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形成配套完善的集成电路、计算机及终端制造、物联网、新型显示器件、网络与通信设备、电子元器件和应用电子产业集群,实现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6000亿元,年均增长速度达到45%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500亿元以上,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超过35%,打造全国一流、西部第一的电子信息产品制造基地和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基地,建设全球最大的终端产品制造基地及世界级的电子产品制造基地。
2.发展重点。
(1)计算机及终端制造。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含平板电脑)、大容量存储设备、高端服务器与网络计算机设备、工业控制计算机等高端整机产品,支持笔记本电脑零组件以及零组件的原材料产业,形成完整产业链,依托知名电脑终端厂商,推动全球著名品牌电脑厂商在蓉落户发展,壮大产业规模,使我市成为世界重要的计算机产品制造地和集散地;发展面向终端用户的电脑外设产品、信息家电(3C)与智能化终端产品、电子阅读与电子娱乐产品;鼓励发展面向云计算、物联网、三网融合与下一代互联网的计算机支持设备,云终端产品制造成为特色突出的产业集群之一。
(2)集成电路。着力推进系统级芯片(SOC)、知识产权核(IP核)的自主开发,发展面向网络、通信、数字音视频、信息安全等应用领域的核心关键芯片以及现场可编程芯片(FPGA)、功率半导体芯片、射频微波集成电路等特色芯片设计;重点支持系统级封装(SIP)、芯片级封装(CSP)、多芯片组装(MCM)等新型封装及测试技术。
(3)新型显示器件。以中游面板产业为重点,加快发展上游玻璃基板等关键材料及配套产业,积极引进大尺寸面板生产线,支持专用设备研发制造,促进新型显示整机与模组一体化设计制造,壮大新型显示产业规模。积极支持以主动式有机发光二极管(AM-OLED)为重点的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显示技术研发和产品产业化。
(4)电子元器件。积极发展高端片式元件(片阻、片容、片感以及片式变压器等)和集成无源元件、微波元件等高端基础元件;重点支持微波片容、大容量片容、大功率片感以及与发光二极管背光液晶电视(LED TV)、发光二极管(LED)照明、新能源、汽车电子配套的新型电子元器件和机电零组件;鼓励发展大功率半导体、光纤光缆、光电子器件和微特电机等特色电子器件。
(5)应用电子。重点发展移动互联网终端、知名品牌智能手机、高清数字影视产品、IP机顶盒、电子教育终端产品等消费电子产品的研发和制造;大力发展信息安全、国防电子终端产品等特色应用电子产品的研发生产;支持航空电子产品、车控电子系统的发展;支持医疗电子产品的研发与生产。
(6)网络与通信设备。重点支持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演进(LTE-Advanced)体系的新一代移动通信技术研发及基站设备、无线接入、移动终端设备研发和制造。积极支持以下一代互联网协议(IPV6,Internet Protocol Version 6)为重点的下一代互联网及以网络融合为特点的下一代广播网络系统设备、安全设备、应用终端设备的研发和制造。积极支持具有本地特色的卫星通信产业、北斗导航产业及空管、通信保密、微波通信、专网通信、雷达、无线电监测等产业的发展。支持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芯片(PLC)设计与制造、三极管封装(TO)、光通信设备、光纤预制棒、新型光纤光缆等光通信产业发展;发展移动通信智能终端产业、智能家电产业。
(7)物联网产品制造。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超高频和微波频段的射频识别(RFID)芯片、天线设计、标签封装与测试以及音视频识别产品和定位跟踪产品等产品制造,大力引进射频识别(RFID)读写器、手持终端、内置射频通信模块的手机、计量设备等产品制造项目;推动发展基于微机电系统(MEMS)、微纳电子等技术的各类新型传感器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技术产业化;加快发展光纤传感器,培育光纤围栏、光纤火灾预警系统、光纤管道安全监测系统等制造产品链;支持发展微型控制设备制造产业,形成包括微控制单元(MCU)、协议芯片、微电源管理芯片、数字信号处理(DSP)、模数变换器(ADC)、接口控制芯片和一体化芯片在内的系列化物联网集成控制产品。
3.发展布局。以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核心,辐射双流县、郫县、温江区、崇州市、龙泉驿区。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网络与通信、物联网研发、云计算研发服务等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业和航空电子研发、光电产品、品牌计算机制造、教育电子和医疗电子等。
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笔记本电脑、新型智能通信终端产品(含手机)、物联网产品等消费电子及相关配套产业。
温江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家用视听设备等消费应用电子产业及上下游关联产业。
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电子元器件。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车控电子产业。
崇州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新型智能通信终端产品(含手机)为主的消费电子产业。
(图略)
(二)做大做强高技术服务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基本建立涵盖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五大重点领域的高技术服务业产业体系,实现主营业务收入3500亿元,年均增速达到25%,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以上,高技术服务业成为成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新的引擎,初步建成服务水平高、产业集聚效应突出、市场辐射带动显著、产业价值倍增的“国际知名、国内一流、西部第一”的高技术服务业基地。
2.发展重点。
(1)软件及信息技术服务。加快构建和完善以软件及服务外包、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信息安全、物联网、云计算、电子商务及数字内容为核心的信息技术服务产业体系。
软件产业:积极发展以安全操作系统、网络操作系统、汉字编码、数据库等为重点的基础软件,加快发展涵盖基础中间件、业务中间件和领域中间件的各类特色中间件软件,积极发展行业应用软件、通用软件和嵌入式软件等各类优势应用软件,积极引导软件企业开展品牌建设,加快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品牌产品的规模化软件企业。
服务外包:加快基于信息技术的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发展,推进研发设计等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发展,积极培育和推进金融后台服务、呼叫中心、客户交易支持、数据加工处理、人才资源等领域的业务流程外包。
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继续壮大以带宽、空间为主的基本服务、以托管服务器的监测、安全管理为主的管理服务和以高层次的解决方案为主的应用服务等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产业,大力发展安全性分析、数据流分析、资源占用分析等增值服务,探索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和数字电视、信息内容、电子商务为核心的互联网应用创新服务模式,以特色服务和模式谋求成都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产业的特色之路。
数字内容服务:优先发展网络游戏、手机游戏、动画动漫、电子竞技、视频游戏等数字内容产业,扩展现有移动增值服务及应用服务范畴,发展基于数字内容的移动服务平台,创新数字内容产业经营模式和服务业态。建设数字内容体验中心和交易服务中心,形成数字内容开发、存储、体验、销售、服务产业链,打造全国领先的数字娱乐研发制作运营中心、国际知名的数字娱乐消费体验交易中心和国家级数字娱乐产业基地。
云计算及高性能计算服务:积极培育云计算服务、高性能计算等新服务业态,构建政务云、社会云、企业云和高性能计算云四大基础平台,大力发展云服务产业,加快形成云计算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产业体系。
物联网:大力发展物联网产业,在射频识别(RFID)、定位跟踪、传感器件、信息安全以及物联网相关电子元器件、集成电路、软件与系统集成、信息服务等领域实现突破,形成重点突出、功能配套、结构合理的物联网产业链。
(2)生物技术服务。重点发展药物研发外包服务,开展面向海内外企业的早期药物发现、临床前研究、药物基因组学、I-III期临床、生物信息学、临床文件、药物经济学、商业咨询及药效追踪等“一站式”研发外包服务,打造成都生物医药外包服务品牌;着力发展生物医药产品中试生产服务,通过建设符合良好作业规范(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要求的医药制剂中试车间、标准实验室和中试生产线,提供国内先进的良好作业规范(GMP)中试生产服务和配套服务;建立国内首家符合国际优良实验室规范(GLP,Good Laboratory Practice)的生物大分子分析实验室,构建中药物质基础研究的系统生物学研究体系,提供面向企业的生物产品(样品)质量检验检测服务,并不断拓展服务范围;积极发展临床医学检验、干细胞医疗等生物治疗和基因检测服务,以及基于生物芯片技术的疾病分子诊断、疾病预测和预防、个体化医疗服务;大力推进生物数据资源共享服务,建设区域生物资源信息、标本库、微生物代谢产物库、中药材行业大盘指数、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等一系列共享性技术和信息系统,为生物产业发展提供关键数据资源、设备及技术支撑。面向医药、食品、临床治疗、保健等领域的重大需求,着力构建技术水平高、共享性强、开放性好的公共技术平台,培养和聚集一批中高端专业技术服务企业和人才,不断完善创新服务体系。
(3)研发设计服务。依托在蓉专业研究、设计机构,重点发展建筑及材料、轨道交通、石油化工、航空航天、核技术等领域的研发设计服务,树立“成都设计”品牌。加强专业园区和企业总部科技园载体建设,推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构建重点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平台和服务体系,面向海内外市场提供研发设计服务;建设科研仪器设备、情报文献、产权信息、行业数据和服务等资源的开放体系,推动科技资源在研发设计服务领域的高度共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鼓励企业自建或与政府、科研院所联建研发机构,扩大研发设计服务的产业规模,把成都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研发设计基地。
(4)知识产权服务。构建公益服务和商业服务相互支持、协同发展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知识产权公益服务和社会服务能力满足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求。成立成都知识产权专家咨询委员会,建立健全重大经济活动知识产权审议机制,开展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专利分析预警。引导企业制定实施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提升运用知识产权制度能力,促进创新要素、专利资源向企业集聚和转移。加强专利信息传播利用与信息化建设,争取建设国家级知识产权互联网应用和增值服务(IDC)中心,打造全国一流的知识产权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深化知识产权特派员工作机制和体系建设,面向中小企业开展全方位的“一站式”服务。优化和完善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畅通“12330”知识产权维权援助与举报投诉热线,积极发挥中国(成都)维权援助中心的作用,设立维权援助资金,加大对企业解决专利争端的专业指导,帮助企业妥善应对专利纠纷,提升维权援助综合服务能力和效率。大力促进知识产权服务业健康快速发展,争取建设国家知识产权专利审查协作中心,发展和集聚优质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快速提升成都知识产权中介服务能力,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的知识产权服务中枢。
(5)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建设和规范各级各类科技成果转化中介服务机构,建立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双向互动机制,加快科研成果转化。鼓励和支持海内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和其他投资主体创办专业化技术交易、服务咨询、风险投资等机构,促进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机制。继续强化政府主导的成果转化激励机制,加强现代信息手段运用,完善网上技术市场和技术合同登记点为主体的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着重在节能环保、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培育一批专业化的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企业,鼓励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构建多领域、网格化的技术成果服务体系,把成都建设成为中西部地区效率最高的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基地。
3.发展布局。立足构建技术创新和技术服务为导向的产业体系,以成都高新区和锦江区、金堂县、武侯区、成华区为核心,积极推动中心城区园区转型和产业升级,大力发展信息技术服务、数字内容服务、生物技术服务、研发设计服务、知识产权服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增强中心城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对第二、三圈层的辐射带动能力。
(1)第一圈层(五城区及成都高新区):以产业总部聚集区为依托,按照产业功能区和工业、服务业行业布局规划,重点布局与主业相关的企业总部和高技术服务业。
(2)第二、三圈层[14区(市)县]:主动承接中心城区高技术服务业发展辐射,积极布局面向主业服务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和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降低企业投资运营成本,改善产业发展环境。
(图略)
(三)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
1.新能源产业。
(1)发展目标。力争到2015年,新能源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100亿元以上,完成工业增加值290亿元左右,年均增长33%,建成“西部第一、全国一流、国际知名”的国家新能源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太阳能:重点研发薄膜太阳能电池核心技术、聚光光伏技术、高纯硅材料提纯核心技术、大型并网逆变技术、高转换效率储能系统(电池)核心技术、光热逐日跟踪、集热和聚光技术,培育具备太阳能发电站设计、采购、建设能力的系统集成商,逐步形成涵盖晶硅、薄膜、聚光光伏、光热等多个领域的太阳能产业格局。太阳能光热重点发展太阳能聚光跟踪系统,光热转换、储热系统,蒸汽轮机发电系统,太阳能热发电系统集成等;太阳能光伏重点发展晶体硅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重点发展碲化镉、非晶硅、铜铟硒太阳能电池、纳米晶硅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等;聚光光伏重点发展聚光太阳能接收器、菲涅尔透镜、聚光光伏电池、太阳跟踪装置及控制系统等。
核能:充分发挥四川及成都在核电装备科研、设计、试验、制造、安装以及核燃料供应、管理、技术服务领域的优势,积极在第三代核电主设备方面提升核岛设备和常规岛设备制造水平,培育第四代高温气冷堆核产品供应链,重点发展核岛技术设备系统集成,建立核蒸汽供应集成采供体系和核电技术服务体系;加快发展先进压水堆和高温气冷堆关键产品及装备制造产业;大力发展电站锅炉设备及开关控制系统等常规岛系统产品,形成常规岛系统主要部件供应能力。积极推进核素药物、核辐照改性材料等民用非动力核技术应用发展。
新能源汽车:依托本地客车企业发展电动公交车,培育和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动乘用车生产企业,鼓励本地轿车生产企业发展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车,支持本地电动车生产企业和专用生产企业合作开展技术研发和技术改造。在核心零部件方面,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及电动汽车充换电系统。积极引进国内先进的电动汽车电机及电控系统生产企业,发展与电动汽车配套的驱动电机及电控系统。依托成都科研优势,建立电池、电机、控制系统核心技术研发平台,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区域性的电动汽车检测服务中心,为企业和研发机构提供全面检测(测试)服务,形成新能源汽车的研发体系与示范推广体系。
半导体照明:重点发展衬底、外延和芯片,高亮度白光封装器件、中小尺寸液晶背光、发光二极管(LED)投影光学引擎。大力发展发光二极管(LED)封装、发光二极管(LED)芯片制造设备、室内外和户外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灯具、白光有机发光二极管(OLED)照明器件和发光二极管(LED)照明系统。
风能:重点发展变流装置、风力发电机、控制器和输配电系统等产品,形成风电关键设备生产能力。加快引进风力发电机组、控制系统和齿轮箱等项目,完善风电产品链。发展高效立式风力机组及相关产业链。
储能装置:以电动汽车和电站储能为主要应用领域,重点发展以超级电容、大容量锂电池、陶瓷(钠硫)电池、液流电池(钒电池)等为主的储能器件制造和储能系统集成。积极发展各类比表面测定分析仪、电池化成测试仪、真空感应熔炼炉、涂布机、冲片机、叠片机等生产设备。
智能电网:开展新能源发电的系统仿真、功率预测和并网运行控制等先进技术研发及推广,积极发展应用于智能电网自动化调度系统、稳定控制系统、数字化变电站、综合成套设备集成、储能调峰电站、新能源汽车充电站(充电桩)等领域的产品设备;完善输电线路状态检测,加强智能变电站建设,促进居民用电智能化管理。
(3)发展布局。以双流县为核心,辐射新津县、龙泉驿区、郫县、青白江区和金堂县。
成都市(双流)新能源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太阳能、核能、风能、储能电池、智能电网及新能源装备制造。
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新能源材料。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重点发展动力电池和电动汽车整车及零部件制造。
郫县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发光二极管(LED)产业。
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风能和核电成套设备及配套产品。
金堂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核电装备及核电环保处理设备。
(图略)
2.新材料产业。
(1)发展目标。坚持“立足领先、明确重点、整合资源、集约集群”,力争到2015年全市新材料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超1000亿元,工业增加值超250亿元,年均增长32%,基本建成特色鲜明、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国家级新材料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高性能纤维材料重点发展芳纶纤维、高性能玻璃纤维、玄武岩纤维、碳纤维、聚对苯撑苯并双恶挫(PBO)纤维、聚苯硫醚纤维(PPS)、植物纤维素纤维等。复合材料制品重点发展应用于国防、交通、建筑、石化、环保、电子、航空航天、体育休闲等领域的材料、构件。
电子信息材料及制品:围绕笔记本电脑等消费类电子产品产业配套,以光电子材料、磁性材料、电子及微电子材料、电子陶瓷和新型平板显示材料等领域为重点,加快发展电子信息产品专用材料及基础元器件。
新能源材料及制品:重点发展太阳能电池材料、锂离子电池材料和稀土电池材料;大力发展太阳能级硅材料、太阳能薄膜电池,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隔膜,稀土积压物贮氢合金电极系列材料。
化工新材料及制品:依托石化产业功能区和石化基地建设,培育具有科技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的企业,重点发展芳纶纤维、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热致液晶(TLCP)、聚碳纤维(PC)、聚酰胺(尼龙)、工程塑料合金、硅氟材料、电子化学品、新型阻燃剂、特种粘合剂和三聚氰胺泡沫等高端化工新材料。
生物医用材料及制品:重点发展材料制品及植入器械、无机非金属材料及纳米级复合物材料、高端医用耗材;做强心脏薄膜、可降解固定材料、心脏起搏器、新型牙种植体、组织器官缺损修复用材料等材料和制品;大力发展高端生物诊断材料、试剂、仪器;推进骨诱导人工骨、生物活性涂层及植入体、医用胶原蛋白等生物医学工程材料研发及生产。
其他新材料及制品:重点发展新型建筑材料、高性能轨道交通材料及特种石墨、硬质合金材料等。
(3)发展布局。以新津县为核心,形成一核六点的产业空间布局。
成都市(新津)新材料产业功能区: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电子信息材料、轨道交通材料以及新能源、化工、生物医用等其他新材料,打造集研发、制造、贸易为一体的新材料产业发展核心区。
青白江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制品。
成都经济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锂离子、稀土镍氢电池材料。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和生物医用新材料。
双流西航港开发区:重点发展聚苯硫醚纤维(PPS)和新能源材料。
彭州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聚脂。
成眉工业合作园:重点发展改性合成树脂(塑料)。
(图略)
3.生物产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形成以生物制药为核心、涵盖创新药物、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现代中药、化学合成药等多个行业门类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生物医药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600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基本建立起技术先进、产业链较为完整的现代生物医药产业体系,建成国内重要的生物医药研发创新中心、产业孵化中心和特色鲜明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培育和加快构建以生物育种、绿色农用生物制品及非粮原料生物能源为重点的生物农业产业体系。
(2)发展重点。
生物制药:积极推进血液制品、疫苗产品等生物技术新药的研发和产业化,以特异性溶瘤重组腺病毒注射液、新型抗体类抗新生血管生成药物、新型抗体类抗肿瘤血管生成药物等创新基因工程药物和抗体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为重点,培育一批自主创新、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术药物,着力提升生物技术药物规模化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安全评价标准体系。
生物医学材料及医疗器械:推进表面生物活化改性人工关节(骨)等医用植入器械,心脑血管等重大疾病快速诊断试剂(盒)、医用辅料及药物载体等重大产品的产业化;加快发展医用磁共振、数字化X射线机及附属部件、全自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系统、超声影像设备、血液透析设备等高端医疗诊断设备,推进核心部件、关键技术的国产化;加快发展可吸收椎间融合器、医用聚氨酯、医用聚乳酸、医用胶原等生物医学材料及制品。
现代中药:重点发展创新中药及川产道地中药材的系统开发,推进中药大品种的二次开发和国际化,以及中药饮片和中药配方颗粒的产业化。在产品方面,重点开展川芎、川郁金等川产道地中药材的精深加工,同时,创制一批治疗心脑血管病、肿瘤、糖尿病以及老年性疾病等的中药新药,推进地方名优产品的二次开发及国际化,并扩大中药药物新品产业化规模。在技术方面,着重攻克超微粉碎、纳米制药等中药制药关键技术和药材有效部位提取等精深加工技术,并加强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规范化种植、加工炮制等资源保护利用技术研究。
化学合成药:着力发展缓控释制剂、靶向制剂、纳米制剂等先进剂型;大力发展青霉素、头孢等特色原料药及制剂,支持现有产品实施技术改造、推广绿色生产技术,扩大产能和市场占有率;推进紫杉肽、绿原酸原料药及其制剂、利优唑酮以及靶向给药系统及产品等创新药物的研发和产业化;大力支持发展化学高仿药。
生物农业:支持发展高产、优质、抗病、抗逆生物育种产业,积极发展动植物转基因技术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培育超级动植物品种。发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动物疫苗、生物饲料添加剂等绿色农用生物制品,推进微生物全降解农用薄膜应用。发展无公害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开发畜禽副产物蛋白肽等产品。开发基于非粮原料的下一代生物能源,研究开发利用农作物副产品提供生物能源技术,重点支持小油桐、粉葛等优良种源的选育和种植基地建设。
(3)发展布局。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天府生命科技园、生物医药产业起步区、新川科技园等为支撑,重点承载医药和服务外包企业总部、研发中心与核心生产基地,重点发展生物、生化制品制造和高端医疗器械制造。
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天府新区内生物医药产业园为支撑,着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生物医药企业,重点发展高端生物制品、化学制剂、高端医疗器械和医用材料。
邛崃工业集中发展区:以临邛医药工业园、羊安医药工业园为支撑,重点承载生物药、中药、化学药企业及其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中药饮片加工、中成药制造、化学药制造、保健食品制造。
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以医疗器械产业园为支撑,重点承载医疗器械企业及其重大产业化项目,重点发展医疗器械制造。
(图略)
4.高端装备制造业。
(1)发展目标。依托我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产业基础和资源条件,面向国际国内市场需求,发挥大企业、大项目带动作用,全面提升高端装备制造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产业智能化、专业化、标准化和规模化发展,建设国家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力争到2015年,高端装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收入达500亿元,年均增速达20%以上,增加值达150亿元。
(2)发展重点。
航空装备:以大规模应用的重点产品研制为主线,统筹航空技术研发、产业化建设、市场开发与服务发展,重点发展大型客机、支线飞机关键大型部件专业化研发与制造以及公务机、无人机等飞机整机研发与制造;积极发展机场综合电子信息系统、空中交通管制系统及成套设备、航空物流系统及设备。发展通用航空整机平台、配套产品、航空服务、通用机场,构建完整的通用航空产业体系。发展机体、航空发动机、航空设备的维修,推进航空再制造、客改货业务、航改燃机系列产品发展。
航天及卫星应用:结合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加快航天及卫星应用技术推广和产业化建设。积极推进亚轨道火箭、空间服务系统及设备等宇航产品研制开发,推动卫星通信、导航、遥感应用系统开发,发展卫星运营增值服务,构建具有核心技术优势的航天产业链。推进卫星地面系统、用户终端系统、宇航级关键元器件开发,支持实施北斗用户终端批量产业化、高分辨率遥感综合应用示范工程,建设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园、北斗导航运营中心、高分辨率遥感数据中心,建设区域对地观测卫星数据处理与信息服务体系、卫星导航运营服务体系。
轨道交通装备:依托国内唯一的轨道交通国家实验室和相关企业、研发机构,抓住城际客运专线和城市轨道交通等重点工程建设机遇,以成都轨道交通产业园为主要载体,重点发展交通新材料产业、光机电与系统集成产业、综合交通节能环保产业、综合交通信息化及智能化产业;培育高铁桥梁关键功能部件、线路设备、运载装备、维修设备、功能部件试验检测设备制造企业;提升关键零部件自主化水平,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品。
智能制造装备:以先进重大装备为特色,强化基础配套能力,重点扶持和发展以精密数控技术为支撑的机床工具业,运用数控技术大规模改造传统机床和其他设备,重点发展高速、精密、复合数控机床,大型数控加工中心,数控加标磨床,数控滚齿机,高档数控系统,数控刀具、量具和自动化成套生产线,带动智能制造装备规模和技术整体水平的提升。
汽车关键及配套装备:重点发展轿车、越野车、中高档中型客车等汽车整车制造;大力发展节能环保型汽、柴油发动机和发动机管理系统,以及柴油高压共轨装置、自动变速箱、电动(或液压)助力转向器、盘式制动器、独立悬架等总成件。
(3)发展布局。
青羊工业集中发展区:主要发展民用航空整机研发与制造。
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主要发展民用航空电子制造、机载设备制造和空管系统。
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主要发展民用航天技术研发及产品制造产业。
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主要发展民用航空发动机及零部件制造产业,加快建设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双流工业集中发展区:主要发展航空维修产业和航空地面设备制造。
金牛工业集中发展区:依托中铁轨道交通高科技产业园区,加快轨道交通装备产品研发制造,大力发展轨道交通工程设计、建设、营运等轨道交通总部经济。
新津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材料及制品。
新都工业集中发展区:加快建设智能制造装备研发制造基地。
都江堰工业集中发展区:重点扶持发展以精密数控机床为主的精密机械加工制造业。
(图略)
5.节能环保产业。
(1)发展目标。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资源环境条件,创新发展模式,优化发展环境,建立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节能环保产业发展机制,加快节能环保重点工程建设,提升装备技术和服务水平,推动节能环保产业跨越发展,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坚实技术和产业基础。到2015年,力争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初具规模,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超60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180亿元,年均增速达20%以上,将我市基本建成为我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基地。
(2)发展重点。
节能环保研发:重点围绕影响经济社会发展和严重危害人民健康的工业废水、废气、废渣等突出问题,大力提升节能环保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工程化能力。重点开发重污染行业清洁生产集成技术,废弃物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等关键技术,积极发展小型生活污水成套处理设备和技术;开展流域水环境和区域大气环境污染的综合治理、典型生态功能退化区综合整治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开发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以及生态和环境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开发大型节能环保装备和仪器设备,提高环保装备技术水平;建设环保产业国家工程中心,加快环保科技成果转化和推广,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较强的节能环保高新技术企业。
节能环保设备及产品制造:重点发展基础条件好、市场潜力大、整体带动性强的节能装备产品、水污染防治和处理设备、大气污染防治和净化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设备、工业有毒有害固体废弃物处理及安全处置设备、消音降噪设备、过滤设备、环境监测仪器设备、节能环保材料和药剂等。
资源综合利用:依托资源综合利用龙头企业,建设和完善废旧家用电器及电脑、报废汽车、废旧轮胎、废旧电子产品的回收、加工、利用完整产业链,打造西南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的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和综合利用中心;加大对冶金废渣和废弃金属的深度提取和综合利用研究,提高冶金废渣和废弃金属的综合利用水平;加快发展对有毒有害废弃物、有毒有害气体、生活垃圾等的处置。
节能环保咨询服务业:培育一批环保工程技术方案设计、施工、运营服务的大型工程总承包或项目总承包企业集团;发展一批以环境污染治理和专业化环保设施运营服务为重点的持证运营企业;进一步规范和发展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大力发展生态效率评价、节能评估、绿色产品认证评估、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监测、环境工程设计、环境工程监理、碳交易等方面的环保服务;吸引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能源审计、节能项目设计、节能量监测、信息咨询等专业节能服务机构。
(3)发展布局。以金堂县为核心,向西拓展到成华区、向西南拓展到新津县。
金堂工业集中发展区和成阿工业合作园:重点发展废旧电子电器产品回收处理和资源综合利用、节能环保技术研发和设备产品制造及物流运输。
(图略)
五、主要任务
(一)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体制创新和技术创新,建立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创新机制。着力推动建设和完善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学科、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开展高新技术产业技术应用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及核心技术攻关。完善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和产业化支撑平台,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工作,鼓励参与技术标准和技术规范的制定。完善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机制,加快建立产学研资相结合的一体化战略联盟,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水平。
(二)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围绕全市产业功能区规划建设,按照“一区一主业”和集聚、成链、集约发展的基本路径和取向,鼓励、引导高新技术企业向专业园区集中,加快建立和完善高技术服务业体系,保持软件和信息服务业、航空航天产业、生物医药产业在中西部地区的优势地位,积极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及下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节能环保等产业加快发展,推动产业优化升级,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质量,打造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效益、低能耗、低排放的高新技术产业集群。
(三)切实做好企业培育。大力培育和引进高新技术企业总部,扶持重点企业做大做强,支持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在重点领域筛选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带动力强的骨干企业,通过重点培育、整合发展,尽快打造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能力和主导产品优势的大企业大集团。建设和完善高新技术产业的专业加速器、孵化器,通过上市、股权融资、引进创投基金等方式推动具有技术优势的创新型中小企业规模化发展。大力引进一批具有技术优势、品牌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国内外知名企业,通过战略重组、技术转让和协作配套等方式与上下游企业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中坚力量。
(四)加强产业对外合作。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抓住当前经济格局调整机遇,积极开展招商选资、引智活动,吸引和鼓励境内外企业和个人来蓉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鼓励我市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支持企业进行海外上市融资、到境外设立研发机构、开展国际研发合作。强化区域互动与协作机制,突破产业集聚仅限于市域范围空间集中发展的思维定势,在天府新区、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等更为广阔的空间维度内,探索多元化的合作渠道与合作方式,突出产业协作、完善产业链建设、做大做强高新技术产业的目标取向,推动以产业协作为突破口、建设以支柱产业为核心的带状产业链条,发挥产业集群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跨行政区域的具有自身特色的产业优势和核心竞争力。
(五)强化人才支撑作用。落实《成都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促进扩大人才总量与优化人才结构相结合,抓高层次人才与抓实用人才相结合,制定有利于集聚人才、发挥人才作用的分配机制和产权制度,不断完善我市人才政策,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环境。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培育计划”,大力引进和培育适应高新技术产业创新发展需求的高新人才。充分发挥在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支撑和引领作用,强化高新技术产业专业学科建设。积极引导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围绕高新技术产业发展需要,新增和调整相关专业,定向培养中高级技工和熟练工人,支持企业开展招聘、实训、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促进创新型、应用型技能人才培养。
(六)加大市场培育力度。坚持以应用促发展,通过选择社会效益显著、资源消耗少、环境污染小、处于产业化初期的重大技术和产品,统筹衔接现有试验示范工程,组织实施全民健康、绿色发展、智能制造、材料换代、信息惠民等重大应用示范工程,引导消费模式转型,开发潜在市场。完善标准体系建设,推动建立支撑产业发展的技术标准体系,提高产业的标准化总体水平。加快高新技术产业新产品的市场推广和应用。加强新能源并网及储能、支线航空与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市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创新商业模式,鼓励企业发展有利于扩大市场需求的增值业务、专业服务等新型业态。
六、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进一步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组织领导,明确分工,落实责任,推动形成部门各司其职、上下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强化规划的统领和指导作用,高新技术产业各重点领域市级行业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职能,组织制定各类专项规划,抓好各专项领域园区建设、招商引资、重大项目推进、企业培育、企业服务、投融资体系建设、产业发展配套政策制定等工作任务的分解落实。各区(市)县要加强组织领导,建立相应的工作机制,切实将各项任务和政策落到实处。各级园区管理机构要增强服务意识,及时解决产业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探索建立科学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统计指标体系,对规划实施情况进行年度分析和中期评估,适时按程序调整发展目标和年度任务。
(二)加强财税扶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市本级财政各类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要统筹集中对列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重点领域的创新研发、技术改造和创新成果、专利技术产业化给予重点支持,支持高新技术产业成果转化、重点产品推广应用、产业创新体系建设等项目实施。各区(市)县应结合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情况,加大对本区(市)县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积极争取中央、省各类补助资金和国债资金,支持企业、高校及科研院所申报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中各类专项补助(补贴)资金。全面落实国家各项促进科技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支持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
(三)拓展融资渠道。构建多渠道支撑和多元化的投融资渠道。鼓励、引导金融机构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特点,把握信贷结构调整方向,改进信贷管理机制,增加对高新技术企业的有效信贷投放,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对高新技术企业提供贷款担保,积极推进知识产权质押贷款。鼓励和支持有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和主业突出的成长型高科技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支持已上市的高新技术企业通过资本市场再融资或并购重组,支持符合条件的高新技术企业发行企业债券和资产证券化产品。鼓励创业投资机构、产业投资基金和民间资本投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加强与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组织的合作,争取更多的国际金融支持。
(四)加强要素保障。按照“产城一体、宜居宜业”的规划设计要求,加快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的建设,完善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周边基础设施建设,严格节能减排要求,推进清洁生产。坚持节约集约用地前提,扩大对高新技术产业的土地供给,保障高新技术产业用地优先纳入近期建设规划年度实施计划和年度土地利用计划。加强供水、供电和供气能力建设,全面落实天然气用气指标等政策,优先保障高新技术产业水、电、气需求,用电、用气指标向高新技术产业领域重点企业和重大项目倾斜。适度放宽高新技术企业租、购创新型产业用房的条件,充分保障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空间。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