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府发〔2012〕41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浏览量:          时间:2018-11-14 08:55:23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成府发〔2012〕41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第117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2年10月24日



成都市服务业发展“ 十二五 ”规划



“十二五”时期,是成都市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服务业发展,对于带动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促进发展方式转变、增强综合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国发〔2007〕7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发展服务业若干政策措施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8〕11号)、《成都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结合《成都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成都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成都市服务业发展规划(2008—2012)》、《成都市开展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总体方案》等编制本规划,规划期2011-2015年。本规划是成都市“十二五”时期重要专项规划,是指导成都市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依据。

一、“十一五”服务业发展回顾

(一)发展成效。

1.产业支撑作用逐步增强。“十一五”期间,成都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增长态势较为稳定,产业地位不断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不断增强。2006-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速达12.9%,到2010年,成都服务业增加值实现2785.3亿元;2010年,成都服务业对全市经济增长、就业和税收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2.7%、69.4%和 69.1%,成为全市经济、就业和税收增长的主体。







(见附表)





2. 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十一五”期间,服务业体系初步形成,服务业内部结构持续优化。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快,2006-2010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从32.6%提升到37.4%;电子商务、软件及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健康产业等新兴产业不断发展,2010年,成都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1000亿元,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额增长100%,新兴产业快速成长,国际化水平不断提升。

3. 集聚发展态势日趋明显。“十一五”期间,服务业逐渐向中心城区集中,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建设加速推进。2010年,中心城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比重达61%,成为全市服务业发展的主要空间载体。重大基础性、功能性设施和重大项目的引导作用不断增强,多种类型的服务业集聚区和功能区加快形成。





(见附表)





(二)主要问题。

1. 服务业整体竞争力不强。服务业规模和结构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从总量来看,2010年上海、北京服务业的增加值分别达到9833.5亿元、10600.8亿元,分别是成都市的3.5倍和3.8倍;从比重来看,2010年成都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为50.2 %,与上海(57.3%)和北京(75.1%)还存在一定差距。此外,具有全国影响力和行业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相对较为缺乏,品牌影响力较小,一定程度上弱化了整体竞争力。

2. 城市间竞争压力加大。商贸、会展、旅游等重点服务行业在中西部主要城市间逐渐形成竞相发展态势,竞争压力加大。目前,中西部商贸业已经形成重庆、武汉和成都三足鼎立的发展态势,从传统商贸中心向现代商贸中心转型升级的任务更加紧迫;会展业发展水平暂居全国前列,但优势并不稳固;旅游业中西部优势明显,但入境游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国际影响力不足。

3. 高端服务功能发展不足。服务业高端业态发展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与国内发达城市相比差距较大,与中西部主要城市相比没有明显竞争优势。服务外包方面,2010年,成都市位列21个示范城市第13位;电子商务方面,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本地电子商务企业较少,目前只有两家入围商务部电子商务示范企业。此外,金融创新、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和领域的高端研发和管理人才相对不足,运用新技术、创造新模式、发展新业态等方面能力较弱。

二、“十二五”服务业发展环境

(一)国际化城市经济服务化日益加深。当前,服务业已成为国际化城市的主导产业和经济发展的增长点。国际化城市的服务业占GDP的比重高达80%左右,服务业发展呈现高端化、集聚化的特征,高附加值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度发达,制造业服务化倾向日趋明显。成都要建成开放型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城市,需顺应国际化城市服务经济发展趋势和规律,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步伐。

(二)服务业战略地位提升。国家和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均明确提出把推动服务业大发展作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战略重点,营造有利于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和体制环境。同时,面对严峻复杂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我国提出要牢牢把握发展实体经济这一坚实基础,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十二五”期间加快发展服务业已成为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的战略举措,为成都加快发展服务业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国务院正式批复《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四川省“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率先发展成都平原城市群,建设西部最具实力和竞争力的城市群。成都经济区、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合作向纵深推进,有利于成都在更大范围内整合资源和开拓市场,为服务业发展创造巨大空间。此外,成都与东盟、南亚、中亚地区具有良好的地缘关系和经济联系,有助于成都融入全球城市网络参与分工合作,促进服务业大发展。

(四)发展空间进一步拓宽。在成渝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四川省提出建设天府新区,将建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与重庆两江新区齐头并进,共同引领中国西部经济跨越式发展与对外开放高地建设。天府新区的规划建设将有利于聚集发展现代服务业所需的人才、资金、技术等要素,为成都服务业加快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五)成都迈入新的发展阶段。成都市“五大兴市战略”的实施,为加快服务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交通先行”巩固和提升成都国际物流信息枢纽和商贸、金融、科技中心地位;“产业倍增”为服务业快速倍增奠定坚实基础;“立城优城”、“三圈一体”有助于统筹提升全市服务业发展承载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空间布局;“全域开放”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将服务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见附表)







三、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按照“领先发展、科学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发展取向,深入实施“五大兴市战略”,坚持“三产联动、双轮驱动”,以生产性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以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优化升级改善民生、增进和谐,使服务业成为推动和引领三次产业高端发展和城市功能显著提升的加速器,着力构建“成都服务+周边制造”、“成都总部+全球市场”的产业发展格局,努力把成都建成国家现代服务业区域中心和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

(二)发展目标。加快建成一批承载能力强、主体功能突出的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市级战略性功能区,纵深推进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建立适应现代服务业优先发展、高端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环境,服务业国际化水平显著提升,辐射带动能力显著增强,在“十一五”基础上实现产业倍增目标。

——总量倍增目标。“十二五”时期,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4%以上,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在“十一五”末基础上翻一番,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52%。

——结构优化目标。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年均增速达到18%以上,到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超过50%。传统优势行业提档升级步伐加快,新兴服务业实现跨越发展。

——贡献增长目标。服务业就业年均增长6%,到2015年,吸纳就业人数超过450万人,占全社会从业人数的比重超过60%,就业吸纳能力进一步增强。到2015年,服务业税收收入占地方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达80%,服务业对地方税收贡献进一步增强。

四、重点任务

构建以现代物流业、商务服务业、会展业、文化创意产业、信息服务业等为先导服务业,商贸业、金融业、旅游业等为支柱服务业,电子商务、数字新媒体、健康产业、环保服务业等为新兴服务业的现代服务业体系。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推动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着力提高生产性服务业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比重,促进产业能级向价值链高端升级。





(见附表)







(一)加快发展先导服务业。

1. 现代物流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物流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GDP增速2个百分点,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比重较2010年下降2个百分点,物流业对GDP的贡献率达8%以上。建成第四大国家级航空枢纽、西部最大的铁路“无水港”、西部功能最完善的公路货运集散中心,将我市打造成为全国第四个区域物流中心和面向欧洲、中亚的转运中心。

(2)发展重点。

——建设西部物流枢纽。培育发展国际基地航空公司、航空货代企业,打造亚欧航空货物转运中心,建设西部航空货运枢纽。建立成都至国内主要港口城市和欧洲、南亚地区等区域的铁路货运快速通道,建成西部铁路集装箱吞吐量第一的国际“无水港”。发展以公路货物中转、公铁联运、公水联运为特色的公路货运集散中心,全面建设新都、龙泉、青白江、新津城际公路货运班车总站。

——培育壮大物流市场主体。着力引进世界100强、国内50强物流企业在蓉设立西部区域分拨中心和配送中心,力争引进国际航空物流巨头在蓉设立亚太区域分拨中心。加大对重点物流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培育车辆总数在100辆以上的公水联运集装箱运输公司,积极引进知名物流企业。

——建立城市物流集中配送体系。重点发展城市商业物流集中配送,加大标准化配送车辆投放力度,改革入城货车管理方式。加快推进城市商业集中配送试点,支持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和连锁企业建立西部物流配送中心,提升集中配送业务占城市商业配送市场份额。

——建设公共口岸服务体系。整合口岸服务设施,加快形成“一区(综合保税区)、两园(高新园区、双流园区)、三口岸(航空、铁路、公路口岸)”的口岸服务体系。在航空口岸率先实现7×24小时通关,启动建设大通关信息系统,实现各口岸单位联网申报与监管核查。加快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一区两园”建设,加快航空、铁路保税物流中心(B型)的申报和建设。

2. 商务服务业

(1)发展目标。商务服务业年均增速达到18%以上,到2015年,力争实现增加值280亿元以上,占服务业比重达到5%以上。集聚一批国内外商务服务企业和总部企业,建成国际化、多功能、综合性的西部商务服务高地。(2)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总部经济。坚持引进与培育相结合,重点吸引国内大型企业或跨国企业设立区域总部以及研发设计、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物流配送、订单处理、客户服务、教育培训等功能性总部。以金融信息服务、网络信息服务、生物医药、数字传媒创意等行业为突破,培育本地知识密集型企业总部;积极鼓励本地大型商贸企业,进一步拓展异地业务;利用本土餐饮优势,培育一批有地方特色的餐饮企业总部。

——积极发展专业服务业。以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为重点区域,重点发展会计、审计、税务、广告、地产咨询管理、资产评估、法律事务等专业服务,鼓励企业外包商务服务。强化专业服务规范管理,发挥行业协会作用,积极引导行业创新,引导商务服务业健康规范发展。

——积极发展教育培训业。充分利用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育、培训专业优势,加快培养市场调查和咨询、知识产权、企业管理、职业中介等领域的复合型人才。鼓励各类培训及教育机构,扩展市场服务领域,培养商务服务业中、高端人才和实用人才。加快集聚国际优质教育资源,加强与国际教育交流机构、外国政府教育部门等的交流和合作,不断拓展和完善多元化教育国际交流平台。

——引导商业综合体集聚发展。加快中央商业区扩能升级,积极引进国际知名商业地产开发商和投资商参与商业区建设。依托天府新区集聚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引导高端零售业态聚集发展,打造成都市新兴城市级商业中心。结合新城建设,抓住轨道交通发展契机,以大型购物中心、品牌专卖店等为主力业态,建设城市商业副中心。以历史文化街区、天府古镇等为重点,规划建设一批精品商业街区。沿地铁线路,规划建设一批超大空间尺度、高密人口聚集、多功能的大型城市综合体。

3. 会展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会展业实现直接收入100亿元,年均递增25%以上,间接收入实现800亿元,年展览总面积400万平方米,形成10个以上会展品牌,建成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会展之都。

(2)发展重点。

——引进和培育品牌展会。依托本地优势产业,结合自然人文资源和城市特色,加强与国内外知名会展组织和企业合作,精心办好2013年世界华商大会和2013年《财富》全球论坛等国际高端展会,培育和引进具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专业展览和消费品展览,打造西部休闲节庆品牌,努力建设国际国内重要会议目的地城市、会展品牌集聚区、中国西部休闲节庆之都。

——增强市场主体竞争力。建立以大型专业会展集团为龙头、以中小型专业化服务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专业化分工合作明确的会展市场主体群落。积极引进国内外有实力的知名会展企业,鼓励本地会展企业“走出去”,推动会展企业与国际接轨,提高会展国际竞争力。

——完善会展场馆设施。改造提升现有会议和展览场所,完善现代化场馆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提高标准化、国际化、信息化水平。加快推进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新世纪环球中心等会展场馆建设,按照国际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会议中心和会议酒店,配备完善商务设施和生活设施,构建“一主多副多馆”的全域成都会展设施格局。

4. 文化产业。

(1)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全市文化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以上,到2015年,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700亿元,占全市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过6%,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着力建设成为全省文化产业核心发展区。(2)发展重点。

——大力发展优势行业。立足成都优势领域,重点发展传媒、文博旅游、创意设计、演艺娱乐、文学与艺术品原创、动漫游戏、出版发行等七大行业,加快建设全国领先的数字内容产业基地、文博旅游基地、创意设计基地、出版发行基地和中西部演艺娱乐中心、文学与艺术品原创中心。

——搭建产业发展平台。完善投融资、产权交易、共性技术、产品展示和信息交流等公共服务,营造良好产业发展环境。建立集文化产权交易、投融资服务和文化产业项目信息交流、人才培训于一体的综合服务平台,开展孵化、登记、展示、推介、交易、经纪等各类服务,构建中西部综合性的文化产权要素市场。

5. 信息服务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信息服务产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8%,引进20家全球服务外包前50强企业,加快实施“宽带成都”战略,全市互联网普及率超过80%,国际直达数据专用通道带宽提升20倍,基本建成宽带无线城市,打造成为汇聚西部、辐射全国、融入世界的国际性区域通信枢纽。

(2)发展重点。

——发展面向市场的高性能计算和云计算服务。加快推进面向不同需求的云计算基础设施和平台服务项目的实施,支持构建政务云、社会云、企业云和高性能计算云四大基础平台。重点引进国内外信息技术(IT)龙头企业,合作推广成都云计算中心商务服务模式,组建云计算旗舰服务商,培育云计算龙头企业。大力发展云计算模式的平台运营和应用服务,促进已在内部应用云计算模式的企业进一步对外开展相关服务,加快形成云计算技术、产品、应用服务和产业体系,打造全球最大的云服务基地。

——着力发展物联网服务。围绕射频识别(RFID)与定位跟踪、新型传感器等核心产业,重点发展物联网相关的软件信息服务、系统集成和运维服务,支持构建机器对机器通信(M2M)应用平台,培育物联网专业化技术服务企业;鼓励和引导企业做好物联网应用组网与测试验证平台建设、抓好电子设计自动化(EDA)公共技术平台、信息安全公共支撑平台等项目建设。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现代物流、城乡管理、安全监管等物联网重点应用领域开展特色服务示范。

——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宽带、泛在、融合、安全的信息网络基础设施,统筹布局新一代移动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等产业,加快“光网城市”、“无线城市”、“三网融合”试点以及大型互联网数据中心等设施建设,提高光纤入户和无线宽带普及率。构建统一的网络传输体系、数据资源与灾备体系、信息安全体系和信息化应用支撑体系,深入开展社区管理、服务和政务信息化建设,促进网络资源和社会服务向家庭延伸。

——加快发展软件和服务外包。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软件和服务外包企业在蓉设立全球交付中心、西部区域总部,加快培育技术先进型企业,着力在软件开发、软件维护与实施、软件测试、工程设计、通信技术研发、系统集成、集成电路设计、财务会计处理、医药研发等领域取得突破。加快业务流程外包服务(BPO)和知识流程外包服务(KPO)发展,通过海外项目招引及市场开拓、宣传推介等活动,增强成都在全球软件外包市场的影响力。







(见附表)





(二)加快提升支柱服务业。

1. 商贸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超过5000亿元,年均递增16%;商贸业实现增加值1500亿元,年均递增16%;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1000亿美元,年均增长32%,建成中国西部的批发市场高地、时尚购物天堂、国际美食之都,成为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商贸中心,为建设区域型国际贸易中心奠定坚实基础。

(2)发展重点。

——提升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深入实施“北改”工程,大力引导批发贸易向二三圈层的市场发展区集聚发展,加快建设商品交易市场、大宗商品集散基地和跨国采购中心,吸引总经销、总代理和特约经销等贸易主体聚集。强化现代贸易的价格发现、口岸集散、营运控制、信息发布等高端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综合商社、采购中心、电子商务、离岸贸易、分拨配送、期货期指、仓单质押、票据贴现等现代流通方式和贸易融资功能,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

——创新发展零售商业。推动零售业高端化发展,吸引国际知名品牌供应商、营运商、代理商和推广商在成都设立总部,引进国际国内高端品牌旗舰专卖、奢侈品专卖,积极发展新型购物中心、无店铺销售、商家对顾客电子商务(B2C)总部、网上商城等新兴业态,不断提升商贸业现代化、国际化水平,建设西部购物天堂。

——建设国际美食之都。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成都国际美食之都称号为契机,积极推进特色美食街区与古镇、大型商业中心等美食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川菜总部基地、研发创新基地、产业发展基地、营销推广基地、人才培训基地、文化交流基地和美食融汇高地,大力提升川菜的产业化水平和国际化水平,积极导入国际多元美食,建设满足多元美食消费需求的现代化国际美食之都。

——规范发展家庭服务业。贴近城乡居民生活需求,发展家政服务、养老服务和病患陪护等服务,鼓励发展残疾人居家服务,积极发展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和专业化养老服务机构,因地制宜发展家庭用品配送、家庭教育等特色服务。大力加强家庭服务业行业协会建设,推进诚信和规范化建设,开展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家庭服务技能培训,提高城乡家庭服务便利化水平和社区覆盖面,改善宜居环境。

2. 金融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建成西部金融机构集聚中心、西部金融创新和市场交易中心、西部金融外包及后台服务中心,打造“西部金融中心”。

(2)发展重点。

——发展壮大金融行业。以法人金融机构发展为重点,做大做强银行、保险、证券三大行业,支持成都银行、成都农商银行、锦泰保险公司发展成为全国性金融机构。支持发展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消费金融公司、融资租赁公司、投资基金等新兴金融服务机构。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等与金融相关的中介服务机构,把成都建成全国一流的金融中介服务中心。

——大力推进金融创新。建设金融组织、金融产品、金融交易和金融管理创新试验区,重点发展区域票据市场、银团贷款、在线支付、产权交易、农村金融、金融中介和居民理财。支持引进境内外创业投资基金和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努力将成都建成西部股权投资基金基地。开展金融消费公司试点,大力发展汽车金融公司、电子支付结算机构,开发电子钱包、手机支付等新型在线支付产品。

——健全金融市场体系。积极发展信贷市场、同业拆借市场、票据贴现市场、外汇交易市场,探索建立信贷资产转让、信托资产转让等市场。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推进各类产权、股权与资产的规范转让和合理流转,力争设立期货交易所重要交易品种交割库。积极拓展保险市场,开展政策性农业保险和小额人身保险试点,加大对科技保险试点的支持力度。

3. 旅游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旅游总收入达到2000亿元,年均增长27%;旅游总人数超过2亿人次,年均增长24%,其中入境游人数310万人次,年均增长31%;旅游外汇收入达到9.1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6%;旅游业增加值达到975亿元,占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8%,占成都市GDP比重达到9%,成为全国统筹城乡旅游发展的先行样板和旅游综合改革的示范城市。

(2)发展重点。

——加快旅游精品和品牌建设。以世界遗产旅游、“中华熊猫世界”旅游和文博旅游为重点,打造具有核心吸引力的旅游品牌。创建国家和省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旅游特色村和“熊猫驿站”连锁品牌乡村酒店,推进乡村旅游上档升级。

——完善旅游要素支撑体系。积极实施创A计划,建设旅游地综合管理系统,提升旅游景区综合管理水平。积极新建高星级酒店、特色主题酒店和乡村度假酒店,鼓励支持企业通过兼并、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方式组建大型旅游集团。开发设计适销对路的特色旅游商品,规划建设大型旅游购物中心、特色购物街,完善旅游购物设施。——实施旅游服务国际化工程。加强旅游标准化建设,推进旅游管理国际化。加快旅游企业培育,促进旅游企业向市场化、规模化、品牌化和国际化方向发展。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和引进,建设成都旅游人才高地。畅通外语投诉渠道,建立健全旅游投诉处理机制、游客满意度测评体系和反馈机制。优化旅游语言环境,提高市民旅游意识和文明素质。

——大力推进区域旅游合作。整合大九黄、大康巴旅游资源,共建“大成都旅游区”。加强与世界旅游组织、亚太旅游协会等国际旅游机构和组织的交流与合作,引进国际旅游组织、机构和知名旅游运营商、品牌连锁酒店或办事机构选址落户成都。扩大口岸开放,积极争取成都口岸对主要客源地国家或地区实行7天免签和落地签政策。





(见附表)







(三)放手发展新兴服务业。

1. 电子商务。

(1)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达到5000亿元,实现电子商务产业在平台、应用、交易、人才等领域倍增发展,建成全国移动电子商务应用中心、西部电子商务运营中心和全国电子商务支撑服务产业中心。(2)发展重点。

——做大做强第三方服务平台。充分发挥成都作为西部特大中心城市的综合优势,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电子商务服务企业在蓉设立区域运营中心、结算中心、呼叫中心及研发中心,支持有基础、有潜力的第三方平台发展成为行业领袖,鼓励支持关联行业第三方服务平台联合重组,形成一批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服务平台及产业集群。——积极发展移动电子商务。整合移动支付产业链的上下游资源,吸引相关产业的领军企业入驻成都,打造以移动电子商务应用开发中心、安全检测中心、人才培养中心、数据外包中心、应用测试中心、服务中心为主的产业集群,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国家级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基地。加快“中国银联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中国银联电子票据创新业务中心”建设。

——加快完善电子商务支撑环境。加强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建设,形成由网上支付、移动支付、固网支付以及其他支付渠道构成的综合支付体系;积极探索企业信用信息系统和金融信用管理系统在电子商务领域的应用服务,加强电子商务诚信体系建设;积极推进网络消费权益保护、网络个人隐私和企业商业秘密保护、网络信用评价等方面的制度建设。

——继续深化服务领域电子商务应用。积极推动电子商务进企业、进家庭的“双进工程”,以工业集中发展区、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为主要载体,引导商贸、旅游、金融、物流、会展、制造业、农业等行业发展电子商务应用。培育电子商务纠纷调解、争议仲裁、法律咨询、技术研究、成果转化等公共服务。

2. 数字新媒体。

(1)发展目标。到2015年,数字新媒体力争实现销售收入300亿元,占国内产业总收入的比重达12.9%,培育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5家,过10亿元企业1-2家,建成“国际先进、国内领先、西部第一”的数字游戏动漫内容原创基地、外包业务中心、核心技术平台和运营服务枢纽。

(2)发展重点。

——精心培育游戏研发中心。依托现有网络游戏骨干龙头,发挥产业集群优势,全力扶持视频游戏研发平台,扩大产业孵化和技术培育规模,加快形成具备国际一流水平的视频游戏开发团队和企业集群。依托中国移动无线音乐基地、多媒体呼叫中心、广大游戏开发厂商和移动互联开发平台,大力发展原创手机游戏。

——积极打造游戏运营中心。引进国内网络游戏前十强企业在成都建立运营中心,形成“全国市场销售、本地运营结算”的业态模式。支持本地龙头企业建立运营平台,联合基础电信运营商和中小游戏开发商共同运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建立海外运营机构,开展跨国营销,拓展国际市场。

——大力发展游戏动漫外包。以共享性基础平台技术为支撑,做大企业规模,组建产业联盟,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大力推进数字游戏、数字动漫和计算机合成图像(CGI)数字影视制作、动画渲染、音效合成等技术外包服务,建设基于数字游戏、数字动漫和影视动画的应对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外包服务中心。

——支持视频传媒和网络文学发展。支持企业利用本地资源与游戏动漫企业合作,通过楼宇电梯、公共卖场、机场地铁、公交出租车和户外大屏幕等展示媒介,宣传推广成都文化,扩大游戏动漫产业市场份额。支持网络文学创作以及手机报纸、手机电视、手机杂志、手机网站、手机博(播)客等业态发展,带动游戏动漫制作。

3. 健康产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初步构建起与“世界生态田园城市”相适应的健康产业体系,使成都成为具有较强国际影响力的集健康保健、养生康复与健康旅游为一体的城市,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民族医药特色的健康服务聚集地,打造具有资源和要素配置能力的“健康成都”。

(2)发展重点。

——打造“健康成都”品牌。大力发展集中医医疗、养生康复、药膳、健康旅游、中医药美容、护理安老为一体的中医药养生康复体系,积极建设成都国际医学城。引进国际一流医院和医疗保险机构来蓉投资,打造多学科、多专业的全国知名特色专科,开展医疗康复服务。继续办好“国际中医药科技大会”,积极引进知名健康产业展会节庆活动,借助会展平台进行招商引资、人才引进以及国际交流合作。

——推进健康产业信息化。建立健全“一个中心、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全市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以建立规范的全民健康档案为抓手,整合医疗卫生资源,实现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康复保健、专科特色医疗、远程会诊、远程健康教育、医疗卫生保障等信息网络化,逐步与医保、社保、民政等信息对接,实现资源共享共用。

4. 环保服务业。

(1)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市环保服务业增加值实现100亿元以上,培育出一批有产品特色和竞争力的环保服务企业集群,实现环保服务业“国内一流、西部领先”的战略目标。

(2)发展重点。

——积极发展环境咨询服务。发展环境工程评估、环境工程监理、环境影响评价、清洁生产审核、环境监测、环境投融资及风险评估等咨询服务产业;积极培育集环境工程总承包、环境污染治理、环保设施运营、环保技术、管理和信息服务于一体的环保服务骨干企业。

——加强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积极开展环境保护课题研究、环保科技示范工程研究;按照环保信息化工作要求,启动环保“物联网”示范应用项目建设。

——强化环境监督管理力度。加强污染源自动监控体系和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建设环保数字化管理平台,实现环境监测和环境监控自动化、数字化,不断提升环境监管科技含量和监管能力。





(见附表)







五、空间布局和载体

(一)构建“双核、三城、两带”总体空间布局。立足“全域成都”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以“三圈一体”战略和“双核共兴”发展思路为指导,构建“双核聚集,三城辐射,两带带动”的战略性空间格局。

1. “双核聚集”。“两核”即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是成都市服务业的核心功能地域,是服务功能的主要承担者和服务业的主要集聚区。统筹中心城区和天府新区互动发展,共同推动世界城市高端服务功能形成。





(见附表)









——中心城区。包括锦江区、青羊区、武侯区、金牛区、成华区、成都高新西区以及绕城以内成都高新南区。积极推进“中调”战略,重点发展总部经济、高端零售业、商务服务业、专业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推动商贸业和都市旅游业提档升级,积极培育教育培训、医疗服务等行业,着力提升国际化服务功能,打造中西部服务业发展核心区。

——天府新区。主要包括成都高新南区绕城以外区域和双流县、新津县、龙泉驿区部分区域。按照“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聚集、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的规划定位,加快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培育发展金融商务、商贸物流、会议博览、研发设计、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功能,建成西部高端服务业聚集发展新中心。2. “三城辐射”。“三城”主要包括近郊区(市)县范围,以新城为空间载体,以重大服务设施和项目为支撑,突出物流、商贸(批发)、商务、休闲旅游等服务功能,形成三大特色服务业功能区。

——北部商贸城。包括新都区以及金牛区、青白江区的部分区域。重点发展商贸(批发)、物流(铁路、公路)以及配套商务服务业,建成西部最大的铁路物流枢纽和商品交易集散功能区。

——东部商务城。包括龙泉驿区和成华区的部分区域。重点发展为现代制造业服务的研发设计、工业物流、展示交易、教育培训和中介服务等行业,促进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融合发展,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商务服务功能区。

——西部健康城。包括温江区、郫县和都江堰市的部分区域。依托优越的自然生态环境和丰厚的历史文化积淀,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医疗康复、体育健身和教育培训,建成西部最具魅力和特色的健康休闲服务功能区。

3. “两带带动”。“两带”包括龙门山和龙泉山旅游发展带,重点发展观光度假旅游,积极发展为旅游配套服务和当地居民服务的商贸流通业。

——龙门山旅游发展带。包括都江堰市、彭州市、崇州市、大邑县、邛崃市和蒲江县6个市县的部分区域。科学开发龙门山旅游资源,按照国际标准进行包装和规划建设,重点发展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商务旅游、探险体验等,建成国际旅游度假区。

——龙泉山旅游发展带。包括金堂县、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双流县和新津县5个区县的部分区域。重点发展度假休闲旅游,建成全国著名的休闲旅游胜地。

(二)建设现代服务业市级战略性功能区。加快推进8个市级现代服务业战略功能区建设,加快建设一批区域带动作用强的重大项目,增强项目对战略性功能区的支撑作用,逐步形成现代服务业重点承载区域。





(见附表)







——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天府新城高新技术产业区由成都高新区和双流县部分区域构成,规划面积约237平方公里。大力发展以知识和技术密集为特征的服务外包、数字新媒体、文化场所运营、电子商务等高端服务业,建设国家自主创新高地、西部地区国际服务门户和金融商务枢纽。

——金融总部商务区。金融总部商务区由成都高新区和锦江区部分区域构成,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将形成以传统金融业和新兴金融业为核心,以高端现代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具有以金融、商务、行政为主,兼商业、娱乐、居住等配套服务于一体的综合功能,成为金融要素聚集、生态环境和谐、配套设施完善、文化氛围浓郁的“国内一流,西部第一”的高端中央商务区。

——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文化创意产业综合功能区由成华区、锦江区部分区域构成,规划面积41平方公里。加快培育发展传媒业、影视娱乐、动漫游戏、文博艺术等重点领域,成为立足西南、对接全球的文化创意交流枢纽。

——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由金牛区、新都区和成华区部分区域构成,规划面积64平方公里。重点发展营销总部、采购中心、商贸公司、现代零售业、实体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等业态,以及期货交易(割)和财经指数等商贸功能。

——西部新城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现代服务业综合功能区由青羊区和温江区部分区域构成,规划面积约34平方公里。加快发展休闲养生、医疗康复、体育健身、教育培训、电子商务、工业总部等新兴产业,把西部新城建设成开放式生态型现代新城。

——龙门山、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该功能区由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和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两部分组成。龙门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面积约4500平方公里,以“一体多元、差异发展、高端引领、度假突破”为发展战略,建设成为中国领先、世界一流、四季多元、宜居宜游的国民休闲基地和国际山地度假旅游目的地。龙泉山生态旅游综合功能区,面积约1659平方公里,以“生态修复、产业互动、精品发展、区域合作”为发展战略,建设成为西部第一、全国一流,以生态保育和生态修复为先导,以“天府生态绿舟、都市森林公园”为主题、具有国际吸引力的山水田园休闲度假旅游区。

——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由双流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和规划第二机场空港经济功能区两部分组成。双流国际航空枢纽综合功能区包括双流国际机场、航空港物流园区、西航港街办部分区域,面积约38平方公里。依托中西部最大航空港的战略资源,大力发展总部经济、保税物流、临空商业、航空物流、空乘培训、时尚休闲等空港服务业,加快建成“西部第一、国内前茅”空港综合服务经济区。

——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产业功能区。交通枢纽和现代物流功能区包括已纳入全市现代物流业发展规划体系“四园区四中心”中的成都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及青白江散货物流园区、新津物流园区、新都物流中心和龙泉物流中心,分布在城市的北、东、南三个货物运输主通道附近。国际集装箱物流园区及青白江物流园区规划面积约6.4平方公里,依托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大弯铁路货站,打造亚洲一流的铁路物流枢纽。新津物流园区规划面积约6.7平方公里,依托普兴铁路货站,建设辐射川南的铁路物流枢纽及成都向南经云南连接中南半岛泛亚铁路通道的物流节点,具备公铁联运、中转分拨、仓储配送、公路货运集散等功能。新都物流中心规划面积约为2.4平方公里,以公路货运集散、城市商业及电子商务配送功能为主,建成集商业配送、货物仓储、货物集散、货运站场为一体的现代公路物流港。龙泉物流中心规划面积约5.3平方公里,依托公路运输和公水联运,建设辐射成渝经济区的区域性综合型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汽车供应链物流、电子商务物流和城市集中配送,具备口岸服务、仓储配送、公路货运集散、保税物流等功能。

(三)建设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加快推进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的建设,着力引进境内外知名商业地产投资商和运营商,投资开发和运营管理一批高端城市综合体和商务楼宇项目,到2015年,形成若干优势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在提升城市服务功能、集聚高端要素、辐射带动周边等方面起到示范引领作用。结合现代服务业战略功能区布局,以及各区(市)县的资源条件和发展优势,确定各区(市)县鼓励发展的服务业主体功能,形成既融合发展又特色鲜明的服务业发展格局。







(见附表)









(四)建设国际化高品质商务楼宇。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鼓励甲级及以上写字楼、星级酒店、大型卖场、大型城市综合体向轨道交通线、“城市百里中轴”、现代服务业市级战略功能区和重点集聚区集聚发展,建设承接跨国公司、世界500强企业入驻的高端平台,引领楼宇经济向总部经济升级。支持商务楼宇开展“二次招商”,加快引进高端百货、酒店等运营商、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总部、国内外知名专业服务入驻,着力打造一批年税收总额超过1亿元的“亿元楼宇”。

六、改革措施

(一)创新服务业发展方式。打破行政壁垒促进贸易投资、完善市场机制推动服务业融合发展、扩大对外开放支持服务业做大做强,着力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鼓励传统服务企业运用信息技术、电子商务、物流配送、连锁经营等现代化组织方式和先进技术手段在推动传统服务业向现代服务业转变方面取得新突破;建立传统服务业提升改造专项资金,引导服务业优质资源和行业优势与传统服务业嫁接改造,提升产业能级。建立新兴服务业引导投资资金,由相关国有产业投资平台公司对投入新兴服务业的社会风险投资实行按比例跟进的市场化投入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本参与,以加快发展新兴服务业。

(二)完善服务业产业规划落地机制。加强区域产业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建设规划三位一体的充分衔接和良性互动,在现代服务业市级战略功能区、重点集聚区以及地铁上盖物业保障服务业优先发展。进一步修编和完善功能区的土地利用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及城市设计,确保产业发展规划落地。科学规划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的空间范围及四至边界,修编和完善集聚区的产业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相关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及城市设计,充分利用地上地下空间资源。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内,凡涉及服务业产业用地的出让及改变土地使用性质等事项,应征求产业牵头部门和推进机构的意见。

(三)完善服务业要素保障体系。逐步增加市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区(市)县相应建立服务业发展引导专项资金。优化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产业用地供应方式,新建服务业特别重大项目供地,原则上应将不分割出售产权作为土地出让条件之一,并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性出让方式,吸引知名产业投资商和运营商参与。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加强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大服务业重大项目的水、电、气等要素保障力度。

(四)创新中心城区服务业结构调整战略推进机制。鼓励中心城区商业中心和商业网点全面普及应用现代技术手段,推广供应链管理和电子商务解决方案,提高电子商务交易规模和发展水平,支持中心城区商贸流通率先实现提档升级;以北城改造工程为突破口,支持中心城区商品市场调迁改造,鼓励绕城高速以内传统商品市场加快调迁和改造重建。加强“地铁经济”规划引导,严格控制地铁沿线土地的利用,分层次设立土地使用权,将地下空间的开发与地铁上盖物业管理权有机结合,在地铁枢纽处规划布局城市综合体,形成以地铁轴线为拓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产业走廊。

(五)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完善服务业重大项目落地评审机制,提高服务业发展重点区域服务业项目质量。加强服务业重大项目服务管理,坚持属地管理、归口负责原则,实行服务业重大项目分级协调机制,强化服务业重大项目管理协调服务。鼓励服务业重大项目业主自持物业经营,对新建投运建筑面积达到一定规模且不分割出售产权的城市综合体、商务楼宇、商品市场给予政策支持。

七、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充分发挥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对全市服务业发展的统筹推进作用,进一步强化服务业领导小组办公室的工作职能。市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负责组织领导和协调全市服务业发展工作,重点协调解决全市服务业发展的重大问题,安排部署重大工作任务。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服务业发展的日常工作,并赋予服务业发展规划编制和实施、目标制订和管理、政策制定和检查、资源要素配置审核和确定、重大项目管理和服务、服务业发展情况的调度和分析等职能。市级相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通力协作、形成合力,共同推动服务业加快发展。各区(市)县政府、成都高新区管委会负责抓好本区域服务业发展工作。

(二)夯实人才支撑。

1. 建立人才引进的激励机制。多渠道、多形式吸引海内外高端服务业人才,对紧缺的高素质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行与引进科技人才相同的激励政策,并妥善解决住房、子女入学、家属就业等各种后顾之忧。充分发挥现有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各类社会机构的作用,整合教育培训资源,加快服务业相关学科的建设,发展各个层次、各种类型的服务专业教育,增设紧缺专业,培养急需人才。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大力引进国际优质品牌教育培训机构,加强对服务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的进修培训,积极发展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推进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实施,建立健全职业资格标准体系,严肃专业能力水平资格认证。

2. 优化服务业人才任用环境。进一步完善服务业人才、智力和项目相结合的柔性引进机制,畅通服务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完善以知识资本化为核心的激励机制,积极推进技术入股、管理人员持股、股票期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建立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选拔机制,通过高酬重奖等措施留住人才,力争使成都市成为中西部地区现代服务业人才交流中心和集聚中心。

(三)强化创新驱动。

1. 加快推进企业技术创新。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立企业主导技术研发的体制机制,鼓励产学研结合开展技术协同创新。支持企业建立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等创新载体,支持企业面向服务业领域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技术集成创新。大力培育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面向现代物流、文化创意、信息服务、数字媒体、协同医疗、电子商务、休闲旅游等领域,实施一批服务业科技示范工程。

2. 加快高科技产业园区建设。以成都高新区、成都经开区为重点,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向园区(基地)集中发展。以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为支撑,推动现代服务业重大项目与行业应用,形成国内外知名的第三方平台及产业集群。面向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和先进制造等行业,支持创建一批国家级研发机构。

3. 推动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以成都科技应用创新服务平台为重点,进一步深化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落实《成都市重大产业技术平台开放共享暂行办法》,实现与国家基础条件平台及重点区域和城市科技服务平台的对接,建设服务成渝经济区、在全国有重要影响的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4. 健全科技(知识产权)中介服务体系。支持引进国内外著名的科技服务机构,重点培育一批创新成果确权与用权、技术转移、技术咨询、技术经济、科技成果交易、科技评估等科技(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完善促进科技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规范科技服务市场秩序,增强科技型企业孵化器孵化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社会化、专业化和网络化的孵化服务体系。

5. 加快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以企业知识产权能力建设为重点,实施专利战略、品牌战略、版权战略、标准战略,促进知识产权的创造与运用,强化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知识产权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人才队伍建设和文化培育,努力建设成为国家知识产权强市。

(四)扩大对外开放。

1. 加快推进服务业领域对外开放。依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和商务部新修订的《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在优化结构、提高质量的基础上积极扩大服务业利用外资规模。加快服务外包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抓紧制订和完善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专项措施和优惠政策。

2. 深化多层次区域合作。推进成都经济区和成渝经济区的区域合作,扩大成都与西部省区的合作领域,积极拓展服务业区域合作的经济腹地,更好地发挥成都服务业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成都与珠三角、长三角等区域的交流与合作,建立成都服务业开拓国内市场并连通世界的重要通道。

3. 积极支持服务企业“走出去”。相关部门要研究采取具体措施,为服务企业“走出去”和服务出口创造良好环境。鼓励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品牌输出、企业并购等形式向外扩展,在更大空间配置资源,在更深层次整合资源,不断拓宽成都服务业发展空间,积极培育壮大跨国公司队伍。对服务贸易、软件和服务外包等开辟通关“绿色通道”,对中医药、文化、体育、对外承包工程等领域企业和专业人才“走出去”提供帮助。鼓励贸易、咨询、法律服务、知识产权服务、人力资源等企业积极为服务业“走出去”提供服务。

(五)强化品牌战略。制定相关规定和办法,对具有一定规模或发展潜力的服务业企业给予相应的政策扶持,表彰奖励重点行业优势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现代服务业大企业大集团。以企业为主体,以政策为导向,大力发展服务业品牌,支持企业取得国际认证,奖励企业争创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名牌,加快培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都服务品牌。健全公共服务平台,制定完善服务业品牌建设的意见和办法,加强对企业品牌发展的指导和服务。制定成都知名品牌培育规划,明确培育对象、目标,帮助品牌企业解决品牌发展中的难题。

(六)强化统计和目标考核。

1. 健全服务业统计体系,充分发挥统计部门的牵头作用、各产业部门和行业协会的主体作用,逐步构建完善的服务业统计调查网络,提高服务业统计调查水平,为服务业运行监测和决策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开展现代服务业标准体系研究,建立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省级标准相互配套、协调一致的技术标准体系。加大软件及信息服务、文化创意、物流、数字新媒体、中介服务、总部经济、金融、电子商务等新兴领域统计调查工作力度,跟进战略功能区的统计工作,按季度形成试点区域服务业统计报告。

2. 完善服务业发展目标考核机制和年度考核办法,将服务业的发展规模、速度和结构等重要指标量化分解到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把服务业发展作为各区(市)县和市级有关部门目标考核和党政领导班子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按照优先发展和加快发展的原则,加大对中心城区服务业发展的考核权重。



附件:名词解释



附件



名词解释



国际化城市:是城市国际化水平的高端标志,对全球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等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是全球经济系统的中枢或世界城市网络体系中的对全球政治、经济、文化或全球资源配置起到关键作用的主要节点城市。

服务经济:是脱胎于工业经济的一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经阶段,是指一个区域的生产从以农产品或者工业品生产为主,转向以服务产品生产为主,服务业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源泉和动力产业,不断从服务产业群里“溢出”新兴产业,使产业结构整体呈现日渐“软化”的趋势,服务经济的基本标准是服务业的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GDP)中的比重超过60%,或者服务业中的就业者在整个国民经济全部就业者中的比重超过60%,服务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应该明显超过一、二产业。2004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 的比重已经达到68%,因此也有学者参照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标准认为衡量服务经济的基本标准应该提高到70%以上。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直接相关的服务业,是从制造业内部生产服务部门分离和独立发展起来的产业类型,它的功能是为生产过程的不同阶段提供服务产品,以降低生产费用,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服务。生产性服务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金融保险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等。

生活性服务业:根据省政府《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的实施意见》(川府发〔2007〕44号),生活性服务业是指为满足消费者物质文化生活需要提供最终消费服务的行业,包括旅游、文化服务业、现代流通业、餐饮业、居民服务业等。

公共服务业:指提供类似公共服务的相互关联的一组机构或企业的集合,包括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水利、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等。

先导服务业:是代表成都经济发展战略方向,成长性高、关联效益强、辐射带动作用大,能带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行业,应全力扶持、促进高速发展,应当在资金投入、土地指标、财政税收、人才引进等方面制定比较完备的扶持政策,加大扶持力度。

支柱服务业:是当前对经济增长、财政税收、促进就业有重大贡献的行业,应提档升级、强化支撑作用,应选择性发展大企业、大项目,利用差别性政策杠杆,推动结构优化升级,限制对资源的低水平、粗放式利用。

新兴服务业:是目前规模较小,但产业发展潜力较大,能为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提供更完善和先进的服务的行业,应积极培育、力求突破发展,应该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机制体制改革。

“一个中心、两级平台、三级网络”的全市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一个中心即成都市医疗卫生数据交换中心;两级平台为市级卫生信息平台和区(市)县卫生信息平台;三级网络为数字化医院系统、数字化社区卫生系统、村卫生室系统。

金融总部商务区“3+X+2+2”的产业框架:“3+X”为主导产业,包括银行、证券、保险三大传统的金融主业和X个新兴金融业;“2”为支撑产业,包括专业服务业和行业服务业,“2”为配套行业,包括生活配套服务业和商务配套服务业。







附件: 1 · 12CFF41












郑州外资企业服务中心微信公众号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




本文链接://www.0798ci.com/rule/46383.html

本文关键词: 成都市, 成都市人民政府, 成办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