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府发〔2013〕10号《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行动方案(2013-2017年)〉的通知》
《成都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成都市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行动方案(2013-2017年)〉的通知》
成府发〔2013〕10号
各区(市)县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
《成都市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行动方案(2013-2017年)》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成都市人民政府
2013年5月31日
成都市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行动方案
(2013-2017年)
为加快建设国际化城市步伐,深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传统商贸中心向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迈进,现就2013—2017年我市建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制定如下行动方案。
一、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自觉担当“首位城市”发展重任,加快服务业核心城市建设,奋力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充分发挥成都地缘优势和贸易产业发展优势,坚持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并重、功能建设和制度创新结合,不断增强贸易要素的配置功能、贸易主体的中枢功能和贸易活动的辐射功能;加快建设联接我国西部地区与中亚、西亚、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贸易通道和核心枢纽,构建国际货物和服务产品进入中国中西部市场的分销中心、中西部货物和服务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内陆口岸,打造以“国际采购、全球服务、区域分拨、城际配送”为主体功能的全球贸易物流节点城市,率先形成对外开放和国际化比较优势,承担带动西部开发的国家战略平台功能,努力把成都建设成为国际贸易功能发达、覆盖西部、服务全国、辐射亚欧、通达全球的西部国际贸易中心城市。
二、工作目标
(一)总量目标。
——市场流通规模迈上新台阶。全市商品销售总额(限额以上)年均增长14%,到2017年突破11924亿元,达到2012年的1.9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4%,到2017年突破6388亿元,达到2012年的1.9倍;电子商务交易额年均增长28%,到2017年突破12000亿元,达到2012年的3.4倍;到2017年引进国际知名商品品牌数量超过300个,达到2012年的1.8倍。
——国际货物贸易实现新突破。全市进出口贸易总额年均增长21%,到2017年突破1220亿美元,达到2012年的2.6倍;其中出口额突破670亿美元,达到2012年的2.2倍;外贸依存度由2012年的37%提高到55%。
——国际服务贸易呈现新气象。全市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年均增长12%,到2017年突破100亿美元,达到2012年的1.8倍;服务外包离岸合同执行金额年均增长18%,到2017年突破16亿美元,达到2012年的2.3倍;对外承包工程和外派劳务合作营业额年均增长10%,到2017年突破20亿美元,达到2012年的1.6倍。
(二)功能目标。到2017年,各项贸易功能趋于完善,制度框架和发展模式趋于成熟。加大国际采购交易中心城市、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国际贸易口岸城市、西部服务贸易中心城市、国际会展名城、西部金融创新中心、世界美食之都等7大工程建设,力求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城市服务功能,成为带动和辐射西部地区扩大开放的重要通道和内陆开放示范城市。
——建设国际采购交易中心城市。做强国际口岸、出口基地、进口平台、外贸队伍等“硬件支撑”,夯实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国际市场拓展、产业转移承接、外贸服务创新等“基础工程”。做大对外贸易总量,做优对外贸易质量,增强产业服务功能,形成一批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国际采购电子商务平台、国际贸易主体队伍、贸易功能性总部、“成都指数”或“成都价格”,建设满足国际化功能需求的国际采购交易中心城市。
——建设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引进和培育时尚产业研发、设计、营销、展示等机构,汇集国际顶级品牌和流行元素,打造一批设计研发基地、时尚展示传播基地,汇聚区域性国际品牌和时尚消费。在城市商圈和商业副中心打造一批错位发展、特色鲜明的品牌集聚区、时尚消费区,提高城市商业综合服务的国际化水平。推进商贸、旅游、文化、会展、健康产业集成服务,营造时尚氛围,引领时尚潮流,建设外来消费、国际消费和时尚消费活跃的国际化消费中心城市。
——建设国际贸易口岸城市。加快国际贸易通道建设,每年新增2-3条国际直飞定班航线,形成连接亚洲、欧洲、北美、澳大利亚的国际航线网络;加快铁路“无水港”建设,年均新增1-2条铁路货运班列,到2017年,成都至国内主要港口及沿边城市的往返铁路货运班列总数达到22条以上。加快“一区(综合保税区)两园(高新园区、双流园区)三口岸(航空、铁路、公路口岸)”服务体系建设,实现航空口岸和综合保税区7×24小时通关。加快保税物流中心建设和面向亚欧的货物转运中心建设,推动综合保税区从加工贸易功能向一般贸易和国际物流综合服务功能拓展。
——建设西部服务贸易中心城市。推进服务贸易集聚平台、推广平台、国际营销网络平台和企业主体培育平台建设,重点发展教育、医疗、旅游、文化、物流运输、金融保险、软件和信息、工程承包和建筑等服务贸易产业,提升服务外包发展水平。扩大商业存在规模,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本土跨国公司,形成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领先优势,建设西部服务贸易中心城市。
——建设国际会展名城。以会展与产业融合发展为主线,加快建设会展设施体系,引进培育国际品牌展会。到2017年,年举办会展项目500个以上,展览总面积400万平方米以上,会展业直接收入达100亿元以上,其中举办国际国内重要会议100个以上,举办节庆活动200个以上,基本建成国际国内重要会议目的地和贸易展览热点城市。
——建设西部金融创新中心。加快建设金融后台服务中心、市场交易中心、金融中介服务中心。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和企业跨境发展,推动金融业发展城际互联互通,扩大人民币跨境结算,促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到2017年,力争新引进2-3家世界500强金融机构区域性总部或运营中心,全市外资金融机构(含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达到40家,跨境人民币结算额达到270亿元,建设西部金融创新中心,形成中西部地区外资金融机构集聚度和对外开放度最高的城市。
——建设世界美食之都。立足全球视野打造国际美食产业高地和美食城市品牌,依托全球美食创意城市联盟架构,实施“龙头”、“品牌”和“走出去、引进来”三大战略,建设世界美食之都。到2017年,建成全球川菜权威发布中心、区域性国际美食评价中心和国际美食文化交流中心,把成都打造成为彰显川菜美食特色、荟萃中外美食、展示多元文化,具有较高产业集聚度和文化融合度的国际美食标杆城市。
三、主要任务
(一)推进市场体系建设。
1.构建货物贸易市场体系。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和商品分销市场体系,加快把传统批发市场改造成交易品牌集聚化、交易方式现代化、交易服务一体化的现代新型流通市场,打造一批集研发设计、展示交易、品牌时尚发布、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于一体的全产业链国际货物贸易服务平台。重点推进中西药品和中药材市场、日用消费品市场、家具市场、汽摩配市场、食品市场、金属材料市场、化工材料及制品市场、五金机电市场、建筑装潢材料市场、电子电器市场、花卉苗木园艺市场等11大类商品市场现代化、规模化发展。
2.构建国际化消费市场体系。深化商贸与旅游、文化、会展等关联产业的融合互动,扩大文化、体育、休闲等消费,培育新兴消费市场。完善国际化消费环境,向境外客商和消费者提供购物指南、消费热线、免税商店、多语种服务等国际化消费服务。积极开展商业促销、节会拉动等扩大消费活动,大力发展绿色消费、循环消费、低碳消费等健康消费方式,引进国际知名文化活动,引导扩大文化消费,增强消费吸引力。
3.构建服务贸易市场体系。健全服务贸易促进机制,积极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加大对软件、文化、动漫等产品出口的扶持力度,培育壮大外向型服务产业。扩大服务外包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大力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培育本土龙头企业,集聚服务外包行业领军企业。规划建设服务外包产业园区,加快集聚一批重点人才、重点品牌、重点产业,大力开发国内外重点区域和行业市场,推进服务外包产业高端化发展,形成西部地区服务贸易高地。
4.构建电子商务市场体系。支持国内外知名企业在成都设立电子商务企业总部、区域总部或功能总部,发展电子商务总部经济。支持有条件的龙头企业整合行业资源建立垂直细分的第三方电子商务服务平台,扩大行业电子商务应用。做大做强一批数据挖掘、网络营销、专业咨询等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企业,壮大电子商务专业服务体系。完善移动电子商务全产业链,培育移动电子商务核心平台,建设国际一流的移动电子商务产业体系。深化电子商务应用,以发展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为重点,打造一批电子商务大宗交易、商品零售和服务贸易平台,积极培育企业对企业(B2B)和企业对个人(B2C)市场,发展线上线下融合(O2O)新型业态。
5.构建外向型经济市场体系。推动国内外两个市场一体化发展,及时把握市场动态,引导企业稳定扩大传统进出口市场,积极拓展新兴市场,加快形成重点突出、层次分明、渠道多元、风险分散的市场新格局。引导外经贸企业加快市场营销布点,建立和提升服务进出口业务的自主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打造保税交易、产权交易、文化交易、技术交易、农产品交易等各类市场交易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为更多成都企业“走出去”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快建设进口商品市场、培育重点产品出口基地,提高国际贸易市场集成服务功能。支持外贸企业培育行业专业品牌、知名商号,扩大国际贸易规模,提升国际贸易发展质量。
6.构建商务服务市场体系。引进和培育涉外型、功能型、综合型服务机构,加快发展法律、咨询、会计、评估、广告、检测、认证等国际商贸专业服务体系。支持行业协会、专业服务机构开展国际和区域合作,促进贸易发展。打造综合财经资讯平台,建设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贸易风向标。
(二)培育壮大贸易主体。
1.引进商贸总部企业。坚持贸易主体市场化、多元化,积极吸引境内外企业到成都设立具有贸易营运和管理功能的贸易型总部。重点促进跨国公司在成都设立研发中心、运营中心、采购中心、结算中心等功能性总部,开展实体经营。
2.培育商贸龙头企业。着力培育发展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大型商贸集团。鼓励跨区域、跨所有制兼并重组,推动商贸企业做大做强。鼓励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创新发展自有品牌,扩大连锁经营,提高规模化、组织化、信息化水平。支持具有先进技术、品牌和实力的优势企业开展跨国经营。
3.扶持中小贸易企业。鼓励中小企业拓展境内外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市场,培育一批“小而专”、“小而特”、“小而优”的商贸服务企业,发展一批行业细分的“小巨人”企业,形成创新发展、特色明显、竞争力强的中小企业队伍。
(三)打造贸易活动集聚区。
1.建设一批大宗商品交易载体。推进北部新城现代商贸综合功能区、青白江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双流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龙泉商品市场发展区建设,形成一批“千亿市场”。发展电子商务、金融创新、国际物流、统一配送等新兴业态和现代流通方式,强化现代贸易的价格发现、口岸集散、交易服务、营运控制、信息发布等高端功能,形成一批辐射南亚、中亚、欧洲等地区的国际大宗商品交易平台。支持成都国际商贸城发挥内外贸一体化平台功能,开辟进口交易专区和出口采购基地,建立网上商城,打造西部地区永不落幕的商品交易博览会。
2.优化城市商圈、特色街区和社区商业网点。以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和轨道交通枢纽上盖物业为重点,以商贸服务业重大项目为抓手,加快规划建设大型商业中心和副中心。坚持改造提升和优化布局并重,推进“春熙路—盐市口、新南天地、建设路、红牌楼、金沙—光华、沙湾”等6大主力商圈提档升级,加快建设天府新区商业中心、中央商业商务集聚区,打造都市商业新地标和购物天堂体验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地方特色浓郁、文化底蕴深厚、具有较高知名度和影响力的精品特色商业街区,形成国际购物消费核心区。统筹城乡商业设施发展,科学引导商业网点,提升新建社区、郊区和农村零售网点服务功能。推进新型社区商业中心建设,支持品牌企业建立和扩大营销网络,提高经营管理和服务现代化水平。
3.打造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依托现代服务业重点集聚区、海关特殊监管区,加快国际贸易主体和贸易促进机构集聚,推进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铁路保税物流中心、空港保税物流中心、国家级出口基地、省级外贸发展示范基地、西部国际博览新城、服务外包基地城市建设,形成承载国际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功能。尽快建成集国际货代、保税物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分销代理、国际会展和知识产权服务等功能为一体的国际贸易综合服务平台。稳定开行蓉欧快铁,支持开通更多国际货运班列、直飞航线,构建联结全球主要市场的贸易和物流大通道。
4.增强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能力。推进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建设,在天府新区规划建设移动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在“北改”区域和商品市场集中发展区开展电子商务应用示范,依托重要交通基础设施和物流功能区建设电子商务物流园区,推动移动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和农村电子商务示范基地建设。做大做强电子商务楼宇经济和总部经济,发展一批硬件设施先进、配套功能完善的电子商务专业楼宇。
(四)推进流通现代化。
1.加快发展新型业态。坚持技术集成与商业模式创新结合,广泛运用信息技术、冷链技术、互联网和物联网等先进技术提高市场体系的科技含量和供应链管理水平,大力发展城市商业综合体、郊区购物中心、便民连锁店、专卖店、仓储式商场等新型业态。积极培育大宗商品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平台。
2.促进传统商贸业转型升级。支持传统企业运用现代管理手段,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发展现代流通方式,围绕促进消费和扩大内需,加快向产业高端转型。深化专业批发市场、大型零售卖场等商贸流通企业电子商务运用,建设新型电子商务综合服务平台,打造网上批发和零售商圈,面向企业和消费者提供全方位服务,开展线上线下一体化经营。大力应用电子商务推动开放型经济快速发展,鼓励外贸企业运用电子商务拓展外销渠道,开拓多语种、多领域的外包服务业务,提高全球商务协同能力。
3.积极发展财经资讯。围绕成都电子信息、机械加工、生物医药、新能源、鞋类、家具等主导产业,依托行业协会、流通平台和现代媒体,编制发布一批大宗商品和生产要素价格指数、景气指数,进一步增强成都制造、成都贸易和成都服务的关注度、辨识度和国际影响力。
(五)打造一流贸易环境。
1.开展金融创新增进贸易便利。优化金融中介服务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争取国际知名的会计、审计、法律服务、信用评级、资产评估、投资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在成都设立法人机构、区域总部或分支机构。积极开展跨境人民币结算试点、跨国企业总部外汇资金集中运营管理改革试点、股份报价转让试点,引进境内外私募股权投资基金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完善各类产权交易市场功能,积极推进各类产权、股权与资产的规范转让和合理流转。鼓励金融机构开发面向消费者的电子钱包、第三方支付、手机支付等新型支付方式和面向行业的联保信贷和网上银行业务。
2.培育高端展会提升贸易层次。以春季全国糖酒商品交易会、成都国际汽车展览会、成都国际家具工业展览会、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等展会活动为龙头,引进和培育规模大、辐射力强的专业性品牌展会。大力培育以休闲旅游、时尚消费品等为主题的消费类展会,培育新能源、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食品工业等行业领域的专业展会。积极吸引国际友好城市商会、世界500强、跨国公司来成都举办企业年会、行业峰会和其他经贸活动,促进投资贸易和对外开放。
3.彰显美食文化做靓城市品牌。积极参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美食城市联盟活动,加大成都美食在海内外的宣传推介力度,加强国际美食文化交流。着力挖掘、传承传统美食文化,保护和宣传传统名优老字号餐饮品牌。实施餐饮产业“走出去、引进来”发展战略,积极引进国际知名美食品牌,推动成都餐饮业龙头骨干企业、川菜领军企业“走出去”发展。
4.完善贸易制度优化商务环境。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强化政府服务,提高市场开放程度与贸易便利化水平。完善制度环境,注重市场开放、公平竞争、企业诚信、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立法、执法和仲裁服务。优化人才环境,建立贸易紧缺人才教育培训和人才市场体系,形成国内外贸易专业人才吸引机制。完善内外贸一体化商务管理体制,形成政府、社会组织、企业“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强化政府公共管理职能。积极引进国际商协会等机构,支持各类商协会在我市开展经贸促进活动。加强贸易标准化建设,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和行业协会开展标准化示范工作。积极发展商业文化,营造诚信交易氛围,建设可信交易环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围绕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建设,加强领导和统筹推进力度。在市政府服务业发展领导小组下设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推进工作组,由市政府分管领导任推进工作组组长,负责重大事项决策和部署;市级相关部门和区(市)县主要负责人为工作组成员,办公室设在市商务局,负责日常工作协调和推进。
(二)形成共建机制。深化部市、省市合作机制,争取将7大功能目标纳入国家有关部委和省政府工作重点,加强部市、省市合作,共同推进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加快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抓好一批开放合作平台搭建。建立市和区(市)县共建工作机制,将相关工作纳入对市级部门和区(市)县的目标绩效考核,分解任务、落实责任、强化督导、共同推进。深化关贸、检贸、银贸、财贸、税贸、汇贸等合作机制建设,形成加快推进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强大合力。
(三)完善配套政策。加快研究制定促进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扩大对内对外开放的创新政策和措施。由市商务、物流、博览、金融等部门分别牵头制定或完善区域性国际贸易中心7大功能目标专项规划和实施意见,细化落实年度工作要点。
(四)开展动态评估。组织国内外知名专业机构,每年对方案实施情况和建设效果开展综合评价,系统总结推进经验,优化政策设计,改进工作措施,确保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